听筝的读后感(如何赏析李端的《听筝》)

发布时间: 2022-12-25 07:25:2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13

遥远的绝响第四节读后感遥远的绝响第四节读后感,余秋雨在《遥远的绝响》中说:“能称得上真风流的,是‘魏晋人物晚唐诗’”。驾一叶扁舟,跋涉于历史长...

听筝的读后感(如何赏析李端的《听筝》)

遥远的绝响第四节读后感

遥远的绝响第四节读后感
  余秋雨在《遥远的绝响》中说:“能称得上真风流的,是‘魏晋人物晚唐诗’”。驾一叶扁舟,跋涉于历史长河,水波轻漾,素衣飘飘。听筝赏菊,吟诗作赋,与竹林七贤邂逅在西晋,倾听正始玄音,欣赏义山诗词,婉约风格的背后隐露冰蓝的色调,一种流动的忧伤……
  滚滚长江东逝水,大浪淘沙,历史长河沉淀了所有的悲欢离合,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轻轻捧起那积淀岁月沧桑的英雄豪情,我又一次踏起群雄逐鹿的风尘,来到长江边。接近那薄雾轻笼的铜雀幽台,还有那个湮没与黄尘古道的英雄世纪。
  它属于魏晋时代,所以它拥有魏晋风流,但它又比两晋多一种气质,这种“气质”并非一般朝代所具有的,也不是与生俱来的,那是伴随英雄而来,跟随英雄而去的。它,就是傲世三国。
  面对那个时代、那些英雄、那几本书,我总有太多迷朦的幻想,太多倾心的崇敬,太多遥远的叹息。总想动笔与它沟通,却怕自己的肤浅玷污了它的圣洁,有时,我甚至不敢逼视、不敢聆听、也不敢赏阅。偶尔抬头,看到的,只是它的背影……

听筝 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是什么

在优美的春天里,享受着习习春风,看着如画的美景下写的

听筝。作者 刘中永 这首诗的解析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赏析】
  筝是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它发音凄苦,令人“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汉侯瑾《筝赋》)。这首诗,写诗人听筝时的音乐感受,其格局和表现技巧,别具一格,别有情韵。
  首句“抽弦促柱听秦筝”,“抽弦促柱”点出弹筝的特殊动作。筝的长方形音箱面上,张弦十三根,每弦用一柱支撑,柱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量。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那忽疾忽徐、时高时低的音乐声,就从这“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指尖端飞出来,传入诗人之耳。诗人凝神地听着,听之于耳,会之于心。“听”是此诗的“题眼”,底下内容,均从“听”字而来。
  诗人听筝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无限秦人悲怨声”。诗人由秦筝联想到秦人之声。据《秦州记》:“陇山东西百八十里,登山巅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这就是诗人所说的“秦人悲怨声”。诗人以此渲染他由听筝而引起的感时伤别、无限悲怨之情。下面围绕“悲怨”二字,诗人对筝声展开了一连串丰富的想象和细致地描写。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筝声象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象杜鹃鸟绕着落花,啁啁啼血。诗人巧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我们的眼前;春风、杨柳、花、鸟,情怀逼露,更加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随着“抽弦促柱”之声的变化,又唤起诗人更加奇妙的联想:“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上一联写大自然的景物,这一联则写人世的悲欢,更加真切感人。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似谁家的白发老母枯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啜泣;又好似谁家的红颜少妇伫立楼头,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独”、“空”两字,尤使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增加了盼子思夫、离愁别恨的分量。“愁灯影”、“思月明”,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灯前别无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见何等孤独,怎能不“愁”?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可见何等空荡,怎能不“思”?这两处倘若写作“愁灯下”、“思离人”,就索然无味了。这一联用暗喻,且用“谁家”、“何处”疑问句式,不仅显得与上一联有参差变化之美,而且更能激起读者想象的翅膀,让各人按自己的生活体验,从画面中去品尝那筝声所构成的美妙动人的音乐形象。
  以上两联所构成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描摹出筝声之“苦”,使人耳际仿佛频频传来各种惜别的悲怨之声。筝声“苦”,如果听者也怀有“苦”情,筝弦与心弦同声相应,那么就愈发感到苦。诗人柳中庸正是怀着苦情听筝的。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意思是说,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又掺入了我的重重离别之恨,岂不格外引起对远方亲人的怀念!“江南歧路洛阳城”,指南北远离,两地相思。诗人的族侄、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窜南陲海涯。这末二句也许是有感而发吧!
  这首描写筝声的诗,着眼点不在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而是借筝声传达心声,抒发感时伤别之情。诗人展开联想,以新颖、贴切的比喻,集中描写筝弦上所发出的种种哀怨之声。诗中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没有用一个象声词。而是着力刻画各种必然发出“悲怨声”的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使人见其形似闻其声,显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本文标题: 听筝的读后感(如何赏析李端的《听筝》)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6979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高手这样成交客户读后感(如何成为销售高手观后感)希芙的金发读后感感受(西芙的金发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