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随遇而安中的好段加感受岸边店铺内的陈设古朴、典雅,沿街店铺列廊下的餐椅,有木凳、小藤椅,让人有种穿越感。好想坐下来,叫上一壶美酒,慢慢...
汪曾祺散文随遇而安中的好段加感受
岸边店铺内的陈设古朴、典雅,沿街店铺列廊下的餐椅,有木凳、小藤椅,让人有种穿越感。好想坐下来,叫上一壶美酒,慢慢饮。醉眼朦胧中或许遇上一位谦谦君子,手持摇扇、轻撩长衫坐在你面前,一起谈论夕阳,一起赏老酒的醇香、叹拍照女的放浪……。
尽管是夏日,小镇并不热气逼人。坐在小船上,一阵阵微风划过脸庞,颇感凉爽、舒适。那灰墙黛瓦慢慢掠过,让人穿越、幻想,那绿水条石在水中亲吻,让人沧桑、坚强……。
尽管是夏日,小镇并不热气逼人。坐在小船上,一阵阵微风划过脸庞,颇感凉爽、舒适。那灰墙黛瓦慢慢掠过,让人穿越、幻想,那绿水条石在水中亲吻,让人沧桑、坚强……。
汪曾祺散文 语句
我想求汪曾祺散文中的比较经典的两句话,两句就可以了,谢谢!《汪曾祺散文 》语句:
1、我初学写小说时喜欢把人物的对话写得很漂亮,有诗意,有哲理,有时甚至很“玄”。沈从文先生对我说:“你这是两个聪明的脑壳打架!”他的意思是说着不像真人说的话。托尔斯泰说过:“人是不能用警句交谈的。”
2、每当家像一个概念一样浮现于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色是深沉的。
3、我每天醒在鸟声里。我从梦里就听到鸟叫,直到我醒来。我听得出几种极熟悉的叫声,那是每天都叫的,似乎每天都在那个固定的枝头。
4、我以为语言具有内容性。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不是外部的,不只是形式、是技巧。探索一个作者的气质、他的思想(他的生活态度,不是理念)。必须由语言入手,并始终浸在作者的语言里。语言具有文化性。作品的语言映照出作者的全部文化修养。语言的美不在一个一个句子,而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包世成论王羲之字,看来参差不齐,但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有关。好的语言正当如此。语言像树,枝干内部汁液流转,一枝摇,百枝摇。语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语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5、国子监,现在已经作为首都图书馆的馆址了。首都图书馆的老底子是头发胡同的北京市图书馆,即原先的通俗图书馆--由于鲁迅先生的倡议而成立,鲁迅先生曾经襄赞其事,并捐赠过书籍的图书馆;前曾移到天坛,因为天坛地点逼仄,又挪到这里了。首都图书馆藏书除原头发胡同的和建国后新买的以外,主要为原来孔德学校和法文图书馆的藏书。就中最具特色,在国内搜藏较富的,是鼓词俗曲。
6、祖父年轻时建造的几进,是灰青色与褐色的。我自小养育于这种安定与寂寞里。报春花开放在这种背景前是好的。它不至被晒得那么多粉。固然报春花在我们那儿很少见,也许没有,不像昆明。
7、她问了我一些问题。其中一个是,为什么我的小说里总有水?即使没有水,也有水的感觉"
8、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一个妙人。他没有准确的上下班时间。有时我们去得早了,他还没有来,门没有开,我们就在外面等着。他来了,谁也不理,开了门,走进阅览室,把壁上一个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拨,拨到八点,这就上班了,开始借书。这个图书馆的藏书室在楼上。楼板上挖出一个长方形的洞,从洞里用绳子吊下一个长方形的木盘。借书人开好借书单——管理员把借书单叫做“飞子”,昆明人把一切不大的纸片都叫做“飞子”,买米的发票、包裹单、汽车票,都叫做“飞子”,——这位管理员看一看,放在木盘里,一拽旁边的铃铛,“当啷啷”,木盘就从洞里吊上去了。——上面大概有个滑车。不一会,上面拽一下铃铛,木盘又系了下来,你要的书来了。
简介汪曾祺:
汪曾祺(1920.3.5~1997.5.16),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还写了他的父亲(多年父子成兄弟),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1、我初学写小说时喜欢把人物的对话写得很漂亮,有诗意,有哲理,有时甚至很“玄”。沈从文先生对我说:“你这是两个聪明的脑壳打架!”他的意思是说着不像真人说的话。托尔斯泰说过:“人是不能用警句交谈的。”
2、每当家像一个概念一样浮现于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色是深沉的。
3、我每天醒在鸟声里。我从梦里就听到鸟叫,直到我醒来。我听得出几种极熟悉的叫声,那是每天都叫的,似乎每天都在那个固定的枝头。
4、我以为语言具有内容性。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不是外部的,不只是形式、是技巧。探索一个作者的气质、他的思想(他的生活态度,不是理念)。必须由语言入手,并始终浸在作者的语言里。语言具有文化性。作品的语言映照出作者的全部文化修养。语言的美不在一个一个句子,而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包世成论王羲之字,看来参差不齐,但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有关。好的语言正当如此。语言像树,枝干内部汁液流转,一枝摇,百枝摇。语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语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5、国子监,现在已经作为首都图书馆的馆址了。首都图书馆的老底子是头发胡同的北京市图书馆,即原先的通俗图书馆--由于鲁迅先生的倡议而成立,鲁迅先生曾经襄赞其事,并捐赠过书籍的图书馆;前曾移到天坛,因为天坛地点逼仄,又挪到这里了。首都图书馆藏书除原头发胡同的和建国后新买的以外,主要为原来孔德学校和法文图书馆的藏书。就中最具特色,在国内搜藏较富的,是鼓词俗曲。
6、祖父年轻时建造的几进,是灰青色与褐色的。我自小养育于这种安定与寂寞里。报春花开放在这种背景前是好的。它不至被晒得那么多粉。固然报春花在我们那儿很少见,也许没有,不像昆明。
7、她问了我一些问题。其中一个是,为什么我的小说里总有水?即使没有水,也有水的感觉"
8、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一个妙人。他没有准确的上下班时间。有时我们去得早了,他还没有来,门没有开,我们就在外面等着。他来了,谁也不理,开了门,走进阅览室,把壁上一个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拨,拨到八点,这就上班了,开始借书。这个图书馆的藏书室在楼上。楼板上挖出一个长方形的洞,从洞里用绳子吊下一个长方形的木盘。借书人开好借书单——管理员把借书单叫做“飞子”,昆明人把一切不大的纸片都叫做“飞子”,买米的发票、包裹单、汽车票,都叫做“飞子”,——这位管理员看一看,放在木盘里,一拽旁边的铃铛,“当啷啷”,木盘就从洞里吊上去了。——上面大概有个滑车。不一会,上面拽一下铃铛,木盘又系了下来,你要的书来了。
简介汪曾祺:
汪曾祺(1920.3.5~1997.5.16),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还写了他的父亲(多年父子成兄弟),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为什么说汪曾祺是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
初读汪曾祺,喜欢他的散文,是因为读起来不是那么枯燥,他的作品不带有任何字面阅读的障碍,小说情节也普遍比较简单。汪曾祺师承沈从文,相比于师承周作人的废名,他的文字不显得那样艰涩,自然让人觉得亲切。后来读了他的散文集《人间草木》和《随遇而安》觉得他的文章就像一片海,温润却并不苍凉。沉浸在这样的作品中,可以去掉人世间的浮躁之气,荡涤人的心灵。
汪曾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仅有的几位真正称得上语言大师的人之一,他的语言特点极其鲜明,是几乎不可以模仿的。他所使用的语言内化在他的习惯、思维活动、个性气质,并最终根源于他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之中。在这种语言统照下,不用说一些经过精妙构思过的佳作名篇,甚至只是他的只言片语都散发着他独特的语言气息。
很喜欢读汪曾祺的《随遇而安》,虽然书取名随遇而安,在骨子里却感到一股乐观向上的劲,字里行间感觉得出他对生活的热爱。“一个人,总应该用自己的工作,使这个世界更美好一些,给这个世界增加一点好东西。在任何逆境之中也不能丧失对于生活带有抒情意味的情趣,不能丧失对于生活的爱。”他说“活着多好呀。我写这些丈章的目的也就是使人觉得:活着多好呀!”是的,活着就是山,是水,是阳光,是空气,是天上的云,是地上的泥土,物我同在,江山共适,这才是至善至美。
“美的形式是自由形式。”汪曾祺倾向“为文无法”———随便。他不擅以大喜大悲怪诞离奇制造效果,却以一种轻声的叹息慑服了人。人世间的悲哀、可怜、委琐,一切乏人兴趣甚至让人鄙薄的行为作派,一旦到了他的笔下,就顿生出脉脉的怜情和绵绵的酸涩,变成了人类共同的苦恼和弱点的暗示,变成了人性涨落的一种提示。痛恨,但不咬牙切齿;欢乐,但不得意忘形。他习惯于勇敢地承受世事,然后涵化丑、包容恶,行文的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他对真善美还有爱的追求。 他赞成老师沈从文的“最反对愤世嫉俗,玩世不恭”,欣赏沈从文“总是用一种善意的、含情的微笑来看待这个世界的一切。”还有“不意愿展示伤疤,以呈英雄豪气;不意愿发小我激情,以臧否纷繁的大干世界。”他关注着世人,思考他们,同情他们,爱他们。他十分崇尚沈从文对生活、对人、对山河草木都充满感情,对什么都爱着,用一颗蔼然之心爱着。与他的老师一样,汪曾祺有着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永远倾心、永远诚实的赞颂的感情。看似冷静如水,其实灼烈如火。对人世间的美,爱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汪曾祺个性随和恬淡,一生步履从容,大度超脱,波澜不兴。历经世俗,由俗而脱俗。为人为文,向真向善,求平实,不矫情。这个性情中人,深深爱着生活,对生活有一种宁让它负我、我不负它的痴迷,通俗说法:“随遇而安”。却因善良而对普通人敞开着炭火一样的心怀;不事张扬,喜静守独,又因热爱而全身心地融入生活并对生活始终怀着深深的眷恋。是一个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这种大平和心,使他变成一茎草、一株树、一条河流、一潭池水,与天地人达成了最为相宜的默契。 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等。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狂泻喧腾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丽澄明的小溪边,观鱼游虾戏,听流水潺潺,不是让人忘掉精神疲惫而顿感其乐融融吗?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正是适应了中国读者文化心态和期待视野的调整。
当今社会,由于复制技术造成的那种虚拟幻化的“大文化”、“大话语”、“大叙事”,因为它们的虚幻和刻板,已经不再具备可体验的审美特征。真正具有可体验的美的特征的,恰好是真实的个体生存中的无时无刻不在的“小文化”“小话语”“小叙事”。汪曾祺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的贡献,就在于他对“大文化”“大话语”“大叙事”的解构,在于他对个体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唤,在于他帮助人们发现了就在自己身边的“凡人小事”之美。美在身边,美在本分。汪曾祺散文的精神气质和艺术神韵之所以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魅力,就在于他对“凡人小事”的审视,能做到自小其“小”,以小见大,而不是自大其“小”,以小媚“大”。必须指出,汪曾祺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文深蕴着他独特的人生体验,但其效用并不只是自娱一己的性情,他强调自己的作品还应于世道人心有补,于社会人生有益,决不是要把个人与社会隔离开来,对立起来。他的作品间或也流露出道家主张的随缘自适、自足自保的悠然任化的意趣,但断然有别于魏晋文人的清谈和颓废,在本质上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描绘是乐观向上的,相信“人类是有希望的,中国是会好起来的”。现代艺术,太多的夸饰,太多的刺激,太多的借助声光电气。汪曾祺则是要从内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种原汁原味的“本色艺术”或“绿色艺术”,创造真境界,传达真感情,引领人们到达精神世界的净土。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身边的“凡人小事”还没来得及完全呈现自己的意义就被抛到记忆的背后。由此看来,人们除了被“忙”包裹、挤压之外,似乎根本体验不到人生还有什么其他乐趣。汪曾祺的散文在向人们发出这样的吁请:慢点走,欣赏你自己啊!
己心妩媚,则世间妩媚;己心温暖,则世间温暖。汪曾棋曾说:我的作品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这和谐包括淡泊宁静、乐观谦和;包括外表从容、内心清幽;包括窘境下的安之若素;包括对生活的热情,对人的尊重与关怀;包括对一切美的发现和向往。通过他的作品,我了解他的为人,并深为感动。
初读汪曾祺,喜欢他的散文,是因为读起来不是那么枯燥,他的作品不带有任何字面阅读的障碍,小说情节也普遍比较简单。汪曾祺师承沈从文,相比于师承周作人的废名,他的文字不显得那样艰涩,自然让人觉得亲切。后来读了他的散文集《人间草木》和《随遇而安》觉得他的文章就像一片海,温润却并不苍凉。沉浸在这样的作品中,可以去掉人世间的浮躁之气,荡涤人的心灵。
汪曾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仅有的几位真正称得上语言大师的人之一,他的语言特点极其鲜明,是几乎不可以模仿的。他所使用的语言内化在他的习惯、思维活动、个性气质,并最终根源于他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之中。在这种语言统照下,不用说一些经过精妙构思过的佳作名篇,甚至只是他的只言片语都散发着他独特的语言气息。
很喜欢读汪曾祺的《随遇而安》,虽然书取名随遇而安,在骨子里却感到一股乐观向上的劲,字里行间感觉得出他对生活的热爱。“一个人,总应该用自己的工作,使这个世界更美好一些,给这个世界增加一点好东西。在任何逆境之中也不能丧失对于生活带有抒情意味的情趣,不能丧失对于生活的爱。”他说“活着多好呀。我写这些丈章的目的也就是使人觉得:活着多好呀!”是的,活着就是山,是水,是阳光,是空气,是天上的云,是地上的泥土,物我同在,江山共适,这才是至善至美。
“美的形式是自由形式。”汪曾祺倾向“为文无法”———随便。他不擅以大喜大悲怪诞离奇制造效果,却以一种轻声的叹息慑服了人。人世间的悲哀、可怜、委琐,一切乏人兴趣甚至让人鄙薄的行为作派,一旦到了他的笔下,就顿生出脉脉的怜情和绵绵的酸涩,变成了人类共同的苦恼和弱点的暗示,变成了人性涨落的一种提示。痛恨,但不咬牙切齿;欢乐,但不得意忘形。他习惯于勇敢地承受世事,然后涵化丑、包容恶,行文的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他对真善美还有爱的追求。 他赞成老师沈从文的“最反对愤世嫉俗,玩世不恭”,欣赏沈从文“总是用一种善意的、含情的微笑来看待这个世界的一切。”还有“不意愿展示伤疤,以呈英雄豪气;不意愿发小我激情,以臧否纷繁的大干世界。”他关注着世人,思考他们,同情他们,爱他们。他十分崇尚沈从文对生活、对人、对山河草木都充满感情,对什么都爱着,用一颗蔼然之心爱着。与他的老师一样,汪曾祺有着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永远倾心、永远诚实的赞颂的感情。看似冷静如水,其实灼烈如火。对人世间的美,爱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汪曾祺个性随和恬淡,一生步履从容,大度超脱,波澜不兴。历经世俗,由俗而脱俗。为人为文,向真向善,求平实,不矫情。这个性情中人,深深爱着生活,对生活有一种宁让它负我、我不负它的痴迷,通俗说法:“随遇而安”。却因善良而对普通人敞开着炭火一样的心怀;不事张扬,喜静守独,又因热爱而全身心地融入生活并对生活始终怀着深深的眷恋。是一个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这种大平和心,使他变成一茎草、一株树、一条河流、一潭池水,与天地人达成了最为相宜的默契。 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等。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狂泻喧腾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丽澄明的小溪边,观鱼游虾戏,听流水潺潺,不是让人忘掉精神疲惫而顿感其乐融融吗?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正是适应了中国读者文化心态和期待视野的调整。
当今社会,由于复制技术造成的那种虚拟幻化的“大文化”、“大话语”、“大叙事”,因为它们的虚幻和刻板,已经不再具备可体验的审美特征。真正具有可体验的美的特征的,恰好是真实的个体生存中的无时无刻不在的“小文化”“小话语”“小叙事”。汪曾祺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的贡献,就在于他对“大文化”“大话语”“大叙事”的解构,在于他对个体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唤,在于他帮助人们发现了就在自己身边的“凡人小事”之美。美在身边,美在本分。汪曾祺散文的精神气质和艺术神韵之所以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魅力,就在于他对“凡人小事”的审视,能做到自小其“小”,以小见大,而不是自大其“小”,以小媚“大”。必须指出,汪曾祺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文深蕴着他独特的人生体验,但其效用并不只是自娱一己的性情,他强调自己的作品还应于世道人心有补,于社会人生有益,决不是要把个人与社会隔离开来,对立起来。他的作品间或也流露出道家主张的随缘自适、自足自保的悠然任化的意趣,但断然有别于魏晋文人的清谈和颓废,在本质上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描绘是乐观向上的,相信“人类是有希望的,中国是会好起来的”。现代艺术,太多的夸饰,太多的刺激,太多的借助声光电气。汪曾祺则是要从内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种原汁原味的“本色艺术”或“绿色艺术”,创造真境界,传达真感情,引领人们到达精神世界的净土。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身边的“凡人小事”还没来得及完全呈现自己的意义就被抛到记忆的背后。由此看来,人们除了被“忙”包裹、挤压之外,似乎根本体验不到人生还有什么其他乐趣。汪曾祺的散文在向人们发出这样的吁请:慢点走,欣赏你自己啊!
己心妩媚,则世间妩媚;己心温暖,则世间温暖。汪曾棋曾说:我的作品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这和谐包括淡泊宁静、乐观谦和;包括外表从容、内心清幽;包括窘境下的安之若素;包括对生活的热情,对人的尊重与关怀;包括对一切美的发现和向往。通过他的作品,我了解他的为人,并深为感动。
本文标题: 《随遇而安一一汪曾祺》读后感(汪曾祺散文随遇而安中的好段加感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6926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