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评说李清照的所有章回内容概括要100多字得哦,哥哥姐姐,谢啦,急用!!!!是每章100多字还是一共一百多字?有点太少了http://book...
康震评说李清照的所有章回内容概括
要100多字得哦,哥哥姐姐,谢啦,急用!!!!是每章100多字还是一共一百多字?有点太少了
http://book.sina.com.cn/nzt/history/cha/kzhplqzh/
这里有前五章楼主先看看
http://book.sina.com.cn/nzt/history/cha/kzhplqzh/
这里有前五章楼主先看看
《康震评说李清照》最新txt全集下载
康震评说李清照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情愫有韵寄语词笺(2)或许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这位所谓的客人,即是小姐的意中人,是她心爱的人、想见的人。他不是不速之客,小姐虽知今天他将要来访,可是没有想到来得如此快,来得如此早,而且居然来得如此巧,恰是在打秋千的人已香汗淋漓湿透轻衣,坦然小憩之时,正是仅着薄袜,金钗已坠,乱发四散之际到来,怎能不羞,怎能不避?但不容否认的是这个感觉真是绝妙无比,未见想见,可真见了,却又见得不是时候,不是感觉,不是个样子——这其中矛盾复杂的情绪,连李清照也说不清、道不明,但可肯定的是她心里绝对感到美妙无比!奇妙、美妙之余,同时也很微妙。微妙之处在于李清照写道:“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都说不能不羞,不能不避,都已“袜刬金钗溜”了,为什么却又靠在门边一再回望?她望的是什么?并未明说,却用了障眼法来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却把青梅嗅。”都已跑到门口,却不舍离去,忍不住停下脚步,嗅嗅门边的青梅,啊,好一股酸甜的……
康震讲苏轼观后感
大哥大姐们、帮帮忙吧 谢谢了~ 终于买到《康震评说苏东坡》,用了一个晚上读完了,康师这本书写的通俗易懂,饶有兴味,充实严谨,且字里行间都充盈着真性情,能感觉到康师是在用心写作,用心去贴近那个千年前的苏东坡,他是由衷的喜爱着苏子的。
康师在这本书中每一处引用都在现场标明了出处,包括每一则典故、轶闻。这样的写作必是一件繁琐而麻烦的事,可康师一丝不苟的这样做了,主观上是一个学者严谨的品格使然,客观上实在方便了喜爱苏轼的读者,读者可以顺着康师引出的这一条条“瓜藤”去阅读更多有关东坡的著作,去获得更多的收获。
不过这本书真正的好处还不在此,仍然在于从讲座到著作一脉相承的康氏风格,这康氏风格就是真性情三个字。全书我几乎一口气读完,但是中间我还是跳过了“巨星陨落”那一章,我不太愿意一字一句读苏轼临终前的种种情景。不过有我不忍读的地方,自然也有我喜欢读的地方,“手足之情”依然是最感动我的一章,康师将这一段深沉、真挚的人间亲情用饱满的笔触展现了出来,子由在为兄长题写的墓志铭中写到:“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一个“抚”字真是有说不完的深情厚意,说不完的追思回忆,说不完的感念神伤,我想子由在写下这句话的时候,一定落泪了吧。还有苏子那句“登高回首坡拢隔,但见乌帽出复没”,这样的诗句真是轻而易举就能击中人们心中最脆弱的那一处,分别时的背影总是会叫人肝肠寸断。
在这一章中,康师有这样一段话:“苏轼死后,子由将他与王闰之共同葬于河南郏县小峨眉山,并命子孙在自己百年后,也将自己的遗骸葬于兄长墓旁,小峨眉山处遂有“二苏坟”之称。也许,只有在美好而永恒的天国里,他们的约定才能最终得以实现吧……”。我想康师在写完这段话的时候,会不会在心里有一声叹息呢?也许这也是康师对东坡在天之灵的一种祈愿吧。
赞美之后,要提出批评意见了^_^
这支小箭要先射向中华书局,这本书装帧精美,插图也十分妥贴,较之《品李白》显然更胜一筹,但是书中出现了几处文字错误,大概是校对的工作没有做好,另人遗憾。我把我感到有问题的地方列在下面:
P64第一行“悲田院乞儿”,我以往看到的这句话应是“卑田院乞儿”。
p71第十三行“为官没有事权”,我不知道这句是不是真的有问题,是不是应该是“为官没有实权”?
p28末行“……宰相办公室却改为担任通判……”。这整句话我觉得略显别扭,似乎加几个字为“宰相办公室将批示却改为担任通判”这样意思就更流畅通顺。
还有曾有吧友提出过的p3“回首向来潇洒处”。
下面的意见是想和康师商榷的。书的前半部分主要叙说苏轼的生平,显然书稿是由讲稿润色整理而来,书中有许多设问句。这样的句式适合于讲稿,易于使讲座更吸引人,富于悬念。但我觉得并不很适合于著作,书中出现了过多的设问句易使行文显的不够流畅,读起来易有顿挫阻涩之感。
还有一处疑问是关于苏轼和王安石的,“东山再起”一章中讲述了苏轼和王安石的会面,读起来温馨融洽,苏子甚至有言“某游门下久矣……慰幸之极”,然而后面P101处苏轼对王又有极端恶劣之评价,仿佛与此人不共戴天。前后判若两人,简直另人怀疑起苏轼有“两面三刀”之嫌,我觉得康师对苏轼与王安石的关系解说的还应该再透彻、明晰一些。
书中对于司马光的评价前后也出现过矛盾之处,比如p112处“北宋以来的学者……发展到极致,不免自我标榜、惟我独尊,对于异己观点大肆批判甚至群起围攻,王安石、司马光、程颐身上或多或少有这样的特点”,p103处“司马光的顽固程度与王安石相比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而p112处亦有言“司马光更是善于将不同派别的人物聚拢帐下”,这样几处评价读起来不免有矛盾费解之感。
还有一句话“我自己的一点思考,则是微不足道的”出现在康师的后记里,康师的后记一直是我非常喜欢读的,某种程度上说这些文字彰显出了康师的风采和真性格,在平和稳重的文字背后,依然跳动着青年学者的率真性情。但是这句话,《品李白》、《评说李清照》、《评说苏东坡》的后记中都有,我一直不喜欢。这句话太过自谦,过谦就意味着不真实,放在这里显得不必要,也不协调了。
除开赞美和批评,我还有许多思考,以后再发帖。
谢谢康师,谢谢这些讲座和著作,他们给我带来了真实的感动和思考。
康师在这本书中每一处引用都在现场标明了出处,包括每一则典故、轶闻。这样的写作必是一件繁琐而麻烦的事,可康师一丝不苟的这样做了,主观上是一个学者严谨的品格使然,客观上实在方便了喜爱苏轼的读者,读者可以顺着康师引出的这一条条“瓜藤”去阅读更多有关东坡的著作,去获得更多的收获。
不过这本书真正的好处还不在此,仍然在于从讲座到著作一脉相承的康氏风格,这康氏风格就是真性情三个字。全书我几乎一口气读完,但是中间我还是跳过了“巨星陨落”那一章,我不太愿意一字一句读苏轼临终前的种种情景。不过有我不忍读的地方,自然也有我喜欢读的地方,“手足之情”依然是最感动我的一章,康师将这一段深沉、真挚的人间亲情用饱满的笔触展现了出来,子由在为兄长题写的墓志铭中写到:“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一个“抚”字真是有说不完的深情厚意,说不完的追思回忆,说不完的感念神伤,我想子由在写下这句话的时候,一定落泪了吧。还有苏子那句“登高回首坡拢隔,但见乌帽出复没”,这样的诗句真是轻而易举就能击中人们心中最脆弱的那一处,分别时的背影总是会叫人肝肠寸断。
在这一章中,康师有这样一段话:“苏轼死后,子由将他与王闰之共同葬于河南郏县小峨眉山,并命子孙在自己百年后,也将自己的遗骸葬于兄长墓旁,小峨眉山处遂有“二苏坟”之称。也许,只有在美好而永恒的天国里,他们的约定才能最终得以实现吧……”。我想康师在写完这段话的时候,会不会在心里有一声叹息呢?也许这也是康师对东坡在天之灵的一种祈愿吧。
赞美之后,要提出批评意见了^_^
这支小箭要先射向中华书局,这本书装帧精美,插图也十分妥贴,较之《品李白》显然更胜一筹,但是书中出现了几处文字错误,大概是校对的工作没有做好,另人遗憾。我把我感到有问题的地方列在下面:
P64第一行“悲田院乞儿”,我以往看到的这句话应是“卑田院乞儿”。
p71第十三行“为官没有事权”,我不知道这句是不是真的有问题,是不是应该是“为官没有实权”?
p28末行“……宰相办公室却改为担任通判……”。这整句话我觉得略显别扭,似乎加几个字为“宰相办公室将批示却改为担任通判”这样意思就更流畅通顺。
还有曾有吧友提出过的p3“回首向来潇洒处”。
下面的意见是想和康师商榷的。书的前半部分主要叙说苏轼的生平,显然书稿是由讲稿润色整理而来,书中有许多设问句。这样的句式适合于讲稿,易于使讲座更吸引人,富于悬念。但我觉得并不很适合于著作,书中出现了过多的设问句易使行文显的不够流畅,读起来易有顿挫阻涩之感。
还有一处疑问是关于苏轼和王安石的,“东山再起”一章中讲述了苏轼和王安石的会面,读起来温馨融洽,苏子甚至有言“某游门下久矣……慰幸之极”,然而后面P101处苏轼对王又有极端恶劣之评价,仿佛与此人不共戴天。前后判若两人,简直另人怀疑起苏轼有“两面三刀”之嫌,我觉得康师对苏轼与王安石的关系解说的还应该再透彻、明晰一些。
书中对于司马光的评价前后也出现过矛盾之处,比如p112处“北宋以来的学者……发展到极致,不免自我标榜、惟我独尊,对于异己观点大肆批判甚至群起围攻,王安石、司马光、程颐身上或多或少有这样的特点”,p103处“司马光的顽固程度与王安石相比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而p112处亦有言“司马光更是善于将不同派别的人物聚拢帐下”,这样几处评价读起来不免有矛盾费解之感。
还有一句话“我自己的一点思考,则是微不足道的”出现在康师的后记里,康师的后记一直是我非常喜欢读的,某种程度上说这些文字彰显出了康师的风采和真性格,在平和稳重的文字背后,依然跳动着青年学者的率真性情。但是这句话,《品李白》、《评说李清照》、《评说苏东坡》的后记中都有,我一直不喜欢。这句话太过自谦,过谦就意味着不真实,放在这里显得不必要,也不协调了。
除开赞美和批评,我还有许多思考,以后再发帖。
谢谢康师,谢谢这些讲座和著作,他们给我带来了真实的感动和思考。
文人怎么评价李清照
一、百家讲坛精彩讲述:康震评说李清照
说起李清照,我们的眼前就会浮现出一个清丽、端庄,略带感伤的才女形象。李清照的词,是那样的清新、秀丽,那样的感伤、多情,令数百年后的我们不禁为之动容。李清照只能被局限在闺阁庭院之中,从无可能参加科举,步入仕途,更不可能像男性作家那样周游四海,广交朋友。然而她的诗词文章却总是透露出一种健朗、开阔的气质,总能表现出较为成熟的政治眼光与知难而上的政治勇气。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在封建制度的压制之下,作为一个女性,李清照为什么能够具有这样开阔的眼界与见识?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令世人瞩目的艺术成就?是何种环境陶养出李清照压倒须眉的才情?
在浩瀚的太阳系中,水星距离太阳最近。
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水星上第一批环形山,有十五座环形山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其中一座的名字就是李清照。从此,李清照的名字在太阳的照耀下开始放射更加辉煌的光芒。作为一名女性,一名生活在封建时代的女性,能够在数以万计的中国古代智者先贤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获得世界的瞩目、认可,在宇宙太空大放光彩,这是一个多么瑰丽的传奇故事!而李清照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每一首不也都是一个深情、美丽的传奇故事吗?--在她的笔下,青春少女是如此的娇羞而俏皮:'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而夫妻间的相思则是如此浓烈、难以开解:'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在她的笔下,天涯孤旅的女词人是如此的悲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而悲剧英雄虽然失败却依然壮志凌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在她的笔下,早春二月是:'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夏日则是'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
';秋天的傍晚:'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还有寒冬时节:'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这些颇具传奇色彩的诗词演绎着一段段传奇的历史、传奇的情感、传奇的人生……
李清照现存的作品中,词作五十余首,诗作十余首,文章八篇,总数不过七八十首(篇)。与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人的作品数量相比,这显然是个很小的数字。然而就是凭着这为数不多的作品,李清照居然能在名家辈出的古代文学长河中占据一席之地,这充分说明她文学创作的崇高成就。
李清照的词格调高雅清丽,情感浓烈真挚,个性鲜明突出,语言通俗清新。她擅长借助日常细微的生活细节,传达复杂微妙的内心情感;她善于汲取、琢炼新鲜活泼的民间口语、俚语,形成晓畅雅致的语言风格,读之令人回味无穷。她的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李清照也因此成为一代'婉约词宗'。
几百年来,李清照之所以一直广受人们的关注,除了在诗词方面的突出成就外,她那千回百转、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也打动着无数人的心。李清照出生于一个诗书官宦家庭,少女时代的她无忧无虑,活泼快乐,很早就表现出过人的文学才华。十八岁时,她与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夫妻二人把酒品画,分茶话诗,情深意切,志趣相投,共同整理校勘金石碑刻、书画古籍,生活美满幸福。
二、学术界对李清照的评价1
女作家文库——李清照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山东济南人。清照十八岁嫁太学生赵明诚,婚姻生活典雅美满。赵明诚做太学生时一月只能回家两次,出仕后也常外出,清照的离情别绪便化作这些词句。靖康乱发之后,1129年,明诚病逝,清照孤身流落,在杭州度过残年。大约在1151年到1156年间,清照孤冷地离开人世。她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女作家,作品颇丰,但经过历代大量地散佚,到清朝加以整理时已所剩无多。全集有李文奇辑《漱玉集》五卷,收词七十八首,诗十八首,文五篇,其中伪作不少;词集有王鹏运四印斋本《漱玉词》一卷,辑有词五十首;另外还有近人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漱玉词》收词六十首,其中存疑九首,伪作八首作附录。根据这些辑集,李清照的词现存可能在五十首左右。我们选其中最为优秀的三十九首词,十四首诗,大略地管窥这位天才的女作家。
李清照 (公元1084—约1151年)
南宋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神宗元丰四年生,父亲是文学家李格非,母亲是状元王拱辰之女。少时清照随父居住京城开封,熟读经史、诗词歌赋。18
岁与宰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婚。丈夫知识渊博,爱好书画金石研究,清照与其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收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后,他们流寓南方,后明诚病死,李清照只身飘泊于杭州、台州和金华一带,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的生活。她多才多艺,诗、词、文俱佳,尤以词著称。她的词前期描写少女、少妇生活,大胆抒发妇女的内心情感,后期词中反映她的不幸遭遇和国破家亡的感情。在宋高宗初年,她反对以高宗为首的民族投降路线,写下了一批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她的著作有散文《金石录后序》,曾刊行《易安居士文集》七卷、《易安词》七卷,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词》。
宋词名家选四!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李煜,南唐中主第六子,世称李后主。后主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
柳永,北宋词人。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朱淑真,宋女作家。号幽栖居士,生于仕宦家庭,相传因婚嫁不满,抑郁而终。能画,通音律。词多幽怨,流于感伤。也能诗。
婉约词
代表人物 :李清照
婉约词上承花间词,去其浮艳多分雅致,形式上以蕴籍雅正见长,严守音律贵尚含蓄。语言秀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对当时及后世词坛影响甚大。
希望能帮助你
说起李清照,我们的眼前就会浮现出一个清丽、端庄,略带感伤的才女形象。李清照的词,是那样的清新、秀丽,那样的感伤、多情,令数百年后的我们不禁为之动容。李清照只能被局限在闺阁庭院之中,从无可能参加科举,步入仕途,更不可能像男性作家那样周游四海,广交朋友。然而她的诗词文章却总是透露出一种健朗、开阔的气质,总能表现出较为成熟的政治眼光与知难而上的政治勇气。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在封建制度的压制之下,作为一个女性,李清照为什么能够具有这样开阔的眼界与见识?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令世人瞩目的艺术成就?是何种环境陶养出李清照压倒须眉的才情?
在浩瀚的太阳系中,水星距离太阳最近。
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水星上第一批环形山,有十五座环形山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其中一座的名字就是李清照。从此,李清照的名字在太阳的照耀下开始放射更加辉煌的光芒。作为一名女性,一名生活在封建时代的女性,能够在数以万计的中国古代智者先贤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获得世界的瞩目、认可,在宇宙太空大放光彩,这是一个多么瑰丽的传奇故事!而李清照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每一首不也都是一个深情、美丽的传奇故事吗?--在她的笔下,青春少女是如此的娇羞而俏皮:'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而夫妻间的相思则是如此浓烈、难以开解:'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在她的笔下,天涯孤旅的女词人是如此的悲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而悲剧英雄虽然失败却依然壮志凌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在她的笔下,早春二月是:'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夏日则是'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
';秋天的傍晚:'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还有寒冬时节:'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这些颇具传奇色彩的诗词演绎着一段段传奇的历史、传奇的情感、传奇的人生……
李清照现存的作品中,词作五十余首,诗作十余首,文章八篇,总数不过七八十首(篇)。与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人的作品数量相比,这显然是个很小的数字。然而就是凭着这为数不多的作品,李清照居然能在名家辈出的古代文学长河中占据一席之地,这充分说明她文学创作的崇高成就。
李清照的词格调高雅清丽,情感浓烈真挚,个性鲜明突出,语言通俗清新。她擅长借助日常细微的生活细节,传达复杂微妙的内心情感;她善于汲取、琢炼新鲜活泼的民间口语、俚语,形成晓畅雅致的语言风格,读之令人回味无穷。她的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李清照也因此成为一代'婉约词宗'。
几百年来,李清照之所以一直广受人们的关注,除了在诗词方面的突出成就外,她那千回百转、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也打动着无数人的心。李清照出生于一个诗书官宦家庭,少女时代的她无忧无虑,活泼快乐,很早就表现出过人的文学才华。十八岁时,她与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夫妻二人把酒品画,分茶话诗,情深意切,志趣相投,共同整理校勘金石碑刻、书画古籍,生活美满幸福。
二、学术界对李清照的评价1
女作家文库——李清照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山东济南人。清照十八岁嫁太学生赵明诚,婚姻生活典雅美满。赵明诚做太学生时一月只能回家两次,出仕后也常外出,清照的离情别绪便化作这些词句。靖康乱发之后,1129年,明诚病逝,清照孤身流落,在杭州度过残年。大约在1151年到1156年间,清照孤冷地离开人世。她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女作家,作品颇丰,但经过历代大量地散佚,到清朝加以整理时已所剩无多。全集有李文奇辑《漱玉集》五卷,收词七十八首,诗十八首,文五篇,其中伪作不少;词集有王鹏运四印斋本《漱玉词》一卷,辑有词五十首;另外还有近人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漱玉词》收词六十首,其中存疑九首,伪作八首作附录。根据这些辑集,李清照的词现存可能在五十首左右。我们选其中最为优秀的三十九首词,十四首诗,大略地管窥这位天才的女作家。
李清照 (公元1084—约1151年)
南宋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神宗元丰四年生,父亲是文学家李格非,母亲是状元王拱辰之女。少时清照随父居住京城开封,熟读经史、诗词歌赋。18
岁与宰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婚。丈夫知识渊博,爱好书画金石研究,清照与其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收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后,他们流寓南方,后明诚病死,李清照只身飘泊于杭州、台州和金华一带,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的生活。她多才多艺,诗、词、文俱佳,尤以词著称。她的词前期描写少女、少妇生活,大胆抒发妇女的内心情感,后期词中反映她的不幸遭遇和国破家亡的感情。在宋高宗初年,她反对以高宗为首的民族投降路线,写下了一批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她的著作有散文《金石录后序》,曾刊行《易安居士文集》七卷、《易安词》七卷,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词》。
宋词名家选四!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李煜,南唐中主第六子,世称李后主。后主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
柳永,北宋词人。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朱淑真,宋女作家。号幽栖居士,生于仕宦家庭,相传因婚嫁不满,抑郁而终。能画,通音律。词多幽怨,流于感伤。也能诗。
婉约词
代表人物 :李清照
婉约词上承花间词,去其浮艳多分雅致,形式上以蕴籍雅正见长,严守音律贵尚含蓄。语言秀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对当时及后世词坛影响甚大。
希望能帮助你
本文标题: 康震评说李清照读后感(《百家讲坛 李清照》观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6453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