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之夕》读后感求《梅雨之夕》读后感,我找不到哎~~帮忙啦~要200字就够了~数据表明,目前城市居民正在消耗全球可获取资源的进80%,……求一...
《梅雨之夕》读后感
求《梅雨之夕》读后感,我找不到哎~~帮忙啦~要200字就够了~数据表明,目前城市居民正在消耗全球可获取资源的进80%,……
求一篇文学评论(悬赏200分)
评论一本书(最好是名著,不少于两千字),必须是今晚十点之前啊,拜托大家了!!!《西游记》目连故事早在西晋时就已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经过长时期的流传,特别是戏曲的搬演,逐渐形成一个颇为丰富的目连故事群,最后由明郑之珍写定。郑之珍写定刊行的时间是在万历十年(1582)。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劝善戏文》和《西游记》小说在内容、结构上有着明显的关联。这表现在两部作品中各有一套西游故事,其中的人物、情节较为相似、接近。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情节内容上的关联。
《劝善戏文》全剧分上中下三卷,西游故事主要在中卷②。其中《观音渡厄》、《遣将擒猿》、《白猿开路》、《过黑松林》、《过寒冰池》、《过火焰山》、《过烂沙河》、《擒沙和尚》等出中所写的人物、情节与《西游记》较为接近。 就人物而言,主要有: 铁扇公主。在《观音渡厄》一出中,因火焰山挡路,观音菩萨调遣她渡十友“过了火焰山”。她使用的工具是铁扇,“铁扇风裁,制自天工体甚佳”,其功能是灭火:“好把腾腾火焰扇将开,使他堂堂大路无遮碍。”这一形象与《西游记》中的铁扇公主有颇多相同之处。
猪百介。他的出场词是“漫诙谐,白连会上呼白介,时人休笑未精怪”。观音菩萨调遣他渡十友“过了烂沙河”:“好把沙河淤塞孔将开,使他康庄直抵西番界”。在观音眼中,这位猪百介的形象是“猪首猪腮,中有仁心遍九垓。这便是蛇身人首,牛首人身,一样形骸。”这位猪百介与《西游记》中的猪八戒有不少相似处。
白猿。先看其自我介绍:“白猿身住碧云窝,暮四朝三怎奈何?天上瑶池王母母,也曾三让我蟠桃。自家周穆王时军中君子,化为此身,历今千有余年,神通广大。”这很容易让人想到《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至于神通如何广大,这位白猿自己也进行了交代:“山不怕高,水不怕恶,又何愁野魅邪魔!凭着俺这一枝儿金刚椽,扫平了万里山河。非是我夸,不是我巧,九重天上,瑶池王母,曾让我蟠桃。今日去开通道路,又何怕什么样水远山遥!”这份信心和自豪与孙悟空没什么两样。
在《遣将擒猿》一出中,观音菩萨因傅罗卜“一路精怪虽多,白猿最甚”,遂会通张天师、马、赵、温、关四将军“擒出白猿精,要他开通道路,殄灭余党”。降伏白猿后,观音菩萨吩咐他:“孝哉傅罗卜,挑母又挑经,西天见活佛。山川险阻,邪魔侵侮,遣你护他行,驱邪更开路。”这和《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任务完全相同。此后,白猿变成道人,忠心耿耿,尽职尽责,保护傅罗卜西行,一路上过寒冰池、火焰山、烂沙河,远涉十万八千里,终于见到活佛。这位白猿和孙悟空之间显然有着内在的关联。
观音。在《劝善戏文》的西游故事中,观音菩萨是一个重要人物。她“身居南海,踪显香山。世人有喜怒哀乐之音,我能知喜怒哀乐之意”,而且“能千变万花,一一难穷。且变飞禽走兽,武将文人,长身矮体,鱼蓝千手舞”。神通广大不说,观音菩萨还是傅罗卜西行的主要指引者和帮助者。她点化傅罗卜“南海无边垂庇佑,西天有佛可皈依。母骸化入行囊里,急往西天莫待迟”。当傅罗卜按照观音的安排踏上西行之路后,她又帮助收服白猿,让他担任护法,并承诺“若逢急难,我又亲临”。不仅如此,观音还亲自出马,在黑松林变成妇人试探罗卜,在烂沙河变成锦罗王擒沙和尚。这和《西游记》里的观音形象十分接近。
沙和尚。主要在烂沙河活动,将白猿陷在烂沙中,后观音变成锦罗王将其降伏,命他“同白猿护送孝子前往西天”。这个沙和尚很容易让联想到《西游记》里的那位沙和尚,尽管这两个形象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就情节而言,罗卜西游由观音菩萨一手安排,白猿保护罗卜西上,一路降妖除怪,观音黑松林考验傅罗卜、过火焰山、烂沙河等,这些在《西游记》中都能找到相对应的、颇为类似的情节。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给白猿戴金箍的描写。在《遣将擒猿》一出中,观音降伏白猿后,赐给他金箍,“只许你戴,不许你解”。当白猿打筋斗逃走时,观音就“行一诀,使金箍紧紧箍起。白猿精,走一步时紧一步,紧一步时叫一声,急急便回程”。白猿这才死心塌地的保护傅罗卜西行。这同样可以在《西游记》中找到相对应的情节。
一是结构、写法上的关联。
《劝善戏文》在其西游故事部分,采用了连缀式的结构,即以傅罗卜、白猿、观音等核心人物为主线,贯穿起一系列小故事,如过黑松林、寒冰池、火焰山、烂沙河等。这些故事意在描写傅罗卜西行路上的艰难困苦,突出其顽强的意志和虔诚的用心。《西游记》也采用了同样的结构方式,以唐僧师徒为核心,贯穿了一个个故事,只不过故事比《劝善戏文》多一些而已,其中降妖除魔故事的描写也是此种用意。这种连缀式结构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可以容纳很多类似的故事。
从上面列举的诸多相似或接近之处看,《劝善戏文》中的西游记故事和《西游记》情节内容、结构写法上的这种关联并非偶然,彼此之间必定存在着一定的渊源关系。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重要问题:《西游记》和《劝善戏文》到底孰早孰晚?这种渊源关系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呢?
《劝善戏文》系郑之珍所编,万历十年(1582)他写了一篇序言,称自己“取目连救母之事,编为《劝善记》三册”,可见此时他已完成该剧,研究者也通常将这一年作为《劝善戏文》首次刊行的时间,高石山房本为初刊本,由此可以对《劝善戏文》的创作、刊行时间进行比较准确的定位。至于《西游记》,无论是作者还是创作、刊行时间,尽管研究者已下了不少功夫,但直到 目前 为止还未能很好的解决,大家的意见也很不一致。《西游记》的作者学界通常认为是吴承恩,如果这一看法确凿的话,问题倒比较容易解决,因为他大约卒于万历十年,陈文烛在写于万历十八年(1590)的《吴射阳先生存稿》叙中说得很明确:“吴汝忠卒几十年矣。”③这样,吴承恩创作《西游记》的时间当在郑之珍编写《劝善戏文》之前。就《西游记》的版本来看,一般认为世德堂刊本是现存最早的刊本,该刊本有一篇陈元之写于万历二十年(1592)的序。但它显然不是初刊本,至于《西游记》初刊于何时,限于资料的缺乏,已难以确知。大体上可以这样说,《西游记》和《劝善戏文》创作、刊行于同一时期,时间上比较接近,而《西游记》似乎要稍早一些。
但事实上,简单比较《西游记》和《劝善戏文》撰写、刊行时间的早晚并不能解决问题。如果《劝善戏文》在《西游记》之后、受其影响的话,它直接照搬里面的人物、情节就是,何以写得如此粗陋,而且两者的人物、情节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比如其中的白猿、猪百介、沙和尚、铁扇公主等人物形象较为粗略、模糊,很难说他们是受《西游记》的启发而产生。相反,从《劝善戏文》中西游故事粗陋、原始的形态来看,说《西游记》受其影响倒更合乎实际。但问题在于,在《西游记》之前,已有杂剧《西游记》、平话《西游记》,其中的人物、情节要比《劝善戏文》更为丰富、充实,它们的创作时间肯定也要早于《劝善戏文》。《劝善戏文》中的西游故事即使对《西游记》有影响,也不会那么直接。两者的渊源关系还是颇为复杂的。
之所以产生如此多的问题,主要与两书的成书方式有关,前文说过,《西游记》、《劝善戏文》都属世代累积型成书,其中的不少人物、情节并非写定者的想象虚构,而是来自此前的民间传说或其他文学作品。在写定者面前,有一个庞大的故事群供其撷取,这些作为素材的故事有的来源甚早,经过长时间的流传,才被吸纳进来。明乎此,探讨两套西游故事的关系应该结合两书的成书方式来进行。由此可见,这一问题较为复杂,不是三言五语就能说得清的。
显然,探讨这种关系对了解目连故事和唐僧取经故事的发展演变、流传,对研究《西游记》及《劝善戏文》的成书过程等,都有帮助,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说的:“探讨这一关系,肯定能有助于《西游记》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甚至有可能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④
学界的不同意见
对两套西游故事之间的这种内在关联,早在清代就已有学人注意到,如焦循《剧说》云:“演义之西游记,本唐玄奘西域志。白马驮经,松枝西指,亦有所本;若猿龙等,则目连救母戏中亦有之。”⑤但焦循只是指出这一现象,并未进行深究。进入二十世纪,研究者在探讨《西游记》、目连戏时,间或在文章中涉及到两者的关系,如赵景深的《目连救母的演变》、周贻白的《中国戏剧与杂技》等,但多点到为止,缺乏深入的 分析 和充分的论证。倒是海外有些学者较为重视,如日本学者太田辰夫于 1975年发表《〈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所引〈西游记〉考》一文。直到进入八十年代之后,随着学界对目连戏的逐渐重视和研究的深入,国内才开始有研究者专门对此问题进行探讨,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其中以朱恒夫、刘桢等人的研究最有成绩。
总的来看,学界对此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就是在这有限的研究中,学者的看法也并不一致,而是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尽管研究者承认“二者互相影响、各有借鉴”⑥,但在具体论述时,他们多趋向强调单向度的影响关系。这样,大致上可以将他们的意见分成如下两派:
一派较多的强调目连故事对唐僧取经故事的影响,其中以朱恒夫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他提出“目连变文在前,《取经诗话》在后,后者受了前者的影响”,“《劝善戏文》虽然是明代的剧本,但我们应该把它看成是北宋的产物,因而它问世时间在《取经诗话》之前,它能够对唐僧取经故事产生影响”,“目连戏在前,唐僧取经故事的作品在后”,“目连变文与目连戏对唐僧取经故事有着很大的影响,而目连戏的影响尤甚。可以这样说,猴行者助唐僧取经故事的胚胎就是在目连戏的母体中孕育出来的”⑦。黄笙闻通过对秦晋民间戏曲的考察,提出类似的看法:“当我们发现了秦晋民间世代相传的一批傩演杂剧后,方知正是早期讲唱的‘目连戏’、‘目连卷’对《西游记》故事的产生与形成,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西游记》的唐三藏、猪八戒、孙悟空、沙和尚、白龙马等妖魔人物的最初形象,就集中表现在这批‘目连戏’中。”⑧
一派则较多的强调唐僧取经故事对目连故事的影响,其代表人物是刘桢。他一方面承认“孙悟空 艺术 形象塑造本依于目连,是受‘神通第一’目连的启示而逐渐完成的”⑨,一方面又强调“取经故事是目连戏汲取了《西游记》”,“白猿、沙和尚等情节正是在目连戏的不断衍变中,接受《西游记》故事影响,然后并入的”⑩。相比之下,徐朔方说得就比较直接:“中卷的《遣将擒猿》、《白猿开路》、《过寒冰池》、《过火焰山》、《过烂沙河》取材于小说及戏曲《西游记》。”(11)刘荫柏也说得比较肯定:“其中‘遣将擒猿’一折,纯系抄袭杨景贤《西游记杂剧》中第九出‘神佛降孙’、第十出‘收孙演咒’的情节。……纵使他不是从《西游记》小说中搬来,也是受元人《西游记平话》影响。”(12)朱万曙亦有类似看法,但留有余地:“在郑之珍写定戏文剧本之前的嘉靖年间,小说《西游记》已经刊刻流传。郑之珍或从本已汲取西游情节的目连故事,或从正在流行的西游故事中汲取了目连西行寻佛的情节,充实到戏文之中,使之构成了‘救母’故事中重要的一环。”(13)
上述两派的意见尽管各有其道理,但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还都有不够严密的地方,何况彼此之间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就朱恒夫的观点而论,他比较多的强调目连故事对唐僧取经故事的影响,但并没有解释目连西行故事何以产生,也没有说明唐僧取经故事对目连西行故事是否产生过影响,再说其对《劝善戏文》故事产生时间及目连戏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时间早晚的判断也值得商榷。就刘桢的观点而论,他一方面强调孙悟空形象是受目连启示而产生的,一方面又说白猿是受《西游记》故事影响并入的,这似乎有些矛盾,其间的渊源关系到底如何,他并没有说清这一问题。再者,何以孙悟空受目连启示而产生,而目连戏中的白猿却没有受到这种影响,反而舍近求远,到《西游记》中取材呢?这也是一个需要解释的问题。
从相关资料来看,两套西游故事产生、演进到明代中后期,差不多都有上千年的 历史 ,其间的关系可谓错综复杂,不是三言五语所能说得清的。无论是《西游记》还是《劝善戏文》,它们虽然写定、刊刻于明代中后期,但由于它们都属累积型成书,皆有所本,并非个人的独立创作,因此单独比较这两部作品写作时间的早晚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何况《西游记》一书的具体写作、刊行时间已无法确知了。
退一步讲,如果弄清两部作品的直接素材来源,也许能弄清真相。但这同样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因为两部作品作者创作的情况限于有限的资料现在还无法确知。两部作品成书之前两套西游故事的演变过程和环节还没有彻底理清。以《西游记》而言,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刊本为明世德堂刊本,但这一刊本并非《西游记》的初刊本,《西游记》的初刊本是什么时间刊行的,真实面目如何,作品中哪些故事情节是有所本的,哪些是个人的想象虚构,这恐怕只能是无解的历史之谜了。再看《劝善戏文》,在郑之珍写定之前,已经有大量以戏曲、宝卷等形式流传的目连故事,他究竟从何处取材,作了哪些整理工作,现在也已无法一一厘清了。
实际上研究者们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他们的探讨变成以《西游记》、《劝善戏文》为参照,重点则放在两套西游故事产生、形成过程的比较。笔者认为这一思路是可取的。尽管目前掌握的 文献 还不够充分,但通过现有资料的纵向、横向比较,还是可以大致理清两套西游故事之间的关系的,这对解决《西游记》的成书问题或许可以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
对两套西游故事渊源关系的初步考察
总体上来看,无论是目连救母还是唐僧取经,各有其相对独立的西游故事,经过长时期的流传,形成了两个内容丰富的故事群,彼此的关系大致上可以说是平行的。但也不可否认,两者的关系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交叉。也就是说,两套西游故事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是相互影响,互为渊源的,特别要指出的是这种影响和渊源是双向互动的,而未必是单向的。以下按照时间顺序对两套西游故事的产生、演变进行考察和比较。
相比之下,目连故事比唐僧取经故事产生的时间要早得多,它最早见于西晋僧人竺法护所译的《佛说盂兰盆经》(14),这是后来目连故事的源头。由于它所描写的救母故事正好契合了儒家所宣扬的孝道,因而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并形成极具本土色彩的盂兰盆会,佛教徒也乐于借此扩大影响。此时的目连故事还没有西游的情节。
到了唐代,目连故事经过长时期的流传,在民间产生了广泛影响,并成为变文等民间文艺的素材。这种以目连故事为素材的变文作品今天可以看到有《目连缘起》、《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目连变文》、《盂兰盆经讲经文》等。由此可见目连故事在民间传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这些目连变文将《佛说盂兰盆经》中的简略故事加以丰富、细化,添枝加叶,新增了一些人物,情节变得曲折、生动。不过,这些作品的重点主要在目连救母的艰难过程描写上,并没有西上寻佛的描写。可见目连救母中的西游故事是在唐代以后形成的。
在这一时期,唐僧取经不仅实际发生过,而且因其极富传奇性,已开始在民间有较为广泛的流传。对于这次行程,玄奘本人撰有《大唐西域记》,其徒弟慧立、彦悰撰有《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来记述。尽管这些记述具有很高的可信度,但其中已有不少超 自然 的神鬼描写,这就为其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很大的想象空间。稍后,《酉阳杂俎》、《独异志》等笔记小说中已有唐僧取经传闻的记载。从现在所掌握的材料来看,这一时期唐僧取经故事还没有进入变文等民间文学领域。
有唐一代,目连变文与唐僧取经故事沿着各自的轨迹独立发展、演进,前者因流传的时间较长,在民间的影响要更大些,不过两者之间还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一是情节内容上的关联。
《劝善戏文》全剧分上中下三卷,西游故事主要在中卷②。其中《观音渡厄》、《遣将擒猿》、《白猿开路》、《过黑松林》、《过寒冰池》、《过火焰山》、《过烂沙河》、《擒沙和尚》等出中所写的人物、情节与《西游记》较为接近。 就人物而言,主要有: 铁扇公主。在《观音渡厄》一出中,因火焰山挡路,观音菩萨调遣她渡十友“过了火焰山”。她使用的工具是铁扇,“铁扇风裁,制自天工体甚佳”,其功能是灭火:“好把腾腾火焰扇将开,使他堂堂大路无遮碍。”这一形象与《西游记》中的铁扇公主有颇多相同之处。
猪百介。他的出场词是“漫诙谐,白连会上呼白介,时人休笑未精怪”。观音菩萨调遣他渡十友“过了烂沙河”:“好把沙河淤塞孔将开,使他康庄直抵西番界”。在观音眼中,这位猪百介的形象是“猪首猪腮,中有仁心遍九垓。这便是蛇身人首,牛首人身,一样形骸。”这位猪百介与《西游记》中的猪八戒有不少相似处。
白猿。先看其自我介绍:“白猿身住碧云窝,暮四朝三怎奈何?天上瑶池王母母,也曾三让我蟠桃。自家周穆王时军中君子,化为此身,历今千有余年,神通广大。”这很容易让人想到《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至于神通如何广大,这位白猿自己也进行了交代:“山不怕高,水不怕恶,又何愁野魅邪魔!凭着俺这一枝儿金刚椽,扫平了万里山河。非是我夸,不是我巧,九重天上,瑶池王母,曾让我蟠桃。今日去开通道路,又何怕什么样水远山遥!”这份信心和自豪与孙悟空没什么两样。
在《遣将擒猿》一出中,观音菩萨因傅罗卜“一路精怪虽多,白猿最甚”,遂会通张天师、马、赵、温、关四将军“擒出白猿精,要他开通道路,殄灭余党”。降伏白猿后,观音菩萨吩咐他:“孝哉傅罗卜,挑母又挑经,西天见活佛。山川险阻,邪魔侵侮,遣你护他行,驱邪更开路。”这和《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任务完全相同。此后,白猿变成道人,忠心耿耿,尽职尽责,保护傅罗卜西行,一路上过寒冰池、火焰山、烂沙河,远涉十万八千里,终于见到活佛。这位白猿和孙悟空之间显然有着内在的关联。
观音。在《劝善戏文》的西游故事中,观音菩萨是一个重要人物。她“身居南海,踪显香山。世人有喜怒哀乐之音,我能知喜怒哀乐之意”,而且“能千变万花,一一难穷。且变飞禽走兽,武将文人,长身矮体,鱼蓝千手舞”。神通广大不说,观音菩萨还是傅罗卜西行的主要指引者和帮助者。她点化傅罗卜“南海无边垂庇佑,西天有佛可皈依。母骸化入行囊里,急往西天莫待迟”。当傅罗卜按照观音的安排踏上西行之路后,她又帮助收服白猿,让他担任护法,并承诺“若逢急难,我又亲临”。不仅如此,观音还亲自出马,在黑松林变成妇人试探罗卜,在烂沙河变成锦罗王擒沙和尚。这和《西游记》里的观音形象十分接近。
沙和尚。主要在烂沙河活动,将白猿陷在烂沙中,后观音变成锦罗王将其降伏,命他“同白猿护送孝子前往西天”。这个沙和尚很容易让联想到《西游记》里的那位沙和尚,尽管这两个形象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就情节而言,罗卜西游由观音菩萨一手安排,白猿保护罗卜西上,一路降妖除怪,观音黑松林考验傅罗卜、过火焰山、烂沙河等,这些在《西游记》中都能找到相对应的、颇为类似的情节。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给白猿戴金箍的描写。在《遣将擒猿》一出中,观音降伏白猿后,赐给他金箍,“只许你戴,不许你解”。当白猿打筋斗逃走时,观音就“行一诀,使金箍紧紧箍起。白猿精,走一步时紧一步,紧一步时叫一声,急急便回程”。白猿这才死心塌地的保护傅罗卜西行。这同样可以在《西游记》中找到相对应的情节。
一是结构、写法上的关联。
《劝善戏文》在其西游故事部分,采用了连缀式的结构,即以傅罗卜、白猿、观音等核心人物为主线,贯穿起一系列小故事,如过黑松林、寒冰池、火焰山、烂沙河等。这些故事意在描写傅罗卜西行路上的艰难困苦,突出其顽强的意志和虔诚的用心。《西游记》也采用了同样的结构方式,以唐僧师徒为核心,贯穿了一个个故事,只不过故事比《劝善戏文》多一些而已,其中降妖除魔故事的描写也是此种用意。这种连缀式结构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可以容纳很多类似的故事。
从上面列举的诸多相似或接近之处看,《劝善戏文》中的西游记故事和《西游记》情节内容、结构写法上的这种关联并非偶然,彼此之间必定存在着一定的渊源关系。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重要问题:《西游记》和《劝善戏文》到底孰早孰晚?这种渊源关系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呢?
《劝善戏文》系郑之珍所编,万历十年(1582)他写了一篇序言,称自己“取目连救母之事,编为《劝善记》三册”,可见此时他已完成该剧,研究者也通常将这一年作为《劝善戏文》首次刊行的时间,高石山房本为初刊本,由此可以对《劝善戏文》的创作、刊行时间进行比较准确的定位。至于《西游记》,无论是作者还是创作、刊行时间,尽管研究者已下了不少功夫,但直到 目前 为止还未能很好的解决,大家的意见也很不一致。《西游记》的作者学界通常认为是吴承恩,如果这一看法确凿的话,问题倒比较容易解决,因为他大约卒于万历十年,陈文烛在写于万历十八年(1590)的《吴射阳先生存稿》叙中说得很明确:“吴汝忠卒几十年矣。”③这样,吴承恩创作《西游记》的时间当在郑之珍编写《劝善戏文》之前。就《西游记》的版本来看,一般认为世德堂刊本是现存最早的刊本,该刊本有一篇陈元之写于万历二十年(1592)的序。但它显然不是初刊本,至于《西游记》初刊于何时,限于资料的缺乏,已难以确知。大体上可以这样说,《西游记》和《劝善戏文》创作、刊行于同一时期,时间上比较接近,而《西游记》似乎要稍早一些。
但事实上,简单比较《西游记》和《劝善戏文》撰写、刊行时间的早晚并不能解决问题。如果《劝善戏文》在《西游记》之后、受其影响的话,它直接照搬里面的人物、情节就是,何以写得如此粗陋,而且两者的人物、情节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比如其中的白猿、猪百介、沙和尚、铁扇公主等人物形象较为粗略、模糊,很难说他们是受《西游记》的启发而产生。相反,从《劝善戏文》中西游故事粗陋、原始的形态来看,说《西游记》受其影响倒更合乎实际。但问题在于,在《西游记》之前,已有杂剧《西游记》、平话《西游记》,其中的人物、情节要比《劝善戏文》更为丰富、充实,它们的创作时间肯定也要早于《劝善戏文》。《劝善戏文》中的西游故事即使对《西游记》有影响,也不会那么直接。两者的渊源关系还是颇为复杂的。
之所以产生如此多的问题,主要与两书的成书方式有关,前文说过,《西游记》、《劝善戏文》都属世代累积型成书,其中的不少人物、情节并非写定者的想象虚构,而是来自此前的民间传说或其他文学作品。在写定者面前,有一个庞大的故事群供其撷取,这些作为素材的故事有的来源甚早,经过长时间的流传,才被吸纳进来。明乎此,探讨两套西游故事的关系应该结合两书的成书方式来进行。由此可见,这一问题较为复杂,不是三言五语就能说得清的。
显然,探讨这种关系对了解目连故事和唐僧取经故事的发展演变、流传,对研究《西游记》及《劝善戏文》的成书过程等,都有帮助,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说的:“探讨这一关系,肯定能有助于《西游记》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甚至有可能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④
学界的不同意见
对两套西游故事之间的这种内在关联,早在清代就已有学人注意到,如焦循《剧说》云:“演义之西游记,本唐玄奘西域志。白马驮经,松枝西指,亦有所本;若猿龙等,则目连救母戏中亦有之。”⑤但焦循只是指出这一现象,并未进行深究。进入二十世纪,研究者在探讨《西游记》、目连戏时,间或在文章中涉及到两者的关系,如赵景深的《目连救母的演变》、周贻白的《中国戏剧与杂技》等,但多点到为止,缺乏深入的 分析 和充分的论证。倒是海外有些学者较为重视,如日本学者太田辰夫于 1975年发表《〈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所引〈西游记〉考》一文。直到进入八十年代之后,随着学界对目连戏的逐渐重视和研究的深入,国内才开始有研究者专门对此问题进行探讨,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其中以朱恒夫、刘桢等人的研究最有成绩。
总的来看,学界对此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就是在这有限的研究中,学者的看法也并不一致,而是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尽管研究者承认“二者互相影响、各有借鉴”⑥,但在具体论述时,他们多趋向强调单向度的影响关系。这样,大致上可以将他们的意见分成如下两派:
一派较多的强调目连故事对唐僧取经故事的影响,其中以朱恒夫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他提出“目连变文在前,《取经诗话》在后,后者受了前者的影响”,“《劝善戏文》虽然是明代的剧本,但我们应该把它看成是北宋的产物,因而它问世时间在《取经诗话》之前,它能够对唐僧取经故事产生影响”,“目连戏在前,唐僧取经故事的作品在后”,“目连变文与目连戏对唐僧取经故事有着很大的影响,而目连戏的影响尤甚。可以这样说,猴行者助唐僧取经故事的胚胎就是在目连戏的母体中孕育出来的”⑦。黄笙闻通过对秦晋民间戏曲的考察,提出类似的看法:“当我们发现了秦晋民间世代相传的一批傩演杂剧后,方知正是早期讲唱的‘目连戏’、‘目连卷’对《西游记》故事的产生与形成,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西游记》的唐三藏、猪八戒、孙悟空、沙和尚、白龙马等妖魔人物的最初形象,就集中表现在这批‘目连戏’中。”⑧
一派则较多的强调唐僧取经故事对目连故事的影响,其代表人物是刘桢。他一方面承认“孙悟空 艺术 形象塑造本依于目连,是受‘神通第一’目连的启示而逐渐完成的”⑨,一方面又强调“取经故事是目连戏汲取了《西游记》”,“白猿、沙和尚等情节正是在目连戏的不断衍变中,接受《西游记》故事影响,然后并入的”⑩。相比之下,徐朔方说得就比较直接:“中卷的《遣将擒猿》、《白猿开路》、《过寒冰池》、《过火焰山》、《过烂沙河》取材于小说及戏曲《西游记》。”(11)刘荫柏也说得比较肯定:“其中‘遣将擒猿’一折,纯系抄袭杨景贤《西游记杂剧》中第九出‘神佛降孙’、第十出‘收孙演咒’的情节。……纵使他不是从《西游记》小说中搬来,也是受元人《西游记平话》影响。”(12)朱万曙亦有类似看法,但留有余地:“在郑之珍写定戏文剧本之前的嘉靖年间,小说《西游记》已经刊刻流传。郑之珍或从本已汲取西游情节的目连故事,或从正在流行的西游故事中汲取了目连西行寻佛的情节,充实到戏文之中,使之构成了‘救母’故事中重要的一环。”(13)
上述两派的意见尽管各有其道理,但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还都有不够严密的地方,何况彼此之间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就朱恒夫的观点而论,他比较多的强调目连故事对唐僧取经故事的影响,但并没有解释目连西行故事何以产生,也没有说明唐僧取经故事对目连西行故事是否产生过影响,再说其对《劝善戏文》故事产生时间及目连戏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时间早晚的判断也值得商榷。就刘桢的观点而论,他一方面强调孙悟空形象是受目连启示而产生的,一方面又说白猿是受《西游记》故事影响并入的,这似乎有些矛盾,其间的渊源关系到底如何,他并没有说清这一问题。再者,何以孙悟空受目连启示而产生,而目连戏中的白猿却没有受到这种影响,反而舍近求远,到《西游记》中取材呢?这也是一个需要解释的问题。
从相关资料来看,两套西游故事产生、演进到明代中后期,差不多都有上千年的 历史 ,其间的关系可谓错综复杂,不是三言五语所能说得清的。无论是《西游记》还是《劝善戏文》,它们虽然写定、刊刻于明代中后期,但由于它们都属累积型成书,皆有所本,并非个人的独立创作,因此单独比较这两部作品写作时间的早晚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何况《西游记》一书的具体写作、刊行时间已无法确知了。
退一步讲,如果弄清两部作品的直接素材来源,也许能弄清真相。但这同样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因为两部作品作者创作的情况限于有限的资料现在还无法确知。两部作品成书之前两套西游故事的演变过程和环节还没有彻底理清。以《西游记》而言,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刊本为明世德堂刊本,但这一刊本并非《西游记》的初刊本,《西游记》的初刊本是什么时间刊行的,真实面目如何,作品中哪些故事情节是有所本的,哪些是个人的想象虚构,这恐怕只能是无解的历史之谜了。再看《劝善戏文》,在郑之珍写定之前,已经有大量以戏曲、宝卷等形式流传的目连故事,他究竟从何处取材,作了哪些整理工作,现在也已无法一一厘清了。
实际上研究者们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他们的探讨变成以《西游记》、《劝善戏文》为参照,重点则放在两套西游故事产生、形成过程的比较。笔者认为这一思路是可取的。尽管目前掌握的 文献 还不够充分,但通过现有资料的纵向、横向比较,还是可以大致理清两套西游故事之间的关系的,这对解决《西游记》的成书问题或许可以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
对两套西游故事渊源关系的初步考察
总体上来看,无论是目连救母还是唐僧取经,各有其相对独立的西游故事,经过长时期的流传,形成了两个内容丰富的故事群,彼此的关系大致上可以说是平行的。但也不可否认,两者的关系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交叉。也就是说,两套西游故事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是相互影响,互为渊源的,特别要指出的是这种影响和渊源是双向互动的,而未必是单向的。以下按照时间顺序对两套西游故事的产生、演变进行考察和比较。
相比之下,目连故事比唐僧取经故事产生的时间要早得多,它最早见于西晋僧人竺法护所译的《佛说盂兰盆经》(14),这是后来目连故事的源头。由于它所描写的救母故事正好契合了儒家所宣扬的孝道,因而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并形成极具本土色彩的盂兰盆会,佛教徒也乐于借此扩大影响。此时的目连故事还没有西游的情节。
到了唐代,目连故事经过长时期的流传,在民间产生了广泛影响,并成为变文等民间文艺的素材。这种以目连故事为素材的变文作品今天可以看到有《目连缘起》、《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目连变文》、《盂兰盆经讲经文》等。由此可见目连故事在民间传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这些目连变文将《佛说盂兰盆经》中的简略故事加以丰富、细化,添枝加叶,新增了一些人物,情节变得曲折、生动。不过,这些作品的重点主要在目连救母的艰难过程描写上,并没有西上寻佛的描写。可见目连救母中的西游故事是在唐代以后形成的。
在这一时期,唐僧取经不仅实际发生过,而且因其极富传奇性,已开始在民间有较为广泛的流传。对于这次行程,玄奘本人撰有《大唐西域记》,其徒弟慧立、彦悰撰有《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来记述。尽管这些记述具有很高的可信度,但其中已有不少超 自然 的神鬼描写,这就为其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很大的想象空间。稍后,《酉阳杂俎》、《独异志》等笔记小说中已有唐僧取经传闻的记载。从现在所掌握的材料来看,这一时期唐僧取经故事还没有进入变文等民间文学领域。
有唐一代,目连变文与唐僧取经故事沿着各自的轨迹独立发展、演进,前者因流传的时间较长,在民间的影响要更大些,不过两者之间还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谁能给我几篇文学作品赏析??具体如下
太多了 求助下各位 希望能帮我找些赏析!!下面这些作品都需要的:鲁迅--狂人日记 阿Q正传 伤逝 。郁达夫--沉沦 。冰心-超人。许地山-缀网劳蛛。庐隐-海滨故人。废名-竹林的故事。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凌叔华-酒后。叶灵凤-女娲氏之遗孽。台静农-拜堂。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 我在霞村的时候。柔石-为奴隶的母亲。刘呐鸥-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茅盾-春蚕。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施蛰存-梅雨之夕。老舍-柳家大院。艾芜-山峡中。沈从文-边城。张天翼-华威先生。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萧红-小城三月。梅娘-鱼。骆宾基-北望园的春天。苏青-蛾。赵树理-小二黑结婚。张爱玲-倾城之恋。 我现在只有这么少的分了!!有了分再来追提高悬赏实在不好意思!!我也知道太多了,发其中几部作品的也行!!每篇赏析不用太长篇大论!!再次谢谢!!请发我邮箱:915676986@qq.com我可以提供《小城三月》读后感,大概1000~1500字左右
本文标题: 梅雨之夕读后感(《梅雨之夕》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5971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