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读后感郁孤台(《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发布时间: 2022-11-25 16:29:4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4

菩萨蛮赏析菩萨蛮赏析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赏析:“郁孤台下清江水。”起笔横绝。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尤其郁(郁)有郁勃、沉郁之意,...

菩萨蛮读后感郁孤台(《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菩萨蛮赏析

菩萨蛮赏析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赏析:
“郁孤台下清江水。”起笔横绝。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尤其郁(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 ,势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笔也。进而写出台下之清江水。《万安县志》云:“赣水入万安境,初落平广,奔激响溜 。”写出此一江激流,词境遂从百余里外之郁孤台,顺势收至眼前之造口。造口,词境之核心也。故又纵笔写出:“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泪三字,直点造口当年事。词人身临隆祐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国脉如缕之危,愤金兵之猖狂,羞国耻之未雪,乃将满怀之悲愤,化为此悲凉之句。在词人之心魂中,此一江流水,竟为行人流不尽之伤心泪。行人泪意蕴深广,不必专言隆祐。在建炎年间四海南奔之际,自中原至江淮而江南,不知有多少行人流下无数伤心泪呵。由此想来,便觉隆祐被追至造口,又正是那一存亡危急之秋之象征。无疑此一江行人泪中,也有词人之悲泪呵。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长安指汴京,西北望犹言直北望。词人因回想隆祐被追而念及神州陆沉,独立造口仰望汴京亦犹杜老之独立夔州仰望长安。抬望眼,遥望长安,境界顿时无限高远。然而,可惜有无数青山重重遮拦,望不见也,境界遂一变而为具有封闭式之意味,顿挫极有力。歇拍虽暗用李勉登郁孤台望阙之故事,却写出自己之满怀忠愤。卓人月《词统》云:“忠愤之气,拂拂指端。”极是。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赣江北流,此言东流,词人写胸怀,正不必拘泥。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换头是写眼前景,若言有寄托,则似难以指实。若言无寄托,则遮不住与毕竟二语,又明显带有感情色彩。周济《宋四家词选》云:“借水怨山。”可谓具眼。此词句句不离山水。试体味遮不住三字,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去,毕竟二字更见深沉有力。返观上阕,清江水既为行人泪之象喻,则东流去之江水如有所喻,当喻祖国一方。无数青山,词人既叹其遮住长安,更道出其遮不住东流,则其所喻当指敌人。在词人潜伏意识中,当并指投降派。“东流去”三字尤可体味。《尚书·禹贡》云:“江汉朝宗于海。”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江河行地与日月经天同为“天行健”之体现,故“君子以自强不息”(《息·系辞》)。杜老《长江二首》云:“朝宗人共挹,盗贼尔谁尊?”“浩浩终不息,乃知东极深。众流归海意,万国奉君心。”故必言寄托,则换头托意,当以江水东流喻正义所向也。然而时局并不乐观,词人心情并不轻松。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词情词境又作一大顿挫。江晚山深,此一暮色苍茫又具封闭式意味之境界,无异为词人沉郁苦闷之孤怀写照,而暗应合上阕开头之郁孤台意象。正愁余,语本《楚辞·九歌·湘夫人 》:“目眇眇兮愁予。”楚骚哀怨要眇之色调,愈添意境沉郁凄迷之氛围。更哪堪闻乱山深处鹧鸪声声:“行不得也哥哥”。《禽经》张华注:“鹧鸪飞必南向,其志怀南,不徂北也。”白居易《山鹧鸪》:“啼到晓,唯能愁北人,南人惯闻如不闻。”鹧鸪声声,其呼唤词人莫忘南归之怀抱耶?抑钩起其志业未就之忠愤耶?或如山那畔中原父老同胞之哀告耶?实难作一指实。但结笔写出一怀愁苦则可断言。而此一怀愁苦,实朝廷一味妥协,中原久未光复有以致之,亦可断言。一结悲凉无已。
思想感情:
此词抒发对建炎年间国事艰危之沉痛追怀,对靖康以来失去国土之深情萦念,故此一习用已久陶写儿女柔情之小令,竟为南宋爱国精神深沉凝聚之绝唱。词中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比兴传统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其眼前景不过是清江水、无数山,心上事则包举家国之悲今昔之感种种意念,而一并托诸眼前景写出。显有寄托,又难以一一指实。但其主要寓托则可体认,其一怀襟抱亦可领会。此种以全幅意境寓写整个襟抱、运用比兴寄托又未必一一指实之艺术造诣,实为中国美学理想之一体现。全词一片神行又潜气内转,兼有神理高绝与沉郁顿挫之美,在词史上完全可与李太白同调词相媲美
希望这些能帮助你,对回答有疑问请追问!如果赞同请及时选满意答案,您的赞同是我助人为乐的动力 谢谢!

菩萨蛮韦庄500字读后感 24小时有效 (急)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双)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这首词是韦庄《菩萨蛮》的五首组词中的第二首,当写于韦庄晚年留居蜀地时期。对这一组词,前人多以为是词人居蜀思唐之作,如张惠言《词选》认为它们“盖留蜀后寄意之作”,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则径直认为所寄之意为“思君”,为“惓惓故国之思”等。然史称王建称帝前会将佐议论,冯涓独献议请以蜀王称制,王建不从,终用韦庄之谋,建蜀国,即帝位(《资治通鉴》卷二六六)。可见,“思唐”之说不足信。从这五首词本身来看,当是韦庄晚年留居蜀地回顾平生、思念故乡之作,均曲折表现了“乡园不可问”( 韦庄《南游富阳江中作》)的焦虑无奈和“流离客思伤”( 韦庄《和郑拾遗秋日感事一百韵》)的沉痛忧思。从艺术表现方面来看,尤以此词最有代表性。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明白如话,且短短十四字之中出现三个“人”字,两个“江南”,不忌平直,不避重复,却情感蕴藉,耐人寻味。“人人尽说”,既是指蜀地之人的看法,同时也包含了文人们普遍的认识。中唐文人词中的《忆江南》、《梦江南》等词牌,就是专写江南之美的,其中尤以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最为著名。虽然,韦庄早年曾流落江南各地,对江南之美并不陌生。但这里既称“人人尽说江南好”,则“江南好”三字分明是由他人之口道出,这其间所隐藏的意思是自己并未曾认为江南好,只是大家都说江南好而已。另外,其中还有劝留之意,说明词人意在回乡,不安于久客江南。因此,下面的“游人只合江南老”,便透露了许多的无奈和凄伤。“游人”与“人人”对举,暗示词人对自我身份的确认——自己于江南而言只是游人罢了。“只合”,意即只该、只得、不得不,与“尽说”对比,设想自己如此,而不得不如此,含无限悲怆凄凉之意。“老”在此既指老于此,又隐含“老死”之意。且与首句“好”字构成对比,落在句末,给人更强烈的心理冲击。可见,词人对“江南”的感受与他人是有很大不同的。白居易词中在刻画了江南之美后,分别用“能不忆江南”、“何日更重游”、“早晚复相逢”,表达了对江南的一往情深。而韦庄与此恰恰相反,虽然他也知道、也承认“江南美”(由后四句可知),却着一“老”字,难以认同“江南好”。 正如以前王粲《登楼赋》所说:“虽信美而非吾士兮,曾何足以少留”,江山信美,而不是我的故土,我也不愿久留。“还乡”这个死结一天解不开,“江南”便不能消去愁苦凄凉之色,而只能是被乡思深深折磨的漂泊游子眼中的“江南”。“老”字逼出那无计消除的乡愁,道尽“虽有乡不得还”(唐圭璋《唐宋词简释》)的辛酸。总之,首二句始终以他人的感受与自己的感受相对照,意谓自己有家不得归,只能漂泊异乡,终老江南。“似直而纡”,字面上平淡静直,实际上却掀起了感情的狂涛, “老”的伤感包围了所有的文字。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这四句虽分属两阕,却自成一个意义整体,以写意的笔法,多角度绘出江南水乡之美。春和景明时,澄净温润的春水,简直胜过了长空一碧的天色。“春水碧于天” ,绘染水乡之芊丽,叫人心胸为之一展,其一美也;细雨疏疏时,“画船听雨眠”, 如闲云野鹤般闲适萧散、恬静惬意,点画出栖居江南的醇雅诗意,其二美也;江南多美人,花月一样光彩照人的面庞,加上双腕似雪的冰肌玉肤(《唐宋名家词选》龙榆生 编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版 16页“霜”作“双”意佳),其三美也。唐圭璋先生认为这几句极写江南“景色之丽”、“人物之美”,甚是。唐先生还认为“皆从一己之经历,证明江南果然是好也”(唐圭璋《唐宋词简释》14页),此虽不虚,但窃以为对这几句的理解不应停留于此。因为在这美丽的江南图景背后,我们的确可以触摸到词人的内心世界,察觉到他内心里哀愁的滋长。“春水碧于天”两句固然是写江南美景,但“听雨眠”三字则分明是说词人难以入眠。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思乡之愁太过深重所致。尽管词人极力营造闲静淡远的超逸境界,努力将生命与自然圆融为一体,但那江南细雨“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李清照《添字丑奴儿》),“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雨中有雅趣,雨中更有哀愁。而“垆边人似月”两句,暗用了文君当垆,阮籍沉醉的典故以说明当垆女子之美。“垆”, 一作“罏”,又作“炉”,指古代酒店前放酒瓮的土台子。《后汉书•孔融传》注云:“炉,累土为之,以居酒瓮,四边隆起,一边高如锻炉,故名炉。”《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炉”。这里,“垆”字透露出词人饮酒行乐的信息。联系全词来看,词人饮酒又何尝不是因为思乡之苦而借酒消愁。因此,这四句正是“似达而郁”( 陈廷焯),一方面,写了江南景美、人丽,从理智上对首句中人人尽说“江南好”作了具体的说明,似乎要用江南之美来抗拒思乡之愁;另一方面,情感上难以掩饰心底的哀愁,含蓄地表现了词人碧水阳春不足以解其愁、美酒佳人不足以慰其情的沉郁的愁绪。唐皎然《诗式》曰:“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并以“但见性情,不睹文字”为妙境。这四句寓主观于客观、以乐写哀,堪称臻于此境。清况周颐《蕙风词话》评韦庄词 “尤能运密入疏,寓浓于淡”,对韦庄词之特色是深有体会的。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采用顶真辞格,以承作转,终于道出“还乡”二字。“未老莫还乡”,“莫”并非“不”, 含叮嘱口气,似为他人劝留之语,但又未尝不是自劝之词,恰足以表明他的故乡之思未尝停止过。陆放翁的《钗头凤》“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那一连三个“莫”字所道出的一片无可奈何之情是极为深婉而且沉痛的,韦庄词此处的“莫”字,也表现出了一种极深婉而沉痛的情意(叶嘉莹)。“未老”二字,意即今虽暂莫还乡,犹不忘叶落归根。所以“未老莫还乡”辗转道出一片怀乡深情和极端无可奈何之意。“还乡”是一层意思,“莫”是第二层意思,又加上“未老”二字,是第三层意思,因为人没有老,在外漂泊几年也没有关系,王粲《登楼赋》说:“情眷眷而怀归。”人到年老会特别思念故土。韦庄词似达而郁,五个字有三层意义的转折,表面上写得很旷达,说是我没有老所以不要还乡,而其中却是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感情。“还乡须断肠”,是“未老莫还乡”之因。还乡本为人生之一大乐事,为何令人“断肠”?且“须断肠”?是因爱恋那“碧于天”的春水、卧船听雨的生活和垆边如月之佳人吗?恐非完全如此。当时的中原如同他在《秦妇吟》中所描写的是“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回到那弥漫着战乱烽火的故乡,只会有断肠的悲哀。再回头看“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就会明白陈廷焯为什么赞美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了

菩萨蛮中郁孤台点明了什么?可以感受到什么?

你这个问题太专业,请详细一点描述。

辛弃疾菩萨蛮表达作者什么情感

辛弃疾写下此词之时,正是他在赣州任江西提点刑狱,刚刚平定茶商军起义之后写下的感怀之词。
虽然此词写于江西造口壁,但全词与造口无关,郁孤台应在赣州章、贡二水交汇处,是一块高达数丈的巨石,台建石上,为一郡形胜地所在。
此时的辛弃疾已经南归十几年,却从未受到朝廷的重用。好在此时的宰相叶衡非常欣赏辛弃疾,在他的帮助和举荐下,才有机会小试身手,解决了会子问题(即纸币发行问题)和茶商军叛乱,这在他的仕途中都是非常难得的经历。
但是正是这些事件,让他深刻的感受到南宋的内忧外患非常之严重。辛弃疾南归之后,献上的《美芹十论》《九议》等恢复中原的策略也并未得到采纳。反而南宋在军事上、外交上一再受挫。想到这些,他应该觉得实现自己理想的那一刻越来越遥不可及。因此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前四句,既是作者对于实现抱负的机会渺茫而抒发的伤感之情。遥望中原,想要收复失地有那么多艰难的阻碍。就好像从郁孤台遥望长安,中间无数山峦阻隔。
后一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则流露出作者的决心:即便再有千难万险,也阻挡不了他恢复中原的信念。
而结束的句子中,鹧鸪的哀叫又让他回到了现实,最后留下的仍是他挥不去的惆怅身影。
全词基调是悲凉的,却又不失壮志。一颗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感人至深。
本文标题: 菩萨蛮读后感郁孤台(《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5495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小皮卡再见灰灰读后感(再见了灰灰读后感400字)一年级学生读后感范文(小学一年级读后感范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