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读后感怎么写可以把诗词的意思写进去。如果是叙事的,就夹叙夹议;如果是抒情的,就写一些背景之类的;如果是写景的,就可以联想的写这个地方附近,有...
诗词读后感怎么写
可以把诗词的意思写进去。如果是叙事的,就夹叙夹议;如果是抒情的,就写一些背景之类的;如果是写景的,就可以联想的写这个地方附近,有名的事件;要是没有有名的事件,就用其他地方的景色和这里的作比较。 应该可以.
希望能帮到你.
希望能帮到你.
古诗读后感怎么写
我个人认为:要写好读后感,最首要的需要他读懂文章的意义,其次联系自己的生活,思考相关的感受。读后感重在感,要使感想真实、有价值,就一定要感得情真意切,当然要合乎所读文章价值取向。总之,孩子由文章想到的内容,都是读后的感想,多少一点,深刻不深刻的差距。
古诗读后感怎么写?
古诗词里的春天
春天是古代文人吟咏得最多的节候,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崇尚美好、多愁善感的秉性也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般涌现的春天诗词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早在《诗经》时代,诗人们就开始吟咏春天。“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描写了一群可爱的女子在一个美好的春日里出门采桑的情形,而“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描写的则是一个迟来的春天,但草木花鸟将春天装点得异常美丽,一群采蒿女子一边欣赏春色,一边快乐地劳动。
当春天挣脱冬的寒冷悄悄降临时,总是先在大地上留下星星点点的征候和信息,这微妙的变化逃不过诗人的眼睛。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吴均的“春从何处来,拂水复惊梅”、沈约《泛永康江》中的“山光浮水至,春色犯寒来”、杜审言的“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白居易的“柳色早黄浅,水文新绿微”,山光、树影、水色稍稍露出了一点春意,诗人即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些诗歌表达出了发现的惊喜、希望的喜悦。
但其实,最先感受到春天信息的并不是人,而是沉睡于自然怀抱、与自然亲密接触的花木鸟虫,这一点被喜欢翻新的宋人发现了,他们吟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张栻《立春偶成》),这是将鸭子和草木拟人化了,但我更觉得,这是诗人将自己拟物化了。
虽然早春的景致不及仲春那般繁花似锦,却也别有一番风味。韩愈甚至认为这是一年中最好的时候,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早春》),杨巨源也说:“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城东早春》)不过,后者认为“诗家清景在新春”的原因是“上林花似锦”时人太多了,到时看的恐怕不是风景,而是人头。
但不管怎样,繁花似锦更能代表春天,春深似海的日子更能吸引诗人们赞叹的目光,且看宋庆历七年(1047)暮春滁州市民游山的情形:“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欧阳修《丰乐亭游春》)“春风动春心,流目瞩山林。山林多奇采,阳鸟吐清音”(《子夜四时歌•春歌》),这是山林的春;“山色晴岚景物佳,暖烘回雁起平沙。东郊渐觉花供眼,南陌依稀草吐芽。堤上柳,未藏鸦,寻芳趁步到山家。陇头几树红梅落,红杏枝头未着花”(无名氏《鹧鸪天》),这是城郊的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这是乡村二月的春;“掷柳迁乔太有情,交交时作弄机声。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刘克庄《莺梭》),这是都市三月的春。宋祁在《玉楼春》中道:“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为他赢得了“红杏尚书”的雅号,其实,“闹”又何尝不是人们对于春天的印象呢?朱熹也称:“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万紫千红才是春天呈给我们的面容。
不是所有人都像朱熹一样“等闲识得东风面”,春色总是捉迷藏般不肯轻易露出她的尊荣,于是,一些人便因寻春不遇而留下了遗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驾《雨晴》),“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春色明明只一墙之隔,却又是那般遥不可及、撩人心怀。
春天是美好的,但古人面对美好,却是喜忧参半。“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这里面已经有一丝淡淡的忧伤了,是由于风雨打落花朵而产生的伤感。但古人更多的忧伤却来自于离别、相思,“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李叔同《送别》),这是在最美好的春光里送别,却正应了王夫之的话:“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伤感却是倍增。
“有女怀春,吉士诱之”(《诗经•召南•野有死麕》),春天又是一个爱的季节。有多少爱的喜悦,就有多少爱的忧伤,就有多少爱而不得的思念之苦。所以古人才在诗里说:“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子夜四时歌•春歌》),“雪罢枝即青,冰开水便绿。复闻黄鸟声,全作相思曲”(王僧孺《春思》)。又在词里道:“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牛希济《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春天的脚步匆匆,九十天的花事终将结束,浪漫的古人对春天依依不舍,于是有了新的问题:“春天去了哪儿呢?”辛弃疾即感叹道:“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摸鱼儿》)黄庭坚寻不到春,却去痴痴地问黄鹂:“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清平乐》)而王观在送朋友南去的时候,嘱咐道:“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白居易却在一次游览大林寺时,有了新的发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大林寺桃花》)其实,大林寺的桃花还是要凋谢的,不知到那时,可爱的诗人还能去哪里寻找春天呢?其实,最好的方法还是叶采:“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暮春即事》)在闲坐读书的快乐中,竟不知春天已悄悄过去。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给大观园布置了一群花一般的女孩子,其中,“三春”(迎春、探春、惜春)的寓意颇为深刻,这正与古代诗人面对春天的态度和行为一致:年年岁岁,岁岁年年,他们迎春、探春、惜春,或喜或悲,时歌时泣,有面对繁华时的喜悦、赞叹,也有面对凋谢时的无奈、悲叹。这一切,都被他们留在了透着草绿花香的古诗词里。诗言情、诗写志。学习古诗词,当然不是让我们仅仅体味古人的善感多愁,而更多地是让我们热爱自然、崇尚美好、陶冶情操、净化心性,激发昂扬向上的情素。
马运瑞
2021.03
春天是古代文人吟咏得最多的节候,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崇尚美好、多愁善感的秉性也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般涌现的春天诗词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早在《诗经》时代,诗人们就开始吟咏春天。“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描写了一群可爱的女子在一个美好的春日里出门采桑的情形,而“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描写的则是一个迟来的春天,但草木花鸟将春天装点得异常美丽,一群采蒿女子一边欣赏春色,一边快乐地劳动。
当春天挣脱冬的寒冷悄悄降临时,总是先在大地上留下星星点点的征候和信息,这微妙的变化逃不过诗人的眼睛。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吴均的“春从何处来,拂水复惊梅”、沈约《泛永康江》中的“山光浮水至,春色犯寒来”、杜审言的“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白居易的“柳色早黄浅,水文新绿微”,山光、树影、水色稍稍露出了一点春意,诗人即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些诗歌表达出了发现的惊喜、希望的喜悦。
但其实,最先感受到春天信息的并不是人,而是沉睡于自然怀抱、与自然亲密接触的花木鸟虫,这一点被喜欢翻新的宋人发现了,他们吟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张栻《立春偶成》),这是将鸭子和草木拟人化了,但我更觉得,这是诗人将自己拟物化了。
虽然早春的景致不及仲春那般繁花似锦,却也别有一番风味。韩愈甚至认为这是一年中最好的时候,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早春》),杨巨源也说:“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城东早春》)不过,后者认为“诗家清景在新春”的原因是“上林花似锦”时人太多了,到时看的恐怕不是风景,而是人头。
但不管怎样,繁花似锦更能代表春天,春深似海的日子更能吸引诗人们赞叹的目光,且看宋庆历七年(1047)暮春滁州市民游山的情形:“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欧阳修《丰乐亭游春》)“春风动春心,流目瞩山林。山林多奇采,阳鸟吐清音”(《子夜四时歌•春歌》),这是山林的春;“山色晴岚景物佳,暖烘回雁起平沙。东郊渐觉花供眼,南陌依稀草吐芽。堤上柳,未藏鸦,寻芳趁步到山家。陇头几树红梅落,红杏枝头未着花”(无名氏《鹧鸪天》),这是城郊的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这是乡村二月的春;“掷柳迁乔太有情,交交时作弄机声。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刘克庄《莺梭》),这是都市三月的春。宋祁在《玉楼春》中道:“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为他赢得了“红杏尚书”的雅号,其实,“闹”又何尝不是人们对于春天的印象呢?朱熹也称:“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万紫千红才是春天呈给我们的面容。
不是所有人都像朱熹一样“等闲识得东风面”,春色总是捉迷藏般不肯轻易露出她的尊荣,于是,一些人便因寻春不遇而留下了遗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驾《雨晴》),“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春色明明只一墙之隔,却又是那般遥不可及、撩人心怀。
春天是美好的,但古人面对美好,却是喜忧参半。“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这里面已经有一丝淡淡的忧伤了,是由于风雨打落花朵而产生的伤感。但古人更多的忧伤却来自于离别、相思,“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李叔同《送别》),这是在最美好的春光里送别,却正应了王夫之的话:“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伤感却是倍增。
“有女怀春,吉士诱之”(《诗经•召南•野有死麕》),春天又是一个爱的季节。有多少爱的喜悦,就有多少爱的忧伤,就有多少爱而不得的思念之苦。所以古人才在诗里说:“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子夜四时歌•春歌》),“雪罢枝即青,冰开水便绿。复闻黄鸟声,全作相思曲”(王僧孺《春思》)。又在词里道:“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牛希济《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春天的脚步匆匆,九十天的花事终将结束,浪漫的古人对春天依依不舍,于是有了新的问题:“春天去了哪儿呢?”辛弃疾即感叹道:“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摸鱼儿》)黄庭坚寻不到春,却去痴痴地问黄鹂:“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清平乐》)而王观在送朋友南去的时候,嘱咐道:“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白居易却在一次游览大林寺时,有了新的发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大林寺桃花》)其实,大林寺的桃花还是要凋谢的,不知到那时,可爱的诗人还能去哪里寻找春天呢?其实,最好的方法还是叶采:“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暮春即事》)在闲坐读书的快乐中,竟不知春天已悄悄过去。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给大观园布置了一群花一般的女孩子,其中,“三春”(迎春、探春、惜春)的寓意颇为深刻,这正与古代诗人面对春天的态度和行为一致:年年岁岁,岁岁年年,他们迎春、探春、惜春,或喜或悲,时歌时泣,有面对繁华时的喜悦、赞叹,也有面对凋谢时的无奈、悲叹。这一切,都被他们留在了透着草绿花香的古诗词里。诗言情、诗写志。学习古诗词,当然不是让我们仅仅体味古人的善感多愁,而更多地是让我们热爱自然、崇尚美好、陶冶情操、净化心性,激发昂扬向上的情素。
马运瑞
2021.03
本文标题: 诗的读后感怎么写(古诗读后感怎么写)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5268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