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虫《坎特伯雷故事集》读后感50词以上坎特伯雷故事集读后感看到这里,本人有些疑惑了。Knight翻译为“武士”,Chivalry,翻译为“武士道...
书虫《坎特伯雷故事集》读后感
50词以上坎特伯雷故事集读后感
看到这里,本人有些疑惑了。Knight翻译为“武士”,Chivalry 翻译为“武士道精神”实在是让在下有点无法接受。就好像友人从外国带回一精美工艺品赠与在下,爱不释手把玩许久,却发现座底屹然印着大大的三个单词“Made in China”那样的愕然。相对“骑士”,“武士”也许会更容易让中国人接受,且Knight也的确有“武士”的意思。不过在这篇文章中,这样的归化翻译是否会有些过头?如若不知原文,且对西欧文化了解甚少,这样的翻译岂不会给人“这个朝圣者是日本人”的感觉?毕竟就本人看来,“武士道精神”已深深根植于日本文化之中了。还有一处就是“出道”二字让本人有种奇怪的感觉,虽然在《中华在线词典》中,“出道”有——方言,指年轻人走上社会,能独立工作和生活——这层意思,但毕竟在现实生活里用得不广泛,故觉得这么翻译略有不妥。
不过,有些地方不去深究也并不影响正确理解和顺利阅读,因此从整体意义上来说,这个译本还是很有价值的,比较真实流畅地传达了作者的本意。这也就为本人接下来的文字和分析提供了一个较科学的基矗
整本书看下来,最大的感言是——乔叟这厮太油菜了(油菜=有才)!且不论他的写作是采用十音节“双韵体”(后来发展为著名的‘英雄双韵体’)的抑扬格诗再加上两篇散文,光是看他塑造的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就足矣。从高贵的骑士到贫贱的农夫,从尊荣的女修道院长到口无遮拦的巴斯妇,各行各业各个阶层,无一雷同。他们的语言,行为,外貌,无一不反映了14世纪英国的社会现状。他们并不是生活在远古字里行间的虚构人物,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那个时期甚至是现在的,我们身边的普通人。
客店老板和乔叟自己在整部故事集里可算是特殊的存在。正是由于热情豪爽的客店老板提出的建议和乔叟这个文学家的记录,这些朝圣者的故事才得以流传。客店老板算是个穿针引线掌管全局的人物,风趣幽默,聪明又不失严谨,懂得在最恰当的时机说出最符合环境的话语。乔叟一直默然,一度被人忽略甚至忘记他的存在,但最后他那个关于梅利比和他夫人慎子的故事,着实给本人留下了印象深刻。
骑士的故事反映了那个时期典型的骑士精神和骑士恋爱观。两个落难皇子爱上了敌国皇后的妹妹,最终反目,酿成悲剧(虽然某些方面来说算是圆满结局)。年轻美貌的贵族女子,没有任何肉体接触的“柏拉图”式恋情,为了心爱的女子决斗,战神Mars和爱神Venus的争战……典型的骑士传奇。最后的结局又隐隐透露出只能用爱去换取爱,而不是用武力。
管家(田产经纪人?)的故事讽刺报复了磨坊主,因磨坊主讲了个讽刺木匠的故事(仅为推测,因乔叟并未写出该故事),而管家以前是个木匠。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法院差使和游乞僧的身上,两个人相互以故事讥讽打压对方。却让读者从中看出二者半斤八两,都是以各种手段讹骗百姓钱财的骗子。他们故事的结局里,法院差使成为魔鬼的奴隶,游乞僧则受到了生平最大的羞辱。
律师用了散文形式,讲述了一位信心十足的公主康丝顿司的曲折故事。这位公主的美貌与信心成正比,她因在耶稣基-督的面前称义而备受神的怜悯。两次婚姻虽都遭受婆婆的迫-害,并受到魔鬼的攻击,但神的使者一直在保守这个圣洁的女子,最后的结局也算是苦尽甘来皆大欢喜了。
巴斯妇这个人物不可谓不是对传统的大挑战,她在故事前说的序言尤其精彩。她的五个丈夫,她的贞操观,她的婚姻观……每句话都是对这个男权主义至上社会的质疑与挑衅。正如她说 “假如史书由女人来编纂的话,如教士们保藏在经堂里的那么多,她们所记的男人的罪恶,恐怕所有亚当的子孙,都偿还不清”一样,她对男人的态度是带轻蔑的,她认为幸福的婚姻中唯有女人掌控一切才为美满。她的故事也充分说明了这一切。当骑士最后决定把一切主权交给妻子,让妻子有选择的权利时,婚姻才进入最美好的状态,这位妻子也就成为了年轻美丽,又忠诚又温柔的好妻子。
学者的故事语言优美逻辑清晰。格莉茜妲虽然出生低贱,却有着无尚的美德。她美丽,温柔,顺服,谦卑,孝顺,智慧,忠贞……具备一切贤德女子应有的品质。
看到这里,本人有些疑惑了。Knight翻译为“武士”,Chivalry 翻译为“武士道精神”实在是让在下有点无法接受。就好像友人从外国带回一精美工艺品赠与在下,爱不释手把玩许久,却发现座底屹然印着大大的三个单词“Made in China”那样的愕然。相对“骑士”,“武士”也许会更容易让中国人接受,且Knight也的确有“武士”的意思。不过在这篇文章中,这样的归化翻译是否会有些过头?如若不知原文,且对西欧文化了解甚少,这样的翻译岂不会给人“这个朝圣者是日本人”的感觉?毕竟就本人看来,“武士道精神”已深深根植于日本文化之中了。还有一处就是“出道”二字让本人有种奇怪的感觉,虽然在《中华在线词典》中,“出道”有——方言,指年轻人走上社会,能独立工作和生活——这层意思,但毕竟在现实生活里用得不广泛,故觉得这么翻译略有不妥。
不过,有些地方不去深究也并不影响正确理解和顺利阅读,因此从整体意义上来说,这个译本还是很有价值的,比较真实流畅地传达了作者的本意。这也就为本人接下来的文字和分析提供了一个较科学的基矗
整本书看下来,最大的感言是——乔叟这厮太油菜了(油菜=有才)!且不论他的写作是采用十音节“双韵体”(后来发展为著名的‘英雄双韵体’)的抑扬格诗再加上两篇散文,光是看他塑造的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就足矣。从高贵的骑士到贫贱的农夫,从尊荣的女修道院长到口无遮拦的巴斯妇,各行各业各个阶层,无一雷同。他们的语言,行为,外貌,无一不反映了14世纪英国的社会现状。他们并不是生活在远古字里行间的虚构人物,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那个时期甚至是现在的,我们身边的普通人。
客店老板和乔叟自己在整部故事集里可算是特殊的存在。正是由于热情豪爽的客店老板提出的建议和乔叟这个文学家的记录,这些朝圣者的故事才得以流传。客店老板算是个穿针引线掌管全局的人物,风趣幽默,聪明又不失严谨,懂得在最恰当的时机说出最符合环境的话语。乔叟一直默然,一度被人忽略甚至忘记他的存在,但最后他那个关于梅利比和他夫人慎子的故事,着实给本人留下了印象深刻。
骑士的故事反映了那个时期典型的骑士精神和骑士恋爱观。两个落难皇子爱上了敌国皇后的妹妹,最终反目,酿成悲剧(虽然某些方面来说算是圆满结局)。年轻美貌的贵族女子,没有任何肉体接触的“柏拉图”式恋情,为了心爱的女子决斗,战神Mars和爱神Venus的争战……典型的骑士传奇。最后的结局又隐隐透露出只能用爱去换取爱,而不是用武力。
管家(田产经纪人?)的故事讽刺报复了磨坊主,因磨坊主讲了个讽刺木匠的故事(仅为推测,因乔叟并未写出该故事),而管家以前是个木匠。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法院差使和游乞僧的身上,两个人相互以故事讥讽打压对方。却让读者从中看出二者半斤八两,都是以各种手段讹骗百姓钱财的骗子。他们故事的结局里,法院差使成为魔鬼的奴隶,游乞僧则受到了生平最大的羞辱。
律师用了散文形式,讲述了一位信心十足的公主康丝顿司的曲折故事。这位公主的美貌与信心成正比,她因在耶稣基-督的面前称义而备受神的怜悯。两次婚姻虽都遭受婆婆的迫-害,并受到魔鬼的攻击,但神的使者一直在保守这个圣洁的女子,最后的结局也算是苦尽甘来皆大欢喜了。
巴斯妇这个人物不可谓不是对传统的大挑战,她在故事前说的序言尤其精彩。她的五个丈夫,她的贞操观,她的婚姻观……每句话都是对这个男权主义至上社会的质疑与挑衅。正如她说 “假如史书由女人来编纂的话,如教士们保藏在经堂里的那么多,她们所记的男人的罪恶,恐怕所有亚当的子孙,都偿还不清”一样,她对男人的态度是带轻蔑的,她认为幸福的婚姻中唯有女人掌控一切才为美满。她的故事也充分说明了这一切。当骑士最后决定把一切主权交给妻子,让妻子有选择的权利时,婚姻才进入最美好的状态,这位妻子也就成为了年轻美丽,又忠诚又温柔的好妻子。
学者的故事语言优美逻辑清晰。格莉茜妲虽然出生低贱,却有着无尚的美德。她美丽,温柔,顺服,谦卑,孝顺,智慧,忠贞……具备一切贤德女子应有的品质。
作文《春江花月夜》
通过《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写一篇作文,《不是读后感。明白?》摘要:《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描写了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展示了大自然的美,抒发了相思离别之情,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虽然写的是古代诗人常用的题材,但诗人以不同凡响的艺术功力,在意境、情趣、韵律上都开拓了新的天地,使这首诗成为唐诗宝库中的明珠。
关键词:春 江 花 月 夜
此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以月轮为线索展开。
诗篇起笔使用景语勾勒出春江花月夜的美妙图画,然后以江月为中心,用浓淡相间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春江、花林、江月的画卷,诗人即景抒情,从江月美景中托出客子离愁的情怀,融情于景。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衬出离愁之苦,而离愁又将美景染上了感情色彩。那徘徊在明月楼上的月光,成了知人意、通人情的有情体。那月夜扁舟中的游子,楼上镜台前的思妇,月光中飞去的鸿雁,江流里潜沉的鱼龙,都融情于景,摄情入诗,相协兼容,构成了完美的境界。题目五字,环转交错,各自生趣。但以“江”“月”二字为中心。“春”字出现四次,“江”字出现十二次,“花”出现两次,“月”字出现十五次,“夜”字出现二次。诗人循着江月交融的艺术构思,极力渲染春江浩阔,反复吟唱春月皎洁,增强了形象的丰富感,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春江月夜图。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开始四句暗示我们所吟咏的月夜处于长江下游,因为诗中可以看出这里水面宽阔,春潮高涨,江海连平,更有那一轮明月伴随着海潮一同升起。月渐升高,皎洁的清辉随春潮奔涌,光辉千万里。这里明为写景,其实是寓情于景的。因为潮水涨落有定时,所以在中国传统古典诗歌中海潮往往与信誓相连。这首诗中所写的“明月共潮生”,应该在望月前后。潮生,使离人想起离别时的誓言;月圆,更使离人渴望亲人团聚。“何处春江无明月”,以设问的形式透漏出了不知亲人今夜飘零何处的相思之情,同时也使我们联想到客人面对潮信明月,倍受思亲之苦袭扰的情景。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中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四句的着眼点由江海交汇处,转到岸汀之上,写江水所绕花林,月色仿佛给予撒上了一层雪珠儿。月色洁白如霜,反而使空中的霜飞不易被人察觉,因而也使江边的沙滩铺上了一层银霜,以致只看得见月色而“看不见”白沙。这里既描绘了月下江流,月下芳甸,月下花林,月下沙汀的洁静、宁谧的景致,同时也衬托出人物心灵的纯洁无瑕,达到了主、客观之美的和谐统一。“江水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时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由岸汀江天的美景,引发出人生哲理的探求。宇宙明净如洗,没有丝毫纤尘,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显得分外皎洁。在江边是谁最早见到了这明月?而这明月又是何年何月开始照耀人间呢?人生易老,一代一代地生息无穷;然而苍天不老,江月总是以她“年年只相似”的姿容升起,不知她在执着地等待着什么人,然而她所能见到的也只有长江一浪推一浪地送着流水。这八句通过景物描写,把人们的思绪引向宇宙,引向人生的真谛。它的哲理浸透了思念的诗情及思妇感情波涛澎湃到极点的升华,相思儿女决不是概念化的逻辑思维产物。诗中人生哲理的火花是由“孤月轮”中的一个“孤”字与思妇的心灵撞击所产生的。一个“孤”使读者很容易透过明月的孤寂联想到思妇的孤单,体味出她胸中的思想期待之苦,并给下文作了铺垫。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在这昔日与亲人分手的江岸见到远去的白云,就更使人的离愁别绪苦不堪言。皎洁的月光之下是谁家游子乘着一叶扁舟漂游在外呢?能寄托相思的只有这明月楼了。这里“不胜”二字突出了思妇的相思断肠之苦已达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而“扁舟”“明月”楼又把“两地相思一样愁”的苦楚渲染得淋漓尽致,情浓欲滴。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状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是全诗感情冲动的高潮所在,天上孤寂的明月仿佛找到了楼上思妇这个“同病相怜”人,它踱上楼台阁,徘徊着,不肯离去,也照在了她的梳妆台。月光照在闺房的门帘上,卷也卷不走照在曾为丈夫捣过衣服的衣砧上,拂去了却又回来。“卷不去”“拂还来”这两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表面上是写月光,实际上是渲染思妇心中挥遣不去的离愁。
“此时相逢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是写一轮明月同照两地,我们夫妇只能遥遥想望却不能互通音讯。我是多么希望随着月光照在你的身上啊。可是,天空广袤,连善于长飞的大雁都不能飞出天地的月光边界,连善游的鱼龙也只能掀起一层波纹却游不到你的身边,我又怎么能和你相会呢?这里以鸿雁、鱼龙与自己渴望夫妻团聚的急切心情相比,这更显出了思妇的离愁之苦。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这四句把梦境与实境交织在一起,虚实相间从而把月夜将尽,梦境难以实现的惆怅之情烘托得缠绵悱恻。
最后一段,天已将晓:“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这四句是写离愁曲结束,新的一天的思恋情歌开始。“摇情”二字描摹出了思妇那摇人心旌的如梦似幻的真挚相思之情,使无形的感情真实可感。
总之,这首诗运用多角度写景的手法,从月生、月照、月轮、月徘徊、月华、月斜,直写到月落,辅以江潮、江天、江畔、江月、江浦、江树等特定场景衬托,由几个形象画面构成了一幅完整的艺术境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游子思妇的离愁。诗人紧扣这一离愁——境界浓郁的中心来谋篇布局,作到情景交融、景随情移,从而使诗的意境既见层次又浑然一体,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语言的声韵美,对《春江话月夜》诗情也同样起到了较好的烘托作用,全诗36句,四句一转韵,韵脚平仄交错,音节和谐,构成了一幅富有鲜明的情感色彩的形象画面。有些句子用了律句的平仄加上不少偶句、排比句、顶针句的运用,使诗歌错落有致,其中对春江明月,诗人能把诗歌声韵节奏的外在律与诗人感情的内在律有机融合,以声韵来透露思妇情绪变化的升级,显示出自然美景无人共赏青春虚度的凄楚,使思妇的离愁与自然和谐,表现出巧夺天工的艺术魅力。这首诗虽然带有许多感伤和凄凉的韵味,但由于诗人善于严格把握声韵,因此给人的印象却是凄婉而不愁废,缠绵而不消沉。
此外,《春江花月夜》的许多诗句富于哲理,如“江畔行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等诗句情理结合,抒发了个人生命短暂宇宙永无穷尽的理性感叹。
同时,《春江花月夜》的思想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和“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
这首诗构思精巧,笔触清丽,情深意浓。春、江、花、月、夜是人间所向往的良辰美景,诗中围绕着这五个与主题密切相关的概念,并紧扣“江”、“月”浓墨重彩地渲染了大自然的瑰丽景色。又将笔触的主峰落在“月”之上,以月结束,首尾呼应。“月”在诗中又是情景相融之物,这样的月,只有在沉浸于离别相思之苦而通宵不眠的游子思妇眼中才会出现;这样的月,充满了对人间离愁别恨的同情,深深印上了离人的情思。诗中将山水花月、游子思妇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意,熔诗情画意于一炉,展现出静谧幽深、神奇而略带惆怅的艺术境界。读来抑扬顿挫,清音袅袅、韵味悠长。(如果我的回答能够解决你的问题,请采纳,谢谢……!!!)
关键词:春 江 花 月 夜
此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以月轮为线索展开。
诗篇起笔使用景语勾勒出春江花月夜的美妙图画,然后以江月为中心,用浓淡相间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春江、花林、江月的画卷,诗人即景抒情,从江月美景中托出客子离愁的情怀,融情于景。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衬出离愁之苦,而离愁又将美景染上了感情色彩。那徘徊在明月楼上的月光,成了知人意、通人情的有情体。那月夜扁舟中的游子,楼上镜台前的思妇,月光中飞去的鸿雁,江流里潜沉的鱼龙,都融情于景,摄情入诗,相协兼容,构成了完美的境界。题目五字,环转交错,各自生趣。但以“江”“月”二字为中心。“春”字出现四次,“江”字出现十二次,“花”出现两次,“月”字出现十五次,“夜”字出现二次。诗人循着江月交融的艺术构思,极力渲染春江浩阔,反复吟唱春月皎洁,增强了形象的丰富感,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春江月夜图。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开始四句暗示我们所吟咏的月夜处于长江下游,因为诗中可以看出这里水面宽阔,春潮高涨,江海连平,更有那一轮明月伴随着海潮一同升起。月渐升高,皎洁的清辉随春潮奔涌,光辉千万里。这里明为写景,其实是寓情于景的。因为潮水涨落有定时,所以在中国传统古典诗歌中海潮往往与信誓相连。这首诗中所写的“明月共潮生”,应该在望月前后。潮生,使离人想起离别时的誓言;月圆,更使离人渴望亲人团聚。“何处春江无明月”,以设问的形式透漏出了不知亲人今夜飘零何处的相思之情,同时也使我们联想到客人面对潮信明月,倍受思亲之苦袭扰的情景。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中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四句的着眼点由江海交汇处,转到岸汀之上,写江水所绕花林,月色仿佛给予撒上了一层雪珠儿。月色洁白如霜,反而使空中的霜飞不易被人察觉,因而也使江边的沙滩铺上了一层银霜,以致只看得见月色而“看不见”白沙。这里既描绘了月下江流,月下芳甸,月下花林,月下沙汀的洁静、宁谧的景致,同时也衬托出人物心灵的纯洁无瑕,达到了主、客观之美的和谐统一。“江水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时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由岸汀江天的美景,引发出人生哲理的探求。宇宙明净如洗,没有丝毫纤尘,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显得分外皎洁。在江边是谁最早见到了这明月?而这明月又是何年何月开始照耀人间呢?人生易老,一代一代地生息无穷;然而苍天不老,江月总是以她“年年只相似”的姿容升起,不知她在执着地等待着什么人,然而她所能见到的也只有长江一浪推一浪地送着流水。这八句通过景物描写,把人们的思绪引向宇宙,引向人生的真谛。它的哲理浸透了思念的诗情及思妇感情波涛澎湃到极点的升华,相思儿女决不是概念化的逻辑思维产物。诗中人生哲理的火花是由“孤月轮”中的一个“孤”字与思妇的心灵撞击所产生的。一个“孤”使读者很容易透过明月的孤寂联想到思妇的孤单,体味出她胸中的思想期待之苦,并给下文作了铺垫。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在这昔日与亲人分手的江岸见到远去的白云,就更使人的离愁别绪苦不堪言。皎洁的月光之下是谁家游子乘着一叶扁舟漂游在外呢?能寄托相思的只有这明月楼了。这里“不胜”二字突出了思妇的相思断肠之苦已达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而“扁舟”“明月”楼又把“两地相思一样愁”的苦楚渲染得淋漓尽致,情浓欲滴。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状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是全诗感情冲动的高潮所在,天上孤寂的明月仿佛找到了楼上思妇这个“同病相怜”人,它踱上楼台阁,徘徊着,不肯离去,也照在了她的梳妆台。月光照在闺房的门帘上,卷也卷不走照在曾为丈夫捣过衣服的衣砧上,拂去了却又回来。“卷不去”“拂还来”这两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表面上是写月光,实际上是渲染思妇心中挥遣不去的离愁。
“此时相逢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是写一轮明月同照两地,我们夫妇只能遥遥想望却不能互通音讯。我是多么希望随着月光照在你的身上啊。可是,天空广袤,连善于长飞的大雁都不能飞出天地的月光边界,连善游的鱼龙也只能掀起一层波纹却游不到你的身边,我又怎么能和你相会呢?这里以鸿雁、鱼龙与自己渴望夫妻团聚的急切心情相比,这更显出了思妇的离愁之苦。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这四句把梦境与实境交织在一起,虚实相间从而把月夜将尽,梦境难以实现的惆怅之情烘托得缠绵悱恻。
最后一段,天已将晓:“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这四句是写离愁曲结束,新的一天的思恋情歌开始。“摇情”二字描摹出了思妇那摇人心旌的如梦似幻的真挚相思之情,使无形的感情真实可感。
总之,这首诗运用多角度写景的手法,从月生、月照、月轮、月徘徊、月华、月斜,直写到月落,辅以江潮、江天、江畔、江月、江浦、江树等特定场景衬托,由几个形象画面构成了一幅完整的艺术境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游子思妇的离愁。诗人紧扣这一离愁——境界浓郁的中心来谋篇布局,作到情景交融、景随情移,从而使诗的意境既见层次又浑然一体,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语言的声韵美,对《春江话月夜》诗情也同样起到了较好的烘托作用,全诗36句,四句一转韵,韵脚平仄交错,音节和谐,构成了一幅富有鲜明的情感色彩的形象画面。有些句子用了律句的平仄加上不少偶句、排比句、顶针句的运用,使诗歌错落有致,其中对春江明月,诗人能把诗歌声韵节奏的外在律与诗人感情的内在律有机融合,以声韵来透露思妇情绪变化的升级,显示出自然美景无人共赏青春虚度的凄楚,使思妇的离愁与自然和谐,表现出巧夺天工的艺术魅力。这首诗虽然带有许多感伤和凄凉的韵味,但由于诗人善于严格把握声韵,因此给人的印象却是凄婉而不愁废,缠绵而不消沉。
此外,《春江花月夜》的许多诗句富于哲理,如“江畔行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等诗句情理结合,抒发了个人生命短暂宇宙永无穷尽的理性感叹。
同时,《春江花月夜》的思想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和“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
这首诗构思精巧,笔触清丽,情深意浓。春、江、花、月、夜是人间所向往的良辰美景,诗中围绕着这五个与主题密切相关的概念,并紧扣“江”、“月”浓墨重彩地渲染了大自然的瑰丽景色。又将笔触的主峰落在“月”之上,以月结束,首尾呼应。“月”在诗中又是情景相融之物,这样的月,只有在沉浸于离别相思之苦而通宵不眠的游子思妇眼中才会出现;这样的月,充满了对人间离愁别恨的同情,深深印上了离人的情思。诗中将山水花月、游子思妇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意,熔诗情画意于一炉,展现出静谧幽深、神奇而略带惆怅的艺术境界。读来抑扬顿挫,清音袅袅、韵味悠长。(如果我的回答能够解决你的问题,请采纳,谢谢……!!!)
本文标题: 春月读后感(春月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4994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