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约词人传读后感(作文我与婉约词800字)

发布时间: 2022-11-02 03:41:3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7

中国古代女诗人读后感中国古代女诗人读后感许穆夫人:我国第一位爱国女诗人——中国古代最有才华的十位女诗人,许穆夫人,姬姓(名不详),卫公子硕...

婉约词人传读后感(作文我与婉约词800字)

中国古代女诗人读后感

中国古代女诗人读后感
许穆夫人:我国第一位爱国女诗人——
中国古代最有才华的十位女诗人
许穆夫人,姬姓(名不详),卫公子硕和宣姜的女儿。于公元前690年出生在卫国都城朝歌定昌。长大后嫁给许国许穆公,故称许穆夫人。她是我国见于记载的第一位爱国女诗人。
春秋之际,诸侯林立,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卫国,在当时是一个中等诸侯国,首邑是商朝的朝歌。许穆夫人在少女时代就深为祖国的安危而担忧,思索着如何为保家卫国作出自己应作的贡献。当时,诸侯各国之间政治性通婚联姻盛行,许穆夫人长得貌美多姿,许、齐两诸侯国都派使者前来求婚。许国施以重礼,打动了她下,父母决定把她嫁给许国国君为妻。
公元前660年,北狄侵卫,许穆夫人闻知祖国被亡的消息,异常悲痛,决然驰驱至漕,归唁卫侯,并要控于大邦,拯救卫危。半路上,被许国的大夫追上迫回后,夫人对此十分愤怒,赋《载驰》一诗,痛斥了许国那些鼠目寸光的庸官俗吏,表达了一个女子热爱祖国、拯救祖国的坚定信念。当齐桓公得到这一消息后,立即派公子无亏率兵救援卫国,使卫国避免了一场灾祸。此后,卫国又得到复兴。这首诗后来录进了《诗经鄘风》里。 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篇,单从时间上来讲,比屈原的《离骚》还要早三百多年。

作文 读后感

帮我写一篇读后感《渔家傲》。600字左右,谢谢
读李清照《渔家傲 记梦》有感
原词曰: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是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其词作清新自然,纯白如话,内蕴丰富。多表达心中的愁苦,烦恼和对丈夫的思念。词的描写手法读多以白描为主。李清照虽为婉约词人,但不乏有豪放词作。这首词就是其中之一。
  今存李清照词仅四十余首。
  本词由天帝的一问和我的一答构成。开头两句写拂晓时候海上的情景。在这以前还没有人在词里写过大海。“天接云涛”两句用“接”,“转”,“舞”三个动词来描写大海动宕的景象。“星河欲转”则表明时间是拂晓。“千帆舞”则写的是大风,这可能不是大海中的情景,可能是因为她是山东人,对海的见闻比较多,所以才写出了如此的句子。上阙第三句“仿佛梦魂归帝所”意思是:我好象要回到天帝那儿去。言下之意就是我原本就是天帝那儿的人。这和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飞归去”之“归”相同。“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则是写天帝对我的好意,不是别的“问”,而是“殷勤问”,也从而引出下句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的感慨。此句的意思是“我未来的路很长,但是时间却很短,而且是学诗空有惊人之句。”“谩有”就是“空有”的意思。《离骚》中有此曰: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清照的“路长日暮”可能就源于此吧!这是本文非常重要的句子。其深层意思是:在封建社会里,纵然是学诗有惊人之句,也依然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归宿,找不到自己真正的自由。最后几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则是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想。本句“九万里”出自庄子《逍遥游》“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蓬舟”中“蓬”意为“蓬草”。蓬草死后回随风漂泊,故用来借指作者自己。诸如此类还有宋江“身在山动心在吴,漂蓬万里满嗟吁”,《诗经.卫风.伯兮》中词曰:自伯之东,首如飞蓬。“三山”就是东海中的三座仙山。古代传说中,东海有三座仙山,乃神仙所住地。一为:蓬莱,一为:方丈,另一为:羸洲。这整句的意思是:看大鹏已经飞翔在九万里高空之上,大风呵,不要停止,把我送到蓬莱三山去吧!抒发了自己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对社会的不满和无奈。
  在封建社会中,女子生活在种种束缚下,即便是李清照那样有才华和修养的女作家也摆脱不了着中命运。这些无疑使她感到烦闷和窒息,于是,她要求解脱,要求更广阔的精神向往。但是这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她便只能把自己的向往和追求寄托在梦中虚无飘渺的神仙境界里。把自己的豪言壮语依附在一场可能真实又不真实的梦境中。但是,在那个世纪,一个女子能大胆的提出对社会的不满和自己对向往自由的追求的要求,确实是很难得的。
  这首词的风格豪迈,想象丰富,画面壮阔,意境深远。况且出自婉约派词人,因此确实是一首非常好的词。

根据一篇宋词写一篇读后感

一剪梅 作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有?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赏析】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说“谁寄”,又可知是无人寄也。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 下片自此转为直接抒情,用内心独自的方式展开。“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最为世人所称道。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当然,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

蝶恋花晏殊读后感

蝶恋花晏殊读后感
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起句“槛菊愁烟兰泣露”,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联系,但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此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摇曳不尽的情致。
本文标题: 婉约词人传读后感(作文我与婉约词8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4306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3 5年级的读后感(五年级读后感怎么写)读六年级詹天佑读后感(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詹天佑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