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读后感白居易的观刈麦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
古诗读后感
白居易的观刈麦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 写到此处,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宫中重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的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因而总是蕴含着感情的。在《观刈麦》里,他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不仅写了事,而且写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心。 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真实地写劳动人民之事的同时,还能够真实地写出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画出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变态心理,深刻地揭示诗的主题。《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的是卖炭老人为衣食所迫而产生的变态心理。《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同样也是一种变态心理。这类描写把劳动人民之心刻画入微,深入底蕴。 诗中写事与写心的完美统一,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统一,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运用对比手法的能手。他在诗歌创作中,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 这首诗在写了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的劳碌与痛苦之后,诗人同样也联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没有“功德”,又“不事农桑”,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因而“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十分难得。这样一种对比,真是新颖精警,难能可贵,发人深省,因而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收割。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诗的最后是发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白居易才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难道不应该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吗!赋税是皇帝管的,白居易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古诗读后感50字
枫桥夜泊的读后感,50字的。诗歌及译作欣赏:
唐诗宋词如水墨丹青,着色不多,但意境深邃。今,见张继《枫桥夜泊》诗一首并王大濂先生译作一篇,欣赏之后感受颇多。
翻译作品讲究信、达、雅,对译者讲来,汉英双语要有功底,翻译越精准,对汉语水平要求愈高,正如风借火势,火乘风猛。译普通文章难度已经很大,何况译惜字如金的诗歌,加之中外诗歌都是平仄压韵,翻译之中考虑因素便成倍递增,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译作中,压韵:英语sky, lie, sight, midnight为 [аi] 音,与《枫桥夜泊》拼音压韵аn呼应,对仗较工整。但也有美中不足。
首先是对诗作的理解上的。译作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理解成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已经映入眼帘,寺中半夜钟声到我的船上。一则寒山寺可能离张继还远,能否映入眼帘是个问题;二则张继用“客船”二子,第三人称客观的角度释怀,更显苍凉,而译文用“my boat”(我的船)第一人称,有所不妥。
再者就是对动词、形容词的理解:把“愁”眠译成“无”眠(sleepless lie);把对愁眠动态的“对”译成静态的“在/靠”by似乎对张继心态刻画有所欠缺,还不如用face (“面对”)较好。还有,译文中“江枫”翻译中漏了“江”字。
讲了这么多,自己感觉当了回评论员。然而,往往评判容易,碰上自己上场,还不知如何落笔。
唐诗宋词如水墨丹青,着色不多,但意境深邃。今,见张继《枫桥夜泊》诗一首并王大濂先生译作一篇,欣赏之后感受颇多。
翻译作品讲究信、达、雅,对译者讲来,汉英双语要有功底,翻译越精准,对汉语水平要求愈高,正如风借火势,火乘风猛。译普通文章难度已经很大,何况译惜字如金的诗歌,加之中外诗歌都是平仄压韵,翻译之中考虑因素便成倍递增,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译作中,压韵:英语sky, lie, sight, midnight为 [аi] 音,与《枫桥夜泊》拼音压韵аn呼应,对仗较工整。但也有美中不足。
首先是对诗作的理解上的。译作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理解成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已经映入眼帘,寺中半夜钟声到我的船上。一则寒山寺可能离张继还远,能否映入眼帘是个问题;二则张继用“客船”二子,第三人称客观的角度释怀,更显苍凉,而译文用“my boat”(我的船)第一人称,有所不妥。
再者就是对动词、形容词的理解:把“愁”眠译成“无”眠(sleepless lie);把对愁眠动态的“对”译成静态的“在/靠”by似乎对张继心态刻画有所欠缺,还不如用face (“面对”)较好。还有,译文中“江枫”翻译中漏了“江”字。
讲了这么多,自己感觉当了回评论员。然而,往往评判容易,碰上自己上场,还不知如何落笔。
本文标题: 十首诗的读后感(十首诗的读后感怎么写)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4120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