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读后感我是初2学生,学校老师让阅读弟子规并写6篇感悟。字数不要太多,每篇100-200字即可,望大家帮帮忙。[弟子规读后感多篇]1《弟子规...
弟子规读后感
我是初2学生,学校老师让阅读弟子规并写6篇感悟。字数不要太多,每篇100-200字即可,望大家帮帮忙。[弟子规读后感多篇]
1
《弟子规》心得体会
算起来,真正意义上接触传统文化已经有两年的时间了,弟子规读后感多篇。其实,这么算也不见得正确,因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毕竟,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传递过程。就好比我高中的一个历史老师讲的“无论世家子弟还是山野村夫,无论略识文字还是一字不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显现儒家文化的教养”。这句话,我是感受越来越深。一种思想理念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这里的人民哪里还可能不会受到影响呢?虽然传统文化在近代屡遭浩劫,她还是在中国大地上有很强的生命力。(祥见拙作《传统文化的没落之路》)我的父母曾经在这方面教育了我很多,为人处世,以及一些礼仪都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了。这么算来,我已经有起码二十一年接触传统文化了。
在我看来,《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们出生于八十年代的人,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学习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特别是现在,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我记得老师曾经说过:“你愤怒吗?读《弟子规》吧!你痛苦吗?读《弟子规》吧!……”大意如此。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话,我难免产生几分怀疑的心态。是的,音乐可以使人平静,放松;运动可以使人忘记烦恼,心胸开阔;阅读能使人忘记现实,醉心于与先哲的时空中。《弟子规》这一本小书,又有多大的能耐改变一个人的心情的功用呢?可就是那么一次,我受到了《弟子规》的启发,改变了心态。一个晚上熄灯后,同伴讲灵异故事,我被吓得出了一身的冷汗。故事结束后,一个上铺的兄弟慢慢走到我床头,猛的大叫一声“啊……”。我以为出了什么事,被吓到了,也歇斯底里的大叫起来。过了几秒钟才发现是他恶作剧,我是愤怒的灵魂出窍了,忍不住骂了他几句。虽然马上语气缓和了下来,可我还是一直没有睡着,仿佛鬼魂一直在我身边,冷不丁可能就拉拉我的头发,摸摸我的脚什么的,而一些恐怖片的情节也在我头脑里闪个不听,长发遮面的白衣女子,僵直的胳膊,冰冷的手指,死鱼般的白眼……越想越怕,禁不住心理暗暗恨这个捉弄我的这个人。最后,我想起《弟子规》的“泛爱众”,想起了“我生活我的生活。我爱所有的人,即便他伤害我欺骗我,我都会原谅他,因为他是我的同类,因为我相信他身上残留的人性”,这些我多年前写给自己的格言。不禁心情越来越平静,后来就不知不觉的睡着了。第二天,又看见这个兄弟,虽然依旧心理上有些障碍,但是敌意已经没有了。现在,已经好如当初了。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2
读弟子规有感
自从读了《弟子规》以后我知道人生需要考虑的还有很多很多,演戏很容易,做人却很难,戏可以演过无数次,人生的机会却只有一次;世上好演的是戏,难做的是人;戏是虚构的,人却是真实的;戏进而演的是人生,人生就像一场戏,心灵美好的人,梦也一定是美好的,真心的梦幻,绝不是虚幻)人活一口气,要活得有志气——为喘气而活,仅活着而已;活得有志气,死得也美丽。昨天是曾经,是过去,今天是面临,是现实,不要在昨天里沉媚,应该在今天中开创!
在学生主修的第四课“信”,我知道了能实践诺言,便是守信;不能实践诺言,无论是出自不得已,还是故意食言,都违反了做人的基本要求和处世的基本原则。母亲履行的责任像奏多情的细雨,润物细无声;父亲实践的责任像冬天狂舞的雪,寒面净心田。同学们,父母永远的付出,不曾为回报等待,一心守候,只为子女成材。我们学了“入则孝”以后,心里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顾到父母。我们能以这样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这就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为先。
《弟子规》里面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需你自己去细细品味。
生活似酒,人生像画,岁月如歌。或许正是由于人生中有许多酸甜苦辣,才会使快乐的滋味更加甜蜜。
3
《弟子规》这本书是少儿诵读经典之一,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它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是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若能认真地阅读《弟子规》,真正了解《弟子规》中的含义,它将会使你受益非浅,读后感《弟子规读后感多篇》。以下是我阅读此书后的点滴体会。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须在幼小的时候开始培养。《弟子规》中要求我们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礼、仁、忠等。在做到这些后,它又教了我们一些学习方法,不但要认真学,还要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地读好书,成为有用之才。我读完《弟子规》后,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确实有一定的差距.
在孝方面,现在想起自己的过去,虽然没有做过对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对他们也没有尽过多少孝心,反而他们对我千衣百顺,照顾到家,我想得到的东西,想方设法地满足我。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觉得应该的,有时,父母过于关心自己,哆嗦了几句,反而责骂他们,讨厌他们,那多不应该啊!经常不顾及父母的感受,因为一些小问题而争执,在一旁的父母看见了,多难过呀。现在自己既为人子女,又为人父母,该做些什么呢?一方面,作为子女,应按《弟子规》所讲的“父母 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最起码做到这些,才能对得住苦养自己成人的父母。另一方面,自己作为孩子的母亲,应正确引导子女诵读《弟子规》,让他们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谛,潜移默化,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行,为日后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也是作为父母最大的收益。
另外,我对书中提到的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 求确意。”这几句话,感触最深,亦是受益非浅的。因为这几点也是我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如有时老师布置做的作业,总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后一刻都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马马虎虎的。有时遇到不懂的问题,不但没有记录下来,深入研究或查阅资料,而且也没有虚心向别人请教,含糊了事。这两种错误都是我经常犯的,这样的生活效率通常不高,甚至被老师批评。在读过了《弟子规》后,我终于明白了我的缺点所在,若今后能按照它上面所说的去做,相信我的生活学习效率会更上一层楼。
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点品位,这才赢得别人的赏识。而《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今后,我还会深入内心地反复读诵《弟子规》,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这样既可打造健康、和谐社会,也可提升自己的修养,何乐而不为?
4
弟子规读后感
最近读了一本叫做弟子规的书,使我渐渐感悟了《弟子规》的意思。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谨〉,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否则容易被别人“说闲话”。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
仁,代表仁慈、亲仁。对外人仁慈,对亲人仁慈,对朋友仁慈,对同事仁慈…… 现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几个是做到“仁”的?俗话说的好,人无完人吗!只要我们尽量做好自己应做的,至于别人怎么说,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
我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怎么才能做呢?学知识。怎么学呢?学习可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我们可学别人的,别人的也不一定全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学的学,不该学就不学。我觉得《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的
5
《弟子规》这本书是少儿诵读经典之一,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它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是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若能认真地阅读《弟子规》,真正了解《弟子规》中的含义,它将会使你受益非浅。以下是我阅读此书后的点滴体会。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须在幼小的时候开始培养。《弟子规》中要求我们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礼、仁、忠等。在做到这些后,它又教了我们一些学习方法,不但要认真学,还要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地读好书,成为有用之才。我读完《弟子规》后,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确实有一定的差距。
在孝方面,现在想起自己的过去,虽然没有做过对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对他们也没有尽过多少孝心,反而他们对我千衣百顺,照顾到家,我想得到的东西,想方设法地满足我。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觉得应该的,有时,父母过于关心自己,哆嗦了几句,反而责骂他们,讨厌他们,那多不应该啊!我的兄弟姊妹较多,经常不顾及父母的感受,因为一些小问题而争执,在一旁的父母看见了,多难过呀。现在自己既为人子女,又为人父母,该做些什么呢?一方面,作为子女,应按《弟子规》所讲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最起码做到这些,才能对得住苦养自己成人的父母。另一方面,自己作为孩子的母亲,应正确引导子女诵读《弟子规》,让他们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谛,潜移默化,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行,为日后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也是作为父母最大的收益。
另外,我对书中提到的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 求确意。”这几句话,感触最深,亦是受益非浅的。因为这几点也是我在学习和工作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如有时领导布置做的工作,总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后一刻都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马马虎虎的。有时遇到不懂的问题,不但没有记录下来,深入研究或查阅资料,而且也没有虚心向别人请教,含糊了事。这两种错误都是我经常犯的,这样的工作效率通常不高,甚至被领导批评。在读过了《弟子规》后,我终于明白了我的缺点所在,若今后能按照它上面所说的去做,相信我的工作效率会更上一层楼。
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点品位,这才赢得别人的赏识。而《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今后,我还会深入内心地反复读诵《弟子规》,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这样既可打造健康、和谐社会,也可提升自己的修养,何乐而不为?
6
弟子规读后感
最近读了一本叫做弟子规的书,使我渐渐感悟了《弟子规》的意思。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谨〉,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否则容易被别人“说闲话”。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
仁,代表仁慈、亲仁。对外人仁慈,对亲人仁慈,对朋友仁慈,对同事仁慈…… 现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几个是做到“仁”的?俗话说的好,人无完人吗!只要我们尽量做好自己应做的,至于别人怎么说,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
我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怎么才能做呢?学知识。怎么学呢?学习可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我们可学别人的,别人的也不一定全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学的学,不该学就不学。我觉得《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的
〔弟子规读后感多篇〕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1
《弟子规》心得体会
算起来,真正意义上接触传统文化已经有两年的时间了,弟子规读后感多篇。其实,这么算也不见得正确,因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毕竟,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传递过程。就好比我高中的一个历史老师讲的“无论世家子弟还是山野村夫,无论略识文字还是一字不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显现儒家文化的教养”。这句话,我是感受越来越深。一种思想理念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这里的人民哪里还可能不会受到影响呢?虽然传统文化在近代屡遭浩劫,她还是在中国大地上有很强的生命力。(祥见拙作《传统文化的没落之路》)我的父母曾经在这方面教育了我很多,为人处世,以及一些礼仪都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了。这么算来,我已经有起码二十一年接触传统文化了。
在我看来,《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们出生于八十年代的人,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学习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特别是现在,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我记得老师曾经说过:“你愤怒吗?读《弟子规》吧!你痛苦吗?读《弟子规》吧!……”大意如此。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话,我难免产生几分怀疑的心态。是的,音乐可以使人平静,放松;运动可以使人忘记烦恼,心胸开阔;阅读能使人忘记现实,醉心于与先哲的时空中。《弟子规》这一本小书,又有多大的能耐改变一个人的心情的功用呢?可就是那么一次,我受到了《弟子规》的启发,改变了心态。一个晚上熄灯后,同伴讲灵异故事,我被吓得出了一身的冷汗。故事结束后,一个上铺的兄弟慢慢走到我床头,猛的大叫一声“啊……”。我以为出了什么事,被吓到了,也歇斯底里的大叫起来。过了几秒钟才发现是他恶作剧,我是愤怒的灵魂出窍了,忍不住骂了他几句。虽然马上语气缓和了下来,可我还是一直没有睡着,仿佛鬼魂一直在我身边,冷不丁可能就拉拉我的头发,摸摸我的脚什么的,而一些恐怖片的情节也在我头脑里闪个不听,长发遮面的白衣女子,僵直的胳膊,冰冷的手指,死鱼般的白眼……越想越怕,禁不住心理暗暗恨这个捉弄我的这个人。最后,我想起《弟子规》的“泛爱众”,想起了“我生活我的生活。我爱所有的人,即便他伤害我欺骗我,我都会原谅他,因为他是我的同类,因为我相信他身上残留的人性”,这些我多年前写给自己的格言。不禁心情越来越平静,后来就不知不觉的睡着了。第二天,又看见这个兄弟,虽然依旧心理上有些障碍,但是敌意已经没有了。现在,已经好如当初了。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2
读弟子规有感
自从读了《弟子规》以后我知道人生需要考虑的还有很多很多,演戏很容易,做人却很难,戏可以演过无数次,人生的机会却只有一次;世上好演的是戏,难做的是人;戏是虚构的,人却是真实的;戏进而演的是人生,人生就像一场戏,心灵美好的人,梦也一定是美好的,真心的梦幻,绝不是虚幻)人活一口气,要活得有志气——为喘气而活,仅活着而已;活得有志气,死得也美丽。昨天是曾经,是过去,今天是面临,是现实,不要在昨天里沉媚,应该在今天中开创!
在学生主修的第四课“信”,我知道了能实践诺言,便是守信;不能实践诺言,无论是出自不得已,还是故意食言,都违反了做人的基本要求和处世的基本原则。母亲履行的责任像奏多情的细雨,润物细无声;父亲实践的责任像冬天狂舞的雪,寒面净心田。同学们,父母永远的付出,不曾为回报等待,一心守候,只为子女成材。我们学了“入则孝”以后,心里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顾到父母。我们能以这样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这就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为先。
《弟子规》里面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需你自己去细细品味。
生活似酒,人生像画,岁月如歌。或许正是由于人生中有许多酸甜苦辣,才会使快乐的滋味更加甜蜜。
3
《弟子规》这本书是少儿诵读经典之一,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它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是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若能认真地阅读《弟子规》,真正了解《弟子规》中的含义,它将会使你受益非浅,读后感《弟子规读后感多篇》。以下是我阅读此书后的点滴体会。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须在幼小的时候开始培养。《弟子规》中要求我们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礼、仁、忠等。在做到这些后,它又教了我们一些学习方法,不但要认真学,还要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地读好书,成为有用之才。我读完《弟子规》后,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确实有一定的差距.
在孝方面,现在想起自己的过去,虽然没有做过对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对他们也没有尽过多少孝心,反而他们对我千衣百顺,照顾到家,我想得到的东西,想方设法地满足我。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觉得应该的,有时,父母过于关心自己,哆嗦了几句,反而责骂他们,讨厌他们,那多不应该啊!经常不顾及父母的感受,因为一些小问题而争执,在一旁的父母看见了,多难过呀。现在自己既为人子女,又为人父母,该做些什么呢?一方面,作为子女,应按《弟子规》所讲的“父母 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最起码做到这些,才能对得住苦养自己成人的父母。另一方面,自己作为孩子的母亲,应正确引导子女诵读《弟子规》,让他们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谛,潜移默化,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行,为日后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也是作为父母最大的收益。
另外,我对书中提到的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 求确意。”这几句话,感触最深,亦是受益非浅的。因为这几点也是我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如有时老师布置做的作业,总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后一刻都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马马虎虎的。有时遇到不懂的问题,不但没有记录下来,深入研究或查阅资料,而且也没有虚心向别人请教,含糊了事。这两种错误都是我经常犯的,这样的生活效率通常不高,甚至被老师批评。在读过了《弟子规》后,我终于明白了我的缺点所在,若今后能按照它上面所说的去做,相信我的生活学习效率会更上一层楼。
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点品位,这才赢得别人的赏识。而《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今后,我还会深入内心地反复读诵《弟子规》,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这样既可打造健康、和谐社会,也可提升自己的修养,何乐而不为?
4
弟子规读后感
最近读了一本叫做弟子规的书,使我渐渐感悟了《弟子规》的意思。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谨〉,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否则容易被别人“说闲话”。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
仁,代表仁慈、亲仁。对外人仁慈,对亲人仁慈,对朋友仁慈,对同事仁慈…… 现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几个是做到“仁”的?俗话说的好,人无完人吗!只要我们尽量做好自己应做的,至于别人怎么说,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
我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怎么才能做呢?学知识。怎么学呢?学习可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我们可学别人的,别人的也不一定全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学的学,不该学就不学。我觉得《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的
5
《弟子规》这本书是少儿诵读经典之一,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它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是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若能认真地阅读《弟子规》,真正了解《弟子规》中的含义,它将会使你受益非浅。以下是我阅读此书后的点滴体会。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须在幼小的时候开始培养。《弟子规》中要求我们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礼、仁、忠等。在做到这些后,它又教了我们一些学习方法,不但要认真学,还要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地读好书,成为有用之才。我读完《弟子规》后,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确实有一定的差距。
在孝方面,现在想起自己的过去,虽然没有做过对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对他们也没有尽过多少孝心,反而他们对我千衣百顺,照顾到家,我想得到的东西,想方设法地满足我。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觉得应该的,有时,父母过于关心自己,哆嗦了几句,反而责骂他们,讨厌他们,那多不应该啊!我的兄弟姊妹较多,经常不顾及父母的感受,因为一些小问题而争执,在一旁的父母看见了,多难过呀。现在自己既为人子女,又为人父母,该做些什么呢?一方面,作为子女,应按《弟子规》所讲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最起码做到这些,才能对得住苦养自己成人的父母。另一方面,自己作为孩子的母亲,应正确引导子女诵读《弟子规》,让他们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谛,潜移默化,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行,为日后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也是作为父母最大的收益。
另外,我对书中提到的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 求确意。”这几句话,感触最深,亦是受益非浅的。因为这几点也是我在学习和工作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如有时领导布置做的工作,总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后一刻都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马马虎虎的。有时遇到不懂的问题,不但没有记录下来,深入研究或查阅资料,而且也没有虚心向别人请教,含糊了事。这两种错误都是我经常犯的,这样的工作效率通常不高,甚至被领导批评。在读过了《弟子规》后,我终于明白了我的缺点所在,若今后能按照它上面所说的去做,相信我的工作效率会更上一层楼。
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点品位,这才赢得别人的赏识。而《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今后,我还会深入内心地反复读诵《弟子规》,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这样既可打造健康、和谐社会,也可提升自己的修养,何乐而不为?
6
弟子规读后感
最近读了一本叫做弟子规的书,使我渐渐感悟了《弟子规》的意思。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谨〉,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否则容易被别人“说闲话”。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
仁,代表仁慈、亲仁。对外人仁慈,对亲人仁慈,对朋友仁慈,对同事仁慈…… 现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几个是做到“仁”的?俗话说的好,人无完人吗!只要我们尽量做好自己应做的,至于别人怎么说,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
我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怎么才能做呢?学知识。怎么学呢?学习可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我们可学别人的,别人的也不一定全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学的学,不该学就不学。我觉得《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的
〔弟子规读后感多篇〕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弟子规的读后感(详细)
学习力行《弟子规》,感受传统文化经典
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同事、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要讲信用,也就是要诚信为本。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企业,如果不能诚实待人,那么他依靠什么立足社会呢?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成和谐的社会。
学了《弟子规》之后我明白了不少道理,面对它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其中的 “入则孝” 、“出则悌” 、“谨” 、“信” 、“泛爱众” 、“亲仁” 、“余力学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系统,其核心是做人的“道” 和“德” ,就是通常说的“道德” 。在学习《弟子规》的同时我也反复拜读了蔡礼旭老师的《幸福美满的人生》这一宝书,越读越感到它的确是人生智慧处世宝典。蔡老师的“道”是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德”是教导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背做人的原则。其精髓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关系。它教我们如何修身,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第,不修身就不可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翻开《弟子规》一读,就仿佛置身于文明当中,置身于做人的伦理大道当中。
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实孝,却不曾注重细小。而《弟子规》恰恰就告诉我们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
“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这些足以让我心悦诚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弟子规》让我们知道感恩。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动别人。
读了《弟子规》之后,我才发现,以前自己习以为常或自己认为对的言行,原来都这样或那样地存在着不足。
在古代《弟子规》是做人的准则,在当代仍然影响着更多的人,教育我们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质。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我在细细品读《弟子规》的同时,也带走了我心灵上的尘埃。
我想起了谁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若你:
播下思想的种子,便收获文字;
播下文字的种子,便收获行为;
播下行为的种子,便收获习惯;
播下习惯的种子,便收获人格;
播下人格的种子,便收获命运。
学习了《弟子规》,被它所蕴藏的深厚内涵而打动,由于自己的无知,错误地理解了很多圣贤的教诲,我甚至叛逆地将一些传统文化看成封建糟粕。 以前,我从来没有真正感到过“我们是骄傲的中华儿女”。觉得那是一句空口号。而此时我才明白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真正原因;中华民族让世界人民喜爱的真正原因:因为我们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一代代贤良的中华儿女!我们是“礼仪之邦”。讲究礼仪、广结朋友、谦虚仁慈......千年的文化造就了中华儿女那么多优秀的品德。可是为什么有报道:在巴黎圣母院有用汉语写的“请勿大声喧哗”;在泰国皇宫厕所中也要写上“请便后冲厕”;在美国的珍珠港,垃圾筒上赫然写着“请把垃圾丢在此”......我们中华民族的道德水平已经下降到了最低点!这也让我想起了“马加爵事件”,为什么一位头脑聪明,曾经在全国竞赛中获奖的大学生会对曾经讥笑他的室友下此毒手?其中有一位室友因为曾经主动帮助马加爵盛过一回饭而幸免遇难。这引起了社会上对于青少年道德问题的广泛讨论与关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既然认识到在现代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这一方面,就应该从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做起,弥补上。以便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在走上社会后,不会因为道德的欠缺而遭受挫折和失败。
《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树,只有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像画画,让没有绘画基础的孩子发挥想象创作是不会创作出一幅优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凭着自己的意愿任意胡为,那他不会被别人接受,他的人生不会快乐。我也没有接受过正规传统文化教育,在学习了弟子规后,我就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在正确理解古老地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将这块文化瑰宝传承下去。真心希望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从我们班级教育的一点一滴做起,帮助每一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算起来,真正意义上接触传统文化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其实,这么算也不见得正确,因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毕竟,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传递过程。就好比我的一位语文老师讲的“无论世家子弟还是山野村夫,无论略识文字还是一字不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显现儒家文化的教养”。这句话,我是感受越来越深。一种思想理念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这里的人民哪里还可能不会受到影响呢?虽然传统文化在近代屡遭浩劫,她还是在中国大地上有很强的生命力。
在我看来,《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们现在的人,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学习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特别是当今,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同事、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要讲信用,也就是要诚信为本。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企业,如果不能诚实待人,那么他依靠什么立足社会呢?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成和谐的社会。
学了《弟子规》之后我明白了不少道理,面对它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其中的 “入则孝” 、“出则悌” 、“谨” 、“信” 、“泛爱众” 、“亲仁” 、“余力学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系统,其核心是做人的“道” 和“德” ,就是通常说的“道德” 。在学习《弟子规》的同时我也反复拜读了蔡礼旭老师的《幸福美满的人生》这一宝书,越读越感到它的确是人生智慧处世宝典。蔡老师的“道”是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德”是教导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背做人的原则。其精髓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关系。它教我们如何修身,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第,不修身就不可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翻开《弟子规》一读,就仿佛置身于文明当中,置身于做人的伦理大道当中。
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实孝,却不曾注重细小。而《弟子规》恰恰就告诉我们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
“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这些足以让我心悦诚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弟子规》让我们知道感恩。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动别人。
读了《弟子规》之后,我才发现,以前自己习以为常或自己认为对的言行,原来都这样或那样地存在着不足。
在古代《弟子规》是做人的准则,在当代仍然影响着更多的人,教育我们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质。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我在细细品读《弟子规》的同时,也带走了我心灵上的尘埃。
我想起了谁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若你:
播下思想的种子,便收获文字;
播下文字的种子,便收获行为;
播下行为的种子,便收获习惯;
播下习惯的种子,便收获人格;
播下人格的种子,便收获命运。
学习了《弟子规》,被它所蕴藏的深厚内涵而打动,由于自己的无知,错误地理解了很多圣贤的教诲,我甚至叛逆地将一些传统文化看成封建糟粕。 以前,我从来没有真正感到过“我们是骄傲的中华儿女”。觉得那是一句空口号。而此时我才明白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真正原因;中华民族让世界人民喜爱的真正原因:因为我们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一代代贤良的中华儿女!我们是“礼仪之邦”。讲究礼仪、广结朋友、谦虚仁慈......千年的文化造就了中华儿女那么多优秀的品德。可是为什么有报道:在巴黎圣母院有用汉语写的“请勿大声喧哗”;在泰国皇宫厕所中也要写上“请便后冲厕”;在美国的珍珠港,垃圾筒上赫然写着“请把垃圾丢在此”......我们中华民族的道德水平已经下降到了最低点!这也让我想起了“马加爵事件”,为什么一位头脑聪明,曾经在全国竞赛中获奖的大学生会对曾经讥笑他的室友下此毒手?其中有一位室友因为曾经主动帮助马加爵盛过一回饭而幸免遇难。这引起了社会上对于青少年道德问题的广泛讨论与关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既然认识到在现代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这一方面,就应该从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做起,弥补上。以便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在走上社会后,不会因为道德的欠缺而遭受挫折和失败。
《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树,只有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像画画,让没有绘画基础的孩子发挥想象创作是不会创作出一幅优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凭着自己的意愿任意胡为,那他不会被别人接受,他的人生不会快乐。我也没有接受过正规传统文化教育,在学习了弟子规后,我就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在正确理解古老地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将这块文化瑰宝传承下去。真心希望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从我们班级教育的一点一滴做起,帮助每一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算起来,真正意义上接触传统文化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其实,这么算也不见得正确,因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毕竟,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传递过程。就好比我的一位语文老师讲的“无论世家子弟还是山野村夫,无论略识文字还是一字不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显现儒家文化的教养”。这句话,我是感受越来越深。一种思想理念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这里的人民哪里还可能不会受到影响呢?虽然传统文化在近代屡遭浩劫,她还是在中国大地上有很强的生命力。
在我看来,《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们现在的人,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学习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特别是当今,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弟子规读后感500字左右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学文等思想都在《弟子规》中有明确的行为规范。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泽凊。晨则省,昏则定。
我读它、品它,学会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弟子规》中的《入则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么,当我读到“父母呼,应勿缓”时,我检讨了自己,发现我们不一样了,玩电脑、打游戏……很忙,父母喊好几声我根本就不听,边打游戏还边说:“你烦不烦,叫一声好了,还连续叫五声,真讨厌!!!”大人过来拍我肩膀,我很恼火地说:“你好烦人哦,你看你看,我这一关没过去,又被别人打死了,就是你。”如果爸爸妈妈说去楼下买个什么东西,我会很不耐烦的,不情愿的去,心里还会有所怨言,弟子规,让我深刻醒悟到自己的错误,我会在今后加以改正。
父母是我们这一生中,为我们付出最多的人,他们毫无私利,毫无所求,他们只是一种默默无闻的爱的奉献,他们为我们付出了汗水,青春,付出了一切,需要的就是我们的开心,我们的幸福
从此以后,我要以《弟子规》来时时刻刻检讨自己,端正自己。
这是我帮你截取
LCC是谁的一些片段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泽凊。晨则省,昏则定。
我读它、品它,学会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弟子规》中的《入则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么,当我读到“父母呼,应勿缓”时,我检讨了自己,发现我们不一样了,玩电脑、打游戏……很忙,父母喊好几声我根本就不听,边打游戏还边说:“你烦不烦,叫一声好了,还连续叫五声,真讨厌!!!”大人过来拍我肩膀,我很恼火地说:“你好烦人哦,你看你看,我这一关没过去,又被别人打死了,就是你。”如果爸爸妈妈说去楼下买个什么东西,我会很不耐烦的,不情愿的去,心里还会有所怨言,弟子规,让我深刻醒悟到自己的错误,我会在今后加以改正。
父母是我们这一生中,为我们付出最多的人,他们毫无私利,毫无所求,他们只是一种默默无闻的爱的奉献,他们为我们付出了汗水,青春,付出了一切,需要的就是我们的开心,我们的幸福
从此以后,我要以《弟子规》来时时刻刻检讨自己,端正自己。
这是我帮你截取
LCC是谁的一些片段
求关于《弟子规》的读后感20篇
20~30篇,字数不限,不要重复弟子规读后感
在我的童年的时候,原以为女儿在父母心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他们得听从我的指挥,听从我的命令任我摆布。自从我学了《弟子规》,我知道了父母对我的爱,容忍了我的放肆和傲慢。有好多次,我一回到家,马上坐在椅子上,从不过问父母的感受,还大声的叫:“给我来一杯水”,晚上要吃饭的时候,我大声叫了一句:“把饭端来”,妈妈把饭端来时,我没有及时接应,只是说: “放在这,我先看电视,等一下再吃”。可自从我学了《弟子规》中的“出则悌”之后,我不再要耍小孩子脾气了,听从父母教诲,顺从父母,可是,人的毛病很多,坏习惯更多,一时改不了,比如吃晚饭时,爸爸妈妈还没坐下,我就先坐下开吃了,这样是不好的。有道是:“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之古老文化来指点迷津,这就是圣人的教海,然而,我深深感受到了。
我以前直呼我哥哥姐姐的名字,这也是我的大毛病,不一会儿就直叫他们名字。可学了《弟子规》里有一句:“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从此以后,我会有事无事的叫一句“哥哥”或“姐姐”,使他们非常欣慰,他们还都说我乖了呢,这都是《弟子规》的功劳呀!
学习力行《弟子规》,感受传统文化经典
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同事、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要讲信用,也就是要诚信为本。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企业,如果不能诚实待人,那么他依靠什么立足社会呢?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成和谐的社会。
学了《弟子规》之后我明白了不少道理,面对它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其中的 “入则孝” 、“出则悌” 、“谨” 、“信” 、“泛爱众” 、“亲仁” 、“余力学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系统,其核心是做人的“道” 和“德” ,就是通常说的“道德” 。在学习《弟子规》的同时我也反复拜读了蔡礼旭老师的《幸福美满的人生》这一宝书,越读越感到它的确是人生智慧处世宝典。蔡老师的“道”是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德”是教导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背做人的原则。其精髓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关系。它教我们如何修身,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第,不修身就不可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
在我的童年的时候,原以为女儿在父母心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他们得听从我的指挥,听从我的命令任我摆布。自从我学了《弟子规》,我知道了父母对我的爱,容忍了我的放肆和傲慢。有好多次,我一回到家,马上坐在椅子上,从不过问父母的感受,还大声的叫:“给我来一杯水”,晚上要吃饭的时候,我大声叫了一句:“把饭端来”,妈妈把饭端来时,我没有及时接应,只是说: “放在这,我先看电视,等一下再吃”。可自从我学了《弟子规》中的“出则悌”之后,我不再要耍小孩子脾气了,听从父母教诲,顺从父母,可是,人的毛病很多,坏习惯更多,一时改不了,比如吃晚饭时,爸爸妈妈还没坐下,我就先坐下开吃了,这样是不好的。有道是:“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之古老文化来指点迷津,这就是圣人的教海,然而,我深深感受到了。
我以前直呼我哥哥姐姐的名字,这也是我的大毛病,不一会儿就直叫他们名字。可学了《弟子规》里有一句:“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从此以后,我会有事无事的叫一句“哥哥”或“姐姐”,使他们非常欣慰,他们还都说我乖了呢,这都是《弟子规》的功劳呀!
学习力行《弟子规》,感受传统文化经典
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同事、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要讲信用,也就是要诚信为本。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企业,如果不能诚实待人,那么他依靠什么立足社会呢?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成和谐的社会。
学了《弟子规》之后我明白了不少道理,面对它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其中的 “入则孝” 、“出则悌” 、“谨” 、“信” 、“泛爱众” 、“亲仁” 、“余力学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系统,其核心是做人的“道” 和“德” ,就是通常说的“道德” 。在学习《弟子规》的同时我也反复拜读了蔡礼旭老师的《幸福美满的人生》这一宝书,越读越感到它的确是人生智慧处世宝典。蔡老师的“道”是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德”是教导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背做人的原则。其精髓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关系。它教我们如何修身,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第,不修身就不可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
弟子规读后感(穿插故事内容)
很感谢学校给我们推荐蔡礼旭先生《细讲弟子规》这本书,把圣贤的教诲用一个个感人至深、发人深省的故事传递给我们的内心,自己的思想境界不高,语言词藻浅陋,把体会、感受讲一下,各位见笑、见谅!书中有一段文字给我的震撼很大,就是蔡先生担心的一件事,五十年后,国际法庭会出现的一个诉讼案,“孔夫子是韩国人的老祖宗,还是中国人的老祖宗?”事实上,不用等到五十年后,中日、 中韩的传统文化之争早已开始,从“孔子标准像”、“韩国人发明汉字”到韩国成功将“端午祭”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足以使每个国人扼腕不已。我们70后这一代幼时没有接受过完整的国学教育,对古代经典的精华与糟粕缺少最基本的了解和辨别,也许就是一代人身上国学教育的缺失,造成了目前我们在捍卫传统文化中的尴尬,也使我们在复杂的社会问题面前心无主宰、患得患失。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着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育道德伦理、开启思维智慧的神圣使命,作为一名凡夫俗子,我们需要道德的感召与教化,需要自己的心灵得到修复,需要和谐安宁的社会。正是从这两个层面我来认识国学教育的意义和价值。现在自己也号称看过几本书的人,也已经意识到读书修身对一个人至关重要。没有做过伤天害理的事,认为自己还算是一个善良、孝顺的人,但接触了《弟子规》之后,每看几句就来审视自己,发现几乎没有一条能完全做到。尤其在对待父母上,不知自己犯了多少错误。念书时,“学习”是第一要务,我不分担家务,吃完饭,碗一扔,门一关,就去看书,父母的辛劳付出从未进入我的眼里、心里,什么事都是充耳不闻。工作初,内心的烦乱,与父母对社会理解的冲突,自己顶嘴的功夫越来越厉害。现已三十而立,夜深人静,辗转难眠时,想起以往的不懂事,自己的恶语恶行对父母的伤害已无法弥补。好在世上哪有怨恨孩子的父母,自己还有时间去修正自己的言行,来报告父母的养育之恩。过年休假的这段时间,我便想照着书中一位学友那样,给父母磕头,将三十年来对他们的愧疚统统说出来。可真到初二回娘家时,不知是自己不善外露的性情,还是怕突然的改变吓倒父母,反而凭添他们的担心,头没磕,但内心的挣扎,让我平静地和母亲说:“妈,让我陪你去洗澡吧!”妈说:“好,给我搓搓背。”儿时澡堂里的回忆,妈妈衰老的身体,让我无语以对,那个情况下也不知道是不是哭着流了泪。如今明白了,自己在最困难、最失落的时候,是父母遗传的乐观基因,是他们默默的精神支持,让我在无形中勇敢、坚强。我再也不能只在乎自己的心情,自己的得失,而忽略父母对我的关爱和宽容。父母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他们的感受就是我的感受,只有对父母的养育抱有感恩的心态,才能进而感朋友之恩、感社会之恩,回报父母、朋友和社会,引导我更好地去生活和工作。学贵力行——《弟子规》不是叫人读和背的,是叫人去做到的。字字句句要做到,一举一动都有规范,养成习惯。就用这四个字来告诫自己,让我的内心踏实、幸福吧!
本文标题: 弟子规25蔡礼旭读后感(蔡礼旭细讲弟子规观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4090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