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短七七事变,读后感300字左右、环保局或许将会继续还是觉得哈苏德和金沙江哈大家都很点解啊点解啊恐慌杀跌空间啊和扩大升级啊帮我写一篇一百名人谈读...
简短七七事变 读后感
300字左右、环保局或许将会继续还是觉得哈苏德和金沙江哈大家都很点解啊点解啊恐慌杀跌空间啊和扩大升级啊
帮我写一篇一百名人谈读书的读后感!急!!!!
如果好我会重赏,如果不好或者普通就得不到悬赏分,但是还有可能就是没有更好的了我也会重赏。啊.啊,啊 如果大海能够带回曾经的爱,我的未来不是梦,天黑黑天黑黑,看我使用双截棍呵呵哈嘿,我是来自花果山水莲洞,七天大圣美猴王孙悟空就偶,你的底盘,俺做主,噢耶,我要嫁个有钱人,下蛋公鸡,公鸡中的战斗鸡 噢耶 !
海洋纪录片 观后感400字
壮阔而神秘的海洋,壮观神奇的海鸥捕食,庞大灵敏的海豚空旋,激烈紧张的虾蟹鏖战,千姿百态的海底草原,惊险刺激的鲸吞海狮……纪录片用镜头呈现了大自然的雄起和险峻、恬适和安详。当然,人类的进步,打断了海洋的酣梦。短短几十年,便让海洋充斥了污浊的垃圾、纵横的渔网和蛮横的追杀。于是,被割断两鳍和尾翼的鲨鱼在垂死挣扎,误将渔网当作海草的海龟被缠住身躯已经奄奄一息,被枪刺射中的金枪鱼鲜血染红了海水,令人惨不忍睹……
海洋,孕育和哺育了人类;人类,带着好奇探寻着深不可测的海洋。可是,贪婪的人类也同时带来了屠戮和野蛮,以怨报德何时了啊?
海洋,孕育和哺育了人类;人类,带着好奇探寻着深不可测的海洋。可是,贪婪的人类也同时带来了屠戮和野蛮,以怨报德何时了啊?
朝花夕拾中的《五猖会》的读后感100字
《五猖会》读后感范文5篇(一)
《五猖会》本是一个迎神赛会,在孩子的心中,这是一个节日。但我们能从作者的语言中体会到更多的只是父亲对儿子的压迫,而不是对快乐的正面描述。这足以体现父亲在儿子节日时对儿子做的那件事—先背完书才能去过节,对一个人的心理,对一个人的一生的影响有多大。
鲁迅的童年,许多来自儿童的玩性,天真的稚气都被抹杀了。中华民族有许多的优良传统,有一些思想的精华,也有一些糟粕谬论。读书固然可以出人头地,但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吧,家长是时候换个角度想想孩子的问题的了。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这是鲁迅的抗议之声,看似是对父亲的不明白,其实更深成次的,是透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自己对封建社会的思想习俗的不满。本应是高高兴兴地去观会,却被父亲的命令弄得兴致全无。怪不得,他梦似的背完了,应对东关五猖会的热闹却提不起兴致。儿时的鲁迅与其他孩子一样,喜爱凑热闹,对于一年一度的五猖会自然十分欢喜。一大清早,工人们就开始搬东西。而鲁迅笑着、跳着脸上写满了喜悦,躯体虽然在家中,但心早已飞往了东关五猖会的现场。父亲让“我”背书,嘴上虽不能发表什么抗议,但心中必须在表达对封建教育的不满。封建教育最大的失败就是将孩子们的天性一点点地蚕食鲸吞了,使孩子们只会人云亦云,尾随人后。让孩子过早地被“之乎者也”纠缠。文章描述了作者与父亲之间一场微小的冲突,作者对五猖会的热切期盼和父亲的阻难构成鲜明的比较,表现了父亲对孩子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可能父亲是无心的,但就是这么一件小事,可能让孩子刻骨铭心,永不忘记。
《五猖会》读后感范文5篇(二)
坚信不少人都拜读过鲁迅先生的《五猖会》,其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正当大家都在欢天喜地准备去东关看五猖会时,“父亲”却要求“我”务必将《鉴略》背完,才能去看五猖会。多年以后,鲁迅仍然对此十分疑惑不解:为何父亲偏偏要在那时让我去背书?
其实,许多人在小时候都会有这样经历,大部分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忘记了。当他们看过《五猖会》时,孩提时的“沉重”经历又恍惚在脑海中萦绕着。
自古以来,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期望孩子玩少一点,多点学习。作为父母,这种情绪自然能够明白。如今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父母恨不得倾尽所有的爱,按照自己设定的路线,想让孩子成为出色的人才,自己则成为最棒的父母
《五猖会》本是一个迎神赛会,在孩子的心中,这是一个节日。但我们能从作者的语言中体会到更多的只是父亲对儿子的压迫,而不是对快乐的正面描述。这足以体现父亲在儿子节日时对儿子做的那件事—先背完书才能去过节,对一个人的心理,对一个人的一生的影响有多大。
鲁迅的童年,许多来自儿童的玩性,天真的稚气都被抹杀了。中华民族有许多的优良传统,有一些思想的精华,也有一些糟粕谬论。读书固然可以出人头地,但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吧,家长是时候换个角度想想孩子的问题的了。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这是鲁迅的抗议之声,看似是对父亲的不明白,其实更深成次的,是透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自己对封建社会的思想习俗的不满。本应是高高兴兴地去观会,却被父亲的命令弄得兴致全无。怪不得,他梦似的背完了,应对东关五猖会的热闹却提不起兴致。儿时的鲁迅与其他孩子一样,喜爱凑热闹,对于一年一度的五猖会自然十分欢喜。一大清早,工人们就开始搬东西。而鲁迅笑着、跳着脸上写满了喜悦,躯体虽然在家中,但心早已飞往了东关五猖会的现场。父亲让“我”背书,嘴上虽不能发表什么抗议,但心中必须在表达对封建教育的不满。封建教育最大的失败就是将孩子们的天性一点点地蚕食鲸吞了,使孩子们只会人云亦云,尾随人后。让孩子过早地被“之乎者也”纠缠。文章描述了作者与父亲之间一场微小的冲突,作者对五猖会的热切期盼和父亲的阻难构成鲜明的比较,表现了父亲对孩子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可能父亲是无心的,但就是这么一件小事,可能让孩子刻骨铭心,永不忘记。
《五猖会》读后感范文5篇(二)
坚信不少人都拜读过鲁迅先生的《五猖会》,其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正当大家都在欢天喜地准备去东关看五猖会时,“父亲”却要求“我”务必将《鉴略》背完,才能去看五猖会。多年以后,鲁迅仍然对此十分疑惑不解:为何父亲偏偏要在那时让我去背书?
其实,许多人在小时候都会有这样经历,大部分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忘记了。当他们看过《五猖会》时,孩提时的“沉重”经历又恍惚在脑海中萦绕着。
自古以来,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期望孩子玩少一点,多点学习。作为父母,这种情绪自然能够明白。如今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父母恨不得倾尽所有的爱,按照自己设定的路线,想让孩子成为出色的人才,自己则成为最棒的父母
求昆虫记的好词好句再加300字读后感!!急!!!
越多越好,今天急用!!!摘要:汉语成语中涉及到白蚁、蜉蝣、蜻蜓、虱、蚤、螳螂、蝼蛄、螽斯、蟋蟀、蝉、天牛、萤、蝶、蛾、蠖、蜂、蚁、蝇、蚊、虻、蠓类等昆虫类群,以涉及蜂、蚁、蝇的成语最多。成语中有些昆虫名称现已不常用或与现在的昆虫名称意思不同,如蜩、螗、螓、蚍蜉、(蝤)蛴、蛩、醯鸡等,文中进行了解释。文章还分析了成语所反映的昆虫形态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及某些成语不符合科学的地方。
关键词:汉语成语;昆虫;形态学;生物学;解释
昆虫在地球上所有动物中所占比例最大,与人类的关系也非常密切,这一点从汉语成语中也可看出。目前收录汉语成语较多的词典中成语总数为2~4万个,据笔者统计,其中由昆虫的行为、习性或形态而转义生成的成语约占1%,其比例远远高于涉及其他动物的成语。本文介绍对涉及昆虫的汉语成语进行搜索、统计的结果,并对成语中的特殊的昆虫名称及昆虫的形态学特征、生物学特性进行解释。
成语涉及的昆虫类群及相关成语的比例
经过对30000多条汉语成语的搜索和归纳发现,汉语成语中可考证的昆虫类群有:等翅目(白蚁);蜉蝣目;蜻蜓目;虱目;蚤目;螳螂目;直翅目的蝼蛄类、螽斯类、蟋蟀类;同翅目的蝉类;鞘翅目的萤类、天牛类;鳞翅目的蝶类、蛾类;膜翅目的蜂类、蚁类;双翅目的蝇类、蚊类、虻类、蠓类等。涉及这些类群的成语共约255个。另外,还有涉及“虫(虫)”和“蠹”的成语共约60个。
对上述255个成语,按所涉及类群统计其比例,结果如图1。(因“虫(虫)”不一定是昆虫,即使是昆虫也无法确定所指何类群;“蠹”泛指“蛀虫”,也无法确定所指何类群。所以含“虫(虫)”或“蠹”的成语未统计在内。)
2 成语中特殊的昆虫名称解释
由于汉语成语多来自古语,其中有些昆虫名称与现在常用的名称不同,甚至很少为现代大众所知。现将有这一类成语中有代表性的列出来,并综合多种资料对其中的昆虫名称进行解释。
2.1 蜩螗沸羹 蜩为蝉类的别名;螗是蝉的一种,体小,背青绿色,鸣声清圆。“蜩螗沸羹” 指如蝉鸣和沸汤翻滚,表示纷扰不宁的意思。
2.2 猬锋螗斧 此成语中的“螗”与前一成语中不同,应为“螗螂”即“螳螂”的简称。“螗斧”即“螳斧”。“螳斧”即螳螂的前足,因常高举如人执斧之形,故名。“猬锋”指刺猬的刺。“猬锋螗斧”比喻渺小的力量。
2.3 螓首蛾眉 螓为蝉的一种,体小、方头广额、有花纹。“螓首蛾眉”形容女子面容之美。
2.4 蚍蜉撼树 蚍蜉为大蚂蚁。
2.5 楚腰蛴领 这里的“蛴”指“蝤蛴”即天牛幼虫。在现代“蛴”一般指蛴螬,即金龟甲之幼虫。“楚腰蛴领”形容女子体态苗条,脖子美白。
2.6 蝶怨蛩凄 “蛩”指蟋蟀或蝗虫。“蝶怨蛩凄”喻哀怨凄清的思家之情。在现代昆虫学名称中,“蛩”见于“蛩蠊目”,是一类在我国很少见的昆虫。
2.7 井蛙醯鸡 醯鸡为在酒醋或变酸的酒上活动的蠓或蚋类昆虫。“井蛙醯鸡”比喻眼界不广,见识浅薄。
2.8 蛾附蜂屯 此处“蛾”通“蚁”。“蛾附蜂屯” 指像蚂蚁和蜜蜂一样聚集,形容纷纭杂乱。
汉语成语中昆虫的形态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汉语成语中采用昆虫的形态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来转喻人或事,其中利用昆虫生物学特性的成语占多数。
3.1 汉语成语中昆虫的形态学特点
部分汉语成语明确地应用了某些昆虫的体型、体形、体色、头型、复眼、喙、触角、翅、足等部分的形态学特征。少数涉虫成语中所用何种昆虫或何部位则不够明确。兹考证、归纳如下。
3.1.1 体型 汉语成语中的昆虫多数体型较小,3.1.2 借此表示微不3.1.3 足道的人和事,3.1.4 有的还自不3.1.5 量力。如“蚍蜉撼树”、“蝇头小利”、 “蝇名3.1.6 蜗利”、“蚊虻负山”、“鹪巢蚊睫”、“蚊虻过耳”等。
3.1.7 体形 膜翅目细腰亚目中的多数蜂类胸部和腹部连接处很狭窄,3.1.8 称“细腰”,3.1.9 成语中借喻人的体态修长或细弱。如“蜂腰削背”、“蜂腰猿背”、“蜂腰鹤膝”等。
3.1.10 体色 天牛幼虫体色洁白,3.1.11 成语中用来比喻女子的脖颈美白。 如“楚腰蛴领” 。
3.1.12 头型 蝉方头广额,3.1.13 成语中用来形容女子的面容。如“螓首蛾眉”等。
3.1.14 复3.1.15 眼 胡蜂的复3.1.16 眼较突出,3.1.17 且腹末有毒刺,3.1.18 成语中借以形容人的相貌凶恶、丑陋,3.1.19 性情凶狠。如“蜂目豺声”等。
3.1.20 喙 蝉的口器为刺吸式口器,3.1.21 下唇3.1.22 特化为喙管,3.1.23 内藏上、下颚特化而3.1.24 成的口针,3.1.25 平常喙紧贴在胸部腹面,3.1.26 象古代冠带在颔下打结后的下垂部分。成语“蝉緌蟹匡”中的“蝉緌”即为此意。“蝉緌蟹匡”比喻相互矛盾或名3.1.27 不3.1.28 副实。
3.1.29 触角 成语“螓首蛾眉” 中的“蛾眉”本指3.1.30 蛾类细长弧形的触角,3.1.31 比喻女子漂亮的眉毛。
3.1.32 翅 蝉的翅轻、薄而3.1.33 透明。成语“蝉衫麟带”中的“蝉衫”指3.1.34 薄绢制成的衣衫。“蝉衫麟带”比喻飘逸华美的服3.1.35 装;“蝉翼为重,3.1.36 千钧为轻”形容是非混淆。
3.1.37 足 螳螂的前足为捕捉足,3.1.38 看上去很厉害,3.1.39 但与强大的力量相比,3.1.40 自然是相形见绌。成语“猬锋螗斧”、“蛮睫螳轮”、“螳臂挡车”中都提到螳螂的前足,3.1.41 且都比喻自不3.1.42 量力。
3.1.43 其他 成语“鹪巢蚊睫”、“虫巢蚊睫”、“蛮睫螳轮”中都有“(蚊)睫”。“蚊睫”或“睫”又称“蚊眉”。其实蚊子并没有真正的睫毛或眉毛。“鹪巢蚊睫”只是一个传说而3.1.44 已,3.1.45 “蚊睫”或 “蚊眉”只是古人杜撰出来的,3.1.46 用于比喻一种极其狭小的处所。如果一定要说有“蚊睫”或 “蚊眉”的话,3.1.47 那只能是指3.1.48 蚊复3.1.49 眼上方的刚毛丛了。
3.2 汉语成语中昆虫的生物学特性
汉语成语中所用到的昆虫生物学特性有变态、食性、取食方式、群集性、趋性、筑巢、做茧、发声、发光、自卫、寿命、产卵场所和方式等。
3.2.1 变态 昆虫一生中要经过若干次蜕皮、变态。成语“金蝉脱壳”借蝉若虫蜕皮变为成虫比喻用计摆脱对手的追查;“蛛游蜩化” 借蜘蛛的游网和蝉的蜕变比喻技艺熟练。
3.2.2 食性 螳螂为著名3.2.3 的捕食性昆虫,3.2.4 “螳螂捕蝉,3.2.5 黄雀在后”等成语从侧面反映这一点;有些昆虫是腐食性的,3.2.6 因此有“物腐虫生”的成语,3.2.7 现比喻祸患的产生必有其内部原因。
3.2.8 取食方式 蚕幼虫口器为咀嚼式,3.2.9 能一点一点地咬食桑叶,3.2.10 所以成语“蚕食鲸吞”中的“蚕食”形容象蚕一样逐步侵吞别人的利益;有些昆虫如蠹类能钻蛀木头等,3.2.11 成语“鼠啮蠹蚀”等反映了这一点,3.2.12 “神奸巨蠹”则形容大奸人,3.2.13 “蠹国害民”中的“蠹”则转意为祸害国家的行为;蝉的口器属吸收式,3.2.14 只能吸进液态食物,而3.2.15 不3.2.16 能大嚼树的枝叶,3.2.17 古人认为蝉只饮露水,3.2.18 必定象长时间不3.2.19 吃东西的龟那样空腹细肠,3.2.20 因此用“蝉腹龟肠”比喻忍饥挨饿的穷困处境。
3.2.21 群集性 有些昆虫尤其是社会性昆虫往往大量个体聚集在一起,3.2.22 成语借以比喻人的聚集,3.2.23 如“猬集蚁聚”、“蜂合蚁聚”、“蚁萃螽集”等。
3.2.24 趋性 昆虫有各种趋性,3.2.25 这在汉语成语中也有所反映,3.2.26 如“如蚁附膻”、“蚁附蝇集”、“以鱼驱蝇”、“飞蛾扑火”、“逐臭之夫”、“招蜂引蝶”等。其中有些亦与昆虫食性有关。
3.2.27 筑巢 有些昆虫尤其社会性昆虫能筑巢。土栖性白蚁营巢于土中,3.2.28 能使堤 坝中产生空洞,3.2.29 危害其安全。成语“千里之堤,3.2.30 溃于蚁穴”用来比喻不3.2.31 注意小问题就会酿成大患。
3.2.32 做茧 有些昆虫能做茧,3.2.33 如蚕会吐丝作茧,3.2.34 人类自古就懂得加以利用。成语“作茧自缚”比喻人自扰自困;“剥茧抽丝”比喻喻根据顺序寻求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独茧抽丝”比喻诗文条理分明,3.2.35 脉络清晰或单方思慕。
3.2.36 发声 有些昆虫能发出鸣声。成语“蝶怨蛩凄”、“噤若寒蝉”、“仗马寒蝉”、“蜩螗沸羹”、“蛙鸣蝉噪”、“蝉喘雷乾”等用昆虫不同3.2.37 的鸣声或停止鸣叫比喻人的不同3.2.38 心情和情态或环境;“聚蚊成雷”比喻众口嚣喧,3.2.39 积小成大。
3.2.40 发光 有些昆虫能发光,3.2.41 如“映雪囊萤”中的萤火虫。
3.2.42 自卫 有些昆虫有自卫本领,3.2.43 如胡蜂用产卵器变成的毒针蜇3.2.44 刺敌人。成语中多转意为狠毒,3.2.45 不3.2.46 可小视。如“狼猛蜂毒”、“蜂虿有毒”、“撩蜂吃螫”等。
3.2.47 寿命 有些昆虫看上去寿命很短,3.2.48 如古人认为蜉蝣寿命很短,3.2.49 一般只有不3.2.50 到1天,3.2.51 最长不3.2.52 过3天。汉语成语“朝生暮死”借以比喻某些事物的短命。
3.2.53 产卵场所和方式 蜻蜓在飞行过程中产卵于水面物体上。成语“蜻蜓点水”比喻做事不3.2.54 深入。
3.2.55 排便 苍蝇能一边舐食半流质食物,3.2.56 一边排出黑色的粪便,3.2.57 会污染洁白的物体。成语“青蝇染白”、“青蝇点玉(璧)” 等借此比喻小人用谗言污蔑别人。
3.3 汉语成语中昆虫的生态学特性
某些成语从侧面反映了一些昆虫与环境的关系,如“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蝼)”、“ 噤若寒蝉”等。“户枢不蠹(蝼)” 字面上的意思是经常转动的门轴不易生蛀虫;“ 噤若寒蝉”中的“寒蝉 ”指晚秋的蝉,因天寒而不发出鸣声。
几个不符合科学的涉虫成语
由于成语多来自古语,而古人对昆虫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因而成语中对昆虫的描述有一些不符合科学的地方。现列举若干例:
3.4 作茧自缚 蚕吐丝作茧,3.5 把自己包在里面,3.6 比喻人作事原来希3.7 望于自己有利,3.8 结果反把自己陷于困境,3.9 也比喻自己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其实蚕作茧并非出于自讨苦吃,而3.10 是用来保护不3.11 能爬也不3.12 能飞的蛹。
3.13 飞蛾扑火 这个成语源自《梁书·到溉传》:“如飞蛾之赴火,3.14 岂焚身之可吝”。原是赞赏献身精神的意思。现在一般比喻自寻死路,3.15 自取灭亡。其实飞蛾扑火,3.16 并非奉献,3.17 也非寻死,而3.18 是因为蛾类多有趋光性。人们利用该习性,3.19 用黑光灯(其波长更适合昆虫的视觉)来引诱蛾类,3.20 既可用来调查害虫种类和数量,3.21 也可捕杀害虫或采集蛾类标3.22 本。
3.23 朝生暮死 古人认为蜉蝣“朝生暮死”,3.24 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蜉蝣的幼虫(稚虫)要在水中生活一到三年甚至五、六年,3.25 然后才变为成虫飞出水面。当然它的成虫寿命是很短的,3.26 最短的只有几小时,3.27 长的最多也就六、七天。可能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3.28 古人只注意到蜉蝣的成虫阶段,3.29 因而3.30 认为蜉蝣是“朝生暮死”。
3.31 蝉腹龟肠 用成语“蝉腹龟肠” 比喻穷困的处境,3.32 是因为古人认为蝉只饮露水,3.33 必定腹中空空。其实蝉并非靠饮露水为生,而3.34 是用刺吸式口器刺进树的嫩枝,3.35 吸食树的汁液,3.36 因此是树木的“吸血鬼”。
关键词:汉语成语;昆虫;形态学;生物学;解释
昆虫在地球上所有动物中所占比例最大,与人类的关系也非常密切,这一点从汉语成语中也可看出。目前收录汉语成语较多的词典中成语总数为2~4万个,据笔者统计,其中由昆虫的行为、习性或形态而转义生成的成语约占1%,其比例远远高于涉及其他动物的成语。本文介绍对涉及昆虫的汉语成语进行搜索、统计的结果,并对成语中的特殊的昆虫名称及昆虫的形态学特征、生物学特性进行解释。
成语涉及的昆虫类群及相关成语的比例
经过对30000多条汉语成语的搜索和归纳发现,汉语成语中可考证的昆虫类群有:等翅目(白蚁);蜉蝣目;蜻蜓目;虱目;蚤目;螳螂目;直翅目的蝼蛄类、螽斯类、蟋蟀类;同翅目的蝉类;鞘翅目的萤类、天牛类;鳞翅目的蝶类、蛾类;膜翅目的蜂类、蚁类;双翅目的蝇类、蚊类、虻类、蠓类等。涉及这些类群的成语共约255个。另外,还有涉及“虫(虫)”和“蠹”的成语共约60个。
对上述255个成语,按所涉及类群统计其比例,结果如图1。(因“虫(虫)”不一定是昆虫,即使是昆虫也无法确定所指何类群;“蠹”泛指“蛀虫”,也无法确定所指何类群。所以含“虫(虫)”或“蠹”的成语未统计在内。)
2 成语中特殊的昆虫名称解释
由于汉语成语多来自古语,其中有些昆虫名称与现在常用的名称不同,甚至很少为现代大众所知。现将有这一类成语中有代表性的列出来,并综合多种资料对其中的昆虫名称进行解释。
2.1 蜩螗沸羹 蜩为蝉类的别名;螗是蝉的一种,体小,背青绿色,鸣声清圆。“蜩螗沸羹” 指如蝉鸣和沸汤翻滚,表示纷扰不宁的意思。
2.2 猬锋螗斧 此成语中的“螗”与前一成语中不同,应为“螗螂”即“螳螂”的简称。“螗斧”即“螳斧”。“螳斧”即螳螂的前足,因常高举如人执斧之形,故名。“猬锋”指刺猬的刺。“猬锋螗斧”比喻渺小的力量。
2.3 螓首蛾眉 螓为蝉的一种,体小、方头广额、有花纹。“螓首蛾眉”形容女子面容之美。
2.4 蚍蜉撼树 蚍蜉为大蚂蚁。
2.5 楚腰蛴领 这里的“蛴”指“蝤蛴”即天牛幼虫。在现代“蛴”一般指蛴螬,即金龟甲之幼虫。“楚腰蛴领”形容女子体态苗条,脖子美白。
2.6 蝶怨蛩凄 “蛩”指蟋蟀或蝗虫。“蝶怨蛩凄”喻哀怨凄清的思家之情。在现代昆虫学名称中,“蛩”见于“蛩蠊目”,是一类在我国很少见的昆虫。
2.7 井蛙醯鸡 醯鸡为在酒醋或变酸的酒上活动的蠓或蚋类昆虫。“井蛙醯鸡”比喻眼界不广,见识浅薄。
2.8 蛾附蜂屯 此处“蛾”通“蚁”。“蛾附蜂屯” 指像蚂蚁和蜜蜂一样聚集,形容纷纭杂乱。
汉语成语中昆虫的形态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汉语成语中采用昆虫的形态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来转喻人或事,其中利用昆虫生物学特性的成语占多数。
3.1 汉语成语中昆虫的形态学特点
部分汉语成语明确地应用了某些昆虫的体型、体形、体色、头型、复眼、喙、触角、翅、足等部分的形态学特征。少数涉虫成语中所用何种昆虫或何部位则不够明确。兹考证、归纳如下。
3.1.1 体型 汉语成语中的昆虫多数体型较小,3.1.2 借此表示微不3.1.3 足道的人和事,3.1.4 有的还自不3.1.5 量力。如“蚍蜉撼树”、“蝇头小利”、 “蝇名3.1.6 蜗利”、“蚊虻负山”、“鹪巢蚊睫”、“蚊虻过耳”等。
3.1.7 体形 膜翅目细腰亚目中的多数蜂类胸部和腹部连接处很狭窄,3.1.8 称“细腰”,3.1.9 成语中借喻人的体态修长或细弱。如“蜂腰削背”、“蜂腰猿背”、“蜂腰鹤膝”等。
3.1.10 体色 天牛幼虫体色洁白,3.1.11 成语中用来比喻女子的脖颈美白。 如“楚腰蛴领” 。
3.1.12 头型 蝉方头广额,3.1.13 成语中用来形容女子的面容。如“螓首蛾眉”等。
3.1.14 复3.1.15 眼 胡蜂的复3.1.16 眼较突出,3.1.17 且腹末有毒刺,3.1.18 成语中借以形容人的相貌凶恶、丑陋,3.1.19 性情凶狠。如“蜂目豺声”等。
3.1.20 喙 蝉的口器为刺吸式口器,3.1.21 下唇3.1.22 特化为喙管,3.1.23 内藏上、下颚特化而3.1.24 成的口针,3.1.25 平常喙紧贴在胸部腹面,3.1.26 象古代冠带在颔下打结后的下垂部分。成语“蝉緌蟹匡”中的“蝉緌”即为此意。“蝉緌蟹匡”比喻相互矛盾或名3.1.27 不3.1.28 副实。
3.1.29 触角 成语“螓首蛾眉” 中的“蛾眉”本指3.1.30 蛾类细长弧形的触角,3.1.31 比喻女子漂亮的眉毛。
3.1.32 翅 蝉的翅轻、薄而3.1.33 透明。成语“蝉衫麟带”中的“蝉衫”指3.1.34 薄绢制成的衣衫。“蝉衫麟带”比喻飘逸华美的服3.1.35 装;“蝉翼为重,3.1.36 千钧为轻”形容是非混淆。
3.1.37 足 螳螂的前足为捕捉足,3.1.38 看上去很厉害,3.1.39 但与强大的力量相比,3.1.40 自然是相形见绌。成语“猬锋螗斧”、“蛮睫螳轮”、“螳臂挡车”中都提到螳螂的前足,3.1.41 且都比喻自不3.1.42 量力。
3.1.43 其他 成语“鹪巢蚊睫”、“虫巢蚊睫”、“蛮睫螳轮”中都有“(蚊)睫”。“蚊睫”或“睫”又称“蚊眉”。其实蚊子并没有真正的睫毛或眉毛。“鹪巢蚊睫”只是一个传说而3.1.44 已,3.1.45 “蚊睫”或 “蚊眉”只是古人杜撰出来的,3.1.46 用于比喻一种极其狭小的处所。如果一定要说有“蚊睫”或 “蚊眉”的话,3.1.47 那只能是指3.1.48 蚊复3.1.49 眼上方的刚毛丛了。
3.2 汉语成语中昆虫的生物学特性
汉语成语中所用到的昆虫生物学特性有变态、食性、取食方式、群集性、趋性、筑巢、做茧、发声、发光、自卫、寿命、产卵场所和方式等。
3.2.1 变态 昆虫一生中要经过若干次蜕皮、变态。成语“金蝉脱壳”借蝉若虫蜕皮变为成虫比喻用计摆脱对手的追查;“蛛游蜩化” 借蜘蛛的游网和蝉的蜕变比喻技艺熟练。
3.2.2 食性 螳螂为著名3.2.3 的捕食性昆虫,3.2.4 “螳螂捕蝉,3.2.5 黄雀在后”等成语从侧面反映这一点;有些昆虫是腐食性的,3.2.6 因此有“物腐虫生”的成语,3.2.7 现比喻祸患的产生必有其内部原因。
3.2.8 取食方式 蚕幼虫口器为咀嚼式,3.2.9 能一点一点地咬食桑叶,3.2.10 所以成语“蚕食鲸吞”中的“蚕食”形容象蚕一样逐步侵吞别人的利益;有些昆虫如蠹类能钻蛀木头等,3.2.11 成语“鼠啮蠹蚀”等反映了这一点,3.2.12 “神奸巨蠹”则形容大奸人,3.2.13 “蠹国害民”中的“蠹”则转意为祸害国家的行为;蝉的口器属吸收式,3.2.14 只能吸进液态食物,而3.2.15 不3.2.16 能大嚼树的枝叶,3.2.17 古人认为蝉只饮露水,3.2.18 必定象长时间不3.2.19 吃东西的龟那样空腹细肠,3.2.20 因此用“蝉腹龟肠”比喻忍饥挨饿的穷困处境。
3.2.21 群集性 有些昆虫尤其是社会性昆虫往往大量个体聚集在一起,3.2.22 成语借以比喻人的聚集,3.2.23 如“猬集蚁聚”、“蜂合蚁聚”、“蚁萃螽集”等。
3.2.24 趋性 昆虫有各种趋性,3.2.25 这在汉语成语中也有所反映,3.2.26 如“如蚁附膻”、“蚁附蝇集”、“以鱼驱蝇”、“飞蛾扑火”、“逐臭之夫”、“招蜂引蝶”等。其中有些亦与昆虫食性有关。
3.2.27 筑巢 有些昆虫尤其社会性昆虫能筑巢。土栖性白蚁营巢于土中,3.2.28 能使堤 坝中产生空洞,3.2.29 危害其安全。成语“千里之堤,3.2.30 溃于蚁穴”用来比喻不3.2.31 注意小问题就会酿成大患。
3.2.32 做茧 有些昆虫能做茧,3.2.33 如蚕会吐丝作茧,3.2.34 人类自古就懂得加以利用。成语“作茧自缚”比喻人自扰自困;“剥茧抽丝”比喻喻根据顺序寻求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独茧抽丝”比喻诗文条理分明,3.2.35 脉络清晰或单方思慕。
3.2.36 发声 有些昆虫能发出鸣声。成语“蝶怨蛩凄”、“噤若寒蝉”、“仗马寒蝉”、“蜩螗沸羹”、“蛙鸣蝉噪”、“蝉喘雷乾”等用昆虫不同3.2.37 的鸣声或停止鸣叫比喻人的不同3.2.38 心情和情态或环境;“聚蚊成雷”比喻众口嚣喧,3.2.39 积小成大。
3.2.40 发光 有些昆虫能发光,3.2.41 如“映雪囊萤”中的萤火虫。
3.2.42 自卫 有些昆虫有自卫本领,3.2.43 如胡蜂用产卵器变成的毒针蜇3.2.44 刺敌人。成语中多转意为狠毒,3.2.45 不3.2.46 可小视。如“狼猛蜂毒”、“蜂虿有毒”、“撩蜂吃螫”等。
3.2.47 寿命 有些昆虫看上去寿命很短,3.2.48 如古人认为蜉蝣寿命很短,3.2.49 一般只有不3.2.50 到1天,3.2.51 最长不3.2.52 过3天。汉语成语“朝生暮死”借以比喻某些事物的短命。
3.2.53 产卵场所和方式 蜻蜓在飞行过程中产卵于水面物体上。成语“蜻蜓点水”比喻做事不3.2.54 深入。
3.2.55 排便 苍蝇能一边舐食半流质食物,3.2.56 一边排出黑色的粪便,3.2.57 会污染洁白的物体。成语“青蝇染白”、“青蝇点玉(璧)” 等借此比喻小人用谗言污蔑别人。
3.3 汉语成语中昆虫的生态学特性
某些成语从侧面反映了一些昆虫与环境的关系,如“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蝼)”、“ 噤若寒蝉”等。“户枢不蠹(蝼)” 字面上的意思是经常转动的门轴不易生蛀虫;“ 噤若寒蝉”中的“寒蝉 ”指晚秋的蝉,因天寒而不发出鸣声。
几个不符合科学的涉虫成语
由于成语多来自古语,而古人对昆虫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因而成语中对昆虫的描述有一些不符合科学的地方。现列举若干例:
3.4 作茧自缚 蚕吐丝作茧,3.5 把自己包在里面,3.6 比喻人作事原来希3.7 望于自己有利,3.8 结果反把自己陷于困境,3.9 也比喻自己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其实蚕作茧并非出于自讨苦吃,而3.10 是用来保护不3.11 能爬也不3.12 能飞的蛹。
3.13 飞蛾扑火 这个成语源自《梁书·到溉传》:“如飞蛾之赴火,3.14 岂焚身之可吝”。原是赞赏献身精神的意思。现在一般比喻自寻死路,3.15 自取灭亡。其实飞蛾扑火,3.16 并非奉献,3.17 也非寻死,而3.18 是因为蛾类多有趋光性。人们利用该习性,3.19 用黑光灯(其波长更适合昆虫的视觉)来引诱蛾类,3.20 既可用来调查害虫种类和数量,3.21 也可捕杀害虫或采集蛾类标3.22 本。
3.23 朝生暮死 古人认为蜉蝣“朝生暮死”,3.24 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蜉蝣的幼虫(稚虫)要在水中生活一到三年甚至五、六年,3.25 然后才变为成虫飞出水面。当然它的成虫寿命是很短的,3.26 最短的只有几小时,3.27 长的最多也就六、七天。可能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3.28 古人只注意到蜉蝣的成虫阶段,3.29 因而3.30 认为蜉蝣是“朝生暮死”。
3.31 蝉腹龟肠 用成语“蝉腹龟肠” 比喻穷困的处境,3.32 是因为古人认为蝉只饮露水,3.33 必定腹中空空。其实蝉并非靠饮露水为生,而3.34 是用刺吸式口器刺进树的嫩枝,3.35 吸食树的汁液,3.36 因此是树木的“吸血鬼”。
本文标题: 鲸吞读后感(帮我写一篇一百名人谈读书的读后感 急)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3814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