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读后感100字?次北固山下读后感100字?持续很久读《次北固山下》的感受[编辑本段]赏析,此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
次北固山下读后感100字?
次北固山下读后感100字?
持续很久
持续很久
读《次北固山下》的感受
[编辑本段]赏析 此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这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人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本文系据长期传诵的《次北固山下》。
《河岳英灵集》说诗人王湾“游吴中,作《江南意》(即本诗)。”诗题作“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在北固山下,显系即景抒情之作。“次”字,旅途停顿,此作“停宿”解。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横插江中,三面临江,形势险固,因以为名。诗人家住洛阳,漫游江南,“往来吴、楚间(《唐才子传》)”。这里的俊秀开阔的景色让他大为惊叹。但是,时近年关,旅次异地,又怎不催人顿起乡关何处之思!诗中透露出诗人丰富、诚挚、热烈而深沉的心灵世界。“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诗以对偶句发端,工丽、跳脱。开篇概写旅况,融合了空间与时间的苍茫感。“客路”,点明自已客游在外,为全诗奠定基调。异地的旅次使诗人愁肠百结,泊舟北固山下,极目四望:旅客往来的驿路,从山中绕出,逶迤而上,遥接山顶,远远望去,似乎路在青山之外,可知前途尚远;回望长江,江水浩淼,连接天际,那迅疾飘行的小船,似乎一直飘到绿水前边,又隐隐约约寓托着因久别家园而悠然思“乡”之情结。景色极美,隐含的情极深。诗人特别注意选取构成画面的典型事物,创造出各种意象,精心安排,各得其所。“青山”、“绿水”为世俗熟语,顺手拈来置于一个来自北国的南游者的视野之中,新鲜有味,意趣无穷,显得十分贴切自然且富于生活气息,同时又为下面的状物抒情提供了背景缘由和壮阔的审美空间。寥寥数字,写出了人人眼中之景,道出了人人心里的话,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清新阔远的绝妙图画。倘是诗人自已的船也在行驶,这些景色恐难领略了。然而,也正因为诗人泊舟山下,所以留心客路伸出青山,行舟前于绿水。那逶迤宛转盘桓不尽的江流,如同踌躇烦乱的心思,错综纷繁,无由觅其端绪。
接着,诗人以工笔状写北固山下江面特有的景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如果说首联写远望,那么颔联则是写近景。江潮上涨,水势升涌,与岸平齐,水面更显得开阔无边,江中行船顺风,一帆高挂。“阔”字,指陈空间之辽远,水波漫漫,渺无边际。空茫静寂,清澹怡适。“岸”是静的,“帆”是动的,一动一静,形成鲜明的对比。静中见动,使人愈添静穆之感。王籍曾在“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美好景色中,便忽然产生了“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的思归之情。而诗人王湾呢,远离故乡而又行程遥遥,也难免心绪愁悒。但是这浮动着安恬气息的青山、绿水、平潮、悬帆诸意象中,却蕴含着无比活泼的生机。境界开阔,江风喜人,一派多么令人惬意的江南水乡风光,更使诗人在观赏体娱中产生多么愉悦的审美快感,慢慢地,也就有了心与物化的和谐,原先愁悒的心绪一转而为欣悦。清丽的语言,鲜明的意象,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深宛细致的思想感情。
颈联则为千古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上句写虚景,下句写实感。笔力何等千钧!造意又何等突兀!《河岳英灵集》的撰集者殷潘说:“诗人以来少有此句。”明代胡应麟在《诗薮 内编》中赞之曰:“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诗人站在江面上,放眼望去,残夜未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涌现,好像残夜带来了太阳,而不是太阳把早晨带来似的。江南的春天似乎来得特别早,春天的根芽仿佛从旧年年底就巳埋伏下来。精致的意象,清亮明丽的意境,融入了诗人深邃的感情。旧的一天又消逝了,旧的一年也轻轻地溜走了,而自己却仍然远役他乡。眼前之景越美,越是触动缠绵无尽的乡愁,内心那无比深沉的落寞感也越是慢慢地叠向高峰,使诗意重归到先头那种愁悒、失落、寂寞的境界。这十个字,构思和炼句都脱尽旧套,翻出新意。精警、卓荦、自然、妥贴,既不绽露斧痕,而又融洽无间。可谓极用意处看似不用意,极着力处看似不着力,毫无刻意雕琢之嫌,把江南残冬而早春的景色推至极致。诗人如果不是亲身体验过这种生活,是没有办法锤炼出这样的警句的。无怪乎“张燕公(即宰相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能做诗文的人),令为楷式。”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由感时而转为思乡。岁暮腊残,神驰故里。面对眼前“江南佳丽地”,想到自己异乡飘泊的生活,何时才能回到家乡洛阳呢?他那历朝古都的出生地洛阳,有乡亲,有家人,更有事业,------牵萦着游子之心。离家愈远,思乡之情愈浓,首先闪过诗人脑海的,自然是捎封书信回家,可是转念一想,这乡书如何送去?怎不令人意兴阑珊、衷心愀怆?于是,羁旅愁思追逐而来。“何处达”三字,隐含着多少造化弄人的伤感啊!此时,看到南雁北归,自然想到雁足传书的典故,便想把这浓浓的乡情让大雁带到家乡洛阳。乡园既渺不可见,愁思又如斯烦扰,在思归、而未归的矛盾心境中,表现出对家乡的真挚的谴绻和留恋。这里不言离思,而别意之深长已悠然不尽。
总之,诗篇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多层次地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在一个恢宏、广阔的空间里,引出乡思离情。情因景见,景因情生,相衬相映,浑然天成,臻至一个真挚强烈的情感与生动独特的客观景物交融一体的艺术境界。诗情繁富沉郁而迂回不尽,言辞含蓄隽永而婉曲难宣,堪称唐代抒写羁旅行役之名篇。
与“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意思相近的诗词有:
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4.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这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人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本文系据长期传诵的《次北固山下》。
《河岳英灵集》说诗人王湾“游吴中,作《江南意》(即本诗)。”诗题作“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在北固山下,显系即景抒情之作。“次”字,旅途停顿,此作“停宿”解。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横插江中,三面临江,形势险固,因以为名。诗人家住洛阳,漫游江南,“往来吴、楚间(《唐才子传》)”。这里的俊秀开阔的景色让他大为惊叹。但是,时近年关,旅次异地,又怎不催人顿起乡关何处之思!诗中透露出诗人丰富、诚挚、热烈而深沉的心灵世界。“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诗以对偶句发端,工丽、跳脱。开篇概写旅况,融合了空间与时间的苍茫感。“客路”,点明自已客游在外,为全诗奠定基调。异地的旅次使诗人愁肠百结,泊舟北固山下,极目四望:旅客往来的驿路,从山中绕出,逶迤而上,遥接山顶,远远望去,似乎路在青山之外,可知前途尚远;回望长江,江水浩淼,连接天际,那迅疾飘行的小船,似乎一直飘到绿水前边,又隐隐约约寓托着因久别家园而悠然思“乡”之情结。景色极美,隐含的情极深。诗人特别注意选取构成画面的典型事物,创造出各种意象,精心安排,各得其所。“青山”、“绿水”为世俗熟语,顺手拈来置于一个来自北国的南游者的视野之中,新鲜有味,意趣无穷,显得十分贴切自然且富于生活气息,同时又为下面的状物抒情提供了背景缘由和壮阔的审美空间。寥寥数字,写出了人人眼中之景,道出了人人心里的话,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清新阔远的绝妙图画。倘是诗人自已的船也在行驶,这些景色恐难领略了。然而,也正因为诗人泊舟山下,所以留心客路伸出青山,行舟前于绿水。那逶迤宛转盘桓不尽的江流,如同踌躇烦乱的心思,错综纷繁,无由觅其端绪。
接着,诗人以工笔状写北固山下江面特有的景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如果说首联写远望,那么颔联则是写近景。江潮上涨,水势升涌,与岸平齐,水面更显得开阔无边,江中行船顺风,一帆高挂。“阔”字,指陈空间之辽远,水波漫漫,渺无边际。空茫静寂,清澹怡适。“岸”是静的,“帆”是动的,一动一静,形成鲜明的对比。静中见动,使人愈添静穆之感。王籍曾在“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美好景色中,便忽然产生了“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的思归之情。而诗人王湾呢,远离故乡而又行程遥遥,也难免心绪愁悒。但是这浮动着安恬气息的青山、绿水、平潮、悬帆诸意象中,却蕴含着无比活泼的生机。境界开阔,江风喜人,一派多么令人惬意的江南水乡风光,更使诗人在观赏体娱中产生多么愉悦的审美快感,慢慢地,也就有了心与物化的和谐,原先愁悒的心绪一转而为欣悦。清丽的语言,鲜明的意象,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深宛细致的思想感情。
颈联则为千古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上句写虚景,下句写实感。笔力何等千钧!造意又何等突兀!《河岳英灵集》的撰集者殷潘说:“诗人以来少有此句。”明代胡应麟在《诗薮 内编》中赞之曰:“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诗人站在江面上,放眼望去,残夜未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涌现,好像残夜带来了太阳,而不是太阳把早晨带来似的。江南的春天似乎来得特别早,春天的根芽仿佛从旧年年底就巳埋伏下来。精致的意象,清亮明丽的意境,融入了诗人深邃的感情。旧的一天又消逝了,旧的一年也轻轻地溜走了,而自己却仍然远役他乡。眼前之景越美,越是触动缠绵无尽的乡愁,内心那无比深沉的落寞感也越是慢慢地叠向高峰,使诗意重归到先头那种愁悒、失落、寂寞的境界。这十个字,构思和炼句都脱尽旧套,翻出新意。精警、卓荦、自然、妥贴,既不绽露斧痕,而又融洽无间。可谓极用意处看似不用意,极着力处看似不着力,毫无刻意雕琢之嫌,把江南残冬而早春的景色推至极致。诗人如果不是亲身体验过这种生活,是没有办法锤炼出这样的警句的。无怪乎“张燕公(即宰相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能做诗文的人),令为楷式。”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由感时而转为思乡。岁暮腊残,神驰故里。面对眼前“江南佳丽地”,想到自己异乡飘泊的生活,何时才能回到家乡洛阳呢?他那历朝古都的出生地洛阳,有乡亲,有家人,更有事业,------牵萦着游子之心。离家愈远,思乡之情愈浓,首先闪过诗人脑海的,自然是捎封书信回家,可是转念一想,这乡书如何送去?怎不令人意兴阑珊、衷心愀怆?于是,羁旅愁思追逐而来。“何处达”三字,隐含着多少造化弄人的伤感啊!此时,看到南雁北归,自然想到雁足传书的典故,便想把这浓浓的乡情让大雁带到家乡洛阳。乡园既渺不可见,愁思又如斯烦扰,在思归、而未归的矛盾心境中,表现出对家乡的真挚的谴绻和留恋。这里不言离思,而别意之深长已悠然不尽。
总之,诗篇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多层次地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在一个恢宏、广阔的空间里,引出乡思离情。情因景见,景因情生,相衬相映,浑然天成,臻至一个真挚强烈的情感与生动独特的客观景物交融一体的艺术境界。诗情繁富沉郁而迂回不尽,言辞含蓄隽永而婉曲难宣,堪称唐代抒写羁旅行役之名篇。
与“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意思相近的诗词有:
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4.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观沧海、钱塘湖春行、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读后感
4首古诗有.观沧海、钱塘湖春行、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要快啊《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赏析]
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就不必细说了。
[特色]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赏析]
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就不必细说了。
[特色]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读次北固山下感悟,50字就好
本文标题: 次北固山下古诗读后感(读《次北固山下》的感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3601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