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18回读后感告诉我第十八回,贾文和料敌决胜,夏侯敦拔矢啖睛却说贾诩料知曹操之意,便欲将计就计而行,乃谓张绣曰:“某在城上见曹操绕城而观...
三国演义18回读后感
告诉我第十八回 贾文和料敌决胜 夏侯敦拔矢啖睛
却说贾诩料知曹操之意,便欲将计就计而行,乃谓张绣曰:“某在城上见曹操绕城而观者三日。他见城东南角砖土之色,新旧不等,鹿角多半毁坏,意将从此处攻进,却虚去西北上积草,诈为声势,欲哄我撤兵守西北,彼乘夜黑必爬东南角而进也。绣曰:“然则奈何?”诩曰:“此易事耳。来日可令精壮之兵,饱食轻装,尽藏于东南房屋内,却教百姓假扮军士,虚守西北。夜间任他在东南角上爬城。俟其爬进城时,一声炮响,伏兵齐起,操可擒矣。”绣喜,从其计。古
早有探马报曹操,说张绣尽撤兵在西北角上,呐喊守城,东南却甚空虚。操曰:“中吾计矣!”遂命军中密备锹?爬城器具。日间只引军攻西北角。至二更时分,却领精兵于东南角上爬过壕去,砍开鹿角。城中全无动静,众军一齐拥入。只听得一声炮响,伏兵四起。曹军急退,背后张绣亲驱勇壮杀来。曹军大败,退出城外,奔走数十里。张绣直杀至天明方收军入城。曹操计点败军,折兵五万余人,失去辎重无数。吕虔、于禁俱各被伤。却说贾诩见操败走,急劝张绣遗书刘表,使起兵截其后路。表得书,即欲起兵。忽探马报孙策屯兵湖口。蒯良曰:“策屯兵湖口,乃曹操之计也。今操新败,若不乘势击之,后必有患。”表乃令黄祖坚守隘口,自己统兵至安众县截操后路;一面约会张绣。绣知表兵已起,即同贾诩引兵袭操。主
且说操军缓缓而行,至襄城,到淯水,操忽于马上放声大哭。众惊问其故,操曰:“吾思去年于此地折了吾大将典韦,不由不哭耳!”因即下令屯住军马,大设祭筵,吊奠典韦亡魂。操亲自拈香哭拜,三军无不感叹。祭典韦毕,方祭侄曹安民及长子曹昂,并祭阵亡军士;连那匹射死的大宛马,也都致祭。次日,忽荀□差人报说:“刘表助张绣屯兵安众,截吾归路。”操答彧书曰:“吾日行数里,非不知贼来追我;然吾计划已定,若到安众,破绣必矣。君等勿疑。”便催军行至安众县界。刘表军已守险要,张绣随后引军赶来。操乃令众军黑夜凿险开道,暗伏奇兵。及天色微明,刘表、张绣军会合,见操兵少,疑操遁去,俱引兵入险击之。操纵奇兵出,大破两家之兵。曹兵出了安众隘口,于隘外下塞。刘表、张绣各整败兵相见。表曰:“何期反中曹操奸计!”绣曰:“容再图之。”于是两军集于安众。且说荀彧探知袁绍欲兴兵犯许都,星夜驰书报曹操。操得书心慌,即日回兵。细作报知张绣,绣欲追之。贾诩曰:“不可追也,追之必败。”刘表曰:“今日不追,坐失机会矣。”力劝绣引军万余同往追之。约行十余里,赶上曹军后队。曹军奋力接战,绣、表两军大败而还。绣谓诩曰:“不用公言,果有此败。”诩曰:“今可整兵再往追之。”绣与表俱曰:“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今番追去,必获大胜;如其不然,请斩吾首。”绣信之。刘表疑虑,不肯同往。绣乃自引一军往追。操兵果然大败,军马辎重,连路散弃而走。绣正往前追赶。忽山后一彪军拥出。绣不敢前追,收军回安众。刘表问贾诩曰:“前以精兵追退兵,而公曰必败;后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究竟悉如公言。何其事不同而皆验也?愿公明教我。”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操敌手。操军虽败,必有劲将为后殿,以防追兵;我兵虽锐,不能敌之也:故知必败。夫操之急于退兵者,必因许都有事;既破我追军之后,必轻车速回,不复为备;我乘其不备而更追之:故能胜也。”刘表、张绣俱服其高见。诩劝表回荆州,绣守襄城,以为唇齿。两军各散。且说曹操正行间,闻报后军为绣所追,急引众将回身救应,只见绣军已退。败兵回告操曰:“若非山后这一路人马阻住中路,我等皆被擒矣。”操急问何人。那人绰枪下马,拜见曹操,乃镇威中郎将,江夏平春人,姓李,名通,字文达。操问何来。通曰:“近守汝南,闻丞相与张绣、刘表战,特来接应。”操喜,封之为建功侯,守汝南西界,以防表、绣。李通拜谢而去。操还许都,表奏孙策有功,封为讨逆将军,赐爵吴侯,遣使赍诏江东,谕令防剿刘表。古
操回府,众官参见毕,荀彧问曰:“丞相缓行至安众,何以知必胜贼兵?”操曰:“彼退无归路,必将死战,吾缓诱之而暗图之,是以知其必胜也。”荀彧拜服。郭嘉入,操曰:“公来何暮也?”嘉袖出一书,白操曰:“袁绍使人致书丞相,言欲出兵攻公孙瓒,特来借粮借兵。”操曰:“吾闻绍欲图许都,今见吾归,又别生他议。”遂拆书观之。见其词意骄慢,乃问嘉曰:“袁绍如此无状,吾欲讨之,恨力不及,如何?”嘉曰:“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高祖惟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擒。今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兵虽盛,不足惧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绍以逆动,公以顺率,此义胜也;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公以猛纠,此治胜也;绍外宽内忌,所任多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惟才,此度胜也;绍多谋少决,公得策辄行,此谋胜也;绍专收名誉,公以至诚待人,此德胜也;绍恤近忽远,公虑无不周,此仁胜也;绍听谗惑乱,公浸润不行,此明胜也;绍是非混淆,公法度严明,此文胜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此武胜也。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操笑曰:“如公所言,孤何足以当之!”荀彧曰:“郭奉孝十胜十败之说,正与愚见相合。绍兵虽众,何足惧耶!”嘉曰:“徐州吕布,实心腹大患。今绍北征公孙瓒,我当乘其远出,先取吕布,扫除东南,然后图绍,乃为上计;否则我方攻绍,布必乘虚来犯许都,为害不浅也。”操然其言,遂议东征吕布。荀彧曰:“可先使人往约刘备,待其回报,方可动兵。”操从之,一面发书与玄德,一面厚遣绍使,奏封绍为大将军、太尉,兼都督冀、青、幽、并四州,密书答之云:“公可讨公孙瓒。吾当相助。”绍得书大喜,便进兵攻公孙瓒。古
且说吕布在徐州,每当宾客宴会之际,陈珪父子必盛称布德。陈宫不悦,乘间告布曰:“陈珪父子面谀将军,其心不可测,宜善防之。”布怒叱曰:“汝无端献谗,欲害好人耶?”宫出叹曰:“忠言不入,吾辈必受殃矣!”意欲弃布他往,却又不忍;又恐被人嗤笑。乃终日闷闷不乐。一日,带领数骑去小沛地面围猎解闷,忽见官道上一骑驿马,飞奔前去。宫疑之,弃了围场,引从骑从小路赶上,问曰:“汝是何处使命?”那使者知是吕布部下人,慌不能答。陈宫令搜其身,得玄德回答曹操密书一封。宫即连人与书,拿见吕布。布问其故。来使曰:“曹丞相差我往刘豫州处下书,今得回书,不知书中所言何事。”布乃拆书细看。书略曰:“奉明命欲图吕布,敢不夙夜用心。但备兵微将少,不敢轻动。丞相兴大师,备当为前驱。谨严兵整甲,专待钧命。”主
吕布见了,大骂曰:“操贼焉敢如此!”遂将使者斩首。先使陈宫、臧霸、结连泰山寇孙观、吴敦、尹礼、昌豨,东取山东兖州诸郡。令高顺、张辽取沛城,攻玄德。令宋宪、魏续西取汝、颍。布自总中军为三路救应。斋
且说高顺等引兵出徐州,将至小沛,有人报知玄德。玄德急与众商议。孙乾曰:“可速告急于曹操。”玄德曰:“谁可去许都告急?”阶下一人出曰:“某愿往。”视之,乃玄德同乡人,姓简,名雍,字宪和,现为玄德幕宾。玄德即修书付简雍,使星夜赴许都求援;一面整顿守城器具。玄德自守南门,孙乾守北门,云长守西门,张飞守东门,令糜竺与其弟糜芳守护中军。原来糜竺有一妹,嫁与玄德为次妻。玄德与他兄弟有郎舅之亲,故令其守中军保护妻小。高顺军至,玄德在敌楼上问曰:“吾与奉先无隙,何故引兵至此?”顺曰:“你结连曹操,欲害吾主,今事已露,何不就缚!”言讫,便麾军攻城。玄德闭门不出。次日,张辽引兵攻打西门。云长在城上谓之曰:“公仪表非俗,何故失身于贼?”张辽低头不语。云长知此人有忠义之气,更不以恶言相加,亦不出战。辽引兵退至东门,张飞便出迎战。早有人报知关公。关公急来东门看时,只见张飞方出城,张辽军已退。飞欲追赶,关公急召入城。飞曰:“彼惧而退,何不追之。”关公曰:“此人武艺不在你我之下。因我以正言感之,颇有自悔之心,故不与我等战耳。”飞乃悟,只令士卒坚守城门,更不出战。知
却说简雍至许都见曹操,具言前事。操即聚众谋士议曰:“吾欲攻吕布,不忧袁绍掣肘,只恐刘表、张绣议其后耳。”荀攸曰:“二人新破,未敢轻动。吕布骁勇,若更结连袁术,纵横淮、泗,急难图矣。”郭嘉曰:“今可乘其初叛,众心未附,疾往击之。”操从其言。即命夏侯敦与夏侯渊、吕虔、李典领兵五万先行,自统大军陆续进发,简雍随行。早有探马报知高顺。顺飞报吕布。布先令侯成、郝萌、曹性引二百余骑接应高顺,用离沛城三十里去迎曹军,自引大军随后接应。玄德在小沛城中见高顺退去,知是曹家兵至,乃只留孙乾守城,糜竺、糜芳守家,自己却与关、张二公,提兵尽出城外,分头下寨,接应曹军。却说夏侯敦引军前进,正与高顺军相遇,便挺枪出马搦战。高顺迎敌。两马相交,战有四五十合,高顺抵敌不住,败下阵来。敦纵马追赶,顺绕阵而走。敦不舍,亦绕阵追之。阵上曹性看见,暗地拈弓搭箭,觑得亲切,一箭射去,正中夏侯敦左目。敦大叫一声,急用手拔箭,不想连眼珠拨出,乃大呼曰:“父精母血,不可弃也!”遂纳于口内啖之,仍复挺枪纵马,直取曹性。性不及提防,早被一枪搠透面门,死于马下。两边军士见者,无不骇然。夏侯敦既杀曹性,纵马便回。高顺从背后赶来,麾军齐上,曹兵大败。夏侯渊救护其兄而走。吕虔、李典将败军退去济北下寨。高顺得胜,引军回击玄德。恰好吕布大军亦至,布与张辽、高顺分兵三路,来攻玄德、关、张三寨,正是:啖睛猛将虽能战,中箭先锋难久持。古
却说贾诩料知曹操之意,便欲将计就计而行,乃谓张绣曰:“某在城上见曹操绕城而观者三日。他见城东南角砖土之色,新旧不等,鹿角多半毁坏,意将从此处攻进,却虚去西北上积草,诈为声势,欲哄我撤兵守西北,彼乘夜黑必爬东南角而进也。绣曰:“然则奈何?”诩曰:“此易事耳。来日可令精壮之兵,饱食轻装,尽藏于东南房屋内,却教百姓假扮军士,虚守西北。夜间任他在东南角上爬城。俟其爬进城时,一声炮响,伏兵齐起,操可擒矣。”绣喜,从其计。古
早有探马报曹操,说张绣尽撤兵在西北角上,呐喊守城,东南却甚空虚。操曰:“中吾计矣!”遂命军中密备锹?爬城器具。日间只引军攻西北角。至二更时分,却领精兵于东南角上爬过壕去,砍开鹿角。城中全无动静,众军一齐拥入。只听得一声炮响,伏兵四起。曹军急退,背后张绣亲驱勇壮杀来。曹军大败,退出城外,奔走数十里。张绣直杀至天明方收军入城。曹操计点败军,折兵五万余人,失去辎重无数。吕虔、于禁俱各被伤。却说贾诩见操败走,急劝张绣遗书刘表,使起兵截其后路。表得书,即欲起兵。忽探马报孙策屯兵湖口。蒯良曰:“策屯兵湖口,乃曹操之计也。今操新败,若不乘势击之,后必有患。”表乃令黄祖坚守隘口,自己统兵至安众县截操后路;一面约会张绣。绣知表兵已起,即同贾诩引兵袭操。主
且说操军缓缓而行,至襄城,到淯水,操忽于马上放声大哭。众惊问其故,操曰:“吾思去年于此地折了吾大将典韦,不由不哭耳!”因即下令屯住军马,大设祭筵,吊奠典韦亡魂。操亲自拈香哭拜,三军无不感叹。祭典韦毕,方祭侄曹安民及长子曹昂,并祭阵亡军士;连那匹射死的大宛马,也都致祭。次日,忽荀□差人报说:“刘表助张绣屯兵安众,截吾归路。”操答彧书曰:“吾日行数里,非不知贼来追我;然吾计划已定,若到安众,破绣必矣。君等勿疑。”便催军行至安众县界。刘表军已守险要,张绣随后引军赶来。操乃令众军黑夜凿险开道,暗伏奇兵。及天色微明,刘表、张绣军会合,见操兵少,疑操遁去,俱引兵入险击之。操纵奇兵出,大破两家之兵。曹兵出了安众隘口,于隘外下塞。刘表、张绣各整败兵相见。表曰:“何期反中曹操奸计!”绣曰:“容再图之。”于是两军集于安众。且说荀彧探知袁绍欲兴兵犯许都,星夜驰书报曹操。操得书心慌,即日回兵。细作报知张绣,绣欲追之。贾诩曰:“不可追也,追之必败。”刘表曰:“今日不追,坐失机会矣。”力劝绣引军万余同往追之。约行十余里,赶上曹军后队。曹军奋力接战,绣、表两军大败而还。绣谓诩曰:“不用公言,果有此败。”诩曰:“今可整兵再往追之。”绣与表俱曰:“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今番追去,必获大胜;如其不然,请斩吾首。”绣信之。刘表疑虑,不肯同往。绣乃自引一军往追。操兵果然大败,军马辎重,连路散弃而走。绣正往前追赶。忽山后一彪军拥出。绣不敢前追,收军回安众。刘表问贾诩曰:“前以精兵追退兵,而公曰必败;后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究竟悉如公言。何其事不同而皆验也?愿公明教我。”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操敌手。操军虽败,必有劲将为后殿,以防追兵;我兵虽锐,不能敌之也:故知必败。夫操之急于退兵者,必因许都有事;既破我追军之后,必轻车速回,不复为备;我乘其不备而更追之:故能胜也。”刘表、张绣俱服其高见。诩劝表回荆州,绣守襄城,以为唇齿。两军各散。且说曹操正行间,闻报后军为绣所追,急引众将回身救应,只见绣军已退。败兵回告操曰:“若非山后这一路人马阻住中路,我等皆被擒矣。”操急问何人。那人绰枪下马,拜见曹操,乃镇威中郎将,江夏平春人,姓李,名通,字文达。操问何来。通曰:“近守汝南,闻丞相与张绣、刘表战,特来接应。”操喜,封之为建功侯,守汝南西界,以防表、绣。李通拜谢而去。操还许都,表奏孙策有功,封为讨逆将军,赐爵吴侯,遣使赍诏江东,谕令防剿刘表。古
操回府,众官参见毕,荀彧问曰:“丞相缓行至安众,何以知必胜贼兵?”操曰:“彼退无归路,必将死战,吾缓诱之而暗图之,是以知其必胜也。”荀彧拜服。郭嘉入,操曰:“公来何暮也?”嘉袖出一书,白操曰:“袁绍使人致书丞相,言欲出兵攻公孙瓒,特来借粮借兵。”操曰:“吾闻绍欲图许都,今见吾归,又别生他议。”遂拆书观之。见其词意骄慢,乃问嘉曰:“袁绍如此无状,吾欲讨之,恨力不及,如何?”嘉曰:“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高祖惟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擒。今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兵虽盛,不足惧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绍以逆动,公以顺率,此义胜也;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公以猛纠,此治胜也;绍外宽内忌,所任多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惟才,此度胜也;绍多谋少决,公得策辄行,此谋胜也;绍专收名誉,公以至诚待人,此德胜也;绍恤近忽远,公虑无不周,此仁胜也;绍听谗惑乱,公浸润不行,此明胜也;绍是非混淆,公法度严明,此文胜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此武胜也。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操笑曰:“如公所言,孤何足以当之!”荀彧曰:“郭奉孝十胜十败之说,正与愚见相合。绍兵虽众,何足惧耶!”嘉曰:“徐州吕布,实心腹大患。今绍北征公孙瓒,我当乘其远出,先取吕布,扫除东南,然后图绍,乃为上计;否则我方攻绍,布必乘虚来犯许都,为害不浅也。”操然其言,遂议东征吕布。荀彧曰:“可先使人往约刘备,待其回报,方可动兵。”操从之,一面发书与玄德,一面厚遣绍使,奏封绍为大将军、太尉,兼都督冀、青、幽、并四州,密书答之云:“公可讨公孙瓒。吾当相助。”绍得书大喜,便进兵攻公孙瓒。古
且说吕布在徐州,每当宾客宴会之际,陈珪父子必盛称布德。陈宫不悦,乘间告布曰:“陈珪父子面谀将军,其心不可测,宜善防之。”布怒叱曰:“汝无端献谗,欲害好人耶?”宫出叹曰:“忠言不入,吾辈必受殃矣!”意欲弃布他往,却又不忍;又恐被人嗤笑。乃终日闷闷不乐。一日,带领数骑去小沛地面围猎解闷,忽见官道上一骑驿马,飞奔前去。宫疑之,弃了围场,引从骑从小路赶上,问曰:“汝是何处使命?”那使者知是吕布部下人,慌不能答。陈宫令搜其身,得玄德回答曹操密书一封。宫即连人与书,拿见吕布。布问其故。来使曰:“曹丞相差我往刘豫州处下书,今得回书,不知书中所言何事。”布乃拆书细看。书略曰:“奉明命欲图吕布,敢不夙夜用心。但备兵微将少,不敢轻动。丞相兴大师,备当为前驱。谨严兵整甲,专待钧命。”主
吕布见了,大骂曰:“操贼焉敢如此!”遂将使者斩首。先使陈宫、臧霸、结连泰山寇孙观、吴敦、尹礼、昌豨,东取山东兖州诸郡。令高顺、张辽取沛城,攻玄德。令宋宪、魏续西取汝、颍。布自总中军为三路救应。斋
且说高顺等引兵出徐州,将至小沛,有人报知玄德。玄德急与众商议。孙乾曰:“可速告急于曹操。”玄德曰:“谁可去许都告急?”阶下一人出曰:“某愿往。”视之,乃玄德同乡人,姓简,名雍,字宪和,现为玄德幕宾。玄德即修书付简雍,使星夜赴许都求援;一面整顿守城器具。玄德自守南门,孙乾守北门,云长守西门,张飞守东门,令糜竺与其弟糜芳守护中军。原来糜竺有一妹,嫁与玄德为次妻。玄德与他兄弟有郎舅之亲,故令其守中军保护妻小。高顺军至,玄德在敌楼上问曰:“吾与奉先无隙,何故引兵至此?”顺曰:“你结连曹操,欲害吾主,今事已露,何不就缚!”言讫,便麾军攻城。玄德闭门不出。次日,张辽引兵攻打西门。云长在城上谓之曰:“公仪表非俗,何故失身于贼?”张辽低头不语。云长知此人有忠义之气,更不以恶言相加,亦不出战。辽引兵退至东门,张飞便出迎战。早有人报知关公。关公急来东门看时,只见张飞方出城,张辽军已退。飞欲追赶,关公急召入城。飞曰:“彼惧而退,何不追之。”关公曰:“此人武艺不在你我之下。因我以正言感之,颇有自悔之心,故不与我等战耳。”飞乃悟,只令士卒坚守城门,更不出战。知
却说简雍至许都见曹操,具言前事。操即聚众谋士议曰:“吾欲攻吕布,不忧袁绍掣肘,只恐刘表、张绣议其后耳。”荀攸曰:“二人新破,未敢轻动。吕布骁勇,若更结连袁术,纵横淮、泗,急难图矣。”郭嘉曰:“今可乘其初叛,众心未附,疾往击之。”操从其言。即命夏侯敦与夏侯渊、吕虔、李典领兵五万先行,自统大军陆续进发,简雍随行。早有探马报知高顺。顺飞报吕布。布先令侯成、郝萌、曹性引二百余骑接应高顺,用离沛城三十里去迎曹军,自引大军随后接应。玄德在小沛城中见高顺退去,知是曹家兵至,乃只留孙乾守城,糜竺、糜芳守家,自己却与关、张二公,提兵尽出城外,分头下寨,接应曹军。却说夏侯敦引军前进,正与高顺军相遇,便挺枪出马搦战。高顺迎敌。两马相交,战有四五十合,高顺抵敌不住,败下阵来。敦纵马追赶,顺绕阵而走。敦不舍,亦绕阵追之。阵上曹性看见,暗地拈弓搭箭,觑得亲切,一箭射去,正中夏侯敦左目。敦大叫一声,急用手拔箭,不想连眼珠拨出,乃大呼曰:“父精母血,不可弃也!”遂纳于口内啖之,仍复挺枪纵马,直取曹性。性不及提防,早被一枪搠透面门,死于马下。两边军士见者,无不骇然。夏侯敦既杀曹性,纵马便回。高顺从背后赶来,麾军齐上,曹兵大败。夏侯渊救护其兄而走。吕虔、李典将败军退去济北下寨。高顺得胜,引军回击玄德。恰好吕布大军亦至,布与张辽、高顺分兵三路,来攻玄德、关、张三寨,正是:啖睛猛将虽能战,中箭先锋难久持。古
三国演义第十八回读后感
将在谋不在勇
“将在谋而不在勇”,贾诩之知彼知己,决胜决负,斯诚善矣。至于郭嘉论袁、曹优劣,破曹之疑,不减淮阴侯登坛数语。若夏侯惇拔矢啖晴,不过一武夫之能,未足多也。“十胜”、“十败”,其言皆确,吾独于“仁胜”、“德胜”则有辩焉。夫操何仁何德之有?假仁非仁也,市德非德也。但当曰“才胜”、“术胜”耳。
操之哭典韦,非为典韦哭也。哭一既死之典韦,而凡未死之典韦,无不感激。此非曹操忠厚处,正是曹操奸雄处。或曰:奸雄虽奸,安得此一副急泪?予答之曰:彼口中哭典韦,意中自哭亡儿、亡侄,我恶乎知之?
兵有先后着。此着宜在先,后一着不得;此着宜在后,先一着不得。操欲攻袁绍,而惧吕布之议其后也,于是舍绍而攻布。布既平,而后吾可安意肆志于袁绍。此先后着之不可乱也。
操亦巧矣哉!术方攻布,则助布以攻术,惧布之复与术和也;布既破术,则约备而攻布,知术之必不复与布和也。备、布之交合,而操之患深;袁、吕之交合,而操之患更深。今备既离,术亦离,而后布可图矣。老谋深算,信不可及。
我们还是结合战例来说,攻城中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便是选择其薄弱环节,在其中短时间投入大量兵力攻破之,当然为了防止守城方也在同时聚集大量兵力,则利用声东击西计策,诱使对方将注意力集中到另一侧则是必要的。曹操在演义中可以说是做了最佳的选择,先填掉壕沟,去掉行军障碍,再填柴薪积草在城边,这并不是要烧城,而是如填壕一样的做法,减少城墙与地面的高度差,以便军队的进攻,这也是一种变相的云梯,只是绝不会放那些容易燃烧的草,而是黄土沙包等物了。(不过假若以演义这样的描写,这次攻打的到不是真正的大城,而倒象一般的小城甚至城寨了。)实际上把真正的兵力集中起来于夜间在另一侧进攻,假如没有被识破,这确实也是一种完美的攻城套路。
不过真正的攻城自然不会那么简单,那是一套复杂的程序,本章也并没有打算做军事贩子,详细介绍攻城器械的用途和攻城办法,那会在以后的一章中专门叙述。
再说说刘备和吕布对峙一战,那也是另一种攻城态势,刘备在得知曹军来援后,便分兵在城外立寨,这也是一种守城方式,尽管单纯的守城能减少伤亡,但是很容易陷入被动之中,而在城外立寨,与城市相互策应,这样攻城一方在进攻的同时就不得不预留部分兵力在防备城外城寨的攻击,这样对城市的压力就减轻了,陈宫日后便在被围时向吕布提出这一意见。而且在有援军的情况下,也能更好的策应援军活动,而不至于被攻城一方分离,所以古代重要的城市防御体系都是由几座位置可以相互策应的城池构成的,而攻城一方就要占领各要地,一来限制守城一方的活动,二来阻碍对方的援军。(甚至有攻城一方在敌方援军来时自己修筑城寨的,最著名的西方莫过于恺撒对高卢一战。)
当然,刘备和曹操一样,效果都不是很好,小沛的失去也是失城中很常见的追击溃兵入城,不过正如前面所说的,这两个事件在历史上都没有明写,只是小说中运用了这种写法,真实情况如何不得而知。
到是曹操和张绣刘表联军一战,却是如演义中所写这般。演义中张绣对曹军战中伏,而之后刘表张绣联军追击又中伏,张绣听贾诩言再度追击大胜,这都是史书上有所记载的,而这些事例,都说明了一个例子,便是伏兵在古代战争中的地位。
演义中将伏兵说的如同神话一般,三国演义中火攻和伏兵可说是以少胜多的当家宝贝,只要是大胜,不是计出伏兵就是火烧什么来着,而且都和诸葛亮等人联系在一起,让人不免觉得火攻伏兵实在是制敌之良药,其实倒并非如此。
伏兵确实很好用,中国史书上伏兵的例子屡见不鲜,伏兵是以少胜多的重要手段,其一大原因便是军事阵型的限制。
军事阵型在古代作战中出现的很早,西方出名的如马其顿方阵,东方的阵型繁多,不少还带了神话色彩,如八卦阵,但是总体构思是一样的,便是在纪律基础之上在战斗的部分地区集中优势攻击。而由于阵型的平面效果,使得作战中大多数士兵只能面对一个方向,而一旦侧后方受到攻击时,则往往会动摇,所以东西方战斗都讲究迂回到敌人的后方或侧方,在此进行打击能得到比正面对抗好千百倍的效果,往往会使得对方溃散,而溃散的士兵人数再多,也无法与有组织的阵型军队对抗。所以伏兵的以少胜多很大程度是得益于此。
而伏兵又占了另外两大优势,一来是突然性,人的心理对于突然出现的事物总有恐慌性,假如本来以为安全的地方出现了大量不知数目的军队,很容易军心溃散,而另一方面,伏兵往往是先引诱敌方,敌方追击的过程中不可能保持完美的阵型,此时的冲击那要有效果的多。
所以伏兵确实很有效果,但是,中国史官过于讲究计策的重要性,追求文字的戏剧性,重视战略构想,而忽视战术细节的描写,导致伏兵被神话了,任何一次战役都是由最小的细节构成的,没有一次战役是只靠某人的神机妙算就能成功的。
就以伏兵来说,要对敌方埋伏这并非所有的军队都能做到,必须令行禁止,就以埋伏的军队来说,假如不听指挥,不等时机成熟就冲出,那要不就被人识破,要不就得不到大的战果。再以引诱的军队来说,要求先败后胜,说来简单,这先败要败得不让人怀疑又谈何容易,打得过了,自己逃回去的机会也没,一触即溃,则别人怀疑不来追击,而且被人追击又岂是那么容易逃的,搞不到还没到伏兵地点,就被灭了干净,而且等敌人中计后,伏兵大起,你这引诱部队可不能还是一直逃下去,不然追兵便可乘机追围攻击而逃过一劫,你这诱兵还要反过来迎击,此时敌人很可能拼死突击,要堵住才行。
这一切,没有长期的训练和严明的纪律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所以不能指望连战斗都没有战斗过的新兵甚至土匪来做伏兵这种高技术活,历史上能使用伏兵的大都是战斗多年的军队,如曹操在攻打董卓时中伏,非他不懂兵法,而是他军队不能用,只是一些乡勇而已,怎么能和凉州正规军对抗。等到了日后有了基业,严行军法,才锻炼出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这样才能驰骋中原。
不但伏兵如此,对付伏兵也是一样,比如敌人溃逃,若是令行禁止的军队,便可控制,不盲目追击,反之就会盲目追击,导致阵型混乱,被敌军所乘,如日后在白马斩文丑一仗。或者即便中伏,有经验的军队也比一般的军队容易镇定,而且由于纪律的约束,也容易在指挥下统一行动,不溃散,以减少伤亡,甚至反败为胜。
演义小说总说为将如何如何神机妙算,或者武艺如何高强,好象将领最重要的便是奇计和武勇,其实,真正的将领,能将下属训练成一支真正的军队,才是最重要最基础的。没有军队的战斗力作为基础,一切都是空的
“将在谋而不在勇”,贾诩之知彼知己,决胜决负,斯诚善矣。至于郭嘉论袁、曹优劣,破曹之疑,不减淮阴侯登坛数语。若夏侯惇拔矢啖晴,不过一武夫之能,未足多也。“十胜”、“十败”,其言皆确,吾独于“仁胜”、“德胜”则有辩焉。夫操何仁何德之有?假仁非仁也,市德非德也。但当曰“才胜”、“术胜”耳。
操之哭典韦,非为典韦哭也。哭一既死之典韦,而凡未死之典韦,无不感激。此非曹操忠厚处,正是曹操奸雄处。或曰:奸雄虽奸,安得此一副急泪?予答之曰:彼口中哭典韦,意中自哭亡儿、亡侄,我恶乎知之?
兵有先后着。此着宜在先,后一着不得;此着宜在后,先一着不得。操欲攻袁绍,而惧吕布之议其后也,于是舍绍而攻布。布既平,而后吾可安意肆志于袁绍。此先后着之不可乱也。
操亦巧矣哉!术方攻布,则助布以攻术,惧布之复与术和也;布既破术,则约备而攻布,知术之必不复与布和也。备、布之交合,而操之患深;袁、吕之交合,而操之患更深。今备既离,术亦离,而后布可图矣。老谋深算,信不可及。
我们还是结合战例来说,攻城中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便是选择其薄弱环节,在其中短时间投入大量兵力攻破之,当然为了防止守城方也在同时聚集大量兵力,则利用声东击西计策,诱使对方将注意力集中到另一侧则是必要的。曹操在演义中可以说是做了最佳的选择,先填掉壕沟,去掉行军障碍,再填柴薪积草在城边,这并不是要烧城,而是如填壕一样的做法,减少城墙与地面的高度差,以便军队的进攻,这也是一种变相的云梯,只是绝不会放那些容易燃烧的草,而是黄土沙包等物了。(不过假若以演义这样的描写,这次攻打的到不是真正的大城,而倒象一般的小城甚至城寨了。)实际上把真正的兵力集中起来于夜间在另一侧进攻,假如没有被识破,这确实也是一种完美的攻城套路。
不过真正的攻城自然不会那么简单,那是一套复杂的程序,本章也并没有打算做军事贩子,详细介绍攻城器械的用途和攻城办法,那会在以后的一章中专门叙述。
再说说刘备和吕布对峙一战,那也是另一种攻城态势,刘备在得知曹军来援后,便分兵在城外立寨,这也是一种守城方式,尽管单纯的守城能减少伤亡,但是很容易陷入被动之中,而在城外立寨,与城市相互策应,这样攻城一方在进攻的同时就不得不预留部分兵力在防备城外城寨的攻击,这样对城市的压力就减轻了,陈宫日后便在被围时向吕布提出这一意见。而且在有援军的情况下,也能更好的策应援军活动,而不至于被攻城一方分离,所以古代重要的城市防御体系都是由几座位置可以相互策应的城池构成的,而攻城一方就要占领各要地,一来限制守城一方的活动,二来阻碍对方的援军。(甚至有攻城一方在敌方援军来时自己修筑城寨的,最著名的西方莫过于恺撒对高卢一战。)
当然,刘备和曹操一样,效果都不是很好,小沛的失去也是失城中很常见的追击溃兵入城,不过正如前面所说的,这两个事件在历史上都没有明写,只是小说中运用了这种写法,真实情况如何不得而知。
到是曹操和张绣刘表联军一战,却是如演义中所写这般。演义中张绣对曹军战中伏,而之后刘表张绣联军追击又中伏,张绣听贾诩言再度追击大胜,这都是史书上有所记载的,而这些事例,都说明了一个例子,便是伏兵在古代战争中的地位。
演义中将伏兵说的如同神话一般,三国演义中火攻和伏兵可说是以少胜多的当家宝贝,只要是大胜,不是计出伏兵就是火烧什么来着,而且都和诸葛亮等人联系在一起,让人不免觉得火攻伏兵实在是制敌之良药,其实倒并非如此。
伏兵确实很好用,中国史书上伏兵的例子屡见不鲜,伏兵是以少胜多的重要手段,其一大原因便是军事阵型的限制。
军事阵型在古代作战中出现的很早,西方出名的如马其顿方阵,东方的阵型繁多,不少还带了神话色彩,如八卦阵,但是总体构思是一样的,便是在纪律基础之上在战斗的部分地区集中优势攻击。而由于阵型的平面效果,使得作战中大多数士兵只能面对一个方向,而一旦侧后方受到攻击时,则往往会动摇,所以东西方战斗都讲究迂回到敌人的后方或侧方,在此进行打击能得到比正面对抗好千百倍的效果,往往会使得对方溃散,而溃散的士兵人数再多,也无法与有组织的阵型军队对抗。所以伏兵的以少胜多很大程度是得益于此。
而伏兵又占了另外两大优势,一来是突然性,人的心理对于突然出现的事物总有恐慌性,假如本来以为安全的地方出现了大量不知数目的军队,很容易军心溃散,而另一方面,伏兵往往是先引诱敌方,敌方追击的过程中不可能保持完美的阵型,此时的冲击那要有效果的多。
所以伏兵确实很有效果,但是,中国史官过于讲究计策的重要性,追求文字的戏剧性,重视战略构想,而忽视战术细节的描写,导致伏兵被神话了,任何一次战役都是由最小的细节构成的,没有一次战役是只靠某人的神机妙算就能成功的。
就以伏兵来说,要对敌方埋伏这并非所有的军队都能做到,必须令行禁止,就以埋伏的军队来说,假如不听指挥,不等时机成熟就冲出,那要不就被人识破,要不就得不到大的战果。再以引诱的军队来说,要求先败后胜,说来简单,这先败要败得不让人怀疑又谈何容易,打得过了,自己逃回去的机会也没,一触即溃,则别人怀疑不来追击,而且被人追击又岂是那么容易逃的,搞不到还没到伏兵地点,就被灭了干净,而且等敌人中计后,伏兵大起,你这引诱部队可不能还是一直逃下去,不然追兵便可乘机追围攻击而逃过一劫,你这诱兵还要反过来迎击,此时敌人很可能拼死突击,要堵住才行。
这一切,没有长期的训练和严明的纪律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所以不能指望连战斗都没有战斗过的新兵甚至土匪来做伏兵这种高技术活,历史上能使用伏兵的大都是战斗多年的军队,如曹操在攻打董卓时中伏,非他不懂兵法,而是他军队不能用,只是一些乡勇而已,怎么能和凉州正规军对抗。等到了日后有了基业,严行军法,才锻炼出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这样才能驰骋中原。
不但伏兵如此,对付伏兵也是一样,比如敌人溃逃,若是令行禁止的军队,便可控制,不盲目追击,反之就会盲目追击,导致阵型混乱,被敌军所乘,如日后在白马斩文丑一仗。或者即便中伏,有经验的军队也比一般的军队容易镇定,而且由于纪律的约束,也容易在指挥下统一行动,不溃散,以减少伤亡,甚至反败为胜。
演义小说总说为将如何如何神机妙算,或者武艺如何高强,好象将领最重要的便是奇计和武勇,其实,真正的将领,能将下属训练成一支真正的军队,才是最重要最基础的。没有军队的战斗力作为基础,一切都是空的
本文标题: 三国演义18回读后感(三国演义第十八回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3106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