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艾青《鱼化石》读后感,谢谢!作者对鱼化石的赞美之情,以及鱼化石的伟大求,艾青《鱼化石》的阅读的答案,速度1.第一节写鱼儿生前自由、活泼、快乐...
谁有艾青《鱼化石》读后感,谢谢!
作者对鱼化石的赞美之情,以及鱼化石的伟大
求 艾青《鱼化石》的阅读的答案,速度
1.第一节写鱼儿生前自由、活泼、快乐的生活,这对后文有何作用?2.第四、五节诗的含义是:鱼化石失去了 ,不得一才沉默;鱼化石失去了 ,不得已才静止不动。其内心极为 。3.纵观全诗,点名中心意思的一节诗是 。4.这首诗告诉了人们怎样的生活哲理?①、第一节写鱼儿生前自由、活泼、快乐的生活,这对后文有什么作用?
答:打开读者思维,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象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②、综观全诗,点明中心意思的是哪一节?
答:最后一节。
③、作者通过对鱼化石地记叙和描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这首诗告诉人们:在生活中如果遇到痛苦和挫折,要勇敢地抗争,生命的意义在抗争中得到升华。
最后一题就算了吧!O(∩_∩)O~
答:打开读者思维,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象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②、综观全诗,点明中心意思的是哪一节?
答:最后一节。
③、作者通过对鱼化石地记叙和描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这首诗告诉人们:在生活中如果遇到痛苦和挫折,要勇敢地抗争,生命的意义在抗争中得到升华。
最后一题就算了吧!O(∩_∩)O~
鱼化石的主旨和情感是什么?
艾青的《鱼化石》是一首哲理诗,他从鱼化石中获得了从亲历的特殊体验中所总结的惨痛的人生感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并且通过象征手法,用鲜明生动的意象、朴素平凡的语言 道出了最普通、最基本的人生哲理.。本文是诗人艾青“归来”之后吟唱出的一曲独具特色的歌,作为咏物诗,它借助对一种生物被无故尘埋的血淋淋事实的描述,抒发了对于逝去生命的祭奠与悼惜之情。
鱼化石 艾青 告诉了我们怎样的哲理?
这首诗表面上字意浅直,实则诗味深长,晦涩难懂。从诗名副标题和正文的某些字眼,人们很容易把它看成爱情诗,事实上它是一首哲理诗。这可以从诗人的自白中得到应证。诗人曾对本诗作过这样的注释:“鱼成化石的时候,鱼非原来的鱼,石也非原来的石了。这也是‘生生之谓易’。近一点说,往日之我已非今日之我,我们乃珍惜雪泥上的鸿爪,就是纪念。”它们似乎在告诉人们,无论在你的生活中曾经发生过什么,那曾经有过的美好的东西,不管时空如何变幻,仍然会象雪地上清晰的爪印,象永恒的鱼化石,在内心留下美好的回忆。因此对本诗的诗意我们可从两个层面上把握:从浅层面上看,这首诗通过某个人,或者某个非人的生物在讲述着一个曾经有过的过去的故事。其中有往日生活的想象、困惑,也有对往日的追思与留恋。从深层次上讲,诗人从鱼化石中获得的是一种历史与现实、羡鱼与悲己的哲理。鱼化石是无生命的,但诗人却把它视为有灵性的活物,与之对话,甚至艳羡它特有的“怀抱的形状”,向往它:永恒的柔美的“水的线条”。当“你”、 “我”都远了,成为历史,也就成了哲学意义上的永恒。
首先纠正一下,是艾青的《鱼化石》
艾青诗歌在艺术上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善于把象征性的抒情同哲理性的思辩结合起来,抒发对生活对生命对人生的真知灼见。具体到本诗则是用哲理性的诗句统领全篇,使象征性更加明朗;同时又用富于启示性和暗示性的生动意象和鲜明形象,拓展读者的思维空间,引导人们探索生命的意义、人生的真谛。这样既避免了象征、暗示的晦涩,又不致说理枯燥,从而达到平易与深邃、象征与哲理的有机融合。首先诗歌描绘了象征物鱼化石的鲜明形象。它曾经是一个动作活泼、精力旺盛,在大海里自由自在跳跃、浮沉的生命存在,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难——火山爆发或地震,把它埋进灰尘,变成了生物化石。多少年以后,它重见天日。此时,尽管作为物质生灵形体是完整的,它“栩栩如生”,“鳞和鳍都完整”,“却不能动弹”,连一丝叹息也没有,有的只是沉默,它的生命已宣告终结。至此“火山”、“地震”、“鱼化石”的暗示性、象征性已十分鲜明。在“文革”时代许多人包括诗人在内不是都有过类似的梦魇般的遭遇吗?但诗人并未仅仅停留在对历史的苦涩咀嚼上,而是在历史的教训中揭示出启迪现实,昭示未来的客观真理——“离开了运动,/就没有生命”,抒发了“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即使死亡,/能量也要发挥干净”的胸襟。总之,本诗以“其力大,其思雄”,被誉为“少有的佳作 ”。追问:额,先谢谢您劳心劳力地写了答案,但是我要的确实不是艾青的这首,是上面那首卞之琳的《鱼化石》,感激不尽回答:(一条鱼或一个女子说)
我要有你的怀抱的形状,
我往往溶于水的线条。
你真像镜子一样的爱我呢。
你我都远了乃有了鱼化石。
我们一般都认为卞之琳的诗是“主情”向“主智”的转变,认为他和废名写出了三十年代最好的“新的智慧诗”。不过,卞之琳在其《〈雕虫纪历〉自序》中说:“人非木石,写诗的更不妨说是‘感情动物’。我写诗,而且一直是写的抒情诗,也总在不能自已的时候,却总倾向于克制,仿佛故意要做‘冷血动物’。”看来作者更情愿将自己的诗看作为“抒情诗”,至于其诗“智性化”的倾向,可以看作是他对前人一些诗人的诗由于过分的抒情导致的伤感情绪泛化的一种反叛,可以说,他是在用另一种方式抒情,是一种节制的抒情,就像罗兰·巴尔特提出的“零度写作”。作品的语言初看上去是没有带有作者感情的客观文字,但这些文字组合以后就明显可以看出作者所站的立场,所持的观念,这些观念的表达,不可能没有作者丝毫的感情色彩。
我不知道卞之琳这首诗有没有他自己生活的原型。卞之琳于一九三三年夏天毕业于北大英文系,夏天认识了在北大中文系的张充和。卞之琳一直苦恋张充和,只可惜张充和后来随美国丈夫去了美国, 卞之琳也于一九五五年十月一日与青林结婚。 在卞之琳的诗里面,“你”、“我”、“他”都是相对的,这给人以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断章》中,有人将“桥上的你”看作男的,而把“楼上的人”看作是女的。我更喜欢反而视之。在《鱼化石》中,作者开始就注明是一条鱼或一个女子说,但我更喜欢把“我”看作是一个男的,这样虽然有悖于作者的创作意图,但是否可以说作者的这种说明正是为了掩饰自己。
诗中第一句是“我”对爱情的渴望,具体的爱情,爱情具化为“怀抱”,是一种温馨尔浪漫的想象,第二句说我往往“溶于水的线条”,我觉得这句诗理解为作为男子“我”经常倾心于“你”的温柔似水更为贴切。接下来,“我”不知道你是不是像我爱你一样的爱我,既是一种表白,也是一声询问。“我”心里透过一阵怀疑,也充满着一片希望。最后一句点睛之笔,“你我都远了”,你我也没有希望了,你是你,我是我,以后各不相干。但成为的“鱼化石”,使“鱼非原来的鱼,石亦非原来的石”,你我都彼此改变了对方。鱼化石并不是鱼和石的最佳结合体。鱼在石中时禁锢的,是彼此分明的,并不是融为一体的。从意象的选择上看,“鱼”、“石”构成的对比是不是正蕴含着一个脉脉深情、一个冷冷冰冰,从这个角度看,此诗倒好像成了一首怨诗,“男人”的怨诗。卞之琳先生是个男人,但他有女人的心性。
我虽然同把两首诗理解为爱情诗,但二者在“化欧”、“化古”上侧重点却不相同。如果说,《断章》更多的来自古典诗歌的灵感,那《鱼化石》则更多的对外国现代诗歌资源的吸收。施蛰存将诗对现代性的追求分为对“现代生活”的“现代(感受与)情绪”及“现代词藻(语言)所决定的“现代诗行”两个方面。卞之琳在这些“现代诗行”下,成功地传达了“现代情绪”:那种世界的冰冷,那种付出与收获的不平等,那种爱情的不稳定,那种‘物是人非’,那种失败后的无可奈何……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同诗歌是不宜过分解读的文本,但人们又一直在努力解读诗歌,企图直抵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人的内心世界是丰富的,是独特的,是有启发意义的。诗不宜过分解读,又不能不解读,如何把握其中的维度,的确很困难。但我想,但人们过于钻入诗的“精神”世界时,感性一点去思考问题,也许能另僻一条直抵诗人心灵世界的蹊径。我要有你的怀抱的形状,
我往往溶化于水的线条
你真像镜子一样爱我呢,
你我都远了,乃有了鱼化石
首先纠正一下,是艾青的《鱼化石》
艾青诗歌在艺术上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善于把象征性的抒情同哲理性的思辩结合起来,抒发对生活对生命对人生的真知灼见。具体到本诗则是用哲理性的诗句统领全篇,使象征性更加明朗;同时又用富于启示性和暗示性的生动意象和鲜明形象,拓展读者的思维空间,引导人们探索生命的意义、人生的真谛。这样既避免了象征、暗示的晦涩,又不致说理枯燥,从而达到平易与深邃、象征与哲理的有机融合。首先诗歌描绘了象征物鱼化石的鲜明形象。它曾经是一个动作活泼、精力旺盛,在大海里自由自在跳跃、浮沉的生命存在,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难——火山爆发或地震,把它埋进灰尘,变成了生物化石。多少年以后,它重见天日。此时,尽管作为物质生灵形体是完整的,它“栩栩如生”,“鳞和鳍都完整”,“却不能动弹”,连一丝叹息也没有,有的只是沉默,它的生命已宣告终结。至此“火山”、“地震”、“鱼化石”的暗示性、象征性已十分鲜明。在“文革”时代许多人包括诗人在内不是都有过类似的梦魇般的遭遇吗?但诗人并未仅仅停留在对历史的苦涩咀嚼上,而是在历史的教训中揭示出启迪现实,昭示未来的客观真理——“离开了运动,/就没有生命”,抒发了“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即使死亡,/能量也要发挥干净”的胸襟。总之,本诗以“其力大,其思雄”,被誉为“少有的佳作 ”。追问:额,先谢谢您劳心劳力地写了答案,但是我要的确实不是艾青的这首,是上面那首卞之琳的《鱼化石》,感激不尽回答:(一条鱼或一个女子说)
我要有你的怀抱的形状,
我往往溶于水的线条。
你真像镜子一样的爱我呢。
你我都远了乃有了鱼化石。
我们一般都认为卞之琳的诗是“主情”向“主智”的转变,认为他和废名写出了三十年代最好的“新的智慧诗”。不过,卞之琳在其《〈雕虫纪历〉自序》中说:“人非木石,写诗的更不妨说是‘感情动物’。我写诗,而且一直是写的抒情诗,也总在不能自已的时候,却总倾向于克制,仿佛故意要做‘冷血动物’。”看来作者更情愿将自己的诗看作为“抒情诗”,至于其诗“智性化”的倾向,可以看作是他对前人一些诗人的诗由于过分的抒情导致的伤感情绪泛化的一种反叛,可以说,他是在用另一种方式抒情,是一种节制的抒情,就像罗兰·巴尔特提出的“零度写作”。作品的语言初看上去是没有带有作者感情的客观文字,但这些文字组合以后就明显可以看出作者所站的立场,所持的观念,这些观念的表达,不可能没有作者丝毫的感情色彩。
我不知道卞之琳这首诗有没有他自己生活的原型。卞之琳于一九三三年夏天毕业于北大英文系,夏天认识了在北大中文系的张充和。卞之琳一直苦恋张充和,只可惜张充和后来随美国丈夫去了美国, 卞之琳也于一九五五年十月一日与青林结婚。 在卞之琳的诗里面,“你”、“我”、“他”都是相对的,这给人以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断章》中,有人将“桥上的你”看作男的,而把“楼上的人”看作是女的。我更喜欢反而视之。在《鱼化石》中,作者开始就注明是一条鱼或一个女子说,但我更喜欢把“我”看作是一个男的,这样虽然有悖于作者的创作意图,但是否可以说作者的这种说明正是为了掩饰自己。
诗中第一句是“我”对爱情的渴望,具体的爱情,爱情具化为“怀抱”,是一种温馨尔浪漫的想象,第二句说我往往“溶于水的线条”,我觉得这句诗理解为作为男子“我”经常倾心于“你”的温柔似水更为贴切。接下来,“我”不知道你是不是像我爱你一样的爱我,既是一种表白,也是一声询问。“我”心里透过一阵怀疑,也充满着一片希望。最后一句点睛之笔,“你我都远了”,你我也没有希望了,你是你,我是我,以后各不相干。但成为的“鱼化石”,使“鱼非原来的鱼,石亦非原来的石”,你我都彼此改变了对方。鱼化石并不是鱼和石的最佳结合体。鱼在石中时禁锢的,是彼此分明的,并不是融为一体的。从意象的选择上看,“鱼”、“石”构成的对比是不是正蕴含着一个脉脉深情、一个冷冷冰冰,从这个角度看,此诗倒好像成了一首怨诗,“男人”的怨诗。卞之琳先生是个男人,但他有女人的心性。
我虽然同把两首诗理解为爱情诗,但二者在“化欧”、“化古”上侧重点却不相同。如果说,《断章》更多的来自古典诗歌的灵感,那《鱼化石》则更多的对外国现代诗歌资源的吸收。施蛰存将诗对现代性的追求分为对“现代生活”的“现代(感受与)情绪”及“现代词藻(语言)所决定的“现代诗行”两个方面。卞之琳在这些“现代诗行”下,成功地传达了“现代情绪”:那种世界的冰冷,那种付出与收获的不平等,那种爱情的不稳定,那种‘物是人非’,那种失败后的无可奈何……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同诗歌是不宜过分解读的文本,但人们又一直在努力解读诗歌,企图直抵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人的内心世界是丰富的,是独特的,是有启发意义的。诗不宜过分解读,又不能不解读,如何把握其中的维度,的确很困难。但我想,但人们过于钻入诗的“精神”世界时,感性一点去思考问题,也许能另僻一条直抵诗人心灵世界的蹊径。我要有你的怀抱的形状,
我往往溶化于水的线条
你真像镜子一样爱我呢,
你我都远了,乃有了鱼化石
艾青的《鱼化石》联系写作背景谈谈你对这首诗的感受
凝视着一片化石
在客厅厨柜里摆着一块十多厘米见方的褐色的石板,上面清晰地露出一条鱼的骨骼的纹印。
有人问:“艾老,这是鱼化石吗?”
“是的。”
“您的《鱼化石》就是根据它写的吧?”
“不,不是。你看,这是一条鱼的化石。我写那首诗,是根据当年在延安时林伯渠先生所存的一块很大的鱼化石写成的。但是,那上边不是一条鱼,而是六七条,不是僵死的,而是游动的,你不记得我在诗中这样写的吗:
“动作多么活泼,/精力多么旺盛,/在浪花里跳跃,/在大海里浮沉;//不幸遇到火山爆发,/也可能是地震,/你失去了自由,/被埋进了灰尘;……”
几十年前在延安看到林伯渠先生的鱼化石,几十年后这鱼化石却启动了诗人的灵感,使诗人写下了《鱼化石》一诗,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说明了创作上的一个真理:生活积累对于创作是多么重要!看到鱼化石的当时,诗人并没有写诗,而是到了1978年,诗人遇到了契机,遇到了心灵感应,《鱼化石》一诗才应运而生了。
生活有时是非常不公正的。1957年,诗人被无端地打成“右派”,从此便被无情地埋没二十年,不仅不能发表作品,甚至连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都被剥夺了。诗人从社会上消逝了。到1978年,诗人复出之后,不能不对这漫长的痛苦生活作深入的思考。正是在这种深入的思考之下,诗人在鱼化石上找到了流溢之口。鱼化石的形象和诗人心中的思绪相撞击,使诗人产生了灵感。因为鱼化石的形象能极贴切地表达诗人的思绪。当然,要通过鱼化石来表达自己的思绪,要表达得生动感人,不仅要对自己内心的思绪有准确把握,还要对鱼化石的形象有准确把握,并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而诗人正是具有这种把握能力的高手。
《鱼化石》一诗,着力在描绘鱼化石。诗人用的极朴素平易的语言,却把鱼化石的具像描绘得栩栩如生。在描绘鱼化石的同时,又使人无不感到诗人是在倾泻自己的深入思考——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生命竟被变成“鱼化石”。这种痛苦,这种灾难,怎能不令人震撼!《鱼化石》一诗的艺术魅力产生了。
活泼的“鱼”被“火山爆发”、被“地震”埋没了,多少年后,“鳞和鳍都完整,却不能动弹;”
“你绝对的静止,/对外界毫无反应,/看不见天和水,/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诗人是在写“鱼”,也是在写人。“鳞和鳍都完整,却不能动弹;”还有什么比这更痛苦。诗人把自己的体验和思考表达得如此深刻,是因为诗人有着痛苦的切身感受。
著名女作家丁玲在看了这首诗后,她所说的一句话是对的:“这是写艾青自己嘛!”不错,这首诗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正是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叹。
但不仅仅是如此。诗人也是对许许多多与自己命运相同的人们的心绪的倾泻,表达了许许多多人的痛苦的切身感受。是对一种不公正的社会现象的控诉。正像诗人自己所说:“这些年变成化石的人太多了。”这就清楚地说明,诗人在写这首诗时,就不是只想着个人的哀怨、个人的命运,而是想着许许多多人的。因而,这首诗的含意就具有了很强的典型意义和概括力,同时,也就能引起许多人的共鸣。即使没有经受过这种变“化石”的苦难的人们,对诗中的含意也能完全理解,因为变“化石”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渐接地或直接地,谁又没有或深或浅的感受呢?
这里还要指出的是,诗人写《鱼化石》,并不是消极的,而是希望这变人为“化石”的现象再也不要出现了,甚至诗人在诗中明确地指出:
“凝视着一片化石,/傻瓜也得到教训:/离开了运动,/就没有生命。//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当死亡没有来临,/把能量发挥干净。”
诗人直率地提醒人们,要接受教训,这是许多人以生命作代价换来的教训,这教训太深刻了。同时,诗人也表达出了自己博大的胸怀,甚至可以说是战士的一种胸怀。那就是强烈的献身精神。诗人在诗中这样直抒胸臆,和前面提醒人们要接受教训一样,具有警策作用。联系前面对鱼化石的刻画和描写,就使人感到诗人的提醒更强有力了。
在客厅厨柜里摆着一块十多厘米见方的褐色的石板,上面清晰地露出一条鱼的骨骼的纹印。
有人问:“艾老,这是鱼化石吗?”
“是的。”
“您的《鱼化石》就是根据它写的吧?”
“不,不是。你看,这是一条鱼的化石。我写那首诗,是根据当年在延安时林伯渠先生所存的一块很大的鱼化石写成的。但是,那上边不是一条鱼,而是六七条,不是僵死的,而是游动的,你不记得我在诗中这样写的吗:
“动作多么活泼,/精力多么旺盛,/在浪花里跳跃,/在大海里浮沉;//不幸遇到火山爆发,/也可能是地震,/你失去了自由,/被埋进了灰尘;……”
几十年前在延安看到林伯渠先生的鱼化石,几十年后这鱼化石却启动了诗人的灵感,使诗人写下了《鱼化石》一诗,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说明了创作上的一个真理:生活积累对于创作是多么重要!看到鱼化石的当时,诗人并没有写诗,而是到了1978年,诗人遇到了契机,遇到了心灵感应,《鱼化石》一诗才应运而生了。
生活有时是非常不公正的。1957年,诗人被无端地打成“右派”,从此便被无情地埋没二十年,不仅不能发表作品,甚至连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都被剥夺了。诗人从社会上消逝了。到1978年,诗人复出之后,不能不对这漫长的痛苦生活作深入的思考。正是在这种深入的思考之下,诗人在鱼化石上找到了流溢之口。鱼化石的形象和诗人心中的思绪相撞击,使诗人产生了灵感。因为鱼化石的形象能极贴切地表达诗人的思绪。当然,要通过鱼化石来表达自己的思绪,要表达得生动感人,不仅要对自己内心的思绪有准确把握,还要对鱼化石的形象有准确把握,并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而诗人正是具有这种把握能力的高手。
《鱼化石》一诗,着力在描绘鱼化石。诗人用的极朴素平易的语言,却把鱼化石的具像描绘得栩栩如生。在描绘鱼化石的同时,又使人无不感到诗人是在倾泻自己的深入思考——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生命竟被变成“鱼化石”。这种痛苦,这种灾难,怎能不令人震撼!《鱼化石》一诗的艺术魅力产生了。
活泼的“鱼”被“火山爆发”、被“地震”埋没了,多少年后,“鳞和鳍都完整,却不能动弹;”
“你绝对的静止,/对外界毫无反应,/看不见天和水,/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诗人是在写“鱼”,也是在写人。“鳞和鳍都完整,却不能动弹;”还有什么比这更痛苦。诗人把自己的体验和思考表达得如此深刻,是因为诗人有着痛苦的切身感受。
著名女作家丁玲在看了这首诗后,她所说的一句话是对的:“这是写艾青自己嘛!”不错,这首诗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正是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叹。
但不仅仅是如此。诗人也是对许许多多与自己命运相同的人们的心绪的倾泻,表达了许许多多人的痛苦的切身感受。是对一种不公正的社会现象的控诉。正像诗人自己所说:“这些年变成化石的人太多了。”这就清楚地说明,诗人在写这首诗时,就不是只想着个人的哀怨、个人的命运,而是想着许许多多人的。因而,这首诗的含意就具有了很强的典型意义和概括力,同时,也就能引起许多人的共鸣。即使没有经受过这种变“化石”的苦难的人们,对诗中的含意也能完全理解,因为变“化石”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渐接地或直接地,谁又没有或深或浅的感受呢?
这里还要指出的是,诗人写《鱼化石》,并不是消极的,而是希望这变人为“化石”的现象再也不要出现了,甚至诗人在诗中明确地指出:
“凝视着一片化石,/傻瓜也得到教训:/离开了运动,/就没有生命。//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当死亡没有来临,/把能量发挥干净。”
诗人直率地提醒人们,要接受教训,这是许多人以生命作代价换来的教训,这教训太深刻了。同时,诗人也表达出了自己博大的胸怀,甚至可以说是战士的一种胸怀。那就是强烈的献身精神。诗人在诗中这样直抒胸臆,和前面提醒人们要接受教训一样,具有警策作用。联系前面对鱼化石的刻画和描写,就使人感到诗人的提醒更强有力了。
本文标题: 艾青鱼化石读后感题目(谁有艾青《鱼化石》读后感 谢谢)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2690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