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二十颂读后感(唯识的《唯识二十论》)

发布时间: 2022-09-27 19:10:3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8

唯识二十论的颂文《唯识论》(一名《破色心论》)颂文天亲菩萨造后魏瞿昙般若流支译唯识无境界,以无尘妄见,如人目有翳,见毛月等事若但心无尘,...

唯识二十颂读后感(唯识的《唯识二十论》)

唯识二十论的颂文

《唯识论》(一名《破色心论》)颂文
天亲菩萨造
后魏瞿昙般若流支译
唯识无境界 以无尘妄见 如人目有翳 见毛月等事
若但心无尘 离外境妄见 处时定不定 人及所作事
处时等诸事 无色等外法 人梦及饿鬼 依业虚妄见
如梦中无女 动身失不净 狱中种种主 为彼所逼恼
畜生生天中 地狱不如是 以在于天上 不受畜生苦
若依众生业 四大如是变 何故不依业 心如是转变
业熏于异法 果云何异处 善恶熏于心 何故离心说
说色等诸入 为可化众生 依前人受法 说言有化生
依彼本心智 识妄取外境 是故如来说 有内外诸入
观虚妄无实 如是入我空 观于诸异法 入诸法无我
彼一非可见 多亦不可见 和合不可见 是故无尘法
六尘同时合 尘则有六厢 若六唯一处 诸大是一尘
若微尘不合 彼合何所成 言微尘无厢 能成则有厢
有法方所别 彼不得言一 影障若非大 则彼二非彼
若一行不次 取舍亦不同 差别无量处 微细亦应见
现见如梦中 见所见不俱 见时不分别 云何言现见
先说虚妄见 则依彼虚忆 见虚妄梦者 未寤则不知
迭共增上因 彼此心缘合 无明覆于心 故梦寤果别
死依于他心 亦有依自心 及种种因缘 破失自心识
经说檀拏迦 迦陵摩灯国 仙人嗔故空 是故心业重
诸法心为本 诸法心为胜 离心无诸法 唯心身口名
他心知于境 不如实觉知 以非离识境 唯佛如实知
作此唯识论 非我思量义 诸佛妙境界 福德施群生

唯识二十论的思想体系

经部学者提出,如果境随心变,则现实中有四事(现见世间事物处所一定、时间一定、众多有情同见一境、外境有作用)都不能成立。
论主用三个譬喻回答。1。以梦喻释三难:梦境唯心所现是大家公认的,梦中所缘境界也有一定的时间、处所,在梦中遇到恐怖景像或男女交会,也能产生惊怖或滑精等,可见所缘境界虽然有处、有时、有作用,并不违背唯识。2。以饿鬼、脓河喻释第三难:脓河是不实的,然在共业同感的饿鬼却同见脓河,说明处境虽然不实,不妨所见相同。3。以狱卒喻释四难:唯识家认为狱卒非实有情,但犯罪者共业所感,因而举出以解四事。作为非实有情的狱卒,只出现在地狱中,不出现在任何处;只在地狱时出现,不在其他时间出现;众多犯者所见相同,共为逼害。由此可见,心变境界也是有处、有时,所缘不异,作用得成。
唯识所变的道理,非如幻师魔术,说变就变,说有就有。必待名言种为因,其余种识为缘,因缘和合,方能显现。所以,唯识所变的境界自然有处、有时。至于众多有情共见一事,是因为能一起生到这个世界的凡夫众生,都是由某种共业招感,之后又在共同的文化熏陶下成长,形成相似的认识,故作用得成。外人原举梦境、病眼空花问难,其实,梦境、病眼空花与平常所缘境,岂能同日而语?梦境心力弱,病眼境是病态,作用不大,或者说根本不起作用,而平常心缘境心力强,所现境界作用当然也就大了。 唯识家举出狱卒以释四难,其根据是狱卒非实有情,而是犯罪者诸识共变。这种思想只是唯识家的主张,因此,小乘大众部、犊子部就提出,为什么不许狱卒是实有情呢?
论主答曰;狱卒不应是地狱趣,也不应是余趣。不是地狱趣的原因有四:1.狱卒与犯者感受不同;2.不互相逼害,而是一方逼害另一方;3.形量相等,不应该存在害怕;4.报身相同,应不能忍受炎热猛焰,也不是余趣者,因是余趣不能生彼。
大众部救曰:余趣可以相生,如天上有傍生,地狱中为何不能有狱卒呢
论主答曰:天上傍生在天趣受乐,地狱狱卒也应在狱中受若,既然狱卒在同样残酷的环境中不受苦,故不可相例。
萨婆多师救曰:我们也承认狱卒非有情,但他是犯罪者共业所感,应为心外实境
论主答曰:既然同意狱卒是共业招感,那么,狱卒在识内有何不可
经部救曰:狱卒固然是非情,是有情过去造业时熏成种子,保存在内识中,待因缘成熟感得大种狱卒差别。只是,他们是在识外而非识内。
论主答曰:既认为业种熏习在识中,而是识外感果,不许在识内感果,是何道理
虽然唯识与有部、经部同主张狱卒为狱中有情共业所感,但有识内和识外的不同。唯识道理是成立不离识,承认识内之境,而不同意识外有境。所以,有部、经部的主张,为唯识家所反对。
用狱卒为证成立唯识,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似乎难以令人生信。不过,真正了解科学的人都知道,目前,科学考察能力也有限,从18~19世纪以来,科学一直偏重物质世界的探讨,对精神领域的认识相对薄弱。近几年来,由于特异功能的发现,科学研究已经逐渐重视到精神方面,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的认识会更为全面。因此,对于不能现见的鬼神,如果本着科学态度,不应轻易否定为无。 针对唯识家的反驳,经部师举出十色处为证,即世尊在经中说有色等十处,提出离心实有色等的疑问。
论主答曰:说色等十处,并非说色等十处为实有,此是世尊密意说。所谓密意者,即内界的五识,由于各自种子现行时,在那些识上,变现色等相分,色等虽似在心外,因是识所变,故没有离识。十处的建立,是依着五识的能生种子及所变相分,乃说内五处和外五处。这种密意言教,显示有情是根尘识的和合,没有常一、主宰的我,令声闻人悟入人无我。进而,根据唯识教理,证入法无我。
依唯识正理识种非根,但因外人不知有八识内变根身以为识依,外变器界色声等境,为识疏所缘缘,故方便说依五识立内外十色处,成唯识义。其实,五识的生起,内藉自种以为因缘,及依八识所变五净色根,为俱有依增上缘,以八识所变器界诸色,为疏所缘缘,自识所变相分为亲所缘缘,自见分为能缘,自证分为自体,虽有根境内外十处,仍不违背唯识。 对于十色处是密意教之说,有些人很不以为然,觉得实有外境,极微所成,作五识所缘境。如胜论执有极微构成的有分色是一体,古萨婆多师执极微构成外境有多体,经部执实有众多极微和合为色境,新萨婆多正理执实有众多极微和集为色境。
论主对这些说法一一驳斥。破外道一体说:有分色体由分色构成,离开分色,就没有另外单一、实在的有分色;又有分色体是一不能成立,因为有分色由众多分色构成,如许多分色。破古萨婆师多体说:前五识所缘缘应具二义:一、有形相可见,二、有实体。如其所言,多体极微虽具有实体,然无形相可见,五识不能缘彼。破经部和合说:色等和合相有形相可见,但无实体,也不能作为五识所缘。破新萨婆多师正理派和集说:和集相虽是实有,然五识上无彼相,如坚湿等,眼识不能见彼,也不能成为前五识缘境。
论主接着破斥极微构成聚色,以为极微有合无合都不能成立。就有合来说,有部许七极微合成一阿耨色。七极微合中,中间一微,六方六微,此中间微能与四方上下六微合,则应有六方,既有六方可得,极微形相就可分为六分,如果可以分析,怎能称为极微呢?假如极微没有形相,不占空间,那么聚色也应不可见,因为无形相的极微聚在一起,还是无形相。再说无合,萨婆多师因为极微无形质,不能合成聚色,又提出极微无合,能合成聚色的是阿耨色以上的聚色。论主破曰:极微是聚色的基本元素,既无合义,所成的聚色又是什么合成的呢?如果说有方分的聚色相望也无合义,可见不能成立相合,并不是因为无方分,那么以无方分证成极微没有合义也是不合理的。如是,一实极微构成聚色,根本不存在了。
对于极微有方分无方分,论主也作了破斥,以为极微如果有方分,必然还可以分析,不应该是独立的一体。如果无方分,应无影、无障,不能构成有形质的聚色。所以,极微只是意识分别假名安之,并无实质,识外极微是没有的。
印度古代的极微说、西方古代的原子说,都是作为物质的根本元素而提出,具有不可分、常恒不变的特征。随着科学的进步,科学家利用各种精密仪器观察,发现原子并非最小的单位,其中还能分出质子、中子、电子,它们都是有形相的,进一步剖析,还能分出粒子、微子等等,但这些是没有形相的。唯识家否定极微,与现代科学不谋而合。所以,外境无实的主张不是迷信。 外人从能缘方面,举出三量中的现量,五尘色境是现量所得分明显现,大小乘皆共极成,怎么能说没有呢
论主答曰:现觉如梦,梦中虽无外境而有现觉,可见现觉五尘不必外境(注:破经部)。又,五识现量缘五尘境得法自相,不带名言,无筹度心,不执为外。等到起名言分别为外时,已不是现量,而是意识虚妄分别,妄执为外(破正量部)。又,能缘心及所缘境念念生灭,起外境执时,能缘现量心及所缘自相境界早已灭去(答刹那论者)。如是,怎么能说有现量呢
外人又难曰:尽管色等现境已灭,但后念意识回忆其境相,由意识能忆,可证明五识现量缘心外境。
论主答曰:所忆现境还是不离识,是识的显现。依《成唯识论》说,五识各有四分,五尘境为五识相分,是识自证分变现的,不离自证分,故曰唯识。 前面有以梦境释现量,外人又从梦觉的不同设疑:以为梦觉既然同是唯心,为何我们只知梦境不实,却不知道清醒境界呢
论主答曰:?梦中未觉不知梦境非有,待觉醒后方知。同样,众生被无明所障,处生死大梦中,不知外境非有,待真觉位,真智现前,才知外境是无。
外人欲以梦例觉成证明外境实有,却不知我们正在梦中。众生无始以来虚妄分别,执内为外,认假为真,颠倒黑白,造种种业,流转生死,苦不堪言。倘若我们现在所缘是真实境,就不应有无知、迷茫,而应是解脱圣人了。 外人难曰:假如不承认有心外实境,那么,亲近善友听闻正法而生起正见,与亲近恶友听闻邪法而产生邪见,应该如何理解呢?
论主答曰:说法、闻法是由能教与受教二者心识的增上缘力构成,由受教者为增上缘,能教者自识上法义相现,形成说法;反之,因能教者说法为增上缘,受教者识上法义相现,成为闻法,由所闻正法邪法都是闻者自识变现,是为唯识。
唯识以十方世界无量有情,各各皆有自己受用根身器界,以自所变为自亲所缘缘,他所变者为疏所缘缘,彼此所现境界但能相互影响,决不外缘。 外人难曰:既然说睡梦与觉时同缘唯心所变境界,为何所造善恶感果不同,可见觉时所缘实有外境。
论主答曰:人在梦中时,由于睡眠的力量,心力羸劣昏昧,所造善恶无力感果。觉时则缘境明了,心力强大,造善、造恶都能招感果报,这是睡时与觉时心力不同,不能证明觉时有外境。 外人难曰:如果唯心无外境,世间怎么会有杀生业和杀生罪呢
论主答曰:杀生业罪的构成,是因为能杀者起杀业为增上缘,产生一股强大力量,令所杀者有杀害已断命事成,所以能杀者得杀生罪。这一道理,就像鬼神以意念力量令他有情失念发狂得梦一样。具神通者的意念势力,也能令他在梦中见种种事,如大迦多衍那以意愿势力,令娑婆剌拏王等梦见异事;阿练若仙人以意愤势力令吠摩质利王梦见异事。又如世尊在经中说,意罚是大罪,举出弹宅迦、末蹬伽林、羯陵伽林等繁华城市的荒芜,都是仙人的意愤力量所毁。意念力量可以构成杀业和杀罪,意念能令他有情自变境界,自取灭亡,可见杀业形成不必是外境。 外人难曰:若不承认外境,他心智缘他心为境,岂不是外境
论主答曰:他心智者缘他心并不是真实的,只是以他心为本质,自变他心为亲所缘缘,就像自心智缘色自不能亲缘一样,变影而缘。又,有情无始以来被无知法执所覆障,他心智与自心智于境都不能如实知。
在唯识学形成过程中,《唯识二十论》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如在“识从自种生”一颂的长行提出似色现识及似触现识,这种以一切法都是识、都是识为自性的思想,恰与《摄大乘论·所知相分》将一切有为法归纳为十一种识,与六根识六尘识的思想是一致的,都反映了无境唯识,与后来陈那、护法等建立三分、四分,承认相分境有体,是不太一样的。又论中多处引用梦喻,破现量证中的忆持识境不离识,及否定外色成立唯识,都是受到《摄大乘论·所知相分》的影响。
继承本论思想最明显的,乃《成唯识论》,在释九难以成立唯识的部分中,第二世事乖宗难、第三圣教相违难、第六现量为宗难、第七梦觉相违难和第八外取他心难,与本论内容几乎一样。另外,第一唯识所因难、第四唯识成空难、第五色相非心难和第九异境非唯难,则可视为对本论的补充。所以,学习本论应以《摄大乘论》及《成唯识论》为参考。

唯识的《唯识二十论》

又称《二十唯识论》、《摧破邪山论》。一卷。世亲菩萨造,唐代玄奘大师译。
世亲,又作天亲,梵语婆薮槃豆,北印度犍陀罗人。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创始人之一。与兄无著依于有部出家,无著直入大乘,世亲却入经量部,立志改善有部教义,入迦湿弥罗国研究《大毘婆沙论》。归国后,讲《毘婆沙》,并作《俱舍论》。
师初抨击大乘非佛说,后来由于无著的指点,方才大悟大乘之理,归信大乘,研究大乘经教,弘扬大乘要义,著述甚多,有「千部论主」之称,如《摄大乘论释》、《十地经论》、《唯识二十论》、《三十唯识论颂》、《大乘百法明门论》等,都是有名之作。
玄奘大师,唐代河南偃师人,俗姓陈,名褘。我国四大翻译家之一,法相唯识宗的创始人。十三岁入洛阳净土寺出家,后因诸师所讲经论各有不同,经典中之义理亦有隐晦之处,乃于贞观三年(629)孤身涉险,备尝艰辛,西行求法。贞观七年到印度,入那烂陀寺,以戒贤为师,学《瑜伽论》等。贞观十九年归至长安,请回梵文原典六五七部,奉敕于弘福寺翻译,主持译事二十年,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三三五卷,《二十唯识》、《三十唯识》即是其中之一。
唯识的学统,发端于弥勒,集大成于护法。然护法的学统不行于印度,由胜军论师传至玄奘,独盛行于中国。
唯识家主张一切诸法无有实体,其所以有法相的显现和作用的成就,都是由于有情心识所建立,离识变现之外,无有任何实在,所以称为唯识。又本论体裁取偈颂方式,每颂四句,每句五字,总举二十一颂,就之而诠释其义,最后一颂是用为结叹,并不说理,因此虽有二十一,只算二十,因之名为二十论。
本论引用《十地经》三界唯心之义,论证外境由内识显现,显示唯识无境以破斥小乘、外道的实在论。是法相宗所依的十一论之一,瑜伽十支论之一。 据窥基大师的《唯识二十论述记》载,世亲造论的缘由有三:
1.令法久住,利益有情。
2.令知第三时教,契会中道。
3.为破除外道邪师等的无知邪知,遮种种异执,令于唯识深妙义理中得如实解。 窥基大师将本论二十颂分为七大文:
1.第一─十四颂:说小乘外道四事难议境无,却征实境执。
2.第十五─十六前半颂:释小乘以现量证境有,返破忆持执。
3.第十六颂后半颂:释小乘外道以梦例觉时,应知境无失。
4.第十七前半颂:释外难二识成决定,外境非无失。
5.第十七后半颂:解外难梦觉心无异,造行果差失。
6.第十八─十九颂:释外难无境、杀等无,返诰他宗失。
7.第二十颂:释外难不照他心智,识不成失。 本论设七难,安立大乘三界唯识义。此七难概述如下:
1.世事乖宗难:外道问,若一切法皆是唯识,无心外实境,如何现见世间情与非情等物有处定、时定、身不定、作用不定?论主举梦、鬼、地狱、天上、傍生等喻答难,证明四义皆成。
2.圣教相违难:外人问,若言一切皆是唯识,无心外实境,佛陀何故说有十二处?论主揭佛说色等十处的密意。外人又问,佛说十二处对闻者有何利益?论主答以佛陀建立十二处,以破众生我执,使学者悟入人无我,也就是数取趣无我的道理。
3.现量违宗难:外人问,色等外境,分明五识现量所证,何故拨无?论主以梦喻现前境界,解释现觉证境无一属实,并说明忆念并非实境,未醒不知是梦。
4.二识决定难:外人问,外境若属空无,何以世间圣教皆教人远离恶人恶法,亲近善人善法?论主示以展转增上的力量,是由善恶二类种子成熟时所生之识所决定。
5.梦作不受难:外人问,现前境如同梦境,何以醒时造善恶业会得到苦乐果报,梦中一样的造善恶业,何以独无果报?论主答以梦中能造的心已被睡眠所损坏,不能自主,所以梦时与觉时造业所得的果报就不相同。
6.杀生无罪难:外人问,若唯有识,而无身语业等,猪羊等畜生如何被他杀?若猪羊等畜生的死不由他杀,屠宰的人也就没有杀生罪。论主谓杀生罪完全是由于双方心识所交织而成,并非实有身命可杀,所以看似由外境所形成,实则仍摄归唯识。
7.外取他心难:外人问,若唯有识,诸他心智能知他心吗?若不能知,何谓他心智?若能知,唯识应不成。论主谓他心智所知他心,也是虚妄不实。
本论内容并没有提到八识转变的相状,也不见有阿赖耶识的用语,更无详细的心所说明,是学习唯识思考根本态度的论书。
本论的汉译本,除玄奘大师的《唯识二十论》外,另有二异本:
1.南朝梁代真谛译《大乘唯识论》一卷。
2.北魏菩提流支译《大乘楞伽经唯识论》一卷,又称《破色心论》。
此三译本中,菩提流支的译本文多颂少,由二十三颂所成;真谛所译本,文少颂多,有二十四颂;玄奘译本,文颂均等,由二十一颂所成,今收录于《高丽藏》第十七册、《碛砂藏》第十七册、《龙藏》第八十六册、《卍正藏》第四十一册、《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梵文原典由奚鲁宛·赖韦在尼泊尔发现,藏译本今亦传存于世。
本书的注释书甚多,在印度,以世亲弟子瞿波论师为首,共有十多家注释,其中以护法所造《成唯识宝生论》五卷较为重要。我国则有唐窥基所撰《二十唯识论述记》二卷、新罗圆测的《唯识二十论疏》二卷等。

怎么样系统学习唯识学

热心网友
可是在这基础上执着书本的理解,你绝不可能真懂唯识。因为凡是论都不是百分百真理。憨山大师一句话“八识里和八识外都有七识”,还有太虚大师跟闽台佛学院法师的辨论八识有体,六识七识都有体这二句话使我真弄懂唯识。

《上帝不会掷骰子》 大家能理解吗? 正确吗?

上帝不会掷骰子 世界就是硕大的公式结合体,任何事件都可以100%正确预测、推算。推算包括明天的彩票号码、抓阄的结果、红绿灯的等待时间……不过真的这样推算也许会造成循环影响,如此看来,历史将不是一条简单的数轴式发展,而是像二维、三维甚至更高维的发展模式进行。如果我们知道了明天的彩票号码,大量买进这个号码。开奖人也推算,就会造成取消开奖,那么就不存在这样一个中奖的号码,而推算结果将改变,而结果改变又改变买号情况,如此循环影响。再如2x+(2x)^2=y 其中当x改变,那么2x也相应改变,而2x改变,那么(2x)^2也相应改变,而(2x)^2改变,也预示2x的改变。但我们通过其中的某种联系是可以直接求出循环影响后的结果y。 “当我们不对体系进行任何干扰,却能确定地预言某个物理量的值时,必定存在着一个物理实在的要素对应于这个物理量,即实在性判据。”但这种干扰是几乎不能排除的,因为我们本身就存在与这个宇宙体系中,所以推算出的结果一定是循环影响后的。我们就是x、2x、(2x)^2的其中一份子而去推算出结果y,这个y是被干扰后的y。但在大范围上历史却是一条简单的数轴式发展,因为在宇宙诞生之初就已经决定了整个发展过程(甚至是每一个细节),也已经决定了宇宙的结局。 也许有人会不理解、不相信。但在原始社会谁又会理解现代科学、数学呢?现在人类的发展就是在解这样的一道大题,到解开了,万事万物都成为相对而言。因为世界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是同时存在的,只不过我们的感觉是从时间轴的一端走向另一端。也可以说将来的人已经解开的这道大题,只不过我们没有感觉到,因为那发生在我们感觉的未来。过去、现在和将来是时时刻刻在相互影响的,也之所以有这样的影响,才有你感觉到的这个世界。 现在的矛盾和未知只不过是我们还不知道这个表达式。概率学就是现在人类还没发展到这一步的错误学说。我们可以从人的言行推测他的心理,这人们称为心理学;从物体的表象推出其实质这就是科学。知道了这表达式,推算就像翻看录像带,最细微的具体某一个原子的运动到最浩大的宇宙秘密我们都可以了如指掌。也可以推算出我的正确。其实人类的某些言论已经开始接近这个方向就像“上帝不会掷骰子”、“蝴蝶效应”等等。
量子力学中有个关于月亮的“测不准”通俗例子,大约的意思是,当你背对着并且看不到月亮的时候,量子力学认为月亮就是一堆函数波,甚至是不存在的,只有当你转过身去看它的时候,月亮才会出现并存在,并且它的具体位置和形状也会在同时瞬间被确定。
这是一个很难理解的概念,很早前就有科学家们试闹验证,诸如EPR悖论之争,但通俗一点来说就是“上帝到底会不会掷骰子?”
量子物理学家认为·“测量”或者“转身观察”这个过程的本身,对被测物体所存在的系统是会造成巨大影响的,因为它们算是同处一个体系的,最终导致被测物体也是测不准的·或者说被测出来的只是它的一个随机状态,也就是掷骰子的结果。在现有的世界框架中,所有事物都是像是一张大网,都是相互联系的·一旦测量方发生变化,处以统一宇宙体系的被测方也会随之而变,所以有人假设或许站在更高的维度,可以脱离低维空间下的物质联系,也许可以准确扑捉到世界真实的状态。要观察到世界的真实状态,必须得先找到一个“上帝之眼”,和维度或许无关,但有科学家坚信“上帝之眼”是存在的·只是现在无法找到而已。
坚持这种想法的科学家的依据是曾假设存在过的“上帝粒子”,作为一种科学手段,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是许多难题最终得以解决的重要途径,在上个世纪末期,粒子物理科学家们建立了一套以62个基本粒子为标准模型来解释当时世界的理论,但这个理论必须首先假设和预言一种被称之为“上帝粒子”存在才能运行下去·否则理论的基石瞬间就会被击垮而不复存在。
而这个游离于整个世界的“上帝粒子”如同幽灵一般始终无法找到,所有粒子中只有它才能产生质量,是物质的质量之源,如果找不到它,就无法解释其他粒子的质量从何而来,没有质量的世界,显然是无法自圆的理论,所以科学家们假设并预言了它的存在,并持之以恒的寻找着。 一直到了二十世纪的末期,科学家们才在最新的实验中,发现一种最接近“上帝粒子”的疑似粒子存在,一下子鼓舞了科学家们的信心,也让人们看到了这颗被誉为“指挥着宇宙交响曲”的上帝粒子存在的预言最后将被证实的希望。
本文标题: 唯识二十颂读后感(唯识的《唯识二十论》)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2479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简爱每一章的读后感(简爱一到十章读后感两百个字)读走进新时代读后感2000(《走进新时代》听完的感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