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党内组织生活的读后感严格党内组织生活的读后感党组织生活会感想,在上周,党务级长和谢辅导员组织我们入党积极分子开了一次党组织生活会。一直以来...
严格党内组织生活的读后感
严格党内组织生活的读后感党组织生活会感想
在上周,党务级长和谢辅导员组织我们入党积极分子开了一次党组织生活会。一直以来,我这个入党积极分子对党的认识只止于书本和课本。而这一次的生活会改变了我对党简单且书面的认识。
首先级长简单介绍了一下中国共产党及其基本的理论概念。并且播放了有关中国共产党的视频。老实说,在还未看到视频之前,我是不太了解中国共产党建立的过程的;也不知道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什么样的艰辛的环境下建立、生存与发展的。就在这次的党组织生活会上,我通过视频,才开始了解,当时建立党时情况之紧急、艰苦。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召开,聚集在狭小的石库门厅堂里。视频中的旧屋似乎还隐隐透漏着当时的紧张气氛。而中国共产党党员们就在这样的小屋子里探讨中国未来的前途和命运。可是会议却意外地受到法租界巡捕袭扰,在会议的最后一天地点转至浙江嘉兴南湖一只游船上举行。悠悠南湖上,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党纲和决议正式通过,庄严宣告党的诞生。我很佩服中国共产党人在求索中不断破解难题,在创新中不断增强。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将会在党的带领下日益豪迈并且自信。
开完会后我更加坚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也唯有中国共产党使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展现出光明璀璨的前景。
在五星红旗的辉映之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发生亘古未有的巨变,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之路上阔步迈进。
在上周,党务级长和谢辅导员组织我们入党积极分子开了一次党组织生活会。一直以来,我这个入党积极分子对党的认识只止于书本和课本。而这一次的生活会改变了我对党简单且书面的认识。
首先级长简单介绍了一下中国共产党及其基本的理论概念。并且播放了有关中国共产党的视频。老实说,在还未看到视频之前,我是不太了解中国共产党建立的过程的;也不知道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什么样的艰辛的环境下建立、生存与发展的。就在这次的党组织生活会上,我通过视频,才开始了解,当时建立党时情况之紧急、艰苦。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召开,聚集在狭小的石库门厅堂里。视频中的旧屋似乎还隐隐透漏着当时的紧张气氛。而中国共产党党员们就在这样的小屋子里探讨中国未来的前途和命运。可是会议却意外地受到法租界巡捕袭扰,在会议的最后一天地点转至浙江嘉兴南湖一只游船上举行。悠悠南湖上,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党纲和决议正式通过,庄严宣告党的诞生。我很佩服中国共产党人在求索中不断破解难题,在创新中不断增强。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将会在党的带领下日益豪迈并且自信。
开完会后我更加坚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也唯有中国共产党使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展现出光明璀璨的前景。
在五星红旗的辉映之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发生亘古未有的巨变,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之路上阔步迈进。
求一篇组织新能力的读后感
——《组织能力的杨三角》读后感
人力资源管理最新研究前沿,就是如何使得人力资源和公司战略统合起来,使得人力资源为战略做贡献.
我经常想到一个比喻,企业就是一辆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轿车,如果我们按照120公里/小时的速度前进,轿车能够平稳行驶;但如果我们按照240公里/小时的速度前进,则只有20%的轿车能够承载如此快的速度而不出问题.作为企业经营者,每个人都希望按照240公里/小时、甚至更快的速度行驶.最终轿车能以多快的速度行驶:一是取决于企业家自己所确定的目标,二是取决于轿车本身的能力.
企业是由三部分构成的:人、财、物.财、物是死的,需要由人来运筹.所以,企业能力的核心是人的能力,以及对人的组织和管理.这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核心,也是本书所阐述的重点.
本书的中心论点关注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根据公司战略的要求,如何分阶段地去建设公司的人才储备、能力结构、以及找到忠心、合用的人;第二,如何根据公司战略的变化,调整公司人力资源的构成.
难度在于,公司战略可以根据公司内外部经营的情况随时调整,当然更多的是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但公司内部能力的建设却没有战略调整的速度快.谁能快速调整自己的组织能力跟随战略的变化,谁就能赢得竞争的胜利.杨国安教授给出了经营业绩的公式:
经营业绩 = 战略 * 组织能力
这个公式深刻揭示了经营管理的难度和内涵.为什么是乘的关系,不是加的关系?如果组织能力等于零,战略即使再强,经营结果也是零.这个公式给我们的启发是:我们必须平衡发展公司的战略能力和组织能力,让这两方面都强.
其实这个公式还略显粗糙和简单,战略和组织能力并非独立的两个事物,而是彼此关联.按基于能力的战略的观点,组织能力的建设本身就是战略的一部分.按战略内生性的观点,组织能力建设的过程也有助于公司发现新的战略机会.比如,比亚迪擅长的电池生产能力,让王传福发现自己可以进入电动汽车行业.因为比亚迪的组织能力是他有一大批进行生产线、生产工艺开发的工程师,这些工程师为比亚迪设计了全球独一无二的电池生产线,使得比亚迪的生产过程成本只有日本公司的1/10.而电池的成本,50%是原材料成本,50%是生产线折旧的资金成本,而比亚迪依靠低廉的生产线折旧,就可以迅速打败日本企业,在短短的5年内成为全球电池大王.而今天电动汽车生产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比亚迪能进入电动汽车领域,战略实施、战略选择的关键是比亚迪已经具备的组织能力:即拥有大量的能低成本建造生产线的工程师.
人力资源管理最新研究前沿,就是如何使得人力资源和公司战略统合起来,使得人力资源为战略做贡献.
我经常想到一个比喻,企业就是一辆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轿车,如果我们按照120公里/小时的速度前进,轿车能够平稳行驶;但如果我们按照240公里/小时的速度前进,则只有20%的轿车能够承载如此快的速度而不出问题.作为企业经营者,每个人都希望按照240公里/小时、甚至更快的速度行驶.最终轿车能以多快的速度行驶:一是取决于企业家自己所确定的目标,二是取决于轿车本身的能力.
企业是由三部分构成的:人、财、物.财、物是死的,需要由人来运筹.所以,企业能力的核心是人的能力,以及对人的组织和管理.这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核心,也是本书所阐述的重点.
本书的中心论点关注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根据公司战略的要求,如何分阶段地去建设公司的人才储备、能力结构、以及找到忠心、合用的人;第二,如何根据公司战略的变化,调整公司人力资源的构成.
难度在于,公司战略可以根据公司内外部经营的情况随时调整,当然更多的是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但公司内部能力的建设却没有战略调整的速度快.谁能快速调整自己的组织能力跟随战略的变化,谁就能赢得竞争的胜利.杨国安教授给出了经营业绩的公式:
经营业绩 = 战略 * 组织能力
这个公式深刻揭示了经营管理的难度和内涵.为什么是乘的关系,不是加的关系?如果组织能力等于零,战略即使再强,经营结果也是零.这个公式给我们的启发是:我们必须平衡发展公司的战略能力和组织能力,让这两方面都强.
其实这个公式还略显粗糙和简单,战略和组织能力并非独立的两个事物,而是彼此关联.按基于能力的战略的观点,组织能力的建设本身就是战略的一部分.按战略内生性的观点,组织能力建设的过程也有助于公司发现新的战略机会.比如,比亚迪擅长的电池生产能力,让王传福发现自己可以进入电动汽车行业.因为比亚迪的组织能力是他有一大批进行生产线、生产工艺开发的工程师,这些工程师为比亚迪设计了全球独一无二的电池生产线,使得比亚迪的生产过程成本只有日本公司的1/10.而电池的成本,50%是原材料成本,50%是生产线折旧的资金成本,而比亚迪依靠低廉的生产线折旧,就可以迅速打败日本企业,在短短的5年内成为全球电池大王.而今天电动汽车生产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比亚迪能进入电动汽车领域,战略实施、战略选择的关键是比亚迪已经具备的组织能力:即拥有大量的能低成本建造生产线的工程师.
改革开放三十年读后感
要小学高年级的……要改革篇的速度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无疑成为中国历史的标志点,因为,是改革开放,是解放思想,实现了中国当代发展历史性的转折,中国命运由此改变,社会转型也由此开始。
2008,我们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
中国于一九七八年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一个个新兴城市拔地而起。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制造和开发。一个个大型工程得到竣工。一个个超大型企业正在迅速成长。中国长得高了,长得壮了. 改革开放是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
西方有的人认为,邓小平提出“摸着石头过河”似乎是实用主义的,中国的改革开放似乎没有明确的理论指导,这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党是一个重视理论思维,善于对实践做出科学总结的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个一次完成的过程,而是要反复实践、反复探索、不断总结,寻找规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就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发展历程做出科学总结的产物。既是对已有科学理论的充分继承,也包含着对中国发展最新实践的科学总结,既有对未来发展各种可能性的充分预见,还包含了对人类,对世界各国发展经验的吸收和借鉴。
在这30年内,中国人民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香港自秦起明确成为中原领土,直至19世纪中叶清朝对外战败,领域分批被割让及租借予英国成为殖民地,香港从而开通港口发展。1980年,中英两国落实香港前途问题,于1984年签订《中英联合声明》,决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位远离母亲怀抱的游子终于感受到了母亲怀抱的温暖。
2001年7月13日北京时间22:00,万众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终于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中揭晓。萨马兰奇雄浑的宣告声中只有一个名字:BEIJING! 中国北京凭借其过人的优势,完美的陈述报告,在五个2008年奥运会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夺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想终成现实。这次发射是人类探索太空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成就。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国人民,必定能突破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矛盾,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成果。
或现实存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概括地说,改革开放,我们“改”出了一个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直观地考察我们的现实社会,经过改革开放,同三十年前相比,确实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从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点看,早已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看,已经由过去的“一大二公三纯”、公有制一统天下,改变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从经济体制看,已经由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从社会状态看,已经由封闭和墨守陈规的社会转变为对外开放、融入世界和全面进行改革、越来越活跃的社会;从出发点看,过去建设社会主义,强调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现在强调改善人民生活,以民为本。
在全党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后,通过改革开放形成和确立起来的以上五个方面的成果,可以看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要素。
这样一些重大的变化,给我们的社会和社会成员带来什么呢?
首先是经济的快速发展。1980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是7100亿元(见十二大报告),到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21.09万亿元,即使扣除价格上涨因素,也增长了几十倍之多。我国的经济发展之快,被国际舆论视为奇迹。
人民生活普遍改善。进入历史新时期的时候,我国大约九亿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人口竟有2.5亿之多。现在,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还留下一个不小的尾巴),广大人民的生活普遍得到明显改善。这是大家都可以感受得到的事实,不必一一列举。
综合国力大幅度增长。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高增强了。
人的精神面貌深刻变化。人民受教育程度提高了,青壮年文盲已基本扫除,九年制义务教育已基本普及,大学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百分之二十。过去年代存在的那种个人迷信、思想僵化状态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人们敢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大大增强。
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呢?以上这些,就是现实存在的、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年,邓小平曾说:“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8页)回过头来看,确实是这样。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实践和历史的角度看,改革开放,其意义决不亚于民主革命时期找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上事实,充分说明了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巨大进步。特别要强调的是,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以上事实,充分说明了改革开放的路线是正确的,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生命力。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体现
但是,国际国内都有人认为,改革开放搞了一个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或者说,中国现在是共产党领导的资本主义。有人甚至想当然地列出几条,作为标准,对照现实社会,指责改革开放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这里涉及到一个老问题,就是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确实很重要,需要搞清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丢开老祖宗,随心所欲地发议论。那么,什么是科学的社会主义呢,老祖宗是怎么说的呢?
马克思和恩格斯着重在经济方面讲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从经济上分析和判断社会性质是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基本的思想和要求是:
首先要消灭资产阶级的私有制,由社会占有生产资料。恩格斯强调:社会主义同现存制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693页)马克思和恩格斯将“公有制”与“社会占有生产资料”两个概念在同一意义上使用,但这两个概念的包容性是很大的,其具体实现形式决不限于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总量。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出了这个要求,以后他们又不断地阐述这个思想。
“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第633页)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强调,他们的理论是活的行动理论,而不是必须机械照搬的教条,这些基本原理的具体运用,完全取决于人们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就是说,要从各国的实际出发。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概括,同老祖宗讲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完全一致,而且有所深化。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的思维方法,是列举几条特征,来判断社会主义,而不善于从基本思想的高度、从本质的高度理解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我们认定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我们强调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是提出了以人为本。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较好地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由于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特别要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用中国语言表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应当提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
应当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更多更好地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和要求。
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从消灭了剥削制度、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及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来看,都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范畴。但是,由于在指导思想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认识不完全清醒,思想僵化,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中确有不少不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东西,概括地说,主要有:“一大二公三纯”的所有制、计划经济体制、以阶级斗争为纲、高度集权。通过改革开放,这些不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东西,有的相当彻底地改掉了,有的正在改变。总之,我们的改革开放,改掉的是不切合中国实际的东西,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东西,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任重道远
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从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转变还远远没有完成,我们的改革开放任重道远。
观察我们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市场秩序还不够规范,市场的发育程度还比较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还有残存,旧体制的思想、观念、习惯、活动方式、领导方法还存在,等等。还要看到,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还存在一些非社会主义的东西,这主要是指封建主义的残余影响。邓小平曾指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存在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家长制现象、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这些弊端都带有封建主义色彩。最近揭露出来的山西黑砖窑,是比封建主义还要落后的东西,带有奴隶制的色彩。以上这些,其性质都是非社会主义的,都在革除之列。
回顾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总体上很成功,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失误失衡。现实社会中的各种关系,最基本的是经济与政治、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关系,而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不够协调,经济体制改革迈出了几大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政治体制改革却是碎步缓行,进展不大。“官本位”非但没有削弱,还有增强之势。目前存在的民生问题突出,贫富差距拉大,为富不仁现象增多,丑恶现象陈渣泛起,社会风气败坏,腐败严重等问题,都同政治体制改革不到位有关。
目前改革处在关键阶段,问题很多,矛盾复杂,难度很大,各种议论纷起,我们要下最大决心,拿出民主革命时期提出将革命进行到底那样的决心、气概和魄力,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回顾三十年来的改革,我们体会到,从旧体制转变为新体制,从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转变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确实是一场革命。在改革进程中,困扰改革者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姓资姓社”的问题。改革从起步时起,就有人指责是走了资本主义道路;改革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姓资姓社”的争论。
邓小平针对“姓资姓社”的争论,明确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这就是有名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不仅是实践标准的发展,更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邓小平改革思想的精髓。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廓清“姓社姓资”迷雾的有效武器。正如有的领导干部所说,这些年,我们就是靠“三个有利于”标准壮了胆。
坚持改革开放,就要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判断标准。我们看到,有的文章谈论改革,洋洋万言,引了不少邓小平的话,但就是不讲“三个有利于”标准,真是咄咄怪事!不赞成“三个有利于”为判断标准,必然要另立判断标准,这是挑起“姓社姓资”争论的习惯做法。实践已经证明,离开“三个有利于”标准谈改革开放,很可能南辕而北辙。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头脑要保持清醒。
恩格斯说,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条重要原理。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完全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要求,也适应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2008,我们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
中国于一九七八年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一个个新兴城市拔地而起。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制造和开发。一个个大型工程得到竣工。一个个超大型企业正在迅速成长。中国长得高了,长得壮了. 改革开放是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
西方有的人认为,邓小平提出“摸着石头过河”似乎是实用主义的,中国的改革开放似乎没有明确的理论指导,这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党是一个重视理论思维,善于对实践做出科学总结的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个一次完成的过程,而是要反复实践、反复探索、不断总结,寻找规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就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发展历程做出科学总结的产物。既是对已有科学理论的充分继承,也包含着对中国发展最新实践的科学总结,既有对未来发展各种可能性的充分预见,还包含了对人类,对世界各国发展经验的吸收和借鉴。
在这30年内,中国人民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香港自秦起明确成为中原领土,直至19世纪中叶清朝对外战败,领域分批被割让及租借予英国成为殖民地,香港从而开通港口发展。1980年,中英两国落实香港前途问题,于1984年签订《中英联合声明》,决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位远离母亲怀抱的游子终于感受到了母亲怀抱的温暖。
2001年7月13日北京时间22:00,万众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终于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中揭晓。萨马兰奇雄浑的宣告声中只有一个名字:BEIJING! 中国北京凭借其过人的优势,完美的陈述报告,在五个2008年奥运会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夺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想终成现实。这次发射是人类探索太空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成就。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国人民,必定能突破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矛盾,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成果。
或现实存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概括地说,改革开放,我们“改”出了一个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直观地考察我们的现实社会,经过改革开放,同三十年前相比,确实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从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点看,早已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看,已经由过去的“一大二公三纯”、公有制一统天下,改变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从经济体制看,已经由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从社会状态看,已经由封闭和墨守陈规的社会转变为对外开放、融入世界和全面进行改革、越来越活跃的社会;从出发点看,过去建设社会主义,强调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现在强调改善人民生活,以民为本。
在全党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后,通过改革开放形成和确立起来的以上五个方面的成果,可以看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要素。
这样一些重大的变化,给我们的社会和社会成员带来什么呢?
首先是经济的快速发展。1980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是7100亿元(见十二大报告),到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21.09万亿元,即使扣除价格上涨因素,也增长了几十倍之多。我国的经济发展之快,被国际舆论视为奇迹。
人民生活普遍改善。进入历史新时期的时候,我国大约九亿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人口竟有2.5亿之多。现在,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还留下一个不小的尾巴),广大人民的生活普遍得到明显改善。这是大家都可以感受得到的事实,不必一一列举。
综合国力大幅度增长。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高增强了。
人的精神面貌深刻变化。人民受教育程度提高了,青壮年文盲已基本扫除,九年制义务教育已基本普及,大学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百分之二十。过去年代存在的那种个人迷信、思想僵化状态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人们敢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大大增强。
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呢?以上这些,就是现实存在的、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年,邓小平曾说:“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8页)回过头来看,确实是这样。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实践和历史的角度看,改革开放,其意义决不亚于民主革命时期找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上事实,充分说明了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巨大进步。特别要强调的是,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以上事实,充分说明了改革开放的路线是正确的,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生命力。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体现
但是,国际国内都有人认为,改革开放搞了一个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或者说,中国现在是共产党领导的资本主义。有人甚至想当然地列出几条,作为标准,对照现实社会,指责改革开放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这里涉及到一个老问题,就是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确实很重要,需要搞清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丢开老祖宗,随心所欲地发议论。那么,什么是科学的社会主义呢,老祖宗是怎么说的呢?
马克思和恩格斯着重在经济方面讲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从经济上分析和判断社会性质是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基本的思想和要求是:
首先要消灭资产阶级的私有制,由社会占有生产资料。恩格斯强调:社会主义同现存制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693页)马克思和恩格斯将“公有制”与“社会占有生产资料”两个概念在同一意义上使用,但这两个概念的包容性是很大的,其具体实现形式决不限于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总量。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出了这个要求,以后他们又不断地阐述这个思想。
“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第633页)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强调,他们的理论是活的行动理论,而不是必须机械照搬的教条,这些基本原理的具体运用,完全取决于人们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就是说,要从各国的实际出发。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概括,同老祖宗讲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完全一致,而且有所深化。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的思维方法,是列举几条特征,来判断社会主义,而不善于从基本思想的高度、从本质的高度理解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我们认定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我们强调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是提出了以人为本。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较好地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由于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特别要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用中国语言表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应当提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
应当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更多更好地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和要求。
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从消灭了剥削制度、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及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来看,都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范畴。但是,由于在指导思想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认识不完全清醒,思想僵化,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中确有不少不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东西,概括地说,主要有:“一大二公三纯”的所有制、计划经济体制、以阶级斗争为纲、高度集权。通过改革开放,这些不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东西,有的相当彻底地改掉了,有的正在改变。总之,我们的改革开放,改掉的是不切合中国实际的东西,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东西,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任重道远
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从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转变还远远没有完成,我们的改革开放任重道远。
观察我们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市场秩序还不够规范,市场的发育程度还比较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还有残存,旧体制的思想、观念、习惯、活动方式、领导方法还存在,等等。还要看到,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还存在一些非社会主义的东西,这主要是指封建主义的残余影响。邓小平曾指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存在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家长制现象、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这些弊端都带有封建主义色彩。最近揭露出来的山西黑砖窑,是比封建主义还要落后的东西,带有奴隶制的色彩。以上这些,其性质都是非社会主义的,都在革除之列。
回顾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总体上很成功,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失误失衡。现实社会中的各种关系,最基本的是经济与政治、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关系,而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不够协调,经济体制改革迈出了几大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政治体制改革却是碎步缓行,进展不大。“官本位”非但没有削弱,还有增强之势。目前存在的民生问题突出,贫富差距拉大,为富不仁现象增多,丑恶现象陈渣泛起,社会风气败坏,腐败严重等问题,都同政治体制改革不到位有关。
目前改革处在关键阶段,问题很多,矛盾复杂,难度很大,各种议论纷起,我们要下最大决心,拿出民主革命时期提出将革命进行到底那样的决心、气概和魄力,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回顾三十年来的改革,我们体会到,从旧体制转变为新体制,从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转变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确实是一场革命。在改革进程中,困扰改革者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姓资姓社”的问题。改革从起步时起,就有人指责是走了资本主义道路;改革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姓资姓社”的争论。
邓小平针对“姓资姓社”的争论,明确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这就是有名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不仅是实践标准的发展,更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邓小平改革思想的精髓。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廓清“姓社姓资”迷雾的有效武器。正如有的领导干部所说,这些年,我们就是靠“三个有利于”标准壮了胆。
坚持改革开放,就要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判断标准。我们看到,有的文章谈论改革,洋洋万言,引了不少邓小平的话,但就是不讲“三个有利于”标准,真是咄咄怪事!不赞成“三个有利于”为判断标准,必然要另立判断标准,这是挑起“姓社姓资”争论的习惯做法。实践已经证明,离开“三个有利于”标准谈改革开放,很可能南辕而北辙。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头脑要保持清醒。
恩格斯说,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条重要原理。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完全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要求,也适应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读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读后感作文??
正文:我们30年的改革开放成就斐然,通过这个大改革、大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一个伟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从封建半封建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
处在这个时代的我们,周围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现在就把对中国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思考写下来。
1.精神文明建设
在初中的政治课本上,我还记得有这样的话: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可在今天的现实社会中,我看不出精神文明建设到底建设在哪里?难道就建设在政治课本上,建设在口头上?我爸爸时常给我讲他们那个年代的事,尤其是那个时候普通老百姓的精神面貌,在那个物质资料极其匮乏的年代,中国基本没有贪污,没有抢劫,更别提有小偷,绝大部分中国人可以在路上捡到钱归还给失主,应该就是传说中的路不拾遗。而当今社会物质方面可以说比我父辈那个年代不知道发达多少,难道因此就可以有更多的劫匪和小偷,可以有更多的贪官?在广州或者深圳生活的人你们有几个在一个月之内都没有遭遇抢劫的?
毛主席那个时代会把有限的致敬用来拍“雷锋”“焦裕禄”这样的榜样的电影,每日宣扬好人好事,有“学习雷锋好榜样”这样的歌曲,在思想上武装所有的中国人,这些影视歌曲,在我小时还能经常接触到,然而现在的只知道嘴皮子上说“精神文明建设”,实际行动上比以前的中共不知道要落后多少了。
2.物质文明建设
中国建设到现在,物质文明不能说是不丰富。走在北京.上海的大道上,满眼都是高楼大厦。然而,这些高楼大厦这些厂房有几个是属于全国人民的,全国人民从这些物资资料中又享受到了什么?倒是时常听说某某大楼是新加坡人投资的,某某是老美投资建的厂房。如果这些厂房仅仅用来赚取中国人民财富的机器,那会让我觉得今天的这些外资的厂房和解放前西方列强在中国建设的工厂无异。
下面是引用郎咸平《中国的八大危机之详解》中的一段“各位都知道青岛啤酒是我国的著名品牌,你们还认为青岛啤酒还是中国企业吗?告诉你一个数字,青岛国资局控股30%,但是你们知不知道第二大股东是谁?来自美国的安海斯-布希公司控股27%,只要他再多买4%的H股,我们中国的青岛啤酒就会在一夜之间变成外资企业。各位还记得徐工的故事吗?美国的凯利基金要收购徐工,当时包括我在内很多的学者专家在媒体上对这件事情大家大法,由于大家的努力,成功制止了资产流失的现象。当时的地方政府以什么理由卖给外国人呢?是以负的净资产卖给外国人。负的净资产就可以卖了吗?你有没有那么一点点经济常识啊。一个公司的价值不取决于净资产,而是取决于有没有持续经营的能力。对于徐工的价值取决于未来持续盈收的能力,还好没卖,假如以100块钱卖掉,按照我所理解的凯利基金或者类似的基金,一定会把徐工分拆上市或者卖掉,赚到一万块钱。所以从100块价格到一万块他可以赚100倍以上。那么各位了不了解,收购青岛啤酒的安海斯-布希公司就是产业资本,收购徐工的就是金融资本,这两个资本的危害性我们还没有看出来,还在乐观的招商引资,你知不知道招商引资使得这两只秃鹰来席卷中国奄奄一息的制造业。那么你们可能要问我了, 郎教授这样是不是太悲观了,中国制造业我们自己都做不下去了,给外国人能赚钱吗?如果你们有类似的想法呢,你们就太不了解资本主义国家了!为什么我说的话那么像社会主义经济学家,而我们社会主义经济学家讲的话更像资本主义经济学家。其实错了,我是真正吃资本主义奶水长大的资本主义经济学家,所以我对他的理解是非常透彻的,我所以讲的这么社会主义是因为我理解了。”
有人说中国可以从在外资在华工厂中学到先进的技术,难道大家忘了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了: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致使洋务派聘请的一些洋匠利用中国官员不懂技术,进行敲诈勒索,谋取暴利,使企业难以发展。
因此这些外资企业,他们会希望中国富强吗?他们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吗?我想这些答案每个人都应该是很清楚的吧!
盲目引进外资使资本输入国本币面临升值压力,有可能引起宏观货币供给失控而导致通货膨胀,不利于国家经济安全导致非安全因素增加,中国政府无休止地引进投资,增加出口,中国现在的通货膨胀的压力巨大,恐怕普通老百姓的财富已经被洗劫了一层了。
3. 弱势群体
同寝室的聊天,大家谈到今天的中国社会中,谁是真正的弱势群体,于是大家七嘴八舌列举出一大串来,有农民,下岗工人等等。而他们的生存现状究竟如何?又有哪些困难存在?
先说农民,中国的农民,我想人数不会少于6个亿吧,这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弱势群体之一。就说我们的家乡吧,虽然这几年国家出台了许多惠农政策,但执行的力度始终不是很大,有的政策根本就无法执行。仅仅只是少数人得到了实惠,大多数村民依旧徘徊在贫困线上,在一些地区开展的“圈地”运动中,很多农民也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耕地,而得到的仅仅只有几千元的一次性全额补偿。另外,每年有大量的农民流向城市,形成了另一类弱势群体即“农民工”。然而在城市人眼里,他们仍然是文化素质低、缺乏教养的农民。虽然他们从事城市的很多工作,但大多是诸如建筑、搬运等苦、脏、险、重,城里人不愿从事的累活。虽然也有少数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农民工,通过自身的努力地入上层社会工作,但在少数世俗城里人眼里,他们依然是农民。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状况并不乐观,大二下学期的时候,我参加了学校一个社团组织的义工接力计划,当时那个活动是到咱们东大北面的和平区鲁园工会,在那里我们了解到这些进城的农民工,他们从事的工作大多超出体力劳动的极限,却常被拖欠工资,有的一拖就是一年半载,有的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为续,甚至经常出现暴力事件,为追要工资跳楼的事件,那都是被逼的呀!太多这样的事件,惊动了中央,惊动了国务院,甚至出现了总理为农民工追要工资的新闻报道。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事实依然存在,而且还时有发生。
那么我们要问,政府劳动监察部门都干了些什么?难道都要等这些农民工被迫以死相抵时才肯出手,平时他们都在干些什么事?为什么在日常的工作中不能深入工矿企业等用工部门了解情况,防患未然。再者,国务院总理帮农民工追要工资,一方面体现了总理亲民,另一方面也提示了中国体制中存在的弊端,难道国家总理的工作日程上竟要排上一条为民工追要工资的日程?还有,拖欠民工工资的普遍性是不争的事实,而由此引发的后果也是有目共睹的,既然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为什么执行起来总是滞后,得不到彻底的落实。
当然,我的见识面有限,经历不足,无法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但我说的这些现象实实在在的就发生在我的身边,我们要正视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存在的真实客观,不要一味只是唱赞歌,粉饰太平而忽略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阶级,让中国的改革更健康、更理性、更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中国的实际国情。
总的来说,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国人民,必定能突破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矛盾,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成果
处在这个时代的我们,周围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现在就把对中国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思考写下来。
1.精神文明建设
在初中的政治课本上,我还记得有这样的话: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可在今天的现实社会中,我看不出精神文明建设到底建设在哪里?难道就建设在政治课本上,建设在口头上?我爸爸时常给我讲他们那个年代的事,尤其是那个时候普通老百姓的精神面貌,在那个物质资料极其匮乏的年代,中国基本没有贪污,没有抢劫,更别提有小偷,绝大部分中国人可以在路上捡到钱归还给失主,应该就是传说中的路不拾遗。而当今社会物质方面可以说比我父辈那个年代不知道发达多少,难道因此就可以有更多的劫匪和小偷,可以有更多的贪官?在广州或者深圳生活的人你们有几个在一个月之内都没有遭遇抢劫的?
毛主席那个时代会把有限的致敬用来拍“雷锋”“焦裕禄”这样的榜样的电影,每日宣扬好人好事,有“学习雷锋好榜样”这样的歌曲,在思想上武装所有的中国人,这些影视歌曲,在我小时还能经常接触到,然而现在的只知道嘴皮子上说“精神文明建设”,实际行动上比以前的中共不知道要落后多少了。
2.物质文明建设
中国建设到现在,物质文明不能说是不丰富。走在北京.上海的大道上,满眼都是高楼大厦。然而,这些高楼大厦这些厂房有几个是属于全国人民的,全国人民从这些物资资料中又享受到了什么?倒是时常听说某某大楼是新加坡人投资的,某某是老美投资建的厂房。如果这些厂房仅仅用来赚取中国人民财富的机器,那会让我觉得今天的这些外资的厂房和解放前西方列强在中国建设的工厂无异。
下面是引用郎咸平《中国的八大危机之详解》中的一段“各位都知道青岛啤酒是我国的著名品牌,你们还认为青岛啤酒还是中国企业吗?告诉你一个数字,青岛国资局控股30%,但是你们知不知道第二大股东是谁?来自美国的安海斯-布希公司控股27%,只要他再多买4%的H股,我们中国的青岛啤酒就会在一夜之间变成外资企业。各位还记得徐工的故事吗?美国的凯利基金要收购徐工,当时包括我在内很多的学者专家在媒体上对这件事情大家大法,由于大家的努力,成功制止了资产流失的现象。当时的地方政府以什么理由卖给外国人呢?是以负的净资产卖给外国人。负的净资产就可以卖了吗?你有没有那么一点点经济常识啊。一个公司的价值不取决于净资产,而是取决于有没有持续经营的能力。对于徐工的价值取决于未来持续盈收的能力,还好没卖,假如以100块钱卖掉,按照我所理解的凯利基金或者类似的基金,一定会把徐工分拆上市或者卖掉,赚到一万块钱。所以从100块价格到一万块他可以赚100倍以上。那么各位了不了解,收购青岛啤酒的安海斯-布希公司就是产业资本,收购徐工的就是金融资本,这两个资本的危害性我们还没有看出来,还在乐观的招商引资,你知不知道招商引资使得这两只秃鹰来席卷中国奄奄一息的制造业。那么你们可能要问我了, 郎教授这样是不是太悲观了,中国制造业我们自己都做不下去了,给外国人能赚钱吗?如果你们有类似的想法呢,你们就太不了解资本主义国家了!为什么我说的话那么像社会主义经济学家,而我们社会主义经济学家讲的话更像资本主义经济学家。其实错了,我是真正吃资本主义奶水长大的资本主义经济学家,所以我对他的理解是非常透彻的,我所以讲的这么社会主义是因为我理解了。”
有人说中国可以从在外资在华工厂中学到先进的技术,难道大家忘了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了: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致使洋务派聘请的一些洋匠利用中国官员不懂技术,进行敲诈勒索,谋取暴利,使企业难以发展。
因此这些外资企业,他们会希望中国富强吗?他们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吗?我想这些答案每个人都应该是很清楚的吧!
盲目引进外资使资本输入国本币面临升值压力,有可能引起宏观货币供给失控而导致通货膨胀,不利于国家经济安全导致非安全因素增加,中国政府无休止地引进投资,增加出口,中国现在的通货膨胀的压力巨大,恐怕普通老百姓的财富已经被洗劫了一层了。
3. 弱势群体
同寝室的聊天,大家谈到今天的中国社会中,谁是真正的弱势群体,于是大家七嘴八舌列举出一大串来,有农民,下岗工人等等。而他们的生存现状究竟如何?又有哪些困难存在?
先说农民,中国的农民,我想人数不会少于6个亿吧,这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弱势群体之一。就说我们的家乡吧,虽然这几年国家出台了许多惠农政策,但执行的力度始终不是很大,有的政策根本就无法执行。仅仅只是少数人得到了实惠,大多数村民依旧徘徊在贫困线上,在一些地区开展的“圈地”运动中,很多农民也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耕地,而得到的仅仅只有几千元的一次性全额补偿。另外,每年有大量的农民流向城市,形成了另一类弱势群体即“农民工”。然而在城市人眼里,他们仍然是文化素质低、缺乏教养的农民。虽然他们从事城市的很多工作,但大多是诸如建筑、搬运等苦、脏、险、重,城里人不愿从事的累活。虽然也有少数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农民工,通过自身的努力地入上层社会工作,但在少数世俗城里人眼里,他们依然是农民。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状况并不乐观,大二下学期的时候,我参加了学校一个社团组织的义工接力计划,当时那个活动是到咱们东大北面的和平区鲁园工会,在那里我们了解到这些进城的农民工,他们从事的工作大多超出体力劳动的极限,却常被拖欠工资,有的一拖就是一年半载,有的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为续,甚至经常出现暴力事件,为追要工资跳楼的事件,那都是被逼的呀!太多这样的事件,惊动了中央,惊动了国务院,甚至出现了总理为农民工追要工资的新闻报道。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事实依然存在,而且还时有发生。
那么我们要问,政府劳动监察部门都干了些什么?难道都要等这些农民工被迫以死相抵时才肯出手,平时他们都在干些什么事?为什么在日常的工作中不能深入工矿企业等用工部门了解情况,防患未然。再者,国务院总理帮农民工追要工资,一方面体现了总理亲民,另一方面也提示了中国体制中存在的弊端,难道国家总理的工作日程上竟要排上一条为民工追要工资的日程?还有,拖欠民工工资的普遍性是不争的事实,而由此引发的后果也是有目共睹的,既然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为什么执行起来总是滞后,得不到彻底的落实。
当然,我的见识面有限,经历不足,无法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但我说的这些现象实实在在的就发生在我的身边,我们要正视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存在的真实客观,不要一味只是唱赞歌,粉饰太平而忽略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阶级,让中国的改革更健康、更理性、更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中国的实际国情。
总的来说,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国人民,必定能突破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矛盾,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成果
本文标题: 开放的组织读后感(《改革开放三十年》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2319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