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鼠疫专家伍连德在抗疫成功后,让全城放鞭炮,科学吗?首先,我们会放鞭炮的时候通常都是在春节这个时候,而这个时候每个人都是十分开心的,但是刚刚抗...
清末鼠疫专家伍连德在抗疫成功后,让全城放鞭炮,科学吗?
首先,我们会放鞭炮的时候通常都是在春节这个时候,而这个时候每个人都是十分开心的,但是刚刚抗完鼠疫,这个时候每个人都十分的疲惫,所以可以通过放鞭炮改善一下心理。然后就是鞭炮的成分,鞭炮里面含有硝石,硫磺等等,点燃之后会产生一种叫做二氧化硫的气体,可以抑制鼠疫。所以总的来说,让全城放鞭炮是很科学的,因为可以起到两方面的作用。
中国东北第区发生鼠疫的应对措施有何历史意义?
在当时大多数人的认知中,鼠疫鼠疫,肯定是由鼠导致的嘛。一场轰轰烈烈的灭鼠运动因此在全国展开。仅奉天一市,就消灭老鼠三万多只。
然而奇怪的是,鼠疫并没有随着老鼠的消失而消失,反而愈演愈烈。以哈尔滨为例,11月8日疫情初起之时,每天死亡病例仅一两人,到了12月,每天竟有十多人死于鼠疫。日本医学家北里柴三郎在奉天将市民抓获的三万多只老鼠逐一解剖,也没有发现体内携带鼠疫杆菌的老鼠。
图片
鼠疫杆菌
想要查清楚病原,办法似乎只剩下一个——尸体解剖。
在当时的中国,尸体解剖是大忌,必须秘密进行。12月27日清晨,伍连德和助手得知,傅家甸(今属哈尔滨道外区)一个嫁给中国人的日本女人在昨天深夜因为疫病去世,便连忙带上设备赶往傅家甸。
图片
1910年的傅家甸(图自伍连德自传《鼠疫斗士》)
傅家甸是哈尔滨的贫民区。在阴暗低矮的小房子里,伍连德从尸体身上取得了足够的血液和组织,以备细菌培养和涂片观察。因为怕别人发现,整个过程进行得非常迅速。
解剖结束后,伍连德和助手又将尸体的所有脏器复位,并缝合皮肤,用棺材装殓,装作什么都没有发生过的样子,以待安葬。
东北大鼠疫发生以来的首次尸体解剖,就这样在傅家甸完成了。
经过几天的细菌培养,伍连德确认,此次东北大鼠疫属于肺鼠疫,主要通过飞沫传播,而不像普通的腺鼠疫那样,通过老鼠和跳蚤传播。根据解剖结果,伍连德提出了如下九条建议:
1
1 傅家甸存在肺鼠疫流行,已经被临床和细菌学检验充分证实;
2 该传染病几乎完全是从人到人传播,因此防疫的重点工作应该集中在流动人口和居民中;
3 满洲里和哈尔滨之间的铁路交通必须严格管制;
4 开放的道路和结冰的河面助长了鼠疫的传播,必须派人巡逻;
5 傅家甸应该提供更多房舍用来治疗患者,并建立隔离医院,隔离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者;
6 必须招募更多的医师和助手;
7 当地官员应为防疫和治疗提供足够的经费;
8 京奉(北京—沈阳)铁路沿线的卫生情况必须密切关注,一旦发现鼠疫病人,要采取严格的防疫措施;
9 必要时可以寻求国际合作。
1910年12月31日,外务部致电东三省总督锡良和吉、黑两省巡抚(哈尔滨当时属吉林省管辖),称:“伍医生明于医理,一切应办事宜自应授予全权,并由地方官绅协力辅助。”在名义上授予伍连德指挥防疫的权力。
图片
时任东三省总督锡良
但实际上,伍连德并不能顺利地开展工作。法国医生梅尼,就给伍连德制造了不少阻力。
梅尼时年43岁,在天津北洋医学堂任总教习多年,颇有威望,而且与东北医学界渊源深厚:在哈尔滨防疫的中国医生,大多出自梅尼门下,吉林省官医院的院长钟穆生也是北洋医学堂毕业生。
此外,1908年,梅尼曾在山海关、天津、唐山一带防治腺鼠疫,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
就连梅尼本人,也认为伍连德才31岁,资历尚浅,需要经验丰富的外国同事(比如他自己)来指导工作。
1911年1月2日,伍连德去梅尼下榻的饭店拜访。没想到,两人就此次瘟疫究竟是肺鼠疫还是腺鼠疫的问题吵了一架,差点动起手来,不欢而散,随后各自向外务部提出辞呈:有这样的搭档,没法合作,不如撂挑子不干了。
东三省总督锡良发现内讧,连忙开始和稀泥:现在鼠疫蔓延的势头比较猛烈,哈尔滨、奉天等多地都发现了鼠疫疫情,不如让梅医生到奉天去指导防疫,伍医生还是留在哈尔滨,怎么样?
在两名医生僵持的当口,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
梅尼医生染上了鼠疫。
1月5日,梅尼医生去俄国人开的鼠疫医院问诊。他自信这次鼠疫是腺鼠疫,不会通过飞沫传染,便没有戴口罩,而且面对面为病人做了检查。
1月8日,他开始头痛、发烧。
俄国医生得知消息后,迅速将梅尼医生送往那家三天前他还在问诊的鼠疫医院,可是为时已晚。1月11日,梅尼医生便去世了。
德高望重的传染病医生也被鼠疫夺去了生命,在哈尔滨的各国领事纷纷把这个消息电告本国政府,当地报纸连篇累牍,报道梅尼的患病和死亡经过。
这是自哈尔滨发现疫情以来,公众第一次认识到鼠疫的恐怖:连梅尼这样的医学大咖都会染上鼠疫,更别提我们这些缺少专业知识的人了!
他们终于明白:想要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就得听从那些防疫人员的警告。
由伍连德提出的“戴口罩”这一措施得到了广泛推行。伍连德设计的简易口罩,用纱布制作,中间裹有消毒过的棉花,质地柔软,可以与面部紧贴,戴用时,两条缚带系在脑后。
图片
戴口罩的防疫人员,旁边是货车车厢改建而成的临时隔离所(图自《鼠疫斗士》)
很快,大街上几乎人人都戴了这样的口罩,虽然不是所有人戴口罩的方法都正确。有的人把口罩挂在耳朵上,有些人把口罩当成护身符,挂在脖子上,还有人防疫意识过强,在口罩上洒过消毒液再戴,结果灼伤了鼻头和嘴唇。
其他的防疫措施也迅速推行:伍连德将哈尔滨疫情最重的傅家甸分为白、红、黄、蓝四个区,每区有1名主管医官,配备2个助手、4个医学院学生、58个勤务人员、26个警察,以及112辆大车和16副担架。各区居民必须佩戴相应颜色的袖标,而且只在自己所属的区里活动,如果要跨区活动,必须向防疫处申请。
每一天的报纸上,都要公布当地昨日的疫死者信息,包括死亡人数、死者姓名、住址等,一方面减少不必要的恐慌,一方面便于大众自我防护。
所有可以使用的建筑物,比如关闭的学校、人员已经撤空的客栈和大车店,全部租用,并尽可能改造为四个部分:办公区、消毒室、医务人员宿舍和接触者隔离营。所有的医务和勤务人员,不论是医生、护士、医学院学生,还是担架员、车夫,下班以后必须先进入消毒室,对身体和衣物进行严格消毒。来往的信函、文件,也都要经过消毒、杀菌。
图片
员工消毒室(图自《鼠疫斗士》)
在哈尔滨城外,有1200名士兵严格看守,没有防疫处的特别许可,任何人不得进城。
东北的各主要交通线更是严加防范。1月14日,京奉铁路二等、三等车票停售,1月20日,头等车票也停售了。京奉铁路交通完全断绝,连关外送往北京的贡品也无法运进山海关,而是在山海关副都统处暂时收存。
日本控制的南满铁路(长春—大连),于1月14日全线停驶。俄国控制的东清铁路(满洲里—绥芬河),从1月20日起,三等、四等车停止载客,头等、二等车采取严格的检疫措施。
至于水上交通,早在1910年12月,吉林东北路兵备道官员就下令禁止百姓渡江前往俄罗斯。在青岛,德国人为了防疫,竟在海里架设铁网,防止中国船只进港。在烟台和大连,两地互相怀疑鼠疫是由对方口岸传播而来,因此乘船来往于两地之间的乘客均不准登岸。在天津,凡是来自疫区的船只,如果没有西医开具的检疫证明,则不准靠岸。
东北各地纷纷仿照“傅家甸模式”建立防疫体当地系。戏园、妓院、客栈、当铺等人员物资来往密集的地方,在鼠疫期间一律关门歇业。理发店、浴池等,则需每天消毒。浴池用过的浴巾一律焚毁,不得重复使用。
伍连德还敏锐地注意到,是否能妥善处理尸体,与防疫的成功与否密切相关。虽然官方给的承诺是妥善埋葬死者,但事实上,由于东北的冬天极度寒冷,挖掘墓穴非常困难,所有的棺材乃至裸露的尸体,都堆在白雪覆盖的地面上。一旦天气回暖,冰消雪融,后果不堪设想。
图片
堆积在室外的棺材(图自《鼠疫斗士》)
伍连德做出了另一个重大决定:焚尸。
他首先请了一些当地的头面人物去参观位于城北的停尸场,并解说尸体和棺材裸露在外的危害。鉴于鼠疫的可怕,地方的所有领导者一致同意伍连德给朝廷上奏,允许将鼠疫死者的尸体火化。
在上奏的电报中,伍连德列举了种种状况:2000多具尸体暴露在荒野之中,事实上不可能招募到足够的工人将死者一一埋葬;如果野鼠吃了死者的尸体携带上鼠疫病菌,会增大疫病传染的风险;百姓看到堆积的尸体,会感到沮丧,导致抗疫士气低落……
电文的最后,伍连德做出保证:如蒙恩准火化尸体,2000多具尸体在三天之内便可处理完毕。
电报发出后第三天,伍连德收到了回复:准许火化。
1911年1月30日,农历正月初一。
伍连德派同事全绍清医生雇了200个工人,将尸体和棺材按照100具一堆叠放,一共放了22堆。
1月31日下午两点,焚尸正式开始,一些资深医生和地方要员来到焚尸现场观摩。
成桶成桶的煤油泼在尸体和棺木上。一声令下,由近及远,火被点燃。刹那间,烈焰腾空,浓烟滚滚,伴随着棺材和尸体燃烧噼噼啪啪的响声。盘旋在东北大地上的瘟神,仿佛也即将被焚尸的烈火送走。
正值新年伊始,在场的人们见到如此振奋人心的景象,无不兴奋异常。防疫人员士气大振。此后,各地防疫局也开始用火化法来处理鼠疫死者。
神奇的是,从焚尸的1月31日开始,傅家甸地区因鼠疫导致的死亡人数逐渐减少,并在整个2月一直呈下降趋势,没有出现反复。
3月1日,傅家甸报告了最后一个鼠疫病例。东北其他地区的疫情也逐渐得到控制。
到了4月,这场历时7个月,波及全国多个省份,总计死亡人数达六万多人的大鼠疫,终于宣告结束。
回想疫情最为猖獗之时,无论中国外国,社会各界几乎都认为清政府不可能成功扑灭鼠疫疫情。外国舆论自不必说,就连当时的清朝重臣、锦(州)瑷(珲)铁路督办郑孝胥,都在1910年12月的日记里写道:“中国政事素以姑息为主义,其知识、手段万不足以施行防疫之政。”
孰料,防疫之战竟在中国人的指挥下最终获胜。无怪乎外国媒体在鼠疫疫情平息之后高喊:清政府这次居然令人刮目相看!
(清政府)于北方救疫事宜,其布置之完备,与对付之敏捷,一扫本来敷衍因循之积习,实出人意料之外,事后追思,大有兴味。
——美国《世界大势报》
1911年6月,李广诚译
1911年4月3日,为了介绍此次鼠疫防治的成功经验,清政府在奉天组织召开了“万国鼠疫研究会”。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国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英、美、俄、日等11国代表,主要研讨了此次鼠疫的疫源物、鼠疫的防治措施、药物消毒法等等。
以及开元县一名妇女林单氏的情况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
这三个人贴身护理过多名鼠疫患者,与鼠疫患者同处一室,也不戴口罩,却奇迹般地没有染上鼠疫。各国专家无不引以为罕,对三人进行多次抽血化验,但结果竟然与常人无异。专家们百思不得其解,只好归功于先天免疫力了。
图片
顾喜诰(中)、贾凤石(左)与防疫人员合影(图自《鼠疫斗士》)
抗疫成功的伍连德博士,担任了东三省防疫事务总处的总医官,继续为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而奋斗。
1917年,山西流行鼠疫,延及内蒙古、河北、安徽、山东等省,伍连德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奔走灭疫,终于在1918年5月将疫情平息。
1919年,哈尔滨流行霍乱,伍连德救治2000余人,又发明高浓度盐水静脉滴注治疗法,效果良好,控制了疫情。
中华医学会、全国防痨协会、北京中央医院(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今哈尔滨医科大学)……这些专业组织机构和院校,或是伍连德亲自主持创办,或是伍连德参与创办。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伍连德不愿意与日本合作,愤然离开哈尔滨,来到上海,在全国海港检疫事务管理处任职。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伍连德被迫离开中国,举家返回马来西亚定居,1960年,以81岁高龄病逝于马来西亚槟榔屿。
回顾1910年的东北鼠疫,不难发现,从疫病的源头,到疫情初起时各界的反应,防疫措施,医护人员的奉献精神,乃至疫病流行期间发生的种种荒诞事件,都与2021年年初的这场疫情有颇多相似之处。
如何防范大规模传染病的发生?一旦疫情发生,人类又该以怎样的态度来面对?这也许是值得我们长期思考的问题。
我曾将大半生奉献给古老的中国,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建立,直到国民党统治崩溃,往事在我脑海里记忆犹新。新中国政府的成立,使这个伟大的国家幸福繁荣。中国在长达四五千年的历史中,曾经历过无数兴衰,方在这个动荡的世界上取得今天的地位。
——伍连德自传《鼠疫斗士》自序
然而奇怪的是,鼠疫并没有随着老鼠的消失而消失,反而愈演愈烈。以哈尔滨为例,11月8日疫情初起之时,每天死亡病例仅一两人,到了12月,每天竟有十多人死于鼠疫。日本医学家北里柴三郎在奉天将市民抓获的三万多只老鼠逐一解剖,也没有发现体内携带鼠疫杆菌的老鼠。
图片
鼠疫杆菌
想要查清楚病原,办法似乎只剩下一个——尸体解剖。
在当时的中国,尸体解剖是大忌,必须秘密进行。12月27日清晨,伍连德和助手得知,傅家甸(今属哈尔滨道外区)一个嫁给中国人的日本女人在昨天深夜因为疫病去世,便连忙带上设备赶往傅家甸。
图片
1910年的傅家甸(图自伍连德自传《鼠疫斗士》)
傅家甸是哈尔滨的贫民区。在阴暗低矮的小房子里,伍连德从尸体身上取得了足够的血液和组织,以备细菌培养和涂片观察。因为怕别人发现,整个过程进行得非常迅速。
解剖结束后,伍连德和助手又将尸体的所有脏器复位,并缝合皮肤,用棺材装殓,装作什么都没有发生过的样子,以待安葬。
东北大鼠疫发生以来的首次尸体解剖,就这样在傅家甸完成了。
经过几天的细菌培养,伍连德确认,此次东北大鼠疫属于肺鼠疫,主要通过飞沫传播,而不像普通的腺鼠疫那样,通过老鼠和跳蚤传播。根据解剖结果,伍连德提出了如下九条建议:
1
1 傅家甸存在肺鼠疫流行,已经被临床和细菌学检验充分证实;
2 该传染病几乎完全是从人到人传播,因此防疫的重点工作应该集中在流动人口和居民中;
3 满洲里和哈尔滨之间的铁路交通必须严格管制;
4 开放的道路和结冰的河面助长了鼠疫的传播,必须派人巡逻;
5 傅家甸应该提供更多房舍用来治疗患者,并建立隔离医院,隔离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者;
6 必须招募更多的医师和助手;
7 当地官员应为防疫和治疗提供足够的经费;
8 京奉(北京—沈阳)铁路沿线的卫生情况必须密切关注,一旦发现鼠疫病人,要采取严格的防疫措施;
9 必要时可以寻求国际合作。
1910年12月31日,外务部致电东三省总督锡良和吉、黑两省巡抚(哈尔滨当时属吉林省管辖),称:“伍医生明于医理,一切应办事宜自应授予全权,并由地方官绅协力辅助。”在名义上授予伍连德指挥防疫的权力。
图片
时任东三省总督锡良
但实际上,伍连德并不能顺利地开展工作。法国医生梅尼,就给伍连德制造了不少阻力。
梅尼时年43岁,在天津北洋医学堂任总教习多年,颇有威望,而且与东北医学界渊源深厚:在哈尔滨防疫的中国医生,大多出自梅尼门下,吉林省官医院的院长钟穆生也是北洋医学堂毕业生。
此外,1908年,梅尼曾在山海关、天津、唐山一带防治腺鼠疫,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
就连梅尼本人,也认为伍连德才31岁,资历尚浅,需要经验丰富的外国同事(比如他自己)来指导工作。
1911年1月2日,伍连德去梅尼下榻的饭店拜访。没想到,两人就此次瘟疫究竟是肺鼠疫还是腺鼠疫的问题吵了一架,差点动起手来,不欢而散,随后各自向外务部提出辞呈:有这样的搭档,没法合作,不如撂挑子不干了。
东三省总督锡良发现内讧,连忙开始和稀泥:现在鼠疫蔓延的势头比较猛烈,哈尔滨、奉天等多地都发现了鼠疫疫情,不如让梅医生到奉天去指导防疫,伍医生还是留在哈尔滨,怎么样?
在两名医生僵持的当口,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
梅尼医生染上了鼠疫。
1月5日,梅尼医生去俄国人开的鼠疫医院问诊。他自信这次鼠疫是腺鼠疫,不会通过飞沫传染,便没有戴口罩,而且面对面为病人做了检查。
1月8日,他开始头痛、发烧。
俄国医生得知消息后,迅速将梅尼医生送往那家三天前他还在问诊的鼠疫医院,可是为时已晚。1月11日,梅尼医生便去世了。
德高望重的传染病医生也被鼠疫夺去了生命,在哈尔滨的各国领事纷纷把这个消息电告本国政府,当地报纸连篇累牍,报道梅尼的患病和死亡经过。
这是自哈尔滨发现疫情以来,公众第一次认识到鼠疫的恐怖:连梅尼这样的医学大咖都会染上鼠疫,更别提我们这些缺少专业知识的人了!
他们终于明白:想要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就得听从那些防疫人员的警告。
由伍连德提出的“戴口罩”这一措施得到了广泛推行。伍连德设计的简易口罩,用纱布制作,中间裹有消毒过的棉花,质地柔软,可以与面部紧贴,戴用时,两条缚带系在脑后。
图片
戴口罩的防疫人员,旁边是货车车厢改建而成的临时隔离所(图自《鼠疫斗士》)
很快,大街上几乎人人都戴了这样的口罩,虽然不是所有人戴口罩的方法都正确。有的人把口罩挂在耳朵上,有些人把口罩当成护身符,挂在脖子上,还有人防疫意识过强,在口罩上洒过消毒液再戴,结果灼伤了鼻头和嘴唇。
其他的防疫措施也迅速推行:伍连德将哈尔滨疫情最重的傅家甸分为白、红、黄、蓝四个区,每区有1名主管医官,配备2个助手、4个医学院学生、58个勤务人员、26个警察,以及112辆大车和16副担架。各区居民必须佩戴相应颜色的袖标,而且只在自己所属的区里活动,如果要跨区活动,必须向防疫处申请。
每一天的报纸上,都要公布当地昨日的疫死者信息,包括死亡人数、死者姓名、住址等,一方面减少不必要的恐慌,一方面便于大众自我防护。
所有可以使用的建筑物,比如关闭的学校、人员已经撤空的客栈和大车店,全部租用,并尽可能改造为四个部分:办公区、消毒室、医务人员宿舍和接触者隔离营。所有的医务和勤务人员,不论是医生、护士、医学院学生,还是担架员、车夫,下班以后必须先进入消毒室,对身体和衣物进行严格消毒。来往的信函、文件,也都要经过消毒、杀菌。
图片
员工消毒室(图自《鼠疫斗士》)
在哈尔滨城外,有1200名士兵严格看守,没有防疫处的特别许可,任何人不得进城。
东北的各主要交通线更是严加防范。1月14日,京奉铁路二等、三等车票停售,1月20日,头等车票也停售了。京奉铁路交通完全断绝,连关外送往北京的贡品也无法运进山海关,而是在山海关副都统处暂时收存。
日本控制的南满铁路(长春—大连),于1月14日全线停驶。俄国控制的东清铁路(满洲里—绥芬河),从1月20日起,三等、四等车停止载客,头等、二等车采取严格的检疫措施。
至于水上交通,早在1910年12月,吉林东北路兵备道官员就下令禁止百姓渡江前往俄罗斯。在青岛,德国人为了防疫,竟在海里架设铁网,防止中国船只进港。在烟台和大连,两地互相怀疑鼠疫是由对方口岸传播而来,因此乘船来往于两地之间的乘客均不准登岸。在天津,凡是来自疫区的船只,如果没有西医开具的检疫证明,则不准靠岸。
东北各地纷纷仿照“傅家甸模式”建立防疫体当地系。戏园、妓院、客栈、当铺等人员物资来往密集的地方,在鼠疫期间一律关门歇业。理发店、浴池等,则需每天消毒。浴池用过的浴巾一律焚毁,不得重复使用。
伍连德还敏锐地注意到,是否能妥善处理尸体,与防疫的成功与否密切相关。虽然官方给的承诺是妥善埋葬死者,但事实上,由于东北的冬天极度寒冷,挖掘墓穴非常困难,所有的棺材乃至裸露的尸体,都堆在白雪覆盖的地面上。一旦天气回暖,冰消雪融,后果不堪设想。
图片
堆积在室外的棺材(图自《鼠疫斗士》)
伍连德做出了另一个重大决定:焚尸。
他首先请了一些当地的头面人物去参观位于城北的停尸场,并解说尸体和棺材裸露在外的危害。鉴于鼠疫的可怕,地方的所有领导者一致同意伍连德给朝廷上奏,允许将鼠疫死者的尸体火化。
在上奏的电报中,伍连德列举了种种状况:2000多具尸体暴露在荒野之中,事实上不可能招募到足够的工人将死者一一埋葬;如果野鼠吃了死者的尸体携带上鼠疫病菌,会增大疫病传染的风险;百姓看到堆积的尸体,会感到沮丧,导致抗疫士气低落……
电文的最后,伍连德做出保证:如蒙恩准火化尸体,2000多具尸体在三天之内便可处理完毕。
电报发出后第三天,伍连德收到了回复:准许火化。
1911年1月30日,农历正月初一。
伍连德派同事全绍清医生雇了200个工人,将尸体和棺材按照100具一堆叠放,一共放了22堆。
1月31日下午两点,焚尸正式开始,一些资深医生和地方要员来到焚尸现场观摩。
成桶成桶的煤油泼在尸体和棺木上。一声令下,由近及远,火被点燃。刹那间,烈焰腾空,浓烟滚滚,伴随着棺材和尸体燃烧噼噼啪啪的响声。盘旋在东北大地上的瘟神,仿佛也即将被焚尸的烈火送走。
正值新年伊始,在场的人们见到如此振奋人心的景象,无不兴奋异常。防疫人员士气大振。此后,各地防疫局也开始用火化法来处理鼠疫死者。
神奇的是,从焚尸的1月31日开始,傅家甸地区因鼠疫导致的死亡人数逐渐减少,并在整个2月一直呈下降趋势,没有出现反复。
3月1日,傅家甸报告了最后一个鼠疫病例。东北其他地区的疫情也逐渐得到控制。
到了4月,这场历时7个月,波及全国多个省份,总计死亡人数达六万多人的大鼠疫,终于宣告结束。
回想疫情最为猖獗之时,无论中国外国,社会各界几乎都认为清政府不可能成功扑灭鼠疫疫情。外国舆论自不必说,就连当时的清朝重臣、锦(州)瑷(珲)铁路督办郑孝胥,都在1910年12月的日记里写道:“中国政事素以姑息为主义,其知识、手段万不足以施行防疫之政。”
孰料,防疫之战竟在中国人的指挥下最终获胜。无怪乎外国媒体在鼠疫疫情平息之后高喊:清政府这次居然令人刮目相看!
(清政府)于北方救疫事宜,其布置之完备,与对付之敏捷,一扫本来敷衍因循之积习,实出人意料之外,事后追思,大有兴味。
——美国《世界大势报》
1911年6月,李广诚译
1911年4月3日,为了介绍此次鼠疫防治的成功经验,清政府在奉天组织召开了“万国鼠疫研究会”。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国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英、美、俄、日等11国代表,主要研讨了此次鼠疫的疫源物、鼠疫的防治措施、药物消毒法等等。
以及开元县一名妇女林单氏的情况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
这三个人贴身护理过多名鼠疫患者,与鼠疫患者同处一室,也不戴口罩,却奇迹般地没有染上鼠疫。各国专家无不引以为罕,对三人进行多次抽血化验,但结果竟然与常人无异。专家们百思不得其解,只好归功于先天免疫力了。
图片
顾喜诰(中)、贾凤石(左)与防疫人员合影(图自《鼠疫斗士》)
抗疫成功的伍连德博士,担任了东三省防疫事务总处的总医官,继续为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而奋斗。
1917年,山西流行鼠疫,延及内蒙古、河北、安徽、山东等省,伍连德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奔走灭疫,终于在1918年5月将疫情平息。
1919年,哈尔滨流行霍乱,伍连德救治2000余人,又发明高浓度盐水静脉滴注治疗法,效果良好,控制了疫情。
中华医学会、全国防痨协会、北京中央医院(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今哈尔滨医科大学)……这些专业组织机构和院校,或是伍连德亲自主持创办,或是伍连德参与创办。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伍连德不愿意与日本合作,愤然离开哈尔滨,来到上海,在全国海港检疫事务管理处任职。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伍连德被迫离开中国,举家返回马来西亚定居,1960年,以81岁高龄病逝于马来西亚槟榔屿。
回顾1910年的东北鼠疫,不难发现,从疫病的源头,到疫情初起时各界的反应,防疫措施,医护人员的奉献精神,乃至疫病流行期间发生的种种荒诞事件,都与2021年年初的这场疫情有颇多相似之处。
如何防范大规模传染病的发生?一旦疫情发生,人类又该以怎样的态度来面对?这也许是值得我们长期思考的问题。
我曾将大半生奉献给古老的中国,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建立,直到国民党统治崩溃,往事在我脑海里记忆犹新。新中国政府的成立,使这个伟大的国家幸福繁荣。中国在长达四五千年的历史中,曾经历过无数兴衰,方在这个动荡的世界上取得今天的地位。
——伍连德自传《鼠疫斗士》自序
本文标题: 抗疫伍连德英雄读后感(谈一谈一只口罩在这次突发事件中给我们的感受和简介)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0978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