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书籍的读后感300字急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明朝那些事读后感史书读得不多,《明朝那些事儿》是读过的史书中比较另类的一本。该书语言流畅,时不...
历史书籍的读后感300字
急仅供参考 希望对你有帮助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
史书读得不多,《明朝那些事儿》是读过的史书中比较另类的一本。该书语言流畅,时不时调侃一下,真可谓轻轻松松读历史,舒舒服服品古人。只是书中没有引经据典,也未注明出处,是否完全符合史实,咱也就没法考证了。好在它说的事儿,跟我这些年东鳞西爪地积攒起来的明史都对得上,我也就认为它是真的了。
《明朝那些事儿》的第一部从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写起,直到永乐帝朱棣登基为止。算是一部朱元璋传和半部朱棣传。
朱元璋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无所有的贫农,是通过造反才拥有了天下。放牛、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简单的简历。没受过教育,却是个军事天才,也是个人事管理天才。
朱元璋小时候深受元朝的腐败统治之苦,因此痛恨官员的腐败。做皇帝后,对腐败官员大肆杀戮,却没有止住大明王朝的腐败。这大概就是当今社会对腐败官员大开放生之门的历史依据。
朱元璋有个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靠着这样的逻辑,天下一点一点地被他收入囊中。他是成功的,他的逻辑也被很多人信奉着。
朱元璋为了保证天下是自己的,也是他的继承者的,精心、刻意地做了许多的安排,夺兵权、杀异己,却无法保证天下从他的继承者手中被夺走。
看来,无论你多么强大、多么精明,你可以将别人的东西巧取豪夺过来,却无法阻止他人又巧取豪夺走。皇帝如此,官员如此,商人如此,所有强者皆如此。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而历史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书写的,因此应该是生动活泼的,而我们以前面对的事枯燥的叙述和总结,根本无法引起我们的阅读欲望。下面是我认为的一些有哲理的话。
1“我相信我是对的”。
在通往胜利之门的路上,你会捡到很多钥匙,这些钥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闪闪,但只有一把才能打开那扇门。
在进行决策时,会有很多人在你耳边提出他们自己的意见,将他们手中的钥匙交给你,让你去选择,但这个游戏最残酷的地方在于:
你只有一次尝试的机会
如果失败了,你将失去一切。
在战役实施中,只有一个时机是最适合的,能抓住这个时机的,即是天才——拿破仑
2 越接近对方的水平,就越了解对方的强大,就会越来越畏惧。当他的畏惧达到极点的时候,也就是他能与对手匹敌的时候!
3 每一种主张的背后,都隐藏着某种势力或者利益的群体。如房地产商一定说房价会不停的涨,电信公司一定说自己的收费很便宜一样。而农民的主张只可能是种地或者收租。
4 张士诚是一个有着坚强的意志的人,他白手起家,最终成就一方霸业。但他的缺点和他的优点一样突出,作为乱世群雄中的一个,他有着小富即安的心理,却并不明白,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的,只能是淘汰赛,胜利者只有一个。
5 人生最痛苦的地方不在于有一个悲惨的结局,而在于知道了结局却无法改变。
6 是的,命运之神其实并不存在,他也不会将什么宝剑和钥匙交给一个乞丐,在那绝望的日子里,并没有人去同情和可怜这个人,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
他告诉我们,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他告诉我们,执著的信念和无畏的心灵才是最强大的武器。
7 大家应该从朱元璋的话中吸取教训,一般领导提拔你之前总是要打压一下的,所谓磨练就是这样来的,千万不要为此和领导闹意见,否则就真有可能一辈子压制下去了。
8 朱棣过于得意忘形了,他似乎忘记了他当年是怎样战胜比自己强大的敌人的。决定战争胜负的并不一定是先进的武器和士兵的数量,而是人的决心和智慧。
9 于是,当年的那个一心为民请命、为国效力的单纯的读书人死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跃跃欲试、胸有城府的政客。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这也并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只不过是一个人对自己人生的选择罢了,但问题在于,解缙在作出这个选择的时候忘记了一个重要而简单的原则,而正是这个简单的原则断送了他的一生。
这条原则就是:不要做你不擅长的事。
10 青少年时期的艰苦经历磨炼了杨士奇,使他变得老成而有心计。他为人十分谨慎,别人和他说过的话,他都烂在肚子里,从不轻易发言泄密,他是太子的忠实拥护者,却从不明显表现出来,其城府可见一斑。
而杨士奇之所以能够有所成就,其经验大致可以概括为一句话: 刚出道时要低调,再低调。
11 经历了那么多的波折和阴谋,自己身边的同伴不是被杀掉,就是被朱高煦整垮,为了自己的信念,杨士奇忍耐了很久,他曾经有很多机会向朱棣揭发朱高煦的不轨行为,但作为一个政治老手,他十分清楚权力斗争就如同剑客比武,一击必杀才是制胜的王道,因为一旦宝剑出鞘,就没有收回的余地。
品三国读后感
1
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的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肝胆相照。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我们沉醉于其中......但是,我们不曾思考,也不曾问自己:“历史为什么会如此发展?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袁术为什么最后会饿死于长亭?”三国在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疑问......
然而,一位学者跳了出来,他用现代的眼光为我们解读了三国的历史,虽然不一定正确,但他仍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欢迎。他使更多的人对三国这段历史产生了兴趣,也是更多的人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解角度,许多人恍然大悟: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读!这个人就是易中天,而他作品名为《品三国》。
易中天,从《百家讲坛》走出来的文化名人,在他如日中天的时候,收到的评论大多是溢美之词,如五月槐花,香气飘飘。当然,易中天的魅力也着实让人着迷,他的文才,他的口才,他性格的温厚,他口碑的甚佳等等这些都可以从他的作品中反映出来。一部作品让我们看到了魅力十足的易中天,当然也有不一样的看法。于是,众多热门话题再次被放到台面上被人们热烈讨论着,品味着。
从此,三国不再只为史学家和军事家津津乐道,更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话题,而且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各公司的老板,CEO,以及那些想做一番事业的人也纷纷参看。举一些例子:在曹操事业刚起步时,他的用人策略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就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思考。曹操提出了如下政策:1、名至实归,更重实际。2、德才兼备,唯才是举。3、重用清官,不避小贪。这些政策时隔2000余年仍被许多专业人士所采用。《品三国》让我们认识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价值。
在各界人士关注《品三国》的同时,我们也听到了不同的声音,说这纯粹是学者明星的效应,但我认为《品三国》在演绎着一个文化普及的角色,不求每个人都参透真理,只希望每个人都能懂一点真理,从这一点来看,《品三国》做出的贡献还是相当大的。
《品三国》延续了三国的精彩,三国的璀璨,三国的传奇!
2
寒假里我读了 易中天先生所著的《品三国》,感想颇多。这本书很吸引人,它的独到之处是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我很欣赏这本书,它以《三国志》等正史为蓝本,而不是完全考虑小说《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它使我更深入地了解了许多三国历史人物,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说曹操,他在人们心中是个大奸臣,篡位夺权,可那是他的儿子曹丕干的。曹操屠过城,也用五色棒打死了许多欺负老百姓的权贵。易中天老师给他的评价是一个奸雄,我觉得易中天老师的评价很客观。可易中天老师对诸葛亮的评价我就不完全同意了。易中天老师说他是一位很出色的外交家、政治家和发明家,并没有说他是军事家,我怀疑易中天老师是不是搞错了。通过阅读《品三国》一书,我才知道原来《三国演义》里的很多故事都不真实,但我也很钦佩罗贯中,能写出那么好看的篇章。易中天老师说火烧博望坡,空城计都是不真实的,但火烧新野是刘备的杰作。诸葛亮最大的贡献是说服孙权,联吴抗曹。诸葛亮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他还是杰出的发明家。他潜心钻研,发明了连发的弩。不过我最佩服诸葛亮的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看完这本书后,我更深地了解了这两位三国历史人物。此外,我还更深入地了解了另一位很有名的大人物,他就是关羽。关羽是一员虎将,可是他把荆州给丢了。这个原因,通过易中天老师的分析,令我大吃一惊。原来关羽也有缺点。我以前一直认为关羽是位十全十美的英雄人物。关羽在孙权进攻合肥的时候,为了争得功名,擅自做主,进攻樊城,虽然水淹七军,可过于轻敌,没想到,东吴吕蒙白衣渡江,巧夺荆州。最后,关羽兵败麦城,走投无路,关羽连同他儿子一起被孙权所杀。分析关羽这个悲剧人物失败的原因,易中天老师认为关羽这个人一是很骄傲,二是对部下太严,三是他太轻敌,做事疏忽大意。他在离开荆州攻打樊城之前对自己的一个部下竟然这样说,看我回来怎么收拾你!部下噤若寒蝉,敌人一来能不投降吗?关羽为什么能当荆州守将呢?因为整个蜀军就他一人会训练水军,而且他文武双全,工作能力强,加之刘备过于信任他。
通过这三个人物性格的描述以及围绕这个人的故事,使我明白很多道理。其实,三国历史就是一面镜子,它给了我们很多经验教训。《品三国》里还有许多历史故事,它丰富了我们的知识面,确实是一本好书。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
史书读得不多,《明朝那些事儿》是读过的史书中比较另类的一本。该书语言流畅,时不时调侃一下,真可谓轻轻松松读历史,舒舒服服品古人。只是书中没有引经据典,也未注明出处,是否完全符合史实,咱也就没法考证了。好在它说的事儿,跟我这些年东鳞西爪地积攒起来的明史都对得上,我也就认为它是真的了。
《明朝那些事儿》的第一部从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写起,直到永乐帝朱棣登基为止。算是一部朱元璋传和半部朱棣传。
朱元璋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无所有的贫农,是通过造反才拥有了天下。放牛、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简单的简历。没受过教育,却是个军事天才,也是个人事管理天才。
朱元璋小时候深受元朝的腐败统治之苦,因此痛恨官员的腐败。做皇帝后,对腐败官员大肆杀戮,却没有止住大明王朝的腐败。这大概就是当今社会对腐败官员大开放生之门的历史依据。
朱元璋有个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靠着这样的逻辑,天下一点一点地被他收入囊中。他是成功的,他的逻辑也被很多人信奉着。
朱元璋为了保证天下是自己的,也是他的继承者的,精心、刻意地做了许多的安排,夺兵权、杀异己,却无法保证天下从他的继承者手中被夺走。
看来,无论你多么强大、多么精明,你可以将别人的东西巧取豪夺过来,却无法阻止他人又巧取豪夺走。皇帝如此,官员如此,商人如此,所有强者皆如此。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而历史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书写的,因此应该是生动活泼的,而我们以前面对的事枯燥的叙述和总结,根本无法引起我们的阅读欲望。下面是我认为的一些有哲理的话。
1“我相信我是对的”。
在通往胜利之门的路上,你会捡到很多钥匙,这些钥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闪闪,但只有一把才能打开那扇门。
在进行决策时,会有很多人在你耳边提出他们自己的意见,将他们手中的钥匙交给你,让你去选择,但这个游戏最残酷的地方在于:
你只有一次尝试的机会
如果失败了,你将失去一切。
在战役实施中,只有一个时机是最适合的,能抓住这个时机的,即是天才——拿破仑
2 越接近对方的水平,就越了解对方的强大,就会越来越畏惧。当他的畏惧达到极点的时候,也就是他能与对手匹敌的时候!
3 每一种主张的背后,都隐藏着某种势力或者利益的群体。如房地产商一定说房价会不停的涨,电信公司一定说自己的收费很便宜一样。而农民的主张只可能是种地或者收租。
4 张士诚是一个有着坚强的意志的人,他白手起家,最终成就一方霸业。但他的缺点和他的优点一样突出,作为乱世群雄中的一个,他有着小富即安的心理,却并不明白,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的,只能是淘汰赛,胜利者只有一个。
5 人生最痛苦的地方不在于有一个悲惨的结局,而在于知道了结局却无法改变。
6 是的,命运之神其实并不存在,他也不会将什么宝剑和钥匙交给一个乞丐,在那绝望的日子里,并没有人去同情和可怜这个人,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
他告诉我们,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他告诉我们,执著的信念和无畏的心灵才是最强大的武器。
7 大家应该从朱元璋的话中吸取教训,一般领导提拔你之前总是要打压一下的,所谓磨练就是这样来的,千万不要为此和领导闹意见,否则就真有可能一辈子压制下去了。
8 朱棣过于得意忘形了,他似乎忘记了他当年是怎样战胜比自己强大的敌人的。决定战争胜负的并不一定是先进的武器和士兵的数量,而是人的决心和智慧。
9 于是,当年的那个一心为民请命、为国效力的单纯的读书人死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跃跃欲试、胸有城府的政客。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这也并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只不过是一个人对自己人生的选择罢了,但问题在于,解缙在作出这个选择的时候忘记了一个重要而简单的原则,而正是这个简单的原则断送了他的一生。
这条原则就是:不要做你不擅长的事。
10 青少年时期的艰苦经历磨炼了杨士奇,使他变得老成而有心计。他为人十分谨慎,别人和他说过的话,他都烂在肚子里,从不轻易发言泄密,他是太子的忠实拥护者,却从不明显表现出来,其城府可见一斑。
而杨士奇之所以能够有所成就,其经验大致可以概括为一句话: 刚出道时要低调,再低调。
11 经历了那么多的波折和阴谋,自己身边的同伴不是被杀掉,就是被朱高煦整垮,为了自己的信念,杨士奇忍耐了很久,他曾经有很多机会向朱棣揭发朱高煦的不轨行为,但作为一个政治老手,他十分清楚权力斗争就如同剑客比武,一击必杀才是制胜的王道,因为一旦宝剑出鞘,就没有收回的余地。
品三国读后感
1
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的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肝胆相照。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我们沉醉于其中......但是,我们不曾思考,也不曾问自己:“历史为什么会如此发展?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袁术为什么最后会饿死于长亭?”三国在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疑问......
然而,一位学者跳了出来,他用现代的眼光为我们解读了三国的历史,虽然不一定正确,但他仍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欢迎。他使更多的人对三国这段历史产生了兴趣,也是更多的人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解角度,许多人恍然大悟: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读!这个人就是易中天,而他作品名为《品三国》。
易中天,从《百家讲坛》走出来的文化名人,在他如日中天的时候,收到的评论大多是溢美之词,如五月槐花,香气飘飘。当然,易中天的魅力也着实让人着迷,他的文才,他的口才,他性格的温厚,他口碑的甚佳等等这些都可以从他的作品中反映出来。一部作品让我们看到了魅力十足的易中天,当然也有不一样的看法。于是,众多热门话题再次被放到台面上被人们热烈讨论着,品味着。
从此,三国不再只为史学家和军事家津津乐道,更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话题,而且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各公司的老板,CEO,以及那些想做一番事业的人也纷纷参看。举一些例子:在曹操事业刚起步时,他的用人策略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就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思考。曹操提出了如下政策:1、名至实归,更重实际。2、德才兼备,唯才是举。3、重用清官,不避小贪。这些政策时隔2000余年仍被许多专业人士所采用。《品三国》让我们认识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价值。
在各界人士关注《品三国》的同时,我们也听到了不同的声音,说这纯粹是学者明星的效应,但我认为《品三国》在演绎着一个文化普及的角色,不求每个人都参透真理,只希望每个人都能懂一点真理,从这一点来看,《品三国》做出的贡献还是相当大的。
《品三国》延续了三国的精彩,三国的璀璨,三国的传奇!
2
寒假里我读了 易中天先生所著的《品三国》,感想颇多。这本书很吸引人,它的独到之处是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我很欣赏这本书,它以《三国志》等正史为蓝本,而不是完全考虑小说《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它使我更深入地了解了许多三国历史人物,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说曹操,他在人们心中是个大奸臣,篡位夺权,可那是他的儿子曹丕干的。曹操屠过城,也用五色棒打死了许多欺负老百姓的权贵。易中天老师给他的评价是一个奸雄,我觉得易中天老师的评价很客观。可易中天老师对诸葛亮的评价我就不完全同意了。易中天老师说他是一位很出色的外交家、政治家和发明家,并没有说他是军事家,我怀疑易中天老师是不是搞错了。通过阅读《品三国》一书,我才知道原来《三国演义》里的很多故事都不真实,但我也很钦佩罗贯中,能写出那么好看的篇章。易中天老师说火烧博望坡,空城计都是不真实的,但火烧新野是刘备的杰作。诸葛亮最大的贡献是说服孙权,联吴抗曹。诸葛亮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他还是杰出的发明家。他潜心钻研,发明了连发的弩。不过我最佩服诸葛亮的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看完这本书后,我更深地了解了这两位三国历史人物。此外,我还更深入地了解了另一位很有名的大人物,他就是关羽。关羽是一员虎将,可是他把荆州给丢了。这个原因,通过易中天老师的分析,令我大吃一惊。原来关羽也有缺点。我以前一直认为关羽是位十全十美的英雄人物。关羽在孙权进攻合肥的时候,为了争得功名,擅自做主,进攻樊城,虽然水淹七军,可过于轻敌,没想到,东吴吕蒙白衣渡江,巧夺荆州。最后,关羽兵败麦城,走投无路,关羽连同他儿子一起被孙权所杀。分析关羽这个悲剧人物失败的原因,易中天老师认为关羽这个人一是很骄傲,二是对部下太严,三是他太轻敌,做事疏忽大意。他在离开荆州攻打樊城之前对自己的一个部下竟然这样说,看我回来怎么收拾你!部下噤若寒蝉,敌人一来能不投降吗?关羽为什么能当荆州守将呢?因为整个蜀军就他一人会训练水军,而且他文武双全,工作能力强,加之刘备过于信任他。
通过这三个人物性格的描述以及围绕这个人的故事,使我明白很多道理。其实,三国历史就是一面镜子,它给了我们很多经验教训。《品三国》里还有许多历史故事,它丰富了我们的知识面,确实是一本好书。
《谈柳永》读后感200∼300字
读柳永 读后感之一
读后感也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作文的一种形式。精品学习网为大家搜集了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希望提高大家的写作水平!
初三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
20世纪四大传记(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吴晗的《朱元璋传》以及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读来风格各异,但最酣畅淋漓的莫过于《苏东坡传》。我一直觉得,虽然远隔千年,在文人气质上,林语堂与苏东坡的同声相求,却丝毫不因时光的阻隔而淡去。中华文化传承的穿透力,由此可见一斑。
我对苏东坡的偏爱,是从读他的作品开始的,豪放如《念奴娇 赤壁怀古》,深情如《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豁达如《赤壁赋》,闲雅如《记承天寺夜游》 从文字而想见其为人,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苏东坡的文学造诣固然是惊采绝艳,但在泱泱五千年的历史里,才华洋溢的不知其几。司马迁的史书为无韵之离骚,曹操的诗古直悲凉,江淹的赋文错彩镂金,柳永的词缠绵绻缱 然而苏东坡,唯有苏东坡,才让我在欣赏其才华之外,产生感情上的依附。
苏东坡的一生,起伏跌宕,几经沉浮。他少年得志,鲜衣怒马,文章遍行天下,上至九五之尊宋仁宗,朝堂领袖欧阳修,下至庶民,对他无一不欣赏推崇,爱护有加;他为政一方,造福一地,千年之后,杭州的苏堤,仍在见证和诉说着对苏东坡的留恋。向太后当政期间,他得到重用,位居龙图阁大学士,奔走于四方,纾解新政给百姓带来的疾苦。
然而政坛多风雨,如果说王安石的改革派与苏东坡之间的分歧,仅仅是政见之不同,那么王安石之后,所谓 改革派 的章停之流,对待异己者的迫害,已经远远超出王安石的 流放 ,他们捏造莫须有的罪名,制造 乌台诗案 ,更甚者,将元祐年间复被启用的以苏东坡为首的一批官员,污蔑为国之妖孽,将他们的姓名,镌刻在碑石上,欲将他们生生世世,钉在 耻辱 柱上,是为 元祐党人碑 也。其后苏东坡被一贬再贬,从岭南的惠州,到化外之地的海南,都留下了他年迈而疲惫的身躯。
无论是荣居高位,还是落魄南荒,苏东坡给后人的印象,或潇洒出尘,或安静自守,或童趣未泯。即使是低潮期,当他冥想过去,也就是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甚至在海南时,居无安身之处,病无可医之药,他仍保持着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的气魄。短短的六十多年,荣耀时不盛气凌人,艰辛时没有卑躬屈膝,怨天尤人。我对他的情感上的依附,正是来自于精神上的击节和共鸣。
总结而言,苏东坡的气质,有儒家的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的勇者无惧,有道家任真自然、骋目游怀的顺从天道,还有佛家 和光同尘,与俗俯仰 的自得。这是文人的理想状态,然而能够真正身体力行者,几千年来,又能有几人?
书的作者林语堂,也是我一直非常喜爱的作家之一。他在《京华烟云》里塑造的姚思安和姚木兰这对父女,也是中华文化中道家思想的践行者。在传记中,林语堂对苏东坡给予了无上的赞誉。作为一个喜欢苏东坡的读者,读到这样的书,自然如遇知己。不过也正是由于他对苏东坡的欣赏,所以对当时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书中散发出强烈的厌恶感。甚至将一篇攻击王安石的伪作《辩奸论》算在苏东坡的父亲苏辙身上,连王安石的怪癖性格,也都成了他做作以博取名声的罪名。我对王安石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但对于改革者,无论其最终结果如何,我都认为,至少他是时代的勇者。
通过我们提供的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大家一定会对读后感有新的认识,从而养成写读后感的好习惯!
读柳永 读后感之二
读柳永 读后感
起魏晋风骨,我就不禁联想起那一长串放荡文人的名字,尽管那是一个的自暴自弃的时代——嵇康猖獗,身死犹弹广陵散;阮籍猖狂,穷途末路空流泪。
他们太轻狂,太高傲,太洒脱;以至于后世人以为,那时的文人美得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尽管他们所处的时代本身是一个又一个战火纷乱的时代。
可几百年过去了,当历史的年轮碾转来到北宋之时,我们不禁惊奇的发现,居然也有一位宋朝的词人,风骨如魏晋;只不过多了份魏晋文人本有的清高与自傲,少了份魏晋文人天然的阴霾与矜持。
他叫柳永,原名三变,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他自傲,却洒脱;他不羁,却轻狂;时常往返于秦楼楚馆之间,好作淫冶讴歌之曲传播四方。
他低吟,“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仁宗大怒,“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御笔一挥“且去填词”断送了他一生一世的富贵功名,也截断了他入居庙堂的凌云之志。
他再轻狂,也绝不是一个没有抱负的男人;他再洒脱,也终摆脱不了传统儒学的束缚。他不是儒学的推崇者,可也绝不是礼教的叛逆者。
命运总是喜欢和人开玩笑,人生本就如此。他不是不想作官,只是仕途之路始终没有亲睐过他而已。从此以后任由他改头换面,任由他往返奔波,他终归也只能与那条仕途之路越走越远。到最后,他的心暗淡了,冷却了,荒芜了;且去填词,好,那就我就去奉旨填词,奉旨填词柳三变。
他的确不是一位循规蹈矩的君子,但绝对算得上是一位家喻户晓的词人。
薄情寡义如何,有才无德又如何,他突然如自我般我行我素,及时行乐于娼馆酒楼之间,喝自己的酒,填自己的词,悠也闲哉,好不快活!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
他的确是有才,堪称绝代词人。短短一句“多情自古伤离别“,千百年来勾起了多少人的遐想,也勾起了多少人的惆怅。
风流才子,笑看丰韵神采;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他是同情那些妓-女的,虽然这些女子与他终究只是一场镜花水月;尽管他们出生低贱,尽管他们受尽歧视,他还是用尽他真挚的感情和毕生的才华为她们写下了一篇篇纯正的词章,氤氲了无数永载青史的千秋佳作。也正是如此,他的诗歌才会如此婉转动人,如此用情至深,如此催人泪下。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他为妓-女写词,而妓-女也为他婉转唱词;而他的词也自然迅速传扬于天下。“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天下之人无不知柳永之词,尽管其中既有追随者也有厌恶者。
他的粉丝数量之多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是令人呐叹的。说实话,以前的我是不大喜欢柳永的,总以他的词作俗气为因而不屑一顾。可如今我还是不得不臣服于柳永的词作之下。因为不管是何时我的身旁都会有无数在向我感叹他有多么多么的喜欢柳永,甚至连我的国学老师也如此而已。人云亦云,一开始我还刻当作没听见;可时间一长,久而久之我也不得不屈服于柳永的词作之下,终于能静下心来品味柳词所谓的好,好到极端的好。此刻翻开宋词三百首时我依旧是我,只不过脑海中无意键多了柳三变的痕迹。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雨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流?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柳永《八声甘州》
东坡云:人皆言柳耆卿词俗,然如“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唐人佳处,不过如此。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首柳词。气概山河的弘阔气象,催人泪下的惆怅感怀、余音缭绕的完美旋律……诚然,不得不让人折服。
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他上承李煜余韵,下启苏轼豪情,开创了婉约词中的柳词一派;大量创作慢词,改变改变了小令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后来长调词家周邦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开始面向民间创作,将文学由士大夫领域引向了市民领域,促进了文化传播。世俗文学发源于北宋,柳永功不可没。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滚滚长江东逝水,柳词虽在,而人却早已不在。这位落魄一生的绝代词人,最终也如那默默耸立的柳七坟一般,静静的躺立在乐游原上,一去不复返。
但历史却会铭记柳永。尽管他的身影已随岁月远去,但他的灵魂却永远的印在了人们的。
读后感也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作文的一种形式。精品学习网为大家搜集了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希望提高大家的写作水平!
初三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
20世纪四大传记(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吴晗的《朱元璋传》以及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读来风格各异,但最酣畅淋漓的莫过于《苏东坡传》。我一直觉得,虽然远隔千年,在文人气质上,林语堂与苏东坡的同声相求,却丝毫不因时光的阻隔而淡去。中华文化传承的穿透力,由此可见一斑。
我对苏东坡的偏爱,是从读他的作品开始的,豪放如《念奴娇 赤壁怀古》,深情如《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豁达如《赤壁赋》,闲雅如《记承天寺夜游》 从文字而想见其为人,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苏东坡的文学造诣固然是惊采绝艳,但在泱泱五千年的历史里,才华洋溢的不知其几。司马迁的史书为无韵之离骚,曹操的诗古直悲凉,江淹的赋文错彩镂金,柳永的词缠绵绻缱 然而苏东坡,唯有苏东坡,才让我在欣赏其才华之外,产生感情上的依附。
苏东坡的一生,起伏跌宕,几经沉浮。他少年得志,鲜衣怒马,文章遍行天下,上至九五之尊宋仁宗,朝堂领袖欧阳修,下至庶民,对他无一不欣赏推崇,爱护有加;他为政一方,造福一地,千年之后,杭州的苏堤,仍在见证和诉说着对苏东坡的留恋。向太后当政期间,他得到重用,位居龙图阁大学士,奔走于四方,纾解新政给百姓带来的疾苦。
然而政坛多风雨,如果说王安石的改革派与苏东坡之间的分歧,仅仅是政见之不同,那么王安石之后,所谓 改革派 的章停之流,对待异己者的迫害,已经远远超出王安石的 流放 ,他们捏造莫须有的罪名,制造 乌台诗案 ,更甚者,将元祐年间复被启用的以苏东坡为首的一批官员,污蔑为国之妖孽,将他们的姓名,镌刻在碑石上,欲将他们生生世世,钉在 耻辱 柱上,是为 元祐党人碑 也。其后苏东坡被一贬再贬,从岭南的惠州,到化外之地的海南,都留下了他年迈而疲惫的身躯。
无论是荣居高位,还是落魄南荒,苏东坡给后人的印象,或潇洒出尘,或安静自守,或童趣未泯。即使是低潮期,当他冥想过去,也就是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甚至在海南时,居无安身之处,病无可医之药,他仍保持着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的气魄。短短的六十多年,荣耀时不盛气凌人,艰辛时没有卑躬屈膝,怨天尤人。我对他的情感上的依附,正是来自于精神上的击节和共鸣。
总结而言,苏东坡的气质,有儒家的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的勇者无惧,有道家任真自然、骋目游怀的顺从天道,还有佛家 和光同尘,与俗俯仰 的自得。这是文人的理想状态,然而能够真正身体力行者,几千年来,又能有几人?
书的作者林语堂,也是我一直非常喜爱的作家之一。他在《京华烟云》里塑造的姚思安和姚木兰这对父女,也是中华文化中道家思想的践行者。在传记中,林语堂对苏东坡给予了无上的赞誉。作为一个喜欢苏东坡的读者,读到这样的书,自然如遇知己。不过也正是由于他对苏东坡的欣赏,所以对当时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书中散发出强烈的厌恶感。甚至将一篇攻击王安石的伪作《辩奸论》算在苏东坡的父亲苏辙身上,连王安石的怪癖性格,也都成了他做作以博取名声的罪名。我对王安石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但对于改革者,无论其最终结果如何,我都认为,至少他是时代的勇者。
通过我们提供的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大家一定会对读后感有新的认识,从而养成写读后感的好习惯!
读柳永 读后感之二
读柳永 读后感
起魏晋风骨,我就不禁联想起那一长串放荡文人的名字,尽管那是一个的自暴自弃的时代——嵇康猖獗,身死犹弹广陵散;阮籍猖狂,穷途末路空流泪。
他们太轻狂,太高傲,太洒脱;以至于后世人以为,那时的文人美得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尽管他们所处的时代本身是一个又一个战火纷乱的时代。
可几百年过去了,当历史的年轮碾转来到北宋之时,我们不禁惊奇的发现,居然也有一位宋朝的词人,风骨如魏晋;只不过多了份魏晋文人本有的清高与自傲,少了份魏晋文人天然的阴霾与矜持。
他叫柳永,原名三变,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他自傲,却洒脱;他不羁,却轻狂;时常往返于秦楼楚馆之间,好作淫冶讴歌之曲传播四方。
他低吟,“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仁宗大怒,“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御笔一挥“且去填词”断送了他一生一世的富贵功名,也截断了他入居庙堂的凌云之志。
他再轻狂,也绝不是一个没有抱负的男人;他再洒脱,也终摆脱不了传统儒学的束缚。他不是儒学的推崇者,可也绝不是礼教的叛逆者。
命运总是喜欢和人开玩笑,人生本就如此。他不是不想作官,只是仕途之路始终没有亲睐过他而已。从此以后任由他改头换面,任由他往返奔波,他终归也只能与那条仕途之路越走越远。到最后,他的心暗淡了,冷却了,荒芜了;且去填词,好,那就我就去奉旨填词,奉旨填词柳三变。
他的确不是一位循规蹈矩的君子,但绝对算得上是一位家喻户晓的词人。
薄情寡义如何,有才无德又如何,他突然如自我般我行我素,及时行乐于娼馆酒楼之间,喝自己的酒,填自己的词,悠也闲哉,好不快活!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
他的确是有才,堪称绝代词人。短短一句“多情自古伤离别“,千百年来勾起了多少人的遐想,也勾起了多少人的惆怅。
风流才子,笑看丰韵神采;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他是同情那些妓-女的,虽然这些女子与他终究只是一场镜花水月;尽管他们出生低贱,尽管他们受尽歧视,他还是用尽他真挚的感情和毕生的才华为她们写下了一篇篇纯正的词章,氤氲了无数永载青史的千秋佳作。也正是如此,他的诗歌才会如此婉转动人,如此用情至深,如此催人泪下。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他为妓-女写词,而妓-女也为他婉转唱词;而他的词也自然迅速传扬于天下。“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天下之人无不知柳永之词,尽管其中既有追随者也有厌恶者。
他的粉丝数量之多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是令人呐叹的。说实话,以前的我是不大喜欢柳永的,总以他的词作俗气为因而不屑一顾。可如今我还是不得不臣服于柳永的词作之下。因为不管是何时我的身旁都会有无数在向我感叹他有多么多么的喜欢柳永,甚至连我的国学老师也如此而已。人云亦云,一开始我还刻当作没听见;可时间一长,久而久之我也不得不屈服于柳永的词作之下,终于能静下心来品味柳词所谓的好,好到极端的好。此刻翻开宋词三百首时我依旧是我,只不过脑海中无意键多了柳三变的痕迹。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雨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流?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柳永《八声甘州》
东坡云:人皆言柳耆卿词俗,然如“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唐人佳处,不过如此。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首柳词。气概山河的弘阔气象,催人泪下的惆怅感怀、余音缭绕的完美旋律……诚然,不得不让人折服。
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他上承李煜余韵,下启苏轼豪情,开创了婉约词中的柳词一派;大量创作慢词,改变改变了小令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后来长调词家周邦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开始面向民间创作,将文学由士大夫领域引向了市民领域,促进了文化传播。世俗文学发源于北宋,柳永功不可没。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滚滚长江东逝水,柳词虽在,而人却早已不在。这位落魄一生的绝代词人,最终也如那默默耸立的柳七坟一般,静静的躺立在乐游原上,一去不复返。
但历史却会铭记柳永。尽管他的身影已随岁月远去,但他的灵魂却永远的印在了人们的。
本文标题: 鲜衣怒马读后感100字(找一篇 爱国书籍 读后感 急 一定200字以内)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0426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