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劫的影片评价谈到中医话题,互联网上两派人马争锋相对,争论如火如荼,几近势不两立,但以著名中医学家为主角的《大明劫》,却不会因此迎来两极分化的...
大明劫的影片评价
谈到中医话题,互联网上两派人马争锋相对,争论如火如荼,几近势不两立,但以著名中医学家为主角的《大明劫》,却不会因此迎来两极分化的评价。无论是中医理论的支持还是反对者,都能从影片中得到情感上的满足。
——新快报
1、王竞这是拍了部古装传记大片。几个主角都有血有肉,话语权掌控者、历史旁观者双线合一,共同构筑出辨证的历史视角。 2、中规中矩的历史片,过于正统,过于一丝不苟。场景剪辑的不够利落,有冗长之感。戴立忍活脱是10年后的张震,冯远征则越来越像王学圻。 3、没情节、没人物、没反思、没减压的故事,硬扯出来两条主线构成了影片里唯一的一对矛盾:“你们都有病啊”、“你们该吃药了”…70%的镜头用来说明吴又可是个医德高尚的偏方大夫,20%的镜头用来说明孙传庭的残暴,10%的暴力场面…,最后还是制片人一语道破影片主旨:感谢两个药店老板的投资,中医是伟大的。
4、和《万箭穿心》差不多,估计王竞这部戏还会被继续忽略,不过这部戏可能开拍前已经收回成本,中医企业应该资助这样扎实诚恳的电影。电影就应该用梦来抵达真实,而不是浮夸,这是王竞从《万箭穿心》到《大明劫》坚持的东西。
——都市圈
大明劫观后感关于医学
《大明劫》影片背景为李自成起义攻打潼关,而城中瘟疫肆虐,感染无数军士百姓众多医生引经据典却收效甚微,最后此重任落在了主角——吴又可身上。
他临危受命,大胆质疑《伤寒论》,自创祛除瘟疫方法,著《瘟疫论》。然而大明朝积病已久,非医者可治,终难逃命中注定的劫。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是吴又可给孙传庭的启发。历朝历代都反复强调,得人心者得天下,那么,何为人心?在孙传庭看来,人心就是粮食,是源源不断的兵源,这人心在李自成那儿,所以它输个十次八次都可以。
孙传庭文韬武略,并非亡国之臣;崇祯励精图治,并非亡国之君,可大明还是亡了。难道真如崇祯所说:“非朕不明,非臣不忠,而是天灭大明”?其实是他们看不清人心,也丧失了自己的心。瘟疫再可怕,鼠疫再嚣张,在四海八荒的人心面前,都是纸老虎。
皇帝猜忌臣子,不派兵拨军饷,终败兵城下;将军残暴虐杀,罔顾人命;军士们杀医伤医,人与人之间互相残杀,互相背叛,罔顾他人救命之恩……无解之症,疲敝之师,将倾之国。曾经的他们都是那个屠龙的少年,想要励精图治,一心为民,却最终无一例外变成了恶龙。
但有一人仍坚守初心。即使遭遇性命威胁,吴又可仍坚持为患者疗伤;瘟疫如火如荼,无数医士束手无策,他却在孙传庭一番话语之下毅然踏上祛瘟疫之路。纵使患病军士不理解甚至拒绝治疗差点打伤吴又可,他始终没有放弃。
他帮助渴望回家的年轻士兵隐瞒身体状况;在孙传庭火烧隔离病人后愤然离去;隐居苏州呕心沥血整理《瘟疫论》……治病救人,是他一生不变的信仰。
人生在世,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危难、无可奈何……有些人背离初心,有些人性情大变,那个满心希望的少年,似乎忘记了为何出发。然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义无反顾奔向疫区,无惧风险,不求前程,英勇逆行。
他们用实际行动贡献自己的点滴力量,汇集成抗击疫情的“滚滚暖流”,构建起抗击疫情“钢铁长城”。他们是时代的骄傲,是国家的骄傲,是民族的骄傲。
国有难,操戈披甲,人有危,众士争先。在疫情面前不退缩,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关键时刻冲在前,他们立志于解除人类病痛,即使前路艰险,也无法改变他们救死扶伤的初心。
《大明劫》让我想到了“用药如用兵”这句话。明末乱世,战乱不断,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乱世出英豪,亦出名医,吴又可来了,如那屠龙少年,医治百姓疾苦,也点化天子、大臣的疑惑,国将不国,不是天灾,而是民心不再。作者最后提到现如今抗击疫情的逆行者们,升华了主题,他们是当代的吴又可,是真正的屠龙少年。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