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读后感内容简介,《现代社会福利思想》是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组编的普通高等学校社会工作专业主干课系列教材之一。它以工业革命以来...
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 读后感
内容简介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是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组编的普通高等学校社会工作专业主干课系列教材之一。它以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科学各领域或各种社会思潮中有关社会福利问题的思想观念、理论体系为研究对象,揭示了它们所表达的福利价值观和福利追求,分析了它们对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影响,以及对各国的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实践的影响。《现代社会福利思想》可供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使用,也适于社会福利部门和机构的行政人员、非营利机构中的管理者及各类社会工作者阅读。
编辑推荐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高等学校社会工作专业主干课系列教材之一。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社会福利与社会福利制度
一、社会福利的概念
二、社会福利制度
三、社会福利的特征与体系
第二节 社会福利思想及其历史渊源
一、社会福利思想的本质与争论
二、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
三、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历史传统
第三节 现代社会福利的思想特征与流派
一、社会福利制度变迁的质的飞跃
二、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变化
三、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问题与理论特征
第四节 研究社会福利思想的意义与方法
一、奠定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
二、提供认知社会福利的思想方法
三、用反思、批判的态度对待各种福利思想的争论
第一章 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
第一节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一、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
二、18、19世纪的阶级与阶级斗争
三、社会福利实践的变化
第二节 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
二、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三、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第三节 古典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英国古典经济学与威廉配第的社会福利思想
二、亚当斯密的政治经济学中的福利思想
三、19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的福利思想
四、西斯蒙第与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福利思想
五、对古典经济学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评价
第四节 功利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边沁的功利主义
二、穆勒的功利主义福利思想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马克思早期对资本主义的人道主义批判
二、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三、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福利问题的分析
第二章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社会福利思想
第一节 欧洲的社会民主主义思潮
一、社会民主主义的产生
二、社会民主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
三、社会民主主义对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第二节 德国历史学派
一、19世纪的德国社会与德国历史学派
二、德国历史学派的社会福利主张
三、德国社会保险政策的颁布
第三节 费边社会主义的社会改良主义
一、费边社的建立与发展
二、费边主义的基本福利主张
三、费边社对英国社会福利与政策的影响
第四节 新古典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新古典经济学的效用理论和人性假设
二、新古典经济学的市场理论
三、新古典经济学家的社会福利观
第三章 福利经济学及其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第一节 福利经济学的内涵和基本概念
一、福利和效用的基本内涵
二、个人利益与社会选择
三、福利最大化和帕累托最优
第二节 早期的(或旧的)福利经济学
一、福利经济学的起源
二、庇古的福利经济学思想及其发展
第三节 新福利经济学
一、新福利经济学的早期发展
二、当代福利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节 福利经济学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一、福利经济学对公共选择理论的影响
二、福利经济学对福利国家社会政策的影响
三、福利经济学对当代福利道德观念与实践的影响
第四章 凯恩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第一节 凯恩斯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1929一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
二、新古典经济学的衰落
三、凯恩斯主义的产生
第二节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及其发展演变
一、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凯恩斯主义的发展与演变
第三节 凯恩斯经济学中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经济危机的病因分析:有效需求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克服经济危机的对策:有效需求管理的政策主张
第四节 凯恩斯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一、对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的影响
二、对战后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影响
第五章 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理论
第一节 《贝弗里奇报告》与福利国家制度
一、《贝弗里奇报告》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对福利国家的制度设计
三、实施社会保障的三种方法
四、《贝弗里奇报告》对战后英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影响
第二节 蒂特马斯的社会福利理论
一、蒂特马斯与费边社会主义
二、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
三、社会福利的构成及其所承担的责任
四、蒂特马斯的贡献
第三节 马歇尔的公民权利理论
一、马歇尔生平简介
二、公民权利的理论
三、以公民权利为基础的社会福利理论
第四节 福利国家社会福利理论分析
一、福利国家与国家的功能
二、福利国家与社会需求
三、福利国家的危机
第六章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的社会福利观
第一节 苏东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
一、苏联、东欧国家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
二、苏联和东欧七国的“发达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三、南斯拉夫的“自治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四、苏联模式和南斯拉夫模式的异同
第二节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集体主义福利观
一、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价值追求和福利观
二、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集体主义福利观
第三节 苏东社会主义国家集体主义福利观的分析
第七章 新自由主义思潮中的社会福利思想
第一节 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及其主要观点
一、形形色色的自由主义
二、新自由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
三、新自由主义的哲学理念
第二节 哈耶克、弗里德曼的社会福利观
一、哈耶克的社会福利观念
二、弗里德曼的社会福利观
第三节 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观点
二、公正的比赛规则
三、舍弃福利国家
第四节 罗尔斯和诺齐克关于社会正义与个人权利的争论
一、罗尔斯的正义论与平等主义的福利观
二、诺齐克的政治哲学与社会福利观
第八章 全球化背景下社会福利理论发展新赶势
第一节 全球化与当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
一、“全球化”的特征与趋势
二、新右派与全球化
三、全球化的后果及其对新自由主义的挑战
第二节 社群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社群主义的兴起
二、社群主义的政治哲学
三、社群主义的社会福利哲学
第三节 新社会民主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第三条道路”与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
二、新社会民主主义的政治观
三、吉登斯对新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的阐述
第九章 当代中国社会福利理论探讨
第一节 中国传统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福利思想
一、中国传统社会福利制度与思想的发展概要
二、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福利体制与社会福利思想
一、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社会福利体制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福利制度的特点
三、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要点
第三节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福利体制和社会福利思想
一、80年代以来社会福利制度转型概要
二、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变化
三、当前中国社会福利理论探讨的要点
后记
……
序言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教委(现称教育部)决定在高等学校设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后改为社会工作专业),北京大学等几所高等学校在多方支持下开办了该专业。到90年代中期,社会工作专业获得了一定发展。近几年来,社会工作专业在规模上获得了快速增长,这与我国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密切相关。
教材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工作专业建立之初,编写高水平的专业教材,对于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学者来说是具有挑战性的,因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我国高等学校中断了30多年,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学者对国际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知识不甚熟悉,另外,学者们对我国本土的社会工作(社会服务)的理论和实践的深入研究也不够。十多年来,各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同仁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的来讲教材建设还相对滞后。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于1994年成立,并决定把教材建设和学科规范化作为其工作的重要内容。基于国内同行的知识积累和现实要求,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决定着手组编社会工作专业教材。从1997年开始,经过5所高等学校14名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学者两年多的努力,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王思斌教授主编的《社会工作概论》,迈出了由协会统筹、各高等学校共同编写教材的第一步。该书出版之后得到了同行专家的好评,它不但被许多学校当作教材,而且在2002年获得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实践说明,集中各校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学者共同编写教材这条路是可行的。
三、社会福利的特征与体系
在关于社会福利问题的讨论中,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社会福利的理论与实践,这就是“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这两个概念谁主谁从的问题。在中国社会福利的实践中,由于我们长期处于国家福利保障的体制下,社会福利是被看作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福利属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范畴,是在政治经济学原则的指导下被实践的东西。这样,社会福利就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在实践中提出来。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由单位制福利向社会化福利制度的转变,社会福利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然而,由于我们的改革是从制度变迁的方面着手的,是由实践的发展推动的,因此,对社会福利的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是就形成了从制度和实际操作层面改革而缺少理论支持的局面。结果,我们为了尽快实现社会福利制度的转换,把建立社会安全网当作首要的任务,从国外引进了操作性的社会安全(SocialSecurity)的概念,并给予它一个中国化的解释“社会保障”,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福利实践,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将社会保险与社会救助结合起来。但是,我们看到,这样一来,社会福利的外延和内涵就被缩小了。因为首先,社会保障的重点在于保护人们的生活安全,即从物质福利的方面给予人们生活保障。然而,福利的概念不仅仅是关于人们的物质生活幸福的问题,它也特别关注人们精神生活的幸福。其次,社会保障注重的是操作性制度层面的东西,把社会福利归结为一些具体的和现实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带有更多的行政取向的安排,而社会福利则不仅是一种操作的过程和具体的政策措施,它更是理论与价值观的引导,是一种超越现实的政策和制度理想追求,为社会保障提供着理念的支持。最后,社会保障是从现实人们物质生活的安全保障方面着眼,强调预防和保护的功能,而社会福利不局限于这种现实的预防与保护,还着眼于发展人民的福利,提升生活品质和人的精神境界,增加人民的总体幸福和社会的福祉。从这三方面来看,社会保障应该是从属于社会福利的次级概念。
后记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是一门介绍当代社会福利的思想观点和理论的社会工作专业基础课程。它包括了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对社会福利问题的主要理论观点和思想争论,并对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的各种现代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如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自由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的思想进行了必要的分析。本课程涉及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所有重要理论和思想流派,所介绍的内容有许多是属于理论前沿的问题,是一门思想性和理论性非常强的基础理论课,编写起来有相当的难度。同时,所涉及的许多问题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又有了新的意义,需要不断进行再认识。为了使学生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有更全面的了解,我们还特别将苏联、东欧国家社会主义的社会福利理论与实践,以及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及其在当代的发展情况编入本书,以避免单纯介绍西方思想而使学生缺乏全面了解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背景下的社会福利思想而产生的认识片面性。
由于国内学术界对社会福利思想的研究相对薄弱,可参考借鉴的资料和研究成果不多。因此,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遇到许多困难。可喜的是,在所有参编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历时两年,一本较全面介绍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社会工作专业教材终于付梓。我们希望,本书的出版,对弥补此类教材不足的缺憾,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加深学生对社会福利的认识,提高从事社会工作的专业能力,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编辑推荐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高等学校社会工作专业主干课系列教材之一。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社会福利与社会福利制度
一、社会福利的概念
二、社会福利制度
三、社会福利的特征与体系
第二节 社会福利思想及其历史渊源
一、社会福利思想的本质与争论
二、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
三、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历史传统
第三节 现代社会福利的思想特征与流派
一、社会福利制度变迁的质的飞跃
二、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变化
三、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问题与理论特征
第四节 研究社会福利思想的意义与方法
一、奠定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
二、提供认知社会福利的思想方法
三、用反思、批判的态度对待各种福利思想的争论
第一章 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
第一节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一、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
二、18、19世纪的阶级与阶级斗争
三、社会福利实践的变化
第二节 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
二、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三、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第三节 古典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英国古典经济学与威廉配第的社会福利思想
二、亚当斯密的政治经济学中的福利思想
三、19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的福利思想
四、西斯蒙第与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福利思想
五、对古典经济学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评价
第四节 功利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边沁的功利主义
二、穆勒的功利主义福利思想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马克思早期对资本主义的人道主义批判
二、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三、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福利问题的分析
第二章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社会福利思想
第一节 欧洲的社会民主主义思潮
一、社会民主主义的产生
二、社会民主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
三、社会民主主义对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第二节 德国历史学派
一、19世纪的德国社会与德国历史学派
二、德国历史学派的社会福利主张
三、德国社会保险政策的颁布
第三节 费边社会主义的社会改良主义
一、费边社的建立与发展
二、费边主义的基本福利主张
三、费边社对英国社会福利与政策的影响
第四节 新古典经济学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新古典经济学的效用理论和人性假设
二、新古典经济学的市场理论
三、新古典经济学家的社会福利观
第三章 福利经济学及其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第一节 福利经济学的内涵和基本概念
一、福利和效用的基本内涵
二、个人利益与社会选择
三、福利最大化和帕累托最优
第二节 早期的(或旧的)福利经济学
一、福利经济学的起源
二、庇古的福利经济学思想及其发展
第三节 新福利经济学
一、新福利经济学的早期发展
二、当代福利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节 福利经济学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一、福利经济学对公共选择理论的影响
二、福利经济学对福利国家社会政策的影响
三、福利经济学对当代福利道德观念与实践的影响
第四章 凯恩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第一节 凯恩斯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1929一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
二、新古典经济学的衰落
三、凯恩斯主义的产生
第二节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及其发展演变
一、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凯恩斯主义的发展与演变
第三节 凯恩斯经济学中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经济危机的病因分析:有效需求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克服经济危机的对策:有效需求管理的政策主张
第四节 凯恩斯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一、对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的影响
二、对战后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影响
第五章 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理论
第一节 《贝弗里奇报告》与福利国家制度
一、《贝弗里奇报告》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对福利国家的制度设计
三、实施社会保障的三种方法
四、《贝弗里奇报告》对战后英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影响
第二节 蒂特马斯的社会福利理论
一、蒂特马斯与费边社会主义
二、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
三、社会福利的构成及其所承担的责任
四、蒂特马斯的贡献
第三节 马歇尔的公民权利理论
一、马歇尔生平简介
二、公民权利的理论
三、以公民权利为基础的社会福利理论
第四节 福利国家社会福利理论分析
一、福利国家与国家的功能
二、福利国家与社会需求
三、福利国家的危机
第六章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的社会福利观
第一节 苏东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
一、苏联、东欧国家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
二、苏联和东欧七国的“发达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三、南斯拉夫的“自治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四、苏联模式和南斯拉夫模式的异同
第二节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集体主义福利观
一、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价值追求和福利观
二、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集体主义福利观
第三节 苏东社会主义国家集体主义福利观的分析
第七章 新自由主义思潮中的社会福利思想
第一节 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及其主要观点
一、形形色色的自由主义
二、新自由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
三、新自由主义的哲学理念
第二节 哈耶克、弗里德曼的社会福利观
一、哈耶克的社会福利观念
二、弗里德曼的社会福利观
第三节 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观点
二、公正的比赛规则
三、舍弃福利国家
第四节 罗尔斯和诺齐克关于社会正义与个人权利的争论
一、罗尔斯的正义论与平等主义的福利观
二、诺齐克的政治哲学与社会福利观
第八章 全球化背景下社会福利理论发展新赶势
第一节 全球化与当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
一、“全球化”的特征与趋势
二、新右派与全球化
三、全球化的后果及其对新自由主义的挑战
第二节 社群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社群主义的兴起
二、社群主义的政治哲学
三、社群主义的社会福利哲学
第三节 新社会民主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第三条道路”与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
二、新社会民主主义的政治观
三、吉登斯对新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的阐述
第九章 当代中国社会福利理论探讨
第一节 中国传统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福利思想
一、中国传统社会福利制度与思想的发展概要
二、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福利体制与社会福利思想
一、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社会福利体制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福利制度的特点
三、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要点
第三节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福利体制和社会福利思想
一、80年代以来社会福利制度转型概要
二、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变化
三、当前中国社会福利理论探讨的要点
后记
……
序言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教委(现称教育部)决定在高等学校设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后改为社会工作专业),北京大学等几所高等学校在多方支持下开办了该专业。到90年代中期,社会工作专业获得了一定发展。近几年来,社会工作专业在规模上获得了快速增长,这与我国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密切相关。
教材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工作专业建立之初,编写高水平的专业教材,对于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学者来说是具有挑战性的,因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我国高等学校中断了30多年,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学者对国际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知识不甚熟悉,另外,学者们对我国本土的社会工作(社会服务)的理论和实践的深入研究也不够。十多年来,各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同仁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的来讲教材建设还相对滞后。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于1994年成立,并决定把教材建设和学科规范化作为其工作的重要内容。基于国内同行的知识积累和现实要求,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决定着手组编社会工作专业教材。从1997年开始,经过5所高等学校14名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学者两年多的努力,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王思斌教授主编的《社会工作概论》,迈出了由协会统筹、各高等学校共同编写教材的第一步。该书出版之后得到了同行专家的好评,它不但被许多学校当作教材,而且在2002年获得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实践说明,集中各校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学者共同编写教材这条路是可行的。
三、社会福利的特征与体系
在关于社会福利问题的讨论中,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社会福利的理论与实践,这就是“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这两个概念谁主谁从的问题。在中国社会福利的实践中,由于我们长期处于国家福利保障的体制下,社会福利是被看作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福利属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范畴,是在政治经济学原则的指导下被实践的东西。这样,社会福利就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在实践中提出来。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由单位制福利向社会化福利制度的转变,社会福利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然而,由于我们的改革是从制度变迁的方面着手的,是由实践的发展推动的,因此,对社会福利的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是就形成了从制度和实际操作层面改革而缺少理论支持的局面。结果,我们为了尽快实现社会福利制度的转换,把建立社会安全网当作首要的任务,从国外引进了操作性的社会安全(SocialSecurity)的概念,并给予它一个中国化的解释“社会保障”,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福利实践,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将社会保险与社会救助结合起来。但是,我们看到,这样一来,社会福利的外延和内涵就被缩小了。因为首先,社会保障的重点在于保护人们的生活安全,即从物质福利的方面给予人们生活保障。然而,福利的概念不仅仅是关于人们的物质生活幸福的问题,它也特别关注人们精神生活的幸福。其次,社会保障注重的是操作性制度层面的东西,把社会福利归结为一些具体的和现实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带有更多的行政取向的安排,而社会福利则不仅是一种操作的过程和具体的政策措施,它更是理论与价值观的引导,是一种超越现实的政策和制度理想追求,为社会保障提供着理念的支持。最后,社会保障是从现实人们物质生活的安全保障方面着眼,强调预防和保护的功能,而社会福利不局限于这种现实的预防与保护,还着眼于发展人民的福利,提升生活品质和人的精神境界,增加人民的总体幸福和社会的福祉。从这三方面来看,社会保障应该是从属于社会福利的次级概念。
后记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是一门介绍当代社会福利的思想观点和理论的社会工作专业基础课程。它包括了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对社会福利问题的主要理论观点和思想争论,并对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的各种现代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如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自由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的思想进行了必要的分析。本课程涉及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所有重要理论和思想流派,所介绍的内容有许多是属于理论前沿的问题,是一门思想性和理论性非常强的基础理论课,编写起来有相当的难度。同时,所涉及的许多问题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又有了新的意义,需要不断进行再认识。为了使学生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有更全面的了解,我们还特别将苏联、东欧国家社会主义的社会福利理论与实践,以及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及其在当代的发展情况编入本书,以避免单纯介绍西方思想而使学生缺乏全面了解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背景下的社会福利思想而产生的认识片面性。
由于国内学术界对社会福利思想的研究相对薄弱,可参考借鉴的资料和研究成果不多。因此,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遇到许多困难。可喜的是,在所有参编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历时两年,一本较全面介绍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社会工作专业教材终于付梓。我们希望,本书的出版,对弥补此类教材不足的缺憾,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加深学生对社会福利的认识,提高从事社会工作的专业能力,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当今世界的社会福利读后感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政治制度的转变,社会保障成为各国热点话题。考斯塔·艾斯平通过运用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世界社会福利体系进行分析,最终归纳出三种福利制度,即盎格鲁-撒克逊模式、欧洲大陆传统模式和“社会民主”模式,并探讨了不同模式的起因和影响。
关键词:福利制度 三个模式 读书笔记
考斯塔·艾斯平在文章中指出,虽然福利国家制度一直都是各国政治家、学者们的热点话题,但是现有的福利国家理论模式尚不完善,他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论证非商品化、社会分层化和就业等问题,它们都是判定一个福利国家性质的关键。同时,他认为只有进行经验的比较研究,才能在总体上或个案上充分揭示现代福利国家的基本特征。因此,他试图通过以三种不同的体制类型来认识福利国家,它们分别是保守主义的、自由主义的和社会民主主义的福利国家。
令笔者惊讶的一点是,根据制度分析方法的观点,民主权利越是扩散,福利国家就愈将发展。可是艾斯平指出,这一论点与历史上的异常事例相矛盾:早期的主要福利国家的发端都早于民主制度而产生,而且正是抑制民主的意愿才有力地推动了福利国家的发展。这让人联想到俾斯麦在德国实行的福利政策,其本质是“胡萝卜加大棒”的铁血政策,目的是为了维护整个国家的统一和团结,抑制各种民主运动。相反,在民主制度最早建立的地方,福利国家的发展最受阻滞,如在美国、澳大利亚和瑞士。这一明显的矛盾只有引入社会阶级和社会结构的因素才能得到解释:在那些早期的民主政治国家中,农业占有绝对优势,并且为小资产所有者所主导,他们利用其选举权利来降低而不是增加税赋;相比之下,极权政治中的统治阶层更易于向不情愿的民众征收高额税赋。
谈及社会保障的作用,艾斯平强调权利与非商品化。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劳动者出卖他们的劳动力,逐渐沦落为一种商品。相反,现代社会权利的引入意味着这种纯粹商品化地位的动摇。当一种服务是作为权利的结果而可以获得时或当一个人可以不依赖于市场而维持其生计时,非商品化便出现了。而各国政府对于非商品化的拯救力度的不同就决定了必然存在不同的福利制度。
在资本主义世界,强调市场经济和自由竞争,认为贫穷或不幸是个人懒惰的原因,因此所提供的救助往往层次低且带有社会羞辱感,比如经济状况调查式的济贫制度,给付很少,并且带有侮辱性,那么这种济贫制度将迫使除了最走投无路者以外的所有人参与到市场中去。同样,大部分早期社会保险计划都蓄意设计成有利于劳动力市场性能最大化的样式。笔者认为,由此可见,最初的福利制度只是为了市场服务,是为了促进劳动力进入市场而执行的,是为了资本家的利益。而随着社会发展,福利制度逐渐变为为市场进行补救,对由市场经济发展造成的贫富分化和各种劳动风险进行保障。虽然此时的福利制度似乎是对劳动者的一种扶持和帮助,但显然福利制度的建立仍然是为了市场经济更好的发展,解决好市场经济的“后院问题”,让劳动者能够更加投入到生产中去。
事实上,非商品化福利国家的出现是最近的事。其基本的定义是公民在必要时可以自由地选择不工作,而无须担心会失去工作、收入或一般福利。此时,人们获得社会福利不再是根据其收入状况或职业种类,而是根据他的社会权利,作为一个国家内的社会公民,他拥有享受社会福利的权利,即社会工资。这种社会工资体现了人们对于社会发展成果资源的共享能力和程度。直至社会福利发展到后期,社会政策和劳动力市场逐渐成为相互交织、相互依赖的制度。在某种程度上,福利国家已经成为清除劳动力市场障碍的主要动因:它通过家庭计划和及早退休,解除了妇女、老年人退出劳动力市场的障碍,为新的年轻劳动力进入市场
提供空间;它雇佣人们进入卫生、教育和福利部门以保持对劳动力的需求;它提供必要的社会公共服务以促进女性劳动力的供给,我们可以看到在西方很多“社会服务”性的工作都是由女性来担任的;它允许工人带薪休假和暂时从工作岗位缺勤以帮助人们调节作为经济生产者、社会公民和家庭成员的不同角色。因此,我们可以发现,现在的福利制度更多的是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为扩大劳动者工作空间和时间,保障劳动者权利做出很大贡献。实现了从生产者到劳动者的视角转变。
分析完艾斯平对于福利制度的兴起和作用的看法后,再来明确三种福利制度具体的内容。第一种是保守主义,它产生于前资本主义社会,主要是封建庄园经济或专制经济。保守主义思想观念的特征是将人的商品化视为道德堕落、社会秩序的腐败、涣散和紊乱。个人不应去竞争和奋斗,而应将个人利益服从于公认的权威和主流。保守主义主要有以下几类模式:一是大封建主义,二是合作主义,第三则是国家主义。封建主义的理念与商品地位是强烈对立的;市场并不重要,而工资劳动对于人们的福利只有少许重要性,真正影响人们生活的是这种家长式、庇护性的恩典模式。现在这种大封建主义类型的福利制度很少存在了,作者在文章中举了海地的例子进行说明。而合作主义社团是前资本主义和“前商品化”制度安排的第二种派生。这种社团出现于城镇工匠或技工之中,是一种封闭登记并且垄断加入权、会员资格、价格和生产的手段。毫无疑问,此类互助会主要为同行工人提供特殊待遇,与现代私人保险存在类似的地方,都是风险共担。而保守的国家主义则是希望利用社会福利来将民众与国家捆绑在一起,其内在动机是社会的整合、权威的维持和反社会主义的斗争,希望建立民众对于国家的忠诚和道德。
在现实生活中,典型的国家包括奥地利、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在这些国家中,历史上的合作主义中央统制遗产得以发扬,以适应新的“后工业化”阶级结构需要。他们所关注的主要是对既有的阶级分化的保护。因而权利依阶级归属和社会地位而定。这种合作主义被纳入请愿完全取代市场而成为福利提供者的国家体系之中,因此私人包厢和职业性额外给付只能充当配角。这让我们联想到新中国刚成立不就后实现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城市实行“单位制”,社会福利完全跟个人所在单位和个人职务挂钩,实行“单位包办”制度。不难发现,这种体制在维护阶级分化有着重大影响,不同职业享受不同的福利待遇,成为工人阶级反抗政治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种是自由主义。对于自由主义来说,市场有利于劳动力的解放,是自立者和勤劳者的最佳保护壳。只要不受干扰,它的自我调节机制将确保所有愿意工作的人被雇佣,由此保证了他们自身的福利。而贫穷匮乏和孤立补助的境况在原则上是难以避免的。因此,这并不是制度的错误,而仅仅是个人缺乏远见和节俭习惯的结果。当然,艾斯平很快指出其中的错误:自由主义假定所有的个体都确有参与市场的能力,事实当然并非如此:年老者、体弱者、盲人以及残疾人不得不依靠家庭,相应地限制了这个家庭参与市场的能力。因此,自由主义者不得不从前资本主义制度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灵感,那就是诸如家庭、教会以及社区的社会救助。但这又是自相矛盾的,因为这些足足一旦负有社会责任之后,就不能按照市场的游戏规则行事。所以,自由主义渐渐承认了社会权利的必要性。它找到了两种解决方案。第一,由原来的济贫法转向家计调查式的社会救助体制。这种方式下,可以避免社会权利的无条件扩张,促使工人选择工作而不是福利。自由主义的第二种方法也体现了同样的哲学。自由主义学派从不反对慈善或保险本身,因为他们都基于自愿主义原则上。一旦自由主义接受工联主义的原则,将个人保险观念扩展至集体协商的社会给付之中成为完全可能了。显然,自由主义更偏爱市场中私人性质的、有组织的保险。
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在这些国家中,国家运用消极和积极的两种手段促使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消极手段只是保证最低限度的给付,积极手段则是对私人部门福利计划予以补贴。鼓励人们从事劳动,减轻国家负担,所以它的非商品化效应最低
关键词:福利制度 三个模式 读书笔记
考斯塔·艾斯平在文章中指出,虽然福利国家制度一直都是各国政治家、学者们的热点话题,但是现有的福利国家理论模式尚不完善,他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论证非商品化、社会分层化和就业等问题,它们都是判定一个福利国家性质的关键。同时,他认为只有进行经验的比较研究,才能在总体上或个案上充分揭示现代福利国家的基本特征。因此,他试图通过以三种不同的体制类型来认识福利国家,它们分别是保守主义的、自由主义的和社会民主主义的福利国家。
令笔者惊讶的一点是,根据制度分析方法的观点,民主权利越是扩散,福利国家就愈将发展。可是艾斯平指出,这一论点与历史上的异常事例相矛盾:早期的主要福利国家的发端都早于民主制度而产生,而且正是抑制民主的意愿才有力地推动了福利国家的发展。这让人联想到俾斯麦在德国实行的福利政策,其本质是“胡萝卜加大棒”的铁血政策,目的是为了维护整个国家的统一和团结,抑制各种民主运动。相反,在民主制度最早建立的地方,福利国家的发展最受阻滞,如在美国、澳大利亚和瑞士。这一明显的矛盾只有引入社会阶级和社会结构的因素才能得到解释:在那些早期的民主政治国家中,农业占有绝对优势,并且为小资产所有者所主导,他们利用其选举权利来降低而不是增加税赋;相比之下,极权政治中的统治阶层更易于向不情愿的民众征收高额税赋。
谈及社会保障的作用,艾斯平强调权利与非商品化。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劳动者出卖他们的劳动力,逐渐沦落为一种商品。相反,现代社会权利的引入意味着这种纯粹商品化地位的动摇。当一种服务是作为权利的结果而可以获得时或当一个人可以不依赖于市场而维持其生计时,非商品化便出现了。而各国政府对于非商品化的拯救力度的不同就决定了必然存在不同的福利制度。
在资本主义世界,强调市场经济和自由竞争,认为贫穷或不幸是个人懒惰的原因,因此所提供的救助往往层次低且带有社会羞辱感,比如经济状况调查式的济贫制度,给付很少,并且带有侮辱性,那么这种济贫制度将迫使除了最走投无路者以外的所有人参与到市场中去。同样,大部分早期社会保险计划都蓄意设计成有利于劳动力市场性能最大化的样式。笔者认为,由此可见,最初的福利制度只是为了市场服务,是为了促进劳动力进入市场而执行的,是为了资本家的利益。而随着社会发展,福利制度逐渐变为为市场进行补救,对由市场经济发展造成的贫富分化和各种劳动风险进行保障。虽然此时的福利制度似乎是对劳动者的一种扶持和帮助,但显然福利制度的建立仍然是为了市场经济更好的发展,解决好市场经济的“后院问题”,让劳动者能够更加投入到生产中去。
事实上,非商品化福利国家的出现是最近的事。其基本的定义是公民在必要时可以自由地选择不工作,而无须担心会失去工作、收入或一般福利。此时,人们获得社会福利不再是根据其收入状况或职业种类,而是根据他的社会权利,作为一个国家内的社会公民,他拥有享受社会福利的权利,即社会工资。这种社会工资体现了人们对于社会发展成果资源的共享能力和程度。直至社会福利发展到后期,社会政策和劳动力市场逐渐成为相互交织、相互依赖的制度。在某种程度上,福利国家已经成为清除劳动力市场障碍的主要动因:它通过家庭计划和及早退休,解除了妇女、老年人退出劳动力市场的障碍,为新的年轻劳动力进入市场
提供空间;它雇佣人们进入卫生、教育和福利部门以保持对劳动力的需求;它提供必要的社会公共服务以促进女性劳动力的供给,我们可以看到在西方很多“社会服务”性的工作都是由女性来担任的;它允许工人带薪休假和暂时从工作岗位缺勤以帮助人们调节作为经济生产者、社会公民和家庭成员的不同角色。因此,我们可以发现,现在的福利制度更多的是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为扩大劳动者工作空间和时间,保障劳动者权利做出很大贡献。实现了从生产者到劳动者的视角转变。
分析完艾斯平对于福利制度的兴起和作用的看法后,再来明确三种福利制度具体的内容。第一种是保守主义,它产生于前资本主义社会,主要是封建庄园经济或专制经济。保守主义思想观念的特征是将人的商品化视为道德堕落、社会秩序的腐败、涣散和紊乱。个人不应去竞争和奋斗,而应将个人利益服从于公认的权威和主流。保守主义主要有以下几类模式:一是大封建主义,二是合作主义,第三则是国家主义。封建主义的理念与商品地位是强烈对立的;市场并不重要,而工资劳动对于人们的福利只有少许重要性,真正影响人们生活的是这种家长式、庇护性的恩典模式。现在这种大封建主义类型的福利制度很少存在了,作者在文章中举了海地的例子进行说明。而合作主义社团是前资本主义和“前商品化”制度安排的第二种派生。这种社团出现于城镇工匠或技工之中,是一种封闭登记并且垄断加入权、会员资格、价格和生产的手段。毫无疑问,此类互助会主要为同行工人提供特殊待遇,与现代私人保险存在类似的地方,都是风险共担。而保守的国家主义则是希望利用社会福利来将民众与国家捆绑在一起,其内在动机是社会的整合、权威的维持和反社会主义的斗争,希望建立民众对于国家的忠诚和道德。
在现实生活中,典型的国家包括奥地利、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在这些国家中,历史上的合作主义中央统制遗产得以发扬,以适应新的“后工业化”阶级结构需要。他们所关注的主要是对既有的阶级分化的保护。因而权利依阶级归属和社会地位而定。这种合作主义被纳入请愿完全取代市场而成为福利提供者的国家体系之中,因此私人包厢和职业性额外给付只能充当配角。这让我们联想到新中国刚成立不就后实现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城市实行“单位制”,社会福利完全跟个人所在单位和个人职务挂钩,实行“单位包办”制度。不难发现,这种体制在维护阶级分化有着重大影响,不同职业享受不同的福利待遇,成为工人阶级反抗政治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种是自由主义。对于自由主义来说,市场有利于劳动力的解放,是自立者和勤劳者的最佳保护壳。只要不受干扰,它的自我调节机制将确保所有愿意工作的人被雇佣,由此保证了他们自身的福利。而贫穷匮乏和孤立补助的境况在原则上是难以避免的。因此,这并不是制度的错误,而仅仅是个人缺乏远见和节俭习惯的结果。当然,艾斯平很快指出其中的错误:自由主义假定所有的个体都确有参与市场的能力,事实当然并非如此:年老者、体弱者、盲人以及残疾人不得不依靠家庭,相应地限制了这个家庭参与市场的能力。因此,自由主义者不得不从前资本主义制度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灵感,那就是诸如家庭、教会以及社区的社会救助。但这又是自相矛盾的,因为这些足足一旦负有社会责任之后,就不能按照市场的游戏规则行事。所以,自由主义渐渐承认了社会权利的必要性。它找到了两种解决方案。第一,由原来的济贫法转向家计调查式的社会救助体制。这种方式下,可以避免社会权利的无条件扩张,促使工人选择工作而不是福利。自由主义的第二种方法也体现了同样的哲学。自由主义学派从不反对慈善或保险本身,因为他们都基于自愿主义原则上。一旦自由主义接受工联主义的原则,将个人保险观念扩展至集体协商的社会给付之中成为完全可能了。显然,自由主义更偏爱市场中私人性质的、有组织的保险。
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在这些国家中,国家运用消极和积极的两种手段促使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消极手段只是保证最低限度的给付,积极手段则是对私人部门福利计划予以补贴。鼓励人们从事劳动,减轻国家负担,所以它的非商品化效应最低
本文标题: 社会保障 读后感(社会保障体系与三农问题读后感是什么)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19327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