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读后感1000字暑假期间,终于在电脑上看完了央视拍摄的100集纪录片《中国通史》,受益匪浅,体会颇深。此系列片主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
《中国通史》读后感1000字
暑假期间,终于在电脑上看完了央视拍摄的100集纪录片《中国通史》,受益匪浅,体会颇深。此系列片主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学者教授担纲,以考古发现,学者访谈,视频演绎,自然地貌取景等等为载体,一定是耗费了很多精力,时间和财力。对我来说,确实是一次温故知新的过程,期间学到了许多以前没有学到的知识。从宋朝历史起,我终于开始了笔记,并在晚上时查阅百度。直到最后的清末历史,我又翻出曾阅读过的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予以对比。当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此书中沿用文革以前的史学观,给予各种农民起义以浓墨重彩来叙述。也比较客观地较少地提出作者的主观看法,更没有什么过度的借题发挥,借古喻今。
这次观看的纪录片,前半部分以考古发现为引领,娓娓道来,叙事也较为严谨客观。渐渐地发现,剧本统稿很成问题,因为长达100集,每个断代史都有不同人撰稿,解说也换过人,字幕也换过人。如此造成前后不统一,不断地重复说着同一件事,竟然还把视频资料也不断地重复使用到不同的年代。视频中的演员也是如此,饰演着不同时代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有时会以模糊的场面出现,有时连模糊的模式都不用。最为令人不满的是字幕中出现很多错别字,解说也读白字,甚至于教授学者们都会说出很多错别字,真是难以容忍。堂堂中央电视台,中科院历史研究所,堪称中国最具权威的历史研究者,竟然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让我等对历史情有独钟的观众情以何堪。再看片头上赫然出现的历史顾问名单,不知他们是否看过此片,还是仅仅挂个名字而已。每一集的导演撰稿人,又是否看过此集前后的内容,如此不严谨,对观众中的学生该产生多大的负面影响啊。
据我观察,观众中不乏学者教授,历史爱好者,犹以青年学生为主。因为可以看到弹幕,所以更加有发言权。从弹幕中看,观众中的历史知识都很厚实,有些会指出字幕和解说的错误,有些会指出学者们的错误,有些会提前或同时弹出相关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些还会给出不同的见解,如对片中出现的野史予以批评。有的人会同时推荐相关的资料,书籍和影片。当然弹幕也有吐槽和调侃的,鱼龙混杂,不足挂齿。
这么长的纪录片,难免挂一漏万,可以谅解。可是有些重要史实和重要人物,片子都一带而过甚至都不提及,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遗漏。最后一集标题为‘帝制的覆灭’,洋洋洒洒用来很大篇幅来复述前几集的内容,又不像总结,倒像是凑数。至于帝制的覆灭, 说到清帝退位就戛然而止,可谓一笔带过。而后面的近代历史就此断裂。虎头蛇尾吗?不得而知。
有好事者总结出,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要灭其国,先灭其史。历史是惊人的相似。关于历史就是两个人在吵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说服不了对方。然后周围的人根据自己的喜好,对此做出各种判别,为其所用。有借题发挥的,有借古讽今的,有夹杂着大量的个人情绪和观点的,有把颠倒过去的历史再颠倒过来,让普通人不知所措,只能呵呵了。
这次观看的纪录片,前半部分以考古发现为引领,娓娓道来,叙事也较为严谨客观。渐渐地发现,剧本统稿很成问题,因为长达100集,每个断代史都有不同人撰稿,解说也换过人,字幕也换过人。如此造成前后不统一,不断地重复说着同一件事,竟然还把视频资料也不断地重复使用到不同的年代。视频中的演员也是如此,饰演着不同时代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有时会以模糊的场面出现,有时连模糊的模式都不用。最为令人不满的是字幕中出现很多错别字,解说也读白字,甚至于教授学者们都会说出很多错别字,真是难以容忍。堂堂中央电视台,中科院历史研究所,堪称中国最具权威的历史研究者,竟然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让我等对历史情有独钟的观众情以何堪。再看片头上赫然出现的历史顾问名单,不知他们是否看过此片,还是仅仅挂个名字而已。每一集的导演撰稿人,又是否看过此集前后的内容,如此不严谨,对观众中的学生该产生多大的负面影响啊。
据我观察,观众中不乏学者教授,历史爱好者,犹以青年学生为主。因为可以看到弹幕,所以更加有发言权。从弹幕中看,观众中的历史知识都很厚实,有些会指出字幕和解说的错误,有些会指出学者们的错误,有些会提前或同时弹出相关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些还会给出不同的见解,如对片中出现的野史予以批评。有的人会同时推荐相关的资料,书籍和影片。当然弹幕也有吐槽和调侃的,鱼龙混杂,不足挂齿。
这么长的纪录片,难免挂一漏万,可以谅解。可是有些重要史实和重要人物,片子都一带而过甚至都不提及,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遗漏。最后一集标题为‘帝制的覆灭’,洋洋洒洒用来很大篇幅来复述前几集的内容,又不像总结,倒像是凑数。至于帝制的覆灭, 说到清帝退位就戛然而止,可谓一笔带过。而后面的近代历史就此断裂。虎头蛇尾吗?不得而知。
有好事者总结出,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要灭其国,先灭其史。历史是惊人的相似。关于历史就是两个人在吵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说服不了对方。然后周围的人根据自己的喜好,对此做出各种判别,为其所用。有借题发挥的,有借古讽今的,有夹杂着大量的个人情绪和观点的,有把颠倒过去的历史再颠倒过来,让普通人不知所措,只能呵呵了。
《中国通史》观后感800字
<西游记>第九十五回——"假合真形擒玉兔 真阴归正会灵元"。唐僧一行行至天竺国。恰逢天竺国公主绣球招亲,唐僧被公主的绣球正好砸到,原来这公主是天上月宫中捣的那只玉兔精,为报十八年前蟾宫素娥掌扇之仇。于是下界将投胎转世为天竺国公主的素娥抛于荒野,假伴天竺国公主,欲与唐僧交合。不想唐僧一行人早在孤布金寺时便见到装疯的真公主,悟空大败玉兔精,后玉兔精被太阴星君收服。
中国通史第22集观后感?
刊头作者/广西青年诗联艺术家 韦代森
唐太宗言: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
历史不仅关乎历史观、知识面、谈吐气质,更关乎人生观、眼界和格局。
学习历史,就好比行走在悠悠三千年历史长卷中,读故事、鉴人物、品智慧,自然能得丰收。
《中国通史》是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历史专题片。
❆
解说词
第二十集:郡国并行
汉高祖刘邦(前256-前195)
历史的车轮飞速旋转,公元前206年,秦王朝灭亡,经过四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5月,刘邦战胜项羽,在六位诸侯王的拥戴下,刘邦成为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在进行新王朝统治的顶层设计时,汉朝君臣选择基本沿袭秦朝法令制度的做法,史称汉承秦制。然而,有一种制度却没有照搬承袭,它就是秦王朝所全面实行的郡县制,与秦朝不同,汉初统治者采取了郡县与分封并行的体制。但是,这一体制却给汉初政权的稳定埋下了隐患。专制皇权和诸侯王之间的权力博弈撕裂了盟友或血缘关系的纽带,以及弥漫着腥风血雨。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高规格的凭证:丹书铁券,用铁铸造而成,上面的字铸成红色,铁券上刻着誓言。在汉朝初,铁券上信誓旦旦的刻着:使黄河如带,泰山如砺,汉有宗庙,尔无绝祀。表明汉王朝将永远承认诸侯国,诸侯王及其子孙也将永远效忠汉朝廷。公元前202年,刚成为汉朝皇帝不久的刘邦,为了巩固统治去笼络功臣,就以丹书铁券的形式与七位异姓诸侯王盟誓,表明只要汉王朝的江山在,就会让诸侯国永不绝嗣。丹书铁券一分为二,由皇帝和受封者各执一半,代表着皇帝给诸侯王的至高承诺。这七个诸侯王分别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敖、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由于他们均非皇室刘氏,历史上称作异姓诸侯王。
函谷关是秦汉时期最为著名的一个关口,在刘邦统一天下后,这里成为了刘邦和诸侯王统治势力的分界线。刘邦虽然身为皇帝,但其直接统辖的地区只有函谷关以西,以首都为中心的关中十五郡采用全面郡县制,中央统治透过郡县直达地方乡里。函谷关以东的广大关东地区,全部分给七个异姓诸侯王,诸侯国虽然接受汉王朝的统一管理,但拥有很大的行政、司法、军事权,是一个高度自治的独立王国,其实力足以与中央朝廷相抗衡。
卜宪群:汉初的时候,面临政治制度的选择,要么是单一的郡县制,要么是郡国并行制,但是刘邦最后是选择了郡国并行制。这里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但是我个人认为客观的原因可能更大一点,就是他没有办法,他必须只能够采取这样一种制度,才能够维持一个表面上的大一统的这样的局面,才能够获得他这个皇帝的称号,得到更多的人的拥护。
秦汉之际,各大军事集团并立,逐鹿中原,刘邦出身卑微势单力薄,要想取得楚汉战争的胜利,必须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七个异姓诸侯王在当时均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是刘邦必须争取的盟友和辅佐。裂土分封,不仅是刘邦争取他们的手段,也是他们拥戴刘邦对抗项羽的前提。
公元前202年10月,刘邦与项羽决战,约韩信、彭越合击项羽,因为刘邦没有分封他们为王,两人都按兵不动,导致刘邦大败,刘邦审时度势,封他们为王,两人才率军前来,共同打败项羽。因此,分封异姓诸侯王,对刘邦而言,实为无奈之举。
张小锋:那么刘邦后来又在楚汉战争当中战胜了项羽,在这个战争过程当中呢,他为了团结能够团结的力量,争取很快地战胜项羽,所以说,他也无奈地不同时机地采取了分封的办法,来巩固自己,壮大自己。
然而,由于分封的异姓诸侯王势力太大,很快成为汉王朝的巨大威胁。刘邦登基仅五个月,便发生了燕王臧荼谋反事件,刘邦亲率大军平叛,臧荼的实力在七位诸侯王中并不突出,因此,刘邦仅花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顺利平定叛乱。臧荼的势力刚刚被削平,又有人告楚王韩信谋反,这令刘邦刚刚放松的神经又绷紧了。韩信,为汉初三杰之一,是楚汉战争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家,为刘邦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韩信造反,刚刚建立的汉王朝,将面临致命的危险。
张小锋:有人告韩信造反的时候,首先呢,对刘邦来讲感觉到很恐慌,但是,刘邦心态是什么呢,他是宁信其有,勿信其无,因为,他对韩信的猜忌,或者忌惮是由来已久,不是一日的,所以说,当别人告韩信造反的时候,他就一定就会去剪除他。
这里是河南省淮阳县城区的一座普通的桥,名叫平信桥,虽然历经多次重修,但2000多年来,它的名字从未更改过,之所以叫平信桥,是因为传说这里是刘邦逮捕韩信的地方。当时,刘邦最终采纳陈平的计谋,假托巡游云梦泽,在韩信来此拜谒时,命武士将其抓捕,刘邦不忍心将韩信处死,将其贬为淮阴侯,置于京师自己眼皮底下严加控制。
卜宪群:刘邦对韩信不是很信任的,从他一再迁徙改封韩信,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当然,韩信是否真正的谋反,史家的看法也不一致,但是刘邦是一定要把韩信消灭,这是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当然,当年也一同打江山,韩信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个也是刘邦心里面非常清楚的。
在古代中国,分封制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而全面的郡县制,却只在秦朝实行了十几年时间。全面郡县制虽然能使中央高度集权,但看似无比强大的秦帝国仅仅15年就迅速灭亡,汉初君臣不能不对秦朝实施的全面郡县制产生怀疑。他们试图在郡县制与分封制中找到平衡,使大汉王朝长治久安。韩信被废为淮阴侯后,除掉了刘邦一大块心病,但接下来,他该如何处理韩信统领的楚地呢。韩信被抓之后,刘邦在一位大臣的建议下,将楚地和关东其他一些地方分封给皇室子弟,把自家人安插在异姓诸侯国之间,与异姓诸侯王抗衡。这年正月,刘邦封堂兄刘贾为荆王,王五十三县,弟弟刘交为楚王,王三十六县,哥哥刘喜为代王,王五十三县,庶子刘肥为齐王,王七十三县,同姓诸侯与异姓诸侯形成犬牙交错之势,力量大致相当。
张小锋:这样的话,可能还是有一个历史的这个惯性里面,第一,分封这种体制是一直在执行,另外他是在剪除了异姓诸侯王之后,他认为异姓诸侯王之所以会背叛他,是因为他们不姓刘,跟自己不是同心同德,所以说他认为刘姓子弟比较可靠,同时,可能他意识当中他还认为一旦大汉有难的话,还是分封那些诸侯王来维护大汉,可能这个还是很关键的,所以就诞生了同姓诸侯王。
风暴从北方席卷而来,又一场战争即将爆发,匈奴冒顿单于趁中国内乱,迅速控制了塞北蒙古草原,并向南侵犯中原。公元前201年,匈奴攻打诸侯国代国都城马邑,面对匈奴人的强劲攻势,韩王信投降匈奴。公元前200年,刘邦亲率三十二万大军北伐韩王信及匈奴,然而,由于轻率冒进,在平城白登山竟被匈奴四十万精兵团团包围,险遭丧命,七日后才侥幸脱险。
赵王城遗址公园
这里,曾经是赵国的都城战王城,公元前199年12月,刘邦回师长安,路过这里,赵王张敖是刘邦的女婿,娶了刘邦和吕后的女儿鲁元公主,对于此次刘邦驾临,张敖甚是恭敬。
申有顺:刘邦这个人呢,非常的傲气,架子非常大,所以处处摆架子、鄙视,在这个情况下,赵国下面一些大臣和相看不起他,当时赵相叫做贯高,还有个大臣叫赵午,就看不惯刘邦的作为,我们气不平,咱们为打天下、出生卖死,最后他当皇帝以后就这么来看咱,不如咱们把他杀了。
贯高等人决定在刘邦上厕所时刺杀他,由于刘邦决定突然离开,躲过了一劫。次年,刘邦将赵王张敖贬为宣平侯,改封自己的儿子代王刘如意为赵王,赵国依然没有平静。公元前197年九月,赵相国陈欷[xī]发兵反叛,自立为代王,刘邦率兵征伐,离京前,命韩信、彭越跟随自己出征,不料,韩信彭越像当年刘邦与项羽决战时一样,再一次称病不从,这件事令刘邦耿耿于怀。此时,有人告发,淮阴侯韩信与陈欷勾结,要趁刘邦不在长安之际,里应外合袭击留守的吕后和太子刘盈,在刘邦率兵平叛时,长安宫中上演了惊心动魄的一幕。
这一幕的主导者是刘邦的皇后吕雉,她与相国萧何合谋,谎称刘邦已杀陈欷,骗韩信入宫道贺,将其抓获。萧何本以为吕后会先关押韩信,等刘邦回朝后再做处理。没想到,吕后露出狠辣的一面,不仅立即在长乐宫钟室将韩信斩首,而且,夷灭韩信三族。顿时,朝野上下,阴风惨惨,韩信,这位刘邦昔日的盟友,最终成为刘邦内心当中最大的威胁人物,在政治的需要下,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当年赐给韩信的丹书铁券也已形同废纸。
韩信在被刘邦抓捕时,就曾仰天长叹,果如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韩信这位一代枭雄,以这种方式结束了他的生命,但他的故事,却并没有因为他的去世而终止。在他的家乡淮安,至今仍能随处可见闻到许多与其有关的纪念性的建筑和传说,他的一生业绩,至今仍被无数人所传颂。
而与韩信同时称病的彭越也未能幸免,最终也以谋反罪被砍头示众,身体剁成肉酱,分给诸侯王。韩信、彭越一个个被杀,淮南王英布心惊胆战,当他接到彭越的肉酱时,担心自己也落得这样的下场,促使他最终选择反叛。英布认为汉将中,只有韩信、彭越是他的对手,但这两个人都被刘邦杀了,而刘邦年老患病,不可能亲自出征,所以英布有恃无恐,很快攻陷荆国。汉王朝又一次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危急关头,刘邦不得不又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远征,公元前195年冬十月,刘邦在蕲县西大败英布,英布逃至番阳,被当地人所杀。然而,刘邦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被流矢击中,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从公元前202年起,一直到公元前195年,长达七八年的时间,刘邦的主要精力就用在了铲除异姓诸侯王上。他分封的七个异姓诸侯王,臧荼、韩信、彭越、英布被杀掉,张傲被废为列侯,韩王信逃到了匈奴,这些人,曾是他的盟友,但是为了王朝的利益,刘邦抛弃了情谊,就连后来被封为燕王的卢绾,他是刘邦最亲密的发小,但也因被告造反,受到大军征伐,被迫逃往匈奴,异姓诸侯王中,仅留下一个实力最小的长沙王吴芮。与此同时,刘邦企图以血缘关系来维系王朝,陆续分封齐王刘肥,吴王刘濞,代王刘恒等刘姓子弟为王,相比于异姓诸侯王而言,刘姓诸侯王所占地盘更为广阔。
这是沛县流行多年经久不衰的戏曲《大风歌》,歌词的作者正是曾经在沛县丰邑中阳里生活过的刘邦,刘邦大败英布回师途中,路过家乡沛县,隐约意识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决定留宿几日,设宴款待父老乡亲。时光仿佛倒流,家乡的风景并未改变,而自己已经苍老,看着眼前熟悉的一切,回想起十几年峥嵘岁月,刘邦感慨万千,不禁感慨悲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唱罢,已是老泪纵横。刘邦临死前,他与大臣杀白马,歃血盟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如此,刘邦似乎可以放心了,他所建立的汉王朝可以稳定的发展下去了。
张小锋:行白马盟誓,非同姓而王者,就是天下共击之,他定了这种誓约,希望就是刘姓政权能够永远延伸下去。
公元前195年5月,刘邦和吕后的儿子,十七岁的刘盈成为新皇帝,即汉惠帝,吕后被尊为皇太后,惠帝为人善良柔弱,与性格强悍的母亲吕后相处,自然居于下风。因此,在位七年期间,朝政实际掌握在性格强悍的吕后手中。
1999年,考古人员在山东章丘洛庄发现了第一代吕王吕台的葬墓,陪葬坑里不仅出土了吕大官印、吕内史印和吕大官丞三种吕国的官属印章,而且出土了大量刻有齐字样的铜器和漆器。经考古研究,这些物品应是齐国制作的,是刘姓齐王为讨好吕后而主动进贡的。
崔大庸:在吕后元年,也就是公元前187年,那么曾经分封了六个诸侯王,其中就有吕国,吕国是吕后的侄子,那么她把他直接封到了这个,把济南原来的济南郡割出来,作为吕国的地盘,那么把济南就作为吕国的国都,也可能是由于到时候,吕后的这个威望和她的这个势力比较大,所以大家巴结吕氏集团比较多,所以说给了他很多东西。
在距洛庄800公里以外的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珍藏镇中国现存的唯一一枚汉代玉玺,而它的主人正是吕后,当时吕后就是用这枚印章,分封了众多的吕姓诸侯王。因为当时汉王朝的最高统治权被牢牢地掌握在吕后手中,开太后临朝听政之先河,汉惠帝死时吕后已专政五年,她立年仅15岁的刘恭为少帝,自己临朝称制,大封吕氏族人为王。
卜宪群:吕后她亲自听政以后,比较明显的倾向于照顾她这个吕氏家族的利益、政治利益,引起了朝中大臣的很多不满,这个在她活着的时候还能够被压制,那么等她一旦死后,一些吕氏和大臣的矛盾就会激化了。
公元前180年7月,吕后病死,历史再一次出现转折,临死前,吕后令吕禄统领北军,吕产统领南军,告诫二人,当年高帝平定天下,与大臣们约定,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如今,吕氏为王,大臣们内心肯定不服,一旦我死,皇帝年少,大臣们恐怕要发动兵变,你们一定要率领军队保卫皇宫,而不要送丧,被别人所制。直到咽最后一口气的时候,吕后仍惦记着保住吕家的地位。然而,她刚刚死去,齐王刘襄即联合刘姓诸侯王起兵反吕,长安一片紧张气氛,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朱虚侯刘章设下计策,夺取南北军,诛灭吕氏,废掉吕后所立的另一位少帝刘弘,迎立刘邦中子代王刘恒,是为汉文帝。
汉文帝刘恒 (前202-前157)
这是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墓随葬坑出土的数千件彩绘兵马俑,曾担任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馆长的王凯,参与了楚王墓的整个发掘过程,他虽然年事已高,但一有时间都会来此看看,因为这里凝聚了他太多的情感。
狮子山楚王墓
1984年,一个施工队不经意间发现了这个随葬坑,坑内出土了数千件彩绘兵马俑,陶俑手中所持多为象征性的兵器,是汉初分封的楚国军队的模型。当时,诸侯王的权势可见一斑,陪葬坑发现以后,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墓穴在哪里。这其实也是王凯心中的疑问,经过多方挖掘,一时间都没有找到。机会总是留给最努力的人,王凯走遍了这里的每一个角落,这里的一草一木,他都了然于心。最终,300米的距离,王凯走了十年的时间。这座汉代诸侯王墓穴的面纱终于被揭开了,就在距离葬坑300米的地方,王凯发现了墓穴,该陵墓藏于狮子山,海拔54.3米的主峰腹中,气势恢宏,南北总长117米,凿石量5100余立方,墓室面积850平方米,狮子山楚王墓的发现再现了汉初同姓诸侯王的强大实力。
文帝三年,济北王刘兴居起兵反叛,文帝六年,淮南王刘长叛乱,这两件谋反事件,虽然都没有造成大的混乱,但靠血缘关系结成的分封制显现出巨大的弊端,新的危机正在扩大。
张小锋:吕后的问题解决了之后呢,又出现新的问题,那就是同姓诸侯王势力坐大,中央无法去控制它,所以,地方就是诸侯王势力的发展,和中央王权之间形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最后一旦激化那就非常麻烦,所以说,此后的政权就围绕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同姓诸侯王,这使在吕后之后的统治者,就是说文帝首要面临的问题。
贾谊曾担任长沙王太傅,他是汉文帝时的卓越人物,他虽然很年轻但才高八斗,尤其对国家大事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向汉文帝上了著名的《治安策》,阐述国家长治久安之策,尤其对当时分封制给汉王朝带来的巨大隐患作出分析。
张小锋:当时贾谊分析,当时的同姓诸侯王的情况,他是这样分析的,他说现在的汉朝就像得了一个手足重症病的病人一样,他的小腿粗的跟人家腰一样粗,他的脚趾粗的跟小腿一样粗,这种状况如果不及时治疗,那即就是扁鹊在世,也很难医治。所以,他的意思就是说,现在赶快对这个同姓诸侯王要进行抑制他的势力,削弱他的封地,所以,提出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
对贾谊的建议,汉文帝深以为然,但认为时机还没有成熟,并没有马上采纳,汉文帝坚持将清静无为的国策放在首位,尽量不发生事端、不扰民,使国家在经过长期战乱纷扰后能恢复生机,渐渐兴盛。
公元前168年,贾谊年仅33岁就去世,称得上汉王朝的一大损失。不过有一位青年才正俊脱颖而出,他就是太子家令,人称智囊的晁[cháo]错。公元前165年,晁错上书,建议削藩,也就是削落诸侯王的势力。当年,齐王刘则死,无子,文帝借此机会,于次年重封齐国、淮南国时,将齐一分为六,淮南一分为三,履践了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策。公元前157年,文帝驾崩,太子刘启继位,是为景帝。景帝继位后,晁错得到进一步重用,提出许多改革措施,公元前154年,晁错再次建议削藩,上书洋洋三十篇,其主要矛头直指吴王刘濞[bì]。
西汉中期形势图
卜宪群:晁错认为诸侯王,你削他,他要反,你不削他,他也要反,所以他就极力劝景帝要削藩,加强巩固君权。景帝实际上也是没有完全听取他的意见,只是采取了一系列很小的一部分措施,但是激起了诸侯王的强烈的反弹。
史奇刚:我们象山采盐历史那个悠久,从那个汉朝已经开始生产盐了,将近2000多年的历史。
史奇刚是象山传统制盐方法的传人,2000多年前,吴王刘濞就管理着今天象山地区,吴王刘濞是刘邦的侄子,在诸侯王中实力最强,吴国东面临海,可煮盐牟利,境内有铜山,刘濞派人铸铜钱,号称吴钱遍布天下。
此时,其它各诸侯王也纷纷扩张实力,景帝顾虑重重,深怕一招不慎,招致不可收拾的后果。刘濞知道下一个轮到的就是自己,于是,悄悄联络楚、赵、胶西、胶东、淄川、济南六国,准备起兵反叛。当时,朝廷削落吴国封地的诏书一到,刘濞率先在广陵起兵,打出诛晁错的口号,诸侯纷纷响应,史称七国之乱。
一时间,战争的硝烟弥漫着全国,尽管汉景帝已有所准备,然而,七个诸侯国同时反叛,这显然远出乎他的意料,他赶紧派太尉周亚夫等将领,分兵三路出击叛军。但景帝毕竟年轻,执政时间不长,他整日坐卧不安,他在想,削藩之举是否太草率了。
张小锋:应该讲吴楚七国之乱是西汉立国以来最大的内乱,而对景帝来讲,他是作为一个新继位,没多长时间的一个君主,面临这种情况,他应该是惊慌失措,所以他能够想到的,就是尽快消弥这场战争,而当时吴王刘濞恰恰当时的口号是:诛晁错,清君侧,所以他就想如果把晁错牺牲掉,能不能消灭这场战争,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是最好的,于是呢,他就接受了袁盎的建议,准备斩杀晁错。
景帝惊恐之余,接受袁盎的建议,在晁错上朝的路上将其逮捕,并立即行刑,穿着朝服在东市被处以腰斩之刑。然而,晁错之死并不能阻挡刘濞的反叛步伐,当朝廷使者令刘濞拜受皇帝诏书时,刘濞已自称东帝。至此,景帝放弃幻想,一心平叛,吴楚军首先遇到景帝弟弟梁王的坚决抵抗,攻城不下,太尉周亚夫趁机断其粮道,叛军转而进攻屯兵昌邑的周亚夫军,周亚夫坚壁不出,待叛军断粮,人心涣散,大败其军。刘濞弃军逃走,仅有数千将士随从,楚王自杀,刘濞逃到东越,东越王杀了他,将他的头送往长安,七国之乱仅三月就被平定。公元前145年,景帝下令,诸侯王不得治国,将其任用王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降低官员级别,改丞相为相,减省吏员,以和中央官区别。诸侯王权力大大削弱,中央集权显著增强。
卜宪群:吴楚七国之乱平定之后,汉景帝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削弱诸侯王的实力,一是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像吴楚这些过去的诸侯王的地方,他又把它拆分为很多小的侯国,削弱它的力量。那么第二个方面,就是改革他的官秩,就是诸侯王的这些官,过去是诸侯王自己设立的,现在改为天子,就是皇帝来给他设官。
公元前142年,年仅15岁的太子刘彻,正在提前举行成人礼,因为此时的景帝已经病入膏肓,一年之后,景帝驾崩,刘彻即位,是为汉武帝。经过文景之治后,汉王朝已步入鼎盛时期,中央和诸侯王的实力对比,已发生全面逆转,强势的汉武帝,将对诸侯王问题做彻底的解决。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所谓推恩,就是诸侯王可以将皇帝的恩泽推广到自己的子孙,就是把皇帝分封给他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孙为列侯。推恩令一下,诸侯王的封地化整为零,变大为小,其势力进一步削弱了。汉武帝决心做最后的整顿,特意颁布左官律和附益法,前者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后者限制士人、官僚与诸王交游。
张小锋:左官律就是朝廷规定,凡是在诸侯王任官的官吏为左官,汉代是以右为尊,以左为卑,从名号上来讲,凡是你在诸侯王任官的,你从名号上讲,你是低人一等。同时规定,凡是在诸侯王任官的官吏,朝廷不再录用。
卜宪群:附益法就是禁止朝中的大臣和诸侯王之间结成朋党,朝中的大臣不允许和这些诸侯王或者这些官吏相互的来往,这就是附益法,左官律和附益法实际上都是加强中央集权。
从此,诸侯王惟得衣食租税,不得参与国政,已与一般富豪无异。分封制终于名存实亡,扰攘百年的诸侯王问题至此得以基本解决,郡国并行也告结束。在残酷的斗争中,在新的历史阶段,当盟友、血缘都无法成为维系汉王朝的统治力量时,郡县制的优势凸显脱颖而出,经过长期的较量,最终分封制淡出历史舞台。
从此,终两汉四百余年,诸侯王问题再没有成为困扰中央王朝的心腹之患,而在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中,分封制尽管还一直存在,但无足轻重,郡县制已毋庸置疑的成为主流,它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与不断完善,为建立上下相维、轻重相权的行政体制创造了有利的政治环境。与分封制不同,作为中央集权制的重要支柱,郡县制对维护国家统一、保障社会稳定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正因为如此,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诗社成员(25人)
我是疯子、拙笔牛牛、马大姐、雪花飘飘、断桥、永不言弃、小锦、雨柔、柔风烟雨、简遥、暖暖、飞闻、风裳、苏御泠、夕颜寒冰、月色荷塘、小云、婷婷、冰凝儿、林郁天香、蜗牛、江西英子、吉祥花、小二、清风徐徐。(按入社时间排序)
雨巷诗社简介
雨巷诗社于2021年10月21日豫章万斌创立,社员仅23人。另有雨巷诗社QQ兴趣部落1.1万人;微信圈子【唐诗宋词天天读】1.2万人;雨巷诗社交流群230人。每月定期举办“雨巷征文月赛”“每日一对”“每周同题”等特色活动,量虽不多,但每篇作品必附评语。
雨巷诗社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诗社,没有大腕,没有大活动,更没有影响力,只有尘世中恬淡的一抹丁香。创社六年间,旨“捧一杯闲茶,读一首闲诗,度我一闲身。”非所他求,自得其乐而已。
雨巷诗社特别感谢高山大神群、中青诗联网、联都论坛、中华国粹网等等各界大神莅临其间开展文学讲座、点评活动,使小社增光,获益良多。
投稿及加入诗社QQ微信群方式:
1.投稿信箱:yuxiangshishe123@163.com
2.社长微信号:919059778
3.入选要求:现代诗歌、格律诗、词、散曲、对联,不超过15首(诗:平水韵,词:词林正韵,新韵需注明);辞赋、作品评论、诗歌理论,一到数篇不等;新诗,不超过5首。文责自负。拒绝一稿多投。
4.入社要求:需在雨巷诗社创作交流满1年以上,发近原创作品三首(篇)给审核,审核通过后,方可加入。
雨巷诗社创始人
万 斌:雨巷诗社社长、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江西楹联学会常务理事、中青楹联研究院副秘书长、联都论坛顾问
李观宇:雨巷诗社副社长、广东人,网名拙笔牛牛
马林良:雨巷诗社散文首席、吉林人,网名马大姐
何小梅:雨巷诗社诗词首席、重庆人,网名永不言弃
郝秀苓:雨巷诗社诗歌首席、天津人,网名断桥,天津作协会员
雨巷诗社
微信号:yuxiangshishe
雨洒文江龙纵笔;
巷回韵响鹤衔花。
唐太宗言: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
历史不仅关乎历史观、知识面、谈吐气质,更关乎人生观、眼界和格局。
学习历史,就好比行走在悠悠三千年历史长卷中,读故事、鉴人物、品智慧,自然能得丰收。
《中国通史》是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历史专题片。
❆
解说词
第二十集:郡国并行
汉高祖刘邦(前256-前195)
历史的车轮飞速旋转,公元前206年,秦王朝灭亡,经过四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5月,刘邦战胜项羽,在六位诸侯王的拥戴下,刘邦成为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在进行新王朝统治的顶层设计时,汉朝君臣选择基本沿袭秦朝法令制度的做法,史称汉承秦制。然而,有一种制度却没有照搬承袭,它就是秦王朝所全面实行的郡县制,与秦朝不同,汉初统治者采取了郡县与分封并行的体制。但是,这一体制却给汉初政权的稳定埋下了隐患。专制皇权和诸侯王之间的权力博弈撕裂了盟友或血缘关系的纽带,以及弥漫着腥风血雨。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高规格的凭证:丹书铁券,用铁铸造而成,上面的字铸成红色,铁券上刻着誓言。在汉朝初,铁券上信誓旦旦的刻着:使黄河如带,泰山如砺,汉有宗庙,尔无绝祀。表明汉王朝将永远承认诸侯国,诸侯王及其子孙也将永远效忠汉朝廷。公元前202年,刚成为汉朝皇帝不久的刘邦,为了巩固统治去笼络功臣,就以丹书铁券的形式与七位异姓诸侯王盟誓,表明只要汉王朝的江山在,就会让诸侯国永不绝嗣。丹书铁券一分为二,由皇帝和受封者各执一半,代表着皇帝给诸侯王的至高承诺。这七个诸侯王分别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敖、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由于他们均非皇室刘氏,历史上称作异姓诸侯王。
函谷关是秦汉时期最为著名的一个关口,在刘邦统一天下后,这里成为了刘邦和诸侯王统治势力的分界线。刘邦虽然身为皇帝,但其直接统辖的地区只有函谷关以西,以首都为中心的关中十五郡采用全面郡县制,中央统治透过郡县直达地方乡里。函谷关以东的广大关东地区,全部分给七个异姓诸侯王,诸侯国虽然接受汉王朝的统一管理,但拥有很大的行政、司法、军事权,是一个高度自治的独立王国,其实力足以与中央朝廷相抗衡。
卜宪群:汉初的时候,面临政治制度的选择,要么是单一的郡县制,要么是郡国并行制,但是刘邦最后是选择了郡国并行制。这里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但是我个人认为客观的原因可能更大一点,就是他没有办法,他必须只能够采取这样一种制度,才能够维持一个表面上的大一统的这样的局面,才能够获得他这个皇帝的称号,得到更多的人的拥护。
秦汉之际,各大军事集团并立,逐鹿中原,刘邦出身卑微势单力薄,要想取得楚汉战争的胜利,必须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七个异姓诸侯王在当时均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是刘邦必须争取的盟友和辅佐。裂土分封,不仅是刘邦争取他们的手段,也是他们拥戴刘邦对抗项羽的前提。
公元前202年10月,刘邦与项羽决战,约韩信、彭越合击项羽,因为刘邦没有分封他们为王,两人都按兵不动,导致刘邦大败,刘邦审时度势,封他们为王,两人才率军前来,共同打败项羽。因此,分封异姓诸侯王,对刘邦而言,实为无奈之举。
张小锋:那么刘邦后来又在楚汉战争当中战胜了项羽,在这个战争过程当中呢,他为了团结能够团结的力量,争取很快地战胜项羽,所以说,他也无奈地不同时机地采取了分封的办法,来巩固自己,壮大自己。
然而,由于分封的异姓诸侯王势力太大,很快成为汉王朝的巨大威胁。刘邦登基仅五个月,便发生了燕王臧荼谋反事件,刘邦亲率大军平叛,臧荼的实力在七位诸侯王中并不突出,因此,刘邦仅花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顺利平定叛乱。臧荼的势力刚刚被削平,又有人告楚王韩信谋反,这令刘邦刚刚放松的神经又绷紧了。韩信,为汉初三杰之一,是楚汉战争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家,为刘邦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韩信造反,刚刚建立的汉王朝,将面临致命的危险。
张小锋:有人告韩信造反的时候,首先呢,对刘邦来讲感觉到很恐慌,但是,刘邦心态是什么呢,他是宁信其有,勿信其无,因为,他对韩信的猜忌,或者忌惮是由来已久,不是一日的,所以说,当别人告韩信造反的时候,他就一定就会去剪除他。
这里是河南省淮阳县城区的一座普通的桥,名叫平信桥,虽然历经多次重修,但2000多年来,它的名字从未更改过,之所以叫平信桥,是因为传说这里是刘邦逮捕韩信的地方。当时,刘邦最终采纳陈平的计谋,假托巡游云梦泽,在韩信来此拜谒时,命武士将其抓捕,刘邦不忍心将韩信处死,将其贬为淮阴侯,置于京师自己眼皮底下严加控制。
卜宪群:刘邦对韩信不是很信任的,从他一再迁徙改封韩信,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当然,韩信是否真正的谋反,史家的看法也不一致,但是刘邦是一定要把韩信消灭,这是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当然,当年也一同打江山,韩信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个也是刘邦心里面非常清楚的。
在古代中国,分封制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而全面的郡县制,却只在秦朝实行了十几年时间。全面郡县制虽然能使中央高度集权,但看似无比强大的秦帝国仅仅15年就迅速灭亡,汉初君臣不能不对秦朝实施的全面郡县制产生怀疑。他们试图在郡县制与分封制中找到平衡,使大汉王朝长治久安。韩信被废为淮阴侯后,除掉了刘邦一大块心病,但接下来,他该如何处理韩信统领的楚地呢。韩信被抓之后,刘邦在一位大臣的建议下,将楚地和关东其他一些地方分封给皇室子弟,把自家人安插在异姓诸侯国之间,与异姓诸侯王抗衡。这年正月,刘邦封堂兄刘贾为荆王,王五十三县,弟弟刘交为楚王,王三十六县,哥哥刘喜为代王,王五十三县,庶子刘肥为齐王,王七十三县,同姓诸侯与异姓诸侯形成犬牙交错之势,力量大致相当。
张小锋:这样的话,可能还是有一个历史的这个惯性里面,第一,分封这种体制是一直在执行,另外他是在剪除了异姓诸侯王之后,他认为异姓诸侯王之所以会背叛他,是因为他们不姓刘,跟自己不是同心同德,所以说他认为刘姓子弟比较可靠,同时,可能他意识当中他还认为一旦大汉有难的话,还是分封那些诸侯王来维护大汉,可能这个还是很关键的,所以就诞生了同姓诸侯王。
风暴从北方席卷而来,又一场战争即将爆发,匈奴冒顿单于趁中国内乱,迅速控制了塞北蒙古草原,并向南侵犯中原。公元前201年,匈奴攻打诸侯国代国都城马邑,面对匈奴人的强劲攻势,韩王信投降匈奴。公元前200年,刘邦亲率三十二万大军北伐韩王信及匈奴,然而,由于轻率冒进,在平城白登山竟被匈奴四十万精兵团团包围,险遭丧命,七日后才侥幸脱险。
赵王城遗址公园
这里,曾经是赵国的都城战王城,公元前199年12月,刘邦回师长安,路过这里,赵王张敖是刘邦的女婿,娶了刘邦和吕后的女儿鲁元公主,对于此次刘邦驾临,张敖甚是恭敬。
申有顺:刘邦这个人呢,非常的傲气,架子非常大,所以处处摆架子、鄙视,在这个情况下,赵国下面一些大臣和相看不起他,当时赵相叫做贯高,还有个大臣叫赵午,就看不惯刘邦的作为,我们气不平,咱们为打天下、出生卖死,最后他当皇帝以后就这么来看咱,不如咱们把他杀了。
贯高等人决定在刘邦上厕所时刺杀他,由于刘邦决定突然离开,躲过了一劫。次年,刘邦将赵王张敖贬为宣平侯,改封自己的儿子代王刘如意为赵王,赵国依然没有平静。公元前197年九月,赵相国陈欷[xī]发兵反叛,自立为代王,刘邦率兵征伐,离京前,命韩信、彭越跟随自己出征,不料,韩信彭越像当年刘邦与项羽决战时一样,再一次称病不从,这件事令刘邦耿耿于怀。此时,有人告发,淮阴侯韩信与陈欷勾结,要趁刘邦不在长安之际,里应外合袭击留守的吕后和太子刘盈,在刘邦率兵平叛时,长安宫中上演了惊心动魄的一幕。
这一幕的主导者是刘邦的皇后吕雉,她与相国萧何合谋,谎称刘邦已杀陈欷,骗韩信入宫道贺,将其抓获。萧何本以为吕后会先关押韩信,等刘邦回朝后再做处理。没想到,吕后露出狠辣的一面,不仅立即在长乐宫钟室将韩信斩首,而且,夷灭韩信三族。顿时,朝野上下,阴风惨惨,韩信,这位刘邦昔日的盟友,最终成为刘邦内心当中最大的威胁人物,在政治的需要下,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当年赐给韩信的丹书铁券也已形同废纸。
韩信在被刘邦抓捕时,就曾仰天长叹,果如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韩信这位一代枭雄,以这种方式结束了他的生命,但他的故事,却并没有因为他的去世而终止。在他的家乡淮安,至今仍能随处可见闻到许多与其有关的纪念性的建筑和传说,他的一生业绩,至今仍被无数人所传颂。
而与韩信同时称病的彭越也未能幸免,最终也以谋反罪被砍头示众,身体剁成肉酱,分给诸侯王。韩信、彭越一个个被杀,淮南王英布心惊胆战,当他接到彭越的肉酱时,担心自己也落得这样的下场,促使他最终选择反叛。英布认为汉将中,只有韩信、彭越是他的对手,但这两个人都被刘邦杀了,而刘邦年老患病,不可能亲自出征,所以英布有恃无恐,很快攻陷荆国。汉王朝又一次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危急关头,刘邦不得不又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远征,公元前195年冬十月,刘邦在蕲县西大败英布,英布逃至番阳,被当地人所杀。然而,刘邦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被流矢击中,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从公元前202年起,一直到公元前195年,长达七八年的时间,刘邦的主要精力就用在了铲除异姓诸侯王上。他分封的七个异姓诸侯王,臧荼、韩信、彭越、英布被杀掉,张傲被废为列侯,韩王信逃到了匈奴,这些人,曾是他的盟友,但是为了王朝的利益,刘邦抛弃了情谊,就连后来被封为燕王的卢绾,他是刘邦最亲密的发小,但也因被告造反,受到大军征伐,被迫逃往匈奴,异姓诸侯王中,仅留下一个实力最小的长沙王吴芮。与此同时,刘邦企图以血缘关系来维系王朝,陆续分封齐王刘肥,吴王刘濞,代王刘恒等刘姓子弟为王,相比于异姓诸侯王而言,刘姓诸侯王所占地盘更为广阔。
这是沛县流行多年经久不衰的戏曲《大风歌》,歌词的作者正是曾经在沛县丰邑中阳里生活过的刘邦,刘邦大败英布回师途中,路过家乡沛县,隐约意识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决定留宿几日,设宴款待父老乡亲。时光仿佛倒流,家乡的风景并未改变,而自己已经苍老,看着眼前熟悉的一切,回想起十几年峥嵘岁月,刘邦感慨万千,不禁感慨悲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唱罢,已是老泪纵横。刘邦临死前,他与大臣杀白马,歃血盟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如此,刘邦似乎可以放心了,他所建立的汉王朝可以稳定的发展下去了。
张小锋:行白马盟誓,非同姓而王者,就是天下共击之,他定了这种誓约,希望就是刘姓政权能够永远延伸下去。
公元前195年5月,刘邦和吕后的儿子,十七岁的刘盈成为新皇帝,即汉惠帝,吕后被尊为皇太后,惠帝为人善良柔弱,与性格强悍的母亲吕后相处,自然居于下风。因此,在位七年期间,朝政实际掌握在性格强悍的吕后手中。
1999年,考古人员在山东章丘洛庄发现了第一代吕王吕台的葬墓,陪葬坑里不仅出土了吕大官印、吕内史印和吕大官丞三种吕国的官属印章,而且出土了大量刻有齐字样的铜器和漆器。经考古研究,这些物品应是齐国制作的,是刘姓齐王为讨好吕后而主动进贡的。
崔大庸:在吕后元年,也就是公元前187年,那么曾经分封了六个诸侯王,其中就有吕国,吕国是吕后的侄子,那么她把他直接封到了这个,把济南原来的济南郡割出来,作为吕国的地盘,那么把济南就作为吕国的国都,也可能是由于到时候,吕后的这个威望和她的这个势力比较大,所以大家巴结吕氏集团比较多,所以说给了他很多东西。
在距洛庄800公里以外的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珍藏镇中国现存的唯一一枚汉代玉玺,而它的主人正是吕后,当时吕后就是用这枚印章,分封了众多的吕姓诸侯王。因为当时汉王朝的最高统治权被牢牢地掌握在吕后手中,开太后临朝听政之先河,汉惠帝死时吕后已专政五年,她立年仅15岁的刘恭为少帝,自己临朝称制,大封吕氏族人为王。
卜宪群:吕后她亲自听政以后,比较明显的倾向于照顾她这个吕氏家族的利益、政治利益,引起了朝中大臣的很多不满,这个在她活着的时候还能够被压制,那么等她一旦死后,一些吕氏和大臣的矛盾就会激化了。
公元前180年7月,吕后病死,历史再一次出现转折,临死前,吕后令吕禄统领北军,吕产统领南军,告诫二人,当年高帝平定天下,与大臣们约定,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如今,吕氏为王,大臣们内心肯定不服,一旦我死,皇帝年少,大臣们恐怕要发动兵变,你们一定要率领军队保卫皇宫,而不要送丧,被别人所制。直到咽最后一口气的时候,吕后仍惦记着保住吕家的地位。然而,她刚刚死去,齐王刘襄即联合刘姓诸侯王起兵反吕,长安一片紧张气氛,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朱虚侯刘章设下计策,夺取南北军,诛灭吕氏,废掉吕后所立的另一位少帝刘弘,迎立刘邦中子代王刘恒,是为汉文帝。
汉文帝刘恒 (前202-前157)
这是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墓随葬坑出土的数千件彩绘兵马俑,曾担任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馆长的王凯,参与了楚王墓的整个发掘过程,他虽然年事已高,但一有时间都会来此看看,因为这里凝聚了他太多的情感。
狮子山楚王墓
1984年,一个施工队不经意间发现了这个随葬坑,坑内出土了数千件彩绘兵马俑,陶俑手中所持多为象征性的兵器,是汉初分封的楚国军队的模型。当时,诸侯王的权势可见一斑,陪葬坑发现以后,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墓穴在哪里。这其实也是王凯心中的疑问,经过多方挖掘,一时间都没有找到。机会总是留给最努力的人,王凯走遍了这里的每一个角落,这里的一草一木,他都了然于心。最终,300米的距离,王凯走了十年的时间。这座汉代诸侯王墓穴的面纱终于被揭开了,就在距离葬坑300米的地方,王凯发现了墓穴,该陵墓藏于狮子山,海拔54.3米的主峰腹中,气势恢宏,南北总长117米,凿石量5100余立方,墓室面积850平方米,狮子山楚王墓的发现再现了汉初同姓诸侯王的强大实力。
文帝三年,济北王刘兴居起兵反叛,文帝六年,淮南王刘长叛乱,这两件谋反事件,虽然都没有造成大的混乱,但靠血缘关系结成的分封制显现出巨大的弊端,新的危机正在扩大。
张小锋:吕后的问题解决了之后呢,又出现新的问题,那就是同姓诸侯王势力坐大,中央无法去控制它,所以,地方就是诸侯王势力的发展,和中央王权之间形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最后一旦激化那就非常麻烦,所以说,此后的政权就围绕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同姓诸侯王,这使在吕后之后的统治者,就是说文帝首要面临的问题。
贾谊曾担任长沙王太傅,他是汉文帝时的卓越人物,他虽然很年轻但才高八斗,尤其对国家大事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向汉文帝上了著名的《治安策》,阐述国家长治久安之策,尤其对当时分封制给汉王朝带来的巨大隐患作出分析。
张小锋:当时贾谊分析,当时的同姓诸侯王的情况,他是这样分析的,他说现在的汉朝就像得了一个手足重症病的病人一样,他的小腿粗的跟人家腰一样粗,他的脚趾粗的跟小腿一样粗,这种状况如果不及时治疗,那即就是扁鹊在世,也很难医治。所以,他的意思就是说,现在赶快对这个同姓诸侯王要进行抑制他的势力,削弱他的封地,所以,提出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
对贾谊的建议,汉文帝深以为然,但认为时机还没有成熟,并没有马上采纳,汉文帝坚持将清静无为的国策放在首位,尽量不发生事端、不扰民,使国家在经过长期战乱纷扰后能恢复生机,渐渐兴盛。
公元前168年,贾谊年仅33岁就去世,称得上汉王朝的一大损失。不过有一位青年才正俊脱颖而出,他就是太子家令,人称智囊的晁[cháo]错。公元前165年,晁错上书,建议削藩,也就是削落诸侯王的势力。当年,齐王刘则死,无子,文帝借此机会,于次年重封齐国、淮南国时,将齐一分为六,淮南一分为三,履践了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策。公元前157年,文帝驾崩,太子刘启继位,是为景帝。景帝继位后,晁错得到进一步重用,提出许多改革措施,公元前154年,晁错再次建议削藩,上书洋洋三十篇,其主要矛头直指吴王刘濞[bì]。
西汉中期形势图
卜宪群:晁错认为诸侯王,你削他,他要反,你不削他,他也要反,所以他就极力劝景帝要削藩,加强巩固君权。景帝实际上也是没有完全听取他的意见,只是采取了一系列很小的一部分措施,但是激起了诸侯王的强烈的反弹。
史奇刚:我们象山采盐历史那个悠久,从那个汉朝已经开始生产盐了,将近2000多年的历史。
史奇刚是象山传统制盐方法的传人,2000多年前,吴王刘濞就管理着今天象山地区,吴王刘濞是刘邦的侄子,在诸侯王中实力最强,吴国东面临海,可煮盐牟利,境内有铜山,刘濞派人铸铜钱,号称吴钱遍布天下。
此时,其它各诸侯王也纷纷扩张实力,景帝顾虑重重,深怕一招不慎,招致不可收拾的后果。刘濞知道下一个轮到的就是自己,于是,悄悄联络楚、赵、胶西、胶东、淄川、济南六国,准备起兵反叛。当时,朝廷削落吴国封地的诏书一到,刘濞率先在广陵起兵,打出诛晁错的口号,诸侯纷纷响应,史称七国之乱。
一时间,战争的硝烟弥漫着全国,尽管汉景帝已有所准备,然而,七个诸侯国同时反叛,这显然远出乎他的意料,他赶紧派太尉周亚夫等将领,分兵三路出击叛军。但景帝毕竟年轻,执政时间不长,他整日坐卧不安,他在想,削藩之举是否太草率了。
张小锋:应该讲吴楚七国之乱是西汉立国以来最大的内乱,而对景帝来讲,他是作为一个新继位,没多长时间的一个君主,面临这种情况,他应该是惊慌失措,所以他能够想到的,就是尽快消弥这场战争,而当时吴王刘濞恰恰当时的口号是:诛晁错,清君侧,所以他就想如果把晁错牺牲掉,能不能消灭这场战争,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是最好的,于是呢,他就接受了袁盎的建议,准备斩杀晁错。
景帝惊恐之余,接受袁盎的建议,在晁错上朝的路上将其逮捕,并立即行刑,穿着朝服在东市被处以腰斩之刑。然而,晁错之死并不能阻挡刘濞的反叛步伐,当朝廷使者令刘濞拜受皇帝诏书时,刘濞已自称东帝。至此,景帝放弃幻想,一心平叛,吴楚军首先遇到景帝弟弟梁王的坚决抵抗,攻城不下,太尉周亚夫趁机断其粮道,叛军转而进攻屯兵昌邑的周亚夫军,周亚夫坚壁不出,待叛军断粮,人心涣散,大败其军。刘濞弃军逃走,仅有数千将士随从,楚王自杀,刘濞逃到东越,东越王杀了他,将他的头送往长安,七国之乱仅三月就被平定。公元前145年,景帝下令,诸侯王不得治国,将其任用王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降低官员级别,改丞相为相,减省吏员,以和中央官区别。诸侯王权力大大削弱,中央集权显著增强。
卜宪群:吴楚七国之乱平定之后,汉景帝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削弱诸侯王的实力,一是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像吴楚这些过去的诸侯王的地方,他又把它拆分为很多小的侯国,削弱它的力量。那么第二个方面,就是改革他的官秩,就是诸侯王的这些官,过去是诸侯王自己设立的,现在改为天子,就是皇帝来给他设官。
公元前142年,年仅15岁的太子刘彻,正在提前举行成人礼,因为此时的景帝已经病入膏肓,一年之后,景帝驾崩,刘彻即位,是为汉武帝。经过文景之治后,汉王朝已步入鼎盛时期,中央和诸侯王的实力对比,已发生全面逆转,强势的汉武帝,将对诸侯王问题做彻底的解决。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所谓推恩,就是诸侯王可以将皇帝的恩泽推广到自己的子孙,就是把皇帝分封给他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孙为列侯。推恩令一下,诸侯王的封地化整为零,变大为小,其势力进一步削弱了。汉武帝决心做最后的整顿,特意颁布左官律和附益法,前者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后者限制士人、官僚与诸王交游。
张小锋:左官律就是朝廷规定,凡是在诸侯王任官的官吏为左官,汉代是以右为尊,以左为卑,从名号上来讲,凡是你在诸侯王任官的,你从名号上讲,你是低人一等。同时规定,凡是在诸侯王任官的官吏,朝廷不再录用。
卜宪群:附益法就是禁止朝中的大臣和诸侯王之间结成朋党,朝中的大臣不允许和这些诸侯王或者这些官吏相互的来往,这就是附益法,左官律和附益法实际上都是加强中央集权。
从此,诸侯王惟得衣食租税,不得参与国政,已与一般富豪无异。分封制终于名存实亡,扰攘百年的诸侯王问题至此得以基本解决,郡国并行也告结束。在残酷的斗争中,在新的历史阶段,当盟友、血缘都无法成为维系汉王朝的统治力量时,郡县制的优势凸显脱颖而出,经过长期的较量,最终分封制淡出历史舞台。
从此,终两汉四百余年,诸侯王问题再没有成为困扰中央王朝的心腹之患,而在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中,分封制尽管还一直存在,但无足轻重,郡县制已毋庸置疑的成为主流,它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与不断完善,为建立上下相维、轻重相权的行政体制创造了有利的政治环境。与分封制不同,作为中央集权制的重要支柱,郡县制对维护国家统一、保障社会稳定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正因为如此,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诗社成员(25人)
我是疯子、拙笔牛牛、马大姐、雪花飘飘、断桥、永不言弃、小锦、雨柔、柔风烟雨、简遥、暖暖、飞闻、风裳、苏御泠、夕颜寒冰、月色荷塘、小云、婷婷、冰凝儿、林郁天香、蜗牛、江西英子、吉祥花、小二、清风徐徐。(按入社时间排序)
雨巷诗社简介
雨巷诗社于2021年10月21日豫章万斌创立,社员仅23人。另有雨巷诗社QQ兴趣部落1.1万人;微信圈子【唐诗宋词天天读】1.2万人;雨巷诗社交流群230人。每月定期举办“雨巷征文月赛”“每日一对”“每周同题”等特色活动,量虽不多,但每篇作品必附评语。
雨巷诗社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诗社,没有大腕,没有大活动,更没有影响力,只有尘世中恬淡的一抹丁香。创社六年间,旨“捧一杯闲茶,读一首闲诗,度我一闲身。”非所他求,自得其乐而已。
雨巷诗社特别感谢高山大神群、中青诗联网、联都论坛、中华国粹网等等各界大神莅临其间开展文学讲座、点评活动,使小社增光,获益良多。
投稿及加入诗社QQ微信群方式:
1.投稿信箱:yuxiangshishe123@163.com
2.社长微信号:919059778
3.入选要求:现代诗歌、格律诗、词、散曲、对联,不超过15首(诗:平水韵,词:词林正韵,新韵需注明);辞赋、作品评论、诗歌理论,一到数篇不等;新诗,不超过5首。文责自负。拒绝一稿多投。
4.入社要求:需在雨巷诗社创作交流满1年以上,发近原创作品三首(篇)给审核,审核通过后,方可加入。
雨巷诗社创始人
万 斌:雨巷诗社社长、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江西楹联学会常务理事、中青楹联研究院副秘书长、联都论坛顾问
李观宇:雨巷诗社副社长、广东人,网名拙笔牛牛
马林良:雨巷诗社散文首席、吉林人,网名马大姐
何小梅:雨巷诗社诗词首席、重庆人,网名永不言弃
郝秀苓:雨巷诗社诗歌首席、天津人,网名断桥,天津作协会员
雨巷诗社
微信号:yuxiangshishe
雨洒文江龙纵笔;
巷回韵响鹤衔花。
本文标题: 中国通史每集读后感800字(中国通史纪录片100集观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19317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