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日出,赏析、感想撼枕的涛声将我从梦中惊醒,随起身打开房门。此时正是明治二十九年十一月四日清晨,我正在铫子的水明楼之上,楼下就是太平洋。,...
大海日出 赏析、感想
撼枕的涛声将我从梦中惊醒,随起身打开房门。此时正是明治二十九年十一月四日清晨,我正在铫子的水明楼之上,楼下就是太平洋。 凌晨四时过后,海上仍然一片昏黑。只有澎湃的涛声。遥望东方,沿水平线露出一带鱼肚白。再上面是湛蓝的天空,挂着一弯金弓般的月亮,光洁清雅,仿佛在镇守东瀛。左首伸出黑黝黝的犬吠岬。岬角尖端灯塔上的旋转灯,在陆海之间不停地划出一轮轮白色的光环。 一会儿,晓风凛冽,掠过青黑色的大海。夜幕从东方次第揭开。微明的晨光,踏着青白的波涛由远而近。海浪拍击着黑色的矶岸,越来越清晰可辨。举目仰望,那晓月不知何时由一弯金弓化为一弯银弓,蒙蒙东天也次第染上了清澄的黄色。银白的浪花和黝黑的波谷在浩渺的大海上明灭。夜梦犹在海上徘徊,而东边的天空已睁开眼睫。太平洋的黑夜就要消逝了。 这时,曙光如鲜花绽放,如水波四散。天空,海面,一派光明,海水渐渐泛白,东方天际越发呈现出黄色。晓月,灯塔自然地黯淡下来,最后再也寻不着了。此时,一队候鸟宛如太阳的使者掠过大海。万顷波涛尽皆企望着东方,发出一种期待的喧闹——无形之声充满四方。 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眼看着东方迸射出金光。忽然,海边浮出了一点猩红,多么迅速,使人无暇想到这是日出。屏息注视,霎时,海神高擎手臂。只见红点出水,渐次化作金线,金梳,金蹄。随后,旋即一摇,摆脱了水面。红日出海,霞光万斛,朝阳喷彩,千里熔金。大洋之上,长蛇飞动,直奔眼底。面前的矶岸顿时卷起两丈多高的金色雪浪。写感想,大概两三百字就行了1927年2月,巴金从上海踏上法国邮船“昂热号”,赴巴黎留学,他将沿途的见闻写成《海行杂记》一书,于1932年出版。《海上日出》便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分别描写了天气晴好、白云飘浮和乌云蔽日三种不同自然条件下的海上日出奇观,文字简洁,写的传神。
“我常常早起”,由此可以想见作者曾多次早起看日出的热切心情。开门见山点题,干净利落。“那时天还没大亮”,点明看日出的时间,照应“早起”。“周围很静,只听见船里机器的声音”。用“声音”反衬看日出时色彩纯净、气氛清幽的“静”的环境,还有交代具体地点的作用。第一段点明作者多次在海上观察日出景象的一般背景:时间、地点、气氛。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天气晴好,碧空如洗。很浅很浅的,“浅”字叠用,并且以“很”加以强调,更加突出天气晴好。转眼间,时间极短。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道红霞,东方晨曦初露,是太阳即将升起的征兆。我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看的多了,摸着了规律了。便目不转睛形容神情专注、聚精会神地望着那里。指代“出现了一道红霞”的地方。尽管作者“常常”早起看日出。,可还是神情专注、满怀欣喜,以十分急切的心情等待着日出辉煌时刻的来临,可见作者看日出,向往光明的强烈愿望。也正因为作者是观察时全神贯注,看得仔细,先后有序,所以写出了海上日出特有的景象。
果然上节“我知道……”。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拟人手法。红是红得好,原文作“红是真红”,据作者自述是四川话,“是”字具有强调作用,并为下文语言转折作铺垫。却没有亮光。从“浅蓝”到“红霞”到“红
得很”写太阳即将跃出海面时光的变化。观察仔细。太阳像负着背着担着。什么重担似的,仍是拟人手法,形容太阳升起之际缓慢慢儿,一纵跳跃。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写太阳“喷薄而出”的过程,给人以庄重,艰辛而壮观的印象。一个“冲”字,一个“跳”字,生动地写出了太阳顽强的生命力和势不可挡的伟力,作者笔下的红日出海图是这么壮观,这么辉煌!给人以启迪。这也是作者热爱光明的喜悦心情的表白。颜色真红得可爱。一刹那间时间极短暂。这深红的圆东西指代太阳。发出夺目光线强烈。的亮光,由“没有亮光”而突然光芒四射夺目,是光的又一个变化。另外太阳的形状也在随之变化由“一道红霞”到“小半边脸”再到“圆”。射得人眼睛发痛。结合个人感受写,更见真切。它旁边的云也突然有了光彩。由于云层厚薄不等。对阳光的折射不同,而呈现不同色彩,但都以红、黄为主,因而色彩艳丽,“光彩”照人。
以上为第二段写天气晴朗时海上日出的景象。这一段写得细致而完整,着重描绘了太阳由将出、半升到全都升起时的形状,色彩、动态和光华的变化,层次分明,刻画细腻。
有时候,另一种情况。太阳躲进云里。可见天边白云较多。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阳光由上而下地“直射”到水面,水面就把光线由下而上地反射上天,这样天光,水光融为一体,水天一色,所以“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不知是阳光是水光只是亮闪闪的光所以用“亮光”。
以上为第三段,写天也有云飘浮时,阳光透过云彩照射水面时的景观。这一段写得比较简略,作者不再细写日出的过程。而集中描写了阳光穿过云彩时成的“水天一色”的情状。太阳虽未露面,但人们仍可感受到它的巨大辉煌。
有时候,又是一种情况。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与上节的背景又有所不同。太阳升起来,人就不能够看见。文中说云厚”的达到“蔽日”的程度。然而太阳在黑云背后放射它的光芒,乌云遮不住太阳的。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黑云能挡住太阳的“本体”,却阻挡不了它的万丈光芒。“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描写极其准确、生动,它使我们感受到黑云背后的太阳要冲破黑云的势力。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重重包围,与“云片很厚”照应。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由于云片的颜色有深浅,与太阳的距离有远近,所以被阳光染成的色彩也有所不同。与晴天的“光彩”有别。一个“镶”和一个“染”,就把太阳的威力刻画了出来,给读者留下了宽广的想象天地。观察细致,用词准确。这时候,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光明战胜了黑暗,万物都享受着太阳的光泽,连作者自己也沐浴在一片灿烂的阳光之中,享受着无限的温暖。这以作者情不自禁从内心发出的欢呼,是作者对光明的追求的热烈情绪的流露。
这篇文章重点写了太阳升起时的情景。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这是作者发自内心的赞叹,也是对文中大量“奇观”事实的精辟概括,海上日出的景观“奇”在何处?“奇”在它显示了光明的力量如此之伟大!以上为第四段。写乌云蔽日
和太阳终于冲破重围,普照天地的情况,最后归结到作者自身的感受,为“海上 日出”作一礼赞,表达作者向往光明,奋发向上的精神。 这也有可能是一种含义可以和(日)吉田兼好的《大海日出》一起阅读。
“我常常早起”,由此可以想见作者曾多次早起看日出的热切心情。开门见山点题,干净利落。“那时天还没大亮”,点明看日出的时间,照应“早起”。“周围很静,只听见船里机器的声音”。用“声音”反衬看日出时色彩纯净、气氛清幽的“静”的环境,还有交代具体地点的作用。第一段点明作者多次在海上观察日出景象的一般背景:时间、地点、气氛。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天气晴好,碧空如洗。很浅很浅的,“浅”字叠用,并且以“很”加以强调,更加突出天气晴好。转眼间,时间极短。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道红霞,东方晨曦初露,是太阳即将升起的征兆。我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看的多了,摸着了规律了。便目不转睛形容神情专注、聚精会神地望着那里。指代“出现了一道红霞”的地方。尽管作者“常常”早起看日出。,可还是神情专注、满怀欣喜,以十分急切的心情等待着日出辉煌时刻的来临,可见作者看日出,向往光明的强烈愿望。也正因为作者是观察时全神贯注,看得仔细,先后有序,所以写出了海上日出特有的景象。
果然上节“我知道……”。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拟人手法。红是红得好,原文作“红是真红”,据作者自述是四川话,“是”字具有强调作用,并为下文语言转折作铺垫。却没有亮光。从“浅蓝”到“红霞”到“红
得很”写太阳即将跃出海面时光的变化。观察仔细。太阳像负着背着担着。什么重担似的,仍是拟人手法,形容太阳升起之际缓慢慢儿,一纵跳跃。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写太阳“喷薄而出”的过程,给人以庄重,艰辛而壮观的印象。一个“冲”字,一个“跳”字,生动地写出了太阳顽强的生命力和势不可挡的伟力,作者笔下的红日出海图是这么壮观,这么辉煌!给人以启迪。这也是作者热爱光明的喜悦心情的表白。颜色真红得可爱。一刹那间时间极短暂。这深红的圆东西指代太阳。发出夺目光线强烈。的亮光,由“没有亮光”而突然光芒四射夺目,是光的又一个变化。另外太阳的形状也在随之变化由“一道红霞”到“小半边脸”再到“圆”。射得人眼睛发痛。结合个人感受写,更见真切。它旁边的云也突然有了光彩。由于云层厚薄不等。对阳光的折射不同,而呈现不同色彩,但都以红、黄为主,因而色彩艳丽,“光彩”照人。
以上为第二段写天气晴朗时海上日出的景象。这一段写得细致而完整,着重描绘了太阳由将出、半升到全都升起时的形状,色彩、动态和光华的变化,层次分明,刻画细腻。
有时候,另一种情况。太阳躲进云里。可见天边白云较多。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阳光由上而下地“直射”到水面,水面就把光线由下而上地反射上天,这样天光,水光融为一体,水天一色,所以“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不知是阳光是水光只是亮闪闪的光所以用“亮光”。
以上为第三段,写天也有云飘浮时,阳光透过云彩照射水面时的景观。这一段写得比较简略,作者不再细写日出的过程。而集中描写了阳光穿过云彩时成的“水天一色”的情状。太阳虽未露面,但人们仍可感受到它的巨大辉煌。
有时候,又是一种情况。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与上节的背景又有所不同。太阳升起来,人就不能够看见。文中说云厚”的达到“蔽日”的程度。然而太阳在黑云背后放射它的光芒,乌云遮不住太阳的。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黑云能挡住太阳的“本体”,却阻挡不了它的万丈光芒。“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描写极其准确、生动,它使我们感受到黑云背后的太阳要冲破黑云的势力。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重重包围,与“云片很厚”照应。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由于云片的颜色有深浅,与太阳的距离有远近,所以被阳光染成的色彩也有所不同。与晴天的“光彩”有别。一个“镶”和一个“染”,就把太阳的威力刻画了出来,给读者留下了宽广的想象天地。观察细致,用词准确。这时候,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光明战胜了黑暗,万物都享受着太阳的光泽,连作者自己也沐浴在一片灿烂的阳光之中,享受着无限的温暖。这以作者情不自禁从内心发出的欢呼,是作者对光明的追求的热烈情绪的流露。
这篇文章重点写了太阳升起时的情景。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这是作者发自内心的赞叹,也是对文中大量“奇观”事实的精辟概括,海上日出的景观“奇”在何处?“奇”在它显示了光明的力量如此之伟大!以上为第四段。写乌云蔽日
和太阳终于冲破重围,普照天地的情况,最后归结到作者自身的感受,为“海上 日出”作一礼赞,表达作者向往光明,奋发向上的精神。 这也有可能是一种含义可以和(日)吉田兼好的《大海日出》一起阅读。
巴金的《日》读后感和《月》读后感
我好急哦..快点..谢谢、《日》和《月》的导读(姚春树)
……一般说巴金建国前的散文,都有质朴、清新、流畅、抒情的特点。但巴金散文数量众多,内容、体式、写法丰富多样。巴金是一位有着浪漫主义诗人气质和内省特点的作家,他有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像和深刻的自我审视、自我解剖能力。在巴金散文中,除了自然本色、质朴清新、直抒胸臆的散文外,还有一批专写梦景、梦思、变形幻觉的带着鲜明的浪漫象征色彩的散文。这类散文不是外在客观世界的如实再现,而主要是作家内心世界的真实表现,也不是作家思想感情的直接宣泄和倾吐,而是其巧妙的升华和象征。巴金的这类散文精品常为一般人所忽视,然而它们却有着神奇、玄妙、幽深的特点,有其独特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魅力。这可以说是我国散文中自庄周的《庄子》到鲁迅的《野草》的一个重要传统。
……巴金在散文集《忆》中的《我离了北平》一文中写道:“……不错,我写过一两百万字,而且我甚至反复地写着某一些话。你们在我的文章里很容易看出来重复的地方。”在这里,巴金道出了他的创作,特别是他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具体说来,那就是在他的散文中,某些同类近似的意象和意念的不断有意反复。
这种创作中某些同类近似的意象和意念的不断有意反复,在古今中外某些文学大师身上是司空见惯的带规律性的文学历史现象。诸如巴尔扎克笔下的暴发户,屠格涅夫笔下的“多余人”,托尔斯泰笔下的忏悔贵族,鲁迅笔下的“孤独者”。与此同时,文学是人学,文学总要表现具体的社会历史生活中的人情美和人性美,表现人类改造世界、创造世界的美好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从而文学是有其“永恒的主题”的;古今中外文学大家的创作,总是会以自己的审美掌握方式重复这众多的母题,又对之作出自己的独特开掘,奉献出自己的道德感情和聪明智慧的。英国著名随笔作家本森在《随笔作家的艺术》里说:“the point ofview(观察点)实在是精研小品文学的神髓。”我们从巴金散文创作中某些同类近似的意象和意念的有意反复系列作为“观察点”,来研究巴金散文创作本体,大约可以揭示其某些思想和艺术特点。
巴金散文中同类近似反复的意象有四个系列。其中第一组是那些散发着光和热,能给人们温暖和光明的意象,例如“日”“月”“星”“灯”。《海行杂记》集中的《海上的日出》是人们公认的写景美文中的名篇。在这篇文中,巴金不仅逼真如画地层层再现了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观,而且融进了他热烈深沉的情思,这真是“景语皆情语也”。《龙·虎·狗》集里的《日》,不直接写太阳,而赞美扑向灯火的灯蛾,渴死谷的夸父,表达了他要给“黑暗的寒冷的世界”带来“光和热”,他要像灯蛾那样“轰轰烈烈的死”的浪漫情怀。巴金有时也喜欢月亮。在宁静的月夜,皓月把柔美的清辉洒向海洋和大地,是会唤起诸多美丽联想和惆怅情思的。在《海行杂记》集里的《海上生明月》和《乡心》里,巴金如印象派画师绘出海上月夜的光和色之美,美丽的月色也撩起了作者那游子思乡的诗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锋镝余生的我,对此情景,能不与古诗人同声一哭!”《点滴》集的《月夜》也写日本横滨和厦门鼓浪屿的月夜,但更主要是写他的安那其朋友的社会改革活动。《龙·虎·狗》集里的《月》则批评“月”的“光”是一种“死的光”,这正反衬出巴金对光和热的渴求。
……对光和热的赞美,对生命力的赞美,对探索者和殉道者的赞美,对漫漫长夜和严冷寒夜的憎恶,这就是巴金散文中反复出现的四组意象系列,这构成巴金散文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这也是巴金小说和散文特别受青年人欢迎的奥妙所在。
(节选自《论巴金建国前的散文创作》,《文学评论》1996年第1期)
四、燃烧的心赤诚的情——《日》赏析(卢启元)
巴金擅长小说,也擅长散文。他的散文和散文诗,充满着鞭挞黑暗、追求光明的磅礴气势,洋溢着言志、言情的动人风采。在艺术上,则崇尚简朴、畅晓、坦诚、情真。《日》就是一篇颇能显示巴金艺术风格的优美的散文诗。作者采用朴素无华的文字,借景喻人,以情点“睛”,将哲理的思索与诗意的描绘揉和一起,既成功地塑造了“飞蛾”亦即战士的平凡而伟大的形象,又寄托和抒发了自己的崇高美学理想。
作者触物生情,神与物游,从飞蛾悲壮的死中,引出深邃的哲理思考。你看,它“为着追求光明和热,将自己扑向灯火”,虽然“终于死在灯下”,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总算“得到光,也得到热”。飞蛾的叫“我”赞叹,就在于它有一种敢于追求、勇于牺牲、一往无前的精神。飞蛾不是比贪生怕死、苟且营生之徒高尚伟大千百倍么?!怯弱的人还不如勇敢的虫。由飞蛾作者进而联想到古代逐日的神话,夸父“追赶日影,渴死在谷”,与飞蛾的葬身灯下,情同,理近,一样值得赞美、尊敬、怀念。岂止飞蛾、神灵,凡是追求光和热的行动,凡是英勇搏斗、舍弃自己生命的行为和精神,都应当大力提倡,大声赞美。因为“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便将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要使光和热永驻人间,从而使生命得以延续,社会得以发展,则必须百折不挠地追求,坚韧顽强地斗争,乃至为此舍弃自己的生命。而为着人类的生存和理想社会的实现而牺牲自己是无上光荣的。因此,“我”不仅赞美飞蛾的精神,而且身体力行,“甘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哪怕因此“化作一阵烟,一撮灰”,也心甘情愿,在所不惜。在这里,作者由客观的赞美飞蛾转到渴望自己变成一只飞蛾的主观抒怀,感情呈现出递进的态势,是质的飞跃,美的升华,真切,赤诚,感人!
这篇作品写于抗日战争的1942年,其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作者写作《日》,就是为此而发,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志士仁人的为祖国轰轰烈烈献身,赞美飞蛾,也就是赞美抗日将士。作品思想深邃,情意深沉,富于启迪性和鼓舞性。
……一般说巴金建国前的散文,都有质朴、清新、流畅、抒情的特点。但巴金散文数量众多,内容、体式、写法丰富多样。巴金是一位有着浪漫主义诗人气质和内省特点的作家,他有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像和深刻的自我审视、自我解剖能力。在巴金散文中,除了自然本色、质朴清新、直抒胸臆的散文外,还有一批专写梦景、梦思、变形幻觉的带着鲜明的浪漫象征色彩的散文。这类散文不是外在客观世界的如实再现,而主要是作家内心世界的真实表现,也不是作家思想感情的直接宣泄和倾吐,而是其巧妙的升华和象征。巴金的这类散文精品常为一般人所忽视,然而它们却有着神奇、玄妙、幽深的特点,有其独特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魅力。这可以说是我国散文中自庄周的《庄子》到鲁迅的《野草》的一个重要传统。
……巴金在散文集《忆》中的《我离了北平》一文中写道:“……不错,我写过一两百万字,而且我甚至反复地写着某一些话。你们在我的文章里很容易看出来重复的地方。”在这里,巴金道出了他的创作,特别是他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具体说来,那就是在他的散文中,某些同类近似的意象和意念的不断有意反复。
这种创作中某些同类近似的意象和意念的不断有意反复,在古今中外某些文学大师身上是司空见惯的带规律性的文学历史现象。诸如巴尔扎克笔下的暴发户,屠格涅夫笔下的“多余人”,托尔斯泰笔下的忏悔贵族,鲁迅笔下的“孤独者”。与此同时,文学是人学,文学总要表现具体的社会历史生活中的人情美和人性美,表现人类改造世界、创造世界的美好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从而文学是有其“永恒的主题”的;古今中外文学大家的创作,总是会以自己的审美掌握方式重复这众多的母题,又对之作出自己的独特开掘,奉献出自己的道德感情和聪明智慧的。英国著名随笔作家本森在《随笔作家的艺术》里说:“the point ofview(观察点)实在是精研小品文学的神髓。”我们从巴金散文创作中某些同类近似的意象和意念的有意反复系列作为“观察点”,来研究巴金散文创作本体,大约可以揭示其某些思想和艺术特点。
巴金散文中同类近似反复的意象有四个系列。其中第一组是那些散发着光和热,能给人们温暖和光明的意象,例如“日”“月”“星”“灯”。《海行杂记》集中的《海上的日出》是人们公认的写景美文中的名篇。在这篇文中,巴金不仅逼真如画地层层再现了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观,而且融进了他热烈深沉的情思,这真是“景语皆情语也”。《龙·虎·狗》集里的《日》,不直接写太阳,而赞美扑向灯火的灯蛾,渴死谷的夸父,表达了他要给“黑暗的寒冷的世界”带来“光和热”,他要像灯蛾那样“轰轰烈烈的死”的浪漫情怀。巴金有时也喜欢月亮。在宁静的月夜,皓月把柔美的清辉洒向海洋和大地,是会唤起诸多美丽联想和惆怅情思的。在《海行杂记》集里的《海上生明月》和《乡心》里,巴金如印象派画师绘出海上月夜的光和色之美,美丽的月色也撩起了作者那游子思乡的诗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锋镝余生的我,对此情景,能不与古诗人同声一哭!”《点滴》集的《月夜》也写日本横滨和厦门鼓浪屿的月夜,但更主要是写他的安那其朋友的社会改革活动。《龙·虎·狗》集里的《月》则批评“月”的“光”是一种“死的光”,这正反衬出巴金对光和热的渴求。
……对光和热的赞美,对生命力的赞美,对探索者和殉道者的赞美,对漫漫长夜和严冷寒夜的憎恶,这就是巴金散文中反复出现的四组意象系列,这构成巴金散文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这也是巴金小说和散文特别受青年人欢迎的奥妙所在。
(节选自《论巴金建国前的散文创作》,《文学评论》1996年第1期)
四、燃烧的心赤诚的情——《日》赏析(卢启元)
巴金擅长小说,也擅长散文。他的散文和散文诗,充满着鞭挞黑暗、追求光明的磅礴气势,洋溢着言志、言情的动人风采。在艺术上,则崇尚简朴、畅晓、坦诚、情真。《日》就是一篇颇能显示巴金艺术风格的优美的散文诗。作者采用朴素无华的文字,借景喻人,以情点“睛”,将哲理的思索与诗意的描绘揉和一起,既成功地塑造了“飞蛾”亦即战士的平凡而伟大的形象,又寄托和抒发了自己的崇高美学理想。
作者触物生情,神与物游,从飞蛾悲壮的死中,引出深邃的哲理思考。你看,它“为着追求光明和热,将自己扑向灯火”,虽然“终于死在灯下”,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总算“得到光,也得到热”。飞蛾的叫“我”赞叹,就在于它有一种敢于追求、勇于牺牲、一往无前的精神。飞蛾不是比贪生怕死、苟且营生之徒高尚伟大千百倍么?!怯弱的人还不如勇敢的虫。由飞蛾作者进而联想到古代逐日的神话,夸父“追赶日影,渴死在谷”,与飞蛾的葬身灯下,情同,理近,一样值得赞美、尊敬、怀念。岂止飞蛾、神灵,凡是追求光和热的行动,凡是英勇搏斗、舍弃自己生命的行为和精神,都应当大力提倡,大声赞美。因为“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便将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要使光和热永驻人间,从而使生命得以延续,社会得以发展,则必须百折不挠地追求,坚韧顽强地斗争,乃至为此舍弃自己的生命。而为着人类的生存和理想社会的实现而牺牲自己是无上光荣的。因此,“我”不仅赞美飞蛾的精神,而且身体力行,“甘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哪怕因此“化作一阵烟,一撮灰”,也心甘情愿,在所不惜。在这里,作者由客观的赞美飞蛾转到渴望自己变成一只飞蛾的主观抒怀,感情呈现出递进的态势,是质的飞跃,美的升华,真切,赤诚,感人!
这篇作品写于抗日战争的1942年,其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作者写作《日》,就是为此而发,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志士仁人的为祖国轰轰烈烈献身,赞美飞蛾,也就是赞美抗日将士。作品思想深邃,情意深沉,富于启迪性和鼓舞性。
朱自清的文章
除《背影》和《匆匆》外,要散文.荷塘月色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
摘抄500——600字美文(加100——200字的赏析)
越多越好、、、溪 水
透明的溪水,明净得就像母亲的眼睛。
春天,你的眼里是一片斑斓;
夏天,你的眼里是一片浓绿;
秋天,你的眼里是一片澄碧;
冬天,你疲倦了——合上眼睛,也停止了唱歌。
你摄取蓝天的云朵、黄昏的晚霞、夜空的星星;还留下我儿时的身影。
呵!这溪边沙沙作响的甘蔗林,带甜味的风,曾把我童年的梦吹拂!我躺在你的身边,感到靠在母亲胸膛上的幸福……
你是我们生活里的一支古老的歌——
你望见骑毛驴的迎亲的队伍来了,几支唢呐奏出悲哀的音乐;
你望见几个壮实的汉子,抬着笨重的木棺来了,把老人送上山坡;
你也听见:山脚下的独轮车,带着吱吱哑哑的声音,在贫穷的土地上呻吟而过……
如果没有你,谁给我们留下自然的彩色;
谁给我们记载山民的悲哀和欢乐呢?
透明的溪水,你给了我一双能够分辨色彩的眼睛。
当我在你身边,发现自己成为一个少年时,就不得不远行了。
你像养育我的母亲一样,送我出山吧!
赏析:
文章开头把溪水视为“母亲的眼睛”,接着写出了春夏秋冬“眼睛”里流露出的色彩,这既是对溪水的歌唱,也是对母亲的歌唱,因为这溪水里曾“留下我儿时的身影”,曾让我享受过母爱般的幸福:她记住了山沟里发生的一切,记住了“山民的悲哀和欢乐”,并把养大了的“我”送出了山去。溪水是歌,母亲是歌,文章本身也是一支哀怨的抒情山歌。溪水啊,我的“母亲”。母亲啊,就如同这溪水。母亲啊。,你看着我长大,无微不至地照顾我。我留恋与你在一起的时候,与你在一起的感觉。我感受到了母爱!请原谅我儿时的淘气,请原谅我小时候不懂事!这一切,就让我现在来“弥补”。我爱你,我的母亲!
江 南
陈 犀
水上,拱着古老的石桥,像一弯清秀的眉毛;
石桥下,还有水中的桥,还有,人和伞,狗和栀子花,竹笠,卖蒸糕的担子,都在潋滟的波光中,晃着影儿;
河的两岸,是窄而陡峭的;岸上有走马转阁的回廊,有伸向河面的茶楼,书场,酒肆;还有住家户,住家户后门的石梯坎,姐儿妹儿们蹲在石梯坎上,洗菜,濯足,淘米;
她们的印花巾,像一朵朵彩色的香草;
她们轻柔的话语,像紫燕归来,在弹奏呢喃的春歌;
在桥上,桥下,篾箩里,是活鲜鲜的鲋鱼,刀鱼,鳜鱼;
竹篮里,是水淋淋的荸荠,莲藕,茨菰,菱角;
小街,虽是用石板铺的,但却像泡在水里,像一条条河道港湾,腥也腥得有味儿……
也许,这就是江南。江南一角的素描。
那苏州评弹,那轻柔俏丽的丝弦之声;
那比西施更美,更为聪慧的少女;也许,这就是江南的形象和性格……
赏析:
散文诗《江南》是一篇美文:美在具有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美在其清丽隽永的妙语佳句。情感美同语言美融合成了本文的特殊格调。《江南》是一篇秀美的江南水乡图,读来令人陶然神往。
以《江南》为题,写起来有一定难度:偌大江南,可写景物风情太多,如何下笔,如何选取角度都是颇费斟酌的。此文恰到好处地选取了“江南水乡”这个独具特色的地域,以舒展而简洁的笔墨对水景、人物淡笔勾画,全文仅285字,所写的仅是江南的一角。但这一角是江南的缩影,是凸现了江南特色的典型化的江南。确有一叶而知秋之妙。
田园诗情
[捷]卡尔·恰彼克
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一条条运河之间的绿色低地上,黑白花牛,白头黑牛,白腰蓝嘴黑牛,在低头吃草。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牛群吃草反刍,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什么。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极目远眺,四周全是碧绿的丝绒般的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这是真正的荷兰: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成群的骏马,骠悍强壮,腿粗如圆柱,鬃毛随风飞扬。除了深深的野草遮掩着的运河,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们飞驰到乌德勒支或兹伏勒,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和公爵。
低地上还有白色的绵羊,它们在天堂般的绿色草原上,悠然自得。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噜着,像是对什么表示赞许。还有成千上万的小鸡,长毛山羊,但没有一个人影。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只有到了傍晚,才看见有人驾着小船过来,坐上小板凳,给严肃沉默的奶牛挤奶。金色的晚霞铺在西天,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接着又是一片寂静。在这里,谁都不叫喊吆喝,牛的脖子上的铃铛也没有响声,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
运河之中,装满奶桶的船只舒缓平稳地行驶,汽车火车,都装载着一罐一罐的牛奶运往城市。车过之后,一切又归于平静,狗不叫,圈里的牛不发出哞哞声,马蹄也不踢马房的挡板,真是万籁俱寂。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只有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这就是那真正的荷兰。
[注释] 作者卡尔·恰彼克(1890~1938),捷克小说家兼剧作家。本文选自他的散文代表作《明亮的深潭》
[赏析]
本文开头一句话就勾出荷兰特色,“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后面则把重点放在牧场上,以亲切平和的笔触,画出了充满“田园诗情”的“真正的荷兰”,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抒发了作者热爱和平、憎恶战争的感情。自然随意中显示出描写技巧的高明。笔调活泼且不乏幽默,读起来给人以一种轻松感、舒适感。
三, 风 雨
贾平凹
树林子像一块面团子,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然后一切都在旋,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往上扭,往上扭,落叶冲起一个偌大的蘑菇长在了空中。哗地一声,乱了满天黑点,绿全然又压扁开来,清清楚楚看见了里边的房舍、墙头。
垂柳全乱了线条,当抛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霎那间僵直了,随即就扑撒下来,乱得像麻团一般。杨叶千万次地变着模样:叶背翻过来,是一片灰白;又扭转过来,绿深得黑清。那片芦苇便全然倒伏了,一节断茎斜插在泥里,响着破裂的颤声。
一头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
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屈蜷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无数的苍蝇都集中在屋檐下的电线上了,一只挨着一只,再不飞动, 也不嗡叫,黑乎乎的,电线愈来愈粗,下坠成弯弯的弧形。
一个鸟巢从高高的树端掉下来,在地上滚了几滚,散了。几只鸟尖叫着飞来要守住,却飞不下来,向右一飘,向左一斜,翅膀猛地一颤,羽毛翻成一团乱花,旋了一个转儿,倏乎在空中停止了,瞬间石子般掉在地上,连声响儿也没有。
窄窄的巷道里,一张废纸,一会儿贴在东墙上,一会儿贴在西墙上,突然冲出墙头,立即不见了。有一只精湿的猫拼命地跑来,一跃身,竟跳上了房檐,它也吃惊了;几片瓦落下来,像树叶一样斜着飘,却突然就垂直落下,碎成一堆。
池塘里绒被一样厚厚的浮萍,凸起来了,再凸起来,猛地撩起一角,唰地揭开了一片;水一下子聚起来,长时间的凝固成一个锥形;啪地摔下来,砸出一个坑,浮萍冲上了四边塘岸,几条鱼儿在岸上的草窝里蹦跳。
最北边的那间小屋里,木架在吱吱地响着。门被关住了,窗被关住了,油灯还是点不着。土炕的席上,老头在使劲捶着腰腿,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
选自《中国抒情散文经典作品欣赏》
[赏析]
作者主要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来表现风雨。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像电影里的慢镜头,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来展现风狂雨猛,形成了整体上和谐的艺术画面。所以,文章描写“风雨”,尽管文中无“风雨”二字,但作者无处不在描写着风雨,风雨的形、声、神、韵,无不惟妙惟肖。品味此文,仿佛令读者置身于狂风暴雨的环境中。高明的手法,生动的描写,令人拍案叫绝,给人以淋漓的美感享受。
, 峭壁上的树
张庆和
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地跳下悬崖?是为了免遭那场被俘的耻辱,于弹尽粮绝之后你才义无反顾地投落这峭壁?
那一天你确实跳下来了,像俯冲捕猎的雄鹰,像划破静夜的流星。然而,你并没有死,一道峭崖壁缝救助了你,一捧贫瘠的泥土养育了你。生根、发芽、长叶------从此,你就在这里安家落户,日日夜夜,年年岁岁,终于顽强地活了下来,长成一簇令人刮目的风景。这便是故乡那座大山的悬崖峭壁上的一棵摇曳在我记忆中三十年之久的酸枣树。
它高不足尺,叶疏花迟。云缠它,雾迷它,雨抽它,风摧它,霜欺雪压,雷电轰顶。然而,酸枣树并没有被征服。它不低头,不让步,于数不尽的反击和怒号中,炼就了一身铮铮铁骨,凝聚了一腔朗朗硬气。
一次次,它在风雨中抗争呐喊;一回回,它把云雾撕扯成碎片;它以威严逼迫霜雪乖乖地逃遁;它以刚毅驱逐雷电远避他方-----
它明知道自己成不了栋梁高树,却还是努力地生长;它明知道自己不可能荫庇四邻,却还是努力地茂盛着。不像山前的桃树,山后的梨树,一个个娇生惯养让人伺侯、抚慰,动辄就施性子给点颜色瞧瞧。也不像贪图热闹的杨树柳树们,一个个占据了水肥土美的好地方,便忘乎所以地摆首弄姿,轻飘飘只知炫耀自己。酸枣树默默地兀立着,不鄙位卑,不薄弱小,不惧孤独。与春天紧紧握手,与日月亲切交谈。天光地色,尽纳尽吮。从不需要谁的特别关照与爱抚,完全依靠了自己的力量,长成了那堵峭壁上的生命,让人领略那簇动人的风采。它真诚而没有嫉妒,它纯朴而从不贪婪;抬手向路人致意问候,俯首向胜利者恭贺祝福。
那一年秋天,于不知不觉中,它竟结出一粒小小的酸枣。只有一粒,而且几乎小得为人们所不见。
那酸枣是春光秋色日月星辰的馈赠,是一片浓缩的丹霞霓云。亮亮的,红红的,像玛瑙,像珍珠,像一团燃烧的火焰,像那万仞峭壁的灵魂。见到它果实的那一刻,我陡地生出一个奇怪的想法:小酸枣,或许正是那颗酸枣树苦修苦熬数十年而得道的一颗心吧!有了心,它便会有梦,便会更加热烈地拥抱世界了!
选自《语文学习》2001年第10期
[赏析]
作者饱蘸深情地描写了一棵“摇曳”在他记忆中三十年之久的酸枣树。从四个层面予以考虑展示:首先,它向“饥寒交迫”、“弹尽粮绝”的命运安排挑战,追求生命的存在;其次,它以“铮铮铁骨”和“朗朗硬气”抗争、反击、战胜种种灾难,无畏而刚毅;再次,它“明知道自己成不了栋梁高树”,却从不怨天尤地,总是“努力地”发挥生命的极致,坚强而高尚;最后,当小酸枣“苦修苦熬数十年而得道的一颗心”闪亮于峭壁时,没有丝毫炫耀和停步,而是“更加热烈地拥抱世界”,何等乐观而可贵的生命观!掩卷沉思,本文留给读者的不仅是语言的品味,更有无尽的思想启迪。
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 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 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 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 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早晨,百合的顶部结出第一个花苞。 百合的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花:“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 公开的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偶尔也有飞过的蜂蝶鸟雀,它们也会劝百合不用那么努力开花:“在这断崖边上,纵然开出最美丽的花,也不会有人来欣赏呀!” 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来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在野草和蜂蝶的鄙夷下,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它那灵性的白和挺秀的风姿,成了断崖上最美丽的风景。 这时候,野草与蜂蝶再也不敢嘲笑它了。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度地欢喜所结的泪滴。 年年春天,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到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渐渐地,山谷里到处都开满洁白的百合。 几十年后,远在百里、甚至千里之外的人们,从城市、从乡村,赶来欣赏百合开花。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那里,被人称为“百合谷地”。 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赏析」 林清玄先生笔下的“百合花”不仅开在了断崖上,也确如标题所言开在了我们的“心田上”。这样一株与杂草同生在断崖上的“百合”,却有着与“杂草”不一样的信念:“我是一株百合”。不仅如此,它还是一个实干家,“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在它顽强地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做斗争的过程中,也遭遇了所有奋斗者都难以避免的又一种考验:周围庸者(如杂草、蜂蝶、鸟雀)的讥讽和鄙夷。但它不动摇、不游移,执著地坚持自己的信念,最终开满了山谷。
守住一颗宁静的心 生活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人便是大海上的一叶小舟。大海没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所以,人也总是有快乐也有忧愁。当无名的烦恼袭来,失意与彷徨燃烧着每一根神经。但是,朋友,别忘了守住一颗宁静的心,痛苦将不再有。 每个人的前面,都有一条通向远方的路,崎岖但充满希望。不是人人都能走到远方,因为总有人因为没倒掉鞋里的沙子而疲惫不堪半途而废。所以,主宰人的感受的并非快乐和痛苦本身,而是心情。 当生活的困扰袭来,请丢下负荷,仰头遥望明丽、湛蓝的天空,让温柔的蓝色映入心田。就像儿时玩得疲倦了,找一块青青的软软的草地躺下,任阳光在脸上跳跃,让微风拂过没有褶皱的心。 当层层的失意包围,请打开窗户,让沁人心脾的新鲜空气走进来,在芬芳甘甜的泥土气息中寻找一丝的宁静,就像儿时,拿起蒲公英的细须,鼓起两腮吹开一把又一把的小伞,带着惊喜闭上眼睛,许下一个心愿。于是,心中便多了一份慰籍与欣喜。 当无奈的惆怅涌来,请擦亮眼睛,看夕阳的沉落,听虫鸣鸟叫。就像儿时在小院里听蛐蛐的叫声,抬头数天上闪烁的星星。于是,一切令人烦恼的嘈杂渐渐隐去,拥有的是一颗宁静的心。 守住一颗宁静的心,你会由衷的感叹:即使我不够快乐,也不要把眉头深锁,人生本短暂,为什么还要栽培苦涩? 守住一颗宁静的心,你会明白博大可以稀释忧愁,宁静能够驱散困惑。是的,没有人知道远方究竟有多远,但是打开心灵之窗,让快乐的阳光和月光涌进来,宁静之心便有了一支永不熄灭的快乐之歌。 守住一颗宁静的心,你便可以不断超越,不断自我挑战。即使远方是永远的地方,也会诞生一种东西——奇迹。 摘自《青年文摘》 赏析: 尘世浮华,人心浮躁,很多人在这个物质的世界里像无头苍蝇般到处乱撞,很难守住一颗宁静的心。因人心难以宁静,烦恼多了,快乐少了;伙伴多了,朋友少了;枯灯独坐者多了,闲庭信步者少了;萎靡颓废者多了,积极进取者少了……“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好一个“宁静致远”。是的,只有宁静,我们才会有开阔的胸襟,才会有挑战的勇气,才有可能迈向成功的顶峰。让心宁静吧,你会变得更加美丽而有内涵,你会变得更加成熟而又稳重,你会和快乐结缘和成功握手。守住一颗宁静的心,也就守住了整个世界。
透明的溪水,明净得就像母亲的眼睛。
春天,你的眼里是一片斑斓;
夏天,你的眼里是一片浓绿;
秋天,你的眼里是一片澄碧;
冬天,你疲倦了——合上眼睛,也停止了唱歌。
你摄取蓝天的云朵、黄昏的晚霞、夜空的星星;还留下我儿时的身影。
呵!这溪边沙沙作响的甘蔗林,带甜味的风,曾把我童年的梦吹拂!我躺在你的身边,感到靠在母亲胸膛上的幸福……
你是我们生活里的一支古老的歌——
你望见骑毛驴的迎亲的队伍来了,几支唢呐奏出悲哀的音乐;
你望见几个壮实的汉子,抬着笨重的木棺来了,把老人送上山坡;
你也听见:山脚下的独轮车,带着吱吱哑哑的声音,在贫穷的土地上呻吟而过……
如果没有你,谁给我们留下自然的彩色;
谁给我们记载山民的悲哀和欢乐呢?
透明的溪水,你给了我一双能够分辨色彩的眼睛。
当我在你身边,发现自己成为一个少年时,就不得不远行了。
你像养育我的母亲一样,送我出山吧!
赏析:
文章开头把溪水视为“母亲的眼睛”,接着写出了春夏秋冬“眼睛”里流露出的色彩,这既是对溪水的歌唱,也是对母亲的歌唱,因为这溪水里曾“留下我儿时的身影”,曾让我享受过母爱般的幸福:她记住了山沟里发生的一切,记住了“山民的悲哀和欢乐”,并把养大了的“我”送出了山去。溪水是歌,母亲是歌,文章本身也是一支哀怨的抒情山歌。溪水啊,我的“母亲”。母亲啊,就如同这溪水。母亲啊。,你看着我长大,无微不至地照顾我。我留恋与你在一起的时候,与你在一起的感觉。我感受到了母爱!请原谅我儿时的淘气,请原谅我小时候不懂事!这一切,就让我现在来“弥补”。我爱你,我的母亲!
江 南
陈 犀
水上,拱着古老的石桥,像一弯清秀的眉毛;
石桥下,还有水中的桥,还有,人和伞,狗和栀子花,竹笠,卖蒸糕的担子,都在潋滟的波光中,晃着影儿;
河的两岸,是窄而陡峭的;岸上有走马转阁的回廊,有伸向河面的茶楼,书场,酒肆;还有住家户,住家户后门的石梯坎,姐儿妹儿们蹲在石梯坎上,洗菜,濯足,淘米;
她们的印花巾,像一朵朵彩色的香草;
她们轻柔的话语,像紫燕归来,在弹奏呢喃的春歌;
在桥上,桥下,篾箩里,是活鲜鲜的鲋鱼,刀鱼,鳜鱼;
竹篮里,是水淋淋的荸荠,莲藕,茨菰,菱角;
小街,虽是用石板铺的,但却像泡在水里,像一条条河道港湾,腥也腥得有味儿……
也许,这就是江南。江南一角的素描。
那苏州评弹,那轻柔俏丽的丝弦之声;
那比西施更美,更为聪慧的少女;也许,这就是江南的形象和性格……
赏析:
散文诗《江南》是一篇美文:美在具有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美在其清丽隽永的妙语佳句。情感美同语言美融合成了本文的特殊格调。《江南》是一篇秀美的江南水乡图,读来令人陶然神往。
以《江南》为题,写起来有一定难度:偌大江南,可写景物风情太多,如何下笔,如何选取角度都是颇费斟酌的。此文恰到好处地选取了“江南水乡”这个独具特色的地域,以舒展而简洁的笔墨对水景、人物淡笔勾画,全文仅285字,所写的仅是江南的一角。但这一角是江南的缩影,是凸现了江南特色的典型化的江南。确有一叶而知秋之妙。
田园诗情
[捷]卡尔·恰彼克
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一条条运河之间的绿色低地上,黑白花牛,白头黑牛,白腰蓝嘴黑牛,在低头吃草。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牛群吃草反刍,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什么。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极目远眺,四周全是碧绿的丝绒般的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这是真正的荷兰: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成群的骏马,骠悍强壮,腿粗如圆柱,鬃毛随风飞扬。除了深深的野草遮掩着的运河,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们飞驰到乌德勒支或兹伏勒,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和公爵。
低地上还有白色的绵羊,它们在天堂般的绿色草原上,悠然自得。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噜着,像是对什么表示赞许。还有成千上万的小鸡,长毛山羊,但没有一个人影。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只有到了傍晚,才看见有人驾着小船过来,坐上小板凳,给严肃沉默的奶牛挤奶。金色的晚霞铺在西天,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接着又是一片寂静。在这里,谁都不叫喊吆喝,牛的脖子上的铃铛也没有响声,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
运河之中,装满奶桶的船只舒缓平稳地行驶,汽车火车,都装载着一罐一罐的牛奶运往城市。车过之后,一切又归于平静,狗不叫,圈里的牛不发出哞哞声,马蹄也不踢马房的挡板,真是万籁俱寂。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只有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这就是那真正的荷兰。
[注释] 作者卡尔·恰彼克(1890~1938),捷克小说家兼剧作家。本文选自他的散文代表作《明亮的深潭》
[赏析]
本文开头一句话就勾出荷兰特色,“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后面则把重点放在牧场上,以亲切平和的笔触,画出了充满“田园诗情”的“真正的荷兰”,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抒发了作者热爱和平、憎恶战争的感情。自然随意中显示出描写技巧的高明。笔调活泼且不乏幽默,读起来给人以一种轻松感、舒适感。
三, 风 雨
贾平凹
树林子像一块面团子,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然后一切都在旋,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往上扭,往上扭,落叶冲起一个偌大的蘑菇长在了空中。哗地一声,乱了满天黑点,绿全然又压扁开来,清清楚楚看见了里边的房舍、墙头。
垂柳全乱了线条,当抛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霎那间僵直了,随即就扑撒下来,乱得像麻团一般。杨叶千万次地变着模样:叶背翻过来,是一片灰白;又扭转过来,绿深得黑清。那片芦苇便全然倒伏了,一节断茎斜插在泥里,响着破裂的颤声。
一头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
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屈蜷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无数的苍蝇都集中在屋檐下的电线上了,一只挨着一只,再不飞动, 也不嗡叫,黑乎乎的,电线愈来愈粗,下坠成弯弯的弧形。
一个鸟巢从高高的树端掉下来,在地上滚了几滚,散了。几只鸟尖叫着飞来要守住,却飞不下来,向右一飘,向左一斜,翅膀猛地一颤,羽毛翻成一团乱花,旋了一个转儿,倏乎在空中停止了,瞬间石子般掉在地上,连声响儿也没有。
窄窄的巷道里,一张废纸,一会儿贴在东墙上,一会儿贴在西墙上,突然冲出墙头,立即不见了。有一只精湿的猫拼命地跑来,一跃身,竟跳上了房檐,它也吃惊了;几片瓦落下来,像树叶一样斜着飘,却突然就垂直落下,碎成一堆。
池塘里绒被一样厚厚的浮萍,凸起来了,再凸起来,猛地撩起一角,唰地揭开了一片;水一下子聚起来,长时间的凝固成一个锥形;啪地摔下来,砸出一个坑,浮萍冲上了四边塘岸,几条鱼儿在岸上的草窝里蹦跳。
最北边的那间小屋里,木架在吱吱地响着。门被关住了,窗被关住了,油灯还是点不着。土炕的席上,老头在使劲捶着腰腿,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
选自《中国抒情散文经典作品欣赏》
[赏析]
作者主要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来表现风雨。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像电影里的慢镜头,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来展现风狂雨猛,形成了整体上和谐的艺术画面。所以,文章描写“风雨”,尽管文中无“风雨”二字,但作者无处不在描写着风雨,风雨的形、声、神、韵,无不惟妙惟肖。品味此文,仿佛令读者置身于狂风暴雨的环境中。高明的手法,生动的描写,令人拍案叫绝,给人以淋漓的美感享受。
, 峭壁上的树
张庆和
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地跳下悬崖?是为了免遭那场被俘的耻辱,于弹尽粮绝之后你才义无反顾地投落这峭壁?
那一天你确实跳下来了,像俯冲捕猎的雄鹰,像划破静夜的流星。然而,你并没有死,一道峭崖壁缝救助了你,一捧贫瘠的泥土养育了你。生根、发芽、长叶------从此,你就在这里安家落户,日日夜夜,年年岁岁,终于顽强地活了下来,长成一簇令人刮目的风景。这便是故乡那座大山的悬崖峭壁上的一棵摇曳在我记忆中三十年之久的酸枣树。
它高不足尺,叶疏花迟。云缠它,雾迷它,雨抽它,风摧它,霜欺雪压,雷电轰顶。然而,酸枣树并没有被征服。它不低头,不让步,于数不尽的反击和怒号中,炼就了一身铮铮铁骨,凝聚了一腔朗朗硬气。
一次次,它在风雨中抗争呐喊;一回回,它把云雾撕扯成碎片;它以威严逼迫霜雪乖乖地逃遁;它以刚毅驱逐雷电远避他方-----
它明知道自己成不了栋梁高树,却还是努力地生长;它明知道自己不可能荫庇四邻,却还是努力地茂盛着。不像山前的桃树,山后的梨树,一个个娇生惯养让人伺侯、抚慰,动辄就施性子给点颜色瞧瞧。也不像贪图热闹的杨树柳树们,一个个占据了水肥土美的好地方,便忘乎所以地摆首弄姿,轻飘飘只知炫耀自己。酸枣树默默地兀立着,不鄙位卑,不薄弱小,不惧孤独。与春天紧紧握手,与日月亲切交谈。天光地色,尽纳尽吮。从不需要谁的特别关照与爱抚,完全依靠了自己的力量,长成了那堵峭壁上的生命,让人领略那簇动人的风采。它真诚而没有嫉妒,它纯朴而从不贪婪;抬手向路人致意问候,俯首向胜利者恭贺祝福。
那一年秋天,于不知不觉中,它竟结出一粒小小的酸枣。只有一粒,而且几乎小得为人们所不见。
那酸枣是春光秋色日月星辰的馈赠,是一片浓缩的丹霞霓云。亮亮的,红红的,像玛瑙,像珍珠,像一团燃烧的火焰,像那万仞峭壁的灵魂。见到它果实的那一刻,我陡地生出一个奇怪的想法:小酸枣,或许正是那颗酸枣树苦修苦熬数十年而得道的一颗心吧!有了心,它便会有梦,便会更加热烈地拥抱世界了!
选自《语文学习》2001年第10期
[赏析]
作者饱蘸深情地描写了一棵“摇曳”在他记忆中三十年之久的酸枣树。从四个层面予以考虑展示:首先,它向“饥寒交迫”、“弹尽粮绝”的命运安排挑战,追求生命的存在;其次,它以“铮铮铁骨”和“朗朗硬气”抗争、反击、战胜种种灾难,无畏而刚毅;再次,它“明知道自己成不了栋梁高树”,却从不怨天尤地,总是“努力地”发挥生命的极致,坚强而高尚;最后,当小酸枣“苦修苦熬数十年而得道的一颗心”闪亮于峭壁时,没有丝毫炫耀和停步,而是“更加热烈地拥抱世界”,何等乐观而可贵的生命观!掩卷沉思,本文留给读者的不仅是语言的品味,更有无尽的思想启迪。
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 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 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 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 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早晨,百合的顶部结出第一个花苞。 百合的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花:“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 公开的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偶尔也有飞过的蜂蝶鸟雀,它们也会劝百合不用那么努力开花:“在这断崖边上,纵然开出最美丽的花,也不会有人来欣赏呀!” 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来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在野草和蜂蝶的鄙夷下,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它那灵性的白和挺秀的风姿,成了断崖上最美丽的风景。 这时候,野草与蜂蝶再也不敢嘲笑它了。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度地欢喜所结的泪滴。 年年春天,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到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渐渐地,山谷里到处都开满洁白的百合。 几十年后,远在百里、甚至千里之外的人们,从城市、从乡村,赶来欣赏百合开花。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那里,被人称为“百合谷地”。 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赏析」 林清玄先生笔下的“百合花”不仅开在了断崖上,也确如标题所言开在了我们的“心田上”。这样一株与杂草同生在断崖上的“百合”,却有着与“杂草”不一样的信念:“我是一株百合”。不仅如此,它还是一个实干家,“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在它顽强地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做斗争的过程中,也遭遇了所有奋斗者都难以避免的又一种考验:周围庸者(如杂草、蜂蝶、鸟雀)的讥讽和鄙夷。但它不动摇、不游移,执著地坚持自己的信念,最终开满了山谷。
守住一颗宁静的心 生活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人便是大海上的一叶小舟。大海没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所以,人也总是有快乐也有忧愁。当无名的烦恼袭来,失意与彷徨燃烧着每一根神经。但是,朋友,别忘了守住一颗宁静的心,痛苦将不再有。 每个人的前面,都有一条通向远方的路,崎岖但充满希望。不是人人都能走到远方,因为总有人因为没倒掉鞋里的沙子而疲惫不堪半途而废。所以,主宰人的感受的并非快乐和痛苦本身,而是心情。 当生活的困扰袭来,请丢下负荷,仰头遥望明丽、湛蓝的天空,让温柔的蓝色映入心田。就像儿时玩得疲倦了,找一块青青的软软的草地躺下,任阳光在脸上跳跃,让微风拂过没有褶皱的心。 当层层的失意包围,请打开窗户,让沁人心脾的新鲜空气走进来,在芬芳甘甜的泥土气息中寻找一丝的宁静,就像儿时,拿起蒲公英的细须,鼓起两腮吹开一把又一把的小伞,带着惊喜闭上眼睛,许下一个心愿。于是,心中便多了一份慰籍与欣喜。 当无奈的惆怅涌来,请擦亮眼睛,看夕阳的沉落,听虫鸣鸟叫。就像儿时在小院里听蛐蛐的叫声,抬头数天上闪烁的星星。于是,一切令人烦恼的嘈杂渐渐隐去,拥有的是一颗宁静的心。 守住一颗宁静的心,你会由衷的感叹:即使我不够快乐,也不要把眉头深锁,人生本短暂,为什么还要栽培苦涩? 守住一颗宁静的心,你会明白博大可以稀释忧愁,宁静能够驱散困惑。是的,没有人知道远方究竟有多远,但是打开心灵之窗,让快乐的阳光和月光涌进来,宁静之心便有了一支永不熄灭的快乐之歌。 守住一颗宁静的心,你便可以不断超越,不断自我挑战。即使远方是永远的地方,也会诞生一种东西——奇迹。 摘自《青年文摘》 赏析: 尘世浮华,人心浮躁,很多人在这个物质的世界里像无头苍蝇般到处乱撞,很难守住一颗宁静的心。因人心难以宁静,烦恼多了,快乐少了;伙伴多了,朋友少了;枯灯独坐者多了,闲庭信步者少了;萎靡颓废者多了,积极进取者少了……“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好一个“宁静致远”。是的,只有宁静,我们才会有开阔的胸襟,才会有挑战的勇气,才有可能迈向成功的顶峰。让心宁静吧,你会变得更加美丽而有内涵,你会变得更加成熟而又稳重,你会和快乐结缘和成功握手。守住一颗宁静的心,也就守住了整个世界。
本文标题: 海行杂记读后感病榻看雪(摘抄500 600字美文(加100 200字的赏析))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19062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