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读后感,至少三千字《红楼梦》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已经完全从《金瓶梅》的情欲世界里嬗变出来,基本上沿袭了《儒林外史》对女性刻画的新变化;并超越...
红楼梦的读后感,至少三千字
《红楼梦》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已经完全从《金瓶梅》的情欲世界里嬗变出来,基本上沿袭了《儒林外史》对女性刻画的新变化;并超越了才子佳人小说的梦想的虚幻。因而比《儒林外史》更加深入、全面,比才子佳人小说更真实。《红楼梦》写出了一个“真实”的家族中所发生的“真实”的一切,写出了这个家族中各种各样的“真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各种各样的关系,尤其写出了一群情欲才德兼具的真实女性。
《红楼梦》塑造的女性多是有正常情欲血肉丰满而具独特个性的人物形象。它不但写了女性的情才德,也正视女性正当的情欲,并升华提炼之,而且丰富女性的欲求,把女性作为社会独立的人来表现他们多元的人生追求,如物欲、金钱欲、权欲、处世欲、才学欲、政治欲、管理欲等。同时超越各种物欲,非常注重体现女性的精神存在、女性人格独立和纯洁,具有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和反抗精神。
才子佳人小说侧重于才德的力量;而艳情小说则沉溺于色欲的诱惑;到了《红楼梦》则注重于真情的歌颂和情欲的诗化。
第一节、 情的歌颂
《红楼梦》大旨谈情,红楼之情是多种多样的,有爱情、友情、
亲情等各种人伦之情:如宝黛、司棋和潘又安、龄官和贾蔷等的真挚爱情,元春的姐妹、姐弟之情,贾母与王夫人、王熙凤的婆媳之情、祖孙之情,王熙凤与姐妹的姑嫂之情,王熙凤与王夫人、邢夫人与刑岫烟的姑侄之情,宝钗母女之情,黛玉思家之情及其与紫鹃的主仆之情,大观园戏子的友情等。《红楼梦》以歌颂儿女之真情为主。
书中女性人物名姓俱全的有一百余人,出场有份的则有三百多人。诸艳则由于出身教养思想品位不同,性格各异,表现出的情也是多姿多彩的。黛玉和晴雯属于“情情”,秦可卿和尤氏姐妹属于“痴情”,宝钗、袭人、红玉、金钏、司棋等属于“有情”。“痴情”类对男女之情执着而痴迷,因纵情过度而丧生;“情情”和“痴情”在对情的执着追求这点上是相同的,不同之处在于“痴情’偏重于肉体之情,而“情情’则侧重于精神之恋。黛玉于宝玉用情之深、之痴,红楼读者人人皆知。这个孤高自许的少女为爱而生,因爱夭折。曹雪芹借用古代小说的天意神道将他们的爱情解释为前世结下的宿缘。从初见之下的眼熟、钟情,到焚稿归天,黛玉一生诚为情之表率。她用自己的整个生命吟唱出一曲缠绵哀艳的恋歌,以弱小的力量维护她的那一块爱情园地,执着地追求她所憧憬的情感生活,她把全部的自我都投入到了与宝玉的神圣恋爱过程之中。她对宝玉的爱完全不同于潘金莲那种建立在纯粹肉欲基础之上的放纵,而是一种清纯美丽、诚挚感人的真情。
薛宝钗处处以理御情、以理节情,但不意味着情的泯灭,在“扑蝶”、“宝玉挨打”中有明显情的表现。又如第36回中写她有事没事地去怡红院看袭人绣工,无意中坐在熟睡的宝玉身边并顺手拿起蝇帚替宝玉赶蚊子,就是真情的流露。
与黛玉宝钗表现都不同的是尤氏姐妹。尤二姐由放荡泼辣到平和柔顺的转变,源于对贾琏的爱;尤三姐以自主选择婚姻并以死抗争的行为,树立了敢爱敢恨的烈女子形象,为《红楼梦》的“儿女真情”抹上了一道绚丽色彩。
《红楼梦》中儿女真情表现得更朴实平常的,是藕官、龄官、司棋、小红等丫环的“情”。小说写小生藕官和小旦药官戏里戏外的纯情;写龄官画“蔷”表现出她对贾蔷的迷恋深情,她的不理宝玉和责备贾蔷,则表现出她的自尊孤傲;写司棋与表兄潘又安“海誓山盟,私传表记,己有无限风情”。面对抄检大观园翻出的“情书”和表记时的百口嘲谤,她并无畏惧惭愧之意;写红玉虽然平庸,但敢于“痴女儿遗帕惹相思”、“蜂腰桥设言传心事”赢得了作者的同情和赞许。
总之,“情”这个词在《红楼梦》中意味深长,在“情的世界”里容纳了全书的主体情节和审美理想,美丽的大观园内,多情公子贾宝玉沉浸在年轻女性的温柔中,体验着、见证着一幕幕柔情哀伤的人生故事,并发展着自己的“意淫”。所谓“意淫”,指的是一种很少夹有利己性和生理性的缠绵情意,可以落实为纯洁的爱情,可以化形为普通男女的温情友爱,是体贴、仰慕、敬意、痴迷……它内涵着否定和冲击人间感情变态――利欲污浊的意味。曹雪芹在“情”上的夸张表现实际上服务于一个深刻的用意:苦难的一生使他体会到人世充溢着无数的虚妄,人人孜孜以求的往往是人生的枷锁,唯有这远离尘俗的小儿女之情,带来的是亲切的向往,是美丽、健康、纯洁的精神憩园。
宝黛的心心相印和玉钗的意连神断的爱情故事,构成《红楼梦》“情的世界”的主体。同是写男女爱情,才子佳人小说在孔孟之道的一心一性中楔进一个情字,主张择偶要重才重色重情,要求才色相当而非门当户对,无疑是进步。然而才子佳人产生爱情,只讲才色,离传统的婚恋观念并不很远。《红楼梦》中的宝黛爱情却是一种全新的,在过去的小说中罕见甚或从来没有表现过的、对人性解放、传统礼法的理解感受完全一致、思想感情和人生道路完全相同的爱情,黛玉是由于她不说“混帐话”,才与宝玉心心相印,息息相通,互为知己的。而且《红楼梦》遵循生活的逻辑规律,“叙述皆存本真,闻见悉所亲历”,宝黛爱情的发展是两小无猜的,是在日常起居的“意绵绵静日玉生香”,通过一笑一颦、一言一行甚至是吵吵闹闹中发展起来的,而不是靠传诗递简或者一见钟情;最后黛玉的心事终虚化,宝钗也守寡,是理想在现实中的破灭,是美好在丑恶压迫下的败亡,这比才子佳人的大团圆更真实更符合生活逻辑,因而也转成新鲜,“木石前盟”的爱情悲剧、“金玉良缘”的婚姻悲剧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金瓶梅》的作者固然看到了社会的腐败,前途的无光,写了淫妇、妒妇及其败亡;《红楼梦》的贾府善善恶恶,各色人物纷呈并现,既有“珍珠”也有“鱼眼睛”,既有平儿、妙玉,也有赵姨娘、马道婆,最后免不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金石俱焚”,这决不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哲学命题所能函括的,在那个污浊的社会,清净洁白的女儿不是被同化成“鱼眼睛”,就是被践踏被毁灭,这才更接近那个社会的真实。
《红楼梦》肯定情欲并赞美真挚纯洁的爱情,但是它也赞同女性对独立的人格、自由平等的精神的追求,以说明女性不仅是为人妻母而生存,因而充分肯定了女性自我的生存价值。这以林黛玉、尤三姐、鸳鸯、晴雯为代表。她们在精神和品格上具有过去女性所未有的独立和纯洁,为了自身的精神追求敢于反抗沿袭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和封建道德观念,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林黛玉是一个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女性,她追求一种自由平等的爱情,最终以生命殉之。在林黛玉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有血有肉,至情至性,集真善美于一身的新兴女性形象。尤三姐大胆泼辣,敢作敢为,坚决要求婚姻自主,她不计权势,不计财富,定要找个可心如意人;晴雯直爽倔强,嫉恶如仇,对爱情、对人生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鸳鸯是一个以死相争赢得婚恋自主的女性。
《红楼梦》塑造的女性多是有正常情欲血肉丰满而具独特个性的人物形象。它不但写了女性的情才德,也正视女性正当的情欲,并升华提炼之,而且丰富女性的欲求,把女性作为社会独立的人来表现他们多元的人生追求,如物欲、金钱欲、权欲、处世欲、才学欲、政治欲、管理欲等。同时超越各种物欲,非常注重体现女性的精神存在、女性人格独立和纯洁,具有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和反抗精神。
才子佳人小说侧重于才德的力量;而艳情小说则沉溺于色欲的诱惑;到了《红楼梦》则注重于真情的歌颂和情欲的诗化。
第一节、 情的歌颂
《红楼梦》大旨谈情,红楼之情是多种多样的,有爱情、友情、
亲情等各种人伦之情:如宝黛、司棋和潘又安、龄官和贾蔷等的真挚爱情,元春的姐妹、姐弟之情,贾母与王夫人、王熙凤的婆媳之情、祖孙之情,王熙凤与姐妹的姑嫂之情,王熙凤与王夫人、邢夫人与刑岫烟的姑侄之情,宝钗母女之情,黛玉思家之情及其与紫鹃的主仆之情,大观园戏子的友情等。《红楼梦》以歌颂儿女之真情为主。
书中女性人物名姓俱全的有一百余人,出场有份的则有三百多人。诸艳则由于出身教养思想品位不同,性格各异,表现出的情也是多姿多彩的。黛玉和晴雯属于“情情”,秦可卿和尤氏姐妹属于“痴情”,宝钗、袭人、红玉、金钏、司棋等属于“有情”。“痴情”类对男女之情执着而痴迷,因纵情过度而丧生;“情情”和“痴情”在对情的执着追求这点上是相同的,不同之处在于“痴情’偏重于肉体之情,而“情情’则侧重于精神之恋。黛玉于宝玉用情之深、之痴,红楼读者人人皆知。这个孤高自许的少女为爱而生,因爱夭折。曹雪芹借用古代小说的天意神道将他们的爱情解释为前世结下的宿缘。从初见之下的眼熟、钟情,到焚稿归天,黛玉一生诚为情之表率。她用自己的整个生命吟唱出一曲缠绵哀艳的恋歌,以弱小的力量维护她的那一块爱情园地,执着地追求她所憧憬的情感生活,她把全部的自我都投入到了与宝玉的神圣恋爱过程之中。她对宝玉的爱完全不同于潘金莲那种建立在纯粹肉欲基础之上的放纵,而是一种清纯美丽、诚挚感人的真情。
薛宝钗处处以理御情、以理节情,但不意味着情的泯灭,在“扑蝶”、“宝玉挨打”中有明显情的表现。又如第36回中写她有事没事地去怡红院看袭人绣工,无意中坐在熟睡的宝玉身边并顺手拿起蝇帚替宝玉赶蚊子,就是真情的流露。
与黛玉宝钗表现都不同的是尤氏姐妹。尤二姐由放荡泼辣到平和柔顺的转变,源于对贾琏的爱;尤三姐以自主选择婚姻并以死抗争的行为,树立了敢爱敢恨的烈女子形象,为《红楼梦》的“儿女真情”抹上了一道绚丽色彩。
《红楼梦》中儿女真情表现得更朴实平常的,是藕官、龄官、司棋、小红等丫环的“情”。小说写小生藕官和小旦药官戏里戏外的纯情;写龄官画“蔷”表现出她对贾蔷的迷恋深情,她的不理宝玉和责备贾蔷,则表现出她的自尊孤傲;写司棋与表兄潘又安“海誓山盟,私传表记,己有无限风情”。面对抄检大观园翻出的“情书”和表记时的百口嘲谤,她并无畏惧惭愧之意;写红玉虽然平庸,但敢于“痴女儿遗帕惹相思”、“蜂腰桥设言传心事”赢得了作者的同情和赞许。
总之,“情”这个词在《红楼梦》中意味深长,在“情的世界”里容纳了全书的主体情节和审美理想,美丽的大观园内,多情公子贾宝玉沉浸在年轻女性的温柔中,体验着、见证着一幕幕柔情哀伤的人生故事,并发展着自己的“意淫”。所谓“意淫”,指的是一种很少夹有利己性和生理性的缠绵情意,可以落实为纯洁的爱情,可以化形为普通男女的温情友爱,是体贴、仰慕、敬意、痴迷……它内涵着否定和冲击人间感情变态――利欲污浊的意味。曹雪芹在“情”上的夸张表现实际上服务于一个深刻的用意:苦难的一生使他体会到人世充溢着无数的虚妄,人人孜孜以求的往往是人生的枷锁,唯有这远离尘俗的小儿女之情,带来的是亲切的向往,是美丽、健康、纯洁的精神憩园。
宝黛的心心相印和玉钗的意连神断的爱情故事,构成《红楼梦》“情的世界”的主体。同是写男女爱情,才子佳人小说在孔孟之道的一心一性中楔进一个情字,主张择偶要重才重色重情,要求才色相当而非门当户对,无疑是进步。然而才子佳人产生爱情,只讲才色,离传统的婚恋观念并不很远。《红楼梦》中的宝黛爱情却是一种全新的,在过去的小说中罕见甚或从来没有表现过的、对人性解放、传统礼法的理解感受完全一致、思想感情和人生道路完全相同的爱情,黛玉是由于她不说“混帐话”,才与宝玉心心相印,息息相通,互为知己的。而且《红楼梦》遵循生活的逻辑规律,“叙述皆存本真,闻见悉所亲历”,宝黛爱情的发展是两小无猜的,是在日常起居的“意绵绵静日玉生香”,通过一笑一颦、一言一行甚至是吵吵闹闹中发展起来的,而不是靠传诗递简或者一见钟情;最后黛玉的心事终虚化,宝钗也守寡,是理想在现实中的破灭,是美好在丑恶压迫下的败亡,这比才子佳人的大团圆更真实更符合生活逻辑,因而也转成新鲜,“木石前盟”的爱情悲剧、“金玉良缘”的婚姻悲剧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金瓶梅》的作者固然看到了社会的腐败,前途的无光,写了淫妇、妒妇及其败亡;《红楼梦》的贾府善善恶恶,各色人物纷呈并现,既有“珍珠”也有“鱼眼睛”,既有平儿、妙玉,也有赵姨娘、马道婆,最后免不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金石俱焚”,这决不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哲学命题所能函括的,在那个污浊的社会,清净洁白的女儿不是被同化成“鱼眼睛”,就是被践踏被毁灭,这才更接近那个社会的真实。
《红楼梦》肯定情欲并赞美真挚纯洁的爱情,但是它也赞同女性对独立的人格、自由平等的精神的追求,以说明女性不仅是为人妻母而生存,因而充分肯定了女性自我的生存价值。这以林黛玉、尤三姐、鸳鸯、晴雯为代表。她们在精神和品格上具有过去女性所未有的独立和纯洁,为了自身的精神追求敢于反抗沿袭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和封建道德观念,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林黛玉是一个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女性,她追求一种自由平等的爱情,最终以生命殉之。在林黛玉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有血有肉,至情至性,集真善美于一身的新兴女性形象。尤三姐大胆泼辣,敢作敢为,坚决要求婚姻自主,她不计权势,不计财富,定要找个可心如意人;晴雯直爽倔强,嫉恶如仇,对爱情、对人生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鸳鸯是一个以死相争赢得婚恋自主的女性。
红楼梦读后感3000字
中国有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部部皆是精彩绝伦,而作为一个女孩子,前三部对我而言没有多大兴趣,它们涉及到了军事、政治、神话,所以最吸引我的非《红楼梦》莫属了。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呢。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被淡忘了,她们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红楼梦读后感 :看红楼,含笑的悲剧
我总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
我不得不感谢续者高鄂,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管她登仙还是辞世,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很好。
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悲剧,但是,不是有句话说吗?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当她在地下安静的沉眠时,看着宝玉仍在凡世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
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可是也许你会说,黛玉死的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关于这点,我是不赞成高鄂的续书的,也许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然而高鄂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愤恨,气极而亡。这不象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自赏的黛玉,反而象个情场失意的一般女子。
尽管如此,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其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一种幸福。宝玉自己能给予黛玉的只是几句好话,他连痴情都谈不上,看看宝钗的下场,不得不说黛玉是幸福的,当然有人说宝钗需要的只是宝二奶奶的宝座,她并不在乎宝玉,是这样吗?难道有一个天生喜欢孤独的女子吗,不管怎么说,寂寞的独守空房总是悲惨的。何况所谓宝二奶奶的宝座她是不是坐上了还是个问题。
如果贾府不倒台,至少宝钗还有容身之地,至少没了丈夫还有富贵,但是不是这样呢?最终贾府沦落到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地步,那宝二奶奶的头衔之于宝钗还有何等意义呢?没有幸福的生活,没有丈夫的关爱,寂寞的独自生,独自死,难道不是更大的悲剧吗?
我一直疑心宝玉并不是因为黛玉而离开贾府的,否则他不会娶宝钗。他最终的出世是因为他的世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他的象牙塔坍塌了,他终于明白他的斗争,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是依附着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什么思想啊,斗争啊,统统没了,他不得不离家出走,也许是为了避祸。
可以试想一下,你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厨做羹汤的场景吗?穿着破衣烂裙,甚至是要依靠袭人的救济,然后她当然无法再刻薄人,说闲话,只能独自垂泪,不关爱情,而是生活。当生活给宝黛的爱情画上巨大的问号时,黛玉能一如既往的爱着宝玉吗?我想不会,恐怕是要大水狂淹龙王庙的。然后宝玉最终受不了家庭的压力,还是一走了之,这是很有可能的,他没有照顾好宝钗,负担不起生活,同样对于黛玉,他也不过如此。
另一种可能,万一贾府能重整旗鼓,兰桂齐芳,黛玉和宝玉依旧过着他们幸福的日子,多少年以后,宝玉也许会突然发现黛玉皱纹满面,然后会发现身边的袭人竟如同当年的赵姨娘,然后爱情就在岁月中流逝,然后宝玉会回忆那个珠圆玉润的宝姐姐。
其实爱情就是很短暂的,至少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就象杰克之于罗丝,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忆,却不是唯一。
红楼梦读后感 :反弹琵琶晴雯篇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惹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曹雪芹先生对晴雯的态度可以由这首词看出来,曹雪芹先生认为她是霁月在天,她的人品很是难得,光明磊落,她会寿夭是因为周围环境的黑暗,可见曹雪芹对她的基本态度还是肯定的。
但是我却要反过来说一说,因为曹雪芹先生写这部书时,常是照着本来的面貌还原生活,所以他即使偏向这个有傲骨的奴才,但在写作中仍是写出了她众多的毛病,其中当然也有很多是她致死的原因。
首先,很多书里为了表扬这个拥有反抗思想的奴才就会把她描写成一个先进的战士,其实呢?她真的有大家说的那么有思想吗?错,她充其量也就是和宝玉一样,一方面,她认识到这种看似舒适的生活其实就有着对她们这样人的压迫,但另一方面,她却是离不开这种生活的,她只能依附于这种生活,离开这种生活回到贫困的家中,她也就象刚开的剑兰送入猪窝一样,夭折了。
其次,她是不是真的就是个奴才呢?当然不全是。虽然她身份低微,她是没有父母被卖入贾府的,但是她却被老太太收在身边,而且还可以将自己的哥哥也介绍进府,后来跟了宝玉,也是房里数一数二的大丫头,在贾府的金字塔结构中,这种大丫头其实就是仅次于主子的二主子。什么是奴才呢? 在大观园中有比她身份更低微的人,婆子,老妈子,即使就在一个怡红院,其中也有一干小丫头是听她们差遣的。这种大丫头有时权利很大,可以代主子管教小丫头,如果说主人欺负奴才是封建社会的一种无奈的话,那奴才之间互相比大小,互相争斗就是可悲,在有一回中,晴雯处罚偷东西的小丫头坠儿时,先掐先打还拿簪子戳,最后就一句话把她赶出去,还让别人无可辩驳,这中间,小丫头有错,但是晴雯也确实是有倚势压人的嫌疑,而且那狠辣的态度,也很有凤姐遗风。
第三,晴雯是不是真的不爱宝玉呢?我个人意见,她是爱的。请看,她总是与袭人拌嘴,虽然这有很大一部分是她看不惯袭人,但是其中就没有一点嫉妒吗?袭人说了句“我们”,就被她抓住把柄大加讽刺。她还讽刺麝月,看不得麝月得了两件太太给的衣服就喜笑颜开,但是后几回,她却抢着送东西说也要去“显个好”,宝玉给麝月梳头时,她躲 在门口偷听,她其实很多时候都在注意这宝玉,注意着和宝玉接近的丫头,例如小红和宝玉略有交集,就被她粗暴打断。她曾笑着说“没什么我不知道的”就是因为她时时在注意!但是晴雯是有骨头的奴才,她不愿卑微的爱一个人,她总想要和宝玉站的平等一点,她不能象袭人那样谦卑的爱一个人,她有她的特点,有点象野蛮女友,漂亮却不温柔,袭人曾笑宝玉“每天不挨她两句硬话衬你,是再也过不去的”,可见,晴雯这种欲擒故纵,以退为进的手段还是有用的。
第四,晴雯的志向,晴雯能有什么志向呢?她反抗性再强,她能知道反抗什么吗?她茫然的斗争着,其实都不知道斗争什么,她期望得到的是什么呢?平等?怎样的平等?她一个从小生活在富贵乡中的女孩,也算是娇生惯养的了,她离开这个富贵锦绣地,她能做什么?她的苦恼有很大程度上是不知道该怨什么该争取什么,她明白自己身份卑微,是无法和宝玉站在同一高度的,但是她却想能那样,她的最高目标,也不过就是可以成为小姐与宝玉谈个平等的恋爱。她的悲剧就是因为希望的比得到的多,她的心太高,所以永远无法和袭人一样随遇而安,于是总是痛苦着。
第五,晴雯的人际关系,晴雯为什么会落得那个下场的,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她极度失败的人际关系,她不能得到上级的垂亲,这很正常,即使现在一般人也是不喜欢这种倔强人的;她也没法得到下级的好感,她喜欢仗势欺人,她看不起比她更卑微的人,凡事都要占先,所以一但事发,一群人就将她告倒,最后落个被扫地出门的下场。这点在我看来真的不如袭人,袭人远比她有交际的手段。
浅谈几句,觉得还是辞不能达意啊。
红楼梦读后感 :宝钗的悲剧
看了很多遍的红楼,以前总是觉得林黛玉的一生是那么的凄凉,总也不忍看后几回中的黛玉焚稿,宝玉成亲.觉得那么残忍的结局,知道就够了,不想一遍遍去复习那种伤心.
前些日子看了一本清代人作的红楼续补,以前对于这种书,我总是排斥的.觉得那些人搞出一个个大团圆,或死而复生或仙境重逢之类的结局,实在是没有意义.这么粗劣的改续,无聊的紧.不过这次去图书馆,见到书架上好几个版本的这种书,抽出一本,粗略的翻了一下,却使我萌动了重读红楼结尾几章的想法.
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
以前的我,是很讨厌薛的.从蜂腰桥扑蝶到最后的成亲,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也许比林的更令人叹惋.
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否则就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以前最恨她在蜂腰桥下陷害林的一段.现在想来,其实也并不是完全不可以理解的恶毒举动.她从小生长在皇商家庭,这种"趋吉避凶"的法门应该是早就深深的印在心中了吧.虽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在她,也许认为人理所应当就该这样应对.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服从的孝道.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
她的作为,其实并没有多少是自由的选择.她只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她是聪慧有才的,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剧作戏曲,却认为这些淫词巧句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评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一样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因为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也就只有流泪接受.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悲剧达到高潮.即使在这时,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的.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他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可想想宝钗如此人物,又这样年轻,此时想起自己的一生将如何结束,她的痛苦其实并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克制着,这是她的"尊重"!
与林相比,他的一生也许更为可悲,林至少还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最终一死解脱了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终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割掉生命吧!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这几句判词,注定了薛是红楼数场悲剧中的一个.对于她的一生,作者曹雪芹应该也是叹惋的吧!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呢。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被淡忘了,她们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红楼梦读后感 :看红楼,含笑的悲剧
我总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
我不得不感谢续者高鄂,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管她登仙还是辞世,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很好。
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悲剧,但是,不是有句话说吗?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当她在地下安静的沉眠时,看着宝玉仍在凡世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
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可是也许你会说,黛玉死的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关于这点,我是不赞成高鄂的续书的,也许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然而高鄂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愤恨,气极而亡。这不象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自赏的黛玉,反而象个情场失意的一般女子。
尽管如此,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其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一种幸福。宝玉自己能给予黛玉的只是几句好话,他连痴情都谈不上,看看宝钗的下场,不得不说黛玉是幸福的,当然有人说宝钗需要的只是宝二奶奶的宝座,她并不在乎宝玉,是这样吗?难道有一个天生喜欢孤独的女子吗,不管怎么说,寂寞的独守空房总是悲惨的。何况所谓宝二奶奶的宝座她是不是坐上了还是个问题。
如果贾府不倒台,至少宝钗还有容身之地,至少没了丈夫还有富贵,但是不是这样呢?最终贾府沦落到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地步,那宝二奶奶的头衔之于宝钗还有何等意义呢?没有幸福的生活,没有丈夫的关爱,寂寞的独自生,独自死,难道不是更大的悲剧吗?
我一直疑心宝玉并不是因为黛玉而离开贾府的,否则他不会娶宝钗。他最终的出世是因为他的世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他的象牙塔坍塌了,他终于明白他的斗争,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是依附着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什么思想啊,斗争啊,统统没了,他不得不离家出走,也许是为了避祸。
可以试想一下,你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厨做羹汤的场景吗?穿着破衣烂裙,甚至是要依靠袭人的救济,然后她当然无法再刻薄人,说闲话,只能独自垂泪,不关爱情,而是生活。当生活给宝黛的爱情画上巨大的问号时,黛玉能一如既往的爱着宝玉吗?我想不会,恐怕是要大水狂淹龙王庙的。然后宝玉最终受不了家庭的压力,还是一走了之,这是很有可能的,他没有照顾好宝钗,负担不起生活,同样对于黛玉,他也不过如此。
另一种可能,万一贾府能重整旗鼓,兰桂齐芳,黛玉和宝玉依旧过着他们幸福的日子,多少年以后,宝玉也许会突然发现黛玉皱纹满面,然后会发现身边的袭人竟如同当年的赵姨娘,然后爱情就在岁月中流逝,然后宝玉会回忆那个珠圆玉润的宝姐姐。
其实爱情就是很短暂的,至少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就象杰克之于罗丝,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忆,却不是唯一。
红楼梦读后感 :反弹琵琶晴雯篇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惹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曹雪芹先生对晴雯的态度可以由这首词看出来,曹雪芹先生认为她是霁月在天,她的人品很是难得,光明磊落,她会寿夭是因为周围环境的黑暗,可见曹雪芹对她的基本态度还是肯定的。
但是我却要反过来说一说,因为曹雪芹先生写这部书时,常是照着本来的面貌还原生活,所以他即使偏向这个有傲骨的奴才,但在写作中仍是写出了她众多的毛病,其中当然也有很多是她致死的原因。
首先,很多书里为了表扬这个拥有反抗思想的奴才就会把她描写成一个先进的战士,其实呢?她真的有大家说的那么有思想吗?错,她充其量也就是和宝玉一样,一方面,她认识到这种看似舒适的生活其实就有着对她们这样人的压迫,但另一方面,她却是离不开这种生活的,她只能依附于这种生活,离开这种生活回到贫困的家中,她也就象刚开的剑兰送入猪窝一样,夭折了。
其次,她是不是真的就是个奴才呢?当然不全是。虽然她身份低微,她是没有父母被卖入贾府的,但是她却被老太太收在身边,而且还可以将自己的哥哥也介绍进府,后来跟了宝玉,也是房里数一数二的大丫头,在贾府的金字塔结构中,这种大丫头其实就是仅次于主子的二主子。什么是奴才呢? 在大观园中有比她身份更低微的人,婆子,老妈子,即使就在一个怡红院,其中也有一干小丫头是听她们差遣的。这种大丫头有时权利很大,可以代主子管教小丫头,如果说主人欺负奴才是封建社会的一种无奈的话,那奴才之间互相比大小,互相争斗就是可悲,在有一回中,晴雯处罚偷东西的小丫头坠儿时,先掐先打还拿簪子戳,最后就一句话把她赶出去,还让别人无可辩驳,这中间,小丫头有错,但是晴雯也确实是有倚势压人的嫌疑,而且那狠辣的态度,也很有凤姐遗风。
第三,晴雯是不是真的不爱宝玉呢?我个人意见,她是爱的。请看,她总是与袭人拌嘴,虽然这有很大一部分是她看不惯袭人,但是其中就没有一点嫉妒吗?袭人说了句“我们”,就被她抓住把柄大加讽刺。她还讽刺麝月,看不得麝月得了两件太太给的衣服就喜笑颜开,但是后几回,她却抢着送东西说也要去“显个好”,宝玉给麝月梳头时,她躲 在门口偷听,她其实很多时候都在注意这宝玉,注意着和宝玉接近的丫头,例如小红和宝玉略有交集,就被她粗暴打断。她曾笑着说“没什么我不知道的”就是因为她时时在注意!但是晴雯是有骨头的奴才,她不愿卑微的爱一个人,她总想要和宝玉站的平等一点,她不能象袭人那样谦卑的爱一个人,她有她的特点,有点象野蛮女友,漂亮却不温柔,袭人曾笑宝玉“每天不挨她两句硬话衬你,是再也过不去的”,可见,晴雯这种欲擒故纵,以退为进的手段还是有用的。
第四,晴雯的志向,晴雯能有什么志向呢?她反抗性再强,她能知道反抗什么吗?她茫然的斗争着,其实都不知道斗争什么,她期望得到的是什么呢?平等?怎样的平等?她一个从小生活在富贵乡中的女孩,也算是娇生惯养的了,她离开这个富贵锦绣地,她能做什么?她的苦恼有很大程度上是不知道该怨什么该争取什么,她明白自己身份卑微,是无法和宝玉站在同一高度的,但是她却想能那样,她的最高目标,也不过就是可以成为小姐与宝玉谈个平等的恋爱。她的悲剧就是因为希望的比得到的多,她的心太高,所以永远无法和袭人一样随遇而安,于是总是痛苦着。
第五,晴雯的人际关系,晴雯为什么会落得那个下场的,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她极度失败的人际关系,她不能得到上级的垂亲,这很正常,即使现在一般人也是不喜欢这种倔强人的;她也没法得到下级的好感,她喜欢仗势欺人,她看不起比她更卑微的人,凡事都要占先,所以一但事发,一群人就将她告倒,最后落个被扫地出门的下场。这点在我看来真的不如袭人,袭人远比她有交际的手段。
浅谈几句,觉得还是辞不能达意啊。
红楼梦读后感 :宝钗的悲剧
看了很多遍的红楼,以前总是觉得林黛玉的一生是那么的凄凉,总也不忍看后几回中的黛玉焚稿,宝玉成亲.觉得那么残忍的结局,知道就够了,不想一遍遍去复习那种伤心.
前些日子看了一本清代人作的红楼续补,以前对于这种书,我总是排斥的.觉得那些人搞出一个个大团圆,或死而复生或仙境重逢之类的结局,实在是没有意义.这么粗劣的改续,无聊的紧.不过这次去图书馆,见到书架上好几个版本的这种书,抽出一本,粗略的翻了一下,却使我萌动了重读红楼结尾几章的想法.
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
以前的我,是很讨厌薛的.从蜂腰桥扑蝶到最后的成亲,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也许比林的更令人叹惋.
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否则就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以前最恨她在蜂腰桥下陷害林的一段.现在想来,其实也并不是完全不可以理解的恶毒举动.她从小生长在皇商家庭,这种"趋吉避凶"的法门应该是早就深深的印在心中了吧.虽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在她,也许认为人理所应当就该这样应对.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服从的孝道.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
她的作为,其实并没有多少是自由的选择.她只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她是聪慧有才的,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剧作戏曲,却认为这些淫词巧句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评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一样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因为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也就只有流泪接受.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悲剧达到高潮.即使在这时,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的.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他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可想想宝钗如此人物,又这样年轻,此时想起自己的一生将如何结束,她的痛苦其实并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克制着,这是她的"尊重"!
与林相比,他的一生也许更为可悲,林至少还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最终一死解脱了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终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割掉生命吧!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这几句判词,注定了薛是红楼数场悲剧中的一个.对于她的一生,作者曹雪芹应该也是叹惋的吧!
本文标题: 红楼梦读后感三千字(红楼梦读后感30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18991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