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史与西周文明作者:李学勤,编者:李学勤,孟世凯,一本书。以前在书店看过。没买,我记得在前面有关于研究的参考文献,上面有很多分类的研究书...
西周史与西周文明
作者:李学勤 编者:李学勤 孟世凯 一本书。以前在书店看过。没买,我记得在前面有关于研究的参考文献,上面有很多分类的研究书籍和论文,有谁知道关于西周灭亡和平王东迁的相关书籍和论文。谢谢~~~资料
西周的灭亡
公元前782年,宣王死,幽王宫涅继位,它是一个昏暴的国君.幽王继位后,天灾人祸纷至杳来,社会上呈现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
幽王二年,周王朝心脏地带关中地区发生了大地震."三川竭,岐山崩."(《史记·周本纪》)"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小雅·十月之交》)山崩地裂,川源堵塞,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极大损失.地震之后又遭旱灾,无草不死,无木不萎,饥荒严重,对于危机日重的周王朝无疑是雪上加霜.王室史官伯阳父惊呼:"周将亡矣!"(《国语·周语上》)
而幽王仍倒行逆施,他任用善谀好利的虢石父为卿士,"小人在位,君子在野"(《诗·小雅·隰桑》毛序),朝政昏暗,引起国人的强烈不满.周幽王嬖爱褒姒,为博得褒姒一笑,竟将军国大事视同儿戏.
更重要的是,他破坏宗法制度,"废后立妾,废嫡立庶",废正妻申后及太子宜臼,立妾褒姒为后,其子伯服为太子.宜臼逃往其外祖父申侯家,幽王兴兵讨伐申侯,欲杀宜臼.申侯大怒,联合犬戎,吕(今河南南阳),缯(今河南方城)等国举兵攻周,犬戎攻破镐京,杀幽王于骊山之下,复立宜臼为太子,继承王位,即周平王.平王后迁都于洛邑.从此,西周灭亡了.
西周的历史与文化方面的著作有吗?
如题上海文艺出版社有一套中国风俗通史系列,里面有《两周卷》,这套书也是不错的。
古代还有《周礼》,主要是讲当时官职制度的,大约成书于战国,争议性颇高的一部经典。
清代人孙诒让有一部《周礼正义》,这部书在历史上评价也挺高。
另外还有《周礼注疏》,是唐代人贾公彦写的。
杨宽的生平
早年所著《中国上古史导论》提出神话的分化研究说,成为顾颉刚开创的“古史辨”派神话学的重要后继者。20世纪90年代以来,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又在上海人民出版社连续出版了许多著作:《西周史》(1999年11月)、《战国史》(增订本,1998年)、《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2003年)、《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2003年)、《杨宽古史论文选集》(2003年)、《历史急流中的动荡和曲折》(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3年)等。另外著有《墨经哲学》、《中国历代尺度考》、《古史新探》、《吕氏春秋集释》(与沈延国合作)、《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战国史编年辑证》等。90年代又曾在《文学遗产》杂志上发表了研究有关长沙子弹库楚帛书创世神话的研究文章。曾参与修订《辞海》、编绘《中国历史地图集》先秦部份、标点《宋史》的工作。
杨宽在1919年秋天进入家乡的小学,当时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结束,由于家乡接近上海,得风气之先,已经创立新式小学堂:鹤溪小学。当时新式小学课程有国文、算术、修身、常识、音乐、图画、体操,到高级小学加设英文课程,所用教科书多数是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在新旧学制转变之际,初级小学国文课是白话文,高级小学的国文课,改读古文,选读战国诸子的寓言故事和唐宋以来的名家短篇古文。
杨宽小学时养成爱读名家古文,重视练习古文,这奠定杨宽用古文写作的基础,这样的习惯延续到中学和大学。他早期发表的学术论文都是古文写成,一九三八年初定稿,发表在《古史辨》第七册的〈中国上古史导论〉,长达三百四十页,用古文写成。当时多数杂志的学术论文已是白话文,《古史辨》所收编的论文,也多数以白话文写作。令当时不认识杨宽的人以为是位年老教授所作,没想到他只是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人。
杨宽初中考上苏州省立第一师范,前身是江苏师范学堂,清代称为紫阳书院。清朝末年罗振玉(1866-1940)做过江苏师范学堂的首任监督,王国维(1877-1927)是当时的教师,后来二十年代吕思勉(1884-1957)也曾是此处教师。苏州是清代专门汉学的一个中心,以惠栋(1697-1758)为首的「吴派」讲究博览群书,搜集资料,进一步考释经书上的「名物制度」。
在苏州求学时期,旧书店成为杨宽重要知识来源之一,当然以家中经济状况不可能拥有太多买书费,但是勤跑旧书店让他发现不少需要的古书。在其后他考订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制度、地理沿革时,杨宽都提及清代学人的著作,可见清儒所展现学术规模、知识世界,经由杨宽的运用彰显其应有的价值,而不是像有些学者一样用一句“清学是考据学,是饾饤琐碎的故纸堆学问”就全盘否定清代学术的价值。治中国古代制度史不可不熟读《礼》,而杨宽从事研究时最常翻读就是清人黄以周《礼书通故》 。从杨宽研究古代史所用经书、史籍,以及后来研读英文、日文书籍,涉猎神话学,可看出他何尝画地自限于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由此可见民国初年的学人治学,文史哲不分,中西兼含,阅读范围之广,学术规模之宽阔,均让人折服。
当时曾留学美国,做过北平师范大学校长的汪懋祖(字典存,1891-1949) 担任苏州中学校长,他多方聘请著名学者担任教师或来校演讲,当时的老师有钱穆(1895-1990)、汉语专家吕淑湘(1904-1998)和历史学家杨人楩(1903-1973)。当时曾聘请来作学术演讲的学者有章太炎(1868-1936)、胡适、顾颉刚(1893-1980)、张其昀(1901-1985)、欧阳予倩(1889-1962)等。苏州中学前身是清代紫阳书院,书院山长或者主其事者常会延揽当时著名的学者讲学,论其用心,古今皆然。延揽著名学者讲学对开拓中学生的视野是有非常大的帮助,杨宽就置身于这样的学校受学,为日后成长为一位史学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后受到三次古史大辩论的启示和新学派兴起的影响,他开始走上研究古代文化历史的道路,在光华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期间,他在蒋维乔的指导及参与下,与沈延国、赵善诒合纂《吕氏春秋汇校》。毕业后曾任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广西梧州)教育学院文史系讲师,期间完成《中国上古史导论》讲义,当时年仅二十四岁。后又受顾颉刚的指导,与童书业合作研究春秋战国史。童书业从事春秋史的研究,出版了《春秋史》,而杨宽则独立从事战国史的研究并兼及西周史的研究,出版了《战国史》。在随后的学术生涯中,他从事古史和神话研究,对先秦史、文物考古及中国古代科技史尤有研究,也是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史和神话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可谓著作等身。
然而他从没想过新中国之后,竟是一场又一场的激烈政治运动斗争,纵使熬过不成人形的批斗,晚年还遭受三个儿子的背叛、欺骗,只得脱离父子关系,连家都不成家。移居美国之后,杨宽才有宁静的环境与自由的空间可以说出那段历经政治运动、文化大革命的经过,在他的自传中倾诉一切。1984年与夫人陈荷静客居美国迈阿密,2005年9月1日他在美国迈阿密病故,享年92岁。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