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青年读后感(敬告青年 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2-07-03 00:57:3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3

跪求一篇陈独秀的《敬告青年》读后感,不甚感激跪求啊跪求啊,字数大概1500-2000,不胜感激,读《敬告青年》有感,近代以来,为挽救国家危亡...

敬告青年读后感(敬告青年 读后感)

跪求一篇陈独秀的《敬告青年》读后感 不甚感激

跪求啊跪求啊 字数大概1500-2000 不胜感激
  读《敬告青年》有感
  近代以来,为挽救国家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曾历经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但却屡屡碰壁。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更使人们陷入了深深的绝望、苦闷和彷徨。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以往少数先觉者的救国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是因为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中国国民的性质与行为的堕落,乃是“亡国灭种之病根”。因此,“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改造中国的国民性。他们决心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以期廓清蒙昧、启发理智,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即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于是,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为新文化运动揭开了序幕。《敬告青年》正是这份杂志的发刊词,也是陈独秀发动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表达了他反对封建礼教,追求民主与科学的强烈愿望。文章语言生动优美,时而热情洋溢,慷慨激昂,时而语重心长,意蕴隽永。他满怀激情地讴歌“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他以进化论的观点,论证“青年之于社会,犹如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他深刻地认识到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改造中国的国民性,必须从“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入手。 陈独秀“涕泣陈辞”,寄希望于活泼之青年,呼唤青年“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号召青年“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但怎样判断“孰为新鲜活泼而适于今世之争存,孰为陈腐朽败而不容留置于脑里”呢?且听陈独秀分陈六义,娓娓道来。
  “自由的而非奴隶的”,亦即民主的。陈独秀认为民主是一切之先决,“立德立功,首当辨此”。 在他心中,“人各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民主便是“绝不认他人之越俎,亦不应主我而奴他人”,“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他从近代欧洲解放历史中总结出,“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同时又强烈抨击国内的旧道德,认为“忠孝节义”是“奴隶道德”,从方方面面剖析了各种行为的奴性,呼吁青年们要独立自主。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陈独秀从进化论的观点出发,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宇宙万象,深谙宇宙之根本大法,“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又“ 以人事之进化言之。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并由此指出近代中国,做着天朝大国的美梦,固步自封,死守“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等“封建制度之遗”,而不作改进,导致了“驱吾民于二十世纪之世界以外,纳之奴隶牛马黑暗沟中”的落后局面。他指出了保守的毁灭性,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保守云乎哉!”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陈独秀说道,“夫生存竞争,势所不免,一息尚存,即无守退安隐之余地。排万难而前行,乃人生之天职。”同时,他揭露了“退隐”的实质, “以善意解之,退隐为高人出世之行;以恶意解之,退隐为弱者不适竞争之现象”,接着将东西方进行对比,认为“欧俗以横厉无前为上德,亚洲以闲逸恬淡为美风,东西民族强弱之原因,斯其一矣”。进一步揭露国内委靡隐沦的风气之后,他呼吁“人之生也,应战胜恶社会,而不可为恶社会所征服;应超出恶社会,进冒险苦斗之兵,而不可逃循恶社会,作退避安闲之想”。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近代社会乃至当今世界,万国林立,牵一发而动全身,“各国之制度文物,形式虽不必尽同,但不思驱其国于危亡者,其遵循共同原则之精神,渐趋一致,潮流所及,莫之能违”。陈独秀以近代日本勃兴和欧战爆发对中国的巨大影响论证了“ 投一国于世界潮流之中,笃旧者固速其危亡,善变者反因以竞进”,并以辩证的观点看待近代列强打开中国大门的利弊,“吾国自通海以来,自悲观者言之,失地偿金,国力索矣;自乐观者言之,倘无甲午庚子两次之福音,至今犹在八股垂发时代”。他指出,闭关锁国,犹如闭户造车,出门未必合辙,抵抗世界潮流,是缺少全球观的表现,终将被洪流所吞灭。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陈独秀再一次进行对比,近代欧洲欧洲社会制度、凡政治、教育、文学技术,“无不齐集于厚生利用之一途。一切虚文空想之无裨于现实生活者,吐弃殆尽”。而我国在长期的封建文化的根植下,却逐渐丢掉了“崇实际而薄虚玄”的“初民之俗”,“名教之所昭垂,人心之所祈向,无一不与社会现实生活背道而驰”。事事物物,若无利于个人或社会现实生活,便应断然舍弃,“倘不改弦而更张之,则国力将莫由昭苏,社会永无宁日”。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科学是客观理性的,想象是超脱客观缺乏理性的,陈独秀阐明两者的含义之后,着重指出“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并从士、农、工、商、医五个职业角度论述国人不知科学的危害性,告诫青年,“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才可真正斩断迷信无知妄作之风。
  《敬告青年》一文采用了欧洲与中国、西方人与东方人相对比的写法,分析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研究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历史,指出了我们民族的弱点,向中国青年提出了上述六点希望。读完此文,不得不佩服陈独秀先生当时深邃的思想和敏锐的眼光。“自由的而非奴隶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正是新文化运动中高举的民主与科学的两面大旗;“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提出了现今我们仍然大力推进的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实利的而非虚文”则从更深层次上阐发了人性和理性的渊源,指出近代中国由于根深蒂固的封建纲常礼教而无法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这些观点在当时来讲,都是先进性的,也对未来中国社会的进一步改造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然而,将这些观点放到今日来看,个人觉得有三点值得推敲一二。首先,陈独秀先生对旧道德的抨击似乎有全盘否定的倾向。他将“忠孝节义”鄙视为“奴隶道德”,但我们不能否认“忠孝节义”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人们心中的道德规范,形成了现今在某些方面比法律还强有力的道德约束。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应该对“忠孝节义”重新定义,取其精华,取其糟粕,弘扬中华的优秀传统美德。另外,一味提倡“实利”,也容易造成功利主义的盛行。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世风浮躁,倘不加些“虚文”来缓冲下,定会加深各种矛盾,而这些“虚文”,或许在当前看不出它的具体功用,但可能是因为其超前性而无法被人们所接受,随着时间的推移,难保这些“虚文”不会大放光彩。此外,对“想象”一词的定义也颇有不妥,想象也可以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联想,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是知识的源泉”,现今我们所倡导的创新能力与想象能力也是分不开的,没有联想,便很难有突破。或许以现在的角度来看待过去的观点,本身就有一定的不妥,但个人认为我们还是要对其进行辨析,以更好地理解当时陈独秀先生的苦口婆心,取其精华,为当前所用。
  《敬告青年》充分表达了“五四”时期的启蒙主义知识分子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主张,体现出他们瞩望于青年但又必须改造青年国民性的深刻意识。陈独秀先生的科学民主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当代青年认真学习。

新文化运动感想

谁能告诉我对新文化运动的感想啊越多越好啊谢谢
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
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
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环球各国,各有所以立国之精神,秉诸先民,蒸为特性。中国服循圣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建议在教学的时候出示有关人物的投影片,帮助学生整理相关知识,对于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人物的生平可以采用讲述法。
陈独秀早年留学日本,曾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及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抨击尊孔复古的文章。他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向封建主义及其意识形态发动了进攻。人权就是民主,陈独秀提出了政治民主、信仰民主、经济民主、社会民主和伦理民主的主张,号召人们拿起民主这个武器和旧的意识形态进行斗争。关于科学,陈独秀认为,不论什么事物,如果经科学和理性判定为不合于现今社会的,即令它是祖宗所遗留的,圣贤所深爱的,政府所提倡的,都一文不值。号召人们坚持科学的精神,成为自然界的统治者和主人。陈独秀还向青年提出六项希望,即“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像的”。他期望培养出一代“意志顽狠,善于不屈,体魄强健,力抗自然,信赖本能,不依他人为活,顺性率真,不饰伪自文”的新国民。陈独秀举起了新文化的大旗,揭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新青年》和北大成为宣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蔡元培是著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他在学术上实行“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方针。他在担任北大校长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提倡学术研究,展开百家争鸣,不拘一格选人才,对中外教员一视同仁等。他聘请新文化的倡导者陈独秀担任文科学长,李大钊担任图书馆主任。还有胡适、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鲁迅以及一批留学回来的自然科学家都先后到北大任教。但同时,北大也有一批以刘师培、辜鸿铭为代表的所谓旧派教授。通过改革,使北大成为当时全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青年。
胡适从美国留学回国后任北大教授,后任文学院院长。他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是文学革命和初期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代表人物。
鲁迅早年留学日本,1918年初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毛泽东称赞他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德先生和赛先生”
新文化运动中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的树立,使中国许多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教材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四个提倡、四个反对的阐述,真正体现出了新文化运动的“新”之所在。
(1)民主和科学的口号
“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学”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资产阶级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的理论支柱儒家思想;宣扬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这一口号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但这一口号仍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有它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它不能同群众运动相结合,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推翻封建思想。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作为思想革命,它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作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后期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对于运动的主要内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其内涵和意义,使之充实化、具体形象化,即与教材内容和补充资料对照、联系起来分析、认识。对于运动前后期内容的变化,教师应适当强调。
(1)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建议教师在此处可帮助学生整理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2)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是由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它有伟大的功劳,也有严重的缺点。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以当时的文学革命而论,虽然提出建设“国民文学”,但当时的文学活动也只限于一部分知识分子中,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本文标题: 敬告青年读后感(敬告青年 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18301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屋顶上的男孩读后感英文(读书笔记)水许转的读后感(水浒传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