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心得反正这个么,越多越好的,最起码400/500字吧本学期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通过学习,我不仅掌握了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心得
反正这个么,越多越好的,最起码400/500字吧本学期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通过学习,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让我开始运用哲学的两面性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找出共性和个性,处理好共性和个性,从而让自己的目光是全面的,促使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起来,并迅速成熟。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学习这门课程对于学习其他课程是一个从宏观角度理解的基础。如果这门课程学习好了,其他课程也就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我觉得学习这门课程对我最大的益处,不仅在于学习到了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让我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许多,分析和解决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学习这门课程对于学习其他课程是一个从宏观角度理解的基础。如果这门课程学习好了,其他课程也就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我觉得学习这门课程对我最大的益处,不仅在于学习到了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让我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许多,分析和解决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学习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感想是什么?
长久以来,我对“非专业”的学习知识抱有很大的兴趣与热情。我终究还是个自由散漫的人,正襟危坐式的学习很难使我持久而高效的吸收知识﹑提高技能。当然哲学一科对我来说也是如此。
前几天看到一句话: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可以作哲学性的思考。我认为这一表述是恰当的,同时也反映出这一学科﹑这种思维方式对于人的重要性——虽然许多人未意识到这一点或不以为然。对于非专业人士,学习哲学﹑了解哲学不应把重点放在获得专业知识上,而应在于掌握一种看世界的方式,从而使自己活得明白﹑不迷惑。或者说,最低限度也应是获得这样一条信念:要多思考。
自从初中偶然接触一些思想,到高中刻意读些东西,再到大学谨慎地“啃”少量专著,我在这条路上不断前进着:缓慢,且清闲。以一种欣赏风景﹑闲庭信步的姿态前进,是很美好的。我并不想说这状态流于肤浅,因为主观上并不十分想深入。当然我也得到了许多启发。当我产生一些想法,并傲慢地认为能引出新体系的时候,就不出意料地发现这是被某位大师做过的了。于是,就会有一种对自己的追问:我究竟能想到什么地步呢?当然这也是我在这条路上不断前进的动力之一。
书归正传,还是谈谈马克思主义和这门课程吧。
曾经有人做过比较,数学是建立在前人地基上的大厦,而哲学是不断破旧立新﹑否定前人而崎岖前进的。这个说法中,“否定”就应当是唯物辩证法中的“否定”,是“扬弃”﹑是批判继承。
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给我的最大启示:一种科学的质疑,一种批判的精神。同为“千年思想家”的尼采,同样具有坚决的批判精神。然而马克思是讲科学的,尼采是讲生命的; 马克思是讲政治﹑经济的,尼采是讲美学的; 马克思是讲人民群众的,尼采是讲个人的。
在学马克思主义时,我已有的基调是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这种不免导出虚无主义的思想使我对以后接触的一切思想﹑理论都更加审视。然而,马克思主义确实是一种让我心里比较踏实的思想。对于许多问题的分析,套用我仅有的马克思主义知识未免生硬,但都使我获得一种信服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又有别于那种“正在接触什么就用什么”而带来的浅薄的“信服”。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我在自己有限的视野内,做了一番分析。首先是两个前提:第一,规律普遍存在;第二,永恒运动。这两点已然是抛开意识形态﹑知识构成影响的共识了。基于这两点下的本体论,是合乎人的经验的,于是在心理层面上会令人感到亲切﹑踏实。接下来就是理性分析。合乎上述两个前提的思想,如果能够比较“正确地”反映出事物运动规律,那么它就能“合理”解释问题。这里的“正确”与“合理”,当然也只是建立在人类的认知与逻辑的基础之上。这也就牵扯到认识论和价值论,当然还有可知论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还是相当完备的。仅就我目前遇到的问题,还都是用得通的。然而,当涉及一些超验的问题时,以我的浅薄,就无法用马克思主义给出圆满的结论了。在认识论的相关问题上就更是如此。
与本体论不同,认识论与其它具体科学,尤其是心理学关系密切。不可否认,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还很有限。在对非理性﹑意志等问题的论述上,马克思主义给出的答卷分数不会很高。简单地说,马克思主义终究是讲科学的,于是对于具体科学尚未解释到一定水平的问题,它自然也不会予以过多论述。所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构建在理性意识这一背景下的。
然而,近代以来外部环境的复杂化却使人对于自身的认识方向,越来越多地转向非理性的范畴。我们看到了心理学上的弗洛伊德﹑荣格,哲学上的叔本华﹑尼采﹑存在主义。这种对人自身的深入探索的努力,是具有伟大意义的。为了对人类最基本的问题,即“我们从何而来,到何处去”和“如何生存”的解答与求索,搞清楚人最得意的意识的相关问题,当然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一环。唯意志论的发展与存在主义的出现,为“理性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解决了很多问题,更有意义的是又引出了很多问题。
终究哲学的发展在于提问。有些问题,限于人类自身的属性,恐怕永远也找不到那个梦寐以求的“真相”。
马克思主义在历史观上是存在问题的。它基本上解释了人民群众的地位与作用。但由于这一思想所代表的政治立场﹑及在世界范围内实践所得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对于历史人物的论述,尤其是对其地位的肯定,还是不够的。这应当是辩证法中的量变质变原理,也可以用数学中的“微分”的观点来理解。人民群众就是微分中的“微元”,它的作用就是历史发展中的“量变”,而“质变”或达到关节点,却多是历史人物的作用。在历史观中坚持辩证法,才能够“公正地”解释这个问题。其实,这其中也暗合了马克思主义对“非理性”问题的认识不足,于是把个人合成人民群众来研究,就可以说整体上的先进性与革命性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观点与现今社会学的一些研究相悖。
在人生哲学上,马克思主义好像只给出了一条条抽象的方法论。我一向认为,人生哲学是最虚妄的学问,再多的高深理论也无法真正教会人生活。而生活确也是需要一些原则的。从哲学的高度给出一些原则,也就是方法论了。表述越抽象,人作为主体,其发挥的空间也就越大,这未必不是好事。但还是那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对人的非理性因素照顾得不够,以至于完全施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生活是相当困难的,会带来困惑。
其实谈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方面面,我对于马克思主义还是肯定有加的。在复杂的现代社会,本着科学的精神,兼有批判的精神,才是个人活得明白﹑不迷惑的保证。笃信一种思想,不如学会思考,这正应了那句古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前几天看到一句话: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可以作哲学性的思考。我认为这一表述是恰当的,同时也反映出这一学科﹑这种思维方式对于人的重要性——虽然许多人未意识到这一点或不以为然。对于非专业人士,学习哲学﹑了解哲学不应把重点放在获得专业知识上,而应在于掌握一种看世界的方式,从而使自己活得明白﹑不迷惑。或者说,最低限度也应是获得这样一条信念:要多思考。
自从初中偶然接触一些思想,到高中刻意读些东西,再到大学谨慎地“啃”少量专著,我在这条路上不断前进着:缓慢,且清闲。以一种欣赏风景﹑闲庭信步的姿态前进,是很美好的。我并不想说这状态流于肤浅,因为主观上并不十分想深入。当然我也得到了许多启发。当我产生一些想法,并傲慢地认为能引出新体系的时候,就不出意料地发现这是被某位大师做过的了。于是,就会有一种对自己的追问:我究竟能想到什么地步呢?当然这也是我在这条路上不断前进的动力之一。
书归正传,还是谈谈马克思主义和这门课程吧。
曾经有人做过比较,数学是建立在前人地基上的大厦,而哲学是不断破旧立新﹑否定前人而崎岖前进的。这个说法中,“否定”就应当是唯物辩证法中的“否定”,是“扬弃”﹑是批判继承。
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给我的最大启示:一种科学的质疑,一种批判的精神。同为“千年思想家”的尼采,同样具有坚决的批判精神。然而马克思是讲科学的,尼采是讲生命的; 马克思是讲政治﹑经济的,尼采是讲美学的; 马克思是讲人民群众的,尼采是讲个人的。
在学马克思主义时,我已有的基调是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这种不免导出虚无主义的思想使我对以后接触的一切思想﹑理论都更加审视。然而,马克思主义确实是一种让我心里比较踏实的思想。对于许多问题的分析,套用我仅有的马克思主义知识未免生硬,但都使我获得一种信服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又有别于那种“正在接触什么就用什么”而带来的浅薄的“信服”。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我在自己有限的视野内,做了一番分析。首先是两个前提:第一,规律普遍存在;第二,永恒运动。这两点已然是抛开意识形态﹑知识构成影响的共识了。基于这两点下的本体论,是合乎人的经验的,于是在心理层面上会令人感到亲切﹑踏实。接下来就是理性分析。合乎上述两个前提的思想,如果能够比较“正确地”反映出事物运动规律,那么它就能“合理”解释问题。这里的“正确”与“合理”,当然也只是建立在人类的认知与逻辑的基础之上。这也就牵扯到认识论和价值论,当然还有可知论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还是相当完备的。仅就我目前遇到的问题,还都是用得通的。然而,当涉及一些超验的问题时,以我的浅薄,就无法用马克思主义给出圆满的结论了。在认识论的相关问题上就更是如此。
与本体论不同,认识论与其它具体科学,尤其是心理学关系密切。不可否认,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还很有限。在对非理性﹑意志等问题的论述上,马克思主义给出的答卷分数不会很高。简单地说,马克思主义终究是讲科学的,于是对于具体科学尚未解释到一定水平的问题,它自然也不会予以过多论述。所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构建在理性意识这一背景下的。
然而,近代以来外部环境的复杂化却使人对于自身的认识方向,越来越多地转向非理性的范畴。我们看到了心理学上的弗洛伊德﹑荣格,哲学上的叔本华﹑尼采﹑存在主义。这种对人自身的深入探索的努力,是具有伟大意义的。为了对人类最基本的问题,即“我们从何而来,到何处去”和“如何生存”的解答与求索,搞清楚人最得意的意识的相关问题,当然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一环。唯意志论的发展与存在主义的出现,为“理性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解决了很多问题,更有意义的是又引出了很多问题。
终究哲学的发展在于提问。有些问题,限于人类自身的属性,恐怕永远也找不到那个梦寐以求的“真相”。
马克思主义在历史观上是存在问题的。它基本上解释了人民群众的地位与作用。但由于这一思想所代表的政治立场﹑及在世界范围内实践所得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对于历史人物的论述,尤其是对其地位的肯定,还是不够的。这应当是辩证法中的量变质变原理,也可以用数学中的“微分”的观点来理解。人民群众就是微分中的“微元”,它的作用就是历史发展中的“量变”,而“质变”或达到关节点,却多是历史人物的作用。在历史观中坚持辩证法,才能够“公正地”解释这个问题。其实,这其中也暗合了马克思主义对“非理性”问题的认识不足,于是把个人合成人民群众来研究,就可以说整体上的先进性与革命性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观点与现今社会学的一些研究相悖。
在人生哲学上,马克思主义好像只给出了一条条抽象的方法论。我一向认为,人生哲学是最虚妄的学问,再多的高深理论也无法真正教会人生活。而生活确也是需要一些原则的。从哲学的高度给出一些原则,也就是方法论了。表述越抽象,人作为主体,其发挥的空间也就越大,这未必不是好事。但还是那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对人的非理性因素照顾得不够,以至于完全施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生活是相当困难的,会带来困惑。
其实谈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方面面,我对于马克思主义还是肯定有加的。在复杂的现代社会,本着科学的精神,兼有批判的精神,才是个人活得明白﹑不迷惑的保证。笃信一种思想,不如学会思考,这正应了那句古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本文标题: 读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读后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收获和感受(终极版))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17960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