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三国演义》读后感(三国演义读后感10字)

发布时间: 2022-06-23 05:58:1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6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最好原创,谢谢大家!篇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

阅读《三国演义》读后感(三国演义读后感1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最好原创,谢谢大家!
篇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郃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
四、封建与王道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就是因为它重视实践。如,在曹操攻占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作了比较的缘故。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我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料知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相”,几次“锦囊妙计”。而在“七星坛祭风”,更是荒诞不经的描写。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中看到。
关羽也是《三国演义》中着力描写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关羽也从《三国志》中的一名与赵云、黄忠地位相同的武将,变成了《三国演义》中勇猛忠义的大英雄。《三国演义》如此美化关羽,完全是为了提倡封建的“忠”“义”思想。《三国演义》后,关羽就成为完全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理想的人物,关羽在民间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广。明、清的统治者曾经几次封其为“大帝”,到处为其立庙。这就清楚的说明,通过关羽鼓吹“忠”“义”的这种描写,是多么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此外,也是为了提倡为封建主子卖命,《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一系列所谓“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们为了尽忠汉献帝诛除“国贼”曹操,“虽灭九族,亦无后悔”。作者把这些人吹捧为流芳千古的模范人物。此外,写姜维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写孙夫人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节烈”。由此可知,《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贯穿了作者的社会政治观点的。
五、诗词与歌赋
《三国演义》的另一大成功便是引入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虽然数量比《红楼梦》中要少,但是其中不乏精品之作。一部分诗词是为了表达情感而引入的,另一部分则是出现在人物的吟唱中或笔下。如,“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第三十七回),此乃文中诸葛亮所作。又如,“曹操奸雄不可当,一时诡计中周郎……”(第四十五回),此乃后人叹曹操中计误杀蔡瑁、张允之事。篇头词“临江仙”,气势磅礴,让读者感到一股浩然之气;读过之后,更有一种意犹未尽、引人入胜的感觉。篇尾诗“古风”,则把三国一个世纪的兴衰成败、长达66万字的文字概括成仅300余字的长篇叙事诗。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它却像一片押韵的后记一般,带领读者重温三国风云。其最后几句,更是引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认识:“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四大名著中仅次于《红楼梦》的精品小说。虽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们去探讨,但是它留给中华民族的意义是深远的。
篇二: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是由明朝文学大家罗贯中根据当时所流行的话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绍东汉末年,群雄四起,争霸天下的野心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吴这三国交织而成,其中,以蜀汉为主体,所以,作者对蜀汉中的主角包括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则是赞赏有加,对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则是以贬居多。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奇书之一(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亦是章回小说之一,所以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评价,其中,有许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死孔明吓退活仲达等……,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有。
一、「过五关斩六将」:当时关羽因为要保护二位嫂嫂及侄儿的情况下,不得已只好屈服于曹军之下,但关羽虽处在曹营下,却无时无刻地挂念的大哥,时时打听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关羽终于知道大哥现处在河北袁绍那里,他赶快提刀跨马护送着两位嫂嫂及随行的女眷们乘车,到了东岭关口,因偏将孔秀执意要请示曹丞相之后,此时,关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两半,消息传到洛阳 ,虽洛阳守将韩福和孟垣商量对策,但哪里是关羽的对手,两人都被关羽所劈死,像这样,关羽一连闯过五个关口,杀了六员守将, 才渡过黄河,他虽然感到有些愧对曹操,但此时的他只想赶快和大哥碰面,杀了这么多人,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二、「的芦救主」:此时,刘备虽然对刘表的召请,心里感到疑惧,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刘备便带着赵云,跨着的卢,向襄阳出发,蔡瑁装得非常恭谨,到了第二天早上,荆襄九郡四十二州县的文武官吏,开始参加刘备代替刘表主持的「丰年大宴」,赵云非常小心的跟在刘备身旁,于是,蔡瑁又设下计策,把赵云支开,等到酒过三巡之后,伊藉执着酒杯,个人总结走近刘备席前,悄悄地向他说过:「蔡瑁想要杀你,你赶快从西门逃走吧!」于是,刘备立即跨上的卢向西门逃出去,但没想到走不到几里路,前面有一条又深又急的河,此时,刘备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这时,刘备嘴里喃喃地念道:“的卢,你要救我!”的卢好像是听懂他话似的,奋力窜起来,使刘备脱离了险境。
这二则故事使我受到了启发,(一)是让我感受到关公的重义气,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两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两位嫂嫂的安全为重;
(二)是让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认为它是坏的而舍弃它,就像是的卢一样,纵使它是会克主的,但刘备却不在意它,可能是刘备的仁心感动了的卢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时,它无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看完三国演义,才感觉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能力,罗贯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让读者都与故事的剧情融合为一体,随着故事剧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国演义」因为属于章回小说,故事具有连续性,让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故事编排得宜,紧张刺激,使人有一种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处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乱世之中,「三国演义」不仅是在当时有一种象征的功用,也是令一种体制的创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说的典范之一,所以,「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书,每阅读一次,就感觉多了一次不同的体验,文学素养也提升了许多。
篇三: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闲来无事,捧起一卷《三国演义》,阅读之余被描写的已经很熟悉的情节再次吸引,决定重温那一段脍炙人口的风云故事。数天之后感慨颇深,记录下来,也算是收获。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下面我最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214和217年连续下了三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
最值得我欣赏,是他那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篇四:
《三国演义》一书,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 现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篇五:
《三国演义》读后感
在短短的寒假中,我读了好多书,其中,我觉得最有意义的是《三国演义》。
这部书内容主要讲的是蜀、魏、吴三国纷争的故事。它叙述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到西晋太康元年三国统一为止。描写了近百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在书中,我知道了有像诸葛亮一样足智多谋的人,也有像董卓一样恶贯满盈的人,更有像周瑜一样小心眼的人。在《三国演义》的人物中我最欣赏的要数诸葛亮了,他通天文、知地理,不管别人有什么计谋都瞒不了他。他能利用自然环境及气候变化来完成用兵之计。而且,他还是一个大度惜才的人,曾经七次生擒孟获,而每次都因孟获不服而放走他,直到第七次才使孟获心服口服而最终投靠了诸葛亮
在书中,我觉得最精彩的故事是《草船借箭》。由于诸葛亮聪明博学,用兵如神,这便使周瑜非常的嫉妒,心怀诡计,他把诸葛亮看作是东吴一患,要找借口害他,于是对诸葛亮说在水上打仗最好的兵器是箭,这当时没有造箭的条件下却要他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弓箭,如果完不成就要严惩。但诸葛亮却胸有成竹凭他的智慧和学识,在三天内向曹操“借”了十万余支箭¬¬,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读完《三国演义》之后,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成为一个能像诸葛亮一样博学多才、聪明能干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
篇六: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为罗贯中所编写。这本书已家喻户晓,但是我初次拿着到这本书,看着看着,被里面的情节、人物深深吸引着,打动着,令我爱不释手。
孔明一生铺佐明君,为国家着想,任劳任怨,从来没有过什么要求。他常常协助使自己的国家打了胜仗,是一个出色而又尽心尽力的军师。可孔明真是不幸,偏偏遇上了一个软弱无能的阿斗皇帝,才到54岁就活活的累死了。这个名副其实的无能阿斗皇帝,还把人害死了,真是不应该呀!
刘备、关羽、张飞是在桃园结义的生死兄弟。他们在讨伐黄巾起义军胜利后,却只得了一个小小的芝麻官,真是老天无眼哪!后来,靠公孙瓒大人他们才任平原县的县令。他们三个人都是英雄豪杰。刘备是皇室后代,父亲是中山靖王,他有心去投军,为天下百姓着想;关羽也是英雄,他因为愤愤不平,而杀了家乡的解良恶霸,所以也来投军;张飞虽然说是个急性子,但是他从不向无能的人投靠,对自己的结义大哥二哥听命是从,也为百姓着想。所以,他们三人就像现代中人们的公仆,为人民服务。
其实,《三国演义》中的大人物、大豪杰、大英雄还有很多很多,多得触手可及。这些人物很值得我们学习。
平时,我不太喜欢帮助别人,如果别人遇到了难题,我就不太喜欢帮助别人,但是我看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之后,就不这么做了,好像自己变得开朗大方起来。我觉得我们应该像英雄人物一样,全心全意帮助别人,保家卫国,无私奉献,具有大无畏的精神,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孩子,。
读了《三国演义》之后,我觉得我似乎长大了许多,成熟了许多,不再像以前那样自私自利了。这本书真是知识的源泉!
篇七: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100个英雄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国中,我最佩服的人是关羽,他不但武工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带着二嫂,所以才降汉。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即骑着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在山下遇见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他不但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卧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我认为都不如孔明,但是他们都对刘备忠心耿耿。吴国,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
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要忠义,也应该要有诚信吧。如果一个人把现实生活中最为宝贵的诚信也丢掉了,那这个人还有什么呢?金钱、地位、官职?这些都是次要的。诚信是一个人的永久身份证,如果没有了诚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后指指点点,你不会难过吗?这些又岂是金钱、地位、官职能弥补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个缺点多的不胜枚举的人吧!所以,让我们打开诚信的大门,用我们永久的身份证去面对人生吧!

《三国演义》读书感悟。


读《三国演义》有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每当读到这首词,都会想到三国的故事,作为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这首词也成为多少人心中最沉重的旋律,它道尽了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和英雄事迹随时间流逝而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资的无奈。正如歌中所说,古今多少是非成败之事,都成为我们现在所讨论的话题,古人的智慧谋略、英勇无畏亦或是狡诈奸猾、见风使舵无不成为了后人褒贬历史的中心,的确叫人唏嘘不已。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早已是家喻户晓,里面的经典桥段更是朗朗上口。在假期时拜读了这一著作后,深深感受到了自己之前对它的了解甚是浅薄。在这个谋士如云,勇士如雨的年代里,人们的生活远非我们所想的那么简单。
易中天在《品三国》中讲述了许多《三国演义》中不符合史实的部分,但“演义”演的就是一个“义”字,在《三国演义》中的确将“义”写的淋漓尽致。这是一个战争的年代,许多人戎马一生,从生到死都在战场上度过,亦有许多人饱受战乱之苦,背井离乡,过着逃难的生活。战争成就了很多人,但毁灭了更多人,所谓的“一将成名万骨枯”是这个年代的真实写照。细想来又有多少无奈与悲凉。在这个冷兵器的时代里,打仗消耗的更多的是生命,一场战争的胜利是无数尸体奠定的,威力减少士兵的死亡,谋士的参谋,将领的指挥显得尤为重要,所谓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说的也正是这个意思。读罢三国,也对古代战争的残酷和血腥以及战略指挥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来谈谈那时的武将吧,他们自小习武,练得身强力壮,他们满怀信心与热情,大多豪爽豁达。在战争年代里,一个优秀的武将甚至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存亡。可我却对武将有着一种别样的复杂感觉。他们将战功视为自己身份的象征,一个关键性的战争胜利可能使一位大将一举成名,流芳千古;也可能是一代名将名声扫地,从此一蹶不振。如此看来,战争对武将来说似是一场赌博,成败不仅关乎名誉,有时还关乎生死。一直军令状便把生命押上了,胜了有人为你设宴庆功,白了就一无所有甚至按令处决,这样大的赌注不知几人押得起。可纵观全书,似乎大将们早就不会考虑这么多,他们敢立军令状只因为他们有必胜的信心,在他们的心中,即将打响的一仗不会有闪失,更谈不上失败,自己必将会乘胜而归。这份勇气叫人敬佩也令人担忧,这算得上是匹夫之勇还是稳操胜券只能等战争结束,让结果来说明,让后人来评论。战场上的将军们也许是见惯了生死的,他们早已视死如归,可战争终是有胜有败,败的一方不是血战到底献身疆土就是投降敌方另谋他主。对于战死的,我们感慨他的忠义,降了的我们又各有说辞:有些像将会被后人所唾弃,说他们不忠不义没骨气,而另一些却在曾经的敌人手中“尽职尽责”,干下了一番事业,反而为后人所称道。这些世事无常,又有多少人能说得清呢?
再来说说那些料事如神的谋士吧,他们手中掌握着上万人的生命和一个国家的存亡,一个优秀的谋士几乎抵得上了百万雄师。《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谋士当然是诸葛亮了,在人们心中诸葛亮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似乎天下没有他破不了的困局,没有他识不破的计谋。刘备有了她便如鱼得水,可放心施展自身抱负。诸葛亮的忠心和智慧的确令人称道,但小说为凸显任务特色未免夸大其词,与诸葛亮同时代的优秀谋士不在少数,仅曹操麾下就有荀攸、荀彧、程昱等人,而刘备帐下似乎仅有诸葛亮可称得上是一等一的智慧之人,当然了,被曹操“骗”走的徐庶是流失了的人才,还有惨死的凤雏庞统也没有为刘备效力多久。谋士们施展计谋似是一场以毕生所学和自身名誉及众多士兵性命为赌注的赌博,他们腹中是否是真才实学只有在战场上实践证明,与武将不同,他们心中装着千军万马,他们进行的是思维的厮杀,虽无形却也汹涌澎湃,并不亚于现实的战场。
还有“三国”的主人公,魏蜀吴三国的奠基者:曹操、刘备和孙权。事实上,曹操是一个真正的乱世枭雄,更是兼具文武,且不论他手下的五子良将和众多谋士,单是他个人就足以指挥百万大军。他不似刘备,处处小心万事由于并对谋士依赖有加,他有自己的判断,谋士的意见仅仅是参考而已,对于战事和政权上都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张,他的智慧是大智,是真正可以在这个乱世中立足的。而刘备,他的帐中人才多是忠于他的仁义,他有妇人之仁,“不忍”二字是他的真实内心,而战争时期的百姓想要的正是一个安定的生活、一个仁君,这自然使得刘备获得了民心;另外,刘备的礼贤下士也为自己增色不少,三顾茅庐的故事自是不必多说。至于孙权,算得上是弟承兄业中做的不错的,其父孙坚为孙权奠定了江东的基础,而孙权在周瑜、吕蒙、陆逊的帮助下将江东治理得有声有色。三家各有所长,奈何生命有限,他们的生命终会走向尽头,可他们的后代却没有了父辈的智慧和魄力,三国时代终是没经多久就终结了。如今已是前百年以后,可当年的战争火花和思维智谋的辉煌依旧历历在目,人们不会忘记这段历史,这个光彩夺目的时代注定会随着《三国演义》所描绘的的故事代代传送。
读三国,免不了对其中的一二人物有所思考,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是扬刘贬曹的,也就代代传下了刘备贤德仁厚的美誉,曹操却总是奸诈狡猾,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小人,就连京剧里豆浆曹操画作白脸,以示奸诈。这中间离不开罗贯中对曹刘两人的评价和个人看法,也少不了时代所限,处在明清之际的作者自然对夺权的曹操无好感。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多的开始关注曹操身上的闪光之处,越来越多地夸他而不是贬他,许多文章著作也开始为曹操“正名”,称其为真正的人在、人杰。例如央视《百家讲坛》栏目还出了一期名为“曹操的启示”的节目,意在从曹操的为人处事中挖掘他优秀的管理方法为今所用。曹操早已不是世人眼中的奸雄,而是一个响当当的英雄。
不如我们就来探一探曹操的一些过人之处。曹操儿时的经典故事有两个,一个是与袁绍抢人家的新娘子,另一个是耍花招“骗”得父亲对叔叔“坏话”的不信任。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话未必属实,但放在曹操身上似乎也有些道理。小时候的曹操就有他人所不具备的勇气和奇思妙想,这些事情放到当下无疑是一个坏小孩的典型案例,怕是曹操也会成为大人口中的不良少年。可正是这样一个不良少年,成就了日后的伟业,且不论手段如何,结果总是叫人望尘莫及的。都说曹操是乱世奸雄,这话不错,英雄也好,奸雄也罢,能与“雄”字扯到关系的,都是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的。那么,曹操到底有什么优于常人的地方呢?
曹操在刚步入“职场”的时候,算得上是廉政的好官,设立五色棒等制度,且不畏权贵,坚持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原则,这在当时这个腐败横行,宦官当道的年代里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可见曹操血气方刚,有着年轻人的冲劲和正义感。无奈奸臣掌权,清官难行,不当官的曹操在家静心学习思考了几年,这让他成长也令他成熟,在日后除董卓战袁绍中,无不展现了他非凡的气魄、过人的胆量、沉着的心态、睿智的头脑。在我眼中,曹操与刘备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曹操自己本事就有个人的谋略战术,打仗时谋士武将们仅是在他的大规划中提出一些完善的意见;而刘备则不然,他的战术只有一个:仁,拉拢好了人心便是万事大吉,军事打仗固国安邦,都有诸葛亮安排妥当,战场上也有猛将勇士为他争疆夺土。由此对比,就可看出曹操的才能确是出众。说到礼贤下士,曹操也毫不逊色于刘备:功袁绍时,许攸来降,曹操顾不上穿鞋子就跑去迎接;关羽降汉时,曹操也极力优待他,希望他可以留在自己身边效力;赵云救阿斗时,曹操爱其武力非凡,不许放冷箭伤赵云。这些足以看出曹操是惜才之人,除此之外曹操手下远多于刘备的谋士也间接表明了曹操的个人魅力。虽然曹操用了非常手段招来了谋士徐庶,令其丧母失主,才能不能尽施,但换一个角度讲,也是由于求贤心切所致。抛开曹操政治军事上的本领不讲,但是文学方面,曹操也造诣颇深:《观沧海》、《短歌行》等诗词文章流传深远,如今的人们多少也可以吟咏几句,他笔下的文字酣畅淋漓,大气磅礴,充分体现了其内心的宽阔豪情,曹操实乃三国时期文武兼修的全才能人。在我看来,他除了能力卓越,也有着非凡的个人品质,虽然曹操有时心机重疑心大,但这与他身处高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总的来说,曹操还是有些度量的,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使曹操损失众多将领,但曹操并不计较,依旧遵守诺言,放其通过。同时,曹操也是个有仇必报的人,为报杀父之仇,多次攻打陶谦,杀伤抢掠了无数百姓,这无疑成为了曹操一生中的污点,为他人口中增添了自己暴虐的话柄。总而言之,曹操算得上是一位传奇的人物,他的一生算不上辉煌,但也精彩绝伦。
说了曹操,就不得不说刘备,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刘备演绎为仁义尽施的圣主,刘备对待下属军士的确仁至义尽,对待关张二人更是没得说,有人说刘备有的是妇人之仁,这样究竟是好与不好,真是众说风云。刘备的仁带给他众多生死相随、忠心耿耿的将士,也令他错失了不少良机,战争的残酷与刘备的不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要打仗免不了生离死别,一场恶战带来的不仅是作战一方的胜利,更是另一方的兵损将陨,更不必说双方战死沙场的普通士兵了。刘备不忍百姓遭受颠沛流离、无家可归的困境,又怎么能忍受将士浴血奋战后马革裹尸、魂丧他乡的悲剧呢?细想来,刘备是怎样一个矛盾的存在,当赵云冒死救出阿斗时,刘备愤然将阿斗置于地上,怨为其险失一员爱将,惊得众人忙将阿斗抱起,从此刘备大获民心,手下将士更是忠心了。可这称得上是仁吗?他这一扔不要紧,若是将阿斗置于了死地,那赵云的拼命一搏冲锋陷阵岂不是白忙活一场,最后还落下个弑杀骨肉的恶名,刘备不是痴傻之人,他自然知道摔死阿斗的后果,况且他只有这一个儿子,又怎忍心将她摔死呢?,相想必也只是轻轻一扔,掌有分寸,再加上阿斗有襁褓保护,不至于一命呜呼,若真是如此,刘备的心机也并非浅薄,他才是真正俘获人心的能人。提到刘备的心机,也不得不称道一下他处处示弱的战术,处处煮酒论英雄之时,刘备正每日耕田种菜,毫不展露自己的胸中大志,陶谦三让徐州,刘备推三阻四,迟迟不肯接受。你有什么感想呢?


三国演义读后感30字

成为第3689位粉丝
写作思路:通过对《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阅读,写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最近我又读了一遍《三国演义》,对里面的人物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故事也是吸引人的。
这本书主要讲了刘备,关羽,张飞建立了蜀国。刘备的仁慈令我感动,张飞的勇猛使我仿佛在战场上围观一样,关羽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之一,他过五关斩六将,要是我的话可能没几下就要命归西天。蜀国的军师诸葛亮可是立了大功,他足智多谋,只要有他在蜀军一定能胜利。另外曹操代表魏国,孙权代表吴国。主要就是说这三个国发生的战争。最后被晋国统一。
读了这本书后给我的感受是:如果想要打败一个强者必须要有高超的武艺,想要打败对手的军队必须要有策略,抓住敌人的要害再下手,冲动是魔鬼,冲动的人永远做不成大事。
本文标题: 阅读《三国演义》读后感(三国演义读后感1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17904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精灵鼠小弟的读后感50(精灵鼠小弟读后感50字)读书与旅行读后感(读书与旅行结合的作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