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1】真理已经在敲你的门,而你却说:“走开,我正在寻找真理”,所以真理就掉头而走了。我们常常太忙而没有时间好好聊聊,结...
第一部分
【1】
- 真理已经在敲你的门,而你却说:“走开,我正在寻找真理”,所以真理就掉头而走了。 我们常常太忙而没有时间好好聊聊,结果日复一日地过着无聊的生活肖陶扩运动除非他真正感觉需要别人的帮助,否则别人的介入只会引起他的厌烦佛陀或者耶稣坐在电脑或变速器的齿轮旁边修行会像坐在山顶和莲花座上一样自在。如果情形不是如此,那无异于亵渎了佛陀—也就是亵渎了你自己。这就是我想在这次肖陶扩旅程中讨论的主题。
【2】
-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这个问题不断在我脑海中出现,这就是我想写这本书的原因。它们都是专业人士,然而做起事情来却像猩猩一样,没有真正地投入,它们对自己的工作没有认同感;手册编写者的态度就像旁观者一样;人们认为关心自己所做的事一点都不重要,要么就视之为理所当然究竟是什么把人和人的工作分离开来;一旦你想求快,就表示你再也不关心他
【3】
- 对于别人所相信的鬼魂,我们很容易无知而且自负地就进行攻击,但是对于我们自己心中的鬼魂,我们却非常无知而且盲目地信仰着。我们的常识就是由过去成百上千的鬼神所构成的,他们企图在人的生命中找到他们的地位。
【4】
- 培养车子的个性正是维修保养的真正目的。
【5】
- 我从理智、知识的角度去看修理把手的问题,其中涉及到金属的所有科学上的特性。而约翰却从直觉和当下去看待它。我是从内涵入手,而他却是从物的表象开始。我看到的是这个铝片的意义,而他看到的是这个铝片的外观。有些东西忽略是因为它们非常细微,但有些却是因为它们过于庞大(如文化、制度等鱼在水中)。我一直都是从一个十分理性的角度来谈论一切有关机械的事物,因为机械是零部件、是各种关系、是分析、是组合、是明了事物的原委,但它并不真的在此处。它总是在别处,我们都以为别处即此处,但是实际上它却远在千里之外,这就是机械的本质。约翰的这种角度上的差异也是六十年代文化变异的根基。我认为它至今仍然在影响着美国人对事情的看法,代沟就是由此而来。“披头士”和“嬉皮”的名称也来自于此。这就是为什么那天他会因发动不了摩托车而生气,因为这侵犯了他的事实。这似乎是在他看事情的方式上凿了一个洞,他无法面对,因为这样很可能会威胁到他整个的生活方式。从某个角度来说,他和那个学科学的人一样,某些时候会对抽象艺术产生愤怒,因为抽象艺术不适合它们的生活方式。在这里,你有两种事实,一种是你立刻感受到的艺术表象,另一种是隐藏其中的科学道理,因为它们彼此不相融,所以彼此之间没有多少的关联。事实就是如此。因果逻辑是思想上的产物,我认为精神疾病先于人的思想。
【6】
- 为了让他明白我的想法,就必须向前追溯,愈向前追溯,你就愈需要继续追溯下去,一直到原先只是沟通上的一个小问题,最后变成哲学上的大问题。我想这就是为什么要有肖陶扩的原因。我想要谈的是基本形式世界的基本形式……我想把人类的知识分成两种:古典的认知和浪漫的认知。古典的认知认为这个世界是由一些基本形式组成的,而浪漫的认知则是从它的表象来观察。如你你把这些东西(发动机或机械图)拿给一个偏向古典思想的人看,他会仔细地观察,然后就会着迷,因为他看到在这些线条和符号之后是丰富的基本形式。浪漫的模式主要有丰富的灵感、想象力、创造力和直觉。最主要的是情感而非事实。和科学相对的艺术往往就是很浪漫的,它的存在不依赖与理性或是法则,而是依赖于感情、直觉和美学。在北欧的文化当中,浪漫往往和女性有关,但这并不是必然的现象。相对的,古典的思想往往依赖于理性和法则—它们是思想和行为的基本形式,在欧洲的文化当中主要与男性相关,同时科学、法律、医药等各学科都受到了古典思想的影响,因此对大部分的女性来说毫无吸引力。所以虽然骑摩托车旅行是件很浪漫的事,但是要维修、保养摩托车全然是古典的行为。(结婚是很浪漫的,过日子是很古典的;人生不都是如此嘛)浪漫的人往往会忽略古典的美感,因为它出现得非常微妙。古典的风格往往直截了当而且完全不加修饰,不情绪化,简洁,有严谨的比例,它的目的并不是要引发别人情绪上的波动,而是要从混乱中找出秩序,所以它的风格并不自由也不自然,反而要求的是规规矩矩,所有的一切都在控制之下,而它的价值标准在于控制技巧的高低。对于一个浪漫的人,古典的方式往往显得很沉闷,呆滞而且丑陋……,这就给人一种沉重的压迫感,一种永无止尽的灰暗,这就是一股死亡的势力。这就是问题的根源,人在思考和感觉的时候往往会偏向于某一种形式,而且会误解和看轻另一种形式。然而没有人会放弃自己所看到的真理,就我所知,目前还没有人可以真正融合两者,因为这两者之间根本就找不到交会点。(理性思考感性表达+内容形式)
【7】
- 从这些观察当中,我们必须加以选择,而我们所选择的和所观察到的,永远不一样,因为经由选择而产生了变化。我们从所观察到的事物当中选出一把沙子,然后称这把沙子为世界。一旦我们手中握着这把沙子,也就是我们选择出来认知的世界,接下来就要开始分辨。这就是那把刀子。我们把沙子分成许多部分,此地、彼岸;这里,那里;黑,白;现在,过去;也就是把我们所认知的宇宙划分成许多部分。古典的认知法就是针对这些不同的沙堆以及分类法还有彼此之间的关系,而浪漫的认知则是针对分类之前的沙子。它们彼此互不相容,但是都是观察世界的方法。现在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如何把这两者融合为一,却不伤害彼此这种认知法不会拒绝分类,也不会拒绝不分类。这种认知法就是直接把沙子放在沙子的来源,也就是无穷的精致之中。要排除解剖摩托车时心中的佛性,就等于完全排除了佛性。让我们把这种过程当做再生的方式,既不好,也不坏,事实就是如此。他是一个疯子,如果你直接面对疯子,你所了解的就是他疯了,这等于是根本不了解他。要了解他,你就必须从他的角度看事情;如果你想要从疯子的角度来看事情,那么崎岖的路是唯一一条去了解他的路。不然你自己的看法会阻挡了你的视线。在所有现代科学、所有西方思想背后的鬼魂——也就是理性本身(科技-科学-理性)他研究逻辑,这是古典系统中的系统,主要是讲述系统思想的法则和过程,依靠逻辑才能架构分析的知识,研究彼此之间的关系。但谁又是那个以前的我呢?
第二部分
【8】
- 摩托车的运作完全依照推理的过程,研究维修摩托车的艺术,就是研究理性艺术的缩影。在我修理的时候,我总觉得像在教堂里,测量仪就好像一尊神像,而我正在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约翰看到摩托车的时候,只看到了各种不同的结构,于是就厌恶它,然后拒绝进一步的接触。但是在我的眼睛里,我却看到了设计者的理念。这样你就明白,我每划分一次,就会产生更多的枝节,最后变成一座巨大的金字塔。然后你看到我划分得愈来愈细,就好像在建立一种结构。这种观念的结构称为体系,自古即为所有西方知识的基本结构。所有互相牵动的结构整体地被称为系统。摩托车也是一种系统,一种真正的系统。真正的系统、真实的系统、就是我们当前的系统观,也就是理性自身。如果革命能够摧毁一个政府,但是政府背后的理性仍然完整地保存着,那么很快地又可以再建立同样的政府。这就是所谓的摩托车,它是一组钢铁制的零件组成的观念体系,其中任何一部分、任何一种形状都是人所设计出来的……摩托车基本上是精神的产物钢铁也是人所设计出来的,因为在自然界之中并没有钢铁的存在,在远古的铜器时代,就有人能告诉你这个。自然界所有的,只是可以做钢铁的原料。但是什么又是原料呢?同样的这也是人所想出来的……鬼魂!
【9】
- 今天早上我谈过思想的体系,现在我想谈谈如何在这些体系当中找到自己的路——那就是逻辑在这里要提到逻辑的两种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归纳法是从观察摩托车开始,然后得出普遍性的结论。比如说,如果摩托车在路上碰到坑洞,发动机熄火了;然后又碰到了一次,发动机又熄火了;……,这就是所谓的归纳法,由个别的经验归纳出普遍的规则。演绎法正好相反,它是从一般的原则推论出特定的结果。比如说,我们知道摩托车有一定的结构、体系,修理人员知道喇叭是受电池控制,所以一旦电池用完了,喇叭自然就不会响了,这就是演绎法。要解决一般思维无法解决的难题,就要通过你的观察和手册中提供的结构,不断交替运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如此才能找到解决之道。这种交织混杂的正确程序,如果正统化,就是所谓的科学方法。一旦有混淆的状况,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写下来,让让就在你写下来的时候,解决的方法就浮现出来了。要把问题正确地写下来,起码要兼顾到六方面。1)问题是什么;2)假设问题的原因;3)证实每个问题的假设;4)预测试验的结果;5)观察实验的结果;6)由实验得出结论。在科学式的思考当中,第一步就是要把问题写下来,其中主要的技巧就是只有你确实知道的东西才写下来他最重要的工作就在于仔细观察和精确思考……他们借由实验推论出问题的结构,然后和心里正常的运作结构相比较,所以它们看到的是基本形式。
【10】
- 有些人倾心于科学是因为有优越的智力,科学成了他们独有的活动,在其中他们得到了生动的经验,也满足了他们的野心。有一些人则完全是为了实用的目的,而将自己思考的产物献在祭坛上。如果上帝派来的天使将上面两种人从殿里驱逐出去,那么殿里很显然会空旷许多,但是里面仍然会住着一批古今人物……如果殿里只住着前述两种人,那么它就只不过是一座空木屋,只有四处攀爬的蔓草……那些获得天使青睐的人……有些古怪、沉默和孤独,除了同是不受欢迎的人之外,彼此之间少有相似之处。是什么把他们带进殿堂里的……答案不一而足……逃避平凡生活的芜杂和无可救药的厌倦;逃离自己欲望的束缚。一个脾气好的人想要逃离喧闹、令人紧张的环境,而来到寂静的高山,在这里你极目远眺,透过静谧清新的空气,愉快地描摹永恒宁静的山色。这段话是年轻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 1918 年的演讲。一个人会做这样的工作,必然有接近教徒和爱人的奉献情操,他每天的努力不是靠刻意的筹划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动力。(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在所有的科学方法里面最神秘的就是假设的形成科学的假设本身是否是一种实体根据进化所显示的,在历史上任何一刻,所有可想见的存在,总有一个证明它比其他的一切要优越-爱因斯坦(最优、最美、最简单的那一个)科学反而制作出反科学的混乱★他认为引起我们目前社会种种危机的原因是理性天生的一种缺憾。自从文艺复兴以来,这些模式就一直存在。只要人们主要的需求还在于衣食住行,这些模式就会存在下去,而且还会继续运作。但是对现在大部分的人来说,这些基本的需求不再是主要的问题,因而从古代流传下来的理性结构已经不符合所需,从而显露出它真正的面目——在情感上是空虚的,在美学上没有任何表现,而在灵性上更是一片空白。这就是它的现状,而且它还会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情感-美学-理性)
【11】
- 他认为像学校、教会、政府和政治组织这种机构,都是想用某种特定的目标而非真理来引导别人的思考,以使他们的机构能够继续存活下去,以控制别人来继续为这种机构服务他把观察到的一切事物都巨细靡遗地写了下来所谈的内容是象形文字和世界的关系古典的事实主要是理论的,但是也有它自己的美学,而浪漫的事实主要是美感的,但是也有它自己的美学。理论的和美感的是在一个世界之中分分歧现象,而古典的和浪漫的则分属两个不同的世界。科学没有办法在研究科学方法的时候不落入会摧毁它所有答案的陷阱。如果人类所有已知的知识是一个巨大的体系,那么心灵的高山地带就出现在这个体系的最高处,它是所有思想当中最抽象也是最普遍的。而真理究竟是什么?你怎样知道自己拥有了它?我们究竟如何能有真实的认知呢?是有一个我或者灵魂去认知吗?或者这个灵魂仅仅等于另外一种器官?现实基本上是在不断地改变吗?或者是永远不变……当你说这个东西就表示这个东西的时候,这又是怎样的意思呢?这些答案在它们自己的体系之内可说是正确的,但即使在同样的文化之内,旧的思想仍然会被新的思想取代。所以有人认为,人类并没有任何进步,因为在文明交替的时候,大量的人口在战争中死亡,大地和海洋被大量的碎屑污染。想要了解康德的人必须要知道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遵循经验中最严格的归纳和演绎的思维,就鞥狗认识世界的本质,而得到某种结论。今日大部分的常识都属于经验主义的范畴,经验主义的第一个问题和本体的性质有关康德企图使科学的经验主义逃离被自身逻辑吞噬的命运。我们所认为的现实,其实是由这种直觉的观念与感官不断接收到的各种讯息相融合而成康德的《纯粹理性批评》就是探讨我们如何得到这种直觉的知识,以及如何运用它。客观的世界完全没有改变,但是我们主观的认知却彻底改变了。
【12】
- 如今,由于人类知识的范围太过复杂,结果每一个人都变成专家,然而却造成了彼此之间的疏离感。如果有人想在各种学问之间自由地游荡,势必会和周围的人疏远。同样,必须在“此时此刻”吃午饭也是一种专门之学(营养学)他发现印度教、佛教和道教教义上的不同,和基督教、回教、犹太教在教义上的不同不一样。东方不曾出现圣战,因为他们口说的真实永远不是真实本身。在所有东方的宗教当中,最重要的教义就是“你之所是”与“你之所视”是不可分的。如果能够充分了解这一点,就可以说是顿悟了(你是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所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的)逻辑就是把主客观分开,所以逻辑不是最高的智慧,想要消除这种因划分主客观所产生的幻觉,最好的方法就是减少生理、精神和情感上的活动。为了达到找个目的,有很多修炼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就是所谓的“禅”了。
【13】
- 真正的大学本质上并不是物质的(教育本质、学校本质)你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大学?为了回答找个问题,斐德洛所做的笔记是这样写的:真正的大学并没有特定的地点、也没有校产;既不支付薪水,也不接受物质的报酬。真正的大学是心灵的世界,是多少世纪以来流传给我们的理性思想,它不存在与任何特定的建筑物之内。这种心灵的世界,许多世纪以来都是通过一群所谓的教授所传递的,而教授这个头衔并不属于真正大学的一部分,大学的本质在于流传下来的理性的自身。他最重要的目标并不是为了服事信徒,而是上帝(也就是真理)如果你对事情有完全的信心,就不太可能产生狂热的态度。就拿太阳来说吧,没有人会为了它明天升起而兴奋不已,因为这是必然的现象。如果有人对政治或是宗教狂热,那是因为他对这些目标或是教义没有完全的信心。
【14】
- 我批评的是其中缺乏艺术性的连贯,这一向是工程人员最忽视的东西。它和其他的科技相关的事物一样,经常出现在古典和浪漫的对立中。说明书真正让人气氛的是,它们限定你只使用一种方法组合,也就是工厂设定的方法,这种前提抹煞了所有的创意一旦你可以选择千百种组合的方法,就要同时考虑到你和机器之间的关系,还有你与外界的关系。这样一来,整个工作就需要把你的心灵状态和机器结合在一起,这就是为什么你需要内心的平静。老手根本不会照着指示去做,他边做边取舍,因此必须全神贯注于手上的工作,即使他没有刻意这样做,他的动作和机器之间也自然地有一种和谐的感觉。他不需要遵照任何书面的指示,因为手中的机器给他的感觉决定他的思路和动作,同时也会影响他手中的工作。所以机器和他的思想同时不断地改变,一直到把事情做好了,他的内心才真正地安宁下来。(以上)的确就是艺术,把艺术和科学分离是完全违反自然的,两者分离太久了。你必须像考古学家一样,不断追溯到两者最初分离之处。其实组合烤肉架是雕刻艺术早已失传的一支,多少世纪以来,由于只是错误的分野,造成两者的分隔,因为如今一旦把它们连起来,就会显得有些荒谬。如果你一直向前看,或者只看到目前的状况,对你并没有任何意义。一旦你回顾以往,就会看到一种模式隐隐出现。并不只是艺术和科学,而是想超越理性和感情的对立。科学的问题在于它并没有和人的心灵连在一起,所以在盲目之中表露出它丑陋的一面,因而必然引起人们的厌恶。然而过去人们并没有在意到这一点,因为大家最关心的是衣食住行的问题,而科学正好能满足人们这方面的需要。因为理性的方法不可能解决理性自身所产生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不是抛弃理性或否定理性,而是拓展理性的内涵,使它能够找到解决的方法。当年回顾过去三千年来的历史,就会后知后觉地以为发现了事情的因果关系,但是一旦你去查考当代的史料,就会发现这些原因在当时往往并不明显。每到扩展根基的时候,世事就会变得像现在一样混淆不清,而且目标不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价值观的混乱,因而出现了文艺复兴。他的发现极大地震撼了当时人类的思想。每一年我们都发现,传统的理性愈来愈无法处理现有的经验,因而造成目前世界上价值十分混乱的现象,结果愈来愈多的人开始研究超越理性的世界。比如说:占星术、神秘主义、吸食毒品等等,因为它们觉得传统而又严谨的理性无法处理现实之中的经验。但是错不在艺术本身,而是所谓的道理——它来自于严谨的理性,无法掌握艺术的现象。大家一直想要从理性当中,找到能够涵盖抽象艺术的理论,但是答案并不在理性的枝节当中,而在根本。论文总像上帝在谈永恒一般严肃。然而情况不是这样的,人们应该了解,这只不过是一个人在特定的时空和环境背景下发表他的看法,情况仅止于此,但是你无法在论文当总使人明白这一点。
【15】
- 这里不是一间教室,而是一千间教室。每天都有不同的风、雨、雪,还有山上的云,班级不同,学生不同,教室就有不同的气氛,不曾有相同的两个钟头,所有对他来说,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总是一个谜。晶种他只是觉得,没有任何一位作家是依照这种严谨、有条理、客观而又讲究方法的步骤在写作。而这却是理性所要求的。这就好像是餐桌上的繁文缛节一样,不是从真正的礼貌的人性出发,而是为了满足自己像绅士和淑女一样表现的欲望(泰坦尼克号)。
第三部分
【16】
- 实体的山往往能象征人们灵性长进的路。就好像那些在我们身后山谷里的人们,大部分望着灵性的高峰,但是一生从来不曾攀上过,只是听听别人的经验就已经很满足,而自己不愿意花费任何心血。有一些则是靠着有经验的向导,他们知道最安全的路,因而能够很顺利地到达它们的目的地。但是还有另外一批人,不但没有经验,而且不太相信别人的经验,想要走出自己的路。其中很少有人能成功,但是总有一些靠着自己的意志、运气还有上天的恩典而做到了。她(学生)之所以写不出有关波斯曼的事,是因为他想不出波斯曼有什么值得重复写下来的地方。很奇怪,她竟然不知道自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而不要在乎别人说过什么。而把题材缩到一块砖就突破了她的瓶颈。因为很明显地,她必须直接地、不受任何阻碍地观察这块砖。(具象-聚焦)虽然它们所写的看似微不足道,但是终究是自己的作品,而不是模仿别人之作。模仿是一种真正的罪恶。整个学校的价值评估都反对创意你只有把整个教育的学位和评分制度取消,才能得到真正的教育。愈聪明认真的学生愈不需要分数,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学问本身比较感兴趣,而愈懒惰愈愚笨的学生则愈需要分数,因为可以让他们知道自己是否及格了。
【17】
- 我们必须慢慢地走。如果你走得太快就会喘气,喘气太严重就会头昏,精神也会变得很差,然后你就会以为自己没有办法再爬下去了。爬山必须尽可能地少费力,不要存有任何妄想,而要以自身的状况决定速度。如果你已经觉得很不耐烦,那就加快速度,如果有点气喘就慢下来,要在这两者之间保持平衡。当你的思想不再集中在眼前的行动上,每爬一步不是为了爬上山顶,你会发现,这里有一片锯齿状的叶子;这里岩石有点松动;从这里山顶上的雪不太容易看见,即使愈来愈接近山顶。这些都是你应该注意的事。如果你只是为了爬到山顶,这种目标是很肤浅的,维持山的活力是靠周遭的环境,而不单单只是山顶而已。(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消除目标,专注过程)一个没有目标的人才能爬到最高良质是一种思想和陈述的特质,我们不能经由思考的方式了解它,因为要给它定义是一种僵硬而正式的思考过程,良质是无法被界定的。他把良质的各个层面列出来,比如说:统一、生动、权威、简洁、敏锐、清晰、强调、流畅、悬疑、出色、准确、比例恰当、有深度等等。凡是有创意的人都有那个神秘而属于个人的内在目标。一个没有目标的人才能爬到最高(不设限,静下心,一步步)-克伦威尔如果有人文:“什么是良质呢”这不过是另外一个问题。但是如果由他来问,因为他有过去的经验,找个问题就会像四面八方散开来的波浪,并不是呈金字塔的结构,而像一个同心圆,在中间激起波浪的良质。当这些思想的波浪向四面八方散开的时候,我确信他衷心期望这些波浪能够到达某些思想的彼岸,这样他就能与这些思想结构连接在一起。但是如果真的有任何彼岸存在,那么一直到最终,他也未能到达彼岸。对他来说,只有不断向四面八方结晶的波浪。我现在就是要追寻这些结晶的波浪,也就是他研究良质的第二个层面。因为有一定的目标,所以夏令营里的同学在参与这些活动的时候,都非常合作而且非常热忱,但是这种动机却会有不良的结果。任何想要以己为荣的目标,结果都非常悲惨。现在我们就开始付出代价了。如果你想通过爬上山顶来证明你有多么伟大,你几乎不可能成功。即使你做到了,那也是一种很虚幻的胜利。为了维持这种成功的形象,你必须在其他方面一再证明自己,而内心则常常恐惧别人可能会发现这种形象是虚幻的,所以这么做是错误的。(去目标教育)他想其他的朝圣者之所以能够打到山顶,是因为充分领受到山的神圣,以至于每一步都是一种奉献的表示,而对这种神圣的心悦诚服。山神圣的一面融入了他们的心灵,因而使它们的耐力远远超过了体力所能负荷的。自我爬山者就像一支失调的乐器,他的步伐不是太快就是太慢,……所以他对周围的环境的反应不是太快就是太慢。他谈论的话题永远是别的事和别的地方。他的人虽然在这里,但是他的心却不在这里。因为他拒绝活在此时此地,他想要赶快爬到山顶,但是一旦爬上去之后仍然不快乐,因为山顶立刻就变成了“此地”。他追寻的,他想要的都已经围绕在他的四周,但是他并不要这一切,因为这些就在他旁边。于是在体力和精神上,他所跨出的每一步都很吃力,因为他总认为自己的目标在远方。
【18】
- 在哲学上曾经专门讨论过良质的定义,就是所谓的美学,它提出来的问题就是何谓美感。但是你如何用理性去界定拒绝被界定的事物呢?定义就是理性的基础。有理性就有定义,他可以利用辩证法的战术和无能与否的侮辱暂时压制住别人的攻击,但是迟早他得提出一些更实在的理论,引导结晶继续进行,超越传统修辞学的范畴,而进入哲学的领域。在哲学上可称之为实在论。他说:“要证明一个东西的存在,可以把它从环境中抽离出来,如果原先的环境无法正常运作,那么它就存在。如果我们能证明没有良质的世界运作不正常,那么我们就能证明良质是存在的。不论有没有给他定义”“值得”就是一种良质的字眼,因为生命不再有价值或是目标他们的世界以知识为主,但是不仅如此,他们假设这个世界的运行要依靠法则——理性——人类的进步就在于发现这些法则,之后为了满足自我的欲望,而应用这些法则。这就是它们的世界观。朴质,就是这个意思,一旦你把良质抽出来,你就得到朴质了,缺乏良质就是朴质的精髓。整个世界一分为二:嬉皮式的和严谨的,古典的和浪漫的,科技的和人性的他将发现那是一把超级的钻石刀——而不要给良质任何定义就是关键之处。斐德洛拒绝给良质下定义,就是想要在古典和浪漫的世界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而良质似乎就是关键所在。两个世界都用到这个词,两个世界都知道它究竟是什么。浪漫的人因为它的本质而欣赏它,而古典的人则企图用它作为知识体系的根基。由于没有下任何定义,古典的人被迫要从浪漫的角度去看它,而不会因思想的结构而失真。
【19】
- 第三种解决两难问题的方法,我认为它是最好的,就是根本拒绝回到找个问题。斐德洛可以这样说:“想划分良质是主观还是客观,就是要去界定它。我已经说过它是无法被界定的”学校这座理性教会主要就是研究那些能被界定的事物,所以一个人如果想要研究神秘的主义,他就应该去修道院而不是去大学,大学要研究的是能够形之于文字的事物。科学的物质主义和古典的形式主义科学方法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分辨真假,然后消除主观、不实、想象的因素,进而得到事实、客观而且真实的一面。唯心论的说法虽然可能在逻辑学上比较合理,但是在修辞学上却不然。虽然纯粹的良质对每个人都一样,但是体现良质的本原却是人人各异的。只要他不对良质加以定义,也就无法就此争论。它已经被分析的捣碎机掳所获了。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刀刃已经将良质一分为二,而且凭借一个实际概念消灭了它。而事实上,他说为的良质并不是古典的良质或是浪漫的良质。它超越两者之上,既不属于主观,也不属于客观,它超出了这两个范畴之外。事实上,整个主客观以及唯心、唯物和良质之间的关系是不平衡的。……最后,斐德洛进入了西方思想史上从未有过的境地。那就是主客观这两只脚之间的区域。他认为良质既不属于人心的一部分,也不属于无知。它将独立于这两者之外(道)根据斐德洛的见解,这个世界是由三种事物所组成的,就是心、物和良质。(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即理;基督-灵魂体)一般哲学家研究的可能是一元论,比如说像上帝,他是这整个世界唯一的解释。或者研究的是二元论,将万事万物分成心与物。也可能研究的是多元论,把它归于无限多的来源。良质使你你能跳出自己,让你意识到周围的世界。良质和主观是对立的。最后,他认为良质不会单独与主观或客观发生关系,而是只在这两者产生关系的时候才会出现,也就是说在主管和客观交会的一刹那。良质是同时意识到主客观存在时所发生的事件。良质是主体和客体的因。良质像一个太阳,它并不是绕着我们的主体和客体运转。它不是被动地照亮我们。它没有隶属于它们。主体和客体是由它所创造的,它们才是隶属于它的。
【20】
- 周围的宁静可以让你把事情做得很漂亮这一次肖陶扩的主题是“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而不是“禅与爬山的艺术”。在山顶没有摩托车,也很少有禅。禅是山的精神,而不是山顶。你在山顶发现的禅,就是你把它带上去的。如果我们不从二元化的角度看事情,而是从良质、心和物三位一体的角度,那么摩托车维修的艺术以及其他的艺术都会产生前所未有的意义。深入每天的日常生活之中,我认为如果能够改善人们每天的生活,那么哲学就是好的,否则宁可忘掉它良质是心和物的根源……在认知一项事物之前,必然有一种非理智的意识,他称之为良质的意识。在你看到一棵树之后,你才意识到你看到了一棵树。在你看到的那一刹那以及意识到的那一刹那之间,有一小段时间。我们常认为这一段时间不重要,但是并没有证据显示这一段时间不重要—情形完全不是如此。“过去”只存在与我们的记忆之中,“未来”则存在于我们的计划之中,而只有“现在”才是唯一的真实。你理智上所意识到的那棵树,由于这一小段的时间关系,便属于过去,因而都不真实。所以真实总是存在与你所看到的那一刹那,且在你还没有意识到之前。除此之外,没有别的真实。这种在意识之前的真实,就是斐德洛所谓的良质。由于所有经由思想所认知的事物必然来自于这一段思考前的真实,所以良质是因,而果才是所有的主体以及客体。(疯狂动物城-树懒)他认为知识分子最难了解这种良质,因为他们反应过快,立刻将一切化成思考的形式。而最容易看见良质的是儿童以及未受过教育的人,还有丧失文化的人。他认为,这就是为什么朴质是一种独特的知性上的疾病。(印第安人-非洲)浪漫的良质总是与视觉的印象结合,而理智的良质总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考量。浪漫的良质是指此时此地的事情,而古典的良质则超越此刻,必须考虑现在与过去和未来的关系。比如说,从浪漫的观点来看,如果摩托车此刻仍然正常行驶,为什么要替它操心呢?如果你从古典的角度去看,现在只不过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瞬间,忽略过去和未来对现在的影响,就不是好的良质了。
- 良质无形、无状,也无法形容,看得到形状和形式就是由理性去认知。良质是超越形状和形式之上的,我们给良质的名字、形状和形式只有部分基于良质自身,另一部分则基于我们由经验中得出的印象。我们经常在良质中寻找与我们过去经验相似的东西。如果我们找不到就无法行动。我们也是根据这些东西建立起了语言和整个的文化体系。良质是非常简单、迅捷而直接的感应。良质是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模拟实体-天、地、树、石头、神明、音乐、艺术、语言、海洋、哲学、工程、文化和科学让我们发明模拟实体的是良质,良质就是环境给我们不断的刺激,让我们创造所居住的世界,包括所有的一切,以及其中的一点一滴。如果我们想用我们所创造的世界去涵盖、去刺激我们创造的源头,这是不可能的。这就是为什么良质无法被界定,如果我们去界定,我们所界定的就无法涵盖整体的良质。黑格尔认为人心是一切的源头,而把浪漫的经验剔除掉,所以他的世界是完全古典、理智和有秩序的。《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他所提倡的良质就是这里所谓的道,是所有宗教的原创力,不管是东方还是欧美,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是一切的知识,是所有的一切。(万物之源;画布-画家-画作-画笔—万物之始、万物之成、万物)然后他睁开心眼……
【21】
- 现在我想在肖陶扩中摆脱抽象的解释,进入每天实际的世界中,而我无法确定该如何进行然后还有更重要的,就是这个发现与我们眼前无穷无尽、单调乏味的工作和岁月之间的关系。因为说明很可能会阻碍别人对良质的了解所以他做的对良质或道并没有什么帮助,而受益的则是理性。因为他提出了一种方法,扩展了理性的范围,涵盖了非理性的层面。斐德洛说过“良质就是佛”,这种断言如果是真的,就能替人类现在分类的三种经验找到融合的理性基础,这三方面是宗教、艺术和科学。从人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艺术就是神良质和佛在古英语的字根其实是同一个字(good和god)
【22】
- 朱利斯-亨利-彭加列:天文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彭加列从最基本的科学真理开始,达到同样的抽象层级后停下来。当你站在非理性的阴影下,另一个所思所谈如你所为的心灵的出现,几乎可算上天的赐福了。以太彭加列认为,要解决数学中真理是什么的问题,我们应该先问问我们自己几何公理的本质是什么。几何学的公理不过是化装过的定义。我们对时间与空间的概念也只是定义,是在它们处理事实的方便性基础上所做出的选择。彭加列确定了一条规则:有一个事实的层级存在一个事实愈普通,愈是值得珍惜。那些能够多次运用的比很难再次出现的更好。简单的事实在哪儿?科学家一直在两个极端中寻找,无限大和无限小。比如生物学家一直本能地倾向于认为,细胞比整只动物更有趣;而从彭加列的时代起,蛋白质分子比细胞更有意思我们首先去找那些这个规律最可能失败的情况:通过在空间中走的更远,在时间中走的更久,我们也许会发现我们通常的规律完全被推翻,而这些伟大的推翻使我们能更清楚地看到那些也许会发生在我们周遭的小变化。但是我们应该针对的并不是对相同与歧异的再确定,而是对隐藏在明显歧异中的相似性的识别……质料不同的,样貌相似,各部分的次序也相似……使其能够构成一个集合,而且告诉我们,这个集合是其他已知集合的忠实影像。(规律-一致-相像-相似-影像)观念成群结队地产生,他感到他们互相撞击直到成双成对地联结,也就是所谓的有了稳定的组合,结晶的波浪产生了。彭加列说,“潜意识的自我”注视着一个问题的一大串解决方案,但是只有有趣的可以闯进意识领域内……数字与形式的和谐,以及几何学的优雅……和谐、美丽,是它整个的核心。事物之间的关系早就了宇宙的普遍和谐,这才是唯一的客观存在。正是这和谐,如果你想的话,就说正是这良质,是我们可知的唯一实在的唯一基础。与彭加列同时代的人拒绝承认事实是预先选择的,因为它们认为这样做会摧毁科学方法的有效性。这些未完成的边界以一种和谐的完美使斐德洛与彭加列二人所谈了的相吻合,由此产生了一个完整的思想结构,它能够使科学与艺术的不同语言合而为一。
【23】
【24】
- 现在重要的就是把关心和良质联结起来,指出关心和良质其实是一体的两面。如果一个人在工作的时候,能够看到良质,而且感觉到它的存在,那么他就是一个懂得关心的人。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所看到的和手中所做的都细致入微地关心,那么他一定有某些良质的特性。(诸内与诸外)想要从理性方面了解良质的意义,就需要了解形而上学以及它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所以接下来,我要从理性的层面研究形而上学,然后进入良质,然后再从良质回到形而上学和科学。(理性-形而上学-良质-形而上学-科学)良质就是佛,良质就是科学的实体,良质也是艺术的目标不要强迫自己立刻写出来,因为这会使你更写不出东西。你只要先把事情一样一样地区分清楚,然后每次只写一样。如果你一面想要说什么,一面想先说什么,就太复杂了。所以先把它们区分清楚,列出要说的事,然后再排出先后顺序。所谓的科学方法就是通过实验找出事物的因果关系。当时的目的是要指明古典理性的意义。你只需要知道如何把螺丝取下来,而科学在找个时候完全不管用。你需要一个解决的方法,然而传统科学不曾教导你如何自己摸索着解决。它让你清楚地知道身在何处,也能够验证你拥有的知识,但是它无法告诉你该往何处去,除非你的方向只是过去方向的延续。因此创意、原创力、发明、直觉、想象—换句话说就是“流畅”—全在它的研究范围之外。我们不能评价眼前所见的,而应该保持心灵的一片空白,然后思考观察得来的事实在科学研究的过程当中,接受良质的地位并不会破坏观察的结果,反而能扩展它的领域,强化它的能力,使它更接近实际的科学经验。这不是正确的态度,因为这是将人为的解释附加在事实上面,而永远不是事实的本相。一旦人们完全接受这种二分法,那么原先技术人员和摩托车之间不可分的关系,以及技术人员对工作的感情,就被摧毁了。现在我想象一列有120节车厢的火车,它满载了原木和蔬菜向东行,然后再装着摩托车和其他工业产品向西行。我把这列火车称为知识,然后划分为古典知识和浪漫知识。(类比)以上的定义是静态的,而且没有目的性。真正一列知识的火车并不是静止的状态,它总要朝某个方向行进,而它的铁轨就称作良质。浪漫的良质是经验的前沿,它是知识火车的前沿,推动火车沿着铁轨前进。传统的知识只是一些记忆,只是一些过去的前沿。前沿上没有主观,也没有客观,只有良质的轨迹一路在前,如果你没有衡量价值的方法,没有认知良质的方法,那么整列火车就不知该往何处去。前沿包含着未来的全部可能性。过去不能回忆过去,未来不能激发未来,所有此时此地的经验就是最重要的一切了。价值,现实的前沿,不再是整个结构的一个无甚关联的分支,它是整个结构的前身,没有价值就没有选择。所以要了解有结构的真实,就要了解它的来源——价值(价值-结构-内容)它们是会跟着你成长的思想,所以具有良质的事实,它的本质不再是静态的,而具有爆炸性的威力,一旦你了解了这一点,就永远不会被卡住了。你必须对工作的品质有某种情感,你必须能判断什么才是好的,这一点才能促使你行动。这种感受力即使是你与生俱来的,你也仍然可以努力拓展它的范围。因为被卡住是不必要的,因为被卡住的愈久,你就愈看得清楚让你脱困的良质。无私地接纳这种被卡住的现象是个关键。一般来说,螺丝非常便宜又不重要,所以不受重视,但是一旦你具有强烈的良知意识,你就知道这颗小小的螺丝一点儿都不会不起眼,它甚至十分重要。现在这颗螺丝其实与整部摩托车的价值相同,因为如果你没有办法把螺丝拿下来,那么摩托车就根本发动不了。由于重新评估了螺丝,你就会愿意进一步认识它。(齐物为一)由于你看不到任何新的构想和新的层面,所以一旦被卡住的时候,你就会束手无策(跳出原有框架)只要其中有良质,你究竟用什么方法解决它已经不重要了。你想到螺丝不但坚硬而且牢固,再加上有螺丝,自然而然就会需要用压紧的方法和溶剂。这就是一种含有良质的解决方法。另外一种方法……所以解决的方法多的难易预估,一旦等你想出来之后,就会发现方法都很简单。也只有在知道答案之后,才会觉得简单。(解决问题,从问题的良质出发)大自然有一套自己非欧几里德的几何学,它把建筑上的客观线条,软化成随兴所至的曲线,更值得建筑师去研究
【25】
- 实际上科技这个词的词根就意味着艺术。在古代希腊人心中,从未把艺术和制造分开过,所以二者根本就是同一个词。真正的丑陋在于发明科技的人与他们所制造的产品之间的关系。同样的状况也出现在使用科技的人和产品之间的关系上。先有了纯粹的良质,接着才会意识到主体、客。所以在遇见良质的那一刹那,主客观原是一体的。这种一体感也就是所有艺术的根基。而现代二分法的科技正缺乏这种一体感。创造者和拥有者对他们所创造和拥有的物体没有认同感,而使用者也一样。 它之所以让你觉得美是因为建造它的人十分投入。他们并未与手中的工作疏离。所以这就是整个解决办法的核心。科技的本质-并不是窃用自然,而是把自然与人的精神融合为一,创造出可以超越二者的产物。当然,提升自己的精神层次并不一定要接触摩托车,单纯到像磨一把菜刀、缝一件衣服或是修补一张坏掉的椅子,它们背后的问题都是一样的。你做任何一件事都可以把它做得很漂亮,或是很丑陋。如果你想要有高水准的表现,就必须具备鉴赏力以及达到目标的方法,也就是同时具有对良质的古典和浪漫的认知。现代科技非常典型的结果,为了让人容易接受它沉闷的外表,就在外面加一层包装。有一群人从来不知道世界上有良质的存在,为了制造美感和利益,就在科技丑陋的外表上蒙了一层厚厚的浪漫的虚伪。真正的良质是主客观的源头,也是树木的生长点。你不能单单靠着情绪活着,你还需要了解宇宙运行的方式,了解自然的法则。古典和浪漫必须从根本上融合在一起。过去,我们的理性世界一直都在逃避,甚至拒绝史前时代人们浪漫而非理性的认知。之所以在苏格拉底之前就开始排拒热情,也就是情感,就是为了解除人类理性的禁锢,进而了解当时谜一样的自然法则。现在我们则要借着融入原先我们逃避的热情,进而深入了解自然的法则。人的热情、情感以及意识中情感的层面,其实也是自然法则的一部分,而且是它的核心。艺术家没有科学的知识,科学家没有艺术的知识,两者都不重视精神的层次,这样导致的结果不但十分糟糕,简直是十分恐怖。艺术和科学的融合早就该开始了。最后真正重要的,就是要达到内心的宁静,除此之外别无外物。因为只有内心宁静,我们才能觉察到良质的存在,它超越了浪漫和古典的认知,将两者融合为一。无论进行任何工作,都必须具有良质。要想具有鉴赏力,了解如何完成高级的工作,体会和工作融为一体的感觉,就要培养内心的宁静。如此一来,良质才能出现在你的心中。我所谓的内心的宁静,和外界的环境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出家人在打坐,士兵在隆隆的炮击声中,或者是机械人员正在做万分之一英寸的校准,都可能产生内心的宁静。它涉及到一种自然的态度,让人与周围的环境完全融合在一起。这种融合有很多等级,而宁静也有很多等级,你的功夫愈深,就愈了解它的深奥和困难度。事实上,很多成就都是只从某一种角度发现了良质,发现过程中必须有这种自然的态度,否则这些成就就相对没有意义,也很难达到。内心的宁静有三种等级,生理上-精神上-价值方面(一个人没有贪念,只是单纯地过着自己的日子)如果你不认为他们是艺术家,那就误解了艺术的本质。他们有耐心和关怀,也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但是更让人感动的是,他们与手中的工作融合为一,因而产生了内心的宁静,能够独立处理自己的工作。在工作的时候,他的思想和工作都不断在改变,一直到作品呈现出它该有的形式,他的内心才会得到真正的安宁。(顺物自然,与物合一)在我们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时,就会有这种情况。只是很多时候,我们仍然会和自己的工作疏离。如果他对手中的工作很感兴趣,他就会沉浸在工作之中,而不会产生主客观之间的对立(心流)这就是关心的意义—对自己手中的工作产生认同感。当一个人产生这种认同感的时候,他就会看到关心的另外一面—良质。所以在维修摩托车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内心的宁静,让自己不要和工作环境疏离,在做其他的工作时也是同样的。这一点做到了,其他的一切也就会变得很自然。内心的宁静会产生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会产生正确的思想,正确的思想会产生正确的行动,而采取了正确行动的工作,便可使别人从中看到做事人内心的宁静。(内心宁静—正确价值观—正确思想—正确行动—内心宁静)各种政治活动只不过是社会良质的产物。除非社会有正确的价值观,否则它的运作不会正常。而社会要有正确的价值观,首先个人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如果想要改造世界,就要先从一个人的心灵、头脑和手开始改造,然后由它们向外发展。太阳已经下山了,我有一种强烈的寂寞感和孤独感,我的精神也随太阳西沉了。所谓一个人能够进入别人的心灵,只是言语上的幻觉,只是一种说词,只是一种两个基本上独立的个体之间可能有的交流而已。两者真正的关系仍是无法得知的。想要探测别人的内心只会扭曲你的观察所得。所以我想要做的就是,在某些情况之下让自己看到的不被扭曲。
【26】
- 摩托车的车影覆盖在我身上,放佛它正准备前进,好像沉默的守卫等了一整晚,准备出发上路。如果经常保养、定期翻修,它们就会和你一样长命,甚至更长一点,这就是所谓的良质(车就是我们的心灵)进取心,希腊人称之为热忱一个人如果能够在安静当中,真正看见、听见、感受到真实的宇宙,而不是一些八股的思想,他必然会充满了进取心。钓鱼钓过好长一段时间的人,身上往往会有这种特质。通常,他们会对自己花这么多时间去从事这项看似无甚收获的活动有些防卫心。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为自己辩解。然而,钓鱼回来的人通常充满了热忱,有力量去面对几个礼拜前他已经厌恶至极的事物。因此,事实上他并没有浪费时间,只是我们以世俗的眼光认为他是如此(无用之用)进取心是精神的补给品,能够推动事情的进行,如果你没有它,就不可能修理摩托车进取心的重要性,解决了肖陶扩形式上的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如何摆脱概念。在你修炼机器时,经常会出现劣质的状况:关节生锈了,零件无法组合。这些意外都会消耗一个人的进取心,减少你的热忱,让你觉得十分沮丧,以至于想放弃,我称这些为进取心的陷阱。把这些陷阱分类,建立体系,并且研究其中的关系。陷阱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因外在的环境使你放弃了良质,我称之为挫折。第二种是你内在的因素引起的,我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称呼,姑且称之为忧虑。虽然这个过程很辛苦,但是你对它已经有了感情,这时专家不可能拥有的。★避开陷阱的第一个技巧就是拿出你的笔记本,写下拆卸的每一个步骤,然后记下以后重新组合时可能产生的问题。第二个技巧就是在地上铺一张报纸,把所有的零件由左到右、由上到下排列整齐。通常是因为你缺乏某种信息,重新组合的顺序才会错乱。(something missing)一旦毛病再出现,要尽量把它和摩托车的使用情况联系在一起。以熄火为例,熄火是在车子跳动、转弯或者加速的时候出现呢?还是只在天气热的时候出现?这种推测是找出因果关系的有效途径(中医望闻问切)这一部分有三个陷阱,第一个陷阱会限制情感理解,叫做‘价值的陷阱’;第二个则会阻碍认知理解,叫做“真理的陷阱”;第三个会阻碍精神运动行为,叫做‘肌肉的陷阱’。其中价值的陷阱最严重也最危险。如果你的价值观僵化了,你所能做的就是放慢脚步——不论你愿不愿意,你必然会慢下来——但是你要做的是刻意放慢脚步,然后重新检视过去你认为重要的事物是否仍然重要……只需要静静地注视着机器,这么做没有什么问题,静静地和它相处一阵子,用你注视鱼线的方式注视着它,不久你一定会看到鱼线在动。车子会用很谦虚而且微弱的声音询问你,是否对它的问题感兴趣。这是全世界到处都会发生的状况,所以要对它感兴趣。首先你要明白,你发现的问题并不如你想象中的大,也不如你想象中的小。如果你自视甚高,那么你观察新事物的能力就会降低。你的自我会让你远离良质的事实。如果你的自我太强,往往无法把工作做好(低自尊与自我珍爱)机器会反应出你真正的个性、感受、推理和行动,而不是反应你自吹自擂、膨胀的那一部分。(镜子)焦虑是另外一个陷阱,它是自我的反面。(低自尊)你应该把你的焦虑写下来,然后参考各种书报杂志。因为你有焦虑为动力,所以会很努力地研究。你愈研究就会愈平静。你要记得,你追求的是内心的宁静,而不仅仅只是把机器修好而已。(人生的目的是养生主,而不是人间世)枯燥是下一个陷阱,这是焦虑的反面,通常和自我的问题连在一起。约翰总是把车子保持得干干净净,看起来的确不错,而我的总是有些肮脏。这就是因为送思考的角度不同。我更注重机器运作是否良好,外表的脏乱与否并不重要。要想使上油、换油、调整的工作不再那么枯燥,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们变成一种仪式。打坐的核心却是禅学最重要的理念,它是什么呢?在枯燥的中心,你看不到的是什么呢?烦躁和枯燥颇为接近,但是它的原因是:低估工作所需要的时间。尽可能增加预定的时间,然后降低过高的期望,这一点需要我们的价值观有些弹性。或许学习最好的方式就是一发现陷阱就停下来,仔细研究,然后再去进行手中的工作。人类目前的知识,都是根据传统的二元论的逻辑和科学方法建立起来的。是或非……这或那……一或零。通常我们无法看到,除了是与非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因为这不合乎思考的习惯。“无”不是表示一无所有,只是说没有等级。……佛性超越了有或没有的问题。把自然给出的“无”的答案掩盖起来,是不诚实的行为,也是一种错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无法回答问题,则表示你已经超越了你的假设,所以它能够刺激科学前进。其实这并没有任何深奥之处,只是我们的文化对这种实验结果的评价不高而已。它们和是与否的答案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它们能够让你成长。怎么画一张完美的画呢?很简单,你先让自己变得完美,然后再顺其自然地画出来,这就是所有专家的方式。所以你要面对的真正机器是你自己。你的内在和外在并不是分离的,它们会亲近良质或者远离良质。他们脑海中想的是将要去什么样的地方,而不是自己目前身在何处。每一个人都身处其中,身处这种摩登自我的生活方式中,自以为统管了整个地区。我们离开它已经太久了,几乎忘记它的存在。
第四部分
【27】
【28】
- 系统哲学是属于希腊人的。怀海特曾经说过:“所有的哲学都只不过是柏拉图的注脚”(中国哲学呢)良质、实质以及方法的问题。有实质的东西是不会改变的,而方法则没有所谓的永久。实质和原子的主体有关,方法则和原子的功能有关。良质不是方法,而是方法所追求的目标。实质其实和客观是相当的。如果所有的事都分成实质和方法,也就是主体和客体,那么良质就不存在了。如果你强调某一样东西具有良质,那么良质很可能就消息不见了—良质不是可以强调的,而是你从眼角瞄到的事物。斯宾诺莎主义:一种一元论哲学,认为所有实体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物质,通常称为上帝或自然,而人的头脑和身体都是这种物质的象征。如果有人能提出一个突破东西方哲学的理论,同时还能结合宗教的神秘主义和科学的实证主义,那就具有历史性的重要意义了。理性是指建立我们对世界的了解的方式,而神话则是史前人类的世界观。神话先于理性的论点认为,现代的理性都是由这些传说而来。我们今天的知识和这些传说的关系,就像大树和它原先还是小灌木时候的关系一样。我们只要研究简单的灌木结构,就能获得对大树的了解。因为它们属于同一种类,只是大小有些差异罢了。希腊文化,宇宙可以分为主体和客体。而不是像中国文化,主客之间的关系在文字上并没有僵化的界定。而在犹太人的文化当中,《旧约》所谓的“道”,本身就很神圣,人们愿意为之牺牲。……不同的神话就有不同的行为模式(了解各民族神话)虽然神话已经被理性取代,但是理性仍然是一种神话。整个庞大的常识体系把我们的心连在一起,就像细胞把我们的身体连在一起一样。如果一个人和社会并不这样相连,而且可以随意接受或是拒绝神话,那就不了解神话的意义了。……摆脱神话的人就会发疯。突然间有一块能把所有的都凑在一起,神话和疯狂之间的关系就是那块拼图。我怀疑以前是否有人说过:“疯狂就是围绕在神话外围未知的领域”,而他知道,他知道他研究的良质就在神话之外。是良质酝酿了神话的诞生。那就对了。那就是他所谓的“良质是持续不断的刺激,让我们创造出目前的世界,所有的世界,世界上的每一样事物”。(良质乃吾师;良质就是那个源动力;火影中的辉夜-大筒木羽衣+大筒木羽村)宗教不是由人发明的,人是由宗教发明的。而人也创造对良质的反应。由这些反应当中人进一步了解自己。你知道某些事后,良质就会给你刺激,你就会想把良质所给你的刺激界定下来,但是你必须根据自己所知的界定。所以你的定义是由你的知识组成的。情形必然如此,不可能有其他的状况。于是神话就这样展开了。根据已知的类推。神话就是不断地累积这样类推。它搜集了人类所有的知识—它是一辆装满了意识的列车,而良质则是引导这辆列车的铁轨,在这辆列车之外是疯狂的领域。他知道要了解良质就必须离开神话。是神话,神话就是疯狂。神话认为这个世界的组成成分是真实的,但是这个世界的良质是虚假的。这就是疯狂。把一切都联结起来了
【29】
- 你可以从他们的脸上看到寂寞,先是它们眼中闪过一丝搜寻的神情,然后一旦看见你,你对他们来说便只不过像一个物体,算不得什么,而不是他们想要寻找的对象,因为你不是电视上的人物。造成这种寂寞的主要原因就是科技,就是科技的产品,但是我希望说明一点,真正的祸首并不是科技本身,而是科技所带来的一种趋势,物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手机不是如此嘛)如果有的人工作很枯燥——或者手中的工作迟早都会变得很枯燥——为了让自己过的愉快些,他会开始选择良质,然后悄悄地为自身着想而追寻这个目标,因此使自己手中的工作变成一种艺术。他很可能会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更有趣的人。而对他周围的人来说,他也不再是物体,因为他选择了良质。不只他自己和工作受到影响,在他周围的人也会逐渐改变,因为良质会像水波一样荡漾开来。他手中的工作具有良质,于是会让人有不同的感受。感受到的人会觉得这种感受不错,就可能会把它传播给别人,这样一来良质就会不断繁衍开来。良质,一种天生的感受力……开始重视这项极大的资源——个人的价值我们的确需要重新珍视个人的操守、对自我的信赖以及老式的进取心。今日科技的趋势—做虽然合理但是没有任何好处的事。这就是问题的根源。理性的鬼魂。理性和良质分家了,而且互相对立,良质被迫屈居于理性之下。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学是一种艺术,因为它是一种理性的知识系统从他的文章里面嗅不出他对自己有任何怀疑现在进入任何一间教室,你都会听到老师不断地分析又分析和解释其间的关系,然后树立很多的原则,研究各种方法。你听到的只不过是亚里士多德数千年的鬼魂在说话辩证法一般是就对话本质的层面而言,也就是两个人之间的对话。在今天来说,它表示逻辑的讨论,两人经由交互盘问而找到真理。柏拉图深信辩证法是追求真理的唯一方法,唯一的一种。一个人如果不是柏拉图的信徒,就是亚里士多德的信徒。不能忍受亚里士多德永无止尽的分析,必然会喜好柏拉图天马行空的概念。不能忍受柏拉图高远的理想主义,必然欢迎亚里士多德的实际。柏拉图认为得道非常重要,每一代都不断有这样的人出现,殚精竭虑地寻找宇宙存在的源头。而亚里士多德则代表了维修摩托车的技术人员,他喜欢世间万象。从这个角度而言,我自己就属于这一派,我喜欢从周遭的事物里找到佛性。(良质-真善美)代表善的智者和代表真理的辨证学者为人类未来的世界走向而争斗。真理这一方赢了,而善输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接受事实很少有困难,而接受良质的阻力则很大。早期希腊的哲学思想代表人类开始有意识地寻找不朽的事物。在那之前,所谓的不朽的事物在神话的范围之内。然而这时,由于希腊人开始冷静客观地去观察周遭世界,因而培养出了抽象思考的能力。这让他们可以将古希腊的神话视作想象的产物而非真理。爱奥尼亚的哲学家将新神话转化成了哲学。它由新的角度显现出自身的永恒性。水-空气-数-火赫拉克利特学派的学者叫它火,同时也把火的变化当做起源的一部分。他认为宇宙之间存在着一,也存在着万物,而一是宇宙的起源,隐藏在所有的事物当中。阿那克萨哥拉则首次认为一就是人类的心灵。阿那克萨哥拉和巴门尼德有一个信徒叫做苏格拉底,日后完整地诠释了他们的思想赫拉克利特学派认为永恒的起源是变和动。而巴门尼德的门徒芝诺则通过一连串矛盾的议论证明,动与变是幻觉,真正恒常存在的是寂然不动早期的人道主义这,是老师,它们认为所有的定理真理都互相有关,而人是衡量一切的标准。这些就是古希腊的智者。于是,苏格拉底壮烈的牺牲和柏拉图蹩脚的文章所带来的世界,就是我们今日所知道的西方世界。如果不是在文艺复兴时期重新发现了科学的真理,我们和史前时代人类的水准差不了多少。而科学思想、科技以及其他人类系统化的作为就是其中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使希腊的战士表现的如此神勇?是对自己的责任感—卓越,它贯穿了希腊人整个的生活。(自我要求-自我荣耀)良质就一直是绝对的存在。《奥德赛》中的英雄是伟大的战士,足智多谋……同时也会因为听到美妙的歌曲而感动流泪。事实上他是一个非常杰出的万能选手,他已经超越了希腊文里的“卓越”。“卓越”暗示着对生活的完整或唯一性的尊重,因而不喜欢专门化。它还暗示着对所谓的效率的轻视—它具有更高等级的效率,它不止要求生活的一部分卓越,而且要求生命的本身就很卓越。只有在失去的时候才有所获得—梭罗往往我们对别人指责最严苛之处,就是我们最害怕自己的地方(自己的人际关系)比如说马性和马分离,认定马性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是固定不变的观念,而马则是毫不重要的一时现象。马性是纯粹的理念。而一般人所看到的马,只不过集合了马不断改变的现象。所以一匹会排泄、会随意走动的、会倒地死亡的马,并不会影响马性,因为马性是不朽的理念,会永远存在。 柏拉图给予卓越最高的地位,仅次于真理和达到真理的方法-辩证法亚里士多德认为马的现象,也就是它会吃草,给人做交通工具以及会生小马,需要得到更多的重视。他认为吗并不仅仅有现象,这些现象附着于某一种东西,这种东西是一种独立的存在,就像理念一样,是不会改变的。它就是本质。善的观念变成一支被称为伦理学的次要学科,它主要讨论的课题是理性、逻辑和知识。这时卓越已经死了,而大学则以学科和逻辑作为建校的根基;针对现存世界的实际延伸出无穷的形式,然后称其为知识。而把这些形式传给下一代就是系统。
【30】
- 一元论之间所产生的差异主要在于“这一位”的特性,而非“这一位”的本质。由于“这一位”是万物的源头,包含了一切,所以它不可能用这些事物来定义,因为不论你用什么去定义它,你所用来定义的事物都无法达到“这一位”的层次。“这一位”只能通过比喻来描述,而苏格拉底则选择用天地的比喻让人明白,如何利用两匹马拉的车把人拉向“这一位”“这一位”他是由两匹马拉着,一匹是高贵的白马,性情温顺,而另外一匹当然是顽固热情的黑马。这匹白马永远帮助他奔向天堂之门,而黑马则永远带给他挫折。这匹白马就是温驯的理性,而这匹黑马就是黑色的热情。辩证法是逻辑的源头,但是却来自于修辞学,而修辞学则是神话和古希腊诗学的传承。这在历史上和常识上都确有其事。而诗与神话则是史前人类对周遭世界的反映,而且以良质为根基。所以,归根结底,是良质而非辩证法酝酿了我们所知的一切。(良质-诗与神话—修辞学—逻辑学)理性教会就像所有有组织的机构一样,并非源于个人的优点而是源于个人的弱点。理性教会要求的并非能力,而是无能。一个无能的人才容易受教。而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总会带给别人威胁感。这种思想不值得他去尊敬,因为它是一种劣质的生活方式。绵羊能过怎样的生活,决定权在牧羊人。如果你在晚上把一只羊放到雪线以上,狂风吹来时,羊可能会吓得半死,然后会一直哀嚎到牧羊人找到它为止。当热,来的也可能是狼。斐德洛望着窗外,为这位老牧羊人、教室里的羊和狗而悲哀,而且也为自己永远不可能成为他们的一份子而悲哀。这就是这个城市的灵魂。盲目、巨大、邪恶而没有人性它们每一个人都想从知识的角度去界定良质,但是现在他发现自己和良质的距离非常遥远。你必须独自经过那死荫的幽谷。
【31】
他们走了这么远的路,却到达了一个永远无法探知深度的神秘之处。它是一切的源头。
【32】
如果你有正确的态度就不难。事实上难得是要有正确的态度。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王门“四句教”看似简单,其实正如王阳明自己所说:“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我此良知二字,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
王阳明的“心学”看似深奥,但一经说破,却明白易懂。正直,仁爱,清廉,简朴,以及知耻知荣,修身励志等等,这一切美德的根本基础,都是晶莹纯洁的“良知”。因此,“致良知”的学说,其实就是利他、利众、利社稷国家的立德之学。
本文标题: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160724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15536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