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平台的价值来源于标准化,因此,越是标准化的商品或服务,越容易进行数字化转型。像亚马逊、京东、当当这样的电商平台,多是从书籍、...
数字平台的价值来源于标准化,因此,越是标准化的商品或服务,越容易进行数字化转型。像亚马逊、京东、当当这样的电商平台,多是从书籍、电子产品这些标准化程度很高的商品起步。相比商品,服务是高度非标化的,所以服务业在数字化过程中,需求的标准化就显得更重要。而且不同类别的服务,比如手艺人、医生、教师等,标准化难度也不一样。以滴滴打车和河狸家为例,出行的标准化就比“美”容易得多:滴滴载乘客出行的过程就比河狸家美容操作服务的过程更容易标准化,滴滴使用的汽车也比河狸家使用的花样繁多的美妆产品更容易标准化,司机也比手艺人更容易标准化……像打车、点外卖、寄快递等过程简单、不确定性低、信息不对称程度低的服务目前基本已经实现了数字平台化。而河狸家以“手艺人”为供给方的服务模式的标准化难度很高,所以,这意味着河狸家的商业逻辑链条比较长,其标准化的过程是条艰苦之路。
什么是“工具化”呢?简而言之,就是提供一个供需链条上某个环节的数字化工具,帮助供需双方提高匹配效率、扩大市场规模。
任何一个行业,需求和供给之间通常有一个很长的链条。数字技术通过生产要素精细化、生产过程标准化,可以将供给和需求之间的链条切分至很细的颗粒度。在供需链条的任一环节都有数字化的潜在机会,都可以设计数字化的工具。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打车这个场景里,数字平台就以极细的颗粒度管理生产要素:汽车不仅是一个代步工具,数字技术可以记录其位置、运行轨迹、车速等;同时,生产过程也被拆分并标准化为5个环节——乘客下订单、司机接单、接送乘客、付费、服务评价。其中,只有“接送乘客”这一个环节不能在线上完成,其他环节都可以线上化。那么打车平台就可以从做一个匹配司机一乘客的数字化工具做起,以此为基础向外拓展其商业形态。
几乎所有行业都有类似的数字化机会。保洁阿姨打扫卫生、保姆照顾孩子、化妆师为顾客化妆,这些服务环节都无法在线上完成,但是供需匹配、服务评价、劳动者管理这些环节却都能够实现数字化。在地理位置定位、派单算法等数字技术的基础上,平台可以匹配海量的供需信息,迅速扩大市场规模,提升服务效率。正如峰瑞资本创始人李丰所说:“在既有的数据化供需链条上,如果有新的环节实现了数据化突破,就极有可能形成新平台。”
“工具化”常被视为数字时代对劳动力市场的负面影响之从数字化到智能化的过程中,由于算法主导着供需匹配和劳动者管理系统,那么在服务业中,那些重复性、流程性的工作岗位就会听命于系统算法,技能更趋于单一和低端,从而沦为算法的工具,就像上一章讲到的困在系统里的骑手、网约车司机等。
但另一方面,每一块乌云都镶着金边。像医生、教师、广告设计师这样的创意型工作,其核心技能包括创造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交能力等,都难以“编码”,不会被数字技术取代。这个时候,数字技术反而会变成劳动者的“工具”,替他们加杠杆。
《微粒时代》是我很喜欢的一本书。书中阐述了数字化未来的一个画面:“数字技术”成为社会背景,各种技术应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变成了基础设施,为个体赋能。在这个意义下,提供“工具”的数字基础设施其实比很多所谓的“平台”更有价值——平台可能空空如也,但是数字世界里的路、桥、交通工具,在那些有流量的地方,都会成为最有价值的资产。
那种商业模式为王,讲故事的年代基本结束,从基本需求出发做好产品的时代来临。还是那句话,“平台”就是规模经济,一定会不断大吞小,直到一家或者几家大的共存。经过十来年数字化洗牌后,大“平台”的空间也越来越小,而好“产品”的延展性要大得多,产品有更大机会去定义出自己的需求。当时一句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话让我印象很深刻。
“我们社会不需要那么多解决最后三公里,解决最后一公里,再解决最后500米的‘创新’,也不需要那么多买个芒果还交个朋友的‘创新’,我们需要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好产品一吃得好,住得好,穿得好,用得好,玩得好。”
从历史上看,技术变革大都会经历概念泡沫期,人类社会会通过概念和叙事的泡沫完成认知转变。就像著名咨询公司提到的技术成熟度曲线所描述的:
在新兴技术刚刚崭露头角之后,人们对于新兴技术通常会有不合实际的预期,伴之以媒体炒作而到达泡沫的顶峰。但是此时新兴技术还未广泛应用,尚未对社会生产造成深刻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预期逐渐冷却至低点。但技术成熟后,开始对生产效率产生实际贡献,期望又重新上升。最终该技术经过数代的演进,慢慢成了主流常识,进入稳定应用阶段。
前数字技术就像一管蓝色颜料掉入水中,小块水域颜色变化引起惊叹,逐渐地,颜料溶解在水中,水变成蓝色,商业模式都逐渐围绕着数字化逻辑而展开,数字技术成为秩序本身,又变成“常识”。
新鲜词语变得不再新鲜,数字化“概念”带来的资金和认知泡沫都逐渐褪去,一切都是原来的模样,商业逻辑回到最基本、最重要的事:是否能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从普通人的角度来看,要对抗被分化的命运,“创造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社交能力”已经成为不选之选。
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化的兴起,信息数据的检索和处理、行政管理以及传统的体力劳动将更多地由算法和自动化机器完成,而创造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社交能力等技能的价值则越来越高。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1年未来就业报告》估计,到2025年,自动化和人类之间全新的劳动分工将颠覆全球8500万个工作岗位。随着数字化水平的提高,对于数据录入、会计记账和行政支持等角色的需求正在减少。但同时,数字化革命也将创造9700万个新岗位,而创造力、分析思维和灵活性将成为最为需要的顶级技能。
湖畔大学教育长、阿里巴巴集团前参谋长曾鸣教授曾说过:“创造力是未来价值创造的源泉……谁能够创造性地想出一个新的场景如何被在线化、数据化,谁就能赢得未来。”这是他观察研究“智能商业”的演进后得出的最具有前瞻性的洞见。同样的,谷歌首席经济学家范里安也在2021年说:“你必须独特稀有,才能对抗规模化。”
不管我们工业时代的正规孕育体系是否做好了这个准备,现实世界的变化已经在路上。
数字化技术进步的冲击下,生产环节“专业化”“细分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劳动技能需求的变化速度大大加快,重复性、流程性的工作岗位大多岌岌可危,而依赖于人类创造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社交能力等的技能工作岗位则会不断扩张。
在数字化时代,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重塑各行各业的生产流程,因此,传统工作岗位的定义与边界也都在变化。每个劳动者都需要更新自己的职业技能包,才能在数字化时代找到自己的赛道。农民的工作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变成了操作无人机、直播带货、利用人工智能“猪脸识别”养猪;越来越多的金融分析师们开始学习Python、R语言等编程语言和数据挖掘工具……
换句话说,你唯一要做的,就是不要被教育体系的“专业”所定义,而是要挖掘自己的技能点,要自己定义“专业化”。
人人皆有禀赋,激活它。
“推开世界的门,你是站在门外怕迟到的人,捧着一颗不懂计较的认真,吻过你的眼睛,就无畏的青春。”
失去的永不复返,世守恒而今倍还
……
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
——刺猬乐队《火车驶向云外,梦安于九云霄》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