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可以有哪些理解和例子

发布时间: 2023-10-12 14:01:3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作文 点击: 95

《道德经》中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什么意思?《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也是道家的代表著作。《道德经》有时也被称作《老子》或《...

关于“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可以有哪些理解和例子

《道德经》中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也是道家的代表著作。《道德经》有时也被称作《老子》或《五千言》,是老子阐释自己的道家哲学思想时写的。《道德经》表达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并且闪烁着朴素辩证法的光辉,为我国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与角度。《道德经》中有一句“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什么意思呢?

这句话的上下文其实在《道德经》中是这样的:“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就这两句话而言,意思是说,越好的音乐,它发出的音调就越稀,能听懂的人也就越少;越好的形象,也就往往是无形可寻的。这就像《道德经》开头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就是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因为老子认为,世间万物生于“一”,而由“一”生出“二”,然后“二”生出“三”,最后“三”生万物。那么,越好越大的东西,无论是音乐还是形象,必然是越接近自然的,越返璞归真的,也就是越接近老子所说的那个原初的“一”的。那么,既然,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越“大”的音,发出的声音反而稀,而越“大”的形象,为什么反而是无形的,因为它们更接近自然与原初。

同样地,在“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后面,便是那句“道隐无名”了。这便是老子要通过音乐与形象由浅入深,用具体一点的例子来说明“道”。最好的,最自然的“道”,也就是“无名”的,不可言说的。这正像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的《长恨歌》里所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

所以,《道德经》中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意思是说,越好的音乐反而音调越稀,越好的形象反而是难以看到的,因为它们更接近道家所说的“一”,更接近原初。这样从侧面具体说明了老子“道隐无名”的观点。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句话的意思是指耳不能听,因为五音乱耳,使人失去了大道的声音。 也指“最大的声音是没有声音的 ”和不要显刻意,不要过分的主张,要兼容百态。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意思是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最大的东西一般看不出棱角,宏大的气势景象没有一定之形。这是一种哲学,也是一种美学,细细品味,道理自从中来。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越是好听的音乐越是悠远低小,越是宏伟的形象越是缥缈无形。”这其实就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推崇的一种美学观念,他觉得真正的美是自然的,非人为的。
《道德经》中大音希声的意思是最大的声音反而听起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象。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该如何理解?

老子说:“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并将其视之为“道”的最高境界,可谓精辟至极。音乐至最华美反而听起来变得平淡缥缈了,形象至最完美反而变得不着行迹了。做人也要做到最高明,那就是将“与众不同”变成“平庸无能”。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

所谓“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是说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适时表现出虚弱不堪,无法成事的样子,以此来迷惑强大的对手。在厚黑处世中,可以用此计施于强敌,在其面前,尽量锋芒敛蔽,忍住自己想有所表现的欲望,表面上百依百顺,装出一副如睡似病的模样,使对方心生鄙夷,不起疑心,一旦时机成熟,即如闪电般地将对手击败。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猎人想捉住老虎,就装成了一只肥猪,学着猪叫,这样既可引出虎来,又可使其不加戒备,等到时机成熟,再猛然出击,打它个防不胜防。李宗吾认为,在强大的对手面前,可以先装出软弱无能的样子,使其不存疑心,一旦有机可乘,出其不意,可一举将其降服。三国时期司马懿就是靠这招,最终杀了曹爽。

公元238年正月,魏明帝曹睿病重。在龙榻上,魏明帝拉着司马懿的手,将年仅8岁的太子曹芳托付给他。司马懿痛哭流涕,发誓效忠。当天,魏明帝死去,太子曹芳即位,史称魏齐王。两位辅政大臣,司马懿德高望重,曹爽则年轻浮躁。为了加强自己的实力,曹爽多次提拔自己的亲信担任京城重要官职。不久,曹爽又奏告小皇帝,说司马懿德高望重,官位却在自己之下,甚感不安,应将他升为太傅。

曹芳应允,将司马懿封为太傅,架空了他的权力。然后,曹爽命尚书省官员凡事要先奏告自己,从而独揽大权。专权后的曹爽一天天骄横自大,像一只急速膨胀的气球。

此时,司马懿却压制住自己的情绪,始终对曹爽保持谦虚恭敬。到了公元247年,曹爽已经基本控制了朝政,京城的禁军也都掌握在他的手里。于是朝中的大事,曹爽就基本上不再同司马懿商量了,偶尔司马懿发表些意见,他也根本不听。

对此,司马懿表现的似乎并不计较,依然表现出谦恭的样子。此后不久,他的风瘫病复发了,便回家静养,不再管事。这一病差不多就是一年。

曹爽开始对他还不太放心,公元248年冬他的心腹李胜将出任荆州刺史,他特地让李胜去向司马懿辞行,观察一下司马懿的动静。李胜到了司马懿府,见司马懿让两个婢女在两旁扶着,才站得起身来招呼李胜,他接过一个婢女拿来的外衣想要穿上,不料手颤颤抖抖,衣服又掉在了地上。

随后他坐下,用手指了指嘴,表示要喝水。婢女就端来了一杯稀粥。他接过粥送到嘴边,慢慢地喝,只见汤水滴滴答答地往下落,弄得胸口上湿了一片……

李胜回到曹爽那里,将司马懿的情形一一禀告,最后说:“司马公没有多少日子可活了,不足为虑。”这样一来,曹爽算是彻底放心了,从此再也不加防备。公元249年正月,皇帝曹芳出城祭扫魏文帝的皇陵,曹爽兄弟也跟随前往,只带了少量的卫兵。

他们出城不久,在曹爽府中留守的部将严世忽听到街上有大队人马跑动的声音,心中起了疑心,马上登上城楼察看情况,他一看大惊,只见司马懿坐在马上,带着一支军队向皇宫的方向狂奔,虽然司马懿已经是白发飘飘,但精神依然矍铄。

最后,司马懿逼迫曹爽自请降职,后又诛他三族,不可谓下手不狠。司马懿通过一场兵变,一举击败了曹爽及其同党,牢牢掌握了政权。他的这一招“虎行似病”,着实给曹爽之流有实权没实力的人上了一课!

曾国藩说:“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他攫鸟噬人的法术。故做人要内挺内坚,才华不逞,才有任重道远的力量。”李白也曾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可算把这隐藏实力,“虎行似病”刻画得入木三分。

当然。如果装病“装”进了状态,忘了本来的意图,反而被人所乘,那就得不偿失了。一味地厚,一味地忍耐,而忘记了自己的真正目的,那跟厚黑学的出发点就背道而驰了。

富而不奢,富而不骄

富有是每个人都向往的,当然,这里说的不仅仅是生活物质上的富足,“富”还包括那些在各自领域里取得的成功。人生难得富贵,富贵了要做到“富而不奢,富而不骄”殊为不易,但也正因为其不易,那些真正做到的人才受人们尊敬。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后,人们在称赞他时总是不吝惜任何褒扬之词,如力学之父、微积分之父、最伟大的天文学家、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天才、有史以来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等。

牛顿却说:“我不知道别人怎样看我,我自己以为我不过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常常为发现一块比平常更美丽的贝壳而沾沾自喜,对面前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无知。”

正是这种从不骄傲也不炫耀的个性,使他备受尊重,也令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没有在“小小”的成就面前迷失了自己;也正是这种谦虚、不焦躁的个性让他在发现了万有引力后,在光学及其他的研究上都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牛顿从来不拿自己的科学成就来当炫耀的资本,也从来不会放过任何一点继续发现科学原理的线索。无论取得多么伟大的成就,他一直保持着谦虚、清醒。

正是由于这种富而不骄的个性,才让他没有停止自己寻求真理的脚步,才获得一个又一个震惊世界的科学成果。

再如,戏曲舞台演出时,很多演员总想“坐中间,当主演”,一旦取得点成就,就耍起了大腕,把谁都不放在眼里了。但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尚派”艺术创始人尚小云先生却从不把自己看成大腕,他对每个人都和蔼可亲,照顾同行,而且经常主动要求当配角,给一些年龄比自己小,资历比自己浅,甚至辈分比自己低,艺术成就及社会声望都比自己差的演员配戏,这似乎是件不可思议的“怪事”。

20世纪20年代初,弱冠之年的京剧旦角赵桐珊在北平广和楼演出《乾坤福寿镜》时,尚小云特意去观看了一次。其实该剧早已是尚派代表剧目,而且蜚声剧坛,尚小云曾将此剧传授给杨荣环、孙荣惠以及吴素秋等人室弟子。然而看完赵桐珊的演出后,尚小云觉得“失子惊疯”中胡氏的疯癫形态,被赵桐珊演得逼真而且深刻,于是托人说合,凡自己专场演出此剧,就请赵桐珊饰主角胡氏,自己配演丫环寿春。此举使赵桐珊极受感动,也被戏曲界一时传为佳话,因为赫赫名家给一位声誉及成就都比自己差的演员当配角儿,实属罕见。尽管此时的赵桐珊也是一位赫赫名家,而且会戏甚多,所饰人物又都光彩夺目,被人称作“能派”,但与尚小云相比其声誉毕竟有些相形见绌。

正是尚小云这种“富而不奢,富而不骄”的真性情,让他不但被同行敬仰,世人爱戴,也令他自己在艺术上不断进步、精益求精,终成为一代大家。

牛顿和尚小云都分别是自己领域里的泰斗人物,而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成就,与他们“富而不奢,富而不骄”的个性息息相关。他们从不会为了一点点成就便沾沾自喜,不会拿着那点成就四处炫耀,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在百尺竿头更讲一步。

得意莫忘形,有酒莫尽欢古人云:“满招损,谦受益。”做人一定要谦虚,不故步自封、不自满,更不能自以为是,要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

谦虚谨慎者很少犯错误,也不易被人利用;聪明伶俐、骁勇悍战的人,一旦飘飘然,得意忘形,那么很容易犯错,从而受到巨大损失。

三国时期,刘备帐下五虎上将之首关羽,乃一代英雄,勇武盖世。但最终却死在了一时的得意忘形之上。

关羽一直最受刘备器重,所以被委以驻守“根据地”荆州的重任。以关羽之勇武,当然谁来攻打都只有吃败仗的份。曹操派曹仁来攻打关羽,反被关羽打败,吓的曹仁固守樊城不敢应战,向曹操求救。曹操急忙派于禁为先锋,庞德为副将,大举七军之兵,来救曹仁。关羽乘八月天气暴雨时节,驻兵襄江之上。等到水涨船高的时候,关羽大军乘着战船从上游直杀入于禁驻兵的下游。大水淹没了于禁七军,关羽大败曹兵,活捉于禁,斩杀了庞德。

关羽水淹七军,志得意满,觉得拿下樊城是轻而易举之事,却没有想到这时孙权正打着荆州的主意。本来关羽一代名将并非莽撞之人,可惜他这次却因为新立战功,得意至极,轻易就上了吕蒙和陆逊的当。

吕蒙也算个为将之才,关羽对他虽并不放在眼里,可也还是提防有加。为了攻下荆州,吕蒙采纳陆逊的建议,装病辞职,回到都城养伤去了。孙权故意派陆逊这个默默无名之辈驻守陆口。这样一来,关羽更是不把东吴放在眼里了。再加上陆逊一到陆口就写信给关羽,对关羽赞赏有加。他在信上说:“您观察敌人的破绽,乘机发兵,亲自率领纪律严明的队伍行军布阵,以很少的兵力取得了重大的胜利。战绩堪称伟大。敌人的溃败,对于我们同盟国来说,也得利不少,所以一听到您获得大捷的消息后,我们都大肆庆贺,真想也跟着您一起席卷曹贼,共同辅佐汉室。……我早就仰慕将军的风采,渴望能得到您的教诲。曹将于禁被您擒获,远近的军民都为之欢欣鼓舞,并且认为将军的功勋足以永垂后世,即使是从前晋文公退避三舍、大败楚军的城濮之战,淮阴侯韩信的背水立阵、摧毁赵国的宏图大略,也都比不上您这次大胜的功劳啊……”

关羽见陆逊这么谦虚,便把假话当成了真的,再也不怕东吴的兵力,就把自己的守军调了一大部分到樊城来,准备和曹仁决战。陆逊把这些情况探听得清清楚楚,然后便一一向吕蒙作了报告。于是吕蒙趁夜袭击荆州,大获全胜。关羽就在这种情况下,被人轻而易举地击败了,落了个败走麦城、被俘身死的结果。

骁勇善战、勇武盖世的关羽之所以落得败走麦城,身首异处的悲剧结局,不能不说与他的自视清高、得意忘形有关。事实上也正是他的得意忘形的性格让他拒绝了与东吴的联姻,从而走向了灭亡。自古至今,这种失败的教训数不胜数。所以我们要时时不忘提醒自己,千万不要一时得志便忘乎所以,忘了身后的危险。

屈伸有度,才能进退自如

古语有云:“小不忍则乱大谋。”自古英雄都是屈伸自如之人,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有进时,也有退时,若只知道进,不懂得退,所有的大事业都要半途而废。所以,自古就有“能屈能伸方为大丈夫”之说。

唐高祖李渊就是个最会屈伸之道的人。他从不意气用事,总是能审时度势,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决定和行动。所以,李渊才能在隋朝末年天下纷争、群雄并起的乱世之中,乘势而起,由弱变强,最终统一全国。

李渊做山西、河东抚慰使时,奉命缉捕盗贼。一般的盗贼李渊自然是手到擒来,不费吹灰之力,但对北方的突厥部落他却是无能为力,因为突厥拥有铁骑,民众又善于骑射,李渊是屡战屡败,这令他大伤脑筋。

后来,李渊被封为太原留守时,突厥竟然用数万兵马多次冲击太原城池,李渊命人率兵攻打突厥,却几乎全军覆没。后来还是用了疑兵之计,才勉强退了突厥兵。突厥还支持和庇护郭子和、薛举等人起兵闹事,令李渊更是防不胜防。

在如此威逼之下,很多人都觉得李渊肯定会怀着满腔的仇恨与突厥一决生死。不料李渊竟派谋士刘文静为特使,向突厥曲节称臣,并表示愿意把“美女、玉帛”全部送给突厥可汗。

众人看到在受如此大辱的情况下,李渊居然做出这种屈节让步的举动,都感到是莫大的耻辱。但李渊却“众人皆醉我独醒”,他对部下说,虽然屈节让步有辱尊严,但只有做到能屈能伸才可以成为大丈夫,才可以成就一番大业。

根据当时的天下大势,李渊已经下定决心起兵反隋。可要起兵成就大业,只有向西进入关中,才有号令天下的可能。但要西进关中,太原是一个万万不能丢失的根据地。

要如何才能既入关中,又保住太原呢?当时,李渊手下一共只有三四万人马,就算全部驻守太原,也难以应付突厥的侵袭,更不要说再西进关中了。唯一的办法只有采取和亲政策,让突厥拿些好处。所以,李渊不惜屈节让步,向突厥称臣,再与之约定,平定京师之后,土地归李渊,美女、玉帛全部都归突厥。

唯利是图的突厥既有好处可拿,自然愿意与李渊修好。由于李渊的屈节让步,在攻打关中的过程中,他从突厥那里得到不少资助。突厥可汗一路给他送了不少马匹士兵,加上李渊购买了大量马匹,很快就建立了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骑兵队伍。

虽然,很多人对于李渊当时的屈节让步行为不齿,但在当时情况下,李渊的选择可以说是明智的。它使弱小的“李家军”既平安地保住了太原,又顺利地西进打下了关中,并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

忍一时之辱成万世功业,没有一点气量胸襟很难成大事。自古英雄多磨难,能屈能伸方为大丈夫。若不能忍常人之所不能忍,屈常人之所不能屈,就不会成常人之所不能成,功常人之所不能功。只有把眼光放到最远,胸襟包住天下,能做到屈伸有度,才能在茫茫人世之中做到进退自如,成就一番大事业。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意思是了解作战双方的力量对比才能在战争中掌握主动,最后取得胜利。战争如此,生活也如此,做到知人,正确地评价别人,不抱偏见是一件很难的事,所以自古就有“知人者智”的说法;而尤其难得的是知己,不夸大自己、不小看自己,真正做到正视自己。所以拥有这种品质的人往往也会受到人们的尊重。

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年轻时,管仲家穷,鲍叔牙家比较富有,但是他们之间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管仲和鲍叔牙早年合伙做生意,管仲出很少的本钱,分红的时候却拿很多钱。鲍叔牙从不计较,他知道管仲的家庭负担大,还问管仲:“这些钱够不够?”

有好几次,管仲帮鲍叔牙出主意办事,都把事情办砸了,鲍叔牙也不生气,还安慰管仲说:“事情办不成,不是因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为时机不好,你别介意。”管仲曾经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被辞退,鲍叔牙对人说不是管仲没有才能,而是因为管仲没有碰到赏识他的人。管仲参军作战,却临阵逃跑了,当别人都在嘲笑管仲怕死时,鲍叔牙却没有,他知道管仲是因为牵挂家里年老的母亲。

后来,管仲和鲍叔牙都在齐国当了官。当时齐国很乱,王子为了避祸纷纷逃到别的围家。管仲辅佐在鲁国居住的公子纠,而鲍叔牙则在莒国侍奉另一个齐国公子小白。

不久,齐国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国家没有了君主。公子纠和小白听到消息,急忙动身回齐国,想抢夺君位。管仲带人截击公子小白,然后准备用箭射死他,谁知箭正好射到小白腰带上的挂钩,小白装死骗过管仲,逃回齐国。

因为有内应,小白得以先入齐都,做了国君,史称齐桓公。当年,鲁国进攻齐国,齐桓公发兵抵御鲁国军队,同年秋天,齐军打败鲁军。安定下来后,齐桓公想让鲍叔牙做齐国丞相,并想杀掉管仲以报一箭之仇。谁知鲍叔牙却说:“我有幸追随您,您终于做了国君,您尊贵已极,我已经无法使您更加尊贵了。

您若只想治好齐国,现在有我鲍叔牙也就够了;可您若想成就王霸之业,非得用管仲不可。管仲治理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国家就能强盛,这样的人是不可缺少的呀!”齐桓公不同意,他说:“管仲当初射我一箭,差点把我害死,我不杀他就算好了,怎么还能用他?”鲍叔牙仍是不遗余力地劝说齐桓公。

齐桓公终于被鲍叔牙说服了,把管仲接回齐国。管仲回到齐国,当了丞相,鲍叔牙甘心做管仲的助手。在管仲和鲍叔牙的合力治理下,齐国成为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齐桓公也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鲍叔牙死后,管仲在他的墓前大哭不止,想起鲍叔牙对他的理解和支持,他感叹说:“当初,我辅佐的公子纠失败了,别的大臣都以死誓忠,我却甘愿被囚困,鲍叔牙没有耻笑我没有气节,他知道我是为了图谋大业而不在乎一时之间的名声。生养我的是父母,但是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但俗话常说:“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很多人并不能受到赏识。但做人可以没有识人之智,却不能没有自知之明,没有“自知之明”是自古以来的“人之患”,做人必须克服此患。人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能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身份的变化,正确评估自己,准确定位,真正做到“有自知之明”。

国学堂:“大象无形,大音希声”!集体无意识是一个生命现象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什么意思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意思是最美妙的音乐是最简洁、最朴素的,它的美妙之处在于音乐中的静默和空灵,超越了音乐本身;最美好的事物,是没有形式的,却又存在于万物之中。

【出处】

这句话的出处是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原文节选】

大方无隅,大器免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译文】

越是方正刻板的,就越容易出现瑕疵和缺陷,越是大气恣意的,越容易不受约束。

越是美妙的音乐,就越是静默空灵,越是美好的事物,就越是无形无相,而又无处不在。

【赏析】

这个观念表达了老子崇尚自然之美的思想,主张遵循自然,尊重自然,追求内在本质而非外在表象。最美好的音乐不在于音符的数量或复杂程度,而在于音乐中静默的部分,这种静默和空灵让音乐的美妙更为深刻和持久。同样,最美好的事物不在于其形式和外表,而在于其内在本质和无形存在,这种本质和存在无处不在,不会因为外在变化而失去其本质的美好。

【创作背景】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生活在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那个时代,中国正经历着诸侯争霸和战争的时期,社会不稳定,人们的生活充满了焦虑和不安。在这种情况下,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的思想,倡导顺应自然,回归本真。他认为,自然之美在于它的自然和本真,而人们追求的美往往是外在表象而非内在本质,因此,他提出了“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美学观念,来表达他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敬仰。

【注释】

大音:指最美妙的音乐;

希声:指静默和空灵之音;

大象:指最美好的事物。

【生活启示】

在我的个人经验中,我发现最好的艺术作品往往是那些没有明显瑕疵的作品,它们的美感在于它们与自然融为一体。例如,一幅自然风景画可能并不需要太多的人为修饰,而是让大自然的美景自然呈现。同样的道理,一个人的成功往往也是基于自然的才华和努力的基础上,而非人为的改变。

这句话也告诉我们,追求至美之境并不需要过度追求外在的形式和表现。事实上,过度追求表面上的美感可能会掩盖真正的内在美。例如,一个人可能外表非常美丽,但是内在却缺乏善良和智慧,这种美感可能是虚假的,不会持久。

因此,我们在追求美感的时候,应该尽量与自然保持一种和谐的状态,不要过度追求表面上的形式和表现,而应该关注内在的质量和精神。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保持自然、简单和真实,这样才能让我们真正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越好的音乐越悠远潜低,越好的形象越飘渺宏远。指“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穿透悠远,越是大气度的往往越包容万物。”

出处: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原文:“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是由老子提出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意在推崇自然的、而非人为的美。

翻译:越方正的越没有棱角,越大的器具越要最后完成,越好的音乐越悠远潜低,越好的形象越飘渺宏远。也就是说,至美的乐音,至美的形象已经到了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反倒给人以无音、无形的感觉。

扩展资料:

大音希声后世影响:

老子《道德经》提出的“大音希声”的观点受到琴人的一致推崇,其思想被阮籍、嵇康、白居易、周敦颐、徐上瀛等人吸收、发展,在音乐审美上形成对“淡和”之乐的崇尚;“大音希声”的思想则为陶渊明、白居易、薛易简等人所继承,使崇尚“希声”之境成为众多琴人追求的目标。

大音希声相符的乐器:

老子《道德经》提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最美的声音就是超然洒脱之声,追求的是一份悠然的意境。古琴是公认的符合其观点的乐器。自古“琴”是汉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乐器,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伯牙、钟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

道教与古琴有着密切的联系,道教教理对古琴美学思想影响深远。道教讲求自然、逍遥和超脱世俗的羁绊,追求的音乐“大音希声”,具有道的境界,所以道教对音乐的精神层面非常看重,讲求弦外之音的审美理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音无声,大象无形

“大声希音,大象无形”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意思是:越好的音乐越悠远潜低,越好的形象越飘渺宏远。喻指“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穿透悠远,越是大气度的往往越包容万物。”

本文标题: 关于“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可以有哪些理解和例子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zuowen/33740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高考语文作文怎么写。可以评价一下我的小说和随笔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