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后,做什么事能有获得感?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我们越来越依赖它们来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任务,包括浏览网页、购物、社交娱乐等等。...
下班后,做什么事能有获得感?
1.运动锻炼
运动是一种非常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还可以减轻压力,改善心情。下班后去健身房或者跑步,不仅可以放松身心,还可以让你感受到身体的变化,提高自信心和获得感。如果你不喜欢室内运动,也可以选择户外运动,比如骑自行车、爬山等,这样还可以呼吸新鲜空气,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2.学习新技能
工作之余,学习新技能也是一种非常不错的选择。可以选择与工作相关的技能,比如学习新的电脑软件、学习新的工作技能等等;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学习,比如学习摄影、学习音乐等等。通过学习新技能,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还可以让自己感到充实和有成就感。
3.阅读书籍
阅读是一种非常好的放松方式,可以让人忘记烦恼,沉浸在书中的世界中。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进行阅读,比如小说、历史书籍、传记等等。通过阅读书籍,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还可以让自己感到非常愉悦和满足。
4.和家人或朋友聚会
在忙碌的工作日里,我们往往无法和家人或朋友好好聚会。下班后,可以选择和家人或朋友一起聚会,可以选择去吃饭、看电影、逛街等等。这样既可以放松身心,也可以增进亲情和友情,让自己感到非常愉悦和满足。
总之,下班后做什么事能有获得感,从而不再需要刷手机,这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无论选择何种方式,都要让自己感到充实和满足,从而忘记手机的存在。
知乎获得感内容是基于什么心理学
心空虚不由自主熟悉害怕
心空虚不由自主熟悉害怕
心空虚不由自主熟悉害怕,心里面空虚难过的时候,整个人都是不舒服的,当你在生活中经历任何在情感或身体方面极其费力的事件时,你身体的生存机制被激活,导致你的心理进入冻结模式,下面看看心空虚不由自主熟悉害怕。
心空虚不由自主熟悉害怕1内心空虚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或者是心理治疗来进行。自我调整,主要是把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提到日程来,增加掌控感和愉悦感,让自己发挥自己的兴趣特长,心理治疗主要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来改善不合理的认知,通过行为放松训练等方式来最终达到治疗的目的。建议平常多和人交流,参加一些娱乐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
感觉心里空虚很难受可能与抑郁症、神经衰弱有关,可以通过心理治疗、口服药物的方式治疗。
1、抑郁症:抑郁症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例如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学、心理社会因素等,患者会出现焦虑、思维迟缓、无助、无望,还可能会出现心理空虚、难受、无精打采等症状。可以去医院进行心理治疗,通过和医生谈话、交流进行治疗,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盐酸氟西丁分散片、盐酸帕罗西汀片等。
2、神经衰弱:神经衰弱是在长期紧张和高压下产生的心理疾病,患者会出现心里空虚难受、精神易兴奋、疲乏,还可能会出现肌力减退、反应迟钝、激动等症状,可以去医院进行心理治疗,在心理医生专业支持下,消除顾虑,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地-西泮片、艾司唑-仑片等。
平时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要过度劳累,可以去户外进行跑步,缓解紧张的情绪。
心空虚不由自主熟悉害怕2一、三种不同产出源
其实,英国诗人托马斯·艾略特很早在他的作品《空心人》中曾写出“生命如此漫长,在渴望和痉挛之间,在潜能和存在之间,在本质和下降之间落下帷幕。因为你的所有是“这”,所以这就是世界的结束方式,并非轰然落幕,而是郁郁而终”。
该诗描绘的正是人们无聊、焦虑并存的生活状态,虽然是1925年但依然能让人感觉到空虚,那这种“空虚感”到底是什么呢?
近些年的研究认为,它是种复杂的主观感觉属于私人体验,不容易被别人看见和描述出来的模糊状态,属于「内在的空洞」范畴,仿佛和焦虑一样让人痛苦。犹如自我意识突然停滞,所做之事和个人发展与各方面关系网无法链接在一起,更无法感受到自己真实的存在,好像与外界隔着深厚的墙面,内心能体验到的是无尽的匮乏感。
被此困扰的人经常感到“无聊、孤独、被孤立”等消极情绪。它的产出源于三个方面:
从人格角度出发每个人都有多重人格,我们的内心混乱、随机或矛盾对立在一次次对峙中权衡利弊后进行和解。但问题在于人格即完整又分裂,为什么呢?
原因是,我们内心的冲突并不是来自不同部分的矛盾和斗争,而是没有使用正确的方法去对人格的不同部分进行「协调组织」。要知道它如同将军,每天需要把各种意见不合的部门给组织到一起并达成共识,使它们不会产生内杠,对你的主要命令快速执行。
可很多人在处理内在冲突时往往出现巨大错误,他们内心对某件事有两个以上不同看法要决策时,往往自己马上跳下裁判席,试图把其他对手全干掉,只保留一个。这种粗暴的方式会造成「白熊效应」,你越想让自己不要什么,那种想法就偏在你认知中频繁出现,令人久久不能忘却。
比如有些人大脑中产生辞职的想法后,脑中还会冒出该不该走?有没有合适的机会?外面环境怎么样?辞了能拿到年终奖吗?各种杂念让内心很拧巴,即使最后决定留下,你的状态也未必很好,原因是没有处理好为什么产生此念头。
如果它长期停留在脑中,自己的日常行为也会发生变化,好比身边的人觉得你言语举动莫名其妙等。
这种内在模式是多数人的处事方式,无法真正的自我和解,因为一次次循环,进而遇到社交、健康等各方面问题会让心中这些冲突变得愈发严重。久而久之潜藏起来的倾向特定时刻会突然占据主导位置,不和谐的冲突也就油然而生。
在他人眼中有一类人看起来很老实、木讷,甚至有时会因性格比较冷漠而被排斥,其实此类人群中部分人属于“情感缺失”。
一般是某些社会性因素造成的心理障碍,它不是种疾病而是一种生活状态。
根据心理学调查表明,具有该特征的人通常表现出严重的自卑心理,即不自信、不善于与人交际、严重者也常常状态悲观等,习惯把自己关在狭小的社交空间中常常伴有狂躁心理。
由于各种外界要素的影响,当我们失去爱的动力(社交、关心等方面)时便会伤害到自我价值观,从而时常感到悲愤或抑郁,在时间的压缩下它会加大自我的.防御感。
这如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拉尔夫·格林森(Ralph Greenson)所强调的,人们不允许一些愿望存在时,这种愿望被压抑了下去,压抑到自己的意识都忘记它们的存在。
然而,在一次次被抹去时你只能用大片的空白来掩盖。
这让自我更难意识到那个一开始想压盖的东西究竟是什么,于是想做而无法完成的事就变成“空期待”。那些不需要尝试就知道会失败的心愿,注定被白茫茫的虚空掩盖进潜意识的黑暗河流中,长此以往空虚感便成为你的朋友。
很多人说空虚是因为没有目标,准确而言完成目标的人同样也存在空虚的状态,为什么呢?
一种人是完成的目标可能不是内心真正想完成的目标,而是“社会目标”或“团队目标”。它如同任务一般,不得不做。没有真正的热爱投入进去,那肯定带来不了非常充实的感觉,对不对?
另一种人虽自身拥有目标但期望值过高,由于每次完成都非常困难但又有强迫型人格要求自己不得不做,那内心就会拧巴。
在完成后的一瞬间尽管非常快乐,可想起未来每次都要「循环往复」的做此事,心中的落差感会不自觉的上头,那伴随着空虚感也会随之而来,其根本元素是没有为目标寻找“意义”。
什么是意义呢?假设从我的角度来看,能从当下事情中感受到多少「满足感」和「价值感」,同时没有偏离自我出发的本心和长远的规划就是“意义”。
说到底,我们能够得到什么启发呢?
内心的冲突、情感的缺失、目标的状态三者任何某个元素都可以使人出现空虚,它是构成的基础条件;但这仅是表层,而空虚的本质实则是丧失「获得感」。
二、两大重要维度
什么是获得感呢?从字面意义理解为:「获得+感觉」。
它有物质和精神量方面,我把它理解为,当做某件事进行回顾时,有没有觉得有所收获和感到内心的满足,进而带着期望迎接下次做事欲望的到来。
反过来,很多人总是喜欢睡觉前制定第二天几点早起的时间或做事计划,然后次日又循环往复的把碎片化时间投入到“游戏”或“刷短视频”中。于是晚上你就会感觉到精神空虚、无聊,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无力感。
因此,对于那些短期就可以得到反馈的事情,它可能是生活中不太重要的事物(游戏、购物、逛街)会给自己增加时间束缚感,好处是能培养获得力。
那些需要我们长期坚持的事,虽获得感反馈周期长,但一旦坚持下来会发现对人的改变非常大。
比如早睡早起,慢慢你会有健康的作息表;又好比锻炼身体,慢慢的你发现自己比别人更有动力。是什么让人的获得感缺失呢?个人认为比较重要的两个方面是:
按照西方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超我的说法,日常三个「我」能否达到一种相对和谐统一的状态,就是自洽的能力。东方王阳明也曾认为只要做到知行合一,人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快乐幸福感。
这些状态多半来源对自己有无清晰的认知和使命达成,比如我知道自己想好好吃顿饭,那么我通过学习烹饪,做了顿丰富的大餐来好好犒劳下自己,就会格外开心,对不对?
其中有条关键奥妙的公式,我被它称为:
自洽力=能力/欲望
当希望提升自洽力时,要么想办法提升能力,要么学会节制自身的欲望,两者达到持平是最佳状态。如果你的能力不能大于欲望行动便会扭曲,内心想各种巧取捷径的方法来快速完成某件事以达到期待的状态,最后结果可能不会令人满意。
所以,我想告诉你:两者某个方面出问题你的生活工作就会出现困扰,多数人能力是可塑性极强,通过方法论或指导并刻意练习能对某项技能熟能生巧。
但在欲望管理方面能做好的人少之又少,这以至于“获得感缺失”。
2021年,柏林大学心理学者们探索人脑内伏隔核与脸-书(Facebook)使用的联系研究,结果中有一项证实,人们在使用社交平台过程中获得的社会认同会对脑基底核中的伏隔核产生作用,获得暂时的,莫以名状的快感。
一言以蔽之就是,在社交网络中晒生活,发自拍,互评论我们会很爽,这是一种「被需要的状态」。
当我们贪婪地获取他人的认可时,期待这种认可过程会把自我怀疑平衡掉,通过别人的认证来说服自己相信,自己的存在感就会上升。人的社会属性决定我们永远无法摆脱周围的人对自己的影响,形成的社交快感链条是「自我销售—他人认同—自我认同」。
也还有说,我们需要他人认同来产生自我认同,这种被需要也是提升“获得感”重要因素。
假设你突然没有被别人需要时,会感觉到认可、信任、归属感的消失,以此无法形成正反馈,长期已久难免会难免产生自我怀疑。如:部门中开会偶尔背着你,你会反复思考我是不是做错什么了?这会让一个人过度因寻求认同,导致不敢表达自己或因别人不认同而长期陷入抑郁状态,那随之而来的便是“空虚感”。
总而言之,获得感来“自洽力和被需要”两个方面,这种驱动力背后实则是物质或精神某一方面的满足,我们据此来寻找机体或心理平衡点。
单从纯粹物质角度出发,在过去人们喜欢用「全副武装」来为自己添砖加瓦提升幸福指数。而现在什么都不缺的时代,人们更关注从精神层面提升获得感,这是本质。那么从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获得感呢?
我见过很多人上来就寻找各种「方法」填补,这并不能从根本破解它,最关键的是,首先要认知到我的空虚来自于哪里?
婚姻家庭治疗师凯特琳·斯莱特曾说,尽管每个人都有空虚,他们整体虽有「内心冲突、目标、情感」三方面,但着眼于细节每个人也许都不同。
三、找到空虚的蛔虫
比如:你感到空虚,可能是因日常社交太多,没有自己时间来思考未来人生是什么样?又或者部分人的空虚来自于职业的不稳定,不确定自己在企业的发展如何?当然还有一部分人来源于“渐渐放弃自我,不再听从内心的期望和愿望”或“想听从内心”但现实不允许自己这样做。
所以每个人的空虚造成的自我放弃也许是不自知、无意的,是因追求完美或寻求他人肯定的。
那么如何找到自我空虚形成的关键要素呢?这里有三个方面:
首先,人的大脑有偷懒习惯,有时身体虽然在做事,但(思维)不一定在哪儿了。有时想想过去的事或令人开心的片段,但总会陷入一些事情的自责或纠结中;有时想象未来基本没有美好的感受,大概率不可避免陷入焦虑中。
这种状态叫做思维闲逛(wandering),就是不加自主的胡思乱想,你以为是放松有时是种压力,你以为的压力有时反而是额外操心。
不妨对照下自己是否有这种状态出现呢?
在我看来“自我觉察”能够有效检索出我从哪个部分单元感到空虚,是因过去的回忆唤起还是压力太大造成的状态紧张?
与此相对的状态是正念(mindfulness),可以描述为人脑主动控制、有目的且专注的模式。
假设你不够专注,那游离的思想就是造成「空虚」进入大脑的要素之一,此要素中想到的“什么”便是我们应该自我觉察的条目。
比如:我是否经常与人做比较?亦或者我只关注别人的需求而忽略自身?我是因为亲人的离开而悲痛?我通过某件事的行为动机想证明、赢得什么?
找个安静的地方用心审视下自己,把它们用笔记下来并认真复盘。
其次,在写出来的事件清单中,要认真探索每个幻想出来的感受是什么状态?它让我有空虚感是因为什么?
得到的答案未必是惊天动力,但你会发现自己感到“无聊、心烦意乱或好奇”。假设难以形容感受,也可以在网上下载份更颗粒化的感受清单(feelings list)作为参考。
最后将注意力放在日常中自我的行为上,这如同反思,“反”注重从外面看里面,像旁观者一样来洞察自身。
著名的管理学家德鲁克自传《旁观者》中,他一直推崇外部视角要跳出去。在一开始将自我抽离出来看自我可能比较困难,但“随着更多的练习短时间内允许自己关注感受,从而会变得更加包容,忍耐度也会有所提高”,就能在更长的时间内循序自己体验更强烈的感受。
总而言之,三者循环下来会发现,空虚有时不是因为表面的「钱太少、社交少、感情淡」等因素,而是我没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或者说为了得到想要的,拼命追逐,过程中舍弃太多无形的要素,如累的没时间休息,没空社交,突然的静默下来觉得努力好像无意义,所以它和获得感呈现正比例状态。
心空虚不由自主熟悉害怕3一
为了停止这种挥之不去的莫名其妙的空虚感,承认自己的情绪,你必须承认并接受它。
你可能无法控制每一种事情,但你可以控制你处理事情的态度。
你感到孤独吗?你是否感到奇怪的麻木?
如果你有这种感觉,请不要逃避,要承认自己有这种感觉,即使它很沉闷或难以被触及,我们好需要花一些时间来处理这种情绪。
也许你想把不好的感觉情绪埋藏起来,或者试图忽略它们,因为不想浪费时间,宁愿去玩游戏或者逛街。
但是治愈的第一步是坐下来处理所有这些感觉,无论它们是好是坏。你所有的感觉都是有用的和重要的。
二
在反思和试图更好地理解这种挥之不去的空虚感的过程中,放下羞耻和责备。
你可能会感到一种羞耻感,在与空虚感斗争的同时,你也可能会感到极大的自我批评和内疚。
心理治疗师和作家艾玛·洛在她为《今日心理学》撰写的文章中指出,麻木只是为了能在令人绝望的情况下更好的生存,而羞愧和自责会使人更加麻木。
虽然一开始会有挑战,但你需要消除任何自责,这样你才能成功地向前迈进。
三
确定你的空虚感的根本原因。
现在你已经承认了你一直以来的空虚感,是时候深入了解你这感受的根源了。
到底是什么在困扰着你?
也许你感到疲惫和焦虑,需要休息一下。也许你感到孤独,因为你觉得与你的朋友和家人之间有隔阂,或者也许你因为最近生活中的困难而感到麻木。
无论麻木的原因是什么,确定这些感觉,并找到它们来自哪里,这将会帮助你前进,因为你已经了解到你空虚的真正原因。
四
当你感到内心空虚、麻木或无望时,注意并欣赏你所拥有的一切。
生活中的积极因素很容易被忽视,要花点时间暂停、反思和计算你的小确幸。
你对哪些事情感到感激?是什么让你每天都想从床上爬起来?是什么让你在这些艰难的日子里坚持下去?
也许你感谢有一个支持你的家庭或有人为你遮风挡雨。
也许你感谢你的宠物一直陪伴在你身边。
或者,你的身体一直很健康,没有生过什么大病。
无论看起来多么微不足道或无关紧要的事情,都要记下来,写下来或打印出来。
使你想感谢的所有事情能够被清晰地看见,让你养成用积极的眼光看世界,来对抗那些负面的情绪。
如何提高学生的在课堂中的获得感
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业,或者想法。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