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爱喝心灵鸡汤韩寒的《后会无期》上映一周,影片话题占据各种热搜榜。虽然影片使用了大段情节宣传“反鸡汤”,但贯穿全片的文艺...
为什么人们爱喝心灵鸡汤
韩寒的《后会无期》上映一周,影片话题占据各种热搜榜。虽然影片使用了大段情节宣传“反鸡汤”,但贯穿全片的文艺金句本身就是一碗香浓的鸡汤。
其实,心灵鸡汤在我国流行已久,比如《意林》、《读者》,它们总试图教你“抛弃物质的枷锁去追求高贵的灵魂”。
到了社交媒体时代,微博、微信、人人上总有各种转发图文消息让你在深夜思考人生道理。今天,壹读君来跟你聊一聊,为什么人们对心灵鸡汤这么趋之若鹜。
这碗鸡汤有年头了
“心灵鸡汤”一词并非国内原创,它来自美国从1993年到2008年出版的系列畅销书《心灵鸡汤》。这些书大多用简短的故事讲述着积极的人生道理,还有针对特定人群鸡汤,比如祖父鸡汤、孩子鸡汤等。
来看看《心灵鸡汤》大陆版各辑标题,第一辑“活着,就有希望”、第二辑“幸福就在身边”、第三辑“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是不是觉得很眼熟?现在那些文艺青年的文风根本没有与时俱进嘛。
在中国,心灵鸡汤最早在诗歌界找到了生长的土壤。80年代末,汪国真的诗句以其朗朗上口、浅显易懂和浓郁的励志色彩成为教科书级别的鸡汤诗句。
90年代,这种行文风格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为大批作者所运用。比如旅美作家刘墉一边讲述自己的生活一边告诉我们“窗外有蓝天,多美的日子!窗外有阴天,多美的日子!”受过哲学科班训练的周国平将心灵鸡汤与哲学相结合,提出“幸福哲学”,“上帝为每个人设计的方案无须更改,重要的是能够体悟其中的意蕴”。
近几年,随着社交媒体兴起,鸡汤传播的场所也发生改变。擅长成功学的李开复、两性情感的陆琪,以及用“非洲草原狮子大象”来说道理的俞敏洪都是典型代表。
心灵鸡汤就是催人奋进、奋进、再奋进
从本质上来说,心灵鸡汤是励志心理学的一种,特点是在谈人生时忽略艰辛过程、直接展示美好结果。它向读者灌输单一的世界观,不符合它逻辑的就忽略不计。读者看到这些故事时,很容易忽略客观严谨的方法准则,变得头脑简单起来。
举个例子,胖和尚和瘦和尚在晒太阳,胖和尚说我要下山行商经营赚钱,最终享受生活在海边度假晒太阳。瘦和尚说我不就在晒太阳,享受你的最终结果了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与其孜孜追求不如珍惜当下。简单鲜明的结果很容易让人若有所悟:原来是这样啊。
好了,如果你稍微多想一步,就会发现讲故事的人利用瘦和尚之口,偷换了概念:胖和尚说要享受生活,在海边度假晒太阳只是享受生活的方式之一,他还可以去旅行、去看戏,而瘦和尚,用晒太阳替换了所有的“享受生活”。
这是心灵鸡汤故事常用的伎俩。
还有一种常用的鸡汤法,是因果倒置。壹读君举个栗子:成功人士必备的十种习惯……内容请自行脑补。总之,它会让你觉得看过之后就能向成功人士看齐,其实,那十种习惯显然不会是成功的充要条件,而其中一些习惯,是你成功了之后自然会有的,比如高端的社交、健身、读EMBA……
总之,心灵鸡汤都力图模糊了事情的因果关系,将个人的能量放到无限大。相同的例子太多了,比如“你远比你想象的要强大”、“发现真实的自我”等,远远高估了个人对外界的影响。
临床心理学博士史蒂芬·布莱尔思在《不靠谱的伪心理学:破解心理呓语的迷思》一书中说,面对复杂的现代社会,人们找到了励志心理学这样一种删繁就简的方法,它轻描淡写地把意见、意识和可靠的事实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给读者一种强大的自我安慰。
也就是说,心灵鸡汤迎合了人们偷懒的心理,不做靠谱、严谨的分析,先用一个故事给你做个心灵马杀鸡,然后直接塞给你一个脑残结果,你还觉得他说的好有道理简直无言以对。
煽情式鸡汤为什么总是受欢迎
在社交网络时代,部分媒体简直在不遗余力地发挥心灵鸡汤的作用,无论是灾难祈福式、还是勇于前行式、亦或成功不远式,品种丰富,剂量齐全。
为什么心灵鸡汤的转发量总是居高不下呢?
不得不说,心灵鸡汤准确地抓住了那些情感脆弱,而又相对缺乏理性的人群。它用一个故事来让人产生共情,比如处在职场、感情中的困境;然后,它不鼓励人理性地看待、分析和解决问题,用精神胜利法来鼓动人的情绪,把负面的东西看成正面的,让人产生一种虚假的力量感。
而倾向感性思维的人,本身就更加喜欢在社交网络上分享。当他们自认为受到感动、鼓舞的时候,分享的欲望就更加强烈。
心灵鸡汤用精神胜利法感动自己,这也是一种心理安慰,美国心理学家史蒂芬·布莱尔思认为,那些鸡汤粉自我安慰的第一步,就是相信思想能够直接影响现实世界。即便有人知道这种影响并不能实现,煽情的段子会用更进一步的空头幻想来构建期许,创造一个虚幻、虚荣、虚假的自我世界。
深谙此道的媒体也在推波助澜。你们期望发生奇迹,我就带你们一起祈祷。你们期望前进,我就带给你们力量。一碗又一碗的心灵鸡汤就这样愉快地灌输给成千上万的人。
但是,对心灵鸡汤迷而言,他们需要的是理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更加关注情绪。偶尔鸡汤一下还好,把鸡汤当成了人生哲学,那才是毁一生。
2.病,消化不了肉。
3.汤里有毒品
为什么人们爱喝心灵鸡汤?
为什么心灵鸡汤一度受人追捧?
韩寒的《后会无期》上映一周,影片话题占据各种热搜榜。虽然影片使用了大段情节宣传“反鸡汤”,但贯穿全片的文艺金句本身就是一碗香浓的鸡汤。
其实,心灵鸡汤在我国流行已久,比如《意林》、《读者》,它们总试图教你“抛弃物质的枷锁去追求高贵的灵魂”。
到了社交媒体时代,微博、微信、人人上总有各种转发图文消息让你在深夜思考人生道理。今天,壹读君来跟你聊一聊,为什么人们对心灵鸡汤这么趋之若鹜。
这碗鸡汤有年头了
“心灵鸡汤”一词并非国内原创,它来自美国从1993年到2008年出版的系列畅销书《心灵鸡汤》。这些书大多用简短的故事讲述着积极的人生道理,还有针对特定人群鸡汤,比如祖父鸡汤、孩子鸡汤等。
来看看《心灵鸡汤》大陆版各辑标题,第一辑“活着,就有希望”、第二辑“幸福就在身边”、第三辑“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是不是觉得很眼熟?现在那些文艺青年的文风根本没有与时俱进嘛。
在中国,心灵鸡汤最早在诗歌界找到了生长的土壤。80年代末,汪国真的诗句以其朗朗上口、浅显易懂和浓郁的励志色彩成为教科书级别的鸡汤诗句。
90年代,这种行文风格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为大批作者所运用。比如旅美作家刘墉一边讲述自己的生活一边告诉我们“窗外有蓝天,多美的日子!窗外有阴天,多美的日子!”受过哲学科班训练的周国平将心灵鸡汤与哲学相结合,提出“幸福哲学”,“上帝为每个人设计的方案无须更改,重要的是能够体悟其中的意蕴”。
近几年,随着社交媒体兴起,鸡汤传播的场所也发生改变。擅长成功学的李开复、两性情感的陆琪,以及用“非洲草原狮子大象”来说道理的俞敏洪都是典型代表。
心灵鸡汤就是催人奋进、奋进、再奋进
从本质上来说,心灵鸡汤是励志心理学的一种,特点是在谈人生时忽略艰辛过程、直接展示美好结果。它向读者灌输单一的世界观,不符合它逻辑的就忽略不计。读者看到这些故事时,很容易忽略客观严谨的方法准则,变得头脑简单起来。
举个例子,胖和尚和瘦和尚在晒太阳,胖和尚说我要下山行商经营赚钱,最终享受生活在海边度假晒太阳。瘦和尚说我不就在晒太阳,享受你的最终结果了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与其孜孜追求不如珍惜当下。简单鲜明的结果很容易让人若有所悟:原来是这样啊。
好了,如果你稍微多想一步,就会发现讲故事的人利用瘦和尚之口,偷换了概念:胖和尚说要享受生活,在海边度假晒太阳只是享受生活的方式之一,他还可以去旅行、去看戏,而瘦和尚,用晒太阳替换了所有的“享受生活”。
这是心灵鸡汤故事常用的伎俩。
还有一种常用的鸡汤法,是因果倒置。壹读君举个栗子:成功人士必备的十种习惯……内容请自行脑补。总之,它会让你觉得看过之后就能向成功人士看齐,其实,那十种习惯显然不会是成功的充要条件,而其中一些习惯,是你成功了之后自然会有的,比如高端的社交、健身、读EMBA……
总之,心灵鸡汤都力图模糊了事情的因果关系,将个人的能量放到无限大。相同的例子太多了,比如“你远比你想象的要强大”、“发现真实的自我”等,远远高估了个人对外界的影响。
临床心理学博士史蒂芬·布莱尔思在《不靠谱的伪心理学:破解心理呓语的迷思》一书中说,面对复杂的现代社会,人们找到了励志心理学这样一种删繁就简的方法,它轻描淡写地把意见、意识和可靠的事实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给读者一种强大的自我安慰。
也就是说,心灵鸡汤迎合了人们偷懒的心理,不做靠谱、严谨的分析,先用一个故事给你做个心灵马杀鸡,然后直接塞给你一个脑残结果,你还觉得他说的好有道理简直无言以对。
煽情式鸡汤为什么总是受欢迎
在社交网络时代,部分媒体简直在不遗余力地发挥心灵鸡汤的作用,无论是灾难祈福式、还是勇于前行式、亦或成功不远式,品种丰富,剂量齐全。
为什么心灵鸡汤的转发量总是居高不下呢?
不得不说,心灵鸡汤准确地抓住了那些情感脆弱,而又相对缺乏理性的人群。它用一个故事来让人产生共情,比如处在职场、感情中的困境;然后,它不鼓励人理性地看待、分析和解决问题,用精神胜利法来鼓动人的情绪,把负面的东西看成正面的,让人产生一种虚假的力量感。
而倾向感性思维的人,本身就更加喜欢在社交网络上分享。当他们自认为受到感动、鼓舞的时候,分享的欲望就更加强烈。
心灵鸡汤用精神胜利法感动自己,这也是一种心理安慰,美国心理学家史蒂芬·布莱尔思认为,那些鸡汤粉自我安慰的第一步,就是相信思想能够直接影响现实世界。即便有人知道这种影响并不能实现,煽情的段子会用更进一步的空头幻想来构建期许,创造一个虚幻、虚荣、虚假的自我世界。
深谙此道的媒体也在推波助澜。你们期望发生奇迹,我就带你们一起祈祷。你们期望前进,我就带给你们力量。一碗又一碗的心灵鸡汤就这样愉快地灌输给成千上万的人。
但是,对心灵鸡汤迷而言,他们需要的是理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更加关注情绪。偶尔鸡汤一下还好,把鸡汤当成了人生哲学,那才是毁一生。
为什么很多人都喜欢在朋友圈发心灵鸡汤?
在我看来,心灵鸡汤大多数都是伪科学,伪科普。看似很美好,告诉你自己要努力,努力就能获得美好的人生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实际上,丝毫经不起推敲。
喜欢在朋友圈发心灵鸡汤的人,大部分都是一些假装自己很努力的人,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用一种假象来蒙蔽自己,今天在朋友圈努力了,就是今天努力了,毫无目标的努力,还不如休息。发鸡汤的人一般都不是那些真正努力的人,真正努力的人是没有时间发鸡汤的。
心灵鸡汤大部分是一些没有意义的套话废话,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说了出来,更加容易让人接受,所谓的人生浓缩的智慧,不过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废话。自己从小到到听到的,看到的已经过多了。谁不知道努力就会有收获,不努力就不会有收获呢。
与其把时间用读鸡汤,不如把时间用在学习一些干货上面,读鸡汤的时候,或许会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但只是一时的,心灵鸡汤都是从宏观的角度去说道理,从未落到执行的细则上。这跟一个老太太跟你讲勤俭节约是一个道理。
人可以读鸡汤,但是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往往忽略个体的实际情况,盲目套用他人的经验,这只不过是浪费自己时间和生命的行为。
为什么毒鸡汤会蹿红网络?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在朋友圈发鸡汤?
因为鸡汤文在生活当中就是一种正能量的存在,虽然有一部分人觉得鸡汤文毫无用处,甚至产生了极度讨厌的心理,但是绝大多数人对于鸡汤文的态度是友好的,因为生活中充满了许多未知或者已知,而一篇鸡汤有时候就成为了生活中排忧解难的良剂。倘若一篇鸡汤文能够让某个人受到启发,产生语言上的共鸣,自然是愿意分享这篇文章的。
首先,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软件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朋友圈就成为了闭门不出也能够了解外面的世界的一种交流方式。之所以很多人喜欢在朋友圈阅读鸡汤文,也许就是因为鸡汤文中的那些正能量。
曾经遇见过这样一群人,与他们交流时一提起推荐鸡汤文这种书籍或者文章,就摆出一幅最讨厌这种类型的文章、没有实用,完全配不上自己高大的灵魂的样子。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鸡汤文都没有任何意义,而且鸡汤文的存在是在内心寒冷时给上一杯温暖,并不代表鸡汤文的存在是为所有人指点迷津,解脱人生困苦。不可否认的是很多鸡汤文都是正能量的存在,当然不排除那些一阵见血、处处戳心的文章,一篇好的鸡汤文具备合理的论证,合理的中心论点,能够与读者产生共鸣。
而鸡汤文之所以那么多人追捧,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鸡汤文的定位和内容都是扎根于生活的,是生活就难免有雷同,有雷同就很有可能产生共鸣。
然后,关于很多人在朋友圈阅读过鸡汤文就转发就更加好理解了。首先就是这篇文章在某种程度上与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然后就自然而然地想要分享这篇文章,传递感动,或者就是转发带有目的性,从一篇文章中映射出某些人,想要通过分享让这些人阅读。
自从有了微信,朋友圈就成为了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很多人在朋友圈里晒各种东西,晒美食,心情,旅游,工作,新闻资讯分享??但你在朋友圈里有没有遇到过鸡汤泛滥的情况?
各种各样的晒,但不可否否认的是无论你晒什么,它都代表了一个人的近期生活的一个状态。朋友圈说好听点是分享彼此最近生活变化的地方,说不好听的是一个人炫耀装逼或发泄心情的场所。而鸡汤,是每个朋友圈都少不了的东西。当刷朋友圈时,你刷着刷着就刷出了鸡汤,有时你会注意到某个好友经常会发这种鸡汤,你不免会感觉到有些厌烦。
或许你就是那个爱发心灵鸡汤的人,每当你遇到挫折时,你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向他诉说你满心的烦恼,你觉得在朋友圈发这些鸡汤句子可以鼓励一下自己,想更多的人知道你遭遇了不快,甚至奢望会有人来安慰你。没错,生活是需要鸡汤的滋润的,它虽不会改变什么,但却在生活里无形中给你一股向上的力量。
鸡汤就像一道美味的佳肴,合你胃口的你会觉得它特别有用,你会立即干了这碗鸡汤!相反的,如果你没有遇到过鸡汤文里所说的情况,你没有感同身受,你就会非常反感别人发的那条鸡汤动态。
有个朋友,她几乎每天都要在朋友圈里发一条心灵鸡汤的动态,之前的时候发这些有好友会点赞,渐渐地,后来即使这鸡汤文写得再好,也没有人会点赞了。那些鸡汤有时候是转发别人公众号的,但大多数时候是朋友自己撰写的。直到有一天,朋友惊喜地看到了一条评论,她便马上打开来看,评论内容是:老发这些,有用吗?真搞不懂你,每天都有那么多感慨,还不如将那些老发鸡汤朋友圈的时间积攒起来去用行动证明自己,无聊透了,每天都几乎看你发这些,还能不能有点新动态?算了,不管你了,因为我已经决定把你从我的列表里删除了,再也不见!虽然这个人仅仅只是朋友的网友,在现实中从未谋面,但他说的那些话,朋友深深地将这些放在心上,并决定,以后再也不在朋友圈里发鸡汤了,不但不发鸡汤了,连其他动态也极少极少发了。
我不知道像朋友这样爱发鸡汤的人突然有一天开始不再发了,她会是什么感受,心里堵得慌了?憋得难受,痛苦无处释放?
我们可以发鸡汤文朋友圈,但别太泛滥就行,毕竟人类还是需要精神食粮的。
,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