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画记》是一本由邓伟著作,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14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学画记》精选点评:●如果不是文笔太差,哼哼●“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李可染的牛和黄胄的驴”~~原来李可染如此可爱~不光学画学字
《学画记》是一本由邓伟著作,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14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学画记》精选点评:
●如果不是文笔太差,哼哼
●“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李可染的牛和黄胄的驴”~~原来李可染如此可爱~不光学画学字学做人,还培养了个淡淡有感的小作家~萌师出高徒吖~~~
●文字一般,细节动人
●师从李可染大师的学画笔记和故事,虽然语言很平实,但是处处透出大师对画、对字的坚持、认真态度。
●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遂不敢忘。
●平实的回忆,真挚的师生情谊;老头儿可爱,学生憨直; 令人唏嘘的是,书中的一老一少,李可染与邓伟,师徒皆已成故人……
●很久没有看过这么好看的书了,不过还是要慢慢的看,里面既学到了东西又感受到老一辈情怀。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书。
●很难得。
●或许可染老师返璞归真,这本书的风格也是很质朴
●李可染先生于邓伟不仅是学画的老师,也是人生的老师,更是亲人。
《学画记》读后感(一):深情的记忆
因为自己也拜老师学过一阵国画,所以对那样的场景有点熟悉。我的老师虽然不是名师,但也是尽心教我,自己也是勤奋地学的。但是没学多久,因为继续读书,就荒废了。
这本书里,作者的描述好象那些记忆就发生在昨天一样,用深情的笔触侧写了李可染的人格和精神,也流露了作者自己的恭敬勤奋的态度。很多笔墨看来让我几乎要落泪。尤其是那段《留侯论》:“天下有大勇者,卒染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当我自己也处在一些杂事纷扰之中时,这个学生记忆中的李可染,这段苏轼的名句,让我像在迷茫四顾中等到了一种伟大的精神的回音。
《学画记》读后感(二):观画记
李可染推崇的画画技法中有一句“咫尺有千里之势”,是通过方寸画纸之上的局部可得景物全貌的画法。比如作品《鲁迅故乡绍兴城》,以独特的俯瞰视角不仅展现了绍兴城的大部分面貌,还展现了穿城而过的河流绵延远出城郭之外,城外树木村落疏疏落落,河汊纵横交织,典型南方水乡景致。
这幅画是在邓伟著《学画记》一书中看到的,邓伟师从李可染,然而并未成为画家,而是成了著名摄影家。书中讲述了作者跟随李可染学画的经历,有些地方简直就是学画笔记,学习中的技巧、经过真是巨细靡遗,可作为学画者的教材。
水墨画《茂林清暑》中,山间林木葳蕤,有具象的树,也有抽象的林,浓淡之间有氤氲暑气,山间一亭,二人对坐,似在清谈,又似在对弈,亭子与山路是整幅画中的留白,画有了灵秀之气。
李可染的字也写的非常好,这让我想起央视正在播出的《我们》栏目,画家、书法家范曾正在大讲中国画和书法之美,做人到范曾这个境界,真的是不简单。范曾写字、画画、做人都豪放不羁,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让央视最厉害的主持人王利芬都听得入了迷,忘了唇枪舌剑。想当年她主持《赢在中国》多牛啊!李可染讲“师造化”,意即向大自然学习,范曾也讲可创新,但决不可违背传统。互联网再好,打开百度什么都知道,关上百度脑子一片空白,我觉得简直就是在形容我。
凑巧前几天在市图书馆借到郁风写的一本书,《巴黎都暗淡了》,大多为旅欧杂记,内有作者的钢笔插图。郁风为人为文,都简单明了,2007年7月的《万象》上有一篇其子追念母亲的文字,内有郁风所画下面这幅画(见博客),画中树木名为玫瑰木,亚热带植物,澳洲种植,开紫色花,花期像樱花一样很短,常常一夜过后,满地瑰紫,惊心动魄。某期《收获》上黄永玉怀念郁风,大骂江青,坦率而且泼辣。但在《巴黎》一书中,郁风陈述了和蓝萍交往的那段岁月,并无对此后因之而锒铛入狱抱恨的言辞,更觉郁风其人的宽和和单纯。她的画也线条简单明了,像她的人。
《学画记》读后感(三):《细节可染,师徒情深》
我们常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老师给予学生的再造之恩是我们当涌泉相报的。这本由山东画报出版社推出的清华大学教授邓伟的自传体随笔《学画记》就是一本怀念恩师的作品,在书中他回忆的是自己年少时师从李可染学画的经历。文字平实,却时有闪光点。这本书不但适合我们这些愿意了解大师的人生和故事的人阅读,也十分适合美术爱好者阅读学习。
翻阅这本书后,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本书感人的是故事;动人的是细节。在《学画记》中,邓伟先生从自己的少年学画开始,记述了自己和一个陌生的老人在医院上的交往的情景;而后知道这个可爱的老人就是大师李可染。从那个时候起,他们就开始了漫长的师徒之谊。
关于学画,可染先生从如何素描,如何着墨,如何构图入手,一点一点地培养和修正邓伟的技巧;关于做人,可染先生则更为注意对品德的教育,文中多次提到的可染先生教育砥砺他的细节着实让人感慨。大师的言传身教可谓是实而不华,可谓是步步用心。比如为弟子送字《实者惠》,就是让他做事要踏实,戒骄戒躁;比如让他背诵苏东坡的《留侯论》,就是要他心胸开阔,放眼四方,想大局,做大事。本书得序言部分有这样的文字是作者回忆写经历的心得体会:“与先生交往之初,他给我讲述黄石公授书的历史故事,警醒我要学习张良的勤奋和守时。可染先生还特别要我学习苏轼的《留侯论》,我现在还能背诵其中的名句‘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记得当时因为我弄不清‘卒’字该怎么念,可染先生就拿来新华字典,认真查找它的读音。我知道,先生是希望我能志存高远,他的教诲深刻地影响了我的人生。”
文中记录的那些可染先生对弟子的时常关爱则在作者的回忆中带给我们一种无法抑制的触动。比如在老师家吃饭这一段,非常有代表性。作为一个老师,可染先生严而有度;作为一个父辈,他则是慈爱有加。而这样的内容都表现在作者和师傅的日常交往中。关于在老师家吃饭,有一段很有趣但是很触动人的文字,足以表现上面这段话。作者到师傅家学画,赶到饭口就打算回家,因为家家户户都不宽裕,但是可染先生一再挽留,弟子邓伟还是不愿意,于是有了这样一次意味深长但充满真情的对话:
这时,阿姨在门口小声说,“爷爷,饭好了!”我才知道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连忙要走。老人忙说,小孩,吃饭!我说,不了,我得回家!他说,都中午了,该吃饭了,你还上哪去?他一把拉住了我,我还是要走。到了画室门口,他用非常严厉的眼神看着我说,你听我把话说完了你再走,我李可染比你大的很多,我讲的事情是真实的,也是故事。我一生不会骗人,也不会说好听的话。解放前我在北平,第一次见齐白石老师的时候,齐老师先看了我的画,并且鼓励我说:“你的画是真正的大写意。”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齐老师要留我吃饭。我听人家说,齐老师很会过日子,生活十分俭朴,家里的点心长毛了,拿出来给人看看,只是客气一下。我当时不好意思在齐老师家里吃饭。齐老师见我执意要走,就说,“如果你不在我这里吃饭,以后就不要再进我的门了!”他严肃地瞪着我,问道,“你听明白了吗?”
阅读这本书时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段文字,一个本色的生活化的老人,一个心藏珍爱的国画大师的形象豁然屹立在我们眼前,那种藏在言语中的挚爱和呵护寥寥的几句就被如此鲜活的表现出来。
我们回顾一下书中作者和师傅的交往过程。初始,在医院相识,可染先生观察的是小弟子的灵性,让他去画医院后花园的风景;出院后弟子拿着师傅写的地址条寻到家中,则是弟子的一片赤诚之心,因为老师夸弟子“你是一个认真的人,我没看错你”;而书中交待的多个关于师徒二人交往的细节,则是大师考验弟子的艺德品质的过程,最终的评论是可染先生说这个弟子“老实厚道”。在文中第六章《云龙山色》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这时老师让我坐下,指指桌子上的茶杯说,“你今天用我的杯子喝一口吧。”于是,我端起老师的茶杯,喝了一口,放下了。他望了望我说,“你怎么不懂规矩,我只是这么一说,你还真喝啊?我不是给了你一个杯子专门喝水的吗?”我不好意思地坐在那里傻笑。他说,“叫你喝,你就真喝,你真实在,你真可爱啊,邓伟,这正是我喜欢你的地方。”我笑笑说,“老师让我喝,我就喝了。”他轻声给我说,“你邓伟是小孩,小还要喝白开水,我是大人,喝茶喝得多一点,你要喝茶,也只能放一点点,放多了,喝多了,就容易兴奋,总是兴奋,就会影响身体。”说到这里, 可染先生有点激动,一会整理一下衣服,一会搂一搂纸。下意识地做着一些他不常有的动作。
类似的细节比比皆是,刚认识的时候后,可染先生会经常给弟子吃巧克力,弟子考大学时候不辞辛劳的四处推荐,并且在考上学后出钱给弟子送的第一块手表。或许是因为作者本人既学绘画又学摄影的缘故,他非常善于去捕捉这些细节,而细节在文中确是最最感人的。
这本书对于绘画爱好者也是一本非常难得的好作品。全书的每一篇文字中都有相关的绘画作品入选,一来丰富的了作品的内涵和表现力,二来使得我们更加直观的了解到作者的作品风格和功力的变化。而可染先生的很多作品、字画也在适当的时候被选载其中,既让我们可以一饱眼福,又从侧面了解了这些作品创作的背景和其所蕴涵的深意。
除此之外,是关于绘画的几篇文章,比如《画树的学问》、《用墨用笔用色》、《云龙山色》、《听老师讲画》,以及关于书法理念的《学写毛笔字》,作者通过这几篇文章,把可染先生对于绘画的理念以及一些技巧性的东西告诉我们。如“要想画好画,一是要有雄心壮志,一是要下苦功夫,二者不可缺”、 “一切物体都不是平面的,都有三个面,生活中也没有一个东西是平面的,造型艺术很大的发现,就是描写形象规律,用体积、空间观察一切。画的时候,一定要细画,先观察,看准了,再用认真的态度去画。认真画一张,比潦潦草草画十张好。”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可染先生的教学理念,在这个段落的文字中可见端倪:
可染老师又接着说:“你每次来,画可以不画,少画,但写字不能少。”我问老师:“你为什么不让我临摹你的画呢?”老师说:“白石老师说过,‘学我者死,似我者拙’。一味临摹下去,时间长了,就没有创造性了。古代的画家开始学画画,要学一些程式,像‘石分三面,树分四枝’一类,能背下几个画家的程式了,就能创作。我还是主张‘外师造化’的。”
通过这些语言我们可以看出可染先生对于教授学生的态度,正像《郭橐驼种树》一文中说的那样“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我们在文中可以感受到,大师对弟子的教诲很注意方式方法,循循善诱,而决非简单的教化和管制。这也是很令我们钦佩的。
作者在学画后又开始钟情于摄影,于是又得到大师的指点。在书中,除了大师的作品外,还有一些是作者本人给老师拍摄的照片,凝重的画面,沉稳大气的构图,让我们眼中的李可染先生变得更真切。
我们没有机会师从可染先生,哪怕是短时间的接触。这样一位德艺双馨的国画大师,一位睿智有度的老人,用他的言传身教教育弟子做好人,画好画。现在又有了这本书,让我们可以透过大师浓墨重彩的作品,目睹大师的为人和生活,了解到大师的随性和修为,聆听大师谆谆的教导。
对于作者的作品,真可谓是“细节可染,师徒情深”。对于读书的我们,正是“品读书里故事,感悟书外人生”。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