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是从那个角度切入历史题材的?自上世纪90年代《白鹿原》出版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成果丰富。笔者在阅读文本时,发...
《白鹿原》是从那个角度切入历史题材的?
首先,《白鹿原》的文本以最直接的方式,最大限度的切入历史时空语境中去,文本具有浓厚的关中地域文化色彩,主要情节来源于具体的史实,人物形象有丰富的原型支撑,在这种情况下,作者的挑战不是讲什么故事,而是怎么讲故事,文本以高超的叙事手法.将现代革命历史画卷以隐性文本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
其次,《白鹿原》与当代经典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相比,采用“后设叙述”的方式展现农村社会图景,以家族和革命多条线索铺开错综复杂的社会时空结构,以“见证者”的叙述角度诉说生命的意义。通过将其与当代红色经典小说对现代革命及其历史的表述加以比较阐释,《白鹿原》展示出独特的魅力。
再次,《白鹿原》刻意淡化意识形态色彩,在结构传统历史观的同时,企图建构一种生活化、个人化的革命历史话语,以平视的姿态走进历史人物的生命现场,塑造出革命风潮涤荡下的鲜活人生,以客观化的史学追求努力还原和建构现代革命历史。
最后,《白鹿原》采用回溯式的叙事模式,以“全景视角”展现共时多元的历史氛围,以“二次修正”的文本对接方法,游走于历史文本中间,放弃对文本枝蔓的人为删剪,去那面展现复杂的人性和漫长的社会变迁,构成对当代文学现代革命历史叙事经典的超越。
陈忠实用他的笔,发掘了一段历史,再现了一段家族兴衰,建构了一面反观现代革命历史的镜子,超越了当代文学史上传统的革命叙事话语体系,使得《白鹿原》成为一部当代文学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风景。
电影是从普通人的角度
白鹿原是一部怎样的作品?
《白鹿原》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但它的现实主义又不同于以前的革命现实主义。
革命现实主义,强调政治观念,要求比生活更为集中、更为突出地反映所谓“生活本质”,在人物塑造上有类型化和两极化倾向。这样往往偏离生活的常态,从而陷入政治图解式的叙述。
而《白鹿原》力图展示生活原生态,揭示出纷繁社会中的文化属性与文化规律,它通过设置大量看似偶然的事件,把具体的人物命运和宏大的历史进程连结起来,从而使历史呈现出某种浑沌的状态,具有了生命的灵气。
在具体的创作中,陈忠实大量借鉴了潜意识、非理性、魔幻、死亡意识、性本能等现代主义手法,从而使情节愈显曲折,突出了人物命运的不可臆测。尤其是魔幻手法,在中国传统农村的直观思维中也可以找到根源,农村中那种融主观和客观、生与死于一体的原始宗教的二元论世界观,恰恰是魔幻思想的温床。
陈忠实正是通过这种魔幻描写,模糊了生者与死者、冥界与人间的界壁,在人与鬼的冲突中来展示人性深处的东西,揭示人性的悲剧、人生的苦难。同时,这种手法还给所叙述的历史带来一种不可预知的神秘性,给读者以心灵上的震撼:仿佛冥冥中有一只巨大的手掌握着人物的命运和历史的发展。
但是,《白鹿原》的现实主义又不同于曾流行一时的“新写实主义”。“新写实主义”强调“零度写作”,“纯粹客观地对生活本态进行还原”,展现现实的“原生态”,将“原色原汁原味”和盘托出,达到了“毛茸茸”的程度。
《白鹿原》虽然没去图解历史,注重原生态的生活和细节真实,但它并不是纯粹客观地还原生活,而是力图通过各种势力在原上的冲突和发展,揭示出传统文化的命运走向。陈忠实也并没有坚持“零度情感”,而是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做了深刻的思考。
扩展资料:
白鹿原作品主题:
《白鹿原》的寻根主题主要是精神和心灵的寻根,带着对精神中“真”的追求写出儒家文化的精髓,并通过文本中人物的个性描写,来宣传中国文化的深刻价值,表达自己“寻根”理念。作者的寻根性思考,并不仅仅停留在以道德的人格追求为核心的文化之根,而是进一步更深刻的揭示出传统文化所展现的人之生存的悲剧性。
《白鹿原》在以关中人生存为大的文化背景下,展开了一系列的人物活动,粗野朴实的乡村习俗、慎独隐忍的儒家精神,则透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体现出来。
对于《白鹿原》文化寻根的主题研究者也有许多异议,因为作者在《白鹿原》中尽可能地突显了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侧写了中国当代文艺思潮,也具有新历史主义小说的意义。
对于这一主题,有人认为陈忠实以这部《白鹿原》不仅为自己设置了一座很难以逾越的高峰,也为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设置了一道很难跨逾的梁坎。《白鹿原》在关中人生存情景的展示中,通过人物语言、行为表现了重构地域文化发展史的强烈意向。
总体来看陈忠实的《白鹿原》,特别是近年来关于它的主题研究已趋向于多种主题并存的观点。《白鹿原》保持了历史的混沌性和丰富性,使这部偏重于感性和个人主义的历史小说既成为一部家族史、风俗史以及个人命运的沉浮史,也成了一部浓缩性的民族命运史和心灵史。
《白鹿原》读后感1500字
《白鹿原》读后感1500字【一】
用了整整8天时间,拜读完关中作家陈忠实先生的小说《白鹿原》。他以白鹿原上人们的生活事迹为主要线索,辅之以新中国成立前夕的社会环境,塑造出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在看这部小说的同时,我也在网上看了电影《白鹿原》。但是,电影只是截取了小说最精彩的高潮部分,开头是白鹿原上金黄色的麦浪映入观众眼帘,最后还是以金黄色的麦浪谢幕,故事情节发展的起因、经过、结果都不得而知了。所以说,要想真正了解这部小说所蕴含的文化特色,还得仔细研读小说本身。
白嘉轩一生里引以为豪壮的就是一生里取过七房女人,这当中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在开头几章都进行了详细的讲述,七次婚姻的经历,为其后来与白吴氏的婚姻生活以及在白鹿原作为族长的形象埋下了伏笔。通过与鹿子霖换地,惩戒族人黑娃(鹿兆谦)、白孝文,以及与白鹿原族人的交往经历等典型事件的描写,塑造出了白嘉轩一个刚正不阿、为人正直、严于家教、砥砺德行、德高望重、为人楷模的长者形象,这一点是除了其姐夫朱先生和冷先生之外无人能比的!他在白鹿原饱经沧桑,却能够不失威严,这是小说中人物形象最成功的塑造。
在白嘉轩人物形象的塑造中,自然而然地引入了其姐夫朱先生的事迹,通过讲学的不悦,重归故里,在白鹿书院的讲学,以及与白鹿原人民同甘共苦的经历,塑造了一个踌躇满志,精研学术,乐于助人,为人师表的长者形象,在白鹿书院他有过一时的辉煌,但是这“短暂的春天”被黑娃,鹿兆鹏以及后来白鹿原发生的种种变故所熄灭,从此他的人生也开始走下坡路,最后以白鹿书院鹿影的闪现而宣告其生命的终结。白鹿是朱先生的精神支柱!
冷先生,生长在一个医学世家,之后子承父业走上了救死扶伤的道路。但是其性格正符合了其姓氏,一个“冷”字是对其性格的高度概括,除此之外乐于助人,擅于为人处事等也是其性格的体现。
鹿子霖,和白嘉轩一样作为白鹿原族人的长者,他没有白嘉轩身上的那种沉稳厚重的底蕴,有的是阿臾奉承,见风使舵,油腔滑调,看人眼色的变色龙形象,这样形容再恰当不过了!有损族人形象的他,最终只能落得在狗蓬与畜生同食,最后倒在床下,裤裆里黄蜡蜡的稀屎冻成了冰块,在第一场寒流来袭,宣告了其生命的终结。虽说他有过一时过错,但是也不能够把他一棒子打死,他对白鹿原的贡献功大于过,他的贡献与功劳,都是其职责所在!
此外,还塑造了一个个反对封建束缚,崇尚恋爱自由,争取婚姻自主权的人物形象(如黑娃与小娥,鹿兆鹏与白灵等的经历)。阶级斗争、党派斗争的事迹也赫然呈现
白家三子一女,原本都是白嘉轩的希望与寄托,但是种种变故,使得白嘉轩对长子白孝文的期望变为失望,最后又重新化作希望,但是这种希望仍旧是短暂的,毕竟隔了一代,代际间产生了代沟,这在任何时期都是无法调和的!白孝武没能够摆脱封建的束缚,人生道路全凭父亲给自己铺垫,这不能说是孝武的无能,而是作为封建社会里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白灵敢做敢当,她完全不像一个女子,而是一个学识渊博,敢于革命,为革命事业奋斗终生的革命烈士,白灵的经历给白家留下了澹澹的悲哀,但是这点却给白嘉轩脸上增添了无限荣光!白孝义事迹的描写做了略写,并不是说其在小说中的地位不够重要,只是其经历不具有代表性,不能够反映当时社会环境下的社会现实生活状况。
鹿子霖家有两个儿子,长子鹿兆海小时候的事迹没有做详细的描写,后来进入国民军的事迹做了详细描写,在军队的特殊经历以及后来牺牲在战线上的事迹,这给分析鹿兆海的人物形象的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鹿兆鹏革命经历也是冲破封建束缚的典范。
此外,要想全面把握这些主要的人物形象,还可以从白赵氏、鹿三、鹿贺氏、白吴氏、田福贤、芒儿等人物的陪衬中去细细品味!
《白鹿原》读后感1500字【二】在看了卞寿堂先生的《白鹿原文学原型考释》和鹏鸣先生的《世界文学简论》中一篇关于写陈忠实和他的《白鹿原》的文章后,我对《白鹿原》这本书的理解又更深刻了一些。
小说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美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的反映出了鹿姓和白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白鹿两大家同宗、不同姓,为房为地,明争暗斗,陈忠实先生把关中农民生活中的矛盾斗争刻画得淋漓尽致,令人越读越被里边的人物性格和命运吸引。
鹏鸣先生在文章中这样讲:“我手里捧的仿佛不是一部书,而是西安古城上沉甸甸的砖块头和城砖一样厚重的沧桑的历史。《白鹿原》给人一种历史性的压抑感,给人无限的思考。……陈忠实是一位很会讲故事的人,能把一种震撼留在读者心底,让人思考命运和人生,思考国家、民族、个人的关系,不自觉地觉醒,找寻人类精神困境的突围。”所以,《白鹿原》绝对不是一部简单地描写农民矛盾和男女生活的小说,全书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
书里刻画了好几个关中农民的形象,其中最深刻的无疑便是白鹿两家的大家长,封建正统的族长白嘉轩,有权有势的封建社会地方政权人物鹿子霖。对白嘉轩,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他挺直的腰杆,而这腰杆却被后来当了土匪的黑娃鹿兆谦唆使手下打折了。白嘉轩据守封建道德、大义做人,一生也数次遭难,但从来没被击垮过,这些磨难对他来说就像关中大地上严冬酷暑的轮回。或许在有些事情上他的处理让人觉得不近情理甚至是冷酷,像是和女儿白灵断绝父女关系、在祠堂里惩罚田小娥。可是这完全能够被理解,这是由白嘉轩的性格所决定的。白嘉轩和朱先生一样是坚持儒家思想的,如果说朱先生是白鹿原上儒家思想的精神领袖,那么白嘉轩就是这种思想的实践者,在他身上几乎承受着传统民族文化的全部负荷。白嘉轩虽然没有从理论上系统地接受过儒家思想的教育,却把“仁、义、礼、智、信”完全融合在日常生活中,以自己的典范行为为村民树起了一个楷模。
所以即使后来他的腰被打断了,他的躯体弯折了,可是他的思想、他的“正义”、他给全族人带来的精神没有夭折,他还是以他的威严执行着他认为应该维护的社会道德的言行准则。
白嘉轩和长工鹿三之间的主仆关系也颠覆了我对封建社会地主和工人的认识。白嘉轩对待长工鹿三的态度是重之、携之,而且常常教育子女要尊重鹿三,并让自己最疼爱的女儿白灵认鹿三当干大,而在鹿三身上也丝毫没有一般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被剥削者深受苦难的痕迹,他也丝毫没有反抗的意思,反而把白嘉轩当作自己的恩人,虔诚地信奉和捍卫着白家执掌的宗祠文化。而鹿三死后,白嘉轩的那句评价“白鹿原上最好的一个长工去世了”,则表现出了白嘉轩对鹿三的丰富情感。所以在我看来,白嘉轩不失为一位值得敬重的长辈。我们应该学习白嘉轩的为人处世之道,又要摒弃其陈旧保守的思想。
书中最具鲜亮特色的另一个配角便是田小娥。从小娥身上折射出来的是农村女人被压迫被损害的命运。在今天看来,一个女人把依靠男人作为一生的命运无疑是非常愚蠢的选择。但在《白鹿原》中,找个可靠的男人依附却是一个女人毋庸嘲笑的全部愿望。小娥就是这样一个女人。
而小娥所有的命运无不在男权的支配下,并与男权做着一次又一次的抗争。给郭举人做小妾、与黑娃偷情私奔、与鹿子霖的纠缠、后又勾引白孝文,直至最后被鹿三杀死,从头到尾掌控她命运的都是男人。小娥代表了在那个社会上无数的女性,和无数女性的归属。容不下她的不是这个社会,而是这个男权社会下女人的命运。她死后仍在不懈抗争,她引来了瘟疫,令整个白鹿原一片恐怖。她的鬼魂附体到鹿三身上那段,无疑是她整个命运中最酣畅的时刻。就在她即将胜利的时候,她还是被所谓代表正义的白嘉轩给镇压了,她甚至被修了六角塔压住,永世不得翻身。女权最终还是没有战胜男权。命运是什么?命运就是人力无法扭转的趋势,在那男权当道的社会,女性基本毫无命运可言。终其一生,小娥也不过是男权下一个可悲的牺牲品而已。
鹏鸣先生说看完这部作品,就想到两个词:命运、人生。确实如此啊,人生的变化总是在悄悄进行着,我们无力改变什么,只能顺其自然,这便是命运。命运静静躺在心里的某个角落,随着时光的流逝慢慢地发酵,逐渐转入深沉,进而渐渐沉淀为现在的一种回忆。总是有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在牵制人的脚步,摆布着人的命运。或许又叫宿命。
想到《白鹿原》,也总是会想到书中那头神秘的白鹿。当白鹿原上彩霞满天或朝阳灿烂的时候,抑或是在大雪过后白茫茫的雪地上,白鹿会从哪一处呼啸而出,跃入人们的视线,带给人们崭新的希望。
《白鹿原》读后感1500字【三】《白鹿原》已经读完了一段时间,一直未敢把自己的感想写下来,如此的作品总是让我内心陷入一种无法自拔的迷局里,困惑不已。是否是因为一个人的缘由,才有时间和精力去想这些事情?我试着解嘲下自己,让自己的内心平静,然后把自己的一点点感想写下来,也算作自己的点点纪念。
正如前几日在微博中所言,读了《白鹿原》后,对于难料的世事,叵测的人心会有不一样的认知。我无法从自身的角度去解读我所知晓的过往,于是陷入困顿中。
是我们太过于卑贱,还是这方土地太过于骄横?我们残杀同胞时没有丝毫的不忍,而驾驭这方土地的人都被奉之于神灵。亦或者,我们自千百年来都灌输着等级的观念。我们习惯了仰视高阶层者,献上阿谀;俯视低阶层者,给予怜悯。俯仰之间,便有人苦心积虑逃脱自己的阶层攀向更高的阶层。而在这攀爬的过程中,各种手段无不用其极。人性到底是本善还是本恶?我困惑于此。比之战争中残酷血腥,我更忌惮于人内心阴险狡诈的一面,也总是不解,人的内心到了什么样的地步才能如此。
千百年来,有多少“鹿”被假指成了“马”,又有多少人因此而命丧黄泉?党同伐异。非己若者,其心必异,必杀之。在党伐中,又有多少人依附于某个派系,渴望搭上穿越阶层的直通车。有人跟对了,功成名就;有人跟错了,其结果可想而知。哎,中国这个内耗无比强大的民族!生气!
可怜了那些鹿,莫名的背上了杀人的罪名。很佩服胡适写出《容忍与自由》。
于是,我常常感恩,感恩生活于这个年代,生活于这个至少屁民可以选择不参与政治争斗,还可以靠双手自食其力的年代。假若在那些动荡的年代,我是否也会被按一个莫须有的罪名被游街被示众,然后从这世上抹去,亦或者与自己至亲至近的人划清界限,还要亲自动手义正视听。从前,听到很多人移民,我都是不耻的。如今,却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生活的方式,只要他自己觉得这样舒适,而又没有妨碍别人,就好。
写了许多,却不知道自己想要说些什么。无力的吐槽~~
我向往美好的生活,我相信生活越来越好!
《白鹿原》读后感1500字【四】最近,外婆迷上了《白鹿原》这部电视连续剧,这大概是继《三国》后外婆看过最着迷的一部电视剧了。外婆向来都不喜欢看电视剧,可是对于这部剧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外婆看剧时常说,这本小说她以前上班时读过,那时书对于生活还算是奢侈品,于是单位里的人就凑钱买书,轮流阅读。正巧我的暑期作业里有一项是阅读一本课外读物,于是我就去书店买了一本陈忠实先生写的《白鹿原》仔细阅读,在阅读中,也收获了不少知识与见解。
原,是陕西人对黄土高地的称呼,白鹿原,是作者陈忠实先生的故乡,背后有丰厚的历史文化。为何称为白鹿原?这我在资料中找到,原来有史书记载,以前有白鹿游于这里,故被后人称为“白鹿原”。白鹿原位于“灞水之畔”,春秋时秦穆公向外扩张,称霸西戎后改名灞水,就连我们所熟知的《鸿门宴》中“沛公军霸上”也是在这片土地中发生的故事。这部大约50万字的小说展现了陕西关中农村的历史变迁,是一部史诗级着作,这样优秀的作品在创作完后获奖无数,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可是我们看到的只是外在的成就,而忽略他背后的付出。
据说,陈忠实先生在写这部作品时,生活非常拮据,加上屋顶时常漏雨,他就在亲戚家借用一小块地方写作,一张小桌,一张小凳,成为他笔下中国乡村历史风云发源地。先生的不畏艰辛之精神十分值得我们学习。不仅是作者先生的创作精神,这部优秀的作品中人物的经验与智慧也值得我们学习。比如白赵氏在炕前对她的两个儿子说:“世事你不经它,你就摸不准它。”,这句话让我思考了很久,是啊,世间的事情总是需要自己慢慢参悟,只有放下顾虑,大胆前行,才会有好的结果出现。白赵氏作为一个经历了风霜雪雨的母亲,她明白如何在坎坷的面前找到力量的平衡,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健步如飞。除了白赵氏,还有一个人令我印象深刻,他就是书中的主要人物白嘉轩,在白鹿原中,白嘉轩对儿子说,如果遇到了坎坷和泥泞不要害怕,要忍着,要受着,它可以让你学会如何行走和成长。是的,人活一生总要经历些好的、不好的,在困难面前不要畏惧,才有可能得到幸福。
年老一辈的人经历了很多艰难,年轻一辈的人才能更好的成长,看的更远。陈忠实先生经历了多少苦难才能在“灞水河畔”用犀利的笔锋为我们绘声绘色的展现出陕北地区的乡土文明,我们要珍惜并且发扬这种创作精神,同时也希望大家可以了解一下这本好书。在白鹿原中有个人物叫朱先生,他曾说过一句话,我觉得放在这里最合适不过了。他说:“好饭耐不住三顿吃,好衣耐不住半月穿,好书经得起一辈子诵读。”《白鹿原》这本好书,值得我用一生诵读。
《白鹿原》读后感1500字【五】读完白鹿原已经是上个月的事了,心想着要写一篇感想,却拖拖拉拉了这么久。能让我在阅读中思考的书,我认为便是一本不错的书。白鹿原就是这么一本书。
那天在谈论到这本书,朋友说,陈忠实就是一个农民,他讲故事也跳不出他农民思维的框架,尽管他在竭尽全力书写一部史诗。那么,有哪一部书才是中文书中的史诗呢?朋友推荐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这个我还真没看过,有时间得拜读下。
而《白鹿原》,朋友给出的评价是,叙事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书写一个家族的历史时,在遇到瓶颈的时候便借助魔幻现实主义的写法来弥补。确实,书在一开始便有几分民间神怪传说的意味,而写着写着便逐渐回复到真实生活,而当写到田小娥死后的种种怪异又开始运用这些神鬼的意象。常有人讲《白鹿原》与《百年孤独》相比,颇有几分嫌弃前者“画虎不成反类犬”的讥讽。但《白鹿原》成为近代一部颇具名气的小说也不是没有原因,其中,必定是因为它写出了多数人心中的历史。或许,这也是作者心中的历史,真实的故事,不仅仅是那些发生过的人和事,还有飘荡在这片土地上的那些传说,已经与土地融为一体。在那片广袤的土地上,任由时间的冲刷,任由无知的人们厮杀,最终物与事皆面目全非,只有那片土地依旧在。
也有人说,这部书的成功之处,在于每个人都可在其中寻到自己的立场。的确,这本书并没有对近代中国政治的各个派别做喜恶分明的描写,若非要说,也许就是对儒家学说的尊崇,但更像是一种对民间智慧的崇敬。白嘉轩就是这片土地的化身,那些关于他的传说,还有他的坚毅朴实又有狡诈,都是这片土地的具象。当朝代更迭,白嘉轩就算被打弯了腰,但依然守候在家园,守卫着他终身为之操劳的土地,还有他朴素的信仰。
联想起最近看的书,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这也是因为看了白鹿原,心里生出想了解土地与农民的想法之后去看的书。让土地贫瘠的或许不再是四季变幻,而是人为的强行改造。这片土地上没有那位腰挺得特别直的白嘉轩,时代任意地改变着村庄的面貌,再多的爱与思念也改变不了它日益衰弱的事实。土地,它再被赋予多少拟人的神圣意味,他也没有人的意志。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再卑微再愚昧,事实上也仍是土地命运的主宰者(不只是那些受苦的耕田的人们,还有那些统治他们的人)。主宰者是愿意相信这片土地的永恒,愿意守护着,还是在命运的变迁中背弃使命,只求一个生存。
从书中跳出来时,想了很多东西。当回到书中,又想起一开始讨论的“农民思维”问题。这并没有错,但一个人的思维维度,就决定了书的高度。但我们并没有比作者高明多少,所以我在这书中找到了我可以思考良久的观点。又想,是土地山川值得敬畏,还是人值得敬畏?假若相信前者,我们的思考便有了底线,假若相信后者,我们便有了改变一切的勇气。只选其一的话,或许,只有时间才能回答。
白鹿原 在叙事结构和视觉上有哪些特点
《白鹿原》问世以来,受到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但还有一些重要方面没有涉及到或涉及不深,主要表现在:对文化和思想研究过多,对思想附着的结构研究不足;对作品历史性研究过多,对小说情节具体走向即叙事时间的变化研究欠缺;对人物性格研究过多,对勾画人物起重大作用的叙事视角研究几为零。这些空旷的领域都在等待着研究者的踏入。 本文将运用经典叙事学的理论,从叙事结构、叙事时间、叙事角度三个方面对《白鹿原》的叙事艺术进行研究,试图呈现作品的叙事特质,填补《白鹿原》叙事研究的空缺。 《白鹿原》的人物结构在横向和纵向上都体现出了力的均衡。它的情节结构采用两条线索碰撞或平行,用对立情节元素构置人物性格,用强弱相间的情节强度构成节奏感,用起承转合推进情节。从人物结构中我们可以看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从情节结构中我们还能发现古代话本小说的影子。而整个结构中体现出的历史观念,来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外部环境的影响。作品与革命历史小说的区别不仅在于理念,还在于理念所附着的结构。 《白鹿原》的叙事顺序以正时序为主,逆时序为少。在不多的逆时序中,又以内在式逆...
视角:
历史作为已然逝去的事实,如何认识其真实面貌.每位作家都会作出自己的解答.小说<白鹿原>有别于"红色经典"小说惯常的革命叙述式的"正史"观察视角,而试图表达作家个性化的、独特的发现.这种独特视角主要体现为文化视角.从文化视角解读历史,作者发现了自己眼中的"真实".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