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告诉我三个出自于《战国策》的历史故事1邹忌讽齐王纳谏,2兔三窟-战国时期,齐国相国孟尝君叫门客冯驩去薛地收债并顺便买回家里缺的...
请告诉我三个出自于《战国策》的历史故事
2兔三窟-战国时期,齐国相国孟尝君叫门客冯驩去薛地收债并顺便买回家里缺的东西,冯驩假借孟尝君的命令把债契全部烧毁,借债的百姓对孟尝君感激涕零。冯驩回来说:“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
3高枕无忧-春秋时候,齐国有一位叫做孟尝君的人,他在家里养了三千个食客,孟尝君把这些人分成上、中、下三种等级。上等的客人每天都可以吃到大鱼大肉,出门的时候还有车子可以坐;中等的客人每天只有吃到鱼和菜;下等的客人每天吃到的就只有蔬菜而已。
有一天,孟尝君的朋友介绍一个叫做冯谖(音:宣)的人到孟尝君家,孟尝君问他的朋友:“这个叫冯谖的人有什么专长呀?”朋友想了很久说:“好像没什么专长耶!”孟尝君听了之后,就不怎么理会冯谖,家里的佣人看到孟尝君不理冯谖,以为主人瞧不起冯谖,通通把冯谖当下等的客人招待。
冯谖心里很不高兴,天天发牢骚:“既然大家都瞧不起我,我干脆离开算了!”孟尝君知道以后,就把冯谖由下等的客人升为上等的客人,还送给冯谖的母亲吃的和用的东西,冯谖心想:“孟尝君对我这么好,我一定要找机会报答他!”
有一次,孟尝君派冯谖到薛地去讨债,冯谖就假装是孟尝君下的命令,叫所有欠孟尝君钱的人不用还钱,替孟尝君买了个“义”的好名声!而孟尝君却不知是为其好,并怪罪冯谖。后来孟尝君被齐王国君解除了相国的官位,回到薛地去住的时候,薛地的人民都热烈地欢迎孟尝君。孟尝君笑道:“先生给我买的‘义’,我今天看到了!”
过了不久,冯谖又对孟尝君说:“一只兔子要有三个洞藏身,才能免除被猎人猎杀的危险。您现在住在薛地,就好像兔子只有一个洞,是很危险的!万一齐国的国君对您不满意又要杀您,您连其他躲的地方都没有呢!所以,您现在还不能把枕头垫高,安心地睡觉!(见“狡兔三窟”)”孟尝君一听:“那我该怎么办呢?”冯谖:“这件事就交给我去办!我会让您像狡兔一样,有三个安全的洞藏身!”于是,冯谖就跑去找梁国的国君梁惠王,告诉梁惠王孟尝君非常能干,梁惠王听了之后立刻派人带着一千斤黄金、一百辆马车去请孟尝君到梁国做相国。 这个消息传到了齐国,齐国的国君马上慌张起来,赶快用隆重的礼节请孟尝君回去齐国做相国。同时,冯谖又叫孟尝君在薛地建立宗庙,用来保证薛地的安全。等到薛地的宗庙建好以后,冯谖就对孟尝君说:“现在三个洞都已经挖好了,从今天起,您就可以把枕头垫高,安心地睡觉了(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寓言的本旨是陈轸劝说楚将昭阳,位高爵重无以复加,必须知足,不然会有爵夺身亡的危险。然而其客观意义更为普遍。它讽刺了那种不顾客观实际而做出多余举动的蠢人,提示人们,世界上的各种事物都有具体的规律性,不能随意超越,不然就可能弄巧成拙。
又如“南辕北辙”(《魏策四》):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故事本意是反对魏王以武力征服天下,读者却可以从中体会到,做任何事情必须有正确的方向,否则主观努力愈大,距离所要达到的目的愈远。
再如《宋卫策》所记新妇进门出丑的故事:
卫人迎新妇。妇上车,问骖马,“谁马也?”御者曰:“借之。”新妇谓仆曰:“拊骖,无笞服。”车至门,扶,教送母曰:“灭灶,将失火。”入室见臼,曰:“徙之牖下,妨往来者。”主人笑之。此之者,皆要言也;然而不免为笑者,早晚之时失也。
嘲笑的对象是个快嘴新媳妇,但人们却可以从中得到说话做事必须选择适当时机的启示,哲理意味同样是浓郁的。
我们把利用某些真实历史人物的言行,附会以虚构的情节,从而寄寓更深刻的道理的故事叫做历史寓言。它不同于确凿可靠的信史,因为某些情节可能是后人捏合改造的,显然靠不住。但又不同于一般民间传说,其重点不在故事本身,而是作者所要进一步阐明的某种见解,言在此而意在彼。其作用不在于寻找论争的历史根据,而是充当说理的形象比喻。例如《秦策二》的“曾参杀人”,作者编造这个故事,目的并非替曾参辩诬,而是要说明,流言可畏,众口铄金,提醒人们特别是统治者对舆论不可轻信。再如《燕策二》的“伯乐一顾而马价十倍”,伯乐是出名的相马专家,引起他注意的马一定是好马。故事说伯乐接受卖马者的贿赂而故意回顾以提高马价,很可能并不符合伯乐的真实个性。但作者的用意并非批评伯乐或揭露卖马者,而在于说明有了名人的推荐,庸才也会身价倍增。当然也可以从中吸取不要崇拜虚名,不能认人不认货的教训。《楚策四》的“惊弓之鸟”,目的不是赞颂神箭手更嬴的绝技而是以负了重伤的鸟不能再受惊吓,比喻心有余悸的失败者不看委以重任。《西周策》记名将养由基百发百中,人皆称善,一过路人只说“可教射”。养由基不高兴,求他教射。那人说,我不能教你如何射箭,但是知道如果不停地射,不知休息,一会儿精疲力竭,一发不中,就前功尽弃了。主旨是告诉人们做事要留有余地。
狡兔三窟 惊弓之鸟
安步当车
汗马功劳
狐假虎威
画蛇添足
狡兔三窟
门庭若市
亡羊补牢
《战国策》多此一举的故事
《战国策》共三十三卷,其中你最喜欢的故事是什么?
《战国策》是由西汉的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共分成三十三卷,十二国的策论,主要记述了从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到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柱击秦王245年间战国时期,纵横家的主张以及策略。全书仅存497篇,在宋代时期就已经有不少的缺失曾丢失了十一卷,后由曾巩多次修订成三十三卷。现在流传的《战国策》早已经不是东汉版本的,更像是虚构的文学小说。与其将《战国策》当成是历史著作,不如将其当成文学作品。《战国策》中记载的故事丰富,大量运用寓言、譬喻等手法,描写人物鲜明有特点,尤其是双方的论辩,都很有说服力。下面就来说一说《战国策》中个人最喜欢的故事:
一、白圭说新城君
这个故事讲的是新城君因为位高权重,所以很害怕别人在魏王面前说他的坏话,魏王经常召见白圭,就有人叮嘱新城君要提防白圭,白圭知道后,就跟新城君说“夜行者能无为奸,不能禁狗使无吠己也。故臣能无议君于王,不能禁人议臣于君也。” 意思就是走夜路的人能保证自己不干坏事,但是挡不住狗冲着他乱叫,我能保证不在魏王面前说你,但是挡不住别人来说。正所谓清者自清。
二、为中期说秦王
讲的是一名叫做中期的辨士跟秦王辩论,赢了秦王后大摇大摆的就走了,惹怒了秦王,眼看就要招来杀身之祸,这时有人跟秦王说幸亏中期遇到了明君否则必然被杀掉,保住了中期的姓名。
三、亡羊补牢
相信这个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了,丢失了羊及时将羊圈补好并不晚,短短几个字说明了深刻的道理。
《战国策》共三十三卷,其中你最喜欢的故事是什么?欢迎留言讨论。
关于战国策的典故
解析:
摘录自:
//iayou/Controller/HisPage.php?HISID=98
《战国策》语言流畅犀利,笔调辛辣,善于将寓言故事巧妙地穿插于文中,用以说明抽象的道理,阐述自己的论点,是论辩文的典范。其中很多寓言和比喻后来成了著名的典故,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惊弓之鸟、南辕北辙、鹬蚌相争等。
另附:
中华在线词典:
画蛇添足
huà shé tiān zú
〖解释〗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出处〗《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十回:“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也。”。
〖示例〗这也是一则事实,并非做书的人~,为此奇谈。 《花月痕》第五一回
狐假虎威
hú jiǎ hǔ wēi
〖解释〗假: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出处〗《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示例〗果然府中来借,怎好不借?只怕被别人~的诓的去,这个却保不得他。 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惊弓之鸟
jīng gōng zhī niǎo
〖解释〗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出处〗《战国策·楚策四》;《晋书·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示例〗绍闻是~,吓了一跳。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八十一回
南辕北辙
nán yuán běi zhé
〖解释〗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出处〗《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示例〗你想这六条要求,与中央开出的六条款约,简直是~,相差甚远,有甚么和议可言。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六十八回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
〖解释〗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示例〗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