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家喻户晓凿壁偷光的匡衡,他后来的人生是什么样子的?他后来的人生是什么样子的?小时候凿壁偷光的匡衡最后成为了一个大贪官,其一是...
当年家喻户晓凿壁偷光的匡衡,他后来的人生是什么样子的?
他后来的人生是什么样子的?小时候凿壁偷光的匡衡最后成为了一个大贪官,其一是少年凿壁偷光的艰辛,其二是匡衡初心已变——认为钱最重要……
立志求学
《后汉书》记载: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确有其事,这也是我们最早接触匡衡的事件,因为在我们的小学课本里有一篇文章叫做匡衡凿壁偷光,说的就是匡衡在很小的时候由于家庭困难,没有蜡烛点亮,于是匡衡便顺着墙壁的一角,借着隔壁的灯光开始读书。小小的一个好少年确实是非常好的典范作用,也让我们小的时候在心中充满了光明!觉得读书就能改变命运,觉得读书就能为家族争光!当然匡衡小的时候为了读书确实非常的心酸,非常的辛苦,这也就埋下了匡衡长大成人后贪污的基础!
态度改变
据《后汉书》记载,匡衡在21岁的时候,进京考取进士,成为了考试第一名。26岁的时候就已经任职知县,当然,28岁的时候就已经任县丞!可谓是官运亨通,平步青云,但是此时的匡衡已经不是彼时的匡衡了,匡衡所想的便是在为官期间,如何的获取最大的利益,于是后汉书记载的内容便是匡衡任职期间大小案件皆不认真审理,导致冤假错案无数,于是匡衡的县令职位也变得名存实亡了。
钱最重要
相反,为了谋财,匡衡甚至勾结当地的土财主冤枉好人。也就有了后来大家所知道的历史上记载的匡衡贪污受贿的案件,其实匡衡贪污受贿不仅仅是当时朝廷的腐败现象所致,归根结底是周围的腐败让匡衡的廉洁之心丧失,但是要问根本原因,还是匡衡的初心已变!
“凿壁偷光”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但匡衡后来怎么样了?后来匡衡终于不负所望,成功的凭借读书来改变命运,当上了大官。但随之而来的是,他从小“偷光”的本事,长大后用在了“偷地”上,最后丢了乌纱帽被贬为庶民不说,死后坟墓还被人破坏多次。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很多人都知道汉代有这么个喜欢读书的人,把墙壁凿开来偷着隔壁家的光读书。人们在赞叹他勤奋学习的同时,似乎忘掉了凿壁偷光也是“偷”。
匡衡是西汉年间的经学家、大官,曾经做过汉元帝的老师,还被封为御史大夫。之后当时的丞相韦玄成病逝,匡衡有代为丞相,后来被封为安乐侯,还得到了封地,可谓是权倾朝野。
匡衡的祖上世代为农,到了他这里更是一贫如洗,由于上不起学,匡衡很小的时候就跟着家里人干活,才能勉强养家糊口。但偏偏他又喜欢读书,白天需要干活,只有晚上才有空读书。
不过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他的邻居倒是很富有,家里有好几间屋子,并且点着蜡烛。不过邻居有些看不起他,匡衡想要去邻居家看书,被邻居一句话怼了回来:“连蜡烛都买不起,还读什么书呢?”
匡衡听了之后很气愤,于是半夜用凿子把他家和邻居家共同用的墙给凿通了,然后接着从邻居家传过来的蜡烛光,开始读书。虽然西汉采取的是察举选官制度,但也有通过考经学来入仕的制度。正是匡衡有这种刻苦读书的精神,才通过读书来改变了命运。
匡衡在任职期间,多次上书陈述自己的意见,而且总是能够引经据典,这让喜欢《诗经》的汉元帝对他很是宠幸,并且封他为安乐侯,封地为三十一万亩。
汉成帝继位后,匡衡一时失宠,后来因被人弹劾,返回故里继续当他的安乐侯。但封地的实际面积与记载的面积不同,这一点匡衡的下属早已报告给他。
但匡衡不仅没有上报给朝廷,还非法扩大四万多亩领土,后来被人揭发,匡衡也由此被贬为庶民,几年后在家乡病死。
古人说的好:勿以恶小而为之,小时偷小,长大偷大。正是小时候偷光没人指责他,长大了才敢偷地,真的是因果循环报应不爽啊!
封乐安侯,辅佐皇帝,总理全国政务。匡衡可算是因明经而位极人臣的典型。
匡衡任职期间,多次上疏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陈述治国之道并经常参与研究讨论国家大事,按照经典予以答对,言合法义,博得元帝信任。每当朝廷大臣讨论政务时,匡衡总是引《诗经》为据,认为“六经者,圣人所以统天地之心,著善恶之归,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意,使不悖于其本性者也。故审六经之指,则人天之望可得而和,草木昆虫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匡衡的主张得到元帝及成帝的支持,这与从汉朝中期就开始兴起的独尊儒术,推重经学,微言大义的社会风尚是分不开的,实际是汉朝统治者用以统治人民的一种手段。
元帝后期时,宦官石显为中书令,他结党营私,把持朝政,怂恿元帝加重赋役,剥削人民,但因有皇帝的宠幸,没人敢触犯他。成帝即位后,匡衡便上疏弹劾石显,列举其以前所犯罪恶,并纠举他的党羽,这是匡衡所做的最后一件铲除奸佞,为汉朝廷尽忠的事情。不久,匡衡与同僚间渐有离隙,被人弹劾,贬为庶民,返回故里,不几年,病死于家乡。
但是他晚节不保。土地是国家命根子,匡衡身为丞相却无视法纪明目张胆倾吞国家田地,汉成帝也只能罢免匡衡的丞相之位,匡衡被废为庶民。
就这样,匡衡,这个凿壁偷光的少年,在位极人臣之际,晚节不保,在历史上留下了永远的污点。
当年“凿壁偷光”的匡衡,最后结局如何?
凿壁偷光故事大结局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才华并不等于人品!
匡衡“凿壁偷光”这个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小时候常被老师拿来作为刻苦学习的教学案例。其大致讲的是,在西汉时期,有一个叫匡衡的人,小时候因为家里穷没钱买灯油,于是凿穿墙壁引隔壁家的烛光来读书,宣扬的是一种刻苦努力的精神。
事实上,这个故事只讲了一半,匡衡这个人最后怎样了,并没有讲。因为没法儿讲,因为虽然匡衡很努力,但故事的结局并不好!
今天我来给大家续讲一下后面的故事:
首先,匡衡这个人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然后呢他也确实很刻苦,他努力读书,最终成为了一个有才华的人,在当时他乃是有名的经学大家。但是啊,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因为在汉朝,科举制还没出来,当官得靠别人举荐,匡衡没什么背景,虽然才华出众,也只是混了一个小小的卒史(档案管理员),没什么前途。
不过他运气好,当时还是皇太子的汉元帝喜欢经学,所以对匡衡颇为推崇。他继位后便把匡衡提拔成了郎中(皇帝顾问)。由于有贵人相助,匡衡的人生也开始启航,靠着自己的能力和圆滑,他深得汉元帝得喜爱。连年升迁,从郎中到博士(国家图书馆馆长)再到给事中(国会议员),匡衡逐渐了进入了国家权利的中心。
给事中已经是可以有参与国家大事的资格,有着上谏议政的权利。他便乘机上书劝谏汉元帝推行德政:
"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显洁白之士,昭无欲之路"(《汉书·匡衡传》)
这刚好和汉元帝的治国思想相契合,汉元帝和他爹汉宣帝不一样,他柔仁好儒,不喜严法,好施德政。
于是,匡衡又是一路高升,仅仅两三年的,便从光禄大夫(部长级)、太子少傅(太子老师),跃居三公(御史大夫),地位仅次于丞相和太尉。而没过没多久,现任丞相死了,匡衡又顶了上去,从此位极人臣。除此之外,汉元帝还封他为乐安侯,封地数十万亩。
匡衡走上了人生之颠峰!
如果故事到这里结束,那无疑是超级励志的。但是可惜的是,并没有。
匡衡虽然有才,但德行上却是有缺陷。汉元帝时,中书令石显当权,仗着是皇帝近臣,地位崇高,目无法纪,祸乱朝政,剥削百姓。匡衡作为当朝丞相,百官之首,不仅不加以阻止,还处处包庇。这导致了汉元帝时期乌烟瘴气的不正朝风。
值得一提的是,匡衡很聪明,后来汉元帝驾崩,石显失势,他第一个跳出来怼石显,这翻脸比翻书还快。最终石显被罢官,忧愤绝食而死。而匡衡却成了拨乱反正的大功臣,风光无限。所有人都很信任他,连他儿子杀了人,大家看在匡衡的面子上为其求情。
不得不说,他的手段很老辣。
所虽然生如戏,全靠演技,但总有演砸的时候!
当年他封侯之时,封地谯郡,食邑31万亩。但事实上,匡衡圈占的土地不止31万,超出了4万亩。大家可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小事儿,对于皇帝来说,这叫欺君,而对于当地百姓来说,这叫夺命啊。4万亩啊,那意味着多少家庭将失去自己的土地?
所以后来事情败露之后,匡衡被贬为庶民,一生所得,瞬间化为乌有。最终孤苦无依的匡衡,病死于家中。
当然,随之崩塌的还有匡衡的名声,在那个时代,凿壁偷光,终成大器的匡衡是绝对的偶像,然而现在,他不过是一欺世盗名之徒而已。
或许,才华和人品,本来就不是一回事儿!
“凿壁偷光”的匡衡,年少很励志,后来却变了
凿壁偷光刻苦读书的匡衡,后来是什么样?为什么很少有人提及?
匡衡少时家境贫寒,甚至连蜡烛都买不起,为了读书,他便偷偷在墙上凿了个洞,借着邻居家的光线读书。这个故事意在告诉孩子们,贫寒可以励志,艰苦的生活可以锻炼人的毅力和志气,唯有奋发图强,才能通往成功。于是匡衡凿壁偷光成了一段佳话,也成为老师们教育学生的经典案例,匡衡在如此艰苦的生活环境里都能刻苦勤勉地学习,拥有很好教育资源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然而匡衡长大后的故事却鲜少被人提及,所谓人无完人,谁又能想到曾经刻苦勤勉的读书郎,会因一“利”字误入歧途呢?
匡衡生于东海郡承县,虽然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天资聪颖有勤奋好学,不惜以“偷光”的方式读书,饱受夸赞,长大后自然能够顺利入朝为官。虽是个很小的官,但因其对《诗经》理解颇深,所以受到经学家们推崇,就连身为太子的汉元帝都对他十分欣赏。
于是汉元帝一登基,立马给匡衡加官进爵,匡衡从小小的文学卒史变成郎中,又迁为博士,然后晋级为太子少傅。仕途如此畅通无阻,让穷了大半辈子的匡衡逐渐享受追名逐利,于是日日绞尽脑汁想着如何讨汉元帝的欢心。
时年京城发生了地震、日食等灾变,匡衡借机引用《诗经》中的道理,劝汉元帝“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汉元帝大悦,对匡衡愈发赏识,也因此迷上了《诗经》,多次召匡衡为他讲解,并提拔匡衡为御史大夫。后来丞相韦玄成病逝,汉元帝便直接让匡衡代为丞相,封乐安侯,权力之大,可总理全国政务。匡衡可谓是一飞冲天,平步青云。
匡衡的封地足足31万亩,而这31万亩土地的税收,全部归匡衡所有。如今的匡衡权势滔天,腰缠万贯,可却变得愈发贪婪,再也不是从前那个“偷光”读书的勤勉少年了。
利欲熏心之下,匡衡偷偷将封地扩大,强取豪夺了临淮郡民田4万亩,甚至还指使自己的手下贪盗公家财物,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有了汉元帝的宠爱,人人忌惮敬畏匡衡,不敢轻易举报他这个丞相。
可好景不长,公元前33年,汉元帝去世,汉成帝登基,司隶校尉骏等人立马找到机会上告匡衡“专地盗土”之事。没有了汉元帝的庇护,汉成帝一怒之下直接把匡衡贬为庶人。从一手遮天的丞相之位生生跌落至平平庶人,落差之大,使匡衡终日郁郁寡欢。
这位昔日刻苦勤勉、凿壁偷光的读书少年因一己私利而误入歧途,终是落得个凄苦的结局,不禁令人唏嘘。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常用“凿壁偷光”鼓励孩子们去学习,但很少有人提及匡衡功成名就之后的事情的原因。
到成帝时,司隶校尉骏等告其“专地盗土”,于是被贬为庶人。
这位昔日刻苦勤勉,凿壁偷光也要刻苦学习的少年并没有坚守初心,最终还是因为一己私欲误入歧途。所以人们常常用“凿壁偷光”来鼓励自己的孩子刻苦读书但很少提及他成名后的事情。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