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的故事有哪些牛顿和微积分的故事1661年,19岁的牛顿,考入了着名的剑桥大学。在学习期间,牛顿的第一任教授伊萨克·巴鲁独...
关于数学的故事有哪些
1661年,19岁的牛顿,考入了着名的剑桥大学。在学习期间,牛顿的第一任教授伊萨克·巴鲁独具慧眼,发现了牛顿具有深邃的观察力、敏锐的理解力,于是将自己掌握的数学知识传授给了牛顿,并把他引向近代自然科学的研究。1664年经考试牛顿选为巴鲁的助手。1665年,牛顿大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正准备留校继续深造的时候,严重的鼠疫席卷英国,剑桥大学被迫关闭了。牛顿两次回到故乡避灾,而这恰恰是牛顿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
牛顿在家乡安静的环境里,专心致志地思考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问题,思想火山积聚多年的活力,终于爆发了,智慧的洪流,滚滚奔腾。短短的18个月,他就孕育成形了:流数术(微积分)、万有引力定律和光学分析的基本思想。牛顿于1684年通过计算彻底解决了1666年发现的万有引力。1687年,他45岁时完成了人类科学史上少有科学巨着《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继承了开普勒、伽里略,用数学方法建立起完整的经典力学体系,轰动了全世界。
数学家的小故事50字以下
1.小时候,华罗庚家境贫寒,初中未毕业便辍学在家。他一边帮父亲看店,一边依旧不忘学习。没有时间,他养成了早起,善于利用零碎时间,善于心算的习惯。没有书,没有纸没有笔,养成了他勤于动手,勤于独立思考的习惯。
2.数学家高斯在高中时,每天晚上老师都会给他一两个比较难的题目让他去练,但他基本上都能很快解决,但是一天,老师给了一个题,他用了一个晚上才做出来,后来到学校一问老师,才知道,那个题目是老师不小心夹进去的,那是个世界上的数学难题,已经困扰了数学家100多年了。
拓展资料华罗庚(1910.11.12—1985.6.12), 出生于江苏常州金坛区,祖籍江苏丹阳。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他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并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有“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华—王方法”等。
华罗庚小时候帮助父亲做生意,打算盘、记账。那时华罗庚站在柜台前,顾客一走就又埋头看书演算起数学题来。有时入了迷,竟忘了接待顾客,甚至把算题结果当作顾客应付的货款,使顾客吓了一跳。每逢遇到怠慢顾客的事情发生,父亲又气又急,说他念“天书”念呆了,要强行把书烧掉。争执发生时,华罗庚总是死死地抱着书不放。
有一次正在看店的华罗庚在计算一道数学题,来了一位女士想买棉花,当她问华罗庚多少钱时,他完全沉醉于做题中,没有听见对方说的话,当他把答案算完随口说了一个数字,而女士以为他说的是棉花的价格,尖叫道:“怎么这么贵?”。
这时华罗庚才知道有人过来买棉花,当华罗庚把棉花卖给女士后才发现刚才自己的算题的草纸被妇女带走了,这可把华罗庚急坏了,不顾一切的去追那位女士,最终还是被他追上了,华罗庚不好意思地说:“阿姨,请……请把草纸还给我”,那妇女生气地说:“这可是我花钱买的,可不是你送的”。
华罗庚急坏了,于是他说:“要不这样吧!我花钱把它买下来”。正在华罗庚伸手掏钱之时,那妇女好像是被这孩子感动了吧!不仅没要钱还把草纸还给了华罗庚。这时的华罗庚才微微舒了口气。回家后,又开始计算起数学题来。
陈景润
陈景润是我国有名的数学家。他不爱逛公园,不爱遛马路,就爱学习。他学习起来,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 有一天,陈景润在吃中饭的时候,摸摸脑袋发现头发太长了,应该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见了,还当他是个大姑娘呢。于是,他放下饭碗,就跑到理发店去了。
理发店里人很多,大家挨着次序理发。陈景润拿得牌子是三十八号。他想:轮到我还早着哩,时间是多么宝贵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费掉。他赶忙走出理发店,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来。他背了一会,忽然想起上午读外文的时候,有个地方没看懂。不懂的东西,一定要把他弄懂,这是陈景润的脾气。他看了看表,才十二点半。他想:先到图书馆去查一查,再回来理发还来得及,站起来就走了。谁知道,他走了不多久,就轮到他理发了。理发员大声地叫:“三十八号!谁是三十八号?快来理发!”你想想,陈景润正在图书馆里看书,他能听见理发员喊三十八号吗?。 2、高斯
高斯最著名的故事莫过于小学时计算1+2+3+...+100的值。当时高斯上小学,老师在班上出了这样一道题,叫大家算。那个老师以为至少要20分钟以后才会有答案,正想休息一下,谁知屁股还没坐稳高斯就说算出来了。老师很惊讶,问他怎么算的,他就说先算1+100=101,2+99=101,。。。这样一共有50个101,因此结果是5050。
还有一个故事,是高斯19岁的时候,本来他打算学法律的,结果不经意间解决了一个2000年的数学难题,那就是只用直尺和圆规17等分圆周。高斯还证明了当且仅当N=2^(2^n)+1时,能够用尺规N等分圆周。从此高斯对数学的兴趣大增,并走上了数学研究的道路,成了一名伟大的数学家。
数学故事
请给我找一个数学故事,星期一老师就让交了。有一个长方体,正面和上面的两个面积的积为209平方厘米,并且长、宽、高都是质数。求它的体积。
我见了,心想:这道题还真是难啊!已知的只有两个面面积的积,要求体积还必须知道长、宽、高,而它一点也没有提示。这可怎么入手啊!
正当我急得抓耳挠腮之际,我妈妈的一个同事来了。他先教我用方程的思路去解,可是我对方程这种方法还不是很熟悉。于是,他又教我另一种方法:先列出数,再逐一排除。我们先按题目要求列出了许多数字,如:3、5、7、11等一类的质数,接着我们开始排除,然后我们发现只剩下11和19这两个数字。这时,我想:这两个数中有一个是题中长方体正面,上面公用的棱长;一个则是长方体正面,上面除以上一条外另一条棱长(且长度都为质数)之和。于是,我开始分辩这两个数各是哪个数。
最后,我得到了结果,为374立方厘米。我的算式是:209=11×19 19=2+17 11×2×17=374(立方厘米)
后来,我又用我本学期学过的知识:分解质因数验算了这道题,结果一模一样。
解出这道题后,我心里比谁都高兴。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数学充满了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求。
一天,唐僧命徒弟悟空、八戒、沙僧三人去花果山摘些桃子。不长时间,徒弟三人摘完桃子高高兴兴回来。师父唐僧问:你们每人各摘回多少个桃子? 八戒憨笑着说:师父,我来考考你。我们每人摘的一样多,我筐里的桃子不到100个,如果3个3个地数,数到最后还剩1个。你算算,我们每人摘了多少个?
沙僧神秘地说:师父,我也来考考你。我筐里的桃子,如果4个4个地数,数到最后还剩1个。你算算,我们每人摘了多少个?
悟空笑眯眯地说:师父,我也来考考你。我筐里的桃子,如果5个5个地数,数到最后还剩1个。你算算,我们每人摘多少个?
“>”、“<”和“=”的本领
很久很久以前,数学王国里乱糟糟的,没有任何秩序。0~9十个兄弟不仅在王国中称王称霸,而且他们彼此之间总是吹嘘自己的本领最大。数字天使看见这种情况很生气,于是就派“>”、“<”和“=”三个小天使到数学王国,要求他们一定要让王国变得有秩序起来。
三个小天使来到了数学王国,0~9十兄弟轻蔑地盯着他们,“9”问道:“你们三个是干什么的?我们的王国不欢迎你们。”
“=”天使笑了笑说:“我们是天使派到你们王国的法官,帮助你们治理好你们的国家。我是‘等号’在我两边的数字总是相等的;这两位是‘大于号’和‘小于号’他们开口朝谁,谁就大,尖尖朝谁,谁就小。”
0~9十兄弟一听他们是数字天使派来的法官,以及“=”的介绍,都乖乖地服从“>”、“<”和“=”的命令。
从此以后,数学王国越来越强盛,而且有着十分严格的秩序,任何人都不会违反。
小朋友们,你们说“>”、“<”和“=”的本领大不大呢?
“0”的故事
大约1500年前,欧洲的数学家们是不知道用“0”的。他们使用罗马数字。罗马数字是用几个表示数的符号,按照一定规则,把它们组合起来表示不同的数目。在这种数字的运用里,不需要“0”这个数字。
而在当时,罗马帝国有一位学者从印度记数法里发现了“0”这个符号。他发现,有了“0”,进行数学运算方便极了,他非常高兴,还把印度人使用“0”的方法向大家做了介绍。过了一段时间,这件事被当时的罗马教皇知道了。当时是欧洲的中世纪,教会的势力非常大,罗马教皇的权利更是远远超过皇帝。教皇非常恼怒,他斥责说,神圣的数是上帝创造的,在上帝创造的数里没有“0”这个怪物,如今谁要把它给引进来,谁就是亵渎上帝!于是,教皇就下令,把这位学者抓了起来,并对他施加了酷刑,用夹子把他的十个手指头紧紧夹注,使他两手残废,让他再也不能握笔写字。就这样,“0”被那个愚昧、残忍的罗马教皇明令禁止了。
但是,虽然“0”被禁止使用,然而罗马的数学家们还是不管禁令,在数学的研究中仍然秘密地使用“0”,仍然用“0”做出了很多数学上的贡献。后来“0”终于在欧洲被广泛使用,而罗马数字却逐渐被淘汰了。
淘气的数字“3”
自然数家族中最调皮的要算数3了。由于他个头长得比较矮,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小3”。
小3 走路从都不好好走。他走起路来连蹿带蹦,饿时身体往前走眼睛却往后瞧。
这一次,小3又歪着脑袋一溜烟地往前跑,“咚的一声和一位白胡子老爷爷撞了个满怀。
白胡子老爷爷于;“小3 ,你又到处乱跑,撞了车碰了人多不好。”
小3 不以为然地说:“撞一下没事,到处跑一跑多自地呀!”
“没事?从现地起你再撞着谁,异将和谁作一次乘法,不信,你异撞去吧。”白胡子老爷爷用手指了一下小3,异不见了。
“撞着谁就和谁作一次乘法?嘻嘻,这倒挺好玩,我要撞一撞,试一试。”小3 说完就往前跑。
远远看见数2坐地一块石头上,小3低头朝数2猛撞过去。只听“咚”的一声响,地上冒起一股白烟。白烟过后数2没了,小3也没了,坐地石头上的却是数6,小3呢?原来小3和数2 被一个乘号“×”紧紧箍地一起,变到数6的肚子里去了,2×3=6.
数6站起来拍了拍裤子上的土,朝偶数村走去。小3 一看数6往偶数村走,就着急了。他喊道:“不对,走错方向了,我不住地偶数村,我是奇数,我住地奇数村。”
数2说;'你嚷嚷什么!谁让你撞我,和我作乘法来着。任何一个奇数只要和我数2相乘,立刻就变成偶数。”
小3 惊奇地说:“你那么厉害?如果偶数和你作乘法呢?”
“偶数和我数2相乘,当然还是偶数。一句话,任何一个自然数和我相乘,都将变成为偶数。”
小3 唉求说:“数2帮帮忙,你是偶数,我是奇数,咱俩没关系,咱俩一起使劲,挣脱开这个乘号吧。”
数2摇摇头说:“不对!谁说咱俩没关系?你好好想一想,你小3 除了是奇数,还是什么数?”
小3 想了一下说:“我除了是奇数,还是个质数。你知道什么 是质数吗?质数就是除了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外,再不能被其他自然数整除的那种自然数。1除外,1不算质数。” 数2说?“我也是质数呀,和你是一家子。”
“骗人!我有许多质数朋友,比如5、7、11等等都是奇数。你数2 是偶数,怎么会是质数呢?”
“是不是质数,应该用质数的定义来衡量。我数2除了能被2和1整除外,不能再被其他自然数整除,当然 是质数娄。”
小3想了想说:“对!你符合质数定义,你是质数。”
“我是质数中唯一的偶数,也是最小的质数。”
“对!”
“我还是自然数家族中最小的偶数。”
“骗人!最小的偶数是零。”
“零虽说比我小,但是零不是咱武自然数家族中的成员啊!”
小3恍然大悟,点点头说;“对!零不是自然数,自然数是从1开始的。”
“一、二、三!”小3向数2 招招手说;“再见了,自然数家族中最小的质数,最小的偶数。”
小3又开始跑了,他一面跑一面想数可撞不得!一撞偶数,就变成偶数了,可就回不了奇数村啦。
小3只顾想事,一不留神和数5撞地一起,一股白烟过后,3×5变成了15。
小3 高兴地说:“撞上奇数可没事,三五一十五,结果还是一个奇数,一点没变。”
数5嘟囔地说:“什么一点没变啦!你数3是著述,我数5 也是质数,咱俩相乘变成了15,15可不是质数。”
小3一摸后脑勺说:“对呀!和一个不是2的质数相乘,虽说乘积还是个奇数,但是已经不是质数了。唉!说真的,咱俩相乘之后变成了什么数了?”
数5说:“咱俩相乘得15 ,这15除了可以被1和本神整除,还能被你—3,我—5整除,这样的自然数叫合数。”
“变成合数了,那我可不干。”小3 使劲挣脱了乘号,又低头猛跑。“咚”的一声,又撞到了一个数。
一股白烟过后,小3 摇了摇脑袋发现自己并没变,还是数3.怪呀!我明明撞上了一个数,怎么没发生变化呢?难道是地作梦?
只听一个数地自己肚子里说:“你撞着我了。”
“你是谁?”
“我是1呀!”
“噢,我想起来了。”小3 说,“任何一个自然数和1相乘,还得原来的数。数1这个性质真奇特。”
小3连蹿带蹦又往前跑,眼看就要撞上站地前面的一个数了,突然,一个人把他拉住了:“不能撞他,危险!”
小3一看,拉他的人正是那个白胡子老爷爷。小3不服气地说:“为什么不能撞?偶数、奇数我都撞过,他有什么了不起?我偏要撞。”说完又低头往前冲。
白胡子老爷爷说:“你看看他是谁?待前面的数一回头,把小3吓了一跳,原来他是数0。
白胡子老爷爷说:“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你如果冒冒失失地一头撞到0的身上,和0作乘法,可就永远变成了0,再也看不见你这个小3了。”
小3听了这番话,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他赶紧向白胡子老爷爷一鞠躬说:“感谢您救了我一条命,我今后再也不到处跑了。老爷爷,您到底是谁呀?”
“闯一闯也好,使你他了不少见识,对自然数的乘法有了更深的了解。不过,你还要认真地读书和学习,才能不断地进步。你要问我是谁呀?你来看。”一股白烟过后,出现了一本很大的数学书。啊!白胡子老爷爷原来是数学书变的。
最古老的数学趣题
在七间房子里,每间都养着七只猫;在这七只猫中,不论哪只,都能捕到七只老鼠;而这七只老鼠,每只都要吃掉七个麦穗;如果每个麦穗都能剥下七合①麦粒,请问:房子、猫、老鼠、麦穗、麦粒,都加在一起总共该有多少数?
答案:
总数是19607
房子有7间,猫有72=49只,鼠有73=343只,麦穗有74=2401个,麦粒有75=16807合。全部加起来是
7+72+73+74+75=19607
(顺便提一下,在这里不必考虑为什么把不同种类的东西加起来这个问题)。
蜂窝猜想
加拿大科学记者德富林在《环球邮报》上撰文称,经过1600年努力,数学家终于证明蜜蜂是世界上工作效率最高的建筑者。
四世纪古希腊数学家佩波斯提出,蜂窝的优美形状,是自然界最有效劳动的代表。他猜想,人们所见到的、截面呈六边形的蜂窝,是蜜蜂采用最少量的蜂蜡建造成的。他的这一猜想称为"蜂窝猜想",但这一猜想一直没有人能证明。
美密执安大学数学家黑尔宣称,他已破解这一猜想。蜂窝是一座十分精密的建筑工程。蜜蜂建巢时,青壮年工蜂负责分泌片状新鲜蜂蜡,每片只有针头大小而另一些工蜂则负责将这些蜂蜡仔细摆放到一定的位置,以形成竖直六面柱体。每一面蜂蜡隔墙厚度及误差都非常小。6面隔墙宽度完全相同,墙之间的角度正好120度,形成一个完美的几何图形。人们一直疑问,蜜蜂为什么不让其巢室呈三角形、正方形或其他形状呢?隔墙为什么呈平面,而不是呈曲面呢?虽然蜂窝是一个三维体建筑,但每一个蜂巢都是六面柱体,而蜂蜡墙的总面积仅与蜂巢的截面有关。由此引出一个数学问题,即寻找面积最大、周长最小的平面图形。
1943年,匈牙利数学家陶斯巧妙地证明,在所有首尾相连的正多边形中,正多边形的周长是最小的。1943年,匈牙利数学家陶斯巧妙地证明,在所有首尾相连的正多边形中,正多边形的周长是最小的。但如果多边形的边是曲线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呢?陶斯认为,正六边形与其他任何形状的图形相比,它的周长最小,但他不能证明这一点。而黑尔在考虑了周边是曲线时,无论是曲线向外突,还是向内凹,都证明了由许多正六边形组成的图形周长最校他已将19页的证明过程放在因特网上,许多专家都已看到了这一证明,认为黑尔的证明是正确的。
蜗牛爬井
德国数学家里斯曾出过这样一道数学题:井深20尺,蜗牛在井底,白天爬7尺,夜里降2尺,几天可以到达井顶?
分析:如果认为答案是20/(7-2)=4就大错特错了!解这道题的关键是把最后一天爬行的情况与前面几天爬行的情况区别考虑。
解:蜗牛前3天昼夜爬行的高度:
(7-2)×3=15(尺)
最后一天爬行的时间:
共用的时间:
测量金字塔的高度
有一天,泰勒斯看到人们都在看告示,他也上去看。原来告示上写着法老要找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泰勒斯就到找法老了。法老问泰勒斯用什么工具来量金字塔。泰勒斯说只用一根木棍和一把尺子,大家都觉得很奇怪。他把木棍插在金字塔旁边,等木棍的影子和木棍一样长的时候,就去量金字塔。他量了金字塔影子的长度和金字塔底面边长的一半。把这两个长度加起来就是金字塔的高度了。泰勒斯真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他不用爬到金字塔的顶上就方便量出了金字塔的高度。
维纳的故事
维纳(1894-1964年)是最早为美洲数学赢得国际荣誉的大数学家,关于他的轶事多极了。维纳最有名的故事是有关搬家的事。 一次维纳乔迁,妻子熟悉维纳的方方面面,搬家前一天晚上再三提醒他。她还找了一张便条, 上面写着新居的地址,并用新居的房门钥匙换下旧房的钥匙。第二天维纳带着纸条和钥匙上班去了。白天恰有一人问他一个数学问题,维纳把答案写在那张纸条的背面递给人家。 晚上维纳习惯性地回到旧居。他很吃惊,家里没人。从窗子望进去,家具也不见了。掏出钥匙开门,发现根本对不上齿。于是使劲拍了几下门,随后在院子里踱步。突然发现街上跑来一小女孩。维纳对她讲:“小姑娘,我真不走运。我找不到家了,我的钥匙插不进去。”小女孩说道:“爸爸,没错。妈妈让我来找你。”
有一次维纳的一个学生看见维纳正在邮局寄东西,很想自我介绍一番。在麻省理工学院真正能与维纳直接说上几句话、握握手,还是十分难得的。但这位学生不知道怎样接近他为好。这时,只见维纳来来回回踱着步,陷于沉思之中。这位学生更担心了,生怕打断了先生的思维,而损失了某个深刻的数学思想。但最终还是鼓足勇气,靠近这个伟人:“早上好, 维纳教授!”维纳猛地一抬头,拍了一下前额,说道:“对,维纳!”原来维纳正欲往邮签上写寄件人姓名,但忘记了自的名字……。
数学王国的巾帼英雄
陀螺是中小学生熟悉一种玩具。一只小小的陀螺在桌面上飞速地旋转着。单见它立定一点,一面绕倾斜于桌面的轴急速自转,另一面自转轴又宛如锥体母线般绕着过定点而垂直于桌面的轴线,缓慢而稳定地做公转运动。
陀螺旋转的时候为什么不会倒?在千万个玩陀螺的人中,能正确回答出这个问题的,大概不会太多。的确,陀螺的转动是十分有趣而神秘的。
陀螺在科学上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把旋转着的陀螺抛向空中。它能使自己的轴保持原来的方向。陀螺的这一特性,被用来制造定向陀螺仪,广泛用于航海、航空和宇宙飞行之中。
然而,关于陀螺运动的研究,或者用更有学术味道的话,叫刚体绕固定点运动的问题,却有一段神奇的历史。
公元1888年,法兰西科学院举行第三次有奖国际征文,悬赏三千法郎,向全世界征集关于刚体绕固定点运动问题的论文。在此之前的几十年内,鉴于该问题的重要性,法兰西科学院曾以同样的奖金进行过两次征文。不少杰出的数学家曾尝试过解答,但都没有能够得到成功。两次征文的奖金,依然原封不动地高搁着。为此,法兰西科学院决定第三次征集论文,这使许多素有盛望的数学家跃跃欲试。可是到了评判那天,评委们全都大为震惊。他们发现有一篇文章在无数平凡之中鹤立鸡群。这是一篇闪烁着智慧光芒的佳作,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结论,都充溢着高人一筹的才华。鉴于它具有特别高的科学价值,评委们破例决定,把奖金从原来的三千法郎提到五千法郎。
评判结束了,打开密封的名字一看,原来获奖的是一位俄罗斯女性,她就是数学王国的巾帼英雄,一位蜚声数坛的女数学家索菲娅。
打开世界的科学史,科学家中的女性屈指可数,女数学家更是寥若晨星。而在二十世纪之前能够载入数学史册的,大约只有柯瓦列夫斯卡娅一个。而她的奋斗经历则是充满着传奇的色彩。
索菲娅生于将军之家,由于叔叔彼得的启蒙,她对数学产了浓厚的兴趣。但她的父亲,一位退休了的军人,带着对女性古老的偏见,反对女儿学习数学。在这种情况下,索菲娅只好躲在自己的房间里偷偷地看数学书。这种神秘的学习气氛,反而增加了索菲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她的进取心更强了,这时她才13岁。翻过一个年头,一本基利托夫的物理书引起了索菲娅的注意,因为基利托夫教授是她的邻居。在翻看教授的著作时,她发现书中利用到许多三角知识,然而三角对于这时的她,却是一个陌生的世界。于是她从画弦开始,自己推导出一系列三角公式,这无疑相当于一个数学分支史的再创造!这一超人的天赋,使基利托夫教授惊鄂了,他仿佛看到了一位新帕斯卡的出现。法国数学家帕斯卡在少年时代曾是世人公认的神童。在基利托夫教授的再三说服下,索菲娅的父亲终于同意她前往外地学习微积分和其他课程。就这样索菲娅得以刻苦学习了两年。正当她渴望能上大学深造的时候,父亲严令将她召回。这位当过将军的父亲怎么也不能理解女儿和数学是不可共容的两个词,况且女儿已经长大成人。
为了继续自己的学业,索菲娅使出了作为姑娘的最为有效的一招。她决定出嫁了,丈夫是一位年轻开明的生物学家。婚后,她与丈夫双双来到彼得堡。可是一到那里,美好的幻影立即破灭,因为当时的俄国大学不招收女生。
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常常是事与愿违。结婚,既带给索菲娅欢悦,也带给她苦恼。没过多久,索菲娅?柯瓦列夫斯卡娅当了母亲。幼小的生命,繁重的家务,淡化了她对数学的酷爱。一天,小孩屋里没有糊墙的纸,她就用数学家奥斯特洛格拉德斯基的书撕下来裱糊。没想到这到这些散页中的各种符号,重新燃起了柯瓦列夫斯卡娅学习数学的热情。在丈夫的支持下,她一面买了许多数学书日夜攻读,另一面在彼得堡大学非正式跟班旁听。随着学业的进步,她对深造的愿望更加强烈了!
公元1870年,年仅20岁的柯瓦列夫斯卡娅毅然决定前往柏林,那里有一所她所倾慕的学府——柏林大学。但是她不知道,在那个时代,歧视妇女的思想并没有国界,柏林大学拒绝接纳这位外国女生。然而柯瓦列夫斯卡娅并不因此甘休,她找到了在柏林大学任教的著名数学家魏尔斯特拉斯,直接向他陈述自己的请求。这位年近花甲的教授迷惑了,他用怀疑的眼光看了看这个异邦的姑娘,然后向她提出了一个当时相当深奥的椭圆函数问题,这是教授前此一刻思考的。柯瓦列夫斯卡娅当场作了解答。精辟的结论,巧妙的构思,非凡的见解!魏尔斯特拉斯震撼了!教授破例答应收她为私人学生。在名师指点下,柯瓦列夫斯卡娅如虎添翼,迅速地成长着。
公元1873年,柯瓦列夫斯卡娅连续发表了三篇关于偏微分方程的论文。由于论文的创造性和价值,1874年7月,哥廷根大学破例在无须答辩的情况下,授予柯瓦列夫斯卡娅博士学位,那年她才24岁。
1875年,柯瓦列夫斯卡娅满怀热情返回故土,但等待她的确是无限的忧愁。沙皇俄国决定不允许一个女人走上讲台,研究机构也没有女人的位置。就这样,这位俄罗斯的天才儿女,令人惋惜地中断了三年研究。而后又因小女儿的出生再次耽搁了两年。1880年彼得堡召开科学大会,著名数学家车比雪夫请她为大会提供一篇文章。她从箱底翻出一篇六年前没有发表的,关于阿贝尔积分的论文,献给大会。然而这篇放置了六年之久的文章,依旧引起了大会的轰动。
1888年12月,法兰系科学院授予柯瓦列夫斯卡娅波士顿奖,表彰她对于刚体运动的杰出研究。1889年,瑞典科学院也向柯瓦列夫斯卡娅授予了奖。同年11月慑服于这位女数学家的巨大功绩,和以车比雪夫为首的一批数学家的坚决请求,俄国科学院终于放弃了“女人不能当院士”的旧规。年已古稀的车比雪夫激动地给柯瓦列夫斯卡娅大去了如下电报:
“在没有先例地修改了院章之后,我国科学院刚刚选举你做通讯院士。我非常高兴看到,我的最急切和正义的要求之一实现了。”
1891年初,柯瓦列夫斯卡娅在从法国返回斯得哥尔摩途中病倒。由于医生的误诊,无情的病魔夺去了她光彩的生命。此时她年仅42岁。
购 物
圣诞节那一天,我与妈妈到百货大楼去买东西。正巧,大楼正在举办返券销售活动,只见标牌上清清楚楚地写着:购买服装类每付现金100元,返回礼券80元;鞋类每付100元,返回礼券60元;用具类每付100元,返回礼券40元;所付现金不足100元部分不返券,所返的礼券可在返券销售活动期间在商场内购买任何商品。我与妈妈转来转去,最后,我看中了一双320元的运动鞋,妈妈看中了一套498元的衣服;而我们还要买一套245元的炊具。这时,妈妈对我说:“你不是老说你的数学学得很好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今天,妈妈就来考考你。我们把这三样东西全买下来,怎样买才能最省钱呢?”呵,这可难不倒我:“衣服最贵,得的券又最多,当然先用钱买衣服了,这样就可以得到320元的礼券,用这礼券可以买好我的运动鞋,然后再拿出245元买炊具,还能得80元礼券。而用这礼券还能买一些小装饰品呢!一共用现金743元。”我得意得看看妈妈。妈妈摇了摇头说“你这样不是浪费了80元的礼券吗?”我睁大眼睛:“难道还有更省钱的?”“当然了!”妈妈说。我拿出笔和纸算了起来,一会儿,我又设计出了另一种方案,我急着告诉妈妈:“先买鞋,可得到礼券180元,用这些礼券买衣服,需要补付318元,又得到礼券240元,最后买炊具,将礼券用完再补付5元,这样共付现金643元。比刚才的方案足足又省了100元。”妈妈看着我笑了。我们既花了最少的钱,又满足了自己的心愿。
韩信点兵
韩信点兵又称为中国剩余定理,相传汉高祖刘邦问大将军韩信统御兵士多少,韩信答说,每3人一列余1人、5人一列余2人、7人一列余4人、13人一列余6人……。刘邦茫然而不知其数。
我们先考虑下列的问题:假设兵不满一万,每5人一列、9人一列、13人一列、17人一列都剩3人,则兵有多少?
首先我们先求5、9、13、17之最小公倍数9945(注:因为5、9、13、17为两两互质的整数,故其最小公倍数为这些数的积),然后再加3,得9948(人)。
中国有一本数学古书「孙子算经」也有类似的问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
答曰:「二十三」
术曰:「三三数之剩二,置一百四十,五五数之剩三,置六十三,七七数之剩二,置三十,并之,得二百三十三,以二百一十减之,即得。凡三三数之剩一,则置七十,五五数之剩一,则置二十一,七七数之剩一,则置十五,即得。」
2、鸡兔同笼你听说过“鸡兔同笼”的问题吗?这个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趣题之一。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 你会解答这个问题吗?你想知道《孙子算经》中是如何解答这个问题的吗? 解答思路是这样的:假如砍去每只鸡、每只兔一半的脚,则每只鸡就变成了“独角鸡”,每只兔就变成了“双脚兔”。这样,(1)鸡和兔的脚的总数就由94只变成了47只;(2)如果笼子里有一只兔子,则脚的总数就比头的总数多1。因此,脚的总只数47与总头数35的差,就是兔子的只数,即47-35=12(只)。显然,鸡的只数就是35-12=23(只)了。 这一思路新颖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数学家赞叹不已。这种思维方法叫化归法。化归法就是在解决问题时,先不对问题采取直接的分析,而是将题中的条件或问题进行变形,使之转化,直到最终把它归成某个已经解决的问题。
3、数学优秀小故事:门打开了,进来的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刘建明先生请他坐下,小伙子自我介绍说:“我是内地的导游,叫于江,这次我带领了个旅游团到香港来旅游,听说您的大酒店环境舒适,服务周到,我们想住你们酒店。” 刘建明先生连忙热情地说:“欢迎,欢迎,欢迎光临,不知贵团一共有多少人?” “人嘛,还可以,是个大团。” 刘建明先生心里一阵惊喜:一个大团,又一笔大生意,真是太好了。作为一名导游,于江看出刘建明先生的心思,他记上心来,慢条斯理的说:“先生,如果你能算出我们团的人数,我们就住您们大酒店了。” “您请说吧。”刘建明先生自信的说。 “如果我把我的团平均分成四组,结果多出一个人,再把每小组平均分成四份,结果又多出一个人,再把分成的四个小组平均分成四份,结果又多出一个人,当然,也包括我,请问我们至少有多少人?” “一共多少呢?”刘建明先生马上思考起来,他一定要接下这笔生意,“没有具体的数字,应该如何下手呢?”他不愧是精明的生意人,很快就知道了答案:“至少八十五人,对不对?” 于江先生高兴地说:“一点都不错,就是八十五个人。请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人数最少的情况下是最后一次四等分时,每份为一人,由此推理得到:第三次分之前有1×4+1=5(人),第二次分之前有5×4+1=21(人),第一次分之前有21×4+1=85(人)” “好,我们今天就住这里了。” “那你们有多少男的和女的?” “有55个男的,30个女的。” “我们这儿现在只有11人的房间,7人、5人的房间,你们想怎么住?” “当然是先生您给安排了,但必须男女分开,也不能有空床位。” 又出了个题目,刘建明还从没碰到过这样的客人,他只好又得花一番心思了。冥思苦想之后,他终于得出了最佳方案:男的两间11人房间,四间7人房间,一间5人房间;女的一间11人房间,两间7人房间,一间5人的,一共11间。于江先生看了他的安排后,非常满意,马上办理了住宿手续。一桩大生意做成了,虽然复杂了点,但刘建明先生心里还是十分高兴的。
智斗猪八戒
话说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归来,来到郭家村,受到村民的热烈欢迎,大家都把他们当作除魔降妖的大英雄,不仅与他们合影留念,还拉他们到家里作客。
面对村民的盛情款待,师徒们觉得过意不去,一有机会就帮助他们收割庄稼,耕田耙地。开始几天猪八戒还挺卖力气,可过不了几天,好吃懒做的坏毛病又犯了。他觉得这样干活太辛苦了,师傅多舒服,只管坐着讲经念佛就什么都有了。其实师傅也没什么了不起的,要不是猴哥凭着他的火眼金睛和一身的本领,师傅恐怕连西天都去不了,更别说取经了。要是我也有这么一个徒弟,也能有一番作为,到那时,哈哈,我就可以享清福了。
于是八戒就开始张落起这件事来,没几天就召收了9个徒弟,他给他们取名:小一戒、小二戒…小九戒。按理说,现在八戒应该潜心修炼,专心教导徒弟了。可是他仍然恶习不改,经常带着徒弟出去蹭吃蹭喝,吃得老百姓叫苦不迭。老百姓想着他们曾经为大家做的好事,谁也不好意思到悟空那里告状。就这样,八戒们更是有恃无恐,大开吃戒,一顿要吃掉五、六百个馒头,老百姓被他们吃得快揭不开锅了。
邻村有个叫灵芝的姑娘,她聪明伶俐,为人善良,经常用自己的智慧巧斗恶人。她听了这件事后,决定惩治一下八戒们。她来到郭家村,开了一个饭铺,八戒们闻讯赶来,灵芝姑娘假装惊喜地说:“悟能师傅,你能到我的饭铺,真是太荣幸了。以后你们就到我这儿来吃饭,不要到别的地方去了。”她停了一下说:“这儿有张圆桌,专门为你们准备的,你们十位每次都按不同的次序入座,等你们把所有的次序都坐完了,我就免费提供你们饭菜。但在此之前,你们每吃一顿饭,都必须为村里的一户村民做一件好事,你们看怎么样?”八戒们一听这诱人的建议,兴奋得不得了,连声说好。于是他们每次都按约定的条件来吃饭,并记下入座次序。这样过了几年,新的次序仍然层出不穷,八戒百思不得其解,只好去向悟空请教。悟空听了不禁哈哈大笑起来,说:“你这呆子,这么简单的帐都算不过来,还想去沾便宜,你们是永远也吃不到这顿免费饭菜的。”“难道我们吃二、三十年,还吃不到吗?”悟空说:“那我就给你算算这笔帐吧。我们先从简单的数算起。假设是三个人吃饭,我们先给他们编上1、2、3的序号,排列的次序就有6种,即123,132,213,231,312,321。如果是四个人吃钣,第一个人坐着不动,其他三个人的座位就要变换六次,当四个人都轮流作为第一个人坐着不动时,总的排列次序就是6×4=24种。按就样的方法,可以推算出:五个人去吃饭,排列的次序就有24×5=120种……10个人去吃钣就会有3628800种不同的排列次序。因为每天要吃3顿钣,用3628800÷3就可以算出要吃的天数:1209600天,也就是将近3320年。你们想想,你们能吃到这顿免费钣菜吗?”
经悟空这么一算,八戒顿时明白了灵芝姑娘的用意,不禁羞愧万分。从此以后,八戒经常带着徙弟们帮村民们干活。他们又重新赢得了人们的喜欢。
取胜的对策
战国时期,齐威王与大将田忌赛马,齐威王和田忌各有三匹好马:上马,中马与下马。比赛分三次进行,每赛马以千金作赌。由于两者的马力相差无几,而齐威王的马分别比田忌的相应等级的马要好,所以一般人都以为田忌必输无疑。但是田忌采纳了门客孙膑(著名军事家)的意见,用下马对齐威王的上马,用上马对齐威王的中马,用中马对齐威王的下马,结果田忌以2比1胜齐威王而得千金。这是我国古代运用对策论思想解决问题的一个范例。
下面有一个两人做的游戏:轮流报数,报出的数不能超过8(也不能是0),把两面三刀个人报出的数连加起来,谁报数后使和为88,谁就获胜。如果让你先报数,你第一次应该报几才能一定获胜?
分析:因为每人每次至少报1,最多报8,所以当某人报数之后,另一人必能找到一个数,使此数与某所报的数之和为9。依照规则,谁报数后使和为88,谁就获胜,于是可推知,谁报数后和为79(=88-9),谁就获胜。88=9×9+7,依次类推,谁报数后使和为16,谁就获胜。进一步,谁先报7,谁就获胜。于是得出先报者的取胜对策为:先报7,以后若对方报K(1≤K≤8),你就报(9-K)。这样,当你报第10个数的时候,就会取得胜利。
蜗牛何时爬上井?
一只蜗牛不小心掉进了一口枯井里。它趴在井底哭了起来。一只癞(
lai)蛤蟆爬过来,瓮声瓮气的对蜗牛说:“别哭了,小兄弟!哭也没用,这井壁太高了,掉到这里就只能在这生活了。我已经在这里过了多年了,很久没有看到过太阳,就更别提想吃天鹅肉了!”蜗牛望着又老又丑的癞蛤蟆,心里想:“井外的世界多美呀,我决不能像它那样生活在又黑又冷的井底里!”蜗牛对癞蛤蟆说:“癞大叔,我不能生活在这里,我一定要爬上去!请问这口井有多深?”“哈哈哈……,真是笑话!这井有10米深,你小小的年纪,又背负着这么重的壳,怎么能爬上去呢?”“我不怕苦、不怕累,每天爬一段,总能爬出去!”第二天,蜗牛吃得饱饱的,喝足了水,就开始顺着井壁往上爬了。它不停的爬呀,到了傍晚终于爬了5米。蜗牛特别高兴,心想:“照这样的速度,明天傍晚我就能爬上去。”想着想着,它不知不觉地睡着了。早上,蜗牛被一阵呼噜声吵醒了。一看原来是癞大叔还在睡觉。它心里一惊:“我怎么离井底这么近?”原来,蜗牛睡着以后从井壁上滑下来4米。蜗牛叹了一口气,咬紧牙又开始往上爬。到了傍晚又往上爬了5米,可是晚上蜗牛又滑下4米。爬呀爬,最后坚强地蜗牛终于爬上了井台。小朋友你能猜出来,蜗牛需要用几天时间就能爬上井台吗?
luscky 发表于 2009-01-07 16:00
虽然老师一再强调,写错字的竹简要用刀削一削再写,一直到不能再用了,才能扔进竹篮里,而且绝对禁止在座位上乱投竹简团,要走到竹篮前再扔。可班上的同学个个好动得象猴子一样,都把扔竹简看成是难得的挑战,于是扔竹简投篮居然也成了班级里风行一时的课间游戏。
孔老师是个有办法的老师,他一看禁令不太管用,马上就换了个办法,宣布说:“既然你们这么喜欢投篮的话,干脆明天上午,在山墙边的空地上举行投篮活动,大家玩个痛快。”同学们一听,一致鼓掌,子路、宰予还有我这几个平时的投篮好手更是跃跃欲试。孔老师看我们反应热烈,借机提出了他的交换条件:“除了专门的投篮比赛,平时不能再隔得远远地往竹篮里乱扔东西了。”大伙儿纷纷表示:“没问题!”
冉有心灵手巧,孔老师让他负责准备场地和器材。第二天我们一看,他把竹篮子挂在了墙上,还在前面的地上画了一条石灰线,线上放着一个鼓鼓囊囊的皮球。冉有解释说:“竹篮子挂在墙上,看得清楚。前面的这条线离竹篮5.8米,就叫做投篮线,这样大家公平。另外,扔竹简太不方便,我用猪皮缝了一个球,大家就用球来投篮吧。”同学们一试,果然非常得心应手,不由得连声称赞冉有能干。
子路先出手,他接连投了10个球,中了6个。我接过他手中的球,投了4个,可惜只中了2个。冉有把我们的成绩都写在黑板上,还计算出了投中率。
第一次
投球数
投中数
投中率
子路
10
6
60%
子卢
4
2
50%
大家一看,纷纷说:“子路真是厉害呀。”我一听就不服气了,才投了4个而已,怎么能说明问题呢?于是我提出来再来一次,子路也同意了。哪知道这一次,他更厉害了,投了20个球,中了18个,我暗暗一算,他的投中率达到了90%!不由得心里有些慌张。轮到我上场了,大家的目光聚焦在我的身上,也顾不得那么多了,我凝神静气,刷刷刷刷,也连投了20个,却只中了17个,正好少一个!冉有正要计算这一轮的投中率,我大叫:“不行,刚才那次,子路比我多投了好几个,这次我也要再投5个!”
冉有看看子路,子路大概是对自己的成绩很有把握吧,点点头示意可以。
我再次投出5个球,这次如有神助,居然全部命中!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掌声,我得意洋洋地举手绕场一周。这时,冉有写出了第二次的成绩。
第二次
投球数
投中数
投中率
子路
20
18
90%
子卢
25
22
88%
我一看,居然还是比子路低,心情一下子降到了谷底,同学们也议论纷纷。孔老师刚才一直不作声,这时他站起来,说:“子卢两次确实都是输给子路的,不过我们还可以算一算看,两次合起来,谁的投中率更高些。”有的同学在叫:“那还有什么好算的,两次都是输的,合起来肯定也是输的。”其他同学听了都不住点头。孔老师只是微微一笑,在黑板上写开了:
总计
投球数
投中数
投中率
子路
30
24
80%
子卢
29
24
83%
同学们爆出一声惊叹,怎么回事?合起来居然是赢了!我和子路更是瞠目结舌。孔老师放下粉笔,说:“直觉有的时候,是不一定对的,你们以后遇到这类情况,要多想想算算。今天倒是冉有设计的这个游戏很不错,用球投篮,干脆就叫‘篮球’吧,还真是蛮好玩的,看来即使是千年之后,这种游戏仍然会有许多人喜欢的。”我也觉得,孔老师的预言一定会成真。
1+2+3+ ..... +97+98+99+100 = ?
老师心里正想,这下子小朋友一定要算到下课了吧!正要借口出去时,却被 高斯叫住了!! 原来呀,高斯已经算出来了,小朋友你可知道他是如何算的吗?
高斯告诉大家他是如何算出的:把 1加 至 100 与 100 加至 1 排成两排相加,也就是说:
1+2+3+4+ ..... +96+97+98+99+100
100+99+98+97+96+ ..... +4+3+2+1
=101+101+101+ ..... +101+101+101+101
共有一百个101相加,但算式重复了两次,所以把10100 除以 2便得到答案等于 <5050>
从此以后高斯小学的学习过程早已经超越了其它的同学,也因此奠定了他以后的数学基础,更让他成为——数学天才!
用数学知识解决的生活问题
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小难题 1.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举实例)
原发布者:沈敏琴
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源于现实并用于现实,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归宿。人人要学习有用的数学,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重视挖掘教材与生活实际有联系的因素。教师要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的实际中去,从而体验到所学知识的意义和作用。如学习了“分类”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来整理自己的书包和书桌,让整理好的学生来说一说他是按什么进行分类整理的;学习了“生活空间”的前、后、左、右后,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座位的前、后、左、右分别是谁,学校的前、后、左、右分别是什么地方;学习了“统计”,让学生统计教室内各种清洁用具的数量、统计一年级各班学生人数及男女生人数,统计班里学生是在那个季节出生的;在学完“20以内的加减法”后,有意识的带领学生搞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让每个孩子拿20角钱去菜市场买菜。在这次活动中,就有许多学生出现了不会算账的想象,有的是口算不过关,有的是弄不清元、角的关系……无论是哪一种原因,都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么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学生从活动中不仅理解、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能观察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在解决中又会出现一些小问题,再开动脑筋加以完善解决,从而获得应用的技能。总之,要让数学与生活“亲密接触”,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生活与数学密
2.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心得体会
有一次,妈妈烙饼,锅里能放两张饼。
我就想,这不是一个数学问题吗?烙一张饼用两分钟,烙正、反面各用一分钟,锅里最多同时放两张饼,那么烙三张饼最多用几分钟呢?我想了想,得出结论:要用3分钟:先把第一、第二张饼同时放进锅内,1分钟后,取出第二张饼,放入第三张饼,把第一张饼翻面;再烙1分钟,这样第一张饼就好了,取出来。然后放第二张饼的反面,同时把第三张饼翻过来,这样3分钟就全部搞定。
我曾看见过这样的一个报道:一个教授问一群外国学生:“12点到1点之间,分针和时针会重合几次?”那些学生都从手腕上拿下手表,开始拨表针;而这位教授在给中国学生讲到同样一个问题时,学生们就会套用数学公式来计算。 1、三角形很稳定,许多支架都是三角形的许多支架用三个脚支撑用了一个数学公理三点确定一个平面 2、一些人在木门上钉斜条,是为了克服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卷闸门也是一样的道理。 3、河南登封观星台、南京中山陵都是中心对称图形 4、蚊帐的孔是六边形的~ 5、筷子是圆锥型的。
光碟是圆形的。 6、电线是线段冰箱是长方体门是长方形轮胎是圆形地球是圆形 数学是一门很有用的学科。
自从人类出现在地球上那天起,人们便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同时对数学有了逐渐深刻的了解。早在远古时代,就有原始人“涉猎计数”与“结绳记事”等种种传说。
可见,“在早期一些古代文明社会中已产生了数学的开端和萌芽”(引自《古今数学思想》第一册P1——作者注)。“在BC3000年左右巴比伦和埃及数学出现以前,人类在数学上没有取得更多的进展”,而“在BC600—BC300年间古希腊学者登场后”,数学便开始“作为一名有组织的、独立的和理性的学科”(引自《古今数学思想》第一册P1——作者注)登上了人类发展史的大舞台。
如今,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在工农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譬如,人们购物后须记账,以便年终统计查询;去银行办理储蓄业务;查收各住户水电费用等,这些便利用了算术及统计学知识。
此外,社区和机关大院门口的“推拉式自动伸缩门”;运动场跑道直道与弯道的平滑连接;底部不能靠近的建筑物高度的计算;隧道双向作业起点的确定;折扇的设计以及黄金分割等,则是平面几何中直线图形的性质及解Rt三角形有关知识的应用。由于这些内容所涉及的高中数学知识不是很多,在此就不赘述了。
由此可见,古往今来,人类社会都是在不断了解和探究数学的过程中得到发展进步的。数学对推动人类文明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课始,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皇塘每6分钟有一辆中巴车开往常州(向东),8分钟有一辆中巴车开往丹阳(向北)。现在刚好有两辆中巴车同时分别开往常州和丹阳,问再过几分钟,又有两辆中巴同时开往常州和丹阳?数学在我们得生活当中是无处不在到,小到买菜的讨价还价,大到火箭的设计。
其实我们在学习数学得过程中是为了培养自己得逻辑判断能力,让自己得思维更严谨,我们在学校学习数学,不单单只是为了去记住一个公式,而是在学习这个公式得推倒得过程中渐渐得培养了自己得思维逻辑能力,可以说,一个人的数学学好了,对于一件事得判断能力会大大增强,所以学好数学,不单单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在学习一项在社会生存得基本技能.。
3.求文章: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找了篇论文不知道可以用不 标题:浅谈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实用价值,增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数学;生活;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要求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方法结合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中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实用价值,增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让数学教学活起来。教法要活,学法更要活。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构建开放的数学学习模式,让“生活中的数学”走进课堂,让数学课堂真正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 1.用生活事例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提出说明课题内容的意义和重要性,可以通过事例,让学生知道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如:我在教学一年级的“加减混合运算”时就用这样的生活情景描述并加以表演:“教室里本来有5个学生,现在进来4个,又走出去1个,现在有几个学生?来解决“5+4–1=?”的问题,通过情景描述,学生很容易地就掌握了运算过程。又如:我在教学“元、角、分”时,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汶川地震过后,小红想给灾区的小朋友捐款,把自己攒的零花钱都拿出来,她一数有50个1角的硬币,拿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就找邻居的阿姨来帮忙想办法,阿姨收了小红的50个1角硬币后给了小红5张1元钱纸币,小红有点不高兴,觉得自己有点吃亏。
你们说小红用50个1角钱硬币换5张1元钱纸币亏不亏?为什么?首先组织学生讨论,然后再告诉大家这10个1角就是1元,5个10个一角就是5元,所以50个一角和5元是相等的,然后根据学生的分析,再组织学生观察已分好的硬币,从中找规律:“元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结论:“1元和10角相等”,“10个1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个1角”,所以“1元=10角”。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教师通常在教学计算题时,只注重教会方法,然后让学生不断地练,反复地练,以求计算正确。
这样不仅枯燥乏味,也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这时老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模仿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
例如我在上“小数加减法”这一课时,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乐趣:一个小顾客买一根火腿肠1.8元,一个面包1.5元,于是老师提出问题,小朋友你们说他该付多少钱呢?被情景吸引的学生都能列出加法算式1.8+1.5=?,可是等于几呢?这时不仅把小顾客和售货员愣住了,也给所有的学生设了个悬念.于是大家一起交流、讨论、争辩,终于找到答案。这样富有情趣的模拟生活情境,走入数学课堂,学生对学习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就能保持积极的态度。
3.加强实践活动,体会数学生活的乐趣 3.1课堂上的实践活动;《数学课程标准》建议教师“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体验和理解数学”。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主要还停留在“直观形象水平”上。
如我在教学“克、千克的认识”时,把准备好的一千克盐、一千克米、一千克豆、一千克沙等给学生掂一掂、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试一试,让他们感知一千克到底有多重。那么就让学生亲自对实际事物进行实践操作。
然后再将学生分成小组,把带来的橘子、香蕉、梨、黄豆、米等称一称。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3.2课外实践活动;生活中的数学总是与社会生活实践相联系,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能直接应用数学知识、技能,尽可能地创造实际应用机会,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如:学了“分一分”后,安排学生在家里把自己的小柜子、书包、小抽屉等动手分类整理,从中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师可以把数学融入生活之中,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把已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 总之,教师要积极地创造条件,在课堂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关文信主编.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第1版.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5.[2] 扬九俊等主编.学习方式的变革.第1版.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1。
4.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今天,我在写作业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生活中的圆。
什么叫做生活中的圆,那就是在生活中有哪些关于圆的周长、圆的面积还有圆的对称轴之类的东西,也就是圆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地方要应用到圆的周长,只要认真观察,就肯定能发现的。据我所知,车轮走一圈的路程就是这个圆的周长;时钟的分针针尖走过的路线是钟面的周长;圆形餐桌围的花布边的长度也是餐桌面的周长;人们经常戴在手上的手镯也含有圆的周长的知识……真的是太多太多了。
圆面积其实也很简单,只要会观察,圆桌的大小也就是圆桌的面积;时针扫过的面的大小也就是这个钟的面积;还有就是可能大家很少见,那就是用绳子拴住牛吃草,求牛吃草的最大范围,也就是求圆的面积。
还有,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通过学习圆,更加地让我了解了圆在生活中的用处,使我懂得了更多物品的计算方法,使我受益匪浅!
5.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举实例)
原发布者:沈敏琴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源于现实并用于现实,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归宿。
人人要学习有用的数学,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重视挖掘教材与生活实际有联系的因素。教师要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的实际中去,从而体验到所学知识的意义和作用。
如学习了“分类”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来整理自己的书包和书桌,让整理好的学生来说一说他是按什么进行分类整理的;学习了“生活空间”的前、后、左、右后,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座位的前、后、左、右分别是谁,学校的前、后、左、右分别是什么地方;学习了“统计”,让学生统计教室内各种清洁用具的数量、统计一年级各班学生人数及男女生人数,统计班里学生是在那个季节出生的;在学完“20以内的加减法”后,有意识的带领学生搞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让每个孩子拿20角钱去菜市场买菜。在这次活动中,就有许多学生出现了不会算账的想象,有的是口算不过关,有的是弄不清元、角的关系……无论是哪一种原因,都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么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
学生从活动中不仅理解、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能观察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在解决中又会出现一些小问题,再开动脑筋加以完善解决,从而获得应用的技能。
总之,要让数学与生活“亲密接触”,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生活与数学密。
6.【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日记400字】
星期天,我与妈妈出去散步,在一个弄堂里,我闻到了一股浓浓的,烤红薯的香味.闻到这香味,我的肚子就“咕咕”地叫了起来,“妈妈,我们买个红薯吃吃吧,我饿了.”我拉着妈妈的手央求道,“买一个倒是可以,不过……”“不过什么?”我急忙问,“不过买了以后先回家,算出了红薯的体积,你才能吃.”“行!行!”我满口答应.回到家,我早已把要算红薯体积的事抛到了九霄云外,拿起红薯就要吃,“哎,怎么开始吃了?不是说好要算红薯的体积吗?不能说话不算数!”“啊?”我大吃一惊,“还真要算啊?”“那是当然!”妈妈说,“你要先算出红薯的体积,才能吃!”“哼!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算个红薯的体积吗?难道能难倒我?” 我翻开数学书查看,可书上只有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呀,再说了,这红薯是个不规则的立体图形,又不能把它揉捏,怎么算呀?我托着下巴冥思苦想.这时,我看到了桌上的一本《数学名人小故事》,我翻开它,饶有兴味读起了第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是讲阿基米德利用等积代换算出了金皇冠的真假.我灵机一动,想道:我不是也可以用等积代换来求红薯的体积吗?于是,我拿来一个圆柱形的玻璃杯,量出它的底面直径是6厘米,我往杯中到了10厘米的水,然后把红薯完全浸没在水中,这时,杯中的水上升了.我又量了一下,现在的水是15厘米,也就是说,杯中的水上升了:15-10=5(厘米)按照等积代换,上升水的体积就是红薯的体积,由此,可以算出红薯的体积是:(6÷2)2*3.14*5=141.3(立方厘米) “妈妈!我算出来了!我算出来了!是141.3立方厘米!我算出来了!我能吃红薯了!”我一路小跑来到妈妈跟前,“哦?算出来了?”妈妈放下手中事情微笑地看着我.“嗯,是141.3立方厘米.”我自豪地说,“那你说说看是怎样算的?”妈妈又问道.我把我实验的过程讲给妈妈听,妈妈听了之后向我翘起了大拇指,还夸我是“数学小博士”.其实,在生活中,许多看似不能求的东西都能通过等积代换来求,只要大家肯动脑,爱动脑,就什么难题也难不倒我.。
7.如何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要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无论是美国“数学课程标准,”还是其它国家的数学教育都已普遍重视解决实际问题。我国的新课程标准要求:“让每个学生人人都学会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应用问题。”
学习就是为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对新学习的数学知识,教师应多方搜集现实生活及其他学科中与新知识相联系的背景,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而当学生掌握了有关知识和技能后,再引导学生在现实世界中探求应用,构造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在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际形影不离,教师再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另外,作为教学形式的“问题解决”其方式更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因此教师不应该只象教练一样示范正确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应选择适当问题,鼓励学生互相讨论,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解法和认识,这样创造研究出的问题结论比得到正确答案更重要。另外,还应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算、画图、解答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搞一些小调查,小试验,独立地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下面是我从事数学教学以来对该问题的几点思考:一、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通过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使学生更深地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另外要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刚教学统计的初步认识中,教师先出示一张中国地图,问学生:“这是一张什么地图?”学生回答后,又问:“你知道我国的领土的面积吗?”学生回答后,再问:“你知道我国的人口数吗?”在学生说出大概的数目基础上,教师准确的说出中国人口数为十二亿九千五百三十三万,并介绍这是我国最近的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出的结果。
此时学生已经对人口普查产生了兴趣,老师可趁机导入新课“人口普查内容项目很多,但无论哪一项都需要运用到统计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你们想学不想学?”接着就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下揭示课题。同时在本节课最后布置实践作业:分组进行“小型人口普查”调查我校整个五年级的人数。
这样,既使学生认识到统计的作用,强化了统计在学生脑中印象,又让学生去实际调查,使学生明白数学知识实际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二、用实际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结合起来,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垂线”的概念时,可结合实际提出这样的问题:“马路的十字路口的两条道路位置上有何关系?再比如电线杆与它上面架的电线位置上有什么关系?”这些都是数学在实际生活中具体涉及到的例子,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意识,而且能直观地理解垂线的意义,并意识到学习这个内容的重要性。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辅助教学,采用模型、幻灯、录象、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加师生互动、形象化表示数学的内容,同时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这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知识的兴趣,又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学联系实际,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知识的掌握到知识的应用不是一件简单、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事情,没有充分的、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不会形成的。教学中应该注重从具体的事物提炼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有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
比如在讲“行程应用题”时,利用这样一个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甲乙两地有三条公路相通,通常情况下,由甲地去乙地我们选择最短的一条路(省时、省路);特殊情况下,如果最短的那条路太拥挤,在一定时间内由甲地赶到乙地我们就选择另外的一条路,宁肯多走路,加快步伐(速度),来保证时间(时间一定,路程与速度成正比)。从数学角度给学生分析这个问题用于“行程应用题”是路程、时间、速度三者关系的实际应用。
四、精心编制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当前我国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和考题多半是脱离了实际背景的纯数学问题,或者是看不见背景的应用数学问题。这样的训练,久而久之,使学生解现成数学题的能力很强,而把实际问题抽象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却很弱。
而数学是以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它的许多概念、定理和方法都从现实中来。但它有更多结论去为生产和社会各行各业服务。
因此,教师可在遵循教学要求的前提下,精心编制一些与生活、科学有关的问题,可以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周围处处有数学,从而使其萌发学好数学去解决。
8.浅谈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由此可见,让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且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是十分必要的.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我积极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把计算和解决问题相结合1.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性的一部分知识.但是有一部分同学认为单纯的计算枯燥无味,学习积极性不高,所以我特别注意在进行计算教学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例如在教学了加减法时,我让学生自己去收集生活中购物时的数据,结果学生在日常购物时特别用心,了解商品的价格,付钱时的情况.在课堂上出示学生自己搜集的素材编写的应用题时,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在掌握了计算的同时,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
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课题研究
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新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应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注意营造学生自由发展的生态条件,使课堂充满学生情感、智慧、人格成长的阳光雨露,从而使富有理性之美的数学课堂闪耀人文的光芒,充满活力,吸引学生快乐地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去争取,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趣,让课堂充满趣味的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来源于兴趣,若用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入课堂,学生便能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如在教学“表格式应用题”时,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美丽的大森林中,由大森林给学生出题。在刚进入森林时,出现小鸡图:先跑出4只,又跑出3只,再标上“一共有几只?”,形成学生熟悉的图画应用题,学生轻松自如地就解决了。接着飞来一个表格,边上配上小猴图,并提出新要求:把这幅图放入表格中,怎么放?学生动手操作,把预先准备的小鸡图放入表格中,从而把图画应用题自然地过渡到表格应用题。让学生在森林“游玩”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自然、轻松、有趣的情感油然而生。这样导入新课,自然贴切,趣味猛增,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同教师的课交融在一起,在活动中掌握了知识。
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巨大动力,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主动地了解当前学生的所思所想,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去合理地组织教材,挖掘其内在的兴趣因素,让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数学课堂中我们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了生命的存在,我们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制约了儿童的嘴巴、双手、头脑,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
1、学生主动参与,动手操作,在课堂上“动”起来。
爱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游戏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手、口、脑等多种感官积极参与。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发挥教具和学具的直观作用,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摆一摆、画一画”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际操作,把外界的运动与内隐的思维活动紧紧地联系起来。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就为学生们准备了各种颜色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在引导学生“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猜一猜”、“剪一剪”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为下一步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作好了准备。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方式,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践,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体现数学课堂中生命的迹象。
2、学生大胆质疑,积极讨论,在课堂上“活”起来。
学习往往围绕“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采取什么途径学?”等方式而展开,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问为什么,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并去深入思考。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讨论,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改变以教师“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变“讲”为“导”,让学生积极主动获取新知。例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一课,长方形的周长公式的推导是重点,教师可出示一个长6宽3的长方形。然后提出问题:有哪几种方法可以计算出周长?小组讨论后得出四种方法:①(6+3)×2②6+6+3+3③6×2+3×2④6+3+6+3。然后引导学生讨论、比较,哪一种方法最简便,得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即C=(a+b)×2,这样逐步引导学生讨论,学生的思维被不断地激活着,学生由被动的客体转为主动的吸取者,成为学习的主人,展现生命的活力。
三、鼓励竞争,激励评价,让课堂充满高昂的活力。
适时采用竞争的方法展开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从每排中选出一个中等偏下的学生作为代表到黑板前做题比赛,我刚说完:看哪一排的代表做得又对又快?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了,上面的同学肩负重任,全力以赴,下面的同学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为上面的伙伴着急、加油。运用竞赛极大限度地增强了全体学生对学习的参与意识,使学生表现出兴致勃勃的学习情绪、聚精会神的思索状态,收到扎扎实实的效果。竞赛方式可以在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之间开展,对易答题采取“抢答”、“摆手”“眨眼示意”的方式;对于较难题,采取“小组接力赛”等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寻找每位学生的闪光点,多说鼓励、表扬的话语,少训斥,少批评,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马斯洛说过:“每个人在出色完成一件事后都渴望得到别人对他的肯定和表扬,这种表扬就是激励人的上进心,唤起人的高涨情绪的根本原因。”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儿童都有需要表现和展现自己的欲望。因此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心理,创造机会因势利导,及时的给予激励性的评价,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
在学习过程中,面向全体,对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学生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评价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评价,不用同一把尺子去丈量每一个学生,重在激励。比如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题目上,采用不同的等级标准,使学困生达到较低的标准时,也有得优的机会,优等生在较高的标准下追求更高质量的作业。在低年级教学中,当某个小朋友提出创造性的解题方法时,号召全班同学为他鼓掌,对他说“XXX,你真棒!”在课堂上,用彩色纸剪成各种漂亮的图案,如在苹果状的纸上写上算式,如果孩子答对了,全班小朋友对他说“你真棒!这个苹果送给你!”如果答错了,对他说“请你继续再努力!”新课程下的课堂评价,并不是以教师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也成为评价的主体,形成生生互评良好气氛。如“我觉得他说得……”“我还有补充……”让学生在评价别人的过程中既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再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用新理念打造新课堂,变换不同的方法教学,给学生新鲜感,保持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思考,积极的发言,踊跃的参与。采用鼓励性语言,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数学课堂自然就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
浅谈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充满活力的过程。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充满活力的关键。师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和尊重、彼此接纳和理解的关系,教育就能为学生接受,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更主动积极,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老师有兴趣了,那么,他对数学课堂也会兴趣盎然的。反之,如果学生觉得自己不被老师信任、不被理解,他就不会产生学习热情,让课堂成为死气沉沉,即使老师讲课有多么生动,也不可能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又特别是数学教学,如果把枯燥的数学课堂变成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场所”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主动而愉快参与数学活动从而让课堂充满活力。教师偶尔幽默诙谐的语言或是来几句english口语。例如有一位数学老师在复习计量单位时,出示了一道改错题:今天早上,从2吨长的床上爬起的我,一看钟,哟,快8米了。我赶紧将长30克的笔盒和一盒250平方厘米的牛奶放入书包。一下子书包重了许多,有4公顷呀,我拿不动了……幽默如芬芳的花香,给数学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拉近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的激情会更高,只有学生的激情才能浇灌出活力四射的数学课堂。
二、创设有针对性、趣味性的教学情境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努力把教材中的知识点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组织再创造,创设有针对性、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把知识赋予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数学学习活动,在入课就把学生吸引过来,整堂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我们可以选择在故事情境中引入新课,在问题情境中引入新课,在悬念情境中引入新课……
小学生天真活泼,喜欢游戏活动。例如为了避免单一的计算和简单的重复,在数学知识运用中,创设游戏情境,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寓教于乐,以趣促思,并且注重全体参与。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教师创设“商店买东西”的情境,设一“柜台”,上面放着许多标有价格的商品,让学生来“买”其中的两种物品,算出要多少钱。学生情绪高涨,百买不厌,这样引入新课,使原来比较枯燥的计算题教学富有了童趣,使学生兴趣浓厚,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迫不及待的投入到知识的建构活动中,既巩固了新知,又达到了课虽尽而余取犹存的效果,数学也由此变得富有魅力,充满灵性与活力。
三、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反应敏捷,情感丰富,活泼好学的学生,教师要努力渲染起浓烈的情感气氛,激起共鸣,这样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善于创造和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有热烈的讨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用冷静的思考,幽默爽朗的笑声,启人心智的回答。高潮处,师生激情洋溢,思潮澎湃;舒缓时,冷静思考,消化回味。对课堂上突发的干扰信息和将要造成的破坏性气氛,他们沉着应对,区别处理,或巧妙化解,使其灰飞烟灭;或是因势利导,使其化害为益;或是有意回避,放到课后解决。当然活跃的课堂气氛更离不开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新奇有趣的活动,以便拓展学生创新学习的自由空间,刺激学生的大脑尽情舒展个性,从而达到知识与情感,知识与能力的和谐统一。例如在教学连加连减时,可采用表演的教学方法,课前老师准备一些道具,如画有各种动物、各种图形的帽子,先请三个孩子戴上画有小鸡的帽子扮演一起吃米,这时有来了2只,后来,又来了1只“小鸡”,根据表演情景,请学生说一说表演过程,同时提出问题:“现在一共有多少只小鸡?”选用了这样有趣的表演法或者把一些知识点改编成儿歌、顺口溜的形式,学生激情高涨,就不用愁课堂没有活力了。
四、数学生活化,让课堂充满活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生活是个大舞台,学生在生活中能碰到各种问题,他们若能将学到的知识,用来解决这些问题,就能体会出数学是“人人必需”的,从而产生要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强烈需求。例如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情景:货柜上放着书包和文具盒等物品,书包标价11元,文具盒标价3元。问题是:一个小朋友拿了50元去购物,买了6个文具盒后,剩下的钱还可以买几个书包?学生们纷纷列式解答,大多数学生认为还可以买2个书包。这时生A说:我是这样算的:(50—3×6)÷11=32÷11≈3(个)四舍五入法等于3个,所以,剩下的钱可以,买3个书包。他话音刚落,另一个孩子马上反驳:不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这种方法,因为买3个要33元,钱不够。大家听了都比较赞成这种说法。生A急了,说:我可以让售货员便宜一些卖给我呀,剩下的32元钱,买3个书包,只少1员钱,我买了那么多文具,她会便宜1员钱卖给我的。这是多么具有创意的想法呀。数学来源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学生从运用数学知识这个“工具”的过程中获得了心理满足。
精心设计数学开放题,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索和力求创造的心理态势,有助于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例如我设计的这样一道开放题:小红和小凤同时从学校出发,小红每分钟走60米,小凤每分钟走70米,10分钟后,两人相距多少米?由于“相遇问题”的思维定势影响,学生只从“相背而行”这一思考角度得出(60+70)×10=1300(米)这一结论,思维一时受阻,我及时启发他们画图帮助思考,学生思路拓展开来,又得出以下两种结论:如果小红和小凤走的方向为“同向而行”则(70-60)×10=100(米);如果既不是“相向而行”又不是“同向而行”怎么办呢?学生得出多种答案。学生对自己的“发现”既惊讶又欣喜,课堂上洋溢着勃勃生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以“生活”为桥梁和纽带,使数学教学贴近生活,进而达到教学材料与学生需要之间的统一,引着学生,扶着学生,助着学生走向教材,回归生活,让学生为“需要而学习”。只有让学生在课堂生活中取得成功,教师才能得到真正的成功。总之,“生活”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和归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真正做到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技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五、正确运用评价功能
在学生回答问题,产生设想的过程中,教师暂时不要作出评价,以便使参加讨论的人能在和谐的氛围中畅所欲言,互相启发,最终得出尽可能完美的结论。如我在教学“平移和旋转”时,问学生:“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现象是平移,哪些现象是旋转”学生首先迅速答出窗户,接着是一阵沉默。这时有一位同学手里拿着文具盒在桌子上推,旁边一位同学发现后,连忙回答“这也是”。紧接着热闹开了,学生又找到了“飞机、车轮等……教室又是一阵沉默。大概由于受到教室电扇的启发,忽然又有同学回答“时钟是旋转”、“甩呼啦圈也是旋转现象”等又报了出来。如果教师过早地作出了评价,显然是不利于学生思维向更深更广的空间拓展,从而就不能更好的概念的外延。对于学生回答时,教师要注意倾听,要以和悦的态度去接受,然后鼓励学生积极回答。老师时刻要把“你是个爱思考的孩子”“你很厉害,老师还没想到这种方法呢”“我愿向你学习”……教师若不注意学生的答语,学生就会敷衍塞责了。当学生回答得不十分正确和完满时,教师应该指出答案中有价值和可接受的内容,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
相信每一个学生,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要相信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都能学好数学。如果教师对学生失去了信心,对孩子来说,将是毁灭性的打击。只有充分相信孩子,给予适当的帮助,所谓的“差生”也是有希望的。
二、给予方法,插上腾飞的翅膀
要给予一些学习方法、思考方法,以及自我调控的方法。
实践表明:尽管在开始时学生常常不能对问题作出明确的解答,然而,通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学生即能逐步回答这些问题,并最终养成了向自己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显然,这就意味着在“调控”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此外,要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策略、解题的策略。如何提供策略,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例如,关于应用题教学,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李烈校长说,尤其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这才是给了学生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中学数学里,经常用到的数学思想有:一 方程思想;二 函数思想;三 分类讨论思想;四 数学建模思想;五 归纳、猜想与探索思想;六 转化思想;七 整体思想;八 数形结合思想;学生具备了这些数学思想,往往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就高明了。
三、创设空间,提升生命的质量。
让孩子探索交流:
探究活动必须强调独立性,只有在独立基础上的合作才有价值。所谓独立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因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动手“做数学”,使学生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独立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或者体验探索的策略,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中科院心理所的张梅玲教授说得好:“再完美的模仿毕竟是模仿,有缺损的创造毕竟是创造,要创造要发展不能一次求完美,但毕竟是在前进在发展,路是人走出来的”。它富有哲理,对我们改革小学数学教学很有启发。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探究,努力做到:
----要让学生形成自主探索的意识。
----要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要将教学过程变成机械兑现教案的过程;
----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不要急于得到圆满的答案;
----要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不要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
----独立探索的要求,应根据探索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对难度较小的,利于独立探索的内容,应该让学生有较多的发现与领悟;对难度较大的,至少应形成一定的探索设想或方案,作为小组合作探索的基础。
总之,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特别要注意的是,独立探索是探索性学习活动的必经阶段,没有这一过程,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探索,探索性学习活动也将因此流于形式,失去实效。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