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我是家中长子写一篇小故事

发布时间: 2023-02-03 03:01:0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故事 点击: 84

太爷爷的故事散文,儿时在我的老家,曾听本家四叔讲过许多故事。除“刘关张”、诸葛亮、孙悟空们之外,还有许多本村甚至本家的一些异人...

如何以我是家中长子写一篇小故事

太爷爷的故事散文

  儿时在我的老家,曾听本家四叔讲过许多故事。除“刘关张”、诸葛亮、孙悟空们之外,还有许多本村甚至本家的一些异人趣事。可惜当时只对孙大圣的本事,“刘关张”的义气和诸葛孔明的能掐会算有兴趣,致于本村本家这些眼巴前的事,到不怎么关心。但是有一个人的事到现在还大约记得些,那是一个四叔都得称呼三爷爷的人和事。四叔称三爷爷,我想我该称太爷爷了罢。

  太爷爷是本村大户,算得上殷实人家了:好地有五六十亩,坡上的薄地还不算在内,还在南山垭口下有一大片苹果园子。此外,本村里还开着一家油坊和一家铁匠铺。宅院是两进两出的,门阶与街门皆高大,不同于一般小门小户。宅院的侧后是一挺大的场院,场院边上是家里的两挂大车和牲口棚,大堆大堆的柴草草料就垛在牲口棚旁,垛的山一样高。

  太爷爷的德性据说挺好,这么大一家产,一生也只一房妻室,生有两男两女;平时不抽、不嫖、不赌,饮食穿戴等也较为清淡内敛。在本村本族中,太爷爷的人缘、口碑、威望等都是极好的。

  据太爷爷自己说,他一生最得意的不是有这样的一个家业,而是自己通晓易理。还说过,一生中最大的志趣也不在发家,而在于易学。故此,太爷爷会算,那是一定的。算生死,算姻缘,算前程流年,这些都不在话下。只是,太爷爷轻易不给人算,懂些事理的人都知道,这是怕泄露天机折寿。所以街坊们没有大事,一般不会去求,求,也不会给算。那一年,村西的一户也挺富足的人家提着东西来算儿子前程,却只陪着闲扯,几次把话头引到生辰八字处,都被太爷爷又把话题支开,就是装糊涂,不给算,最后人家只好走人。然而,有一次一个街坊家里跑失了牛,急的孤儿寡母在门口哭,街上碰见了,太爷爷屈指便算了起来,算时只问了那牛走失的时辰,略一掐算,便往南一指言道:“不出二里地,找去吧。”待他母子奔向南去后,太爷爷对周围人说:“这孤儿寡母的,失了牛,那是塌了天的事,能帮就帮帮。”这,可见太爷爷的德性。后来据那寡母说,和栓住往南山还没走出二里,就看见俺那牛在那沟里老实实吃草呢。这,又足见太爷爷的易理之精。

  到六十岁上,太爷爷便将家中大小事等一推,交给了长子,便啥事不管,一心只饮茶研读易学。研读之余,偶尔也瞅几眼陶渊明等闲杂之书。到了花开果熟之时,也常见着太爷爷长衫薄履、大袖飘飘出现在南山自家果园子里转悠,果真一副仙风道骨模样。

  就在这次年的元宵节过后,一天,太爷爷把自己关在里屋,衍算了一上午,直到长子来请了两次,才开门走去饭桌,坐下时表情很时凝重,见状,一家子谁也不敢出声,大媳妇赶紧添饭,二媳妇紧着端菜,老夫人在旁看着脸把筷子递到手里,悄无声息地吃了一顿饭。饭后太爷爷环视了一圈众人,才郑重地将老夫人与长子叫进了里屋。

  在里屋,待长子给二老添好茶又重新立在一边后,太爷爷呷了口茶才言道:“我要死了……”

  “他爹……”夫人惊闻此言,颤抖的手放下欲饮的茶,惊恐地看着太爷爷说不出下文,儿子在一旁也惊的张大着嘴巴说不出半句话来。

  “你们不用惊慌。”太爷爷边说边拍拍夫人手,以示安慰。又转过头对长子道:“我是无疾而终,是好事啊,我来到这世上,到今年,数来正好一个甲子……”

  “他爹,这是真的假的?你可不要乱说吓人。”说着泪已满面,眼巴巴地一会看看太爷爷一会又看看长子。儿子此时也如五雷轰顶,不敢相信也不肯接受这是真的,一时间,三个人都在大眼瞪小眼。

  “吓你们作什么?不会错的,我这几天已衍算过多次,你们快准备后事吧。”

  “爹……”儿子不由自主地跪倒在地,哽噎着声音流着泪望着老父却说不出话来。

  “老大啊,你是家里的长子。”说着用手掌爱怜的拍了拍长子肩膀接着说道:“我死后,你们也不用大操大办,寿材、寿衣、寿冠、寿鞋等早就备下了,到时也不用你们穿,我自己会提前弄妥贴,只待我一闭眼,你们只管抬到棺材里,然后只管哭就行了;守灵时僧人可以请也可以不请,道士却一定要到场给我超度,这事不能马虎;出殡时领路开道的那个扛幡敲锣的人,也一定要地道,切不能随便找个人糊弄;纸牛、纸马、纸羊等可多可少,还有纸钱,这些你们看着弄,我都放心。我不放心的有二件事,一是你娘……”说着看了夫人一眼。

  “他爹……”这时夫人终于哭出声来。

  “我死后,你哥俩要孝敬你娘。”

  “爹……您老放心。”儿子此时也泣不成声了。

  “二一件是你哥俩在你娘在世之时,不能分家。”

  “是,一切都听爹的,爹还有什么嘱咐?”

  “没大事了,再就是我去之后,把我用过的茶具、酒具特别是我的那些书都给我装进棺材里,我好用。”说完这些话,把茶杯里的水饮完,站起身来竟抬腿向外走去。

  “爹,您这是要上哪?”儿子慌忙起来拽着太爷爷手臂,不敢拦,又怕这就要去,只好随着往外走。

  “我要去咱家那些地里看看,还有果园子、铁匠铺、油坊,我都要去再看一眼。”

  “那我陪着爹。”

  “不用!你们在家商量事,不用赔。”

  “可、可、可是爹呀,您老这事倒底有谱没谱?是什么时候的事啊?”说着泪水又流下来了。

  “噢,是正月十九午时三刻,不会差的!”说着脸仰向上天朗声又道:“老天爷眷顾啊,让我与一家老少过完元宵节才走。”说着就走出屋去,走出宅院,向自家的那些田地走去。

  这长子本欲随爹爹去,可爹不准,此时正一脚门里一脚门外不知如何是好。一想到正月十九离此刻只有三天光景,便悲从中来,依着门看着母亲便哽噎起来。

  “把他们都叫进来吧。”母亲终于收泪发话。

  一家子早就觉出今日之事非同一般,吃完饭谁也没敢离开,见叫,便齐乎啦涌进屋里。

  “坐吧,都坐下说话。”老夫人仍坐在八仙桌旁,大熄妇在婆婆对面椅子上坐下,二媳妇挨着大嫂坐,小女儿独个跳上了炕,两儿子立在母侧。

  坐好后却没了声,屋里沉闷的透不过气来。母亲与大哥都觉这事突然,心里又难过,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其余人知道有事,却不知发生了什么,只好大眼瞪小眼地等着。

  “老大,照实说吧。”

  “咱爹他、他要过世啦。”大哥话说完,悲从中来,两手捂着脸竟呜呜地泣出声了。

  大家先是没听明白,只惊愕地瞪大眼睛,但见大哥的状况,终于明白家里发生塌了天大事。

  小女儿先就在炕上“哇”的一声哭开了,两个媳妇也惊的站起身来相互看了一眼欲言又止,只看着自己的丈夫和婆婆惊的忘了哭。

  “大哥瞎说,爹怎会死?”小女儿突然冒出了这么一句。

  “是你爹自己算出来的。”娘说道。

  “是啊娘,爹那么硬朗,这是怎么话说的。”听了妹妹和娘的话,二儿子也觉这亊匪夷所思,接着又对大哥道:“哥,这到底是怎么会事?怎么会事啊?”

  “起初娘和我也不信,可爹说衍算了好几遍,不会错的,都叫我们准备后事了。”

  “那爹刚才出门这是干什么去?”二媳妇问道。

  “爹那是去咱家的那些地里去看最后一眼。”

  “咱爹算的是哪天。”二儿子问大哥。

  “正月十九那天的午时三刻,离今天只有三天了。”大哥这样回道叹了口气,又道:“咱爹还说这是上天眷顾,叫一家人过了个元宵节才走。”说着又哽噎起来。

  “娘,大哥,我怎么觉得这事有点不靠谱,我看这后事不能准备,万一弄错了呢?”

  “是啊娘,别说这事了。”小女儿接过二哥的话说道。

  “娘,二叔的话有道理,万一弄错了,别人家怎么看?怎么说?再说爹他老人家红光满面,腿脚也硬朗,哪会有事啊。”大媳妇一直没说话,此时也说出了心里的疑虑。

  “大嫂说的对,这事就等等再说吧娘。”二媳妇也随声附和。

  本就不愿意接受这事且也疑心重重的老夫人,见大家都这般说,就更加左右为难拿不定主意,便频频看长子的态度。长子此时何尝不矛盾,媳妇兄弟等的看法不是没有道理,自己也以为一向硬硬朗朗的爹哪能说走就走了?可是身为长子,顺应爹娘,天经地义,尤其是对爹,向来是敬畏有加,爹的话从不敢有半点违逆。所以见娘频频看来,始终也是定不下个准主意。

  “要不?”老夫人看着长子又补充道:“就先等等再说?你爹回来要不愿意,要打要骂,都说是我的主意。”

  “要不把五叔请来,看看怎么说?”长子看着老夫人道。五叔是太爷爷本家中最近的兄弟,素日里也走的很近。

  不待大哥说完,二儿子接口道:“大哥总是胆小怕事。”

  “你大哥说的对,你五叔一向与你爹交好,处事又稳妥,你去叫你五叔来。”老夫人对二儿子说道。

  待娘说完,长子对娘说:“我和老二一起去请,这么大的事。”

  在路上,大哥将午饭后爹的话细细叙说一遍,最后说道:“老二啊,不是我胆小,是爹说的‘算了好几遍,不会错的,叫准备后事’,你说,咱敢违逆吗?”老二听后,方知原委,点头称是。

  五叔请来闻说之后,当即就说:“不用准备后事,三哥比我还壮,准备什么准备?俺哥回来要闹,我顶着,都该干什么干什么去吧。”

  说是这样说,可谁也无心做事。到晚饭前,太爷爷回来后也未问及此事,仍秉持老规矩:早睡早起。饭后于掌灯后不久,便睡去了。

  次日仍是早起,早饭后又出门去了。到中午回来后,太爷爷先前后院走了又走看了又看,回到饭桌坐好后,挨个看了一眼,才拿起眼前的碗饭重重往桌上一墩,一手指向长子,厉声道:“老大,我的后事你准备了吗?”

  长子赶紧起身回道:“都是儿子不孝,爹您息怒,听孩儿……”

  不待说完,太爷爷拍着桌子怒斥道:“我不听,你是不是见我要死了,就不当我是你爹了,你个逆子,平日里的温良恭俭、忠信孝悌都是装出来骗我的,是不是?”

  闻这话,老大当即跪下来直叫爹,老夫人也跪下抱着太爷爷腿直哭,接着是全家跪倒一片,一时间全家乱成一锅粥。二儿子先是跪下又趁乱溜出去就往五叔家跑,待五叔气喘嘘嘘来到家时,见大家仍跪在地上,太爷爷在悲声说道:“……你爷爷只剩下我一个男丁,留给我这么大一家业,我也没辱没了祖宗,保住了家产又添置了一座油坊,又生了你弟兄姊妹四个把你们养大,可你们呢?对我一个将死之人……”

  听到这里,五叔走向前说道:“哥,这事不怪嫂子跟儿女。”说着扶起老夫人又道:“都赖我,是我不让他们准备后事的。可是我的三哥呀,这事实在有些荒唐啊,这到底靠不靠谱、有没有影……”

  “老五啊,我是荒唐人吗?这么多年我做过不靠谱的事?生死事大,我能儿戏吗?”太爷爷打断了五叔,一口气说了这许多话,而且口气仍很激烈,直到说到:“都说是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又有几人知道这生死有命的‘命’字皆是前定皆有定数的?嗯?既有定数,自然算得出,那是分毫不会差的。我让他们准备后事,也不过是提前了两天,又有什么分别?提前这一两天,也不过是想趁我还有这口气在,亲眼看看他们真心真意地孝敬我,我看着心里也欢喜”时,声色才平和了些。

  其实,说到最后,声色岂止是平和,简直有些悲音了。听了这些话,连同五叔在内,大家早已是听的唏嘘连连、悲声不止了。

  “三哥,不用再说了,孩子们都担不起,我也受不了。你放心哥,这事全包在五弟身上,这以前是赖我,从这会开始,我给你办,办的畅畅亮亮风风光光的。”五叔攥着太爷爷手,流着眼泪说了这些话,见大家都只管跪在那里,桌上的饭还一点未动。又道:“大家都起来,菜也凉了,再热热,我赔俺哥喝两盅。”

  闻说,两个媳妇赶紧去热饭菜,五叔把太爷爷扶着坐好,两儿子去拿杯盏酒壶,便喝了起来,酒后又吃了点饭,才将太爷爷送进里屋,五叔、老夫人和两儿子赔着又说了会话,见太爷爷要躺下,这才知道今个这是不出去了。才只留下老夫人守着,五叔打手势与老大老二走出里间。

  从里间出来,可就忙开了。厅堂里,五叔居中坐在刚才太爷爷坐过的地方,先是遣人将本家的所有子弟媳妇叫来。不大一会,人便陆续到来,也不等会齐了,是来一波打发一波,这一波刚打发出去,又有人不断涌进,又再打发出去。进来跑腿帮忙的也不光是本宗本族,也有街坊邻居:平时受过恩惠得过好处的;有个走窄之处手紧之时来求过急的;三灾八难得过帮助的……此时都撂下了手里的活计,争着前来帮忙。

  此时的'五叔,许是因昨日的事心中愧疚,许是念起了与三哥往日的交好,许是想到再有两天三哥就要撒手而去。总之,此时的五叔,表情凝重,神气内敛,既威严称职,又干练尽心,俨然一大将军坐帐的架式:“你们几个去报丧,嫁出去的女儿是先要去报,然后是七大姑八大姨,再接着是拜把干亲、高朋好友。报丧时一律只说正月十九这日办事,别的什么也不用说;你们几个去请僧人、道士、礼乐、仪仗,也是正月十九这日早早就到,僧、道得多请,礼乐、仪仗得是科班的,不能随便糊弄;你们几个负责扎制纸房、纸车、纸牛、纸马、纸羊、纸人等,一切都要最好的,多扎制点不要紧;孝帽、孝袍、孝带等,归你们这些媳妇们管,手脚都麻溜的,也是要多弄点不要紧,来的人多,别不够了;本家做好牌位、供品、停灵所需之物,还要备足请来的僧道、仪杖、亲友所需荤素食肴以及杯盏、碗筷、器皿等,都要备足……

  说话间短,实际时长。在紧张忙碌中转眼间时光已到正月十八,掌灯前几波办事的都陆续回来。一个说:所有该报的丧都报到了,没有不来的,十九这日一准到;一个说:僧道都请了,僧是请的昆嵛山无染寺的,道也是昆嵛山的,礼乐、仪仗是县城的科班,光“大杆”就有八台;一个说:纸房、纸车、纸牛、纸马、纸羊、纸人等每样扎了两套,牛、马、羊等用的是胡秸杆扎制,车、房用竹子扎成,外面一律都用白绫纸糊……

  等所有管事都回完,五叔和大家插咕了一会话,又嘱咐了一些事,才散去。

  众人散去后,五叔才深叹了口气,然后领着两个侄子进了太爷爷的房里,将这两日的事向太爷爷叙说一遍,当说到来跑腿帮忙的当中还有许多街坊邻居,见太爷爷默默点了点头。五叔才问这会儿家中已无外人,要不要去看看那准备的那些物事是否合意?若不合意,好紧着再弄。见太爷爷又点点头,才在头里领着,长子次子两边护着,向各处走去。

  先去的东厢,打开门,灯光下,见那炕上整齐摆放着几大摞孝帽、孝服等,光扎腰的孝带,就有二百条,全是白洋布做的。太爷爷照旧点点头,表示满意;又去了橱房,见里面台子上是一摞一摞的盆罐碗碟,地下是一筐一筐的的鱼肉疏菜,也点了点头;又去看了扎制的纸房、纸车、纸牛、纸马、纸羊、纸人等。最后去了正厅,第一眼就看到那口宽大厚重的上了老膝的此时在灯光下闪着光的棺材,它此时被架在两条宽面结实的长条板凳上,象一条将要起航的船。太爷爷不仅走向前去,拍抚着这口棺材,心想这里将是自己长住的地方,不禁百感交集老泪横溢出来。转过身向那居于正中的八仙桌看去,但见:两支巨大的蜡烛在灼灼燃亮,前头香炉里三支香火冉冉升着兰色的烟;后头的墙壁上是自己的一幅照片,那还是旧年着意去烟台照的,此时眶边已挂了黑色绸布,显的十分的肃穆。再看,却未见有牌位,正待问,五叔言道:“牌位下午已做好,现请了先生题写,明儿即可送到。”

  太爷爷又点了点头。待到各处都看过一遍,太爷爷拉五叔的手进了里屋又交待一会,五叔才含着泪回自己家去。

  话说正月十九这一日,也就是太爷爷要驾鹤归去的这一日。一大早,五叔就来到了太爷爷家,长子次子安老礼在大门外见着先磕了头才接进去。先去了太爷爷的屋,说了会话,才出来到处查看。全是一派忙乱境况:有搬挪东西的,有扫地擦抹的;有洗菜的,有烧水的;洗刷碗筷的在那里弄的叮当直响,找不见东西在那急的团团直转;有来问到时人多,屋里跪不下怎办的?有提醒说用来装祭品的大号器具还没齐全要早作打算的;抽空也问一下牌位的事怎么样了?回说是嫌写的不好,刮了在重写……而这时,里头橱房里又传来谁谁不慎拌翻了一盆油,谁谁宰鸡伤了手……刚从橱房回来不待坐下,却又听见小女儿房里的惊呼,说是哭的背了气。正乱着,外头又传来了撕裂心肺的嚎啕,进来回说是大小姐并姑爷到了,而且大小姐自穿孝袍,带着孝帽紧随回事的身后拖着根哭丧棒跟着就一头扎进了灵堂,跪下就哭的死去活来,拉都拉不起来,待哭的软了扶起来要看看爹时,灵榻上却又不见爹爹尸首,只好扶去母亲处详听细情……

  直到近午时,那牌位才送到,五叔亲自恭恭敬敬置于恭桌,胸中这颗心才算落了地,这才领着两个侄子去见太爷爷。

  此时,所有的孝子贤孙,亲朋好友,街坊邻居都到齐了,大都带着孝,里屋容不下,都站在了天井,天井站满了,又依着长幼亲疏直候到门阶和阶下的路上。人多的简直象赶大集,人山人海乌丫丫一片。脸上都挂着悲痛,戚戚然泪光闪动,惟一片肃穆。

  午时一刻,只见两个儿子已是披麻带孝,又进了太爷爷的屋里,跟着太爷爷屋门打开,五叔带着孝在前头领着,两个儿子一边一个架着太爷爷。此时的太爷爷,仍红光满面,不见喜色,也不见悲态,平静淡定的面容,与往日一般无二,但见:头上是一顶黑色软毡道式帽冠,正中镶了一颗大大珠子;上身里面穿一件挂黑缎面羊羔皮袄,外面套一袭也是黑色的羊皮大氅;紫色的锦带扎在腰间,上别着一块拳头大小的白玉貔休;下身是棉裤在里,外套的是黑面皮裤,脚上是一双牛鼻鞋面的厚毡靴子直到腿弯。四人平静地走向灵堂,站定后,太爷爷回转身来默默向众里凝视一圈,才向那口棺材旁边辅有一张熊皮的长案上,躺下。

  此时厅里的孝子贤孙、亲朋好友等都不由自主跪了下来,有的唏嘘着啼出哭声,外边天井中的人见里边都已跪下且传出了哭腔,也跟着跪下哭了起来。就这样,似这般地上传下效,从灵堂到天井到过道直到门阶路上,一排排一行行都跪了下去,早已是哭声一片了。

  再说灵堂里,自太爷爷躺下后,五叔就站在身旁盯着太爷爷看,见太爷爷慢慢闭上眼睛,便转身举起手来大声说了声:“跪!”

  这程序是早一天太爷爷已交待好的:何时跪,何时哭,何时往棺材里抬……都有交待,不能乱了。所以,当五叔见太爷爷躺好也闭上了眼时,就喊出了“跪”字。可跪字刚出口,见大家已经跪下且已经在哭了,就隐隐觉这程序似有不对,正寻思着,又觉着太爷爷在拉扯自己,赶紧转向太爷爷并低下头,只听太爷爷说道:“先别哭,还未到时辰。”

  便又转向大家说道:“都先别哭,未到时辰,到时再哭。”

  大家闻说,只好止了哭。这么着忍着又过了一会,五叔又觉太爷爷有话要说,紧着又低下头听,原是问几时了,五叔看了下老座钟低声道:“刚不到午时二刻。”

  太爷爷听后突然起身就要下地,唬得五叔惊问这是要作什么去?因为早先的交待中,并没有躺下后还要再起来这一说。所以,惊恐中,跪在前头的两个孝子只好惊慌起身来扶。却听太爷爷说要出去看看,看看来了多少人,看看大家是在怎么送别自己的。知道是栏不住的,只好赔着一起去看,从灵堂一直看到天井,又从天井穿过挤满人的过道一路看到大门外,当看到连门阶下的路上也跪着人时,才深深舒一口气,说道:“人生如此,夫复何求。值了!值了!”

  在大家惊愕的眼神护送下,转身快步向灵堂迈去,到了刚躺过的案前,也不问五叔,自己向那老座钟瞄了一眼,略沉吟了下便自已躺下,躺下时说了声:“哭!”就闭上了眼。因为“哭”声说的响亮,所以不待五叔复述,大家都久待难忍,“嗷”的一声,一下子大家同时放出声来:有哭爹的,有哭爷的,有哭哥的,有哭叔的;有男声,有女声,有苍凉的成人声,有稚嫩的孩童声;有真哭的,有干嚎的,有随声附合的。那真是泣声入地,哭声冲天,场面甚是壮观。

  哭声中,午时三刻眼看将到。此时,只见五叔站在那先看了太爷爷一眼,便转过脸两眼盯着那挂老座钟并慢慢又举起手来,只待午时三刻一到,猛将举起的手一挥,同时大声喊道:“抬!”

  这时,在哭喊中,从厅外进来四个精壮汉子,直走到太爷爷躺身处,在儿女的哭喊拉扯中,抬起太爷爷又在哭喊拉扯中将太爷爷放入棺材里去,放好后,五叔将早已准备好的酒器茶具以及那部《易经》及其它书等,一边念叨着一边一一放好。最后又看了太爷爷一眼,才挥了挥手。那四个汉子将棺盖盖上,正要上钉,又被五叔拦下。拦下后五叔出去灵堂到太爷爷屋里拿过那支太爷爷常用的铜锅翠嘴紫竹杆的长烟袋,走了回来,叫搬下棺盖将烟杆放进,正要放时,突见太爷爷猛地要坐起身来,唬的五叔差点摔下棺材,以为乍了尸,却听见太爷爷在叫自己,惊恐着靠向前去,见太爷爷脸色和蔼红润,并无暴戾之色,便大着胆子问:“三哥,还有啥事?”

  却听太爷爷问现在几时了?五叔转头一看回说:“午时三刻已过多时了。”

  太爷爷也惊愕地坐起身来,低下头复又掐起了手指头。这期间,五叔满怀复杂的心情,在棺材旁看着太爷爷掐手指,在场的其他人,也都听见了五叔与太爷爷的对话,这时都止了哭,瞪大着眼睛在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不知过了多久,五叔见太爷爷终于不掐手指抬起了头,茫然的眼神看着五叔自言自语道:“难道算错了?难道算错了?”

  “错了好啊!错了好啊三哥!错了,就不用死了啊三哥!”五叔这样地惊喜地喊道。

  太爷爷仍用茫然的眼神看着五叔:“这算哪会事?这算哪会事?”

  五叔见太爷爷的窘态后说道:“是喜事,当然是喜事。”边说边看着太爷爷表情边试探着说:“要么叫他们先散了?你也先出来看看状况再说?”

  “别别,先别,先不出去,再等等。”说着居然又躺下了,只是没有闭眼睛,而是把眼瞪的溜圆在到处乱看。

  五叔见状,便自作主张道:“散了,散了,都先散了,不死了,死不了了。”五叔这样喊着向大家挥挥手要大家散了。

  不知又过了多久,灵堂里的人早已散去,只剩下五叔与两个儿子守着,太爷爷瞪着眼睛到处看了看,抬抬手又蹬噔腿,然后,一骨碌爬起身来跳出了棺材,跳出后,又在原地转了一圈,见仍无异状,便拍拍这棺材,看了看那八仙桌上的牌位和香火,动了动嘴,却啥也没说出来,转身就出了灵堂向自己屋里走去。

  自出来后,太爷爷把自己关在里屋两天两夜都未出屋,吃喝都在里面,谁也不许进去。所以,这两天来,谁也不知道太爷爷在里面都干些什么?有否又衍算过生死?谁也说不清。只知道太爷爷从里屋出来后,拿来本黄历在捧着一直看,看了好大一气,才将头仰在椅子背上叹口气,然后瞅着冂外的丽日天气,自言自语道:“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跟着又喃喃言道:“天地之中,人世之间,就顶属这耕牛遍地走,最为祥和不过了。”

  后记

  听本家四叔说,太爷爷后来直活到八十多岁,才驾鹤西去,也算高寿了。

幼儿园家长作业我 在家中的成长故事怎么写

你好。就写孩子在成长中的趣事、自理能力、判断能力、今天的进步,还需要哪些改变等等。我想老师出这样的题目,应该是希望通过你写的孩子的故事,了解孩子的个性,你对孩子的了解程度,你对孩子的期望等,便于老师与你的协作与配合教育,并合理安排孩子的游戏、娱乐与兴趣培养。所以,实事求是的反应孩子的问题,对孩子大有裨益。祝开心。
这个九月注定难忘,因为,两岁半的童童要上幼儿园了!

开学第一天,童童很兴奋,童妈很忐忑,总担心他能不能适应。好在,这段时间很快就
过去了,
一星期下来,
童童虽然每天都要哭一会鼻子,
可是问他要不要去幼儿园,
他从来没
说过不要去,这让我们很是欣慰,看来幼儿园对他的吸引力足够大。

作为家长,我们不要求他在幼儿园有多么出色,只希望集体生活会给他带来更多的欢乐
和收获。渐渐地,他开始给我们带来惊喜。

有一天,
下班回到家,
看到童童在玩具堆里翻来翻去,
不知道在找些什么。
我也没在意,
就管自己做事了。
过一会去看,
他已经坐在小桌子旁边玩了,
能让这匹脱缰的小野马安安静
静地坐一会,
可不容易呀,
看来上了学的小朋友就是不一样。
我正暗暗想着,
儿子托着一个
小盘子过来了,
还说:
“妈妈,
请你吃汤圆!

那个盘子上放的是一些橡皮泥做成的大小不一
的小团,
也不是特别圆,
样子丑丑的。
可那一刻,
我真的很感动,
连忙接过盘子美美地
“吃”
了起来。

没有人比我更了解童童的缺点了,他从小喜欢跟着当体育老师的爸爸玩球啊,车啊什么
的,
两周岁不到就会骑自行车逛来逛去了,
姑妈买来的滑板车是两周岁的生日礼物,
他一天
就玩得很好了,
运动细胞相对来讲比较发达。
但手指小肌肉群的发展就让我有点担心,
他不
太会画画,
插小积木也有点勉强,
更别提做手工了,
可以说一切细巧的,
需要耐心的事情他
都不能胜任。
虽然我也尝试着培养他这方面能力,
但缺乏专业的知识,
加上他也不太有兴趣,
总是刚开了个头就不了了之。

手指不够灵巧的儿子,居然能用橡皮泥搓了一盘“汤圆”给妈妈吃,怎能不让我惊喜?
后来才知道在幼儿园,
老师教过他们很多用手指配合完成的游戏,
如搓橡皮泥,
拼插雪花片,
揉纸团等等,相信有了老师系统的专业的培养,童童的手指会越来越灵巧!
幼儿园小班叫家长写我的成长故事,怎么写,有现成的文章借鉴一下

家中的小故事一片小作文,不知道该怎么写

“嚓,嚓,嚓,家中的故事作文。”圆珠笔和纸摩擦的声音不时传出。书桌前,正在埋头写作文的我也在回忆成长的故事……
前年暑假,妈妈到澳大利亚考察去了。家中只剩下我和爸爸两人。有一天,爸爸为我准备好了饭菜就上班去了。到中午时,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大地。我忽然觉得十分口渴,我便拿起了杯子去倒水。我来到饮水机前,准备倒水,可饮水机里一点水也没有。此时的我口渴难耐,忍不住抱怨了几句:“爸爸也真是的,其它什么都准备好了,就……”既是这样,我先把水桶抱下再说吧!我暗暗地想。在抱下水桶的同时,我偶然地发现了叫水的电话号码。于是,我便来到电话机前,伸手拨下了号码。这时,电话里传出一个亲切的声音:“喂,你好,这里是东礁水站。”我立即答道:“阿姨,我要一桶正广和水,我家在XX新村XX号602室。”那阿姨告诉我,十分钟后送到,我便耐心地等着。十分钟刚过,楼梯上响起一阵脚步声。我立即开了门,可惜是隔壁的。我刚关上门,心里就担心起来:家里的门铃坏了,万一他弄错了人家怎么办呢?于是我便打开门,搬了一个小凳子,坐在门口等待。
又过了两分钟,送水人低着头,扛着水上来。我付了钱请那送水人把水桶帮我装上,我立即到了一杯水,喝下去以后,心里甜滋滋的
爸爸后来后,问:“水是谁叫的?”我连忙说:“爸爸,是我叫的!”爸爸高兴地翘起大拇指说:“咱们地一敏也会当家了!”面对爸爸的夸奖,我骄傲的说:“爸爸,你再也不能把我当小孩子看待,我已经长大了。”自从那件事以后,我的爸妈真的把我当作“大人”了。当然,我也应该不断努力,表现出我的成熟与水平,让他们更放心!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

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每个家,都有家训、家规、家风,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家风对个人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欢迎阅读!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 篇1

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每个家,都有家训、家规、家风,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对后代的策鞭,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

每一个家庭都有淳朴的家风,每一个家长都会以自己体悟出来的处世之道教育自己的孩子。家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空间,在孩子身上处处会烙有家风的印记,可以说,家风就是文化和道德的言传身教,是智慧和处事方略的潜移默化。

记得小时候,每到节日,特别是春节,年三十,一家人在一起看春节晚会,吃年夜饭,我父亲就开始给我们讲他小时候的事:他爸爸(她的爷爷)是一个大家庭20多人,吃饭的时候,我爷爷先给我太爷盛饭,太爷动筷了,他们才敢吃饭,我太爷就把好吃的给我爸吃一口,这就体现了我们“尊老爱幼、孝敬长辈”的家风。每到节日,农闲时节,村里的有些人就聚在一起赌博,父亲就告诫我禁止参与赌博,赌博能造成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不准吸烟:烟有百害,无一利,酒少喝怡情,喝多伤身,我就养成了不吸烟不赌博,少饮酒的习惯。母亲每天都讲: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吃饭时不能说不吃或不想吃什么什么菜,不剩饭,不浪费;尊老爱幼,不能顶撞父母,从小养成懂礼貌的好孩子;不说谎话、不爱占小便宜,做一个诚实的孩子父母身传言教的教导我们,“和为贵、孝为先、勤为宝、俭为德”“知足常乐,待人以善”这些至理名言今天正以“家训”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好的家风才能创造出好的家庭,俗话说:家和万事兴,相互体谅、相互宽容、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是家和的前提,在此基础上的家庭,才是幸福美满的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家庭和睦,社会才会稳定。

好的家风需要传承,也需要总结,不光要靠潜移默化还要作为教育理念固化形成家训。

寒门家风好,少年早成才。作为平凡而普通的我们,要努力将前辈的优良家风传承下来,让它成为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力量,引领我们健康成长。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 篇2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家风对个人的影响不容忽视,作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品德力量,好的家风无时不刻在净化着每个家庭成员的心灵,它可以让一个孩子很好的成长,而我就是在这样一个很好的家风中成长过来的。

从小听父母讲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在我的成长的记忆中,父母一辈子没和人发生过争执,他们一直把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看得很重。我的母亲是一位老实本分、任劳任怨的农民。在村里,她是出了名的老实人,哺育子女,她把最好的东西给我们;赡养老人,出工干活,她从不挑三拣四,她认为啥活都要有人干,做好就行;她很乐于助人,有好东西除了留一部分给我们三兄妹,大部分都会分给邻里乡亲。从小到大,我家就像专门聚会的地方,一闲下来大家都跑我家来聊天。在我眼里,父亲是全能的,不仅会治病,还会干各种活。在我小时,家里比较贫困,父母的勤劳保障了我们一家老小基本的生活。在父母亲的影响下,耳濡目染使我们及下代孩子们都传承着父辈的优良传统——做事踏实、与人友善、家庭和睦。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这是我在生活中的亲身体验。在父母的年代,家里的兄弟姐妹很多,家里条件一直不太好,父亲是家里的老大,整个家里的重担就落在父母亲身上。繁重的劳动是父母青春的全部,家里的兄弟姐妹结婚都是父母亲操办的,爷爷奶奶的重担就少了。最后在爷爷腿摔断了的时候,父辈们就轮流照顾着,这段时间父辈们就更忙了,白天奶奶照顾着爷爷,我们有时间就过去帮忙照看,父辈们白天工作回来,做完饭第一时间送到爷爷奶奶房间里,晚上又轮流照顾着。邻居都很羡慕爷爷奶奶,都说我们家的孩子都很孝顺懂事,爷爷奶奶也觉得很欣慰慰,父辈们用无言的行动感染着我们,现在我也有自己的家庭,在家侍奉公婆、赡养父母我都很用心。因此,即便现在外地上班,对在家的公公婆婆,我经常打电话问候,平时回家尽量多干点家务活,让公公婆婆放松。我们的一点点孝心都会激发老人无限的满足感,跟人炫耀儿女儿媳对自己的好。看到老人开开心心的生活着,那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我家家风格言:百善孝为先,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谢谢各位的聆听。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 篇3

小时候,放学、周末的时光总是异常美好的,用很少的一部分时间将功课完成后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当然,其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疯玩了。纠集一堆小朋友,追逐打闹,跳皮筋,一起看动漫,一起放烟花,一起去抓鱼,一起去捕蝉。。我们好的时候,恨不得穿一条裤子,恨不得我的零花钱就是你的,自己拿去,爱怎么花怎么花。闹矛盾的时候,也会恶语相加,“上次我送你的三色圆珠笔还给我,一模一样的”,也会形同路人,甚至会大打出手。每每这个时候,不管是我哭了,还是别的小朋友哭了,只要被父亲碰到,无论我对与错,父亲总会当着众人的面,先批评我,甚至耀武扬威的想打我,可是奈何本人身手太过敏捷,他的拳头总是会落空,其实打从我有记忆开始,父亲从来没有真正打过我。当时,满心的委屈、不解,一度生无可恋,想离家出走,奈何没有钱,有贼心,无贼胆,毕竟小时候我是个公认的异常可爱的小女孩,而且集美貌与才华与一身,只不过,越长越残而已,只是秉承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真理而已。

憋着一口气,父亲在我眼前晃悠,我愣是视他为空气,不,视他为真空。他给我夹菜,我就一口把它吃掉;他摸摸我的头,我就闪开;“闺女哈,爸爸带你上街去,你不是看中了一个发卡吗?我们去看看?”其实我好想直接飞奔而去,但是依然秉承“沉默是金”的格言情调。最后,他终于书归正传,说:你看,是你组织大家一起玩的,小朋友之间,再怎么你也不能把人家弄哭了呢,打人就更不对了,你说以后你还跟人家一起玩吗?况且你知道有些小朋友,横行霸道,你们根本玩不到一起去,下次是不是接受教训了,爸爸知道你轻易不会找人麻烦,可是你是大姐姐,你组织的别人,让着别人是应该的。受了委屈你还哭,哭有用吗?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不知不觉中,养成了我面对困难和问题,不抱怨,不怨天尤人,乐观积极的去寻找解决的方法,更多了份包容的心。父亲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令我受用一生。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 篇4

我家的家风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敬长辈,正心术,端人品,笃勤俭,懂礼貌。

从小爸爸妈妈就教我要有孝心,百善孝为先,父母他们都是很有孝心的人,所以在这个方面,他们给我做了很好的榜样。我们家是个大家庭,外公外婆和舅舅一家与我们每天一起吃饭,十多年来一直其乐融融。在家里,吃饭时好吃的东西要请长辈先吃,平时要听长辈的话。父母整天辛苦工作,每当父母劳累时,我会帮父母捶捶背,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勤俭节约是美德。勤俭节约从小事做起,平时吃饭能吃多少盛多少,不能浪费食物,要吃干净碗里的每一粒米。我的姥爷更是“节约标兵”,我们家可是每天都做到“光盘”哦!在洗脸刷牙、洗头洗澡、每天打扫卫生的时候,我们在意的节约一滴水。在使用电灯、空调、电脑的时候,我们在意的节约一度电。

“勤俭之风”养我好习惯,“尊老之风”伴我成长。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 篇5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边怎能不甜?这是法国文学史上最大的作家再果对母亲的诠释。

记得有一次放学,妈妈在校门口等我。当时天阴沉沉的,突然刮起了大风,妈妈接到我后说,快点上车,要下雨了。妈妈说:穿上我的外套吧。刚下班没带雨具。我坚持不穿,因为我也怕妈妈淋雨。时间紧迫,我们骑车没走多远,豆大的雨点了落了下来。妈妈停下车,脱下外套,不容分辩披在了我的'身上,一股暖流顿时充满了我的全身。走到半路的时候,雨哗哗地下了起来。只听妈妈在说:哎呀,雨太大了,我已看不清了,低下头我挡着你。我们要劈风斩浪,勇往直前!路边的人都急急地向家赶着,有的对未穿雨披的妈妈投来敬佩的目光,她用那高大的身躯挡着弱小的我。

几年过去了,这件事情一直在我脑海记忆犹新。妈妈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一直陪伴我健康成长。因为爷爷,奶奶体弱多病,住院是常有的事,那时爸爸会在医院里陪床,几天不见特想念爸爸。每周日我们就去看望爷爷,奶奶,让老人享受儿孙绕膝之乐。有时末完成作业我不愿去,妈妈总是严厉地对我说:必须去看爷爷,奶奶。我不情愿地问:为什么?妈妈说:鸦有反哺之孝,羊有跪乳之恩。我们要懂得孝敬老人。

对待小孩子疼爱有加,对待老人孝敬备至。尊老爱幼这就是我们的家风。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 篇6

记得小时候,每到节日,特别是春节,年三十,一家人在一起看春节晚会,吃年夜饭,我父亲就开始给我们讲他小时候的事:他爸爸(我的爷爷)是一个大家庭20多人,吃饭的时候,我爷爷先给我太爷盛饭,太爷动筷了,他们才敢吃饭,我太爷就把好吃的给我爸吃一口,这就体现了我们“尊老爱幼、孝敬长辈”的家风。每到节日,农闲时节,村里的有些人就聚在一起赌博,父亲就告诫我禁止参与赌博,赌博能造成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不准吸烟:烟有百害,无一利,酒少喝怡情,喝多伤身,我就养成了不吸烟不赌博,少饮酒的习惯。母亲每天都讲: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吃饭时不能说不吃或不想吃什么什么菜,不剩饭,不浪费;尊老爱幼,不能顶撞父母,从小养成懂礼貌的好孩子; 不说谎话、不爱占小便宜,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小时候,每次上学校之前,总爱叮嘱我几句:“孩子,到学校千万别惹事和同学打架。”生怕我在学校和同学发生矛盾,老是有事没事给我上“政治课”,讲一些经典的故事,教育我遇事要宽宏大量,在学校要和老师、同学和睦相处,不要动不动就和其他人发生冲突。在她的谆谆教诲之下,我基本上没有和老师、同学发生过矛盾。父母身传言教的教导我们,“和为贵、孝为先、勤为宝、俭为德”“知足常乐,待人以善”……这些至理名言今天正以“家训”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 篇7

妈妈经常给我讲一些尊老爱幼如“孔融让梨”之类的小故事;爸爸教我背古诗《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爷爷爱给我讲很多关于他的人生经历,告诫我“现在能勤劳节俭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你要从小学会勤劳节俭,否则长大了干不成什么大事的”;小时候,奶奶经常送我去上幼儿园,还 买包子给我吃,奶奶这时会抱着我说:“刘航宇,你到了幼儿园先把作业交给老师再去玩,千万注意安全,别玩太危险的游戏,别和小朋友们发生冲突,不然你会被伤着的,回家会挨妈妈骂的”经过奶奶的长篇大论教育后,我现在与同学团结友爱,从没与同学发生冲突。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 篇8

鲁迅教子顺其自然

鲁迅和许广平仅有一子,即周海婴。儿子出生时,许广平出现难产迹象,当医生向鲁迅征求意见就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他果断回答:“留大人。”结果母子平安。

在儿子成长过程中,鲁迅基本按照《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行,让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说:“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据周海婴所著《鲁迅与我七十年》介绍,鲁迅的教育方式就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有一天,周海婴死活不肯去上学,鲁迅用报纸打他屁股。后来,鲁迅向母亲写信解释道:“打起来,声音虽然响,却不痛的。”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 篇9

梁济对梁漱溟“信任且放任”

1918年11月7日,自杀前三天,梁济问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时在北京大学任哲学讲师的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就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啊!”说罢,梁济离开了家。

梁漱溟亦两度欲自杀,但最终,现实中国的问题和人生问题萦绕着他,他不停思考,积极奔走。梁漱溟育有二子梁培宽、梁培恕,对于他们,给予最大自由空间。接受采访时,梁培恕说:“我们受到的可能就是最自由的教育,拥有了别人没有的最大的自主权。”这种教育,也与梁漱溟受到梁济的影响有关,梁济对他是“信任且放任”的。可以说,这也是一种“中国式传家”。

梁培宽追忆梁漱溟时,时常会提到一次考试。当时,梁培宽考了59分,内心忐忑地拿着学校要求补考的通知给父亲看。“他只看了一眼,就又还给了我。”梁培宽说,他后来明白父亲的用意,“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

相比于课堂成绩,梁漱溟更在意教人过社会生活,“生活本身的教育”。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 篇10

丰子恺极力反对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

丰子恺育有七个子女,他认为童年就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极力反对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

在生活中,丰子恺称外出做事为“无聊”,和孩子们在一起则内心充满欢喜,抱孩子,喂孩子吃饭,唱小曲逗孩子,画画引孩子笑,和孩子们特别亲近。有一次,长子瞻瞻要丰子恺抱他到车站去买香蕉,“满满地擒了两手回来”,到家时,却熟睡在父亲肩头,手里的香蕉早已不知去向。丰子恺在《给我的孩子们》一文中感叹:“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就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除了让孩子在爱的空气中自由成长,丰子恺还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1947年,他步入知天命之年,与子女“约法”,强调最多的便是“独立”,其中一条写道:“大学毕业后,子女各自独立生活,并无供养父母之义务,父母亦更无供给子女之义务。”同时,子女独立后,要与父母分居,“双方同意而同居者,皆属邻谊性质,绝非义务”。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 篇11

想起以前在自己家里吃饭的时候,无疑这些菜都是我的了,事后给爸爸讲了“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的道理,我听后点了点头表示明白了。 第二年再次回家过年,因为开饭的时间有点晚,我的那些表哥表姐都觉得饿了,看到饭桌上摆着做好的几道菜就想大快朵颐,被我拦住了,“让爷爷先吃”边说边跑到爷爷的身边说:“爷爷你就先吃一口吧,我们都饿了,您先吃一口我们几个就可以吃了”,大人们听了都笑着称赞说:“这孩子真懂事!”爸爸就是这样在生活中通过一件件小事将家规家训无形地渗透给我们,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理解并遵守家规,成为一个敬老孝亲、爱国奋进的好学生、好青年。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 篇12

梁启超全方位爱子女

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这“三院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另外,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

梁启超对于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仅在求学,而且在为人处世,甚至理财、时政等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展开。阅读《梁启超家书》,就会了解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梁启超教育子女的表现堪称典范。

写信时,梁启超毫不掩饰自己的爱。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你们须知你爹爹就是最富于感情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

在求学这一方面,梁启超根本不看重文凭,而是强调打好基础,掌握好“火候”。他对梁思庄说:“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并教孩子们求学问、做学问的方法——“总要‘猛火炖’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

同时,梁启超强调责任的重要。1923年,他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当然,写信教导自己的孩子之余,梁任公没忘了夸一夸女婿、儿媳。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 篇13

胡适倡导“独立、合群、重学”

胡适和妻子江冬秀育有三个子女,女儿五岁时夭折,长子胡祖望、小儿子胡思杜围绕在江冬秀身边,胡适忙于公务,无暇顾及。江冬秀虽然出身官宦之家,但仅读了几年私塾,又酷爱打牌,对于孩子的管教,少投入精力,多有责怪,不甚得法。

在家庭教育中,胡适虽然倡导“独立、合群、重学”,但自身也有不懂得如何爱孩子的嫌疑。1929年,胡适给胡祖望写信,希望锻炼他过独立、合群、用功读书的生活,其中说:“功课及格,那算什么?在一班要赶在一班最高一排,在一校要赶在一校最高一排。功课要考最优等,品行要列最优等,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这才是有志气的孩子。”这时,胡祖望十岁,离开父母,独自在外上学,父亲如此高的期望,恐怕只会感到“压力山大”。次年,胡适即大失所望,接到学校发来的“成绩欠佳”的报告单,怒道:“你的成绩有八个‘4’,这就是最坏的成绩。你不觉得可耻吗?你自己看看这表。”

最终,胡祖望虽然上过大学,但远未达到胡适对他的期望;胡思杜读了两所大学都未能毕业,却染上了不少坏习气。晚年,胡适对秘书说:“娶太太,一定要受过高等教育的;受了高等教育的太太,就是别的方面有缺点,但对子女一定会好好管理教养的。母亲有耐心,孩子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教不好,那是做母亲的没有耐心的关系。”可谓沉痛之语,意味深长。

在给江冬秀的信中,胡适亦自我反省道:“我真有点不配做老子。平时不同他们亲热,只晓得责怪他们功课不好,习气不好。祖望你交给我,不要骂他,要同他做朋友。”

本文标题: 如何以我是家中长子写一篇小故事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gushi/28143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想找一本已出版的言情小说想看看有没有宿舍八卦、小故事之类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