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道祖师》中那个人物最讨厌,那么他是否在书中可有可无呢?小说魔道祖师中有许多的人物,他们个性鲜明,人物性格被作者塑造的很成功,...
《魔道祖师》中那个人物最讨厌,那么他是否在书中可有可无呢?
小说魔道祖师中有许多的人物,他们个性鲜明,人物性格被作者塑造的很成功,人物形象十分的生动。下面就让小编来细数那些令人讨厌的人物。
1.金光瑶这个反派让人聚德可怜又可恨。有不少的读者都十分的心疼金光瑶这个人物,但是绝大多数都是不喜欢。金光瑶恶事做尽,可以说是无恶不作,干了许多的坏事。最后他为了仙督的位置,杀害了了许多无辜的人。除了他死之前说的那句话,让人觉得可怜,恨不起来,其他所做的事令人痛恨。
2.薛洋害死了晓晨道长,晓晨道长对他真心实意,他却将晓晨道长带进地狱,让晓晨道长死不瞑目。虽然他的黑化可以原谅,但是他后来做的事情太心狠手辣。魏无羡说过薛洋必须死。这足以见薛洋的罪大恶极。
3.温晁的胆子很小,但是他从小被教养惯了长大,脾气最是善妒。温晁经不起鼓吹,也喜欢出风头,一旦谁给了他机会,他便会把自己满腔的不甘报复出去。比如温若寒给了他机会,他便要毁了魏无羡。
4.王灵娇是魔道祖师中最该死的人,也是罪有应得的人。云梦江氏的悲惨结局都和他有着莫大的关系,王灵娇最后的下场似乎是被僵尸活活咬死了,这样的结局你们可还满意?小编觉得,这样对王灵娇还不够,王灵娇欠下的实在是太多了。
网上的天道经是真的吗?还是一场骗局?
我想修真,修真一定存在的,因为我就曾经见过,最经在网上看到一个叫天道经的修炼方法,里面分为神胎决和长生决两种,但我不确定它的修炼方法的真假,所以来请教一下,认为我看小说看多的请勿扰,谢谢!真真假假,我不想去说太多了,你就是问,也问不出结果,十个人十个看法。路要自己走过,才能明白其中风景,不想永世现在状态生活,或连现在都不如的人,可以先修修试试,我相信慢慢的,你会对修行有不同的看法,会帮助你认清这个世间的本质。很多事情自己不经历,别人说出来是没人信,就好像我讲的天门开后,吸元额头感流水这事,大部分人可定不信,他会想这不可能,哪来的水啊?我也不想解释了,因为没意义,现在人最大的缺点就是不信多疑,导致整体人性的罪落。能做出人生正确选择的,毕竟还是少数,总不会人人成仙做佛。有人认为多挣钱是正确的,有人认为当官,光宗耀祖是正确的,有人认为吃喝玩乐潇洒一生才是正确的,人人不同,要按这里情况说也都没有错。其实我也想说说我认为正确的路:我认为不说多每天,抽出两个小时修行,将来得到的可定比你,这两个小时去挣钱,或干别的事来的实惠。俗话说就怕有命挣没命花,人不能光低头看脚下,一时得到不是真得到,要往前看,才能走的更远。请记住一点:修行使你得到的东西,真是你自己的。能拿走的东西,我们不教,这也不用我们来教,我们教你的都是别人,永远拿不走的东西。这点钱财美色官位,是永远无法比拟的。其实说心里话,我们修者才是天下间最贪的人,我们贪的不是金钱美色和荣华富贵,而是真正的自由,永远不再像蚂蚁一样的活着。人为何非要临死,看到黑暗的时候,才知道后悔呢?也许那时你才会想到,曾经有一个很好的机会,使你可以逃出黑暗,迈向光明,可惜你没有抓住,但那时也一切都晚了。修在当下,路在前方。
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你的金丹大道适合你就练去吧,没人逼迫非要你修神胎绝。
说传销更是傻得可爱,谁没事不信花钱捐印天道经,那是大傻子。信才做功德捐印善法!劝那些没事妄念繁飞的怀疑者,啥也别干,干了都是业,害人害己!善言难听,自业自得,蛊惑迷中之人,是魔子孙!
古代十恶不赦中的十恶指的是什么?
“十恶”是中国封建社会十类重罪的总称,这些罪行被古代封建统治者认为是不被原谅的最重的罪,故称“十恶”。
“十恶不赦”一词是有渊源的。“十恶”指的是直接危及君主专制统治秩序以及严重破坏封建伦常关系的重大犯罪行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齐律》提出了“重罪十条”。在“重罪十条”的基础上,隋朝《开皇律》正式确立“十恶”重罪严惩制度,并在唐朝沿袭。犯“十恶”的犯人,按律绝不赦免。
一、谋反,指企图推翻朝政,历来都被视为十恶之首。
二、谋大逆,指毁坏皇家的宗庙、陵寝、宫殿的行为。
三、谋叛,指叛逃到敌对国家。
四、恶逆,指晚辈殴打杀害祖父母、父母以及姑、舅、叔等长辈和尊亲。
五、不道,指杀一家非死罪者三人以上或肢解人的。
六、大不敬,指偷盗皇帝祭祀的器具和皇帝的日常用品,伪造御用药品以及误犯食禁。
七、不孝,指咒骂、控告以及不赡养自己的祖父母、父母;祖、父辈死后亡匿不举哀,丧期嫁娶作乐。
八、不睦,即谋杀某些亲属,或女子殴打、控告丈夫等。
九、不义,指官吏之间互相杀害,士卒杀长官,学生杀老师,女子闻丈夫死而不举哀或立即改嫁等。
十、内乱,指亲属之间通奸或强奸等。
2)谋大逆。指毁坏皇室的宗庙、陵墓和宫殿。
3)谋叛。指背叛朝廷。
4)恶逆。指殴打和谋杀祖父母、父母、伯叔等尊长。
5)不道。指杀一家非死罪3人及肢解人。
6)大不敬。指冒犯帝室尊严。通常为偷盗皇帝祭祀的器具和皇帝的日常用品,伪造御用药品以及误犯食禁。
7)不孝。指不孝祖父母、父母,或在守孝期间结婚、作乐等。
8)不睦。即谋杀某些亲属,或女子殴打、控告丈夫等。
9)不义。指官吏之间互相杀害,士卒杀长官,学生杀老师,女子闻丈夫死而不举哀或立即改嫁等。
10)内乱。亲属之间通奸或强奸等。
由于"十恶"之罪直接危害了封建专制制度的核心----君权、父权、神权和夫权,所以自隋唐确立"十恶"之罪以后,历代封建法典皆将之作为不赦之重罪。
“十恶”,最初佛教中的一个用语,指十种当招致地狱、饿鬼和畜生这“三恶道”苦报的恶业,故又称“十恶业道”。至于“十恶”的具体内容,《佛说未曾有经》中说:“起罪之由,为身、口、意。身业不善:杀、盗、邪淫;口业不善:妄言、两舌、恶口、绮语;意业不善:嫉妒、嗔恚、憍慢邪见。是为十恶,受恶罪报。今当一心忏悔。”行“十恶”而程度严重的,据说要受大苦报。与“十恶”之说相对应,佛教中亦有“十善”之说。十恶十善之说见于佛教大、小乘中的诸多经典,如东晋僧伽提婆译的《增一阿含经》卷四四中就有“由此十恶之报,致此殃。是故比丘,当离十恶”这样的经文。另外,“十恶十善”之说早在隋朝以前就已在民间广泛流传,如南朝梁武帝《断酒肉文》中即曰:“行十恶者,受于恶报;行十善者,受于善报。”
历史
而在我国古代的封建刑法制度中亦有“十恶”之名,它是在西汉的“大逆不道不敬”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北齐河清三年,尚书令、赵郡王等奏上《齐律》十二篇,“列重罪十条:一曰反逆,二曰大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曰恶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九曰不义,十曰内乱。其犯此十者,不在八议论赎之限。”而到了隋开皇初年,随着佛教的兴盛,封建统治者遂将佛教之中的“十恶”之名引入律法,以之代替了《齐律》中的“重罪十条”,“十恶”之罪名遂正式出现,如《隋书·刑法志》第二十五卷中即载:“开皇元年……更定新律(指《开皇律》)……又置十恶之条,多采后齐之制,而颇有损益。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犯十恶及故杀人狱成者,虽会赦犹除名。”至于“十恶”之罪的具体内容,《唐律疏议》中有详细的规定(引文略)。由于“十恶”之罪直接危害了封建专制制度的核心——君权、父权、神权和夫权,所以自隋代在《开皇律》中首次确立“十恶”之罪以后,历代封建法典皆将之作为不赦之重罪,因此,民间遂有“十恶不赦”之说。□刘书龙
“十”在语境中表示最多、全了、满了。十恶不赦,那就是恶贯满盈了。“十恶不赦”,常用来形容罪大恶极、不可宽恕的人。古人往往给敌人列上十大罪名,以便出师有名。
其实,“十恶”真有律法规定的十条大罪,始见于一千三百年前的北齐法律。隋、唐把这十条大罪的内容略加增删,正式定名为“十恶”写在法典的最前面,以示严重。以后经历宋、元、明、清各代,都规定犯了“十恶”罪不能赦免古代“十恶”罪的内容是:
封建时代的产物,其内容一部分在今天是不能接受的。但由于“十恶”成为“不赦”之罪,影响深广,人们一接触到罪恶大、不可宽恕的事情,很自然地就称为“十恶不赦”。
"十恶不赦",常用来形容恶贯满盈、罪无可恕之人。那其中的"十恶"指的是什么呢?有不少人以为是"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大错特错了。
在现代汉语中,成语"十恶不赦"中的"十恶"并非实指,而是泛指重大的罪行。但是,在我国古代的刑罚律令中,"十恶不赦"中的"十恶"却是实有所指的。
"十恶",最初佛教中的一个用语,指十种当招致地狱、饿鬼和畜生这"三恶道"苦报的恶业,故又称"十恶业道"。"十恶"作为古代刑法中的罪名,最早出现在《齐律》(由北齐尚书令、赵郡王等撰写)中,当时称为"重罪十条"。《齐律》曰:"列重罪十条:一曰反逆,二曰大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曰恶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九曰不义,十曰内乱。其犯此十者,不在八议论赎之限。"(八议制度也是《齐律》首创的被后世广泛借鉴的律令之一,是专门为封建特权人物犯罪减免处罚的法律规定。《齐律》明文规定:犯重罪十条者,不在八议论赎之限。)
"重罪十条"把以上十条罪行称为"十恶",并且规定绝不赦免,到了隋唐,经过隋代《开皇律》与唐代《唐律疏议》对之的进一步的修订,就正式形成了"十恶不赦"的罪名说法。它的主要内容有:
1)谋反。指企图推翻朝政。这历来都被视为十恶之首。
2)谋大逆。指毁坏皇室的宗庙、陵墓和宫殿。
3)谋叛。指背叛朝廷。
4)恶逆。指殴打和谋杀祖父母、父母、伯叔等尊长。
5)不道。指杀一家非死罪3人及肢解人。
6)大不敬。指冒犯帝室尊严。通常为偷盗皇帝祭祀的器具和皇帝的日常用品,伪造御用药品以及误犯食禁。
7)不孝。指不孝祖父母、父母,或在守孝期间结婚、作乐等。
8)不睦。即谋杀某些亲属,或女子殴打、控告丈夫等。
9)不义。指官吏之间互相杀害,士卒杀长官,学生杀老师,女子闻丈夫死而不举哀或立即改嫁等。
10)内乱。亲属之间通奸或强奸等。
由于"十恶"之罪直接危害了封建专制制度的核心----君权、父权、神权和夫权,所以自隋唐确立"十恶"之罪以后,历代封建法典皆将之作为不赦之重罪。
烈日灼心剧情详解是什么
三个结拜兄弟共同抚养着一个孤女,多年来一直潜藏在城市的角落。 一名出租车司机(郭涛饰),帮助无数人却从来不接受记者采访。
一名协警(邓超饰),除暴安良,却从没想过升迁入职;一名渔夫(高虎饰),每天照料着孤儿的生活。看似风平浪静,实则内心暗涌。
直到种种巧合之下, 警察伊谷春(段奕宏饰)以及他的妹妹伊谷夏(王珞丹饰)与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神秘交织。他们的命运就此改变,曾轰动一时的惊天大案浮出水面,法网和人情究竟谁更无情。
扩展资料:
幕后制作
2021年1月,蓝色星空影业公司文学策划部副主任孙庆在《收获》杂志上看中了须一瓜的犯罪题材长篇小说《太阳黑子》,之后他与须一瓜取得联系,最终“蓝色星空”获得了电影改编权。
当时,导演曹保平正拍摄电视剧《延安爱情》,他看了《太阳黑子》后也非常喜欢,想执导这部戏,公司把编剧和导演两项都签给了曹保平。
全片一共使用特效镜头387个,“雨夜追凶”、“高楼枪战”、“除夕焰火”、“闹市追车”、“水下开枪”这些充满了张力的剧情段落都大量使用了电脑特效,特效团队分析每个镜头的光线、反射、透视、运动、色彩等变化,力求在每一个细节上都精益求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烈日灼心
一宗命案,七年时间,剪不断,理还乱。
三个男人,烈日灼心,终等到,末日判。
曹保平善于讲故事,写剧本出身的人心思大多细腻,一如这出《烈日灼心》,所以也许冗长,但一定不荒芜。
这个故事要从头讲起。
七年之前,西陇水库,一桩灭门惨案。凶手逃之夭夭,案件一沉多年。
逃出去的是小丰、阿道和老陈,但逃出不代表升天,有些事对于有些人,活着未必就比死亡更幸福。
对于那一家沉冤于黄泉的尸首,小丰他们错了。注定错了的事情无法去做辩解,也不应该妄求辩解,所谓的理解和救赎都不应该属于犯下命案的罪人应该奢望和渴求的。
但是他们依旧渴望,渴望还可以多活哪怕一分一秒,希望还有时间给他们赎罪,赎罪的方式有很多种。
他们选择的是用“烈日”来“灼心”。
小丰是案件的起因也是整个案件里“标准意义”上的罪人,他每一天都把自己置身于最危险的境地。做协警的过程,豁出命的去抓尽每一个坏人。
他痛恨自己年少犯下的过错,于是他希望人间不再有惨案,世间再无恶人。
这是小丰的赎罪方式。
阿道曾经是个旁观者,无情的看着和漠视七年前那惨痛一幕的发生。七年来他开着出租车,每天目睹着形形色色的人,而这一次他决定不再漠视,于是他舍命去堵劫匪,每天做着各种好人好事。
这是阿道的赎罪方式。
老陈七年前被树枝戳瞎了眼睛,于是他选择不再去看这个世界,他选择遗忘和隔离,与这个世界不再发生纠葛。
七年的烈日灼心,让他们痛不欲生,七年的逃亡生涯,让他们每天恐惧。
伊谷春是一个正直的刑警,小丰他们碰到他更像是一种宿命。
伊谷春干上刑警生涯的第一位师傅,恰是当年负责西陇惨案的警察,师傅一辈子的心梗,终究要在徒弟这里得以了结。
七年来的压抑,已经让小丰、阿道每时每刻都处于崩溃的边缘,就算不是伊谷春,我相信小丰他们也撑不了多久。
伊谷春很看重小丰,也许这层看重还有着另外一层的意思,但这并不重要。
如果小丰不是七年来惊弓之鸟的岁月,让他无法再保持冷静,也许伊谷春永远不会将尘封多年的案件和他挂起钩来。
小丰偶尔的出神,和不断用香烟灼烧拇指的习惯都给了伊谷春莫名的灵感。
但真正激发这种灵感变成怀疑,是伊谷春与阿道的第二次相遇。
那个大雨磅礴的夜里,更像是一种“天谴”之下的巧合,当这种巧合第二次发生的时候,伊谷春特有的敏感指使着他将这件尘封多年的案件再次翻出。
“三个暧昧的青年”,“同性恋的身份”,“玉佩上留下的指纹”。
这些都是伊谷春无意中透露给小丰的信息,于是小丰用缜密的心思和勇气,麻痹了伊谷春,让他割裂了这种联系。
但伊谷春并没有死心,于是他做了最后一搏,也是给他自己放手的最后一个理由。
他选择让伊谷夏去捅破这层窗户纸。
这也是电影中最香艳的一幕,面对赤露的小夏,阿道转过身去,伊谷夏用手摸住了阿道的命门。伊谷夏夏嘶吼、愤怒的问着阿道:“你不是Gay!这是为什么?”小夏感到前所未有的屈辱,这是来自一个女人被无视的愤怒。
当阿道脱下上衣,漏出纹身的那一刻,他把命交给了伊谷夏。
这不仅仅是因为爱,也有着那么几丝解脱,阿道累了。
当伊谷夏翻阅着当年的案卷,渐渐明白这个纹身代表着什么,也明白了阿道为什么不能选择接受她。她痛苦、不安却又无比坚定,她要选择和阿道私奔。
私奔之前,她欺骗了她的哥哥,寄希望于让她的哥哥放弃这件案子。
伊谷春听到小夏痛苦的说道:“他们是Gay”的时候,那种颓废又长吁一口气的表情真真切切。他颓废于这宗案子终究还是没有破,也颓废于小丰原来真的是个Gay,但他又庆幸于原来小丰真的不是那个凶手。这样的结果是好是坏?
但“天谴”的宿命一直在那里,不偏不倚。
准备睡去的伊谷春,无意间的一瞥发现了小夏翻丢的那个标签,也明白了一切。
最后半山腰住宅里发现的录音和记录满本的信息,都不过是为了要给这一切画下一个圆满的句号。
然而这真的是真相么?
曹保平用一场不是反转的反转,来终结了这一切。
七年之前,犯下命案的原来不是三个人,而是四个人。五条人命,四条丧生于那个隐藏更深的人手里。
于小丰而言,他从强奸犯到犯下命案,他有罪。
于阿道和老陈来说,他们从参与到纵容,他们有罪。
但他们舍不得走,哪怕能多活一天是一天。因为他们赎罪的方式除了“烈日灼心”,还有着一个小尾巴。
小尾巴的人生如果不是小丰他们的突然插入,也许会很幸福,因为她有妈妈有外公外婆。
也许不会幸福,因为这是一个私生子,我们无从猜测小尾巴当年的外公外婆是否知道有这么一个孩子。
但我们知道的是,小尾巴跟着小丰、阿道、老陈的七年,她很开心。她有三个好爸爸,三个疼她、爱他,甚至愿意为她付出生命的爸爸。
有些错可以通过赎罪弥补,有些错却是一辈子都弥补不了,除了用死亡,求不了其他的心安。
这是伊谷春曾经不理解,后面又理解的事情,伊谷春曾经是一个无比热爱工作的人,却也终究变成了一个“庸人”,会忙里偷闲的带着小尾巴去海边嬉戏度假。
这一刻,真好。
七年前,福建西陇发生一起灭门案,这个家庭的女孩被强奸致死,其他家庭成员也难逃毒手。辛小丰、陈比觉、杨自道三人也与这宗杀人案扯上了关系。
后来,三人离开了西陇去往厦门,辛小丰成为了一名协警,杨自道变为一个出租车司机,反倒是陈比觉因为凶手案变成了一个精神病。他们兄弟三人共同抚养一个小女孩,可事实上,这个小女孩就是被辛小丰强奸致死的那个被害女性的女儿。
七年过去了,辛小丰所在的警队调来了一个新的警长,这位名叫伊谷春的警长来自西陇,也一直关注着那个灭门惨案。
伊谷春很器重辛小丰,经常带上他一起出任务,甚至还在一次抓捕活动中冒着牺牲的风险救下了辛小丰。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辛小丰越来越担心伊谷春发现自己就是当年灭门惨案的始作俑者,于是他联系开出租车的杨自道,决定离开厦门。
杨自道也是惨,有一次他在路上遇见了一批抢劫犯,开着出租车就上去追,虽然抓住了抢劫犯,但是自己也身负重伤,又不敢让警察发现,于是在警察还没赶到的时候就离开了现场。但也是这一次他的见义勇为,他认识了伊谷春的妹妹伊谷夏,伊谷夏也是对杨自道一见钟情。
可是随着伊谷春和辛小丰接触越来越多,辛小丰也越来越被怀疑。他们想离开厦门,但是他们抚养的那个小女孩患上了心脏病,没有办法,三人只能筹集费用给养女做手术。
辛小丰甚至还假装自己是一个同性恋,借以打消伊谷春的怀疑——毕竟同性恋不会强奸女孩嘛。
但是伊谷春还是发现了真相,因为伊谷夏向杨自道表明自己的心意以后,杨自道不愿意耽误伊谷夏的幸福,他如实向伊谷夏说出了当年的事。
伊谷夏并没有跟他哥哥伊谷春说,可是伊谷春偷偷跟踪他的妹妹,来到了辛小丰和杨自道的租的房子。杨自道他们的的房东是一个变态,窃听了杨自道和辛小丰的对话,伊谷春也是从这些录音里发现真相的。
最后,辛小丰和杨自道被处以死刑,陈比觉也投海自尽。
可是事情又迎来了一次反转——原来当年那宗灭门惨案里,除了那个女孩是被辛小丰强奸引发心脏病致死的,杀害他的家庭成员的凶手其实另有其人。
至此,电影结束。
《烈日灼心》讨论的是正义与法律的边界,主旨也在电影里通过伊谷夏的一段话表明:
在我眼里,人是神性和动物性的总和,它有你想象不到的好,也有你想象不到的恶,没有对错,这就是人。法律不管你好到哪,就限制你不能恶到没边儿。
电影的结局是令人唏嘘和感慨的,但也是这样的结局,才能给观众最大的警示和深思。
《烈日灼心》是由邓超,郭涛,段奕宏和王珞丹主演的,是根据《太阳黑子》这本小说改编的。下面来给大家说说这部剧的剧情。
电影是以一场灭门案开头的。剧中杨自道(郭涛),辛小丰(邓超),陈比觉(高虎)算是说是三个杀人犯吧还有个小女孩叫尾巴。
具体的故事情节是这样的。这三个人,辛小丰是个警察(协警),杨自道是个出租车司机,陈比觉是个在船上生活的人。并且这三个人都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乐于助人,还是那种不求回报的。他们收留了一个小姑娘,这个姑娘是在路边捡的,名字叫尾巴。
随着故事的发展,几年前的厦门灭门惨案慢慢的浮现了出来,而这三个人与当年的灭门案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年这三个人还是大学生刚毕业,到那个地方游玩,三个人便进到当地的一栋房子,当进入房子后他们看到一个刚沐浴完没有穿衣服的女孩从浴室里走出来,辛小丰一时没忍住,就强奸了这个姑娘,但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个姑娘有心脏病,这个姑娘在慌乱下心脏病发作,便去世了。这三个人也惊慌了赶紧逃脱。
最后,他们也向警察坦白了说认识他们杀的,但是他们说谎了,灭门案并不是他们干的,他们是害死了那个女孩,但其余人的死跟他们没有关系。其他人的死另有凶手,这在影片最后也交代了。
也许是他们真的想解脱了,也许是为了给他们的“女儿”尾巴一个好的生活,最后也被判了死刑,警局用注射药物的方式让他们伏法了。整部剧看下来,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心里也很不是滋味。这就是法律吧。纵使情被天下,更待法网众生。
完整剧情:
故事是从七年前福建宿安水库的一宗灭门案开始的,幸小丰、杨自道、陈比觉和他们的领头大哥(就叫他第四人)因为一个第四人讨债而来到一户人家,由于辛小丰对家中赤裸女画家一时起色心,将其强j并导致其心脏病复发身亡,并在她身上的佩玉上留下了唯一的指纹,第四人见形势不对,一人将该家剩余大人全部杀死,并要挟其他三人。
三人与第四人争执并将其扔进水中并逃跑,小丰执意要回去救下女画家的私生女儿,陈比觉在与其争执中意外被戳瞎一只眼睛。人带着无家可归的女儿尾巴辗转到厦门,相依为命。幸小丰做了协警,办事拼命利落;杨自道成了出租车司机,不时存着积蓄;陈比觉疯疯癫癫,在渔场工作,照顾尾巴主要由其负责。七年来小心谨慎,倒也没啥大事。
一切都在一个大雨倾盆的夜晚被改变了。杨自道(以下简称杨)载着的三个人对他实施打劫,劫走了现金,在即将逼出存折密码时被新上任的刑警伊谷春(以下简称伊)拦车,心虚的杨放走了劫匪,保住了存折。察觉出不对的依连夜赶到警局中,就此撞见了正收到杨提醒幸小丰(以下简称丰),由于主角第一眼定律(并不是),伊得知了丰与自己来自同一辖区。
丰因此决定搬离协警宿舍,与杨在一个明显有故事、成日与一只鸡作伴而且要求苛刻的房东的屋子里合租。大雨过去,然而这张引发dead end的网才刚刚撒开。
丰在与伊的首次出巡便发现其凌厉聪明有魄力的职业素养,两人的共同点让伊对其关心有加,但不安的丰暗示(几乎是明示)其要辞职,被伊驳回。丰将此事告诉了杨,却浑然不知自己已被房东窃听。第二次递上辞呈时恰逢任务,丰在任务中遭遇意外,幸得伊出手相救,彻底放下了辞职的念头。面对等待他的伊,他说他要去为他的女儿拿小金鱼,伊便让其搭上了他的顺风车。
早已得知其来自同乡的伊与丰聊起了他的第一个大案----也就是水库灭门的细节,指纹、强j、嫌犯纹身等细节经伊口中一一说出,丰的反常行为(险些引起事故及对这件事假装的漠视)和习惯性的掐烟(代表着消除指纹)动作引起了伊的怀疑。早已吓的魂飞魄散的丰终于赶到渔场,却发现“小金鱼死了”(这句话好像在哪里听过)。
几乎在同一时间,杨目睹大妈被抢劫,带上小夏(以下简称夏)见义勇为并挨了一刀,撇下夏浑身血泊地冲回房屋,在自己简单处理(房东也稀里糊涂地听了异常剧烈的呻吟)之后晕倒在屋内。幸亏丰及时赶到将其送往医院救治,两人商议后决定抛下几乎同时病倒的尾巴逃离厦门。但丰在路上却彻底崩溃,拦下了杨:尾巴再不做手术将活不过一年。然而款项远远不够的事实又摆在了他们面前。
《烈日灼心》是由蓝色星空影业、博纳影业联合出品的犯罪悬疑片,由曹保平编剧并执导,邓超、段奕宏、郭涛、王珞丹等主演,于2021年8月27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该片改编自女作家须一瓜的长篇小说《太阳黑子》,讲述了三个身份各异的结拜兄弟共同抚养一个孤女,在巧合之下牵扯出一桩陈年大案的故事。
2021年6月21日,该片在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获得最佳男演员、最佳导演奖,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获得最佳男主角奖。
扩展资料:电影《烈日灼心》的表现非常冒险、大胆、极具张力,三位男主角的演出“密不可分”(金爵奖评委安德烈-萨金塞夫)。
曹保平在剧本创作时巧妙地保留了原著的精华部分,由段奕宏饰演的伊谷春与邓超饰演的辛小丰两人“相爱相杀”,在彼此情感升温的同时又互相提防暗战的情节,充分利用演员的表演,来推动情绪与线索发展,使得整部电影一直处在极大的张力之中,令人喘不过气。
影片利用一波三折的剧情,打造了一个环环相扣的心理空间,甩掉了主旋律戏码的沉疴,转而让观众为片中的每一个人物揪心,使得电影的每一步转折都充满冲击力。该片的主题建立在人性救赎层面,而这个主题也在类型之外,拔高了电影,让观众最终为电影中的人物而唏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烈日灼心
跪求金庸的随便一部小说的读书笔记,要一段原文后面跟着解析!!!
一、“侠”中乾坤大
作为中国文学的一种原型,“侠”之想象源远流长,从最初游离于正统社会体制和规范之外的侠士到现代人为摆脱生存困境和身份焦虑而做的侠客梦;从韩非子笔下的“侠以武乱法”到金庸笔下“为国为民,侠之大义”,我们看到,侠客身上承载了太多的人格理想和精神操守。侠中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千古文人侠客梦,一个“侠”字,表达了人们对公平、正义的呼唤与坚守;一个“壶”字,装载了多少文人的愁肠与抱负。追问、反思……人类自我认同的脚步一天不停歇,侠客梦就一天不会中断。凡人梦想成为侠客,拥有改天换地的伟力,铲除邪恶;而侠客呢?功成身退,了却江湖恩怨,做个普通人,几乎是侠客的普遍愿望。凡人与侠客、现实与理想、自由与羁绊的对立,让武侠小说保留了一份“对抗存在的被遗忘”的功能①。
人们常说,江湖险恶,既如此,何以还要执着地做侠客?侠客不事生产,以劫贫济富、伸张正义为安身立命的根本,他们的特征之一就是流动性,陈平原指出,“驱使侠客上路,是游侠传奇得以展开的一个基本前提”②。游动不居的处所、远离政治的江湖身份、持守如一的道义,都赋予侠客们较大的人格独立空间。试想,在等级制森严的社会里,拥有个体人格空间该是多么弥足珍贵!何况在侠客身上,人们看到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可能。这一点,在金庸为代表的新派武侠小说中表现尤为明显。江湖是侠客们的表演舞台,侠客的信条就是江湖的规则。镖局、商贾、豪杰等侠客之外的江湖人士虽然各有所属阶层或行业的行为规则,但在整个江湖体系中,遵循着大体相同的行为规则。“侠之大者,义也”。犹如一条潜在的律令,不仅被侠客们奉为高标,也让普通百姓神往不已。《笑傲江湖》的田伯光“采花”无数,罪大恶极,名门正派之人即使没有见过他的面,也想将他碎尸万段,连定闲大师这样以慈善为怀的出家人也不原谅他,不给他改恶从善的机会。后来,田伯光被假和尚不或强迫收为徒弟,遭遇阉割,丧失了采花能力。之所以如此结构故事,我认为,是江湖道义使然。
侠首重节义,这虽然是人们出于道德立场的价值判断,但它却是人类社会普适的价值观念,并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强化。唐人李德裕在《豪侠论》中说:“夫侠者,盖非常人也。虽然以诺许人,必以节义为本。义非侠不立,侠非义不成,难兼之矣。”(《李卫公外集》卷二)“侠”与“义”的同构关系,金庸也是认同的。他说:“武侠小说,一方面形式跟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类似,第二它写的是中国社会,更重要的,它的价值观念,在传统上能让中国人接受,是非善恶的观念,中国几千年基本没有很大的改变。”③作为一种道德规范,“义”在武侠世界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违背义,人皆恨之;奉行义,人皆仰之。令狐冲以少年之身化解江湖危难,扶弱济贫,成为武林的“在野之王”,并不是他的武功高强到万众归顺,而是道德力量在发生作用。
应当说,在以“武”为表征,以“侠”为内核上,金庸小说与其他新派武侠小说并无二致,急人之难、千金一诺、扶贫济困、除暴安良、伸张正义等侠义风范在小说中皆有表现,不同之处在于,金庸小说注重武侠内在精神的提升,尤其是人的个体存在和精神自由度,对忠君报国、冤冤相报等传统武侠小说主题做了创造性转化,人性、人道主题开始显现。用金庸自己的话说,就是“武侠小说本来是娱乐性的东西,但是我希望它多少有一点人生哲理或个人的思想,通过小说可以表现一些自己对社会的看法”④。“我写小说,旨在刻画个性,书写人性中的喜愁悲欢。小说并不影射什么,如果有所斥责,那是人性中卑污阴暗的品质,政治观点、社会上的流行理念时时变迁,人性却变动极少。”⑤从金庸小说题目联缀而成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来看,他的小说做到了这一点。
在他的小说中,我们能够解读到两个密切相关的文本——“人界”与“武界”,人界的凡人、俗人遵循的是人的一般规则,而武界的奇人、侠客遵循的则是侠的特殊规则,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凡人侠客梦难圆,侠客还俗愿未了。困扰他们的不仅有人性的种种弱点,还有社会强加给他们的各种积习,各种欲望的膨胀、权力话语的介入、冤冤相报的循环、势利小人的挑拨……常常令侠客们愁肠百结。面对物欲、权欲、情欲……的引诱,纵然是武林教主,也难以避免。好在金庸小说在对世俗生活艺术转化中,大量地运用爱情、亲情、友情等美好的东西进行烛照,尽可能过滤武侠小说固有的邪恶、仇杀因子,剥离出人性的闪光面和诗意性,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人间情怀始终流淌在文本深处。弃绝、否定之声引导着侠客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跃出“苦海”,逃逸“武界”,进入到一个澄明与敞亮的诗意境界。《书剑恩仇录》开篇就塑造了一个“小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野”的人物形象陆菲青,小说结尾,“红花会”群雄在“复明”大业未成、反清杀乾隆的愿望落空的情形下,相继“豹隐回疆”。同样,《碧血剑》中的主人公袁承志,开始时满腔热血,把建功立业作为人生的第一目的加以追寻,结果也走上了一条归隐的道路,“空负安邦志,遂吟去国行”。《神雕侠侣》中的杨过和小龙女、《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连城诀》中的狄云、《越女剑》中的阿青、《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天龙八部》中的虚竹、段誉等人,也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归隐山林或离疆去国的道路。
“归隐意愿”使侠客与世俗生活保持了一定距离,从中脱身出来,获得一种暂时的虚清和淡泊。单独来看,“归隐”意味着一种退守、一种被动解脱,但谁又能否认其中内蕴的人性的温柔部分!它可以是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自旷,道家“且自逍遥无人管”的自然,也可以是佛家“回到内心”的修身,……包含太多太多的人生寓意。如果说归隐意愿是一个尚不规范的批评术语,那么我们可以进一步指出它的本质所在就是侠之追求的自由境界。综观金庸小说,我们看到这样一个“侠”之系列,从陈家洛、袁承志到杨过、张无忌,从段誉、虚竹到令狐冲、石破天,他们往来穿梭于“人界”与“武界”之间,无不在展开对生命自由的追求,希望藉此消泯世间的一切恩怨杀伐,让生活获得一种本有的安适,让生命返归一种自然的状态。在他们的人生中,我们感触最深的不是多难兴邦的豪言壮语,也不是一统武林的美好愿景,而是对生命自由的如一追求。
二、“侠”之自由精神
金庸小说中,“侠”之自由精神具有多种表现,它是一种生存方式,也是一种小说叙事方式;它是一种情感意绪,也是一种引导图式;它是一种个体存在的极致,也是一种自我人格的维护;它重建了存在,也超越了存在。
首先,侠之自由精神具有消解庸常生活的功能。如前所述,金庸小说在演绎正邪对抗、群雄争霸、快意恩仇故事时,目的并不是把玩丑恶、凶杀、权术,而是欲使“一个描写对象从其通常的感知领域转移到一个新的感知领域,形成某种语义变化”⑥。从文化规范、道德伦理、人性深度等方面进行审视,摆脱庸常生活规限,沉思人的生存境界。这里,侠之自由精神不仅消解了世俗生活的丑恶、凶残,而且还使主人公获得自省的激情与动力,把“自我”作为一种“他者”加以观照。《笑傲江湖》中,金庸通过一系列权力争斗场面显现权力对人性的扭曲作用,好人一旦走到权力的重要位置,也有可能腐化堕落,任我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起初,他坚决反对东方不败搞个人迷信,但当他登上教主宝座之后,思想立刻发生变化,“又觉得东方不败定下的这套规矩也挺有意思的”。这里虽然写的是人性的弱点,但却形象化地提出了一个权力缺乏监督滋生腐败的社会问题。
其次,侠之自由精神具有自我阅读功能。金庸小说武打场面描写气势恢弘,各派武功招式自成一体,想象力之丰富非一般人所能及,主要人物对武功的演练、习得潜在地对应着他们对人生诸般境界的阅读、提升。与所有的武侠小说家一样,金庸也描写武功从平庸到神奇,直至不可思议的过程,但他并不一味地推崇武力、蛮力,而是讲求以内制外、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交战双方,在进入相持阶段之后,生死大限往往维系在正邪一念之上。铁砂掌、毒砂拳固然凌厉有加,但精湛的内功能够轻而易举地使之销于无形;即使是博大精深的全真剑法,如果没有内功配合,也只能是徒有虚名,不能用来护身报国。如此内功何以习得?关键一点即在人生阅历。从小说中看,只有那些经历人生磨难,阅尽人事纷争之人,方能在刻苦演练中习得。这一点上,它与宋儒朱熹倡导的“心到”重于“眼到”和“手到”的读书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一个“侠者”而言,武功非凡是必备的条件,《射雕英雄传》中生性迟钝的郭靖靠降龙十八掌独步天下,黄蓉的打狗棒法青出于蓝胜于蓝;《笑傲江湖》中令狐冲的独狐九剑更加是使得出神入化;《神雕侠侣》中杨过算是武功学得最多的,打狗棒法、弹指神功、蛤蟆功、九阴真经、默然销魂掌……不过,仅有高超的武艺还不够,还要有一颗能够阅读世人的“仁爱之心”,对父母要孝,对兄弟姐妹要亲,对国家要忠,对自己要严。武德上者,侠士也。郭靖,以一介平民之身,“铁肩担道义”,死守襄阳十数载,最后以身殉国。萧峰,处在宋辽对峙的夹缝中,面对大宋百姓的灾难,义字当先,以死弭兵。武功与修身对应关系十分明显。
最后,侠之自由精神具有言说与对话功能。作为人类相互沟通与交流的方式,言说与对话本身就是自由,雅斯贝尔斯说它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⑦;巴赫金认为“人类的本性在于对话,无论是在自我与自我之间、自我与其他之间,还是在自我与世界之间”⑧。金庸小说在人物设置和塑造上,体现了这种对话与言说功能,不仅人物之间形成对比和反差,即使是同一类人物身上,也要凸显他们各自的品行,追求复调相和的效果。家庭连遭变故的谢逊自述说:“我生平最崇仰、最敬爱的一个人(谢逊的师傅成昆)欺辱了我,害得我家破人亡,父母妻儿一夕之间尽数死去。因此我断指立誓,姓谢的有生之日,绝不再相信任何一个人。”为了逼迫成昆露面,谢逊不计后果,杀人如麻。然而,当张无忌的出生的啼哭声传来时,他的仁爱之心复生,开始忏悔所犯的一系列罪过。恋爱一再遇挫、失败的李莫愁,因为心爱的男人背叛了自己,就愤而杀死情敌一家,成为嗜血女魔,但当手捧婴儿郭襄时,母性觉醒,用平时用来杀人的浮尘为她驱赶蚊子。她在凄婉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歌声中出场,又在元好问的这首词中死去,终未参悟“情为何物”的真意。
三、“侠”之雅俗之别
金庸小说已经为人们所熟知,关于他的小说价值,学者们也给予了高度评价,严家炎说:“金庸小说虽然用几百年前的历史做背景,却渗透着真正的现代意识;既有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也有反对民族压迫的平等观念;既有朴素的阶级意识,也有弗洛伊德、荣格以来的现代心理学知识;还有现代的悲剧观念、喜剧观念以及《鹿鼎记》所代表的先锋意识,金庸小说深烙着鲜明的时代印记,是20世纪中西文化交汇时代的产物。”⑨现代意识、民主思想、平等观念、先锋意识、中西文化交汇等评语不仅道出了金庸小说深广的内涵,也揭示了金庸小说为人们广泛接受和反复阐释的内在动因。但是,受传统积习影响,人们一直把武侠小说归属于通俗文学门下,斥其品位不高,宣扬绿林精神,难登大雅之堂。对此,金庸也坦诚地说:“武侠小说虽然出现的时间不短,但写得比较好的却还是近代的事,从前的武侠作品虽然多,但佳作却很少见。”“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最初发展的时候,都是很粗糙的。……忽然之间,有几个大才子出来了,就把这本来很粗糙的形式、大家都看不起的形式提高了。假如武侠小说在将来五六十年之间,忽然有一两个才子出来,把它的地位提高些,这当然也有可能”⑩。除了缺少精品佳作,金庸还认为,武侠小说的冷遇还与政治、传统因素有关,“政治、传统因素甚于艺术因素”,历史地看,贬低武侠小说的“都是大知识分子,他们在政治上有地位或影响力,而且整个中国文坛主要也是由这些人组成的”?辊?辑?讹。与缺少精品佳作相比,政治、传统的因素才是造成武侠小说地位低下的主要原因。精品佳作的出现可以期待,改变传统不仅要假以时日,还需要思想观念的转变,难度可想而知。不过,金庸就是金庸,有着超出常人的思维与识见,他转而跳出雅俗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在一个更为宽泛、深广的时空背景下来讨论武侠小说的属性和格调。他认为,不管是俗文学还是雅文学,不管是武侠,还是爱情,抑或是侦探,只要是文学,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好的文学永远是表现世道人心的。武侠、侦探、爱情……不过是它们的表现形式而已。“好的小说就是好的小说,跟它用什么形式来表现完全没有什么关系,武侠小说写得好的,有文学意义的,就是好的小说,其他任何小说也如此,毕竟,武侠小说中的武侠,只是它的形式而已。武侠小说也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有好的,也有不少坏的作品。我们不能很笼统地、一概而论地说武侠小说好还是不好,或是说爱情小说好还是不好,只能说某作者的某一部小说写得好不好……好的小说就是好的小说,和它是不是武侠小说没有关系”?辊?輰?讹。
2002年新版的《金庸作品集》序言中,金庸又一次重申了上述观点,认为“武侠小说只是表现人情的一种特定形式。作曲家或演奏家要表现一种情绪,用钢琴、小提琴、交响乐或歌唱的形式都可以,画家可以选择油画、水彩、水墨或版画的形式。问题不在于采取什么形式,而是表现的手法好不好,能不能和读者、听者、观赏者的心灵相沟通,能不能使他的心灵产生共鸣。小说是艺术形式之一,有好的艺术,也有不好的艺术”?辊?輱?讹。这里,金庸虽然谈论的是小说的类型学意义,但用在他的小说创作上也是十分熨贴的。金庸小说描绘的五彩斑斓的江湖世界是一个以世俗社会为参照、融合了许多理想与现实因素的虚拟世界,它一方面为侠客提供了施展拳脚、恪守教义的广阔背景,另一方面也为他们的人生走向设置了诸多必要准则,尤其是人性的良善、道义的深重、情感的真挚、精神的自由。一定意义上说,金庸小说中人的性格和情感因素比社会意义具有更大的重要性。金庸说:“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句话在今日仍有重大的社会意义,但我深信将来国家的界限一定会消失,那时候‘爱国’、‘抗敌’等等观念就没有社会意义了。然而父母子女兄弟间的亲情、纯真的友谊、正义感、仁善、乐于助人、为社会献身等等感情与品德,相信今后还是长期为人们所赞美,这似乎不是任何政治理论、经济制度、社会改革、宗教信仰所能代替的。”?辊?輲?讹金庸小说之所以能为广大中外读者所喜爱,这一点恐怕是最主要的,毕竟人性、人情才是文学的本质要素。
金庸一生具有多重角色,他不仅用笔名金庸写小说,还用笔名林欢写电影剧本,以本名查良镛写社论,集小说家、报社总编、学者、社会活动家于一身。在他的人生经历和性格中,我们看到了他笔下人物的影子,陈家洛的儒雅、郭靖的朴拙、杨过的激情、萧峰的豪迈、令狐冲的机智、韦小宝的灵活……古人论文说,“文品即人品”,用在金庸身上,同样合适。作为一种文学表现形式,武侠小说虽然“主要是幻想的,一般人的生活不会这么紧张和惊险”,但在表现和揭示人类情感与人性、人道这一根本点上,它与其他文学样式没有什么不同,激烈冲突的情节、美丑互显的幻想世界既是武侠小说的属性使然,也是彰显人性的复杂性和易变性的需要。因为冲突的集中和强化,必然使人物经常面临生死、名利、权欲、恩仇等极端化境地,人性、人情主题藉此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在《韦小宝这小家伙》一文中,金庸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武侠小说中的人物,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出于恻隐之心;除暴安良,锄奸诛恶,是出于正义之心;气节凛然,有所不为,是出于羞恶之心;挺身赴难,以直报怨,是出于是非之心”?辊?辏?讹。应当说,金庸小说不仅为我们呈现一个想象的武林世界,也描绘了一个丰饶的人性世界,他的小说已经超出了雅俗二分的传统规限,走向了自在和自觉。
金庸小说之读书笔记最近因为避开了电脑电视一类辐射电器,十分无聊,于是买了一套金庸全集,捧着慢慢看。喜欢的书就那么几本,故事也就那么几个,但是看来看去,总有点不同的滋味。
《笑傲江湖》篇
一、初恋情怀
所谓初恋,只是说《笑傲》是我对武侠的初恋。这是我看的第一部金庸小说,也是第一部武侠。那是小学二年级时,在家里翻出一套四本纸页泛黄的线装书,看得我天昏地暗,神魂颠倒。然后带到班上,传遍全班,最后只收回了第三集,也已经残缺不堪,让我深以为憾。
一开始我天真的认为这是一个少年苦练武功为父母报仇雪恨的故事,谁知故事晃晃悠悠过了大半本,主角忽然变成了令狐冲,让我实在难以接受。一直看到第二本,我对令狐冲的心才慢慢回转过来。那是他在洛阳绿竹翁处万念俱灰,有一段心理独白:“我被师父师娘所疑,被师妹所弃,一个爱我敬我的师弟,又被我亲手所杀。”那时候我正在和爸妈闹别扭,也不知是什么原因,看到那句“被师父师娘所疑”,感同身受,登时流下泪来,便对令狐冲产生了知己之感。也不知道我小时候哪里来这么大的爱恨情仇。
不过话说回来,《笑傲江湖》确实是初恋情结最重的一本书。以前我总觉得令狐冲和盈盈是天造地设的一对,长大后,反而喜欢看他在思过崖面壁小师妹给他送饭的那一段,短暂却温馨。一直到岳灵珊死去,令狐冲那时已经移情于盈盈,可是亲手埋她的时候,还是看着她的坟发呆,想:小师妹坟上也生青草了。她在坟中,却又不知如何?每次看到这句“她在坟中,却又不知如何”,总是忍不住感慨,一个男人对初恋的心思,竟能细腻到如此。
我后来也对林平之对令狐冲的恨意大为理解(虽说是他抢了别人女朋友)。所谓“令狐冲苦恋岳灵珊,天下皆知”,自己的老婆被前任男友惦记,全世界都知道,偏偏那个男人地位和你不可同日而语,武功也打不过他,除了心里愤恨,还能做什么呢?唉。
二、当时年轻,不懂爱情
我想如果岳灵珊是个现代女生,问及对令狐冲的感情,她肯定会这么回答。有爱吗?肯定是有的,只是她自己也不承认罢了。无论男女,在变心之后,对之前感情的解释,这个都是最好的理由。
我以前非常不喜欢她,理由当然不用说了。喜欢令狐冲的,喜欢她的大概没几个。不过最近再看,却对她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敬意。我甚至想她是对的,她对令狐冲也就是朦朦胧胧的好感,反观她对林平之才是真爱。金庸笔下反角极多,背叛国家抛弃父母无恶不作的如杨康,可对自己的爱人也是很痴情的,无怪穆念慈对他一往情深。毕竟在女人看来,无论男人再怎么坏,只要对自己好,就可以原谅。可是林平之为了对左冷禅表忠心,甚至可以对自己老婆痛下杀手,这就让人极为不齿了。可是即使是这时候,岳灵珊还是没有恨他,反而还在为他的行为作辩护,嘱托令狐冲要好好照顾林平之,然后哼着他教唱的山歌幸福的死去了。这真是一种难得的境界:认清一个男人所有缺点还能够包容他,被他抛弃还能一如既往的爱他,真不知该说她痴还是傻。所谓爱到深处,断无回头路,岳灵珊对爱情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决然,确实让我颇为敬佩。只可惜她爱错了对象。不过爱就爱了,谁又有资格说是爱对了还是爱错了呢?
《天龙八步》篇
一、命运弄人
这四个字当然是给乔峰的。乔峰,一个理想主义者+个人英雄主义者,他武功卓绝、智勇双全、豪情万丈兼柔情似水,有无数男女fans簇拥。一个过于完美的人物肯定是悲剧,乔峰也不例外。而且跟他作对的,偏偏是命运。因为是契丹人而遭天下英雄唾弃,夹在契丹人和汉人之间两边不讨好,用盖世武功血洗聚贤庄,被人冤枉,亲朋好友个个死光,最悲惨的还有错手杀死阿朱,酿成此生大恨。最后真相大白时,陷他于不义的人竟然是他爹!他除了和血咽一口苦水黯然离去,还能有什么别的选择?命运和他开了一个最大的玩笑。
《天龙八部》的种族主义倾向已经不像《射雕英雄传》那么明显,汉人是人,契丹人也是人,大宋的军队打败契丹后一样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这让乔峰对自己的价值观产生怀疑,从一个理想主义者变成一个虚无主义者。当一个人没有了信仰,也没有了爱情,死亡便是最后归路。
二、千里茫茫若梦
乔峰的爱情。我看书时一直没觉得乔峰和阿朱的爱情有多深刻。充其量也就是当全天下都抛弃了你,可还有一个小丫头愿意跟在你身边。可是每次一看电视,乔峰杀死阿朱那场戏,真是每个表情都是血泪。(未完)
《神雕侠侣》篇
我很厌恶杨过。他处处拈花惹草,却又搞得好像对他姑姑一往情深。你要专心做个浪子也就算了,没见过这样当了婊子又立牌坊的。帅也不见得有多帅,偏偏女孩子一见他一经他挑逗两下便误了终身,做不了正配,就想做二奶三奶,连二奶三奶都没有机会,便远远的瞧着想着单相思,看着他与小龙女双宿双飞,自己孤苦无依也愿意,直把天下其他男人视若无物。
所以不得不说金庸在他身上下足的十分的YY精神。我一直觉得杨过是金庸某个时期的心理创伤创作出来的人物。他暗恋现实中的“郭芙”,他比不上现实中的“耶律齐”,就在小说中把现实颠倒过来,让杨过露了这个大脸,在当年没高看他一眼的人面前耀眼一把。
可即使耶律齐把自己的要求放到最低,娶了《神雕》最让人憎恨的女孩,金庸还是没放过他,最后让郭芙来了那么一段独白,虽然没给耶律齐戴绿帽子,但做这样的丈夫也是够悲哀的了。郭芙如果没有最后的那段独白,我还是有点欣赏她的——总不至于全天下的女人都喜欢杨过吧?谁知道,最后还是独白了一次。
一、初恋情怀
所谓初恋,只是说《笑傲》是我对武侠的初恋。这是我看的第一部金庸小说,也是第一部武侠。那是小学二年级时,在家里翻出一套四本纸页泛黄的线装书,看得我天昏地暗,神魂颠倒。然后带到班上,传遍全班,最后只收回了第三集,也已经残缺不堪,让我深以为憾。
一开始我天真的认为这是一个少年苦练武功为父母报仇雪恨的故事,谁知故事晃晃悠悠过了大半本,主角忽然变成了令狐冲,让我实在难以接受。一直看到第二本,我对令狐冲的心才慢慢回转过来。那是他在洛阳绿竹翁处万念俱灰,有一段心理独白:“我被师父师娘所疑,被师妹所弃,一个爱我敬我的师弟,又被我亲手所杀。”那时候我正在和爸妈闹别扭,也不知是什么原因,看到那句“被师父师娘所疑”,感同身受,登时流下泪来,便对令狐冲产生了知己之感。也不知道我小时候哪里来这么大的爱恨情仇。
不过话说回来,《笑傲江湖》确实是初恋情结最重的一本书。以前我总觉得令狐冲和盈盈是天造地设的一对,长大后,反而喜欢看他在思过崖面壁小师妹给他送饭的那一段,短暂却温馨。一直到岳灵珊死去,令狐冲那时已经移情于盈盈,可是亲手埋她的时候,还是看着她的坟发呆,想:小师妹坟上也生青草了。她在坟中,却又不知如何?每次看到这句“她在坟中,却又不知如何”,总是忍不住感慨,一个男人对初恋的心思,竟能细腻到如此。
我后来也对林平之对令狐冲的恨意大为理解(虽说是他抢了别人女朋友)。所谓“令狐冲苦恋岳灵珊,天下皆知”,自己的老婆被前任男友惦记,全世界都知道,偏偏那个男人地位和你不可同日而语,武功也打不过他,除了心里愤恨,还能做什么呢?唉。
二、当时年轻,不懂爱情
我想如果岳灵珊是个现代女生,问及对令狐冲的感情,她肯定会这么回答。有爱吗?肯定是有的,只是她自己也不承认罢了。无论男女,在变心之后,对之前感情的解释,这个都是最好的理由。
我以前非常不喜欢她,理由当然不用说了。喜欢令狐冲的,喜欢她的大概没几个。不过最近再看,却对她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敬意。我甚至想她是对的,她对令狐冲也就是朦朦胧胧的好感,反观她对林平之才是真爱。金庸笔下反角极多,背叛国家抛弃父母无恶不作的如杨康,可对自己的爱人也是很痴情的,无怪穆念慈对他一往情深。毕竟在女人看来,无论男人再怎么坏,只要对自己好,就可以原谅。可是林平之为了对左冷禅表忠心,甚至可以对自己老婆痛下杀手,这就让人极为不齿了。可是即使是这时候,岳灵珊还是没有恨他,反而还在为他的行为作辩护,嘱托令狐冲要好好照顾林平之,然后哼着他教唱的山歌幸福的死去了。这真是一种难得的境界:认清一个男人所有缺点还能够包容他,被他抛弃还能一如既往的爱他,真不知该说她痴还是傻。所谓爱到深处,断无回头路,岳灵珊对爱情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决然,确实让我颇为敬佩。只可惜她爱错了对象。不过爱就爱了,谁又有资格说是爱对了还是爱错了呢?
《天龙八步》篇
一、命运弄人
这四个字当然是给乔峰的。乔峰,一个理想主义者+个人英雄主义者,他武功卓绝、智勇双全、豪情万丈兼柔情似水,有无数男女fans簇拥。一个过于完美的人物肯定是悲剧,乔峰也不例外。而且跟他作对的,偏偏是命运。因为是契丹人而遭天下英雄唾弃,夹在契丹人和汉人之间两边不讨好,用盖世武功血洗聚贤庄,被人冤枉,亲朋好友个个死光,最悲惨的还有错手杀死阿朱,酿成此生大恨。最后真相大白时,陷他于不义的人竟然是他爹!他除了和血咽一口苦水黯然离去,还能有什么别的选择?命运和他开了一个最大的玩笑。
《天龙八部》的种族主义倾向已经不像《射雕英雄传》那么明显,汉人是人,契丹人也是人,大宋的军队打败契丹后一样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这让乔峰对自己的价值观产生怀疑,从一个理想主义者变成一个虚无主义者。当一个人没有了信仰,也没有了爱情,死亡便是最后归路。
二、千里茫茫若梦
乔峰的爱情。我看书时一直没觉得乔峰和阿朱的爱情有多深刻。充其量也就是当全天下都抛弃了你,可还有一个小丫头愿意跟在你身边。可是每次一看电视,乔峰杀死阿朱那场戏,真是每个表情都是血泪。(未完)
《神雕侠侣》篇
我很厌恶杨过。他处处拈花惹草,却又搞得好像对他姑姑一往情深。你要专心做个浪子也就算了,没见过这样当了婊子又立牌坊的。帅也不见得有多帅,偏偏女孩子一见他一经他挑逗两下便误了终身,做不了正配,就想做二奶三奶,连二奶三奶都没有机会,便远远的瞧着想着单相思,看着他与小龙女双宿双飞,自己孤苦无依也愿意,直把天下其他男人视若无物。
所以不得不说金庸在他身上下足的十分的YY精神。我一直觉得杨过是金庸某个时期的心理创伤创作出来的人物。他暗恋现实中的“郭芙”,他比不上现实中的“耶律齐”,就在小说中把现实颠倒过来,让杨过露了这个大脸,在当年没高看他一眼的人面前耀眼一把。
可即使耶律齐把自己的要求放到最低,娶了《神雕》最让人憎恨的女孩,金庸还是没放过他,最后让郭芙来了那么一段独白,虽然没给耶律齐戴绿帽子,但做这样的丈夫也是够悲哀的了。郭芙如果没有最后的那段独白,我还是有点欣赏她的——总不至于全天下的女人都喜欢杨过吧?谁知道,最后还是独白了一次。
首先,侠之自由精神具有消解庸常生活的功能。如前所述,金庸小说在演绎正邪对抗、群雄争霸、快意恩仇故事时,目的并不是把玩丑恶、凶杀、权术,而是欲使“一个描写对象从其通常的感知领域转移到一个新的感知领域,形成某种语义变化”⑥。从文化规范、道德伦理、人性深度等方面进行审视,摆脱庸常生活规限,沉思人的生存境界。这里,侠之自由精神不仅消解了世俗生活的丑恶、凶残,而且还使主人公获得自省的激情与动力,把“自我”作为一种“他者”加以观照。《笑傲江湖》中,金庸通过一系列权力争斗场面显现权力对人性的扭曲作用,好人一旦走到权力的重要位置,也有可能腐化堕落,任我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起初,他坚决反对东方不败搞个人迷信,但当他登上教主宝座之后,思想立刻发生变化,“又觉得东方不败定下的这套规矩也挺有意思的”。这里虽然写的是人性的弱点,但却形象化地提出了一个权力缺乏监督滋生腐败的社会问题。
其次,侠之自由精神具有自我阅读功能。金庸小说武打场面描写气势恢弘,各派武功招式自成一体,想象力之丰富非一般人所能及,主要人物对武功的演练、习得潜在地对应着他们对人生诸般境界的阅读、提升。与所有的武侠小说家一样,金庸也描写武功从平庸到神奇,直至不可思议的过程,但他并不一味地推崇武力、蛮力,而是讲求以内制外、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交战双方,在进入相持阶段之后,生死大限往往维系在正邪一念之上。铁砂掌、毒砂拳固然凌厉有加,但精湛的内功能够轻而易举地使之销于无形;即使是博大精深的全真剑法,如果没有内功配合,也只能是徒有虚名,不能用来护身报国。如此内功何以习得?关键一点即在人生阅历。从小说中看,只有那些经历人生磨难,阅尽人事纷争之人,方能在刻苦演练中习得。这一点上,它与宋儒朱熹倡导的“心到”重于“眼到”和“手到”的读书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一个“侠者”而言,武功非凡是必备的条件,《射雕英雄传》中生性迟钝的郭靖靠降龙十八掌独步天下,黄蓉的打狗棒法青出于蓝胜于蓝;《笑傲江湖》中令狐冲的独狐九剑更加是使得出神入化;《神雕侠侣》中杨过算是武功学得最多的,打狗棒法、弹指神功、蛤蟆功、九阴真经、默然销魂掌……不过,仅有高超的武艺还不够,还要有一颗能够阅读世人的“仁爱之心”,对父母要孝,对兄弟姐妹要亲,对国家要忠,对自己要严。武德上者,侠士也。郭靖,以一介平民之身,“铁肩担道义”,死守襄阳十数载,最后以身殉国。萧峰,处在宋辽对峙的夹缝中,面对大宋百姓的灾难,义字当先,以死弭兵。武功与修身对应关系十分明显。
最后,侠之自由精神具有言说与对话功能。作为人类相互沟通与交流的方式,言说与对话本身就是自由,雅斯贝尔斯说它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⑦;巴赫金认为“人类的本性在于对话,无论是在自我与自我之间、自我与其他之间,还是在自我与世界之间”⑧。金庸小说在人物设置和塑造上,体现了这种对话与言说功能,不仅人物之间形成对比和反差,即使是同一类人物身上,也要凸显他们各自的品行,追求复调相和的效果。家庭连遭变故的谢逊自述说:“我生平最崇仰、最敬爱的一个人(谢逊的师傅成昆)欺辱了我,害得我家破人亡,父母妻儿一夕之间尽数死去。因此我断指立誓,姓谢的有生之日,绝不再相信任何一个人。”为了逼迫成昆露面,谢逊不计后果,杀人如麻。然而,当张无忌的出生的啼哭声传来时,他的仁爱之心复生,开始忏悔所犯的一系列罪过。恋爱一再遇挫、失败的李莫愁,因为心爱的男人背叛了自己,就愤而杀死情敌一家,成为嗜血女魔,但当手捧婴儿郭襄时,母性觉醒,用平时用来杀人的浮尘为她驱赶蚊子。她在凄婉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歌声中出场,又在元好问的这首词中死去,终未参悟“情为何物”的真意。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