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一个超严厉的家法,越详细越好,因为孩子太不听话了,老惹事。打耳光,扇就行了,就看家长能不能下得去手了,先给他制定好家法,让他...
想要一个超严厉的家法,越详细越好,因为孩子太不听话了,老惹事。
孩子必经的3次叛逆期,家长如何巧妙应对(值得收藏)
在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叛逆会有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只有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找出叛逆背后的真正原因,才能理解孩子的种种行为表现,更好地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反抗期”。如果我们懂得倾听孩子的心声,并能针对孩子的不同问题和矛盾,找到恰当的方法去帮助孩子理性应对,就可以实现良好的亲子沟通,帮助孩子 健康 快乐地成长。
孩子在经历叛逆期时,很奇怪,不可理喻,家长怎么做都没用,拿孩子一点办法没有。
2-4岁,鸡蛋碰上石头
第一“反抗”期
反抗:
顾名思义就是说一方对另一方不满意,从言行上给予对方有声或者无形的反对。拿到家庭教育中来,就是孩子情绪反作用在家长身上,在家长身上体现出来的一种张力。
对于2—4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经常会看到他们有不听话现象,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有时弄的家长急了,就吼孩子两嗓子。甚至还有性急的家长,在指挥命令无效状态下,给孩子几巴掌,结果弄的孩子哇哇大哭。还有的家长一安排孩子做什么事,孩子马上说不,或者干脆坚持自己的想法,任凭家长怎么讲道理,怎么说劝都无法改变孩子的想法,气急之下的家长不是批评就是干脆暴打一顿。
看到这些现象,我经常会想到:孩子有时像“鸡蛋”,家长抓在手里,任凭你怎么用力,鸡蛋都不会破——家长拿孩子一点办法没有。而有时看到一些家长那种强行想改变孩子的粗暴的作法,我感觉更像“石头”——冰冷、无情、生硬。
追究现象背后的本质,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实际上并不难找出原因:
原因之一:我要表达,我有想法
原因之二:家长忽略了孩子的 游戏 心理
原因之三:孩子的“单向思维”不容忽视
“第一反抗期”的孩子思维是属于单向的。 孩子们经常会大脑不转弯,想什么就是什么,不管你怎么劝,总会按着自己的想法去干,面对这种不可逆转的想法,家长只需要冷处理,或者装看不到,或者采用延迟满足要求的方法,便可以摆脱眼前的困境了。
比如孩子走到楼下了,把玩具忘家里了,这时如果你说:我们已经下楼了,下次再拿吧,可是看看孩子偏就不,就让你上楼去拿,怎么办?还比如几个宝宝在一起玩,你的宝宝护自己的玩具,别人动哪件都不行,别的小朋友一动,他就要、争、抢,结果弄的哇哇大哭,场面很不好控制,怎么办?
对于“第一反抗期”里孩子们的表现,不管顶嘴也好,还是 游戏 心理也罢,都需要家长们冷静面对,用不着去和孩子们着急,也不用去焦虑。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应对呢?
方法一 :走到孩子身边,蹲下来告诉孩子“我需要帮助”
当你要求孩子做某件事的时候,只需要提醒或者郑重告诉孩子一遍或者两遍就够了。如果他们仍在自顾自地做着手里事,或者在专注于玩儿时,请不要再说第三遍了,如果你这样做了,就等于白白浪费你的感情。因为孩子压根就没听你说啥,更没有去执行的意愿。如果你喋喋不休的话,就等是废话了。
面对充耳不闻的孩子,请家长冷静地走到孩子身边,不妨蹲下来,静静地看着孩子,这时你会发现专注于手里事情的孩子,会逐渐把目光转移到你的身上。抬起头望着你,这时做为家长,当能和孩子进行目光交流,表情交流时,意味着你可以用最简洁的语言告诉孩子你要做什么的时候了。这里要提醒家长一点:尽可能不要用命令的话语,而是用请求帮助的口吻。因为对于这么大的宝宝来说,非常愿意帮助人,甚至他会毫不推辞地愿意接受你的请求。但如果你命令孩子“你马上去干某某事”时,孩子可能会反驳“凭什么是我去,为什么不是你去?”,呵呵,一句话,便会让你哭笑不得。
方法二: 制定家庭规则,少去唠叨说废话
对于处于 游戏 状态下的亲子沟通,比如孩子越制止越不听,越追越不老老实实吃饭的宝宝们,请家长们干脆还是不要做无谓的叮嘱了,比如对于吃饭,实行分餐制,一人一份,饭前做好就餐规定:必须认真吃饭,如果拖拉磨蹭,大家都吃完了,你还没有吃完,不好意思,我们就收拾碗筷了,没有饭吃,你就饿到下一顿吧。
当孩子真看到因为磨蹭而被收走眼前的碗筷时,下一次,他自然就有了经验和教训,不用多说,自然就会老实多了。如果孩子还拖拉,如法,几次后,孩子便自觉了。家长全然不用担心孩子会饿坏了,只要饭后不给零食,不去给孩子骄纵,好的饮食习惯很快就会养成的。
在这里郑重提醒家长们: 不要唠叨孩子,唠叨孩子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唠叨会让孩子抓不住重点,唠叨会让孩子不知道自己该做点什么。用简洁的话,合适的语调,走到孩子身边,在目光交流的前提下告诉孩子,你想要做什么,或者让孩子做什么, 这就足够了。
方法三: 巧妙运用注意力转移法应对孩子的单向思维
对待“第一反抗期”的宝宝们,家长无需急三火四地给他们讲道理,更用不着武力来制止孩子,只需要冷静一些,用注意力转移法,将孩子一心想做的事,想要的玩具,或者非要实现的想法给转移了,便可以让孩子顺着你的思路走了。
比如有个三岁宝宝晚上要吃饼干,天已经黑,不方便去买,这时家长何不采用想像的方法来和宝宝“画饼充饥”呢,可以和宝宝一起想像,对我们要买一个大大的饼干,我们要买好多好多的饼干,我们要那种巧克力的饼干……当和孩子一起展开丰富的想像时,过一会儿再看宝宝,基本上就会忘记买饼干这件事了,也不再闹着要饼干了,一切都在快乐的想像氛围中解决了。
注意力转移法,家长要灵活运用,在宝宝们闹情绪的时候,不妨采取冷处理的方式,暂时给自己一个寻找方法的间隙,同时也避免了激起孩子的倔强的心理。
7-9岁:当矛遇上了盾
第二“反抗”期
对于矛和盾来说,两者属于进攻和防御工具。
此时如果把家长比喻成“矛”的话也未尝不可。且说家长之“矛”一般都会体现在试图改变,甚至打破孩子的很多毛病或者坏习惯方面。比如有一些孩子对学习逐渐不感兴趣时,家长便想着办法想解决这种现象,先是说教,当说教不起作用时便批评,当批评也不起作用时,便会动用武力,企图用强力来改变孩子。
比如有些孩子在生活中的一些拖拉、磨蹭的习惯,不管家长如何督促,如何大嚷大叫,仍然于事无补。还比如有些孩子的耐性差,做什么事都坚持不了几分钟,不管家长如何去鼓励,去打气,仍然会半途而废等等,所以当家长再锋利的手段“矛”遇到孩子时,可能也奈何不得孩子的心理之防御“盾”。
再看看孩子们心理防御之“盾”吧。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思想在逐步走向独立,特别是小学二、三年级的孩子们,此时已经有强烈的独立的思想意识,当思想有独立意识时,行动的独立便会逐渐表现出来。
比如,孩子们经常会放学在路上和同伴玩儿,回到家写完作业后,也会急不可待地去楼下找小伙伴去玩儿,周末更是如此。当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如此疯狂地玩儿后,自然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中,气在肺腑之上。因为很多家长非常不情愿看到自己给孩子设计的学习计划和目标被孩子们就这样玩掉。
于是家长们便会阻止孩子去玩儿,或者把孩子关在家里写作业,不允许随便出去玩儿,或者不允许看电视,或者不允许用电脑等,结果呢,当孩子感觉到自己没有自由时,在父母的严格的督促之下,也只好不情愿地呆在家里,没有自由和活泼做为吸引和动力的学习,也只是流于形式,于是便可以看到很多孩子边写作业边玩儿,这还不算,作业中经常会发现有错误,字也会写的很潦草,橡皮擦留下的痕迹让作业总显得邋里邋遢。孩子们为什么会在心里逐渐构起了防御之“盾”呢?
最关键有以下几点,被很多家长忽略掉了,甚至根本不知道这是孩子所需要的。
第一点,孩子是在玩耍中让自发性得到成长的。
小学二、三年级,也就是孩子在7-9岁的时候,这一阶段还被称为“小团伙时代”。相互投机的孩子们组成“党徒”在一起疯来吵去,或跑到老远的地方去玩耍。这是孩子确立自我的关键时期。如果缺乏对孩子心理了解的话,就很容易去片面地限制孩子的自由。当孩子感觉到自己不自由时,第一反应就是反抗,表现出来的行为,诸如:顶嘴,父母让让这样,孩子偏不,并且会说出一大堆理由。或者有的孩子在反抗无果的情况下,干脆就沉默下来,用不说话来反抗。这样一来,亲子沟通关系就急转直下,让家长有些束手无策了。其实,在与小朋友的玩耍中,孩子们的自发性会不断地发展着。
如果不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过分地加以强制,往往会孩子心情压抑,不能感受到来自于父母的爱,使孩子人格形成发展受阻。如果家里有这样的孩子,请家长首先要思考一下了,你是否过度地限制孩子玩耍这一天性和自由,如果有,就需要我们的家长赶快解除紧紧束缚孩子自由心灵的绳索吧。
第二点,培养孩子的学习意愿。
缺乏学习意愿是自发性发育迟缓的缘故。孩子缺乏自己思考,自己决定想做的事情,不依赖于他人而能自主一切的能力。家长也应该反省一下,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还是在于前期的发展受阻,而不能归于孩子自身。更不要用打击性、诱导性的言语来说教孩子,比如“不好好学习,大了只能捡破烂了”,“不学习就没有好出路”,“孩子,父母都是为了你好呀”等等,这种说教反而更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甚至反抗心理,或者出现对于目的的错误判断。
“无言之行”比空洞的说教更具说服力,给孩子创造一个“学习”的氛围,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乐趣,这样孩子学习的意愿就逐渐形成了。如果想提高孩子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家长必须要明确告诉孩子:你自己的时间由你来支配,爸爸和妈妈不会每天限制你,督促你,因为学习是你自己的事儿,玩儿也是你自己的事儿,一样重要!对于学习和写作业,是你每天必须要完成的事儿,因为明天老师要检查你的课外作业。但是如果你每天及时、认真完成作业,你就会获得更多玩儿的时间,否则你的拖拉和磨蹭只会让你学也学不好,玩儿也玩不尽兴。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做时间成本计算,让孩子明白他用在学习上的时间有多少,花在玩儿上的时间有多少,让孩子在对比中通过效率提高来减少学习时间,增加用在 娱乐 和玩耍上的时间,这样就会增加孩子对待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点,发觉孩子的潜能,认真地培养一项优点或特长。
时下,在孩子学习兴趣或者特长方面,“一窝蜂”,随大流的现象比较常见。很多家长往往会给孩子安排特长培训,比如同时给孩子安排几项特长班的学习,比如钢琴、舞蹈、书法、英语等的培训,在家长的陪伴下,在周末或者课余时间里,往往让孩子疲于奔命。
当孩子对特长逐渐失去了好奇心、兴趣感时,便在枯燥和无奈下应付了事,时间长了家长看在眼中,自然会情绪失控,当孩子在批评和指责中产生厌烦的情绪时,随之而来的就是抵触,甚至会磨灭孩子对于其中一种可能产生的兴趣。
所以,如果家长们不认真去观察孩子对哪方面有潜能的话,盲目给孩子报兴趣特长,无异于饮鸩止渴,到头来家长和孩子都会烦恼和痛苦。细细想来,孩子到了初中以后,还有多少人在坚持学习特长呢?几乎绝大部分孩子都因学习紧张而放弃了。那么与其这样,为什么还要让孩子牺牲大好的自由玩耍天性呢?
所以,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来讲,自由选择或许比毫无意义的强加干预更能发掘孩子的潜能,成人的态度与选择强加于孩子身上往往会受到相反的效果,其结果招致逆反或罢工,以至于关系紧张。
第四点,父母要勇于认错,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批评与建议。
孩子的眼睛是透明的,看待问题的方式与方法往往与成人有很大不同。很多家长看孩子戴着强烈的世俗色彩,比如会拿别人家孩子的优点去对比自己孩子的缺点和不足,结果会发现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好,结果让孩子非常受伤害。甚至让孩子越来越不信任父母。
当家长失去孩子的信任时,试想,家长的话还有权威性吗?孩子还能认真听家长的安排和布署吗?特别是很多家长带着强烈的自我情绪批评、指责、打骂孩子后,更会回避亲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所以,有时我们家长应该适当倾听一下孩子的批评与建议,必须要态度坦诚,勇于认错和反省,平等地和孩子交流。这种态度的重要性在于“以身作则”的教导孩子,让家长身上的“自我反省”成为最好的诚实示范。
第五点,给孩子充分的思维与 娱乐 空间。
现在的家长往往过多的限制了孩子的思维自我发展,并把自己的观点不加节制的转达给孩子,以学习为理由剥夺了孩子的 娱乐 空间,让孩子在“无理由、无快乐”中成长,个性受到了限制,一旦忍耐到一定限度,孩子也会爆发。
比如有一个家长最近在咨询中向我倾诉:“韩老师,我最近特别感觉到焦虑,我家儿子动不动就和我说,唉,活着真没劲,还不如死了算了。你说孩子才8岁,为什么就死啊活啊的?”
我告诉这位家长,你们的强迫式教育,已经让孩子感受到了无比的压抑,有时甚至是愤怒了,当孩子感受不到生活的快乐时,肯定会朝消极负面的方向去发展,严重者会心里出现问题,造成人格和心灵出现激变现象。所以家长要放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加以节制。自由的身心发展是孩子生理、心理年龄同步成长的重要保障。
第六点,要给孩子正面树立“好孩子”的评价标准。
经常会听一些家长唠叨,嫌自己的孩子不听话,其实有这样想法的家长完全是走入了一个误区。有些乖顺而不让大人操心的孩子,很大程度上是自发性发育缓慢的结果,过于听话的孩子往往隐藏着更严重的成长危机。
成人如果不能改变评价标准,“好孩子”往往会成为“问题孩子”。“捣蛋”,“嬉戏”,“胡闹”,“吵架”往往是孩子的自我自发性的体现,不能一味地进行打击,要在有所限制中进行保护。
在面对孩子出现的上述现象时,家长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孩子在道德品质方面并不一定出现什么问题,而是由于教育和引导不力,或者运用错误的教育方法让孩子走向错误的成长方向。
比如有些孩子虽然有些小问题,小毛病,家长如果总是指责和埋怨,时间久了,孩子便会认为自己在父母眼中一无是处,反正我没有什么好的,随便你们说什么好了,于是便真的破罐子破摔了。所以,家长们一定要理性地告诉孩子,好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的,至少应该是乐于帮助人,善于团结友爱人,诚实热情地去积极做事等等。
总之,家长一定要重视第二反抗期这一特殊的成长阶段。这时所产生的各种问题,需要家长在家庭教育观念上必须及时进行更新,认真了解孩子的心声,做好亲子沟通的改善,否则,会让在第一反抗期中沉淀下来的问题,再同时带上第二反抗期所产生问题继续成长。如果真的是这样,孩子的问题会慢慢变成顽疾,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将会无法去做转变。到那时,亲子关系将会因为孩子关闭了交流的大门而无法沟通。
12-16岁:火星撞地球
第三“反抗”期
当如水的时光,在孩子们嬉戏玩耍中悄悄流走时,青春期岁月悄悄来临了,就像随风潜入夜的春雨,家长们蓦然间便感觉孩子们如那雨后的春笋一样,茁壮成长起来。
走过了懵懂无知活泼任性的第一个反抗期,又度过了自我感觉良好倔强坚持的第二个反抗期,家长在与孩子们磕磕碰碰的接触中,不知不觉中已经度过了十多个春秋寒暑。然而,成长总不会是风平浪静的,成长中也总会伴着无数的快乐和幸福,也会伴有寒冬、酷夏,甚至是惊涛骇浪。当家长们突然意识到孩子的教育又面临一个前所未所的压力时,心情又开始了五味杂陈。
将“第三反抗期”的孩子比喻为“火星”,我想应该从孩子的性格和脾气这些心理和行为特点上来浓妆淡抹地形容一番。“火星”之火,有时只是微弱的火苗,而有时会燃起无名之烈火,再看家长这颗“地球”,不小心便会被闯入大气层的“火星”给碰撞一下腰部。那么,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诸如男孩儿,亦或是女孩儿, 都有哪些特立独行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呢?
特点一:自我意识更强烈。
特点二:经常与家长“南辕北辙”。
特点三:行为标新立异。
特点四:请不要窥探我的隐私。
特点五:我在做我喜欢的事,别管我。
特点六:坏习惯已经让某些行为产生了惯性。
面对“第三反抗期”的孩子心理和行为特点,家长们又该如何去调整自己的观念呢?如何解决亲子沟通中遇到的矛盾呢?我想给家长们一些建议。
第一,放弃系在孩子身上的束缚,还其自由。
在孩子成长的几个阶段中,特别是到了“第三反抗期”——12—16岁这个年龄段,孩子们基本上已经到了独立放飞的阶段,如果这时家长们仍然紧紧束缚着孩子,必然要招致孩子的强烈抗争,上述几个特点分析中,都不难看出,孩子面对家长的管束,几乎都表现为一种张力。所以,对待“第三反抗期”的孩子们,与其如堵洪水一样,莫如用疏导的方式,给孩子们以自由,还他们飞翔的天空。这样,很容易让孩子们体验到翱翔的快乐后,认真对待爸爸和妈妈的意见和建议了。
第二,家长要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尊重孩子。
在现代育人观念中,尊重孩子的家庭平等地位,在很多家庭中严重缺乏。这源于很多家长总把已经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仍当几岁的小孩子来看待。如果家长能够让孩子们多参与一些家庭事务的商量和决策,倾听和尊重孩子的意见,会让孩子有强烈的家庭责任感的。同时让孩子多了解父母工作、生活和教育的艰辛,也会唤醒孩子对父母的理解和同情之心,当感恩之情被激活后,孩子自然会多体谅父母,认真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比如做一些家务,比如认真对待自己的学习,比如合理安排用电脑学习,或者安排 游戏 时间等。
第三,面对亲子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要冷处理。
经常会看到一些家长与孩子在沟通中火冒三丈,而孩子呢,也往往是针锋相对,毫不示弱。面对亲子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我想告诫家长们:您一定要冷静下来!当“火星”光顾“地球”时,眼前要做的事,必须要调整星球的姿态和轨道,完全没有必要正面相撞,对于两者俱伤的后果,为何不选择避让来解决呢。“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句话,在亲子关系中仍是非常适用的,特别是针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讲,家长的情绪会主导着孩子的情绪,家长退让了,孩子也就成了一只巴掌,拍不响了。
第四,了解青春期孩子心理和生理特点,理性应对。
很多家长缺乏对青春期孩子身心特点的了解,平时也缺乏学习和积累相关的资料,这就导致家长们对孩子读不懂,看不透,更不知道如何针对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去沟通和交流了。事实上,“第三反抗期”的孩子们正值生理发育的高峰期,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的分泌,让男孩儿和女孩儿们身体内充满着躁动和不安,特别是感情的变化,注意力的转移,往往让孩子们更容易出现看待问题的偏激。而这时,家长必须要在了解孩子心理和生理特点的基础上去理性做好亲子沟通,从说话的语气、尊重的方式、事情的选择等方面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
第五,家长要多了解时代接受新生事物,破解“代沟”。
很多家长总爱陷入一种经验式的思考问题方式。动不动就拿自己当年的经历或者观点来管教孩子,这样做的家长恰是忽略了时代在进步,时代不同了,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如果家长不能紧跟时代步伐,不接受新生事物,不更新观念,在亲子沟通中必须要出现“代沟”。当孩子感觉家长不理解自己时,慢慢也就不愿意和父母去废话了。比如网络之于很多家长,由于家长不学习、不了解、不实践,对网络就有一种戒备之心,这恰会造成与孩子之间无法沟通,甚至无法正确教育和引导孩子合理应用网络这种先进的工具。
第六,树立良好的形像少去唠叨和指责,榜样示范。
第七,家长要对孩子个性化的行为特点,正确引导。
很多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身上处处体现着个性化行为,而我们很多家长总是看不惯孩子的个性化行为特点,动不动就指责和批评孩子,甚至强迫孩子去改正。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招致孩子的反抗。比如孩子想弄一个很奇怪的发型,穿一件很另类的衣服,面对孩子的个性化特点,家长首先就要从校规校纪来引导孩子,让孩子正确认识,不是爸爸和妈妈不允许你这样做,而是学校有规定,我们必须要遵守学校的规定,只有这样,你才是一个合格的好学生。比如孩子在家里想打破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这时家长就必须要考虑到运用家庭规则来约束孩子了,通过家长的引导让孩子明白,家庭规则不是针对他个人而定的,是全家人都必须要遵守的。
第八,家长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用心包容。
“第三反抗期”虽然时间跨度从12岁一直到18岁左右,但是这只是一个特定的人生成长阶段,有很多问题在孩子度过“第三反抗期”后,随着步入大学和走向 社会 ,通过自身认知能力的发展,在 社会 这所大学校的重新再教育和影响下,会逐步纠正身上曾经拥有的一些不成熟的观点和做法。如此说来,家长无需为眼前看到的孩子身上存的一些行为习惯而苦恼。不过,对孩子进行长期的道德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对遵纪守法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坚决不能大意,这关系到孩子成长道路方向的问题。方向不偏,剩下的就是细节问题,对于枝枝杈杈,通过家长这个园艺师的修剪,相信会培育出一棵 健康 茁壮成长的参天大树的。
娃总爱动手打人,不友好怎么办
第一是生理问题,每个孩子的身体发育都有个体差异。比如孩子某些身体机能发育有没有可能比别的孩子更容易亢奋?这个你要结合身边同龄孩子来观察,甚至可以通过医学检查找答案。我不知道你的孩子是不是特别喜欢或者擅长体育运动,如果是的话,不妨在这方面下大力气发展他,把身体多余的能量尽量通过运动发泄。飞鱼菲尔普斯就是这样的例子,如果你不知道他的故事,建议搜索找来读读。没准你家也有个运动健儿呢。
第二就是后天的性格养成问题,也就是说,是人为的原因导致孩子爱对别人动手。我说过,孩子就是大人的一面镜子,返回去看看,家庭生活环境里有没有性格也是比较暴躁爱动手的人?我并不反对大人偶尔打孩子,但是打孩子的技术含量比较高。首先必须清楚明白地告诉孩子他哪一点做错了,是因为什么原因被罚,这个一定要跟孩子交代清楚。其次就是要有个度,说清楚是打几下就打几下,让孩子心里有数。最后,打完消消气以后,不妨也抱抱孩子,告诉孩子妈妈不是打了就不爱了,还是一样爱他,教育好他是妈妈的责任,打他就是教育他的一个手段,让他通过皮肉之苦记住教训。这些话我就不止一次对孩子讲过,不要让孩子因为挨打而疏远和记恨大人。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四岁以下十岁以上的孩子,最好还是不要打了,能不打控制得住情绪,就尽量不要轻易动手。为什么呢?因为四岁以下的孩子还不能懂这么多道理,对大人又非常依恋,需要足够的安全感。一般来说,这时候大人直接用隔离政策就可以表明态度,达到警示效果。比如小竣四岁前也有过做错事不认错的时候,我会把为什么说他错了,这样的错有什么后果,怎么做才对告诉他,然后把他关进洗手间反省,什么时候认错什么时候出来获得自由。小子倔,我会比他更倔,直到他认错为止。但是只要他认错,我就会抱着他说,认识到错误,改了就行了,记住教训,下次要注意。而十岁以上的孩子,已经很有自尊心了,对事对人也开始有了属于他自己的独立看法,这时候讲道理更容易讲得通,非原则性的问题,能不打就不必打了,攻心为上。
第三说说家长的教育手段。比如象你家这样比较爱动手又比较倔的孩子,如果一味地打他,那其实是恶性循环。你的孩子最爱的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是一定不是打架,动手不过是他达到目的或者表达愤怒的一个手段,而且是别无选择的手段,因为他还没学会更好地表达和控制自己。这时候妈妈要做的就是切断他通过动手达到目的的反射模式,比如让他动手达不到目的,甚至因为动手得到的,就让他体验一下失去。无缘由地动手打人了,他应该受到惩罚,付出代价,失去他最珍惜最宝贝的东西。这个一定不能是挨打一顿,一旦被打一顿是对他而言最无所谓的事,那就很糟糕了,这时候打他等于切肉却把刀宰在了菜板上,没用。而且,他打人不对,妈妈却还是用打他来教训他,难道妈妈就对了吗?妈妈都不对,凭什么有资格来管教我说我不对?虽然孩子不会说这个话,但是他一定会意识到这个逻辑,这很可能也是他对你不服气的重要原因之一。
还是以我儿子为例,他最享受的事是看课外书,吃肉,所以他把我惹急了,我收拾他的手段就是不许看课外书,全部收走,还吃素,那他就会觉得无聊又无趣。我也打过孩子,我儿子事后还语重心长地给我讲过道理,还给我讲故事打比方,很可爱地要我明白:妈妈打人是不对的。这时候我绝对不狡辩,我就老老实实承认妈妈打人的方法不够恰当,希望他能引我为戒,不要学我这一点,我们不否定他犯的错误,但可以坚决否定我的暴力行为。我还跟孩子相约彼此互相帮助,修身修心,互相尊重,尽量通过沟通解决问题。当然,在我的坦诚态度下,儿子也很宽宏大量地原谅了我粗暴的行径。
你儿子对你哼哼,甚至反抗你,说明他心里对你严重不服气。建议你也反思一下,是不是平时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聆听孩子的意见不够多?是不是太多的命令太少的商量?当你对孩子做一件事或者你要求孩子做一件事,觉得这是为了他好的时候,有没有把你的理由告诉他,让他也感受到这是为了自己好?其实孩子们都可以是明白事理的,问题就在于,家长有没有耐心去让他们也明白到这些父母很明白的事理。假如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安排和调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父母的安排在他看来又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那么孩子反感,反叛,家长没有威信威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第四是心理内因,孩子有没有从小接受有效的礼仪道德教育。比如长幼有序,尊卑有别,这些东西有没有在生活中强调孩子严格践行?“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需顺承。出必告,反必面。”这些不仅仅是用来读的,更重要是应该作为日常生活的准则。当我儿子做得不够好的时候,我就要他找出古文经典中相对应的字句来读一读,写一写,反省一下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这些东西是要在孩子的日常生活里从小根植进去,规矩是在生活中自幼反复练习出来的。比如小竣小时候我爸妈跟我们一起住,每天早晨他醒了后,我打开门把他抱出卧室,客厅里的外公外婆就会笑眯眯地问候小家伙早上好,他不会说话的时候就是我替他问候外公外婆早上好,等他会说话了,就是自己说,过节去爷爷奶奶家也是这样做的。直到现在,三口之家好几年了,早晨他先起床,我出来看到他,他还会很自然地就问候我:“妈妈早上好!”。比如出门一定跟我说再见,每天放学回家,在门口就大声报告:“妈妈,我回来了。”去老师家上琴课,老师说下课的时候,先向老师弯腰致敬说谢谢老师,再收谱收琴,这些都是小竣自幼养成的生活习惯的一部分。这些不是他天生的,是从小我们就这样教他,这样要求他,久而久之,就内化成他行为习惯的一部分了。
换句话说,如果孩子本身就没有规则意识,没有对长辈的敬顺之心,那么情急之下,打回妈妈或者用他惯常的成功手段表达情绪,也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假如没犯事的时候,家里基本是以他为中心的时候居多,从来没有要求过他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等出事了才逼他道歉,他就一定会不服,即便迫于情势不得不说两句对付,但心底里是不会有愧疚之心的,反而还会觉得自己在受委屈。这就是所谓的“养不教,父之过。”这里的父,指父母。
liu__ql LV11
2021-02-22
孩子总爱伸手打人,让人烦恼不已。有时强迫他做什么被打还好,可有时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却被他快速地一巴掌扇在脸上,真的很不爽!请问老师和家长们,有谁遇到过类似问题,可否赐教一二,本人将不甚感激!
满意答案
s88940
LV12
2021-02-22
孩子爱动手打人,这确实不是一种好的性格和习惯。心理学家通过对一组爱攻击人的孩子进行研究,发现这种性格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1)在环境中模仿、学习。人类生活的环境可以说充满了暴力,大到战争,小到邻居打架,再小到父母经常性地责打孩子,这都成为他学习的内容,更何况还有电视上各式各样打斗剧烈、以力服人的卡通片或武侠片,这也是他模仿的对象。(2)攻击行为可以达到某种目的。因为他知道通过攻击会达到他的目的,所以他通过打人而让其他孩子服从于他,听他支配;通过攻击别人可以取得很多小朋友的敬畏。频频地使用攻击这种手段,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个坏习惯。(3)挫折时的发泄。当他做某个事遇到大的失败,他的愤怒无处发泄时就会通过打人、骂人、强占别的孩子玩具等来平衡他的心境。(4)攻击也是他吸引人注意的一种手段。通常情况下爱打人的孩子不会得到老师、同学,甚至包括父母的关心、注意,这时他的内心却需要这种感觉,他就会通过攻击别人来引起父母、老师的注意。(5)孩子在自己的天性中就有好勇斗狠的一面。这是比较少见的,大多数孩子喜欢动手打人其实跟他们的年龄及认知水平有很大关系,在学龄前孩子乐于“以拳服人”。对于攻击性强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引起注意,因为这种“好勇斗狠”的性格很容易使孩子走上犯罪的道路。对这些孩子父母如果采取粗暴的做法比如打骂,有可能会使他的攻击性更为变本加厉,正确的做法是:(1)父母应当观察了解孩子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为什么会产生攻击行为,然后否定他的攻击性。比如孩子以抢的方式获得的玩具,父母就应将抢来的玩具没收,并告诉他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以此减低他攻击行为的内心动机。(2)如果孩子天性喜欢攻击人,父母可适当让他学习一些安静、平和的游戏、运动,比如教孩子下棋、教孩子练毛笔字,如果有进步就应适度地肯定、赞扬,这样就可以转移他的兴趣,逐渐培养他有益的性格特征。(3)如果孩子是由于挫折而产生攻击行为,则应帮助孩子减少挫折感,这就要求父母不要对孩子期望过高。(4)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方式。可以身作则展示父母和邻居、友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告诉孩子人生来应属于群体,群体需要协作而不是敌意,比如要让别人服你,动手动脚并不是最好的方法,如果你聪明、友好、团结,同样也可让小朋友佩服你。上述方法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如果孩子的攻击行为逐渐减少,则一定要给他鼓励,增加他的信心,当然如果孩子百般劝说无效,父母就应对他进行处罚,肉体的处罚是应该尽量少用的,但其它方式比如物质处罚、让他一个人静坐思过等方式应该是有效的,不妨尝试一下。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