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某科幻小说中:人是基因的工具的观点,以及人为了永生,可能要放弃生殖等能力

发布时间: 2022-11-26 12:00:5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故事 点击: 91

刘慈欣《三体》:读后,看待世界的角度和从前不再一样了。这一篇里的每一个字,都是怀着深深的崇敬之情写下的。所以,根本没资格说是在评...

怎样看待某科幻小说中:人是基因的工具的观点,以及人为了永生,可能要放弃生殖等能力

刘慈欣《三体》:读后,看待世界的角度和从前不再一样了。

这一篇里的每一个字,都是怀着深深的崇敬之情写下的。所以,根本没资格说是在评论这部作品,只想表达,自己是怎样崇拜着这部作品的。

曾经在初中阶段买过一段时间的《科幻世界》杂志,并不是对科幻小说怀有多大的兴趣,单纯就是喜欢各种文字出版物。后来实在看不懂,买了很多期也没看,就放弃了。

可见,我个人绝对不是科幻迷。因为自身科学知识的匮乏,对这类题材一直是无感的。但是,即便像我这种完全无科幻小说阅读基础的人,仍然能感受到这部作品的伟大 。

对科学的理解,可能因人而异,但总有些东西是共通的。

之所以会找这部作品来看,完全因为之前《晓说》连续四期的介绍。很庆幸买了珍藏版,这绝对是一部值得珍藏的小说。以后我的孩子长大了,希望他也能读读,能够放开视野,懂得:“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

之前听《晓说》介绍《三体》时就特别想买,当时就想,能让高晓松这样拽得跟二五八万似的人崇拜的人,得牛成什么样啊。

读过后,又去把介绍《三体》的那四期重听了一遍。

仍然还是不想剧透,但高晓松讲得真的特别有意思,先把里面说的有共鸣、觉得好玩的地方集中记录一下吧:

开始高说,自己看《三体》看了三遍愣没看下去,每次看到三四十页就停了,因为里面的文字不够美。

和朋友聊天时,人家说《三体》多么多么好。

高就说,我怎么就看不下去呢?人家就骂他:小资,骚柔,你那是因为胸怀还没打开……

全部看完后,高说:《三体》描述的世界和人性更大,他营造的世界,远远超过了文笔的限制。在如此宏大的主题下,文字的美感、情节特别是男男女女那些事儿算个P。(哈哈)

高说虽然自己学科学出身,但面对这样一部文学作品,去讲里面的细枝末节的科技内容,而忽略宏大诗意,愧对这么一部伟大的作品。

在描述人性方面 ,高说:大刘多次表达了对人类的绝望,当生存变成一个问题时,人类绝不会想起自己的信仰:你信基督,我信佛教,就是生存第一,互相残杀,争夺资源,把生存的可能性延长到最大。

人类永远有这几个特点,一个叫好了伤疤忘了疼、一个叫忘恩负义、一个叫历史给我们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吸取教训……一会儿把人家当圣人给人家下跪,一会儿让人家给自己下跪,来回来去就这点事儿……

还有,里面的很多场景,都似曾相识,都曾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一个文明去侵略另一个文明,不是因为仇恨,是为了更好的生存。就如同三体也并不仇恨地球人一样。

人吃人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比如书中的这样一个情节:

在四十二亿人全体被驱逐到澳大利亚后,三体人的代表智子说了下面一段话:

…….“ 生存本来就是一种幸运,过去的地球上是如此,现在这个冷酷的宇宙中也到处如此。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类有了一种幻觉,认为生存成了唾手可得的东西,这就是你们失败的根本原因。进化的旗帜将再次在这个世界升起,你们将为生存而战,我希望在座的每个人都在那最后的五千万人之中,希望你们能吃到粮食,而不是被粮食吃掉 。”

高说:鲁迅先生说了,翻开人类的历史,就写了“吃人”二字,这本不是什么新鲜事。为什么到了现在,大家过惯了安逸的生活,开始讲民主,讲人权,就忘了生存本来就是一种奢侈,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了。

在讲到程心这个圣母毁灭人类时 ,高说:圣母毁灭人类,才能给人们警醒,如果说撒旦、犹大毁灭人类,没什么稀奇的;但如果说耶稣、佛陀毁灭人类,才能达到震撼效果,犹如当头棒喝……

在讲到接触外星文明应该谨慎时 ,高提到霍金曾说过,不要试图去接触外星文明。不是说看着可爱的外星人,把TA抱回家养一会儿。(哈哈x2)

不要试图寻找,躲避就可以。霍金也许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面壁者,作为面壁者,我们都不知道他心里想的是什么。他自己也是自己的破壁人。

在讲到整部作品的脑洞时 ,高感慨,《三体》里面随便一个脑洞就能写一部精彩作品了,大刘却把这么多的脑洞都融在了一部小说中。希望他在成名后,即便在被动的推动下,不要变得鸡贼,把脑洞分着写,就如同音乐人会把好听的歌分成几张专辑出版一样,继续写出更伟大的作品……

因为高晓松在《晓说》里说得太好玩了,忍不住想记录下来。其实他本人讲得更完整、更有意思,因为不想剧透,就暂时摘录这么多。感兴趣的话可以找来听听。

另外,还有几点想补充一下:

1. 关于程心。

说实话,当我看到网上对这个人骂声一片的时候,有点奇怪。因为就像高晓松说的,这部作品的思想太过宏大。

那么,在这样一种宏大的视角下,去谈论作者喜欢某个角色、讨厌某个角色,都显得不是那么回事儿。虽然大家都怪程心太圣母,两次抉择断送了人类的未来。

但快结尾处,关一帆对程心说了这样一段话:“…… 一个人不可能毁灭一个世界,如果这个世界毁灭了,那是所有人,包括活着的和逝去的,共同努力的结果 。”

而且,到了这个段位的作家,眼中的世界,应该不是非黑即白、非善即恶这么简单吧。

换个说法,宇宙都归零了,作者的好恶有什么关系么?我们读者的好恶又有什么关系么?

记得《奇葩说》中有一期,就是贾玲做女神的那一期。

当时的题目是这样的:贾玲在一条船上,其他所有人在另一条船上。

另一条船上有一个按钮。按掉的话,贾玲那条船就会爆炸,另一条船上的人就会得救;如果不按,多长时间之后,两条船同时爆炸,大家同归于尽。你按不按这个按钮?

其实情况类似程心面对的第一个抉择,但不完全一样。因为程心面对的是,按下按钮,同时毁灭两个星球文明;不按,毁掉自己星球。

她选择了不按,当时现场高晓松和蔡康永两位导师也都选择不按。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当时临阵叛逃、改变立场的蔡康永说的一句话: 人,要守住不作为的这个底线 。

也许这无关虚伪,无关圣母,只是人们内心对是非对错的一种坚守。

所以当程心面对第二个抉择时,从大众的观点来看,她必然又做错了,因为她内心的是非观就是这样的。

有时候人看似有很多条路可选,其实并没有,只有一条,就是你内心觉得最对的那一条,这是一个人的宿命。

只不过程心被放在了一个这样的位置上,所以她的宿命,也就成了全人类的宿命。

不是故意地忸怩作态装圣母,谁又不是在自己的三观指导下做事,都觉得自己一堆理、做得最对呢?

2. 很多问题都是无解的。

书中有这样一段情节让我印象深刻:

当以为光粒要攻击地球时,人们争相乘坐穿梭机离开地球。为了节约时间,有人不想排队到发射台,直接在停泊区的人群中启动发射,核聚变发动机喷出的等离子体温度,把周围的人瞬间烧成焦炭。

但如果继续等下去,所有人的命运也不过是一起毁灭,当AA也打算直接起飞的时候,被女主程心制止了。于是,有了下面这段对话:

AA停下操作,转身面对程心,“ 那样,过不久,我们、人群和地球就要一起变成碎片,在这些碎片中,你能分清哪些是高尚的,哪些是卑鄙的 ?”

(这句话的原话是出自电视剧《潜伏》,谢若林倒卖情报,被余则成责问时,他说:“现在两根金条放在这儿,你告诉我,哪一根是高尚的,哪一根是龌龊的。”)

这时程心的做法,相信没有人能说是错的吧?可为什么当她以同样的圣母之心,在人类存亡之时做出的两个选择,就这样被大家骂呢?

其实她一直都没有变,她一直都是绝对的圣母,变化的是绝大多数人心中的、随条件变化而变化的对错观:

即:毁掉你,留下我时,我怎样做;留下你,毁掉我时,我怎样做;留下你,大家一起毁灭时,我怎样做;毁掉你,大家也一起同时毁灭时,我怎样做……等等各种排列组合。

所以,相信作者写这部书,并不是为了扮演高高在上的救世主的角色,来给出答案。

更想说的应该是,面对生存还是毁灭这一问题,世上很多事,都是无解的吧。

书中类似的情节还有很多,反复出现。

3. 装得下宇宙,也看得见尘埃。

《三体》的三本书,各有千秋。

第一本贡献了全书的背景基调;第二本贡献了冷酷黑暗的生存法则;第三本贡献了对存在的终极思考。

不仅仅在科技方面脑洞大开,更难得的是,对历史有反省,对人性有彻悟。所有结合在一起,撑住了这部书。

读者会被作者硬拉着达到一个个逐层递增的高度,强迫去思考。

蔡康永曾经说过,人类自以为在毁灭地球,其实地球存在的几十亿年间,什么没见过,什么都没把它毁灭掉。人类才出现几年,现在所做的一切,不过就是在毁灭我们自己而已。

“ 在这些山的眼中,人类世界是什么样的呢?那可能只是它们在一个悠闲的下午看到的事:有一些活着的小东西在平原上出现了,过了一会儿这些小东西多了起来,又过了一会儿它们建起了蚁穴般的建筑,这种建筑很快连成片,里面透出亮光,有些冒出烟;再过一会儿,亮光和烟都消失了,活着的小东西也消失了,然后它们的建筑塌了,被沙埋住。仅此而已,在山见过的无数的事儿中,这件事转瞬即逝,而且未必是最有趣的 。”

书中说,“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

当我读到人类忙活了几个世纪,自以为想出了自保的方法,找到了掩体躲避攻击。

但对于更高级文明中做清理工作的一个小人物来说,就是瞥一眼的事儿。

也就是人家说的,一眼看出有死角,清理不干净,需要改变清理方法。

那种震撼无法形容。作者强迫读者看到并认识到人类到底有多渺小。

“…… 与这地狱的惨烈不同,浑浊的海水中悄悄地酝酿着小小的故事。这时,有机分子在闪电和宇宙射线中诞生,它们碰撞、融合、裂解。这是一场漫长的积木游戏,持续了五亿年。终于,一根分子链颤抖着分裂,复制出另一根完全相同的分子链,然后它们分别吸附周围的有机小分子,再次复制自己……在这场积木游戏中,产生这样自我复制的分子链的概率如此之小,如同一阵龙卷风卷起一堆金属垃圾,落下后就组装成一辆奔驰车一般 。……”

说句题外话,如果说小说中有唯一一点泄漏作者个人内心小世界的地方,应该就是对其中女性的描写吧,暴露了理工科男生喜欢的那一类女生是什么样的。

还有,这个珍藏版的标点符号看着别扭,好像没有调整好文档的全角半角。

4. 作者的知识储备已经不像人类了。

整部作品中包含但不限于:物理学、数学、天文学、电子信息学、脑神经学、计算机……以及各种关于历史、社会、哲学方面的知识,还包括算是自创的宇宙社会学。

一个人掌握这么多知识,像话么?

关键问题在于,作者在书中大篇幅描述的科学类知识,很多都是白写。因为像我这样的完全不懂,只能理解个大概,有时候还会觉得枯燥、含混而过的读者应该不少。

但作者又不能因此就乱写一通。里面涉及的科学界各学科最前沿的进展、发现、突破,需要不断学习、持续跟进多少年,才能把这些都合理地融进作品中啊。因为开脑洞也要有基础啊。

最吃力的工作,反而可能是最不讨好的。但又不能不做。

这些积累是多么浩瀚的一项工程,作者没有一味想着如何去迎合市场,单凭这一点,就非常值得尊重。

5. 人类应该向刘慈欣致敬。

这一版第二部《黑暗森林》中,跋的标题就是这个。当时我看完第二本,心里就是这种感觉。

作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看法。顺带也总结了一下人类历史规律。作者知道的会不会太多了?

这一版第三部《死神永生》序的作者写了这样一段话:“ 有时候我会忍不住想,假如有一天三体人真的降临,人类应该请大刘出山,参加地球危机委员会的工作。无论是威慑博弈、防卫反击,还是宇宙公关,大刘都是领先一步的专家。如果说天机不可泄露的话,大刘应该是我们这个世界最知晓天机的人之一了。三体人如果有一份追杀名单的话,他也绝对会名列前茅。小心啊,大刘 !”

伟大的思想可能就在于,人家一说,你觉得太简单啦,这我也知道啊;但人家不说,你打死都想不出。

比如黑暗森林法则,又比如“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好奇会想,这样一位心里装着宇宙的人,还会有房子、车子、孩子、工作等等一切的俗世烦恼么?还是也不能免俗?

就像《脱口秀大会》中,张博洋说的:…… 你们能理解那种矛盾么?我对宇宙是如此渺小,我对公司却如此重要。有多重要?不去上班,就扣我钱 ……脑子里永远同时存在两个问题:1. 宇宙为什么这么大?2. 今天中午吃点啥 ……

在这样一个娱乐经济的时代,商业文学作品如井喷式涌现,人们都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利益最大化。

所以我们看到了很多分两步走的作品:第一步,按照大众喜好,写成畅销书;第二步,赶快拍成偶像剧/悬疑剧/武侠+爱情剧……

没有贬低的意思,各有各存在的价值吧。

只是这些剧很多时候我不敢看,根据年少时的追剧经验,这种剧看了以后很长时间出不来,和现实反差太大,看后更郁闷。

但读书似乎就没有这种感觉,会感动、会震撼,但没有出不来的感觉。

可能阅读文字属于主动输入,主动地思考,决定了自己就会是主导。

所以,追星时会如痴如狂,读书反而心会越来越静。

莫言也好,大刘也好,都是用憨厚老实、无波无澜的面孔,掩盖着能装下整个人类、整个地球、乃至整个宇宙的自由灵魂。

想着这个时代,还有人愿意不声不响、不吵不嚷,默默地用文字努力为你打开一个世界。真的非常感动。

读过后,看待世界的角度都和之前不再一样了,真是人生的一种幸运。

感谢你,大刘。

“我看到了我的爱恋

我飞到她的身边

我捧出给她的礼物

那是一小块凝固的时间

时间上有美丽的条纹

摸起来像浅海的泥一样柔软

她把时间涂满全身

然后拉起我飞向存在的边缘

这是灵态的飞行

我们眼中的星星像幽灵

星星眼中的我们也像幽灵

……”

(喜欢请转发评论,谢谢~)

查看全部完整版中英文小说书评,也可点击下方“了解更多”链接,一起来读更多中英文小说吧~

了解更多

你对克隆人的看法?

赞成谈谈理由;不赞成谈谈理由。

不赞成:
一、克隆人违背了伦理学的不伤害原则
伤害了被克隆者。被克隆的是另外一个个体,这个个体是与克隆的原体完全独立的另外一个行为主体,这个主体受到了伤害。受到了什么伤害呢?首先从技术可能性的情况来看,我们无法预知,如果对某一种在功能上与其他基因紧密相连的基因进行干预性改变,生物体内的这种自然的相互牵制的系统会发生何种连锁反应。而根据目前掌握的知识,要想将人类基因组的所有基因重新进行准确的排列,并使之正常的发挥作用,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恰恰是这一点构成了人们反对克隆人的一个重要理据。因为谁也无法排除这样一种风险:克隆技术很有可能导致大量的流产与残障婴儿。

二、克隆人违背了伦理学的自主原则
克隆人活动往往发生在下述情况中:比如,某对夫妇在事故中失去了独生子,他们希望他重获“新生”,于是便通过克隆技术再制造一个孩子,其身体中的绝大部分基因组是先前那个孩子的基因组的复制。这样尽管父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某种欲望,但这整个行为方式对于被复制的孩子而言却意味着一种外来的决定,它将该儿童本属于偶然性的那部分自由(所谓自主原则,就体现在这种自由上)剥夺了,而人的一个最重要的本质特性,就体现在他的不可重复的独特性上。德国著名哲学家忧那思说,人的一个特殊的优先权就在于,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不可重复的特性。上述的那对夫妇因为太喜欢第一个孩子,就不生第二个孩子,而是克隆第二个孩子,生出的第二个孩子可能与第一个孩子的外形都不太一样,而克隆出来的却与第一个孩子没有太大差别,等于是让他“新生了”。可见第二个孩子完全是为了服从于父母的某种意图,作为父母的一个工具,父母通过他想起他们失去的那个孩子。而被克隆者作为人应享有的独特性便被剥夺了,他的那种不必非要有一个比他大30或60岁的同体同貌者的自由,便被粗暴地践踏了。英国有一个管理人工授精的机构,叫做人工受孕与胚胎学管理局,竟然打算允许患耳聋的父母在试管婴儿的培育中,有权按照自己的意志选择耳聋的胎儿,而淘汰掉健康的胚胎。他们觉得都处于耳聋状态,便有利于交流、培育,而英国皇家聋人研究所的发言人竟然说,这样一种选择是合适的,我们支持这样的选择。假如人们都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设计和培育后代,那么什么恐怖的事情都可能发生。耳聋的父母选择生下耳聋的胎儿,而这个胎儿很可能希望自己是一个健康人,但这已经做不到了。他作为一个人所天然应有的一种开放的前途的权利被粗暴否定掉了。这当然违背了伦理学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三、克隆人违背了伦理学的平等原则
在克隆活动中,存在一个设计者与被设计者的关系。在克隆人活动中,未来人类的基因配置是由父母、医生或国家决定的,而个体的人仅仅是前者所决定与创造的结果。我们知道,设计是以设计者为前提的,一个有着设计者与被设计者之别的人类图景,对于平等原则是一种基本的违背。因为人们无法回答凭什么他自己或者任何别的一个人有权作为未来人类特征与品性的设计者。显然这里存在着一种“道德优越感”,似乎我们,或者说一个医生、哲学家、国家的行政长官拥有着一种控制他人的实力。然而这种心态不单是荒谬的,而且在政治上也是非常危险的。

中国已明确反对克隆人,但对于把克隆技术应用于人体医学技术领域,则给予切实的支持。”
现在科学界把克隆分为治疗性克隆和生殖性克隆两种。前者是利用胚胎干细胞克隆人体器官,供医学研究、解决器官移植供体不足问题,这是国际科学界和伦理学界都支持的,但有一个前提,就是用于治疗性克隆的胚胎不能超出妊娠14天这一界限。而对于生殖性克隆,即通常所说的克隆人,由于它在总体上违背了生命伦理原则,所以,科学家的主流意见是坚决反对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人类基因组伦理委员会和各国政府也都非常明确地表示,反对生殖性克隆
克隆羊的诞生在世界引起了轰动,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它标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二是它既可能是人类的福音,也可能成为人类的凶兆,也就是说,它既可以为人类造福,也可能给人类造成危害。
现代科技,特别是现代生命科技,要不要尊重伦理学原则,要不要倾听伦理的声音?有关专家针对一些科学狂人在美国秘密克隆人的做法指出——克隆人违背人类生命伦理。

我国多家媒体近日转载了国外媒体报道的一条惊人消息:一群受邪教组织操纵的科学狂人,正在美国内华达州大漠深处进行着一项克隆人的秘密实验。他们根据英国科学家创造世界第一只克隆羊“多利”的同样原理,从一个今年2月份夭折的10个月大的美国女婴身上提取细胞制造克隆人。据称,“如果进展顺利的话,世界上第一个克隆人将于明年年底诞生。”

消息披露后,克隆技术及其带来的伦理学问题再一次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如果这一消息属实的话,应当如何看待此事,如何正确地评价和思考这个问题

自1997年英国罗斯林研究所成功地克隆出“多利”羊后,国外不断有人在名利的驱使下,提出并试图从事克隆人的研究。尽管各国政府明令禁止,但与克隆人有关的报道近两年来不止一次见诸报端。但是,这次速度这么快,又与邪教组织有关联,确实令人感到震惊。

痛失爱女的父母,希望通过克隆技术使女儿复活,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科学家借此进行克隆人的实验,就值得讨论了。即使撇开邪教不谈,这种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就“克隆人”这一个体而言,他会生活在“我是一个死去的人的复制品”这样一个阴影中,这对他的心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按照生命伦理学的观点,科学技术要从长远利益出发,造福整个人类。它必须遵循“行善、不伤害、自主和公正”这四项国际公认的伦理原则。“多利”羊的克隆成功经过了200多次的失败,出现过畸形或夭折的羊。而克隆人更为复杂,无疑会遇到更多的失败,如果制造出不健康、畸形或短寿的人,将是对人权的一种侵犯。

人类基因的多样性是人类进化的生物学基础,而那些科学狂人要制造的所谓“不朽的生命”,实际上是同一基因的翻版,这就有可能减少基因的多样性,不利于人类本身的进化。所以,无论从个体、整体,还是从社会进化、生命伦理角度看,都应该坚决反对克隆人的行为。

现在科学界把克隆分为治疗性克隆和生殖性克隆两种。前者是利用胚胎干细胞克隆人体器官,供医学研究、解决器官移植供体不足问题,这是国际科学界和伦理学界都支持的,但有一个前提,就是用于治疗性克隆的胚胎不能超出妊娠14天这一界限。而对于生殖性克隆,即通常所说的克隆人,由于它在总体上违背了生命伦理原则,所以,科学家的主流意见是坚决反对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人类基因组伦理委员会和各国政府也都非常明确地表示,反对生殖性克隆。即使克隆人真的诞生了,我们还是要坚持这一基本立场。

现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其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现代科技,特别是现代生命科技,要不要尊重伦理学原则,要不要倾听伦理的声音?沈教授指出:现在有些科学家提出,只要科学上有可能做到的,就应该去做。事实上,这是错误的观点。如果技术上我们能制造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的超级生命,难道也可以去制造吗?一些科学狂人正是打着“科学自由”的旗号,去做一些危害人类的事。因此,我们要警惕现代科学技术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另外,也不能把科学自由和伦理道德对立起来。现代生命科学发展的事实表明,伦理的规范和引导,并没有束缚科学的发展,倾听伦理的声音,有利于科学更健康、顺利地发展。
利:
1996年7月里的一天,对英国爱丁堡罗斯林(Roslin)研究所由伊恩·维尔穆特(I. Wilmut)①领导的科学研究小组全体成员来讲,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日子。对全世界来说,也是值得庆贺的一天。因为在这一天,一只妊娠了148天的震惊世界的小羊来到了这个世界。这只羊的身世与众不同,它既无父亲,又无母亲,它是科学家们用“克隆技术”复制出来的一只小绵羊。经过几个月的精心呵护,这只身世不凡的小绵羊茁壮成长,并获得了一个动听的名字——多莉(Dolly)。

克隆是英文clone的音译,简单讲就是一种人工诱导的无性繁殖方式。但克隆与无性繁殖是不同的。无性繁殖是指不经过雌雄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只由一个生物体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常见的有孢子生殖、出芽生殖和分裂生殖。由植物的根、茎、叶等经过压条或嫁接等方式产生新个体也叫无性繁殖。绵羊、猴子和牛等动物没有人工操作是不能进行无性繁殖的。科学家把人工遗传操作动物繁殖的过程叫克隆,这门生物技术叫克隆技术。

世界各大小媒体均对“克隆羊” 多莉产生的前前后后作了详尽的报道,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一场空前的“克隆技术”发展利弊讨论。到底是利,还是弊?大家各持己见,互不相让,可谓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实在难说清楚孰是孰非。

不少人认为克隆技术发展将对整个人类社会,尤其是医学界和生物学界带来巨大的福音。而持反对意见的主要是那些社会伦理学家。他们认为克隆技术一旦推广,那将是人类道德的沦丧。他们担心,培植人类胚胎细胞的计划最终将导致大量复制人类。当人类的繁衍不是靠自然的交配而生育,却是靠高科技手段流水线作业式的定型复制,那么人类还能叫自然人类吗?地球又该用怎样的方式来接纳这批人类的复制品?

对于克隆问题十分关注的不只是科学家,普通百姓也加入了这场讨论之中。

如果有人利用个体克隆技术来克隆人,那会给人类带来无穷的灾难,这说是为什么许多国家的政府官员明令不准将动物的克隆技术用于人类。民众对克隆人的看法如何呢? 美国广播公司(ABC)曾做过一次民意测验,结果表明:87%的人反对进行人的克隆,82%的人认为克隆人不符合人类的传统伦理道德,93%的人反对复制自己,53%的人认为如果将人的克隆仅限于医学目的还是可以的。因此,我们也必须遵循人类的共同法则,反对将羊的克隆技术滥用于人类。

在我看来,在克隆技术的不被用来克隆人类本身,而造成社会秩序混乱的前提下,它的发展还是利大于弊的。

就医学界而言,现今全世界有成千上万的人因为失去自身的器官而十分痛苦,克隆技术对于这些人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试想,一个从小失明的人能在成年后重见光明,一个因交通事故失去双手的人能重新“长”出一双手来……如果克隆的研究获得成功,白血病、帕金森病②、心脏病和癌症等疾病患者带来生的希望。而且这种治疗方法会最大程度地减少副作用的产生。

克隆技术的发展对生物学界也是有很大益处的。目前人类对自然界的各种生物乃至人类本身的了解还是十分有限的。如果能运用先进的克隆技术对某些生物进行研究,那么将大大提高研究的效率,从而加快生物界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

刀,可以用来杀人,也可以用来救人,关键看它掌握在什么人手中。“科学是一柄双刃剑”,善良的人们可以利用它来为人类服务,为人类造福,而邪恶的人们却能用它来危害人类的生存。任何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有利有弊,只要人类正确运用克隆技术,那么它一定会有益于人类。如果我们只看到它的弊端,而畏缩不前,那么人类社会就不会有发展,也不会有进步。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因为那样只能使人类固步自封,这就是我们想看到的结果吗? 我坚信,只要能正确对待克隆技术,那么人类一定会从中受益匪浅。
一、克隆人违背了伦理学的不伤害原则
伤害了被克隆者。被克隆的是另外一个个体,这个个体是与克隆的原体完全独立的另外一个行为主体,这个主体受到了伤害。受到了什么伤害呢?首先从技术可能性的情况来看,我们无法预知,如果对某一种在功能上与其他基因紧密相连的基因进行干预性改变,生物体内的这种自然的相互牵制的系统会发生何种连锁反应。而根据目前掌握的知识,要想将人类基因组的所有基因重新进行准确的排列,并使之正常的发挥作用,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恰恰是这一点构成了人们反对克隆人的一个重要理据。因为谁也无法排除这样一种风险:克隆技术很有可能导致大量的流产与残障婴儿。

二、克隆人违背了伦理学的自主原则
克隆人活动往往发生在下述情况中:比如,某对夫妇在事故中失去了独生子,他们希望他重获“新生”,于是便通过克隆技术再制造一个孩子,其身体中的绝大部分基因组是先前那个孩子的基因组的复制。这样尽管父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某种欲望,但这整个行为方式对于被复制的孩子而言却意味着一种外来的决定,它将该儿童本属于偶然性的那部分自由(所谓自主原则,就体现在这种自由上)剥夺了,而人的一个最重要的本质特性,就体现在他的不可重复的独特性上。德国著名哲学家忧那思说,人的一个特殊的优先权就在于,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不可重复的特性。上述的那对夫妇因为太喜欢第一个孩子,就不生第二个孩子,而是克隆第二个孩子,生出的第二个孩子可能与第一个孩子的外形都不太一样,而克隆出来的却与第一个孩子没有太大差别,等于是让他“新生了”。可见第二个孩子完全是为了服从于父母的某种意图,作为父母的一个工具,父母通过他想起他们失去的那个孩子。而被克隆者作为人应享有的独特性便被剥夺了,他的那种不必非要有一个比他大30或60岁的同体同貌者的自由,便被粗暴地践踏了。英国有一个管理人工授精的机构,叫做人工受孕与胚胎学管理局,竟然打算允许患耳聋的父母在试管婴儿的培育中,有权按照自己的意志选择耳聋的胎儿,而淘汰掉健康的胚胎。他们觉得都处于耳聋状态,便有利于交流、培育,而英国皇家聋人研究所的发言人竟然说,这样一种选择是合适的,我们支持这样的选择。假如人们都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设计和培育后代,那么什么恐怖的事情都可能发生。耳聋的父母选择生下耳聋的胎儿,而这个胎儿很可能希望自己是一个健康人,但这已经做不到了。他作为一个人所天然应有的一种开放的前途的权利被粗暴否定掉了。这当然违背了伦理学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三、克隆人违背了伦理学的平等原则
在克隆活动中,存在一个设计者与被设计者的关系。在克隆人活动中,未来人类的基因配置是由父母、医生或国家决定的,而个体的人仅仅是前者所决定与创造的结果。我们知道,设计是以设计者为前提的,一个有着设计者与被设计者之别的人类图景,对于平等原则是一种基本的违背。因为人们无法回答凭什么他自己或者任何别的一个人有权作为未来人类特征与品性的设计者。显然这里存在着一种“道德优越感”,似乎我们,或者说一个医生、哲学家、国家的行政长官拥有着一种控制他人的实力。然而这种心态不单是荒谬的,而且在政治上也是非常危险的。

中国已明确反对克隆人,但对于把克隆技术应用于人体医学技术领域,则给予切实的支持。”
看现在的发展趋势,真正的克隆人的出现是早晚的事情。当然他们的出现,对传统人类来说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方面是克隆人的出现,是在各方面技术成熟的情况下产生的,也就是说这些技术已经应用于我们传统人类的各个领域,而且恐怕是相当长的时间,所以对于我们传统人类来说是件好事。弊的方面,就是道德、伦理和面对的问题。从传统观念来说,人是由有性繁殖的,而克隆人的出现则打破了这一概念,也就是伦理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在道德上,如何去看待克隆人,是否能把他们当作真正的人,这可能牵涉到各个领域了。当然这种克隆人必须是真正的克隆人,也就是说完全有自我的意识、智慧和我们传统人类一样。所以,我个人认为,既然克隆人必然要出现,那么就只能坦诚的去面对,去接受。如果说传统人类既然从几万年的演化过来,是进化的结果;那么就把克隆人也当成进化的一种方式吧。
1938年,德国科学家首次提出了哺乳动物克隆的思想,1996年,体细胞克隆羊“多利”出世后,克隆迅速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人们不禁疑问:我们会不会跟在羊的后面?这种疑问让所有人惶惑不安。然而,反对克隆的喧嚣声没有抵过科定氦翅教俨寄愁犀传篓学家的执着追求,伴随着牛、鼠、猪乃至猴这种与人类生物特征最为相近的灵长类动物陆续被克隆成功,人们已经相信,总有一天,科学家会用人类的一个细胞复制出与提供细胞者一模一样的人来,克隆人已经不是科幻小说里的梦想,而是呼之欲出的现实。目前,已有三个国外组织正式宣布他们将进行克隆人的实验,美国肯塔基大学的扎沃斯教授正在与一位名叫安提诺利的意大利专家合作,计划在两年内克隆出一个人来
克隆人具有自然人的法律主体资格,克隆人给社会带来法律主体上的混乱,克隆人研究行为是违法行为克隆人研究者涉嫌故意杀人及伤害罪。克隆人的受监护权被抚养权得不到保护,克隆人的生命健康权和人格权结婚权得不到保护,克隆人研究是对于进一步犯罪的引诱,克隆人的研究违背人类不变的伦理道德并且也是人类的陷阱。从法律角度看,支持克隆人研究就是一个走向危险的方向,法律反对克隆人!
1.容易造成人口爆炸
2.克隆的人无法辨认母亲
3.社会会发生一些无法预料的事(社会伦理)
克隆人的权利是个很大的问题,一方面他们只是由人体一部分来的,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
建议你可以看看<逃出克隆岛>,很有意

生命是基因的“奴隶”吗?为什么?

这个问题初看似乎可笑,实际上很值得琢磨。地球生命诞生后的30亿年时间里,一代又一代,无数生命拼了命的活下去,拼了命的繁育和保护后代,最后无奈地走向死亡,谁也没做到永生。但仔细一想,还真有一个东西东西做到了永生,所有生命都一直在给它打工。它就是我们的基因,那条双螺旋大分子。

目前,我们为生存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脱氧核糖核酸的复制。

基因是指产生一条多肽链或功能RNA所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它卷曲在我们每一个细胞的核心里。这条链状分子上不同的碱基配对决定着生命的不同构造和性能,同时也储存着这个生命全部的信息。

在人类(或者说自主意识)出现之前,生命完全可以说 就是“基因的奴隶” 。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制造能量,将其用于复制基因、分裂增殖细胞,实现生长和繁殖;动物摄取植物和其它动物的能量,同样是用来复制基因、分裂增殖细胞,实现生长和繁殖。

图:DNA的复制。

基因的需求控制着我们的行为,看似生命与基因是“平等双赢”的,实际上呢?

目前看来基因与生命是绑定的,它代表了生命,同时也指挥着每一个生命的行为。从植物的趋光性到动物的趋利避害,甚至你每天码字搬砖,辛勤耕耘,其实归根结底都是让这条基因获得充足的能量好完成自我复制。

对人类(和一些高智慧生命)而言,为了诱使你养活、传承、扩散体内的这些大分子,它们巧妙地利用大脑给你设置了一套复杂而有效的奖惩机制,包括生存欲、繁殖欲、群体欲以及移植欲(同情心什么的)。你遵循以上本能,做了有利于基因的行为,就会感觉各种爽,各种满足;你违背以上本能,做了不利于基因存续的行为,它会让你疼痛、抑郁,各种难受。 是的,这对生命同样有利,基因通过各种方法将自己与我们绑定成了“命运共同体”,但真的“共同”了吗?并没有。

因为最终,任何单个生命都会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但基因没有灭亡,它早已通过复制将自己转移到了下一代生命体内了。 这个过程已经在地球上持续了30亿年,30亿年前第一个生命的基因依然“活”在我们的体内。

基因的“失算”在于让人类有了自我意识,未来的我们很可能抛弃基因,成为“解放者”。

对于拥有了自我意识的人类而言,生命的意义不再局限于“生出来,活下去,多繁殖”了。人类更倾向于将自己的意识、思想看做生命的根本,而不是躯体。(所以大家都不想成为“植物人”。)

图:思考是现代人类的一种习惯。

现代科学认为,人类的意识思维是以大脑为载体,发生在量子层面上的,属于一种尚未被探知的能量活动。我们用大脑琢磨大脑,好几千年也没琢磨明白,只想象出一堆鬼神。如今,我们已经将量子物理厚重的大门撬开了一条缝,等大门完全打开,估计人类就能了解思维运行的秘密了。

到那时,人类肯定会舍弃逐渐衰老的身体,将自己的意识转移到芯片当中,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硅基生物”。只要不停电,意识就存在,与天同寿不是梦。装上各种功能的躯体,想干嘛就能干嘛,没事儿进虚拟世界找找乐子,甚至直接化身飞船去 探索 宇宙……反正再也不给一条分子链打工了。

不是。

至少人类不是。“奴隶”的表达是不准确的,你最多可以说:人类是 自身基因弱约束下的工具人 。

题主的观点应该来自于理查德·道金斯的著作《自私的基因》,但可惜题主没有好好读完这本书。



《自私的基因》这本书讲了啥?


《自私的基因》出版于1976年,作者理查德·道金斯是英国皇家科学院的院士。这本书作为理解现代进化生物学的入门科普读物,作者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


一切生物都只是基因的生存工具。任何一个生物体,都是由基因通过特殊方式建造和操控的机器,其目的在于使基因本身能够永久地流传下去,而不被自然选择所淘汰。这就是所谓的“自私的基因”。

两个例子来说明体现基因“自私性”的地方。

第一,作者认为,自然界中的“亲情”是自私的基因最明显的体现。亲人之间的利他行为(尤其是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基因控制的结果,其目的在于让自己与其他个体间的相同的基因得以延续。这种亲情,是一种父母体内基因对子女体内相同基因的保护。

第二个例子是两性之间的爱。为了让自己体内的基因尽可能多地传播,雌雄两性都会倾向于尽可能多地同异性交配,并且想尽办法压榨配偶来培养孩子。只不过生物结构决定了雄性滥交的成本更低、成功率更高。

所以,悲观的观点认为,人类之间的“两性之爱”和“近亲之爱”其实都是基因驱使的、为了传播和繁衍基因自身的方式。

这些核心的观点就是这本书的全部内容了吗?


显然不是。题主明显没有读完全书,或是只听了部分书中的观点。

道金斯在书中说,基因对于生物行为的决定性,仅有统计学上的意义。而人类的诸多行为,都是不受基因,而是受文化操控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在开头说,人最多也只能说是被基因“弱约束”的工具人。

所谓“弱约束”,就是基因只规定了生命的规则,但无法彻底控制生命的行为。外部的环境瞬息万变,并不能都等到基因指导相应蛋白质的合成来应对。同时,认知能力的进化使得人类有了 社会 结构和文化特征,而现代人的行为更多是有它们操控和影响的。

最好的例子就是避孕。

近代之后,更多人单纯追求爱情的快感,而不是养育后代的幸福感。而工业革命以来的生产方式的改变,更是大大提高了一部分人亲代投资的成本,进而使一部分人不再想要生育,而只是单纯享受创造生育的过程。这些都是基因不曾预料到的。

作者在书中认为,人类的特殊性在于,人类通过文化,约束了基因的自私性,而做出了很多纯粹的利他行为。

在书的结尾,作者更是乐观地总结:我们人类具有足够的力量组反对我们的缔造者。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人类,能够反抗自私的复制因子的暴政。


《自私的基因》是一本没有争议的书吗?


显然也不是。

这是一本非常优秀的科普书,观点在现在看来也足够震撼和新颖。但是新颖观点的科普书并不代表科学上的绝对正确。

学术上正确性的讨论点有例如,进化的基本单元到底是个体还是基因?

更不用说此书发表以来分子生物学方面新的进步对于基因指导进化有了新的认识了。

因而,简单粗暴地认为“生命是基因的奴隶”,不只是情绪上的过分悲观,更是科学上的错误。

基因与命运很像,基因决定了未来得什么病,身体素质,还有能活多久。

基因决定性格,寿命,长相,偏好。

基因(遗传因子)是产生一条多肽链或功能RNA所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基因支持着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储存着生命的种族、血型、孕育、生长、凋亡等过程的全部信息。环境和遗传的互相依赖,演绎着生命的繁衍、细胞分裂和蛋白质合成等重要生理过程。生物体的生、长、衰、病、老、死等一切生命现象都与基因有关。它也是决定生命 健康 的内在因素。因此,基因具有双重属性:物质性(存在方式)和信息性(根本属性)。带有遗传讯息的DNA片段称为基因,其他的DNA序列,有些直接以自身构造发挥作用,有些则参与调控遗传讯息的表现。组成简单生命很少要265到350个基因。(这涉及到了基因工作组的力量,人类的基因工作组与果蝇的基本相似)。

基因决定了一个生命,从内在的一切,所以说龙生龙凤生凤,也是有一点道理的。虽然说后期生活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但是隐藏于内心的,还是来自于基因的性格。

对我们人类来说,基因主要是体现在遗传性方面。对人类的生命来说,基因不是“奴隶主”。因为,在人类的进展 历史 中,生命的实践活动促进了生命由愚昧向文明的进步。同时 ,基因也发生变化。要是基因没有发生变化,人类的生命就不可能像今天一样 健康 长寿。

所以,生命与基因,关系密切。二者相互作用。但是不要把它二者放在对立面去看。生命科学的发展 ,必然带着基因科学的发展。将是人类的福音。

这种形容好像是研究生命科学的惯用语,如果单从基因的角度而言,大致不算错,不过假如拉大时间尺度,拉大到整个自然进程,甚至消除时间概念后,也就是说,假如上升到哲学层面思考,恐怕就不合适了。

所谓消除时间概念,就是说不考虑时间因素,只是在逻辑上进行思考,那么基因和生命都只是一个阶段而已,并没有什么谁主宰谁,谁奴役谁,基因也只是诞生于38亿年前的一种物质,生命体是基因继续进化的结果罢了。

就目前人类所知,所有的质量都是能量的聚合形式,那是不是说,世界都是能量的“奴隶”呢?然而能量的本质又是什么呢?不知道,还能不能继续向前追问下去?也不知道。

科学毕竟只能聚焦于某一个具体方面,所以单从科学角度看问题,总是把世界割裂成各个破碎的部分,行不成世界的整体概念。

能感受和改变世界进化到这一步,说是奴隶真是好笑,要不你去学着当没有基因的无机物,不吃不喝不呼吸,风吹日晒加雨淋。你干吗!

奴隶,通常指 失去人身自由 并 被他人任意驱使 的,为他们做事的人。世界 历史 上,人们因为战争、犯罪、破产等原因成为奴隶,在成为劳动工具的同时也被当成一种有价值的货物进行 赠赐与交易 。奴隶可以通过 逃亡、赎身、立功 等行为重新成为自由人。


看好奴隶的定义。


众所周知,基因是靠生物繁衍来维系的,可能《自私的基因》之类的书,会让人们觉得人活着都是被基因控制驱动的。


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失去人身自由,也有自我意识决定每个行为,不是吗?


我觉得,从“存在即合理”的生存角度来说,基因和各个大物种的存在一样,都是为了传递本族信息,一个是微观层面的延续,人类则是个大分支的延续。


基因本身和人类个体一样,也许都搞不清楚重复这种“复制繁衍”的最终目的。我们都是生存过程的过客。


基因和人类,顶多就是互为共生的关系吧。


如果我们真的是基因的奴隶,那么请问,我们要如何“逃亡、赎身、立功”,才能成为所谓的“自由人”呢?


不存在的。

《我的世界观》第四篇:人类的特殊性


我思故我在

1、人类的特殊性

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与其他动物有很多不一样的,那么人类到底为什么会有这些不一样呢?在很早很早的时候,人类就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认为自己是万物之灵,神选之子,相比于其他动物来说我们有着非常强烈的优越感,人类也一直在探寻着人类能够进化成智慧生物的原因,有人认为是由于人类学会了直立行走,有人认为是由于人类学会了使用工具,还有人认为是由于人类学会了使用语言,哲学里面有种观点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这些都很有道理,但是我却觉得这些解释都太过表象,这些能力对人类而言只是通过漫长时间的生存适应而演化出来的,也就是说这些能力只要有充足的时间都能够产生与增强,这些都不属于那个最最关键性的质变因素,例如理性这种能力,如果去分析这种能力的话,理性实际上代表的就是逻辑能力,而在动物的思维里实际上也是有逻辑的,比如一只羊今天在这里吃草的时候碰到了一头狼,那么除非是其他地方没有草吃了,否则它在第二天时是不会再到这个地方去吃草的,这种简单的逻辑性就是理性。而人类拥有理性是因为人类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会更多的加入逻辑元素,在上一篇里我也阐述过,人类最根本的思维还是由感性来主导的,所以我认为人类的理性元素只是环境适应的产物,只有当我们的感性知道使用逻辑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更有效时,才会适应性的继续用这种方式来解决问题。那么问题来了,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最关键性的质变性因素是什么呢,我认为人类真正进化的东西还是人类的大脑里的一种能力,在某个时期,人类的大脑突然拥有了很强的抽象能力,能够让人类对世界的理解更加的接近于真实,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起点,之后的人类发展就是一种正向循环的演化,因为人类能够更准确的理解这个世界,所以能够拥有更强的适应能力,然后这个特性就被一直循环强化着,并且随着这种强化提升了人类的其他能力,例如人类的控制能力,语言能力,还有理性分析能力。下面我将对人类的这几种能力进行分别讨论。

2、抽象能力

为什么我会认为抽象能力才是最最关键的因素呢,那么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抽象思维能力。

我把抽象能力理解成为总结现象归纳为概念,或者说是寻找事物的特征,寻找一些共性,寻找普遍性的规律,这些都是抽象思维的用处。抽象思维有许多好处,其中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存储与传递信息所需要的成本降低了,对于生物体来说,做任何事情如果能够将生物能量的消耗降到最低那么这一定是最有利的生存因素,我们假设一下如果外部世界的信息不是用抽象思维来存储,而是用形象思维来存储,那么就需要记忆非常多非常多的信息,而且那么多的信息提取出来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这对生物体来说,所需要消耗的能量也是非常大的,而如果用抽象思维来记忆,那么需要记忆的量就会降低,只需要记住一些特点就可以了,其他细枝末节的内容都可以不用去记,而且在提取信息的时侯效率也会更高,一般来说只需要对特征进行联想就可以了。我在第二篇中所写的那些底层思维正是通过抽象思维获得的,目的也是为了能够只用很少的思维角度以及很少的思考内容就能分析出这个无比复杂的世界。所以根据我对抽象思维的定义,动物实际上也是有着抽象思维的,比如条件反射,我认为这就是抽象思维在起作用。那么人类的抽象思维与动物的抽象思维有什么不同呢?我认为人类的抽象思维要比动物的抽象思维要高一个层次,人类能够对一个事物进行多维度的抽象,所以比较容易能够理解事物的矛盾性,举个例子,人类使用火,火这个东西是很怪的,有它的好处,能把食物弄熟,也有它的坏处,变成大火之后不易控制,容易伤着人类自身,人类能够意识到这是一种既有好的一面又有坏的一面的东西,然后学会控制它,只利用它好的一面,避免产生坏的一面,而动物却一般只能从一个维度来看待事物,所以就无法产生这样矛盾并存的思维模式。

我在百度中查到的对于抽象思维的心理学释义: 根据思维的形态,可以把思维分成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其中抽象思维是用词进行判断、推理并得出结论的过程,又叫词的思维或者逻辑思维。抽象思维以词为中介来反映现实,这是思维的最本质特征,也是人的思维和动物心理的根本区别。

对于这个解释我并不认可,这里面有一个概念叫做“ 词为中介来反映现实 ”,但是在人类的语言发展中,有一个很基本的问题,是先有脑中的概念还是先有其对应的语言定义,这一点会在后面讨论语言的时候详细讨论这个问题,我觉得任何一种思维方式都与语言没有必然的依赖关系。举个例子,我们知道动物的牙齿里既有锋利的尖牙也有咀嚼用的磨牙,抽象思维只要求能够在大脑中归纳出来这两种类型牙齿的特点,而并不需要用锋利或者坚固这些个词来去形容,我的大脑只要能够明白这些特点,就能够理解尖牙有利于撕裂食物,而磨牙有利于磨碎食物,那么我就可以利用这些特点来使用相应的事物,语言的形容实际上在这个思维过程里不是必需项,只有当需要传递信息的时候,语言才会有它的意义。

有关想象力,我认为想象力是抽象能力的一种延伸,想象力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带给了人类非常多的东西,比如原始时代产生的宗教,古代的神话,近现代的小说电影,等等,所有的这一切都是通过人类的想象力而产生的,而抽象能力就是想象力的基础,所以抽象能力越强的人想象力也就越好。

3、控制能力

在上一篇文章里我介绍了人类的生物性,目前的人类还是在被这些生物性所影响着,但是相比于其他动物来说,人类有着更强的对自身生物性的控制能力,这种对原始生物性的控制力有时候甚至可以超过原始生物性对人的作用力,比如控制住自身不切实际的欲望,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影响他人,控制住自己的思想与行为能够符合自己的希望,等等。那么人类的这种控制能力又是怎么来的呢?

我认为这种控制能力更多的是物种演化的结果,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没有控制能力的人将无法适应环境,也就无法遗传下去。人类社会是一个群体社会,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由许多个体组成的社会群体中,在这样的群体里,人们需要交流协作,才能够合作完成一些事情,那么就需要一定的规则来统一每个个体间的差异,或者是一种约定好的每个人都能够接受的方式,在这样的规则与守则面前,每个个体都需要去遵守约定才能够保证这个群体系统的运转是正常持续的,而这种遵守需要的就是每个人的控制能力,所以一定的控制能力是在人类社会里生存的必要能力。

控制,这是一个非常广的话题,往大了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对世界的控制能力慢慢增强的历史,我们从学会使用简单的石头工具以及火开始,到了现在我们能够使用核能与电脑等其他工具,我们拥有了越来越强的对自然万物的改造能力,人类建造了无数的建筑,发明了无数的事物,虽然现在的我们还是被束缚在了地球上,但是没有人会怀疑未来的我们将会摆脱这种束缚,迈向宇宙。而往小了说,一个人的一生就是在一直在学习如何控制的过程,我们从小的时候开始学习走路以及控制自己的身体,到长大后学习各种各样的生活技能以及工作技能,这让我们的一生都在学习如何控制自己。而有着更强控制能力的人也能够生存的更好,所以对于人类文明来说,一个文明中的每个个体的自控能力越强,那么这个文明的综合实力也就会越强,因为控制能力一般都是由内及外的,越是能够从内部控制好自己的人,越是能够向外控制好更多的东西。

当然,控制也是有着它的复杂性的,因为事物有着各种各样的维度,在有些时候,控制一件事可能与另一件事是有矛盾的,举个例子,我想要控制自己好好工作,又想要控制自己的身体保持健康,一般情况下,这种要求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如果这段时间特别忙需要天天加班的话,那么在这两方面都想要控制好就会变得有些困难了,人类是生活在一个系统的环境下的,需要控制与考虑的因素是非常的多的,有些时候还会有矛盾与取舍的地方,所以,这就需要一种综合思考与控制的能力。

下面来谈谈控制对人心理的影响,我们在现实中可能会遇到这样的两种人,一种是控制欲很强的人,这种人会控制别人都按照他的想法来做事,另一种是反过来的,被控制欲望很强的人,这种人就没有自己的一点想法,只能够按照他人的要求来做事。当然这两种都是比较极端的例子,在大部分情况下,每个人都有一些控制欲,也有一些被控制欲,人们对于自己的事还是更习惯于自己来控制,而不习惯于被他人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自己的事被控制的过多,容易产生束缚压抑的心理,同时还伴有很大的压力,所以,这样的控制最好不要走向过度与极端。控制欲比较强的人有一种心理是不能够承受由失控所带来的不安全感,失控,这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失控是由于控制能力不足所导致的,失控了之后就会产生新的问题,比如失控后如何补救才能够返回到失控前的状态,还有如何在失控的情况下控制住失控的规模,不让这个失控的情况无限扩大,这是在失控情况下的一个新的控制问题。控制的反面就是失控,所以往往可以通过分析失控的原因来强化控制能力,但在现实中分析原因却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失控的事情,比如我们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了,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了,不能控制自己的想法了,这时候去寻找失控的原因就很困难,比如一直在打喷嚏,为什么,不清楚,可能是受凉了,也可能是花粉过敏。

这里的控制能力,我只是从广义上来定义的,但是具体来说人类的控制能力是指什么,我也没有办法给出什么科学的定义,据说现在的脑科学领域里发现了大脑里有一块区域是专门给人的自控力用的,通过冥想或者其他锻炼方式可以让这种能力变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查相关的资料。

4、信息能力

表面上来看,人类与其他动物最明显的两个区别,一个是人类会使用工具,另一个就是人类能够使用语言,使用工具是上一节中所说的控制能力,而这一节中我们就来聊聊人类的语言能力,人类的语言能力确实非常的特殊,它改变了很多人类发展的逻辑,其中最大的改变就在于信息能力的改变,人类是这个星球上唯一一种能够通过基因以外的方式来传递对自身有利信息的生物体,虽然人类目前还没有遇到过其他种类的智慧生物,但是我觉的如果真有其他种类的智慧生物存在的话,那么这种智慧生物一定有除了基因以外来传递对自身有利信息的其他方式(除非这种生物并不是以基因的方式来传递生物信息的,比如变形金刚这种非碳基生命),因为这里面有一个信息传递的效率问题,如果只是通过基因来传递有利的信息,这种传递方式的效率太过低下,生物需要花费大量的繁衍时间才能够找到最适合当前环境的基因,而当环境变化后又需要再次花费大量的繁衍时间才能够重新适应,这种低效率的适应能力显然是无法产生智慧的,而如果这种生物能够通过另一种方式来传递对自身有利的信息时,那么进化的速度就会变快,这样当然也更能够适应这个变化的世界。人类的语言能力正是这样的一种能力,这里需要先提一下,信息传递并不是只有语言一种方式,其他的比如演示一遍然后别人学这样的形象信息也是另一种类型的信息传递方式,现代社会,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能够很方便的通过影像来传递信息,这对人类来说实际上是一种更直观更有效率的信息传递方式,只是因为语言这种信息传递的方式在人类世界中使用的最久远也最广泛,所以下面我会重点对人类的语言能力做一些分析。

人类的语言可以被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语音语言,就是听和说,另一种是文字语言,就是读和写。这两种语言类型对人类的能力要求实际上是不太一样的,并且人类对这两种类型的语言能力也不一样,一般来说,我们的语音语言能力相比于文字语言能力要好很多,这是因为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我们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使用语音语言能力,文字只是在这最近的几千年内才被发明出来,而且大多数的古人都是没有机会接触到文字的,所以在能力的使用上,语音语言能力才是一种更为必要的能力,比如有些人虽然不认识字但是能够说很多话,并且也能够通过听别人的话来理解他人的意思,再比如很多人相比于看书更喜欢听书,这都是由于这两种能力在人类的身上不平衡所导致的。

说完了类型,再来看看特点,我觉得语言的最大用处就是整理思维,人的思维是非常复杂的,而且是一个非常散乱的系统,所以想要整理好思维,并且能够方便记忆,语言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它能够帮助人类将信息具现化出来,虽然说语言只是信息的一个载体,但是目前来看这个载体还是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暂时还无法用其他东西来替代。

这个世界上有着非常多的语言,即使是同一种语言还可能有着非常多的方言,所以这对人类的交流产生了非常大的障碍,而且我觉得不同的语言会对思维有着不同的影响,也就是说不仅仅是人类在使用着语言,语言也是在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的,因为在不同的语言里有着不同的词汇与语法,这些不同的概念定义以及事物逻辑可能会使人脑产生不同的思维结构,从而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这样来看,如果要翻译语言的话,那么很可能就会在转换的过程中发生丢失或者曲解原有信息的情况,这对交流是非常不利的,此外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可能会产生在不同语言下的不同思维方式所带来的相互理解上的困难,这种情况就会产生很多的争端,而且很难去解决,因为相互理解不了。当然因为不同的语言产生了不同类型的文明,这点对于维持文明的多样性还是非常有利的。

除了语言方式以外,人类还有很多其他传递信息的方式,但所有的这些方式都有着它们的局限性,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传递信息的最好方式当然是对信息进行直接的复制传递,这样对传递方以及接收方来说,不会有信息不一致的情况,但是由于人类生物物理上的限制,我们目前还做不到用这样的方式来信息传递,我们还无法将想法从一个人的大脑直接复制到另一个人的大脑里,所以我们必须要通过一种中介物来放置我们想要传递的信息,所以在这个传递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很多问题,传递的过程可以简单分为下面这三步:

第一步将脑中信息转变成物理信息,物理信息一般指的是语音文字信息或者图形信息

第二步物理信息的传递

第三步是将物理信息再变成脑中信息

这三步中,每一步都可能会出问题,在第一步中,人大脑中的信息如何与物理信息保证一致性,将脑中的信息准确的变成文字信息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举个例子,我在路上走着,突然闻到了一阵香味,我的脑子里已经对这个香味做出反应了,但是这时我的脑海中并没有语言的反映,后来当我回想的时候,我会感觉这是一种花香,不是食物的香,是什么花的香就不知道了,语言在这时就没有办法将我脑中信息准确的反应出来,在我的思维概念里,没有可以对比的描述对象,所以无法用语言的方式将脑中的内容准确的表达出来。我在写这些文章的时候也同样能很明显的感觉到这一点,很多时候我写出来的东西并不是我想要表达的东西,但是我又不知道该如何才能准确的表述,这一方面是我本身的语言能力就比较差,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将脑中的信息全部准确的转化为语言信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第二步中的问题相对好解决一些,物理信息传递过程只要控制住,一般不会出现啥问题,但有时候在这一步也会出些问题,比如电话信号不好,信息传递就会丢失信息。第三步就更为复杂了,这个步骤会经过两层过滤,第一层是信息过滤,比如人眼会对物理信息进行过滤,举个例子,原本物理的信息量是100,通过人眼进入大脑中的只有70的信息量,之后人的大脑中又对信息进行过滤,最后有40的信息被大脑理解,这已经算是不错的情况了。信息传递的最大问题在于,信息传递的双方,有多少没有呈现出来的信息是不同的,很多信息我可能会默认为他人是知道的,所以我就不会用文字写出来,但是实际上他人是不知道,或者他人知道的信息其实与我知道的信息是有巨大差别的,这样一来,两者对于同一信息的基础认识就有了问题,理解产生的差别就可能会非常大,这也是现实中经常会遇到的情况。

在人类的演化过程中,抽象能力与信息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在同时发展,同时进步,人类通过语言来了解世界,通过语言来解释世界,通过语言来传递世界。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大脑能够理解这些语言,所以最后再强调一下,人类的这颗大脑才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大不同,有了这颗大脑,只要有充足的时间,什么样的语言都能够给发明出来。

PS:有关题词,人类有其特殊的地方,上面我一直没有提到过只有人类会思考这样一个很特殊的特点,因为我认为这个特点是在人类拥有各种能力之后一个必然结果,所以只有我们才会去怀疑自身是不是存在的,在我小的时候,我会去想:“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我,那么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的?”然后又会去思索“为什么我会是我,为什么我不是其他人”,这些问题带来的更多是一种情绪上的困惑,或者是一种茫然的无措。后来我思考了很多,发现"我是否存在”这类问题实际上是无法回答的,也就是说没有标准的答案,既证明不了我是存在的,也证明不了我是不存在的,这个问题还会给人以虚无感,所以我喜欢用“我思故我在”这句话来对抗这个问题,虽然“我思故我在”像是一种诡辩式的回答,但从情绪的角度来看,这句话更像是一种宣言,它是在打碎那种莫名其妙的虚无感,因为这种虚无感才是更加没必要存在的东西,所以这句话在我心中的解释是,只要我一直还在思考,那么我的存在与否实际上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本文标题: 怎样看待某科幻小说中:人是基因的工具的观点,以及人为了永生,可能要放弃生殖等能力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gushi/25536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讲一个关于我的故事一觉醒过来发现自己成了小寡妇,还有一个娃要带,你会怎么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