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贲的《镜》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发布时间: 2022-06-06 21:00:5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故事 点击: 106

谁知到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元曲四大家...

白贲的《镜》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谁知到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 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元曲四大家与元曲四大悲剧和四大爱情剧的作者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元曲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还有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元曲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还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四大南戏是:荆、刘、拜、杀:《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不是关汉卿写的)和《杀狗记》。
关汉卿是元代杂剧作家。号已斋(一作一斋)。大都(今北京市)人。亦说祁州(在今河北)、解州(在今山西)人。约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时,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珠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关汉卿生平事迹不详,根据零碎的资料来看,他是金末元初人,活跃于约1210年至约1300年(元成宗大德)间。主要在大都(今北京)附近活动,也曾到过汴梁、临安(今杭州)等地。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一生写了60多种,今存18种,最著名的有《窦娥冤》;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
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一颗捶不扁、炒不爆、砸不碎、煮不透响当当一颗铜豌豆”的形象也广为人称。水星上有一座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
马致远(1250年?-1323年?),字东篱,中国元代初期杂剧作家,大都(今北京)人。作品以反映退隐山林的田园题材为多,风格兼有豪放、清逸的特点。有描述王昭君传说的《汉宫秋》以及《任风子》等。《汉宫秋》被后人称做元曲的最佳杰作。作品收入《东篱乐府》。
与关汉卿,白仁甫,郑光祖等人并称元曲四大家。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卒年不详。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生平甚无记载,只知他“为人方直”,不善与人交往,一生写过18种杂剧,其中《倩女离魂》(全名《迷青琐倩女离魂》)著名。伶人称他为郑老先生,死后由伶人火葬于杭州灵隐寺。除杂剧外,郑光祖写曲词,有小令六首,套数二曲流传。
据文学戏剧界的学者考证,郑光祖一生写过18种杂剧剧本,全部保留至今的,有《迷青琐倩女离魂》、《刍梅香骗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辅成王周公摄政》、《虎牢关三战吕布》等。
从这些保留的剧目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剧目主要两个主题,一个是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另一个是历史题材故事。这说明,在选择主题方面,他不像关汉卿敢于面对现实,揭露现实,他的剧目主题离现实较远。他写剧本,大多是艺术的需要,而不是政治的需要。
以描写青年男女爱情故事为主题的剧本中,《迷青琐倩女离魂》是他的代表作。剧本以唐朝陈玄佑的《离魂记》小说为素材,其大致情节是:秀才王文举与倩女指腹为婚,王文举不幸父母早亡,倩女之母遂有悔约的打算,借口只有王文举得了进士之后才能成婚,想赖掉这门婚事。不料倩女却十分忠实于爱情,就在王文举赴京应试,与倩女柳亭相别之后,由于思念王文举,倩女的魂魄便离了原身,追随王文举一起奔赴京城。而王文举却不知是倩女的魂魄与他在一起,还以为倩女本人同他一起赴京。因此,当他状元及第三年后,准备从京城启程赴官,顺便打道去探望岳母,便先修书一封告知倩女的父母,王文举偕同倩女魂魄来到了倩女身边,魂魄与身体又合一,一对恩爱夫妻得到团圆。
全剧集中刻画了倩女追求婚姻自主,忠贞于爱情的形象和性格。在婚姻上,决不轻易任人摆布。当她的母亲想要悔约,要她与王文举兄妹相称时,她便一眼看穿了母亲的用意,表示了坚决的反对。当倩女的魂魄离开真身,追随王文举一起赴京路上,王文举以为倩女本人奔来,先是说怕倩女的母亲知道,劝她回去,情女果敢地说:“他若是赶上咱,待怎样?常言道,做着不怕!”王文举劝阻行不通,使用礼教来教训她,说什么“聘则为妻,奔则为妾”,说她“私自赶来,有玷风化”。倩女更坚定地说:“你振色怒增加,我凝睇不归家。我本真情,非为相谑,已主定心猿意马”。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鄙视。
郑光祖在《倩女离魂》一剧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感情真挚热烈的少女形象,因而使这一剧堪与《西厢记》相媲美。也正由于此,使郑光祖“名香天下,声振闺阁”。郑光祖的历史剧,似乎不及他的爱情剧引人入胜,但是,他在描写人物内心活动方面,还是独具一格。
《王荣登楼》虽然在剧情、结构方面无甚可取,但词曲工丽,对人物心境的描写却颇具匠心。明人何良俊认为郑光祖元曲,当在关汉卿、马致远、白朴之上,他说;“王粲登楼第二折,摹写羁怀壮志,语多慷慨,而气亦爽烈,至后《尧民歌》,《十二月》,托物寓意,尤为妙绝。岂作脂弄粉语者,可得窥其堂庑哉”。刘大杰也说,这些曲词,“表现出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愤慨,情感的真挚,意象的高远,语言的俊朗,能与人物当时的心境相映衬。”
郑光祖一生从事于杂剧的创作,把他的全部天才贡献于这一民间艺术,在当时的艺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伶人都尊称他为郑老先生,他的作品通过众多伶人的传播,在民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与苏杭一带的伶人有着紧密的联系,他死后,就是由伶火火葬于杭州的灵隐寺中的。
除了杂剧外,郑光祖还写过一些曲词,留至今日的,有小令六首,套数二曲。这些散曲的内容,包括对陶渊明的歌颂,即景抒怀,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江南荷塘山色的描绘。无论写景抒情,都是清新流畅,婉转妩媚,在文学艺术的研究上有很高的价值。
同许多伟大的艺术家一样,尽管他们的作品数世纪来为人传诵,但他们本人的身世却鲜为人知。郑光祖也是这样,他默默地在艺术园地耕耘,把他的艺术成果奉献给民众,而又默默地离开了这个人世。
马致远生于1250年,约卒于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马致远以字行于世,名不祥。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曾任江浙行省务官。
马致远着有杂剧十六种,存世的有《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梁梦》、《西华山陈抟高卧》七种。马致远的散曲作品也负盛名,现存辑本《东篱乐府》一卷,收入小令104首,套数17套。其杂剧内容以神化道士为主,剧本全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元末明初贾仲明在诗中说:“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姓名香贯满梨园”。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世,此后行踪不详。祖籍(阝奥)州(今山西河曲县),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
白朴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白华为金宣宗三年(1215年)进士,官至枢密院判;仲父白贲为金章宗泰和间进士,曾做过县令,叔父早卒,却有诗名。白家与元好问父子为世交,过从甚密。两家子弟,常以诗文相往来。
白朴出身于这样的家庭,本应优游闲适,读书问学,以便将来博取功名。然而,他的幼年却偏偏遭逢兵荒马乱的岁月,他只得同家人在惊恐惶惑中苦熬光阴。他出生后不久,金朝的南京汴梁已在蒙古军的包围之下,位居中枢的白华,整日为金朝的存亡而奔忙,无暇顾及妻儿家室。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蒙古军树炮攻城,哀宗决计弃城北走归德,白华只得留家人于汴京,只身随哀宗渡河而上。次年三月,汴京城破,蒙古军纵兵大掠,城内士庶残遭杀戮,财富遭到空前洗劫。战争中,白朴母子相失,幸好当时元好问也在城中,才把他和他的姐姐收留起来,在乱兵和饥荒中救了他的性命。四月底,元好问携带白朴姐弟渡河北上,流寓聊城,后寄居于冠氏(今山东冠县)县令赵天锡幕府。元好问虽也是亡国奔命之臣,生活至为艰辛,但他视白朴姊弟犹如亲生,关怀备至。白朴为瘟疫所袭,生命垂危,元好问昼夜将他抱在怀中,竟于得疫后第六日出汗而愈。白朴聪明颖悟,从小喜好读书,元好问对他悉心培养,教他读书问学之经,处世为人之理,使他幼年时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白朴的父亲白华于金朝灭亡后先投南宋,做了均州提鲁。然不久,南宋均州守将也投降元朝,白华遂北投元朝。蒙古太宗九年(1237年),白朴12岁时,白华偕金朝一些亡命大臣来到真定,依附在世守真定的蒙古将领史天泽门下。同年秋,元好问由冠氏返太原,路经真定,遂将白朴姊弟送归白华,使失散数年的父子得以团聚。父子相见,白华感到极大的快慰,他有一首《满庭芳·示列子新》词,表述当时的心情:“光禄他台,将军楼阁,十年一梦中间。短衣匹马,重见镇州山。内翰当年醉墨,纱笼支高阔依然。今何日,灯前儿女,飘荡喜生还”。他也十分感激元好问代为抚育儿女之恩,曾有诗谢之曰:“顾我真成丧家犬,赖君曾护落窠儿。”
随着北方的安定,白朴父子也就在真定定居下来。从此,他按照父亲的要求,写作诗赋,学习科场考试的课业。他对律赋之学颇为上进,很快即以能诗善赋而知名。其时,元好问为修撰金朝历史书籍,也常出入大都,从而往来于真定,关心着他的学业,每至其家,都要指导他治学门径,曾有诗夸赞白朴说:“元白通家旧,诸郎独汝贤。”勉励他刻苦用功,成就一番事业。然而,蒙古统治者的残暴掠夺,使白朴心灵上的伤痕难以平复,他对蒙古统治者充满了厌恶的情绪,兵荒马乱中母子相失,使他常有山川满目之叹,更感到为统治者效劳的可悲。因此,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而以亡国遗民自适,以词赋为专门之业,用歌声宣泄自己胸中的郁积。
随着年岁的增长,社会阅历的扩大,白朴的学问更见长进。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白朴36岁。这年四月,元世祖命各路宣抚使举文学才识可以从考者,以听擢用,时以河南路宣抚使入中枢的史天泽推荐白朴出仕,被他谢绝了。他既拂逆史天泽荐辟之意,自觉不便在真定久留,便于这年弃家南游,更以此表示他遁世消沉,永绝仕宦之途的决心。然而,眷妻恋子的情肠终不能割断,他也经常为自己矛盾的心情所煎逼,感到十分痛楚。
尽管如此,他还是要远离那车马红尘之地。他先到汉口,再入九江,41岁时曾北返真定,路经汴京。此后,再度南下,往来于九江与洞庭之间,到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在金陵定居下来。这前后,可能因为他的真定原配去世,他曾为妻丧而回到过真定,逢着这个机会,又有人建议他去朝中做官,却被他谢绝了。此后不久,他即返金陵。从此,主要在江南的杭州、扬州一带游历,直到81岁时,还重游扬州。而后,他的行踪就无从寻觅了。
白朴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之间,但他却并不可能真正遁迹世外,对现实熟视无睹。加之,他的足迹所至,恰恰是曾经繁华一时,而今被兵火洗劫变为的荒凉境地。前后景象的对比,更激起他对蒙古统治者的怨恨。他以诗词来宣泄这种怨恨,控诉蒙古统治者的罪恶行径。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白朴游至九江,再入巴陵。九江昔日的繁华,却被一扫而光,留在他眼底的是萧条冷落,他不禁无限伤感地叹息道:“纂罢不知人换世,兵余独见川流血,叹昔时歌舞岳阳楼,繁华歇”。至于金陵怀古,杭城“临平六朝禾黍、南宋池苑诸作,”处处抒发遗民的心情,“伤时纪乱,尽见于字里行间。”其感物伤情从笔下款款道出。
白朴毕竟是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尽管他为江山异代,田园荒芜而感伤、而悲戚,但他更多地是为自己一生九患的身世伤怀。一部《天籁集》,可以说处处倾诉着他对怆凉人生的感慨。他除了用词曲表达他的意志情怀外,还写下了不少杂剧,为元代杂剧的繁荣贡献了自己的才华
关汉卿,号己斋叟。其代表作为《窦娥冤》
白朴,字太素,号兰谷。其代表作为《墙头马上》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其代表作为《汉宫秋》
郑光祖,字德辉。其代表作为《倩女离魂》
关汉卿,据《录鬼簿》记载,曾为太医院尹。所以田汉剧作《关汉卿》中他对珠帘绣说,如果算读书人,我地位在你之下(“八倡九儒”),算太医,我地位在你之上(“七匠八倡”,医生算匠人)。马致远曾经做过官,可能是县官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元曲四大家与元曲四大悲剧和四大爱情剧的作者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元曲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还有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元曲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还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四大南戏是:荆、刘、拜、杀:《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不是关汉卿写的)和《杀狗记》。
关汉卿是元代杂剧作家。号已斋(一作一斋)。大都(今北京市)人。亦说祁州(在今河北)、解州(在今山西)人。约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时,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珠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关汉卿生平事迹不详,根据零碎的资料来看,他是金末元初人,活跃于约1210年至约1300年(元成宗大德)间。主要在大都(今北京)附近活动,也曾到过汴梁、临安(今杭州)等地。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一生写了60多种,今存18种,最著名的有《窦娥冤》;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
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一颗捶不扁、炒不爆、砸不碎、煮不透响当当一颗铜豌豆”的形象也广为人称。水星上有一座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
马致远(1250年?-1323年?),字东篱,中国元代初期杂剧作家,大都(今北京)人。作品以反映退隐山林的田园题材为多,风格兼有豪放、清逸的特点。有描述王昭君传说的《汉宫秋》以及《任风子》等。《汉宫秋》被后人称做元曲的最佳杰作。作品收入《东篱乐府》。
与关汉卿,白仁甫,郑光祖等人并称元曲四大家。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卒年不详。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生平甚无记载,只知他“为人方直”,不善与人交往,一生写过18种杂剧,其中《倩女离魂》(全名《迷青琐倩女离魂》)著名。伶人称他为郑老先生,死后由伶人火葬于杭州灵隐寺。除杂剧外,郑光祖写曲词,有小令六首,套数二曲流传。
据文学戏剧界的学者考证,郑光祖一生写过18种杂剧剧本,全部保留至今的,有《迷青琐倩女离魂》、《刍梅香骗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辅成王周公摄政》、《虎牢关三战吕布》等。
从这些保留的剧目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剧目主要两个主题,一个是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另一个是历史题材故事。这说明,在选择主题方面,他不像关汉卿敢于面对现实,揭露现实,他的剧目主题离现实较远。他写剧本,大多是艺术的需要,而不是政治的需要。
以描写青年男女爱情故事为主题的剧本中,《迷青琐倩女离魂》是他的代表作。剧本以唐朝陈玄佑的《离魂记》小说为素材,其大致情节是:秀才王文举与倩女指腹为婚,王文举不幸父母早亡,倩女之母遂有悔约的打算,借口只有王文举得了进士之后才能成婚,想赖掉这门婚事。不料倩女却十分忠实于爱情,就在王文举赴京应试,与倩女柳亭相别之后,由于思念王文举,倩女的魂魄便离了原身,追随王文举一起奔赴京城。而王文举却不知是倩女的魂魄与他在一起,还以为倩女本人同他一起赴京。因此,当他状元及第三年后,准备从京城启程赴官,顺便打道去探望岳母,便先修书一封告知倩女的父母,王文举偕同倩女魂魄来到了倩女身边,魂魄与身体又合一,一对恩爱夫妻得到团圆。
全剧集中刻画了倩女追求婚姻自主,忠贞于爱情的形象和性格。在婚姻上,决不轻易任人摆布。当她的母亲想要悔约,要她与王文举兄妹相称时,她便一眼看穿了母亲的用意,表示了坚决的反对。当倩女的魂魄离开真身,追随王文举一起赴京路上,王文举以为倩女本人奔来,先是说怕倩女的母亲知道,劝她回去,情女果敢地说:“他若是赶上咱,待怎样?常言道,做着不怕!”王文举劝阻行不通,使用礼教来教训她,说什么“聘则为妻,奔则为妾”,说她“私自赶来,有玷风化”。倩女更坚定地说:“你振色怒增加,我凝睇不归家。我本真情,非为相谑,已主定心猿意马”。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鄙视。
郑光祖在《倩女离魂》一剧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感情真挚热烈的少女形象,因而使这一剧堪与《西厢记》相媲美。也正由于此,使郑光祖“名香天下,声振闺阁”。郑光祖的历史剧,似乎不及他的爱情剧引人入胜,但是,他在描写人物内心活动方面,还是独具一格。
《王荣登楼》虽然在剧情、结构方面无甚可取,但词曲工丽,对人物心境的描写却颇具匠心。明人何良俊认为郑光祖元曲,当在关汉卿、马致远、白朴之上,他说;“王粲登楼第二折,摹写羁怀壮志,语多慷慨,而气亦爽烈,至后《尧民歌》,《十二月》,托物寓意,尤为妙绝。岂作脂弄粉语者,可得窥其堂庑哉”。刘大杰也说,这些曲词,“表现出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愤慨,情感的真挚,意象的高远,语言的俊朗,能与人物当时的心境相映衬。”
郑光祖一生从事于杂剧的创作,把他的全部天才贡献于这一民间艺术,在当时的艺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伶人都尊称他为郑老先生,他的作品通过众多伶人的传播,在民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与苏杭一带的伶人有着紧密的联系,他死后,就是由伶火火葬于杭州的灵隐寺中的。
除了杂剧外,郑光祖还写过一些曲词,留至今日的,有小令六首,套数二曲。这些散曲的内容,包括对陶渊明的歌颂,即景抒怀,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江南荷塘山色的描绘。无论写景抒情,都是清新流畅,婉转妩媚,在文学艺术的研究上有很高的价值。
同许多伟大的艺术家一样,尽管他们的作品数世纪来为人传诵,但他们本人的身世却鲜为人知。郑光祖也是这样,他默默地在艺术园地耕耘,把他的艺术成果奉献给民众,而又默默地离开了这个人世。
马致远生于1250年,约卒于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马致远以字行于世,名不祥。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曾任江浙行省务官。
马致远着有杂剧十六种,存世的有《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梁梦》、《西华山陈抟高卧》七种。马致远的散曲作品也负盛名,现存辑本《东篱乐府》一卷,收入小令104首,套数17套。其杂剧内容以神化道士为主,剧本全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元末明初贾仲明在诗中说:“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姓名香贯满梨园”。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世,此后行踪不详。祖籍(阝奥)州(今山西河曲县),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
白朴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白华为金宣宗三年(1215年)进士,官至枢密院判;仲父白贲为金章宗泰和间进士,曾做过县令,叔父早卒,却有诗名。白家与元好问父子为世交,过从甚密。两家子弟,常以诗文相往来。
白朴出身于这样的家庭,本应优游闲适,读书问学,以便将来博取功名。然而,他的幼年却偏偏遭逢兵荒马乱的岁月,他只得同家人在惊恐惶惑中苦熬光阴。他出生后不久,金朝的南京汴梁已在蒙古军的包围之下,位居中枢的白华,整日为金朝的存亡而奔忙,无暇顾及妻儿家室。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蒙古军树炮攻城,哀宗决计弃城北走归德,白华只得留家人于汴京,只身随哀宗渡河而上。次年三月,汴京城破,蒙古军纵兵大掠,城内士庶残遭杀戮,财富遭到空前洗劫。战争中,白朴母子相失,幸好当时元好问也在城中,才把他和他的姐姐收留起来,在乱兵和饥荒中救了他的性命。四月底,元好问携带白朴姐弟渡河北上,流寓聊城,后寄居于冠氏(今山东冠县)县令赵天锡幕府。元好问虽也是亡国奔命之臣,生活至为艰辛,但他视白朴姊弟犹如亲生,关怀备至。白朴为瘟疫所袭,生命垂危,元好问昼夜将他抱在怀中,竟于得疫后第六日出汗而愈。白朴聪明颖悟,从小喜好读书,元好问对他悉心培养,教他读书问学之经,处世为人之理,使他幼年时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白朴的父亲白华于金朝灭亡后先投南宋,做了均州提鲁。然不久,南宋均州守将也投降元朝,白华遂北投元朝。蒙古太宗九年(1237年),白朴12岁时,白华偕金朝一些亡命大臣来到真定,依附在世守真定的蒙古将领史天泽门下。同年秋,元好问由冠氏返太原,路经真定,遂将白朴姊弟送归白华,使失散数年的父子得以团聚。父子相见,白华感到极大的快慰,他有一首《满庭芳·示列子新》词,表述当时的心情:“光禄他台,将军楼阁,十年一梦中间。短衣匹马,重见镇州山。内翰当年醉墨,纱笼支高阔依然。今何日,灯前儿女,飘荡喜生还”。他也十分感激元好问代为抚育儿女之恩,曾有诗谢之曰:“顾我真成丧家犬,赖君曾护落窠儿。”
随着北方的安定,白朴父子也就在真定定居下来。从此,他按照父亲的要求,写作诗赋,学习科场考试的课业。他对律赋之学颇为上进,很快即以能诗善赋而知名。其时,元好问为修撰金朝历史书籍,也常出入大都,从而往来于真定,关心着他的学业,每至其家,都要指导他治学门径,曾有诗夸赞白朴说:“元白通家旧,诸郎独汝贤。”勉励他刻苦用功,成就一番事业。然而,蒙古统治者的残暴掠夺,使白朴心灵上的伤痕难以平复,他对蒙古统治者充满了厌恶的情绪,兵荒马乱中母子相失,使他常有山川满目之叹,更感到为统治者效劳的可悲。因此,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而以亡国遗民自适,以词赋为专门之业,用歌声宣泄自己胸中的郁积。
随着年岁的增长,社会阅历的扩大,白朴的学问更见长进。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白朴36岁。这年四月,元世祖命各路宣抚使举文学才识可以从考者,以听擢用,时以河南路宣抚使入中枢的史天泽推荐白朴出仕,被他谢绝了。他既拂逆史天泽荐辟之意,自觉不便在真定久留,便于这年弃家南游,更以此表示他遁世消沉,永绝仕宦之途的决心。然而,眷妻恋子的情肠终不能割断,他也经常为自己矛盾的心情所煎逼,感到十分痛楚。
尽管如此,他还是要远离那车马红尘之地。他先到汉口,再入九江,41岁时曾北返真定,路经汴京。此后,再度南下,往来于九江与洞庭之间,到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在金陵定居下来。这前后,可能因为他的真定原配去世,他曾为妻丧而回到过真定,逢着这个机会,又有人建议他去朝中做官,却被他谢绝了。此后不久,他即返金陵。从此,主要在江南的杭州、扬州一带游历,直到81岁时,还重游扬州。而后,他的行踪就无从寻觅了。
白朴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之间,但他却并不可能真正遁迹世外,对现实熟视无睹。加之,他的足迹所至,恰恰是曾经繁华一时,而今被兵火洗劫变为的荒凉境地。前后景象的对比,更激起他对蒙古统治者的怨恨。他以诗词来宣泄这种怨恨,控诉蒙古统治者的罪恶行径。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白朴游至九江,再入巴陵。九江昔日的繁华,却被一扫而光,留在他眼底的是萧条冷落,他不禁无限伤感地叹息道:“纂罢不知人换世,兵余独见川流血,叹昔时歌舞岳阳楼,繁华歇”。至于金陵怀古,杭城“临平六朝禾黍、南宋池苑诸作,”处处抒发遗民的心情,“伤时纪乱,尽见于字里行间。”其感物伤情从笔下款款道出。
白朴毕竟是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尽管他为江山异代,田园荒芜而感伤、而悲戚,但他更多地是为自己一生九患的身世伤怀。一部《天籁集》,可以说处处倾诉着他对怆凉人生的感慨。他除了用词曲表达他的意志情怀外,还写下了不少杂剧,为元代杂剧的繁荣贡献了自己的才华
关汉卿,号己斋叟。其代表作为《窦娥冤》
白朴,字太素,号兰谷。其代表作为《墙头马上》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其代表作为《汉宫秋》
郑光祖,字德辉。其代表作为《倩女离魂》
关汉卿,据《录鬼簿》记载,曾为太医院尹。所以田汉剧作《关汉卿》中他对珠帘绣说,如果算读书人,我地位在你之下(“八倡九儒”),算太医,我地位在你之上(“七匠八倡”,医生算匠人)。马致远曾经做过官,可能是县官。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元曲四大家与元曲四大悲剧和四大爱情剧的作者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元曲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还有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元曲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还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四大南戏是:荆、刘、拜、杀:《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不是关汉卿写的)和《杀狗记》。
关汉卿是元代杂剧作家。号已斋(一作一斋)。大都(今北京市)人。亦说祁州(在今河北)、解州(在今山西)人。约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时,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珠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关汉卿生平事迹不详,根据零碎的资料来看,他是金末元初人,活跃于约1210年至约1300年(元成宗大德)间。主要在大都(今北京)附近活动,也曾到过汴梁、临安(今杭州)等地。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一生写了60多种,今存18种,最著名的有《窦娥冤》;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
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一颗捶不扁、炒不爆、砸不碎、煮不透响当当一颗铜豌豆”的形象也广为人称。水星上有一座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
马致远(1250年?-1323年?),字东篱,中国元代初期杂剧作家,大都(今北京)人。作品以反映退隐山林的田园题材为多,风格兼有豪放、清逸的特点。有描述王昭君传说的《汉宫秋》以及《任风子》等。《汉宫秋》被后人称做元曲的最佳杰作。作品收入《东篱乐府》。
与关汉卿,白仁甫,郑光祖等人并称元曲四大家。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卒年不详。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生平甚无记载,只知他“为人方直”,不善与人交往,一生写过18种杂剧,其中《倩女离魂》(全名《迷青琐倩女离魂》)著名。伶人称他为郑老先生,死后由伶人火葬于杭州灵隐寺。除杂剧外,郑光祖写曲词,有小令六首,套数二曲流传。
据文学戏剧界的学者考证,郑光祖一生写过18种杂剧剧本,全部保留至今的,有《迷青琐倩女离魂》、《刍梅香骗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辅成王周公摄政》、《虎牢关三战吕布》等。
从这些保留的剧目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剧目主要两个主题,一个是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另一个是历史题材故事。这说明,在选择主题方面,他不像关汉卿敢于面对现实,揭露现实,他的剧目主题离现实较远。他写剧本,大多是艺术的需要,而不是政治的需要。
以描写青年男女爱情故事为主题的剧本中,《迷青琐倩女离魂》是他的代表作。剧本以唐朝陈玄佑的《离魂记》小说为素材,其大致情节是:秀才王文举与倩女指腹为婚,王文举不幸父母早亡,倩女之母遂有悔约的打算,借口只有王文举得了进士之后才能成婚,想赖掉这门婚事。不料倩女却十分忠实于爱情,就在王文举赴京应试,与倩女柳亭相别之后,由于思念王文举,倩女的魂魄便离了原身,追随王文举一起奔赴京城。而王文举却不知是倩女的魂魄与他在一起,还以为倩女本人同他一起赴京。因此,当他状元及第三年后,准备从京城启程赴官,顺便打道去探望岳母,便先修书一封告知倩女的父母,王文举偕同倩女魂魄来到了倩女身边,魂魄与身体又合一,一对恩爱夫妻得到团圆。
全剧集中刻画了倩女追求婚姻自主,忠贞于爱情的形象和性格。在婚姻上,决不轻易任人摆布。当她的母亲想要悔约,要她与王文举兄妹相称时,她便一眼看穿了母亲的用意,表示了坚决的反对。当倩女的魂魄离开真身,追随王文举一起赴京路上,王文举以为倩女本人奔来,先是说怕倩女的母亲知道,劝她回去,情女果敢地说:“他若是赶上咱,待怎样?常言道,做着不怕!”王文举劝阻行不通,使用礼教来教训她,说什么“聘则为妻,奔则为妾”,说她“私自赶来,有玷风化”。倩女更坚定地说:“你振色怒增加,我凝睇不归家。我本真情,非为相谑,已主定心猿意马”。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鄙视。
郑光祖在《倩女离魂》一剧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感情真挚热烈的少女形象,因而使这一剧堪与《西厢记》相媲美。也正由于此,使郑光祖“名香天下,声振闺阁”。郑光祖的历史剧,似乎不及他的爱情剧引人入胜,但是,他在描写人物内心活动方面,还是独具一格。
《王荣登楼》虽然在剧情、结构方面无甚可取,但词曲工丽,对人物心境的描写却颇具匠心。明人何良俊认为郑光祖元曲,当在关汉卿、马致远、白朴之上,他说;“王粲登楼第二折,摹写羁怀壮志,语多慷慨,而气亦爽烈,至后《尧民歌》,《十二月》,托物寓意,尤为妙绝。岂作脂弄粉语者,可得窥其堂庑哉”。刘大杰也说,这些曲词,“表现出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愤慨,情感的真挚,意象的高远,语言的俊朗,能与人物当时的心境相映衬。”
郑光祖一生从事于杂剧的创作,把他的全部天才贡献于这一民间艺术,在当时的艺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伶人都尊称他为郑老先生,他的作品通过众多伶人的传播,在民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与苏杭一带的伶人有着紧密的联系,他死后,就是由伶火火葬于杭州的灵隐寺中的。
除了杂剧外,郑光祖还写过一些曲词,留至今日的,有小令六首,套数二曲。这些散曲的内容,包括对陶渊明的歌颂,即景抒怀,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江南荷塘山色的描绘。无论写景抒情,都是清新流畅,婉转妩媚,在文学艺术的研究上有很高的价值。
同许多伟大的艺术家一样,尽管他们的作品数世纪来为人传诵,但他们本人的身世却鲜为人知。郑光祖也是这样,他默默地在艺术园地耕耘,把他的艺术成果奉献给民众,而又默默地离开了这个人世。
马致远生于1250年,约卒于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马致远以字行于世,名不祥。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曾任江浙行省务官。
马致远着有杂剧十六种,存世的有《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梁梦》、《西华山陈抟高卧》七种。马致远的散曲作品也负盛名,现存辑本《东篱乐府》一卷,收入小令104首,套数17套。其杂剧内容以神化道士为主,剧本全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元末明初贾仲明在诗中说:“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姓名香贯满梨园”。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世,此后行踪不详。祖籍(阝奥)州(今山西河曲县),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
白朴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白华为金宣宗三年(1215年)进士,官至枢密院判;仲父白贲为金章宗泰和间进士,曾做过县令,叔父早卒,却有诗名。白家与元好问父子为世交,过从甚密。两家子弟,常以诗文相往来。
白朴出身于这样的家庭,本应优游闲适,读书问学,以便将来博取功名。然而,他的幼年却偏偏遭逢兵荒马乱的岁月,他只得同家人在惊恐惶惑中苦熬光阴。他出生后不久,金朝的南京汴梁已在蒙古军的包围之下,位居中枢的白华,整日为金朝的存亡而奔忙,无暇顾及妻儿家室。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蒙古军树炮攻城,哀宗决计弃城北走归德,白华只得留家人于汴京,只身随哀宗渡河而上。次年三月,汴京城破,蒙古军纵兵大掠,城内士庶残遭杀戮,财富遭到空前洗劫。战争中,白朴母子相失,幸好当时元好问也在城中,才把他和他的姐姐收留起来,在乱兵和饥荒中救了他的性命。四月底,元好问携带白朴姐弟渡河北上,流寓聊城,后寄居于冠氏(今山东冠县)县令赵天锡幕府。元好问虽也是亡国奔命之臣,生活至为艰辛,但他视白朴姊弟犹如亲生,关怀备至。白朴为瘟疫所袭,生命垂危,元好问昼夜将他抱在怀中,竟于得疫后第六日出汗而愈。白朴聪明颖悟,从小喜好读书,元好问对他悉心培养,教他读书问学之经,处世为人之理,使他幼年时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白朴的父亲白华于金朝灭亡后先投南宋,做了均州提鲁。然不久,南宋均州守将也投降元朝,白华遂北投元朝。蒙古太宗九年(1237年),白朴12岁时,白华偕金朝一些亡命大臣来到真定,依附在世守真定的蒙古将领史天泽门下。同年秋,元好问由冠氏返太原,路经真定,遂将白朴姊弟送归白华,使失散数年的父子得以团聚。父子相见,白华感到极大的快慰,他有一首《满庭芳·示列子新》词,表述当时的心情:“光禄他台,将军楼阁,十年一梦中间。短衣匹马,重见镇州山。内翰当年醉墨,纱笼支高阔依然。今何日,灯前儿女,飘荡喜生还”。他也十分感激元好问代为抚育儿女之恩,曾有诗谢之曰:“顾我真成丧家犬,赖君曾护落窠儿。”
随着北方的安定,白朴父子也就在真定定居下来。从此,他按照父亲的要求,写作诗赋,学习科场考试的课业。他对律赋之学颇为上进,很快即以能诗善赋而知名。其时,元好问为修撰金朝历史书籍,也常出入大都,从而往来于真定,关心着他的学业,每至其家,都要指导他治学门径,曾有诗夸赞白朴说:“元白通家旧,诸郎独汝贤。”勉励他刻苦用功,成就一番事业。然而,蒙古统治者的残暴掠夺,使白朴心灵上的伤痕难以平复,他对蒙古统治者充满了厌恶的情绪,兵荒马乱中母子相失,使他常有山川满目之叹,更感到为统治者效劳的可悲。因此,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而以亡国遗民自适,以词赋为专门之业,用歌声宣泄自己胸中的郁积。
随着年岁的增长,社会阅历的扩大,白朴的学问更见长进。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白朴36岁。这年四月,元世祖命各路宣抚使举文学才识可以从考者,以听擢用,时以河南路宣抚使入中枢的史天泽推荐白朴出仕,被他谢绝了。他既拂逆史天泽荐辟之意,自觉不便在真定久留,便于这年弃家南游,更以此表示他遁世消沉,永绝仕宦之途的决心。然而,眷妻恋子的情肠终不能割断,他也经常为自己矛盾的心情所煎逼,感到十分痛楚。
尽管如此,他还是要远离那车马红尘之地。他先到汉口,再入九江,41岁时曾北返真定,路经汴京。此后,再度南下,往来于九江与洞庭之间,到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在金陵定居下来。这前后,可能因为他的真定原配去世,他曾为妻丧而回到过真定,逢着这个机会,又有人建议他去朝中做官,却被他谢绝了。此后不久,他即返金陵。从此,主要在江南的杭州、扬州一带游历,直到81岁时,还重游扬州。而后,他的行踪就无从寻觅了。
白朴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之间,但他却并不可能真正遁迹世外,对现实熟视无睹。加之,他的足迹所至,恰恰是曾经繁华一时,而今被兵火洗劫变为的荒凉境地。前后景象的对比,更激起他对蒙古统治者的怨恨。他以诗词来宣泄这种怨恨,控诉蒙古统治者的罪恶行径。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白朴游至九江,再入巴陵。九江昔日的繁华,却被一扫而光,留在他眼底的是萧条冷落,他不禁无限伤感地叹息道:“纂罢不知人换世,兵余独见川流血,叹昔时歌舞岳阳楼,繁华歇”。至于金陵怀古,杭城“临平六朝禾黍、南宋池苑诸作,”处处抒发遗民的心情,“伤时纪乱,尽见于字里行间。”其感物伤情从笔下款款道出。
白朴毕竟是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尽管他为江山异代,田园荒芜而感伤、而悲戚,但他更多地是为自己一生九患的身世伤怀。一部《天籁集》,可以说处处倾诉着他对怆凉人生的感慨。他除了用词曲表达他的意志情怀外,还写下了不少杂剧,为元代杂剧的繁荣贡献了自己的才华
关汉卿,号己斋叟。其代表作为《窦娥冤》
白朴,字太素,号兰谷。其代表作为《墙头马上》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其代表作为《汉宫秋》
郑光祖,字德辉。其代表作为《倩女离魂》
关汉卿,据《录鬼簿》记载,曾为太医院尹。所以田汉剧作《关汉卿》中他对珠帘绣说,如果算读书人,我地位在你之下(“八倡九儒”),算太医,我地位在你之上(“七匠八倡”,医生算匠人)。马致远曾经做过官,可能是县官。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刘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傅玄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淮南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荀子·劝学》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史记》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史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论语》
贫而无怨,富而不骄。--《论语》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汉书》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尚书》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毛诗序》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轻则寡谋,骄则无礼。--《国语》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范仲淹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宋·范仲淹 《岳阳楼记》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唐·王勃 《滕王阁序》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苏轼 《贺欧阳少师致仕启》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苏轼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苏轼 《赤壁赋》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明·凌蒙初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 《后出师表》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书经》

久旱逢甘雨(霖),他乡遇故知。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老子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元·无名氏 《争报恩》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司马光 《训俭示康》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游子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唐·杜甫 《春夜喜雨》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诗话》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宋·朱淑真 《生查子》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魏·曹植 《白马篇》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韩愈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韩愈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陆游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月夜忆舍弟》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晋·陶渊明 《移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李世民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贾岛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欧阳修
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 丘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战国策》
察己可以知人,察古可以知今。--《吕氏春秋》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

作者: 九州不肖生 封 2008-7-16 14:22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古代名句精选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东方朔传》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三国·诸葛亮 《诫子书》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屈原《涉江》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管子
桔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晏子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水浒传》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刘备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 《滁州西涧》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离骚》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 《离思》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花卿》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 《咏柳》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 《游西山村》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陆游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 《示儿》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陆游 《病起抒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冬夜读书示子聿》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叶绍翁 《游园不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苏轼 《惠崇〈春江晚景〉》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苏轼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 《惠州一绝》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苏轼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白居易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瑟琶半遮面。-- 白居易 《琵琶行》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 《江南逢李龟年》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 《绝句》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 《蜀相》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登高》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 《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杜秋娘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 宋·苏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李商隐 《咏史》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

作者: 九州不肖生 封 2008-7-16 14:22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3 回复:古代名句精选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宋·志南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着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 关汉卿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宋祁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陆游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龚自珍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岳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唐·秦韬玉
-年之计在于春.-日之计在于晨。--《南阳萧绎》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
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 明·冯梦龙 《古今小说》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唐·杜牧 《七夕》
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 《石灰吟》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清代·赵翼 《论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清代·孙洙 《唐诗三百首序》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 《狱中题壁》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鲁迅《无题》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 《自嘲》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鲁迅 《无题》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鲁迅 《无题》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鲁迅 《无题》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 《自题小像》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
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孔子
心病还须心药治,解铃还须系铃人。--《红楼梦》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李白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孟子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孔子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会昌》
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沁园春·雪》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三国 诸葛亮《诫子书》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作者: 九州不肖生 封 2008-7-16 14:22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4 回复:古代名句精选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孟子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欧阳修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
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礼记》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孔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刘禹锡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史记》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明·文嘉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司马迁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彭端叔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已亥杂诗之一》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李世民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孟子
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急用元曲

元曲快,急用
二、孤楼月
月照孤楼,是一个易惹动相思的景致,孤楼月意象正为思念情人。唐诗有张若虚的“谁知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柳中庸的“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温庭筠的“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宋词有王琪的“江南月,明月满西楼。”范仲淹的“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李清照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吴文英的“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等等。
典型的例子还有吕本中的《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得几时。”这首词是写别情。上片写他在宦海浮沉,行踪不定,南北东西漂泊,经常在月下怀念妻子。因此感叹妻子不能像月亮那样陪伴他。下片写同妻子分离的时候多,难得团圆。作者以月寄情,借月传恨,将那种思念亲人,缠绵幽怨的情绪渲染得入木三分。上下两片反复咏叹,既恨君非江楼月,又恨君似江楼月。非,因意中人不能像江楼月那样陪我不分离;似,因与意中人像江楼月那样团圆时少。正反两层,反映的都是同样心情,而更显得恨深怨切。
三、江舟月
江舟月是江上见月,月下行舟,月光与水光交辉,更易牵惹客子愁情。王昌龄似乎特别偏爱写这种情景:“行到荆门向三峡,英将孤月对猿愁。”“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孟浩然也有“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和“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杜牧有“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四、宫殿月
宫殿月于唐诗中,意象为宫女幽怨。如王昌龄的“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和“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高树隐昭阳。”白居易的“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张祜的“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顾况的“月殿影开闻夜漏,水精帘卷近秋河。”
五、风月
风月常在宋词元曲中成对出现,清风明月令喜者更喜,悲者更悲,但似乎无甚意境,在此一提,皆因其在宋词元曲中有很大份量,如宋词中有“风清月白偏宜夜。”“月白风清,忧患凋零。”等等,元曲中有“风清月白总相宜。”“清风明月还诗债。”等等。不仅如此,晓风残月,冷风斜月也有,如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向子湮的“空啼血,子归声外,晓风残月。”贺铸的“斜月下,北风前,万杵千砧捣欲穿。”吕岩的“明月斜,北风冷。”元曲如张可久的“西风驿马,落月书灯。”等。更多时,“风月”也以一个词出现,宋词如张光宪的“应属依家风月。”苏轼的“可惜一溪风月。”胡铨的“误薜萝风月。”辛弃疾的“被疏梅料理成风月。”和“自霓裳羽衣舞罢,几番风月。”元曲如姚燧的“笔尖风月时时过。”薛昂头的“抖擞出风月情怀。”徐再思的“风月富春山。”等。“风月”的含义可见其广。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古今。”月圆月缺反复无常,却总清亮澄莹,看世间几度沧桑。月亮总是如此神奇,马致远的《四块玉》中有一句“清风明月还诗债”点出古人吟风弄月的缘故——还诗债。清风明月触发诗兴,当写诗以回报。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总相似。”是人在变还是月在变呢?人变月变随他,不会变的是:清风明月还诗债。
收获体会:
以上是本人的研究成果,经过这段时间的努力,付出的总算没有白费。在此次研究的过程中,我有幸接触到许多唐诗、宋词、元曲,这对我拓宽视野,提高知识水平有很大帮助。
另一方面,月亮在唐诗、宋词、元曲中确实有很大的份量,了解深厚的文化内蕴,对往后学习与此相关的内容有很大帮助。
迈陂塘 元好问
泰和五年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日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邱。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阳春曲(题情)
白朴
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你娘催逼紧拘钳,甚是严,越间
阻越情锨。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
天涯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
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卖花声(怀古)
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
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双调夜行船(秋思)
马致远
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
夜阑灯灭。
[乔木查] 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不恁么渔樵无话说。纵
荒坟横断碑,不辩龙蛇。
[庆宣和] 投至狐踪兴兔穴,多少豪杰。鼎足三分半腰折,知他是魏
耶?知他是晋耶?
[落梅风] 天教你富,莫太奢。无多时好天良夜。看钱奴硬将心似铁,
空辜负锦堂风月。
[风入松] 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晓来清镜添白雪,上床兴
鞋履相别。莫笑鸠巢计拙,葫芦提一向妆呆。
[拨不断] 利名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
山正补墙头缺,竹篱茅舍。
[离亭宴煞] 蛩吟一觉才宁贴,鸡鸣万事无休歇。争名利,何年是彻。
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穰穰蝇争血。裴公绿野堂,陶令白莲社。爱秋来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人生有限杯,几个登高节。嘱咐俺顽童记者: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
迈陂塘 元好问
泰和五年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日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邱。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阳春曲(题情)
白朴
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你娘催逼紧拘钳,甚是严,越间
阻越情锨。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
天涯。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
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卖花声(怀古)
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
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双调夜行船(秋思)
马致远
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
夜阑灯灭。
[乔木查] 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不恁么渔樵无话说。纵
荒坟横断碑,不辩龙蛇。
[庆宣和] 投至狐踪兴兔穴,多少豪杰。鼎足三分半腰折,知他是魏
耶?知他是晋耶?
[落梅风] 天教你富,莫太奢。无多时好天良夜。看钱奴硬将心似铁,
空辜负锦堂风月。
[风入松] 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晓来清镜添白雪,上床兴
鞋履相别。莫笑鸠巢计拙,葫芦提一向妆呆。
[拨不断] 利名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
山正补墙头缺,竹篱茅舍。
[离亭宴煞] 蛩吟一觉才宁贴,鸡鸣万事无休歇。争名利,何年是彻。
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穰穰蝇争血。裴公绿野堂,陶令白莲社。爱秋来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人生有限杯,几个登高节。嘱咐俺顽童记者: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

《天净沙-秋思》

快告诉我这首诗的全内容!!!!!!!!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
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
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幅画共18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象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一支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

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比较明显的特点是:

1.简约与深细相依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至于游子为什么飘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像。这首小令,确实不愧为言简意丰、以少胜多的佳作。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作者没有写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写这些事物与游子活动的关系,但读者又可以想像得到,并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静景与动景相映

《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又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

3.景色与情思相融

诗言志。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到具体生动。正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与“水”本无联系,但作者借江水之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似”之处,用江水东流之景,表达无限的悲愁之情,十分深刻。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小桥流水人家”,不过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就是这个道理。《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同是夕阳——《天净沙·秋思》扩写

已经是进入古道的第三天了。
回首来时的路,弯弯曲曲的脚印已被风沙掩埋;翘首前方,与天相接的漫漫尘土,让我早已疲惫不堪的心都要碎了。
中午的太阳还像个火盆,狠毒地把火辣辣的光线射向地面。那时的土地仿佛火烧一般,沸腾的火焰熊熊燃烧着,要把我吞噬似的。而现在,她一下子乖巧了,和善了,温柔了,甚至变得有些可爱了。她轻盈的步履如蜻蜓点水般地跳跃着,舞蹈着。一缕缕红色的光洒在不远处的小山包上,像一只温暖的手轻轻地抚摸着它们,抚摸着它们午时被骄阳烧伤的伤口。
这不正是我日思夜想的故乡的夕阳吗?往日温馨的画面又涌上脑海:我们的小屋座落在溪旁,门前便是一座小巧的石桥。每天,听着潺潺的流水哼着歌儿,再用心去感受它与石桥的窃窃私语。最开心的时刻莫过于和哥哥姐姐们一块儿去看斜阳,看她带着满心的欢喜轻轻地滑向山后,一抹一抹的余晖还在遥远的天际闪烁,最后看她离开,留下一串串金色的祝福……
可是无情的战争把我幸福快乐的生活击得体无完肤。一年的时间,我从家里最受疼爱的小儿子,变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我只能选择逃亡。陪着我的,也只有这匹日渐消瘦的马儿。
也就从那时起,夕阳在我的眼中,只是挂在枯败枝藤缠绕的、丑陋的乌鸦栖息的一棵老树一轮,让我心伤。
一切就像一场梦啊!马儿嘶鸣了一声,我这才回过神来,发现夕阳又变成了一只火红却玲珑剔透的玉盘,留在地上的部分仿佛一张美丽的嘴唇,吹着地平线这支巨大的箫,奏出的却是凄凉的西风乐章。
唉,望天涯,望断了天涯!
————————————————————————————————
这是一个寂寂的秋末的黄昏。

有悠悠的音乐从远方隐隐约约地传来: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不要问我为什么为什么流浪远方……

秋风秋雨愁煞人。雨已经停了,夕阳已渐西下,只在山顶留下半张无精打采的脸,无奈地看着这无精打采的人间。路边有一些孤独的树木神色黯然的垂着头,似乎想挣脱纠缠在身上一些蔫蔫的藤。枝上有乌鸦栖息,偶尔盘旋,空气中似乎也听得到鸦们沉重的喘息声。路边小河里的水干得差不多了,余留的一点儿也在无声的挣扎着。袅袅的炊烟提醒着行人这里还有人家,但那几间歪歪倒倒的小茅屋实在不能给这黄昏太多的温暖。小石桥趴在河上很多年了,似乎从来没有开心过。流水老了,石板也老了,小桥更老得像一个老态龙钟的百岁老人,经不起岁月的践踏了。只有那弯弯曲曲的古道,迈着沉重的步子,强打着精神通向远方。

离家已经多久,他记不清了,归家还有多远,他不知道。他只感觉自己好像已经在这条古道上行走了一千年一万年。西风已经寒人,他又打了一个冷战。马在他身下瑟瑟地发抖,抖得他的心也晃悠起来。马是如此地瘦了,他自己呢?他不敢看,也不敢想。西风又起了,他感觉到鬓边的发丝猖狂地飞舞着,他突然心酸起来:羁旅漂泊之人,不敢对镜啊!镜中又该有多少白发添啊!

走吧走吧,走在这黄尘古道上,走在春花秋月里,走在现实历史间。青春有多远?家乡有多远?理想又有多远?不去想吧,不去求吧。一天又要过去了,古道不尽,愁思不尽啊!在风中,在越来越昏暗凄冷的黄昏中,有一些句子,在他的心中突然得明晰起来: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故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点评:马致远的原作是一幅笔墨浅淡的山水画,笔墨有限而情思无限。我很佩服姚未来同学啊,他用心走了进去,他感受着一颗沧桑沉重的心,用真切的共鸣和丰富的想象作为色彩去填补了原曲中那些意永不能尽的空白。这份习作中,最美是拟人,最美是心情。无论是夕阳的无精打采的脸,还是强打精神的古道,无论是晃晃悠悠的心还是不敢对镜的脸,都是来自于对原文的细心真心的体悟啊! 】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远望黄昏时的乌鸦,正在寻觅枯藤老树栖息,近看有正依傍着小桥和流水伴居的人家,眼前只有一匹瘦马驮着漂泊的游子,在秋风古道上慢慢移步。看夕阳的余晖已经昏螟西下,羁旅在外漂泊的断肠人浪迹天涯。
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从标题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动机。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天净沙·秋思 》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边的夕阳把晚霞染得一片昏黄, 笼罩着远处一个孤零零的村落,黄昏的暮霭里,乌鸦栖息在古树光秃秃的枝干上。这时有一只鸿雁飞来,投射下的小小影子映在地面上。我随着它的身影望去,远方是一片青色的山岱和碧绿的湖水,还有那点缀在它们身旁的白色小草、红色枫叶和黄色菊花。好一派秋天苍凉而又瑰丽的美景呀!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大 意】
枯藤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孤独的瘦马。
夕阳已经朝西落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天涯。
本文标题: 白贲的《镜》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gushi/17423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求安利黑白无常相关的作品有哪些关于月亮的小故事可以讲给宝宝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