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小说《家》中人物的关系,列出来下,谢谢。以高老太爷、冯乐山、高克明、周伯涛以及高克安、高克定为代表的老一辈统治者以高觉民、高...
巴金小说《家》中人物的关系,列出来下,谢谢。
以高老太爷、冯乐山、高克明、周伯涛以及高克安、高克定为代表的老一辈统治者
以高觉民、高觉慧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则以叛逆者的形象构成与父(祖)辈的尖锐对立
以高觉民、高觉慧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则以叛逆者的形象构成与父(祖)辈的尖锐对立
巴金的小说《家》有几个主人公?名字是什么?
主要是12个。为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觉慧与鸣凤、高老太爷、冯乐山、高克明、周伯涛以及高克安、高克定
记得采纳啊
记得采纳啊
请帮忙分析一下巴金的作品《家》中的几个人物
觉新,觉民,觉慧,鸣凤,琴,高老爷这几个角色觉新
是一个新旧掺半的人物,他接受了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但也对封建家庭的腐败不满,性格上具有较突出的两重性:在旧家庭中是个暮气沉沉的大少爷;在与觉慧、觉民等年轻人在一起时,又是一个渴望新生活的青年。由于他承受着太重的旧文化的因袭重担,在封建意识的压迫和自我思想矛盾的痛苦中,无力自拔。他在梅林里的憧憬,他在洞房外月下的独叹,他在面对梅前来避难时借酒抒怀,点点滴滴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懂风情,有学养,会思考有灵气的觉新形象。而正是这样一个人物做出了许多令人难以理解的选择。这选择恰恰也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这种悲剧的意味更加耐人寻味,其实, 觉新的思索结果常常是源于长房长孙的所谓“责任”,处在那样一个时代里,“责任”往往是封建制度的一种无形的工具,其不合理的部分让觉新倍尝心酸,屡受沧桑。而也是这种责任感的驱使,当弟弟要离开这个“家”,奔向光明时,他又掏出了与死去的瑞珏共同为三弟准备的盘缠。不要小看这一笔的处理,他使整个高觉新的思想轨迹清楚明白的呈现出来,使人物的层次变得丰富而,统一。难怪当三弟怒斥大哥无能的时候,瑞珏挺身而出说:“他不是这样的”。理解他的人知他是顾全大局,顶天立地的男儿绝不是无能无用之辈,看过全剧,观者当与瑞珏一样理解了觉新吧?赵志刚在这部戏中的表演稳中推进,真实朴素,层次分明。再赞!
鸣凤
鸣凤的纯洁美好,历来是《家》中颇受喜欢的人物。而青年演员陈是的表演没有之前一些演员的轻浮和过分的卑微,取得了很好的演出效果。她的清纯,不着点染的神情以及舒展自然的形体处理,也成为了该剧的一个亮点。
觉新
是封建制度的继承者,同时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
作为在“五四”之前成家立业的人,她接受了封建正统观念,奉为行动的准则。被克明选为接替他挽救高家命运的人。同时,他又是封建制度最大的受害者,双方父母的小小意见,毁灭了他和梅的婚姻,愚昧的封建迷信,又夺去了他爱妻的生命,虽然五四运动的新思潮对他有所触动,但他难以摆拖封建思想的束缚。(他本来跟梅是青梅竹马的一对,有一天梅的母亲在牌桌子上跟现在的觉新的母亲有了意见,自以为受了委屈,才拿拒婚的事来报复,他们也没有反抗,痛苦的接受了,觉新娶了瑞珏,梅后来郁郁而死;瑞珏生产的日子近了。这件事情引起了陈姨太、四太太、五太太、和几个女佣的焦虑,起初她们还背着人暗暗地议论。后来有一天陈姨太就带着严肃的表情对克明几弟兄正式讲起“血光之灾”来:长辈的灵柩停在家里,家里有人生产,那么产妇的血光就会冲犯到死者身上,死者的身上会冒出很多的血。唯一的免灾方法就是把产妇迁出公馆去。迁出公馆还不行,产妇的血光还可以回到公馆来,所以应该迁到城外。出了城还不行,城门也关不住产妇的血光,必须使产妇过桥。而且这样办也不见得就安全,同时还应该在家里用砖筑一个假坟来保护棺木,这样才可以避免 “血光之灾”。五太太沈氏第一个赞成这个办法,四太太王氏和克定在旁边附和。克安起初似乎不以为然,但是听了王氏几句解释的话也就完全同意了。克明和大太太周氏也终于同意了。长一辈的人中间只有三太太张氏一句话也不说。总之大家决定照着陈姨太的意见去做。他们要觉新马上照办,他们说祖父的利益超过一切。这些话对觉新虽然是一个晴天霹雳,但是他和平地接受了。觉新回到房里,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瑞珏,瑞珏也不说一句抱怨的话。她只是哭。后来瑞珏难产,她叫着觉新,要他进来,可是封建思想和两扇大门却把他关在了外面,瑞珏终于死了。) 他终于明白了,这两扇小门并没有力量,真正夺去了他的妻子的还是另一种东西,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这一切全压在他的肩上,把他压了这许多年,给他夺去了青春,夺去了幸福,夺去了前途,夺去了他所最爱的两个女人。
觉新
是巴金的独特创造和发现。这一形象有极其深刻的典型意义。高觉新是巴金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树立的一个痛苦的灵魂的典型形象,在他身上表现出新旧社会交替嬗变中的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揭穿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封建文化的极端腐朽、残酷和虚伪。高觉新是一个受害者,同时他又间接损害和毁灭自己所爱的人。他的悲剧命运说明,在反封建斗争中,妥协、调和、屈从是绝无出路的,从而宣告了作揖主义、不抵抗主义的彻底破产。
是一个新旧掺半的人物,他接受了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但也对封建家庭的腐败不满,性格上具有较突出的两重性:在旧家庭中是个暮气沉沉的大少爷;在与觉慧、觉民等年轻人在一起时,又是一个渴望新生活的青年。由于他承受着太重的旧文化的因袭重担,在封建意识的压迫和自我思想矛盾的痛苦中,无力自拔。他在梅林里的憧憬,他在洞房外月下的独叹,他在面对梅前来避难时借酒抒怀,点点滴滴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懂风情,有学养,会思考有灵气的觉新形象。而正是这样一个人物做出了许多令人难以理解的选择。这选择恰恰也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这种悲剧的意味更加耐人寻味,其实, 觉新的思索结果常常是源于长房长孙的所谓“责任”,处在那样一个时代里,“责任”往往是封建制度的一种无形的工具,其不合理的部分让觉新倍尝心酸,屡受沧桑。而也是这种责任感的驱使,当弟弟要离开这个“家”,奔向光明时,他又掏出了与死去的瑞珏共同为三弟准备的盘缠。不要小看这一笔的处理,他使整个高觉新的思想轨迹清楚明白的呈现出来,使人物的层次变得丰富而,统一。难怪当三弟怒斥大哥无能的时候,瑞珏挺身而出说:“他不是这样的”。理解他的人知他是顾全大局,顶天立地的男儿绝不是无能无用之辈,看过全剧,观者当与瑞珏一样理解了觉新吧?赵志刚在这部戏中的表演稳中推进,真实朴素,层次分明。再赞!
鸣凤
鸣凤的纯洁美好,历来是《家》中颇受喜欢的人物。而青年演员陈是的表演没有之前一些演员的轻浮和过分的卑微,取得了很好的演出效果。她的清纯,不着点染的神情以及舒展自然的形体处理,也成为了该剧的一个亮点。
觉新
是封建制度的继承者,同时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
作为在“五四”之前成家立业的人,她接受了封建正统观念,奉为行动的准则。被克明选为接替他挽救高家命运的人。同时,他又是封建制度最大的受害者,双方父母的小小意见,毁灭了他和梅的婚姻,愚昧的封建迷信,又夺去了他爱妻的生命,虽然五四运动的新思潮对他有所触动,但他难以摆拖封建思想的束缚。(他本来跟梅是青梅竹马的一对,有一天梅的母亲在牌桌子上跟现在的觉新的母亲有了意见,自以为受了委屈,才拿拒婚的事来报复,他们也没有反抗,痛苦的接受了,觉新娶了瑞珏,梅后来郁郁而死;瑞珏生产的日子近了。这件事情引起了陈姨太、四太太、五太太、和几个女佣的焦虑,起初她们还背着人暗暗地议论。后来有一天陈姨太就带着严肃的表情对克明几弟兄正式讲起“血光之灾”来:长辈的灵柩停在家里,家里有人生产,那么产妇的血光就会冲犯到死者身上,死者的身上会冒出很多的血。唯一的免灾方法就是把产妇迁出公馆去。迁出公馆还不行,产妇的血光还可以回到公馆来,所以应该迁到城外。出了城还不行,城门也关不住产妇的血光,必须使产妇过桥。而且这样办也不见得就安全,同时还应该在家里用砖筑一个假坟来保护棺木,这样才可以避免 “血光之灾”。五太太沈氏第一个赞成这个办法,四太太王氏和克定在旁边附和。克安起初似乎不以为然,但是听了王氏几句解释的话也就完全同意了。克明和大太太周氏也终于同意了。长一辈的人中间只有三太太张氏一句话也不说。总之大家决定照着陈姨太的意见去做。他们要觉新马上照办,他们说祖父的利益超过一切。这些话对觉新虽然是一个晴天霹雳,但是他和平地接受了。觉新回到房里,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瑞珏,瑞珏也不说一句抱怨的话。她只是哭。后来瑞珏难产,她叫着觉新,要他进来,可是封建思想和两扇大门却把他关在了外面,瑞珏终于死了。) 他终于明白了,这两扇小门并没有力量,真正夺去了他的妻子的还是另一种东西,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这一切全压在他的肩上,把他压了这许多年,给他夺去了青春,夺去了幸福,夺去了前途,夺去了他所最爱的两个女人。
觉新
是巴金的独特创造和发现。这一形象有极其深刻的典型意义。高觉新是巴金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树立的一个痛苦的灵魂的典型形象,在他身上表现出新旧社会交替嬗变中的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揭穿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封建文化的极端腐朽、残酷和虚伪。高觉新是一个受害者,同时他又间接损害和毁灭自己所爱的人。他的悲剧命运说明,在反封建斗争中,妥协、调和、屈从是绝无出路的,从而宣告了作揖主义、不抵抗主义的彻底破产。
....太多了吧.个人比较喜欢琴表姐.敢爱敢恨.
读完了《家》的最后一页,一股激流仍在心中涌动……
我觉得书中最有魅力的东西就是矛盾。主人公中觉慧一群象征着一端,觉新连同老太爷一群象征着另一端。关于觉慧的个性,第三回就已经明显了——幼稚、叛逆、热情。刚在督军暑怀着满腔激情抒发了多时积累下的愤慨,却又在家里和老太爷吵上了一通。于是,觉新的话语在旁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实爷爷跟你说什么话,你只要不声不响地听着,让他一个人去说,等他话说够了,气平了,你答应几个‘是’就走出去不是更简单吗?”好一次矛盾,好一次思想的撞击。
说到觉新,便让我想到了梅——在觉新知道自己的订婚日后,“他绝望地痛哭,他关上门,他用铺盖蒙住头痛苦。他顺从了父亲的意志,没有怨言。可是在心里他却为着自己痛哭,为着他所爱的少女痛哭。”在父亲告诉他要去西蜀实业公司,在他面临着一生的理想被强制剥夺之时,“一个念头在他的脑子里打转:‘一切都完了。’他的心里藏着不少的话,可是他一句也不说。”又是矛盾,又是思想的撞击。
终于,新、慧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地达到了高潮——那是在第三十一回觉慧劝觉新帮助已被强制订婚的二哥与他真爱的琴结婚的段子——“‘你为什么这样生气?他们只晓得他们的意志应当有人服从,所以你二哥的反抗也没有用。’‘没有用?你也这样说?怪不得你不肯帮助二哥!’‘我又有什么办法呢?’觉新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你不记得爹临死时是怎样把我们交给你的?你说你对得起爹吗?’”觉新被击中了伤处,“‘我如果处在你的地位,我决不像你这样懦弱无用,我一定会亲自断了冯家的亲事!”觉新这时早已抽泣起来,最后,“‘你真是个懦夫!’觉慧这样地骂了哥哥一句,就走开了。剩下觉新一人,房里十分孤寂,十分阴暗,空气沉重地向他压下来……”是的,多么激烈与深沉的矛盾啊!觉新的懦弱不就是想用自己的方式与无谓的牺牲多对得起爹一些么!而如果继续下去,琴不将是第二个梅么!我仿佛也陷入了一片孤寂,在无边的黑暗中思考……
这种由矛盾所导致的黑暗是读《家》的过程中经常会有的,然而《家》中却会时时在那些空隙之处让你看到火光。思维突然游走到了梅与觉新妻子的那个段子——“‘梅表妹,我明白你的心事。’她觉得自己也要哭了。‘我知道你们两个当初感情很好。…他当初真不该娶我。…现在我才明白他为什么那样爱梅花…’……‘…大表嫂,你想,我的痛苦,又向哪个倾诉?没有一个愿意听我诉苦的人。我的眼泪只有往肚里吞……杜诗说: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然而要不使我的眼枯,我的心又怎能安放呢?…最近眼泪少很多,可心却常酸痛不止,好象眼泪都流在心里似的…大表嫂,你不要为我悲伤,我是不值得你怜惜的……’这荡漾着一个不幸的生存的悲哀,诉说着一段凄哀的故事,它们一字字、沉重地压着瑞玉温柔敏感的女性的心。她忽然微笑了,是凄凉的微笑,感动的微笑。她把两只手压在梅的肩上‘梅表姐,我真是喜欢你。我恨不得把心也交给你…以后就认我做你的妹妹罢…只要你过得好,我心里也高兴…你答应我你要常常来,这才是你不讨厌我,而且原谅了我…’……”
在矛盾中,友情、亲情、爱情以及那所有包含着美好、善良以及那所有值得感动的东西好似一股股暖流涤荡着这片孤寂,使黑暗中得以浮现出跃动着的星光。而随着小说线索的行进,这光也似乎更亮了。
……老太爷刚骂完了克安,“他衰弱地躺在这里——失望,幻灭,黑暗。没有人分担他的痛苦和孤寂,这时候他才明白他在这个家庭里的真正的地位了”——一切太迟了……在他临死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来到了那个房间——“他把眼睛埋下去看觉慧,他的嘴唇动了,瘦脸上的筋肉弛缓地动着,他好象要做一个笑容…‘你来了。他…他……冯家的亲事不提了。……你们要好好读书。唉,要……扬名显亲啊。我很累……你们不要走。……我要走了……’他闭了口,手冷了……”
又一个人死了,是瑞玉,是在临产时……终于,“觉新的两眼突然放出光芒,用他平日少有的坚决的语调说‘我说过要帮你的忙,我现在一定帮你……我做不了的事,你可以做……’……他忽然自语:我们这个家需要叛徒,我一定要帮三弟成功。你们看着罢。家里头并不全是像我这样服从的人!”
有很多人因为黑暗而死,而那些留下的,那些在黑暗与矛盾中潜行着的人却分明有着一股激流在推动着。这股激流因为矛盾而真实,因为矛盾而珍贵,因为矛盾而深沉,因为矛盾而被赋于真正的内涵——我又一次被感动了,因为就在那个年代,多少还有一个不小的群体在这股激流中寻找着新的自我,弥补着情感与思维方式的不足。在黑暗与矛盾中,那些被激流鼓舞着的人,有的勇敢地保护着自己青春的棱角不被抹去,有的即便被抹去了却又最终找回;然而这其中最重要的,确是这股激流在本质上教着一代又一代崇高而理性地探求着所有的事与物,追求着理想,追求着自我价值的一种崭新的体现。因为追求,因为崇高,这股激流才永恒地感动着一代又一代,永不停息……
……那一天,觉慧乘上了船。船下的激流将把他带向未知,带向一个新的起点。“他最后一次把眼睛掉向后面看,他轻轻地说了一声‘再见’,仍旧回过头去看永远向前流去没有一刻停留的绿水了。”
我实不忍心不把《家》中一切值得思考的段落列举于此,但也只有真正读到《家》的每一句每一字后思维才会真正有所感悟,心灵才会真正有所感动。也在此真诚地希望这股激流在所有人的心中永不停息!
我觉得书中最有魅力的东西就是矛盾。主人公中觉慧一群象征着一端,觉新连同老太爷一群象征着另一端。关于觉慧的个性,第三回就已经明显了——幼稚、叛逆、热情。刚在督军暑怀着满腔激情抒发了多时积累下的愤慨,却又在家里和老太爷吵上了一通。于是,觉新的话语在旁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实爷爷跟你说什么话,你只要不声不响地听着,让他一个人去说,等他话说够了,气平了,你答应几个‘是’就走出去不是更简单吗?”好一次矛盾,好一次思想的撞击。
说到觉新,便让我想到了梅——在觉新知道自己的订婚日后,“他绝望地痛哭,他关上门,他用铺盖蒙住头痛苦。他顺从了父亲的意志,没有怨言。可是在心里他却为着自己痛哭,为着他所爱的少女痛哭。”在父亲告诉他要去西蜀实业公司,在他面临着一生的理想被强制剥夺之时,“一个念头在他的脑子里打转:‘一切都完了。’他的心里藏着不少的话,可是他一句也不说。”又是矛盾,又是思想的撞击。
终于,新、慧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地达到了高潮——那是在第三十一回觉慧劝觉新帮助已被强制订婚的二哥与他真爱的琴结婚的段子——“‘你为什么这样生气?他们只晓得他们的意志应当有人服从,所以你二哥的反抗也没有用。’‘没有用?你也这样说?怪不得你不肯帮助二哥!’‘我又有什么办法呢?’觉新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你不记得爹临死时是怎样把我们交给你的?你说你对得起爹吗?’”觉新被击中了伤处,“‘我如果处在你的地位,我决不像你这样懦弱无用,我一定会亲自断了冯家的亲事!”觉新这时早已抽泣起来,最后,“‘你真是个懦夫!’觉慧这样地骂了哥哥一句,就走开了。剩下觉新一人,房里十分孤寂,十分阴暗,空气沉重地向他压下来……”是的,多么激烈与深沉的矛盾啊!觉新的懦弱不就是想用自己的方式与无谓的牺牲多对得起爹一些么!而如果继续下去,琴不将是第二个梅么!我仿佛也陷入了一片孤寂,在无边的黑暗中思考……
这种由矛盾所导致的黑暗是读《家》的过程中经常会有的,然而《家》中却会时时在那些空隙之处让你看到火光。思维突然游走到了梅与觉新妻子的那个段子——“‘梅表妹,我明白你的心事。’她觉得自己也要哭了。‘我知道你们两个当初感情很好。…他当初真不该娶我。…现在我才明白他为什么那样爱梅花…’……‘…大表嫂,你想,我的痛苦,又向哪个倾诉?没有一个愿意听我诉苦的人。我的眼泪只有往肚里吞……杜诗说: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然而要不使我的眼枯,我的心又怎能安放呢?…最近眼泪少很多,可心却常酸痛不止,好象眼泪都流在心里似的…大表嫂,你不要为我悲伤,我是不值得你怜惜的……’这荡漾着一个不幸的生存的悲哀,诉说着一段凄哀的故事,它们一字字、沉重地压着瑞玉温柔敏感的女性的心。她忽然微笑了,是凄凉的微笑,感动的微笑。她把两只手压在梅的肩上‘梅表姐,我真是喜欢你。我恨不得把心也交给你…以后就认我做你的妹妹罢…只要你过得好,我心里也高兴…你答应我你要常常来,这才是你不讨厌我,而且原谅了我…’……”
在矛盾中,友情、亲情、爱情以及那所有包含着美好、善良以及那所有值得感动的东西好似一股股暖流涤荡着这片孤寂,使黑暗中得以浮现出跃动着的星光。而随着小说线索的行进,这光也似乎更亮了。
……老太爷刚骂完了克安,“他衰弱地躺在这里——失望,幻灭,黑暗。没有人分担他的痛苦和孤寂,这时候他才明白他在这个家庭里的真正的地位了”——一切太迟了……在他临死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来到了那个房间——“他把眼睛埋下去看觉慧,他的嘴唇动了,瘦脸上的筋肉弛缓地动着,他好象要做一个笑容…‘你来了。他…他……冯家的亲事不提了。……你们要好好读书。唉,要……扬名显亲啊。我很累……你们不要走。……我要走了……’他闭了口,手冷了……”
又一个人死了,是瑞玉,是在临产时……终于,“觉新的两眼突然放出光芒,用他平日少有的坚决的语调说‘我说过要帮你的忙,我现在一定帮你……我做不了的事,你可以做……’……他忽然自语:我们这个家需要叛徒,我一定要帮三弟成功。你们看着罢。家里头并不全是像我这样服从的人!”
有很多人因为黑暗而死,而那些留下的,那些在黑暗与矛盾中潜行着的人却分明有着一股激流在推动着。这股激流因为矛盾而真实,因为矛盾而珍贵,因为矛盾而深沉,因为矛盾而被赋于真正的内涵——我又一次被感动了,因为就在那个年代,多少还有一个不小的群体在这股激流中寻找着新的自我,弥补着情感与思维方式的不足。在黑暗与矛盾中,那些被激流鼓舞着的人,有的勇敢地保护着自己青春的棱角不被抹去,有的即便被抹去了却又最终找回;然而这其中最重要的,确是这股激流在本质上教着一代又一代崇高而理性地探求着所有的事与物,追求着理想,追求着自我价值的一种崭新的体现。因为追求,因为崇高,这股激流才永恒地感动着一代又一代,永不停息……
……那一天,觉慧乘上了船。船下的激流将把他带向未知,带向一个新的起点。“他最后一次把眼睛掉向后面看,他轻轻地说了一声‘再见’,仍旧回过头去看永远向前流去没有一刻停留的绿水了。”
我实不忍心不把《家》中一切值得思考的段落列举于此,但也只有真正读到《家》的每一句每一字后思维才会真正有所感悟,心灵才会真正有所感动。也在此真诚地希望这股激流在所有人的心中永不停息!
本文标题: 巴金小说《家》里高觉新的二爸在哪里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gushi/16896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