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请回复,是一种最起码的礼貌不知道在你的生活中,是否经常会遇到不喜欢回复信息的人。你在群里通知工作,他迟迟不回复,导致你不知道任务是否传达成功...
收到请回复,是一种最起码的礼貌
你在群里通知工作,他迟迟不回复,导致你不知道任务是否传达成功;
你找对方咨询一个事情,他仿佛没看见你的信息,但下次他有求于你,就假装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一般,又来找你帮忙;
你找对方聊天,他很久不回复你,转身却看见他发了一条朋友圈,与其他人聊得正嗨。
所以,为了避免成为我自己讨厌的人,每晚睡前,我都会翻一下手机,看下是否有遗漏没回的信息。
因为在我看来,回复别人的信息,这虽然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却是 一个人靠谱度的度量衡,人品的试金石,素养的照妖镜。
01
收到回复,是靠谱度的度量衡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最靠谱?其中一个高赞回答是,收到会回复的人。
深以为然。
有一次,领导布置了一项任务,需要我、同事A、同事B三个人共同完成。
同事A负责前期的材料收集和整理。
我便在群里给同事A发信息,希望他能够在某一个时间前提交,以便后期我和同事B的工作能顺利进行。
因为工作任务比较紧急,在群里我没看见他的回复,给他发私信,也没有回复,便有些心焦,给他打了个电话。
过了很久他才缓缓接起。
我问他是否看到了信息。
他告诉我:“我看到了啊。”
我又问看见了为什么不回信息呢?
他说:“哦,我会在既定时间完成就行,不是什么大事,就不回复了。”
听完这些,我瞬间觉得这个人很不靠谱。
对于他来说,只要能完成任务,回复不回复,不是什么大事。
可他却忘了,当一件事情交代给他,这不仅是他一个人的事情,还牵扯到了与他合作的其他同事。
不回复信息,不善于交代事情的进度,非常容易导致信息不对称,从而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
试想一下,如果你通知一个信息,但对方总是不回复,你不知道任务是否传达成功,是不是也会特别焦虑?
在现代社会,老板审核员工、女生找对象、自己找人办事,一般都要在心里问一句,这个人,靠不靠谱?
靠谱这个词,几乎成为我们衡量对方是否可以信任的第一标准。
所以,不管你现在有没有收到回复的习惯,都希望在接下来的工作生活中,拥有这个好习惯。
02
收到回复,是人品的试金石
前段时间,我拉黑了一个交情很不错的朋友。
故事是这样的。
这位朋友,平时热爱绘画,所以工作之余也会接一些帮别人画画的工作挣些外快。
有一次,我想为我另一位要去当兵的好友画一幅肖像画留作纪念,便找到了这位朋友。
我们谈好价格、作画需求和大概的交画时间后,因为信任这位朋友,我就直接付了画作的全款。
可到了约定交画的时间,他一直没有出现,我去找他,他才说最近比较忙,要过几天再给我。
之后我又问了三四次,每次都要隔好几天才会回复我,还以各种理由推脱:
我手上还有几张催得很急,画完马上画你的;
我去外地学习了,过几天给你哦;
我这几天搬家,搬好后就给你画;
到了最后,无论我给他发什么,他干脆直接不回我的信息。
这件事以前,我对这位朋友的印象非常好,幽默、有才华、人也帅气,可这次事情之后,我便直接拉黑了他,人品不好的人,不值得相交。
后来我与我们的共同好友聊过这件事,我才知道,原来这位朋友也不是第一次这么做了。
很多找他画过画的人,都从这次的小事中看清了他的人品,后来断了来往。
小事见格局,细节看人品。
及时回复对方的信息,答应了的事情就努力做到,这些事情不大,却很好地体现了一个人的契约精神,折射出一个人的人品。
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敬于才华,合于性格,久于善良,终于人品。
人品好的人,才能走得更高远,才能赢得别人长久的尊重和青睐。
03
收到回复,是素养的照妖镜
收到回复,是一种有礼貌的表现,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为什么这么说呢?
没有手机之前,我们一般是面对面交流,如果有人跟你说话或者打招呼,你毫无回应或者假装没看见,是一件很没礼貌的事情。
同样,微信上,收到回复也是一样的。
因为沟通方式的改变,我们很多事情,都是在微信上进行沟通和交流,不回复别人的微信,就像别人跟你打招呼你忽视对方是一样的性质。
有人曾说, 与别人相处时最讨厌的两件事,一 是我和你说话你听到了却不回我,二是我给你发消息你看到了却不回我。
还以一种更令人难堪,就是对方不回复你,却发了朋友圈。
对于这种情况,很多人都直接选择删除好友。反正在反正在对方的心里,你可能早已不重要。
真心换真心,换不来最后都会变为死心。
要知道,人与人之间,感情、尊重从来都是相互的。
你付出了多少,才能收获多少。
回复别人的信息,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
04
我们都说,一个细节,可以看清一个人。
而这一个个细节,往往就会决定一个人能飞多高,走多远。
工作中,及时回复,你更能获得领导和团队成员的信任,工作也能更好地完成;
与朋友相交时,收到回复,本来见面的机会就少了,信息如果再不回复,迟早一天会渐行渐远;
最牵挂你的人,永远是父母,及时回复他们的信息,别让他们空守着手机思念你。
每晚睡前,检查一下手机,如果有未回复的信息,尽量回复一下。
别让这么一件小事,耽误了你的前途,疏远了你的感情。
愿我们所遇之人,都是会回复信息的人。
也愿我们自己,是一个乐于回复信息的人。
学会尊重别人读后感
学会尊重别人读后感
你知道学会尊重别人读后感怎么写吗?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学会尊重别人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会尊重别人读后感1
尊重别人读后感范文
尊重别人的方法
首先要学会欣赏。
欣赏是一种积极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是建立在善于发现和摒弃嫉妒、悲观厌世的不良心理的基础之上的优秀品质。我们要学会欣赏他人的貌美、体健、声清、骨秀、学厚、文博……欣赏老年人之经验丰富,中年人之年富力强,青年人之青春与活力,少年人之天真烂漫。总之,只要我们愿意欣赏,就总能找到欣赏的理由。只要我们学会了欣赏,我们就学会了尊重。
第二是要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良好心态。
在我们的周围,在我们生活的集体中,不乏学习的楷模。他人仪表美、心灵美、语言美、品质美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他人渊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善辩的口才,杰出的才华,精湛的艺术,完美的人格,丰富的爱心,奉献的精神等等都是值得我们仰慕与学习的。只有我们时时、处处保持谦虚的态度,确立“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处世哲学,我们就学会了尊重他人,虚心的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进而丰富和发展自己,使自己的艺术人生充满艺术。
第三是要学会使用常用的文明用语。
人是情感动物,人类的情感很大程度上是用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的,是用语言传递着情感。因此,我们要学会使用常用的文明用语。如“您好”、“你需要帮助吗”、“对不起”、“没关系”、“再见”等,别看这些简短的文明用语,学会了使用它,你也许就学会了尊重别人,别人也一定会尊重你。一句“您好!”表示了真诚的问候,美好你的祝福,使别人与你的感情拉近了许多倍。一句“你需要帮助吗?”体现了自己的友好,而且也表明了自己的能耐,对别人有什么困难,自己愿意伸出热情的双手。一声“对不起”,是对自己的无意过失的挽回或对自己的过错的真诚道歉,这不仅反映了你对别人的尊重,而且也表明了自己的坦诚。一声“没关系”是对别人过失的原谅与宽容,也表现了自己豁达的胸怀。临别时的“再见”,能给人以留下美好印象。
第四是不说脏话、粗话。
脏话和粗话既体现了自己的.不文明,表现着自己的肤浅与无知,也严重地伤害着别人地自尊心。如果我们用脏话和粗话伤害了别人,别人也同样会回击我们,我们自己也会失去自尊。
学会尊重别人读后感2尊重别人读后感范文
尊重他人是一种美德,尊重是一种幸福。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需要尊重。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礼仪之邦。从小,我们的脑海里就被灌进了“尊老爱幼”的思想。然而在今天,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新时代、新社会里的人来说,“尊重他人”早以超出了“尊老爱幼”的范围。除了尊老,我们还应该尊重身边所有的人:无论他们是年长还是年幼,是富贵还是贫穷,是有利于自己还是不利于自己……我们都应该同等的尊重他们。因为在我们尊重他们的同时,他们也会以同样的尊重还予我们。我知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典故,我愿意将这个典故用在“尊重他人”的身上,因为我认为人是感情动物,当他得到了回报,他一定会想到要付出。
在生活中尊重他人,是点点滴滴的,是时时刻刻的。或许,尊重只是给予在困境中痛苦挣扎的友人的一个鼓励的眼神;或许,尊重只是递给在沙漠中艰难跋涉的旅者的一杯清淡的水;或许,尊重只是送给异乡孤独的游子的一个亲切的问候;或许,尊重只是在接过老师发给你的试卷时的一个腼腆的微笑……尊重其实很简单,他就常常发生在我们不经意的举动中。然而,它却是来自于你对他人的爱,对社会和世界的爱。因为有爱,这世界才博大;因为有爱,人们的胸怀才为之宽广。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便处处都洒满了尊重的种子。
尊重他人同样也是善待自己。我们往往会在不经意间伤害到别人,同时也伤害了自己。因为别人也同样会说出“漫不经心”的一句话;同样会做出“微不足道”的一个举动。我们丧失了尊重别人的表现,别人也就没有了尊重我们的理由。
爱加上宽容加上理解,就汇成了一个博大的海洋,这个海洋就叫作“尊重”。人们在这么一个博大的海洋里生活,享受着身心的愉悦,创造着一个又一个不老的神话。人门生活在这里,可以没有心灵的隔阂,可以没有交往的障碍,大家互相尊重着彼此。因为,这里充满着爱,宽容和理解
收到后回复是一种尊重
1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一种情况,你联系一个好朋友,你满心欢喜地想要去告诉她一些事情,想和ta探讨下,然而一分钟,你告诉自己ta在忙,十分钟,ta可能在上班,半小时,ta可能在休息......最后3天过去了,Ta都没有回复你。
当你再次拿起手机的时候,你刷新朋友圈,你的朋友刚更新了一条朋友圈。
当时,心里真的是"呵呵”了。
可能你的不回复,就是给我最好的答复。
如果当我对这段友谊因为没有回复而产生质疑的时候,也是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的时候吧。
一开始也许你看到信息的时候确实在忙,这点无可厚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处理,但是我实在无法想象,你可以3天不玩手机,没时间回复消息,却有时间发朋友圈和点赞?
我想知道,当你看到信息不回复,你是有多讨厌这个人?哪怕回复一个字,或者一个表情都懒得去回复了吗?或者还有可能是群发的信息或者广告,那么不回复情有可原。
曾经的我年少无知,如果遇到这种人,我可能会一气之下将ta拉黑,但现在的我会平静地关掉对话框,不去再看有没有回复,不去在意,因为我知道,不回复,那就互不打扰吧,冷漠不是你一个人的专用。 我找你聊天不是因为我很闲。
有时候因此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远,最后画上友谊的句号。
2
不用秒回信息,看到了再回复,是最起码的尊重。
我国一直是有名的礼仪之邦,人们的社会产交往和思想感情交流,大多通过一定的礼仪形式和一定的文化活动方式来进行。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经常使用到一系列的应用文,如传统的书信、名片、柬贴、启事、题诗题词、对对联等,现代的如电报、传真、快递、电子邮件等。这些应用写作包含着丰富的礼仪内容。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更新,现今的联系方式表达更是异彩纷呈:QQ号码、MSN地址、飞信号码、电子邮箱、手机号码、微信号等。
那么,我们现在联系最常用的方式是发微信,就可以不注重最基本的尊重了吗?
沟通是双方之间的互动,而不是一个人在说,对方毫无反应,那这样子和对牛弹琴有什么区别?
我不会去用“秒回信息”的行为来衡量彼此的关系,但是不回复消息却足以反映一点,ta真的不在乎你。
还有一种情况,ta可能真的在忙,“闭门修炼”那种。比如我前几天发信息给我一个闺蜜阿娇,她也是2天没回复我,但是后来,她看到了回复我说:“玲,我来了。前几天一直在忙,处于与外界失联状态。”然后我回复:“我知道了,你好好备考,考完再聊。”她说:“好的。”
这种情况,我并没有感到心寒,虽然她也是几天以后才回复我,因为我知道她是真的在准备一个很重要的考试,我知道她忙完就会来找我。这是一种信任,也是彼此的一种安全感。
我知道,最好的关系不是随叫随到,每天都聊,而是我发了消息,你看到了自然会回复,我不会因为你没有回复而胡乱猜忌,你也不会因为没有及时回复而感到抱歉,彼此信任,彼此牵挂就够了。
3
如果说收到消息回复是基本的尊重,那么,请做到有始有终吧。
最心酸的是聊天聊到一半,对方突然不回复了,你一直在等待,对方却觉得没必要回复了。
一定要珍惜那些和你说“我去干嘛干嘛。等会聊”的人。
当你们在聊天的时候,对方可能因为要去忙别的事情,然后有些人,就这样消失了,回到了第一种情况,也就是聊着聊着不回复,这时的你有点懵圈,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当然,更多的人,在遇到不是特别紧急的事情,都会和你说,我先去忙......,等会再聊。然后就算就这样你们的聊天戛然而止,你至少知道,对方去忙了,你也不会感到莫名其妙。有些人忙完回来,甚至还会告诉你,我来了,忙完了,刚去干嘛干嘛了。这样的人,如果你遇到一定要珍惜。
有时候在工作中,我是一个客户的角色,去找各个供应商订货。我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供应商。有的很热情,每次你找他不管问价格,下订单多少,问他要发货单号,他都会及时回复,平常逢年过节天气骤变的情况,他还会群发微信表达祝福或者关心。这样的行为让我作为客户,体验度很好,至少和这样的公司合作我感觉内心比较踏实。
相反,有的供应商却是十分的高冷,可能有的公司比较强大,在他们眼里,我就是个小客户可有可无,基本上发的信息咨询的问题都是爱理不理。有的时候原料短缺,只有那一家这样的供应商,我只能追着后面,信息没回就打电话,穷追不舍找他订货。
此外,平常在工作中,我也会作为供应商,和客户在微信上联系,因为自己切身体验到了作为为客户的感受,所以我更加理解他们。看到了客户的信息,不说做到秒回吧,不管多忙,我都会习惯性的第一时间去回复,因为我相信,只有我尊重客户,让客户感觉到我对他的重视,这样才能创造更多合作的可能性,当然这样的合作也会更长久,也许你们从未见过,但起码在手机屏幕的那头,他对你的印象是比较好的。
不管收到邮件、短信还是微信消息,收到请回复。别人找你聊天,你正在忙或是不想聊,可以告知对方有事;如果很久之后你才回复,可以先说声抱歉,再好好聊......不要不回复消息就去发朋友圈。
收到后回复是一种尊重,是人品的体现。
不管我们在聊天过程中面对的是客户、朋友还是亲人,都让我们互相尊重,好好回复,好好聊天吧!
2021-12-05
文 / 狮子座的小番茄
你好,我是小番茄,一枚内心柔软的正宗女汉子。人生总有很多不期而遇的温暖,愿用我的文字,眷顾拥有善良的你。
嘘~~~据说点赞的人,在2021年来临之际都会有好运喔!(#^.^#)
《教育从尊重开始》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教育从尊重开始》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教育从尊重开始》读后感1作为一名教师,还有我的性格,都决定了我非常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我发自内心地喜欢还没有受到世俗熏染的孩子们。但是很多年过去了,我遗憾地发现:面对一个个成长中的孩子,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爱的能力,而这种爱的能力恰恰是我不具有的。我越来越渴望自己拥有这种点石成金的爱的能力——教育的智慧,能让自己成为一名学生需要的真正的老师,有能力捕捉到学习生活中的一次次转瞬即逝的教育机会。所以,作为教师,为了孩子们的成长,我渴望自己快快成长。
带着这种渴望,我开始了自己的阅读垦荒之旅。从一开始我就喜欢苏霍姆林斯基,因为他是一个为了爱孩子而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一个把自己的身心都献给了教育的、身体力行的、充满悲悯情怀的、高尚的人!当我读他的作品时,我的内心常常充满感动。正因为我对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的教育”充满了向往,所以在众多的教育论著中,当发现孙云晓的时候,当我看到他提倡的“一切的教育都是和谐的教育”的时候,当我感到他的作品不像其他专家的论著那么深奥,而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实实在在的时候,我就喜欢上了他。
《教育从尊重开始》这本书几年前我曾翻阅过。几年后的今天,我选择了再次阅读,完全是由于这本书的书名和主要观点:教育从尊重开始,爱的前提是尊重,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在这本书里,孙云晓结合女儿孙冉的成长过程,通过自己敏锐的教育触角,将自己深切的生活体验,为我们总结出很多教育箴言。美国著名教育专家杜威的核心教育思想是,主张少年儿童应该在生活中学习,在做事中学习,简单地说就是“在做中学”。我通过孙云晓的教女经历感觉到,其实不仅儿童,我们所有的人不管是专家还是普通人,要想学好任何事情不都是在“做中学”吗?起初的孙云晓面对女儿的胆小怯懦,也曾和我们大家一样怒气冲天,口不择言。他之所以成为教育专家就在于,他不仅仅事情过后善于深刻反省,而且是说到做到。是通情达理的女儿再加上自己的学习、反思、感悟成就了一个真正的教育专家。孙云晓的成功不正验证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成功不都在”做中学“吗?
《教育从尊重开始》这本书里的理念与思想也贯穿于孙云晓的其他著作中。我读这本书是因为我对孙云晓的”教育从尊重开始”有话想说、有话要说。《现代汉语词典》里对“尊重”这样解释:
1、尊敬、敬重;
2、尊重并严肃对待;
3、庄重(指行为)。
可以这样理解,一个人尊重另一个人,是唯恐“尊而不够”的,这是和命令、指使、呵斥、责骂风牛马不相及的。学校里教师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被称之为教育。也可以这样理解,如果教师在和学生的相处中动辄命令、指使、呵斥、责骂,并不是教育,是与真正的教育背道而驰的。
关于“教育从尊重开始”,我想从自己说起。记得小时候上学,没有像现在的“择校”现象,都是就近入学。或许因为这个原因,学生特别多,或许因为班里孩子多的原因学习程度参差不齐,班里总有一些不安分的、玩儿心很重的同学,每天都要做一些被大人称之为错误的事情,惹班主任老师、包括任课老师在内的所有老师生气,甚至发火。于是,有时是课下,大部分是在课上,老师们就会对这些同学开始苦口婆心地教育。有时候是拿班里的好孩子作为参照物来批评他们,如何如何不争气,总是大错常犯小错不断;有时候直截了当就是人身攻击,呵斥怒骂是家常便饭。从小我就是老师、家长眼中听话的、乖巧的好孩子。所以,常常被老师赞美,时常成为老师批评坏同学时的参照物。按理说,或者换其他人,会为此沾沾自喜。但是,老师啊,他怎能知道,他这样做的结果是,无形之中给了我很大的压力,同时让坏同学破罐破摔、更加自卑。所以为了让老师高兴,为了不辜负老师对我的赞美,小小的我一直在各方面追求完美,尽自己所能全力做到完美。我害怕犯错误,我不敢想象,如果我犯了错误,老师的失望与责骂,我怎能受得了。事实上,我几乎很少犯错误。所以,童年时的一次“错误”至今记忆犹新。一次考试,作为学习委员的我有幸帮助老师发稿纸,一人两张,用来抄写老师写在黑板上的试题。我小心地掀起两页纸要撕下来。但由于用力不对,稿纸从中间被撕破了。我小小的心咯噔了一下,怕被老师看见,赶忙扯了下来,放在自己的座位上自己用。虽然用这两张残破的稿纸考了一百分,我并没感到喜悦。从那时起,随着年龄的增长,一想起这件事我的心就感到痛。
今天,当看到孙云晓的“教育从尊重开始”,我怎能不心生感慨!卢勤在《好父母,好孩子》中也曾说,“在某种情况下,教师不尊重学生比父母不尊重孩子对孩子心灵的伤害更大,因为在孩子心目中,老师是至高无上的。”作为教师对成长中的孩子所犯的正常的错误,动辄责骂呵斥,这并不是教育!没有尊重哪来的教育?殊不知呵斥怒骂的结果是三方受害:老师自己、老师眼里的坏孩子,同时还有老师心里的好孩子!但是,现在想来,是孩子哪有不犯错的啊,而人恰恰就是在错误中成长的啊!作为一名强势学生我没有犯过错误,谈不上老师对我的放纵。但是作为一名和弱势学生一样同样需要成长的孩子来说,我失去了多少成长的好机会啊!不敢犯错误让我从小就敏感谨慎、胆小怕事,凡事追求完美,甚至吹毛求疵,从来不会说一句伤害他人的话。但是另一个大胆的、热情的我告诉我,这样多么委屈自己多么累啊!在《教育,我有话要说》里,丘广欣就说过,“适值生命成长季节的学生,如果真的不犯任何错误,也许会更加让人感到可怕。”
其实,我自己也是才明白“教育从尊重开始”这个道理。回想过去,成为老师的自己不也像自己的老师一样,当学生犯错误时,动不动就是一顿责骂,还自认为是为学生好。多么无知啊!幸亏现在我醒悟了。虽然我教育知识贫乏,虽然作为教师我能力有限,但是我牢记着没有尊重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我不会忘记自己儿时的经历,还有自己花季雨季的精神挣扎。理解是尊重。老师应首先把自己摆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从关爱的心态出发,从生活关心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要让学生真正的从心底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不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才会理解孩子。理解孩子,爱才会具体而丰富,才会无处不在,才会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满温馨。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学生的潜能才能被极大地激发出来。所以,我要对我的孩子们充满理解与爱怜,宽慰与鼓励。我要让我的孩子们永远记得在自己人生的美好阶段,有人理解自己、支持自己、欣赏自己。
《教育从尊重开始》读后感2假前来到校图书室借阅图书时,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本《教育从尊重开始》。利用假期时间深入地研读了这本书,觉得自己的确没有选错,这的确是一本值得广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一读的好书。
《教育从尊重开始》共分为七章,每一章的内容都十分精彩,令人受益匪浅。在书中既有孙老师独到的发现和深刻的观点,也有精彩的案例和实用建议,是孙老师作为一位父亲教育自己孩子的自述体作品,将体验性、欣赏性、可操作性融为一体,是中国父亲教育的忠实记录。
在本书的第二章中作者提到了要尊重孩子的权利。只有被人尊重,孩子才可能获得自尊,并可能学会尊重别人。所以,我们成年人应当保护孩子的权利意识,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尊重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隐私权。而在现实生活中,孩子的这些权利常常被大打折扣,他们的权利时常受到侵犯。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为孩子规划好一切,从上幼儿园开始到上小学、中学、再到考哪所大学,甚至将来从事什么职业,孩子的一切都在他们的安排之下,丝毫不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如果孩子不听从安排,不按照他们的意愿去做,父母就会打着爱的旗号,说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着想。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孩子丧失了他们作为独立的个体所应享有的尊重,做出过激的行为。这不能不让我们思考,我们作为家长和老师,到底应该怎样去教育孩子?怎样尊重孩子?而在这个问题上,孙老师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在女儿升初中、升高中、考大学的时候,孙老师都让女儿自己决定,他作为父亲只是给她一点儿建议。他的这种教育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孩子的权利意识,健全了孩子的人格,使孩子变得更加独立。这也正是我们做为父母和教师应该学习的。
曾经看到一篇文章《一只蜗牛去散步》。读完以后感慨很深,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和孩子一起走过他孩提时代和青春岁月,虽然也有被气疯和失去耐心的时候,然而,孩子却在不知不觉中向我们展示了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孩子的眼光是率真的,孩子的视角是独特的,家长又何妨放慢脚步,把自己主观的想法放在一边,陪着孩子静静体味生活的滋味,倾听孩子内心声音在俗世的回响,给自己留一点时间,从没完没了的生活里探出头,这其中成就的,何止是孩子。
在书中第三章作者还提到要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我十分认同。如今的时代是一个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时代,也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按自己的要求安排时间,都希望孩子的生活没有危险。孩子的课业负担本来已经够重了,双休日应该是孩子放松身心的欢乐时光,在课堂上也是如此,一些孩子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之后,剩下的时间就不知道做什么了。究其原因,是我们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太少了,他们不知道怎样去安排自己的时间。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转变观念,给孩子足够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帮助孩子有效地利用时间,发现生活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华,使其能够更健康、更自然地成长。
感谢茫茫书海中让我遇到了你,让我更加领悟到教育的真谛——教育从尊重开始!在今后的教育之路上,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让我的学生们和以后的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教育从尊重开始》读后感3闲暇之际匆匆浏览了《教育从尊重开始》一书,书中孙云晓老师用朴实的语言诠释着教育的真谛——教育从尊重开始。作者孙云晓,一位跨世纪新教育的忠实守望者,一位童年的捍卫者,出版的个人专著达三十余部,他总能够捕捉时代的精神,走进儿童的心灵,是一位真正走进儿童世界的学者。书中以一个独生女的父亲的教育经历和感悟。在对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教育实例的生动叙述中,娓娓道来教育的真谛——“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爱如钙”、“无批评教育是伪教育”、“没有秘密的孩子长不大”等。一个个贴近生活实际的教育案例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好像这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亲耳听过,亲眼见过的平凡小事。但作者却能在这平凡小事中挖掘出让人耳目一新的教育真谛。
作者在书中提到真正的爱是无私的,的确,他是一个非常开明的家长,当他得知女儿的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没有抱怨,没有指责,而是开导女儿,和女儿一起找原因,想办法。作者还指出: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些父母抱怨孩子不懂事说“我白疼你了!”当看到孩子成绩不理想时便说:“你怎么这么不争气,养你有啥用?”平时我和父母们打交道,也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语,当时我只带着同情,并未多想。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样的家长对孩子的爱是自私的,他在为孩子提供各种优越物质条件的同时希望孩子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父母一定要端正心态,不管孩子达到达不到自己所预定的目标,都不要抱怨不要用言语伤害孩子。我想父母要有一颗平常心,了解孩子,尊重孩子,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设定期望值是很有必要的。
作者还在书中提到:“没有孝心的孩子很难有爱心”,“被真爱感动的孩子才会懂得感恩”。我觉得这两种观点很有必要让一些父母知晓。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的孩子不知道体谅父母的辛苦,更不知道孝敬父母。父母对孩子倾注了满腔的爱却得不到孩子丝毫的感恩,反而觉着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面对这样的孩子,父母不应一味埋怨孩子不懂事,应该从自己的教育方法上找原因。作者指出:“培养孩子孝心爱心应从点滴小事做起:如不能让孩子吃独食;要经常给孩子讲讲自己工作的艰辛;不要“有求必应”更不要“无求先应”;父母要在孝敬老人方面为孩子做榜样等。”
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纯粹的爱,科学的爱,理智的爱,父母的真爱是一粒粒饱满的种子,撒在孩子稚嫩的心田里,以真爱育真情,用真情换真情。
细想孙老师的每一句话,在教学的细节中也都能得到证实。课堂上孩子搞小动作不听课,不引人注意地摸一下他的头,或是不动声色地把孩子手中的东西拿到一边放好,孩子就会不由得脸红或马上改正自己的行为;孩子犯了错误,悄悄地把他叫到一旁耐心地交流,最后孩子会露出开心的笑容……是《教育从尊重开始》告诉我,这种“悄悄地”就叫“尊重”,正是这种尊重,使每一个孩子都在悄悄地健康成长。
让“教育从尊重开始”,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到师生平等,才能感受到自尊的存在,找到更大的动力,塑起更强的精神支柱。尊重学生是对“以人为本”理念的积极回应。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教学生学会做人。而做人的最根本的素质就是尊重。尊重的教育才能教出尊重他人的学生。只有学会了尊重才可能去尊重父母家庭、尊重老师学校、去尊重单位和集体,去尊重社会和国家,只有这样我们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学生和国民的素质才能真正提高,我们的社会才能真正的进步。任何一个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建树的教师,在他们的教育生命的词典里绝对不会缺损“尊重”二字。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位高人说话。我虽然没能和作者面对面地交流,但我有幸走进了他感悟教育真谛的征程中。“教育从尊重开始”,让我们从实践中来体会它的真谛吧!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