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关潜谈静读后感(读朱光潜《谈静》有感)

发布时间: 2025-02-24 20:22:2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79

读朱光潜《谈静》有感,朱光潜老先生的这篇《谈静》,出自于《写给青年人的12封信》中的其中一封信。他在文中写道:“我所谓的“静”,便是指心界...

朱关潜谈静读后感(读朱光潜《谈静》有感)

读朱光潜《谈静》有感

        朱光潜老先生的这篇《谈静》,出自于《写给青年人的12封信》中的其中一封信。他在文中写道:“我所谓的“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你的心境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境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之中,在尘世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摹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

       内心抛开一切忧愁烦闷,让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感动到自己的感官与心灵,让自己的内心处于一个安静的状态去面对尘世的喧嚣,心静了,我们看到的事物才会更宽广。

        静的修养,不仅能使我们领略趣味,也能极大地有助于我们求学处事。说到这里,我想起了诸葛亮的《诫子书》,对于“静”,他是这样写的:“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这句话里面的“静”,就告诉了我们:一、它是修身养德的基础,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二、它是学习的前提,在这种状态下,才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才可以静静的沉思,才可以安静地反思自己的所为。

       现代生活忙碌,而人的内心又多浮躁,在这个环境下,也难免不被受影响,因而在这个时候,就要回避。找个地方,安静自己的心,镇静了,便能从容面对一切变故。

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对于朱光潜先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前七篇里面,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谈读书”、“谈动”、“谈静”这三篇。
  
  阅读的好处不用多说,只是我们很多都不知道阅读的方法。最高峰的时候,我两三天就可以看完一本很厚的书,可是看完以后,收获只限于当时,后来就逐渐淡忘的。长久如此,我不觉有种读了也忘记,何必做无用功的感受。可朱先生在书中提高,我们面对伶俐满目的书,要学会选择。按照机会成本来说,你多读了一本无用的书,就代表你会少读一本有意义的书。所以我们应该多多倾向于选择经过历史检验的,有价值的书。另外,读书还在于感受,在于记笔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读书的时候,是边思考,边阅读,而不是一味的接受,以致最后不留下半点痕迹。
  
  在《谈动》那封信中,朱先生提到我们之所以烦忧,是因为我们的生机被抑郁,要想快乐,须得使你的生机能舒畅,能宣泄。很多时候,我们一遇到烦恼,我们就会想要一个人,什么都不做。其实现在想起来,这样好像根本就无济于事。我们总是倾向于抑制自己的情绪。不开心,我们硬要自己坚强不哭;想打电话,我们硬要自己保持尊严不打;想疯想叫,我们硬要自己保持所谓形象。其实情绪是要发泄的,既然控制不了情绪,为什么不直接任性一次,让情绪自由发展呢?
  
  《谈静》则讲到了“生活在于感受,领略。”当今的生活比过去多姿多彩很多,可是我们却可以常常听到别人哭喊着“好无聊!”美丽的花草、可爱的小鸟、深刻的知识,都无法提起我的.兴趣。(www.aiyangedu.com)我们将这归咎于社会太喧嚣,却没有发现自己就是浮躁中的一份子。生活有无趣,在于你有没有去为自己寻找乐子。
  
  剩下的《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谈十字街头》、《谈多元宇宙》、《谈升学与选课》,我们感受不是特别的深刻。只是觉得《谈十字街头》里面有句话很有感触:“强者皇然叫嚣,弱者随身附和,旧者盲从传说,新者盲从时尚,相习成风,每况愈下。”“我们要自由伸张自我,不要没在十字街头底影响里去。”至于《谈多元宇宙》,我会倾向于将这篇文章理解成,时代的对一件事物的评价有很多标准,不同标准下的判断有所不同,所以应该辩证,全面去看到,切忌陷入“一元”的世界。

读“谈动、谈静”有感

    19年收藏的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终于在2021年的开头拾了起来。昨日夜不能寐,打开许久没用的微信读书,选中了这本以消遣长夜。

    第二封和第三封信分别是“谈动”和“谈静”。“谈动”里作者劝诫年轻人,不该暮气沉沉、颓唐沮丧。心生郁结、生活不快时,应该多动多做事。打球、弹琴,又或者擦窗扫地、栽花移木,都是可以“泄愁”的方式。“谈静”里作者则指出,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人在心境空灵时更能领略到人生种种趣味。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生活应当动静结合。关于“动”和“静”我这两天恰巧有亲身的体验,于是试着验证了下作者的观点。

    元旦当天,没有约到相约的人,我便睡个懒觉。新年第一天成都的太阳也开门营业,9点过窗帘都挡不住它的能量了。我心中也确实有事未了,就穿衣起床。忽地发现窗帘上竟有一束倩影,竟是我放在窗边的向日葵和雏菊配搭的花束,被东升的阳光投影在窗帘上。我呆住没有发出声音,房间外也没有其他人的动静。静悄悄的,在我清醒过来前,有一瞬间,我觉得有一佳人在这窗帘幕布后,舞台上灯光已经打起;我若是上前探开这幕布,她必定尤抱琵芭半遮面,羞答答问我为何不等演出结束再会。我乐极了,兴高采烈的起了床。现在看来,这一方窗台能演出这么一部“大戏”吗?显然不能。这确实是我空灵心境里自导自演的趣味节目。书中说,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心界空灵,物界便不沉寂;心界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喧嘈。这可不就是我在那一瞬间的刻画吗。于是先生提到的“静”的乐趣我印证了。

    今天由于一些原因心生沮丧,于是想到昨晚拜读的解忧大法。先生从“抑郁”和“舒畅”两个字样解读情绪变化,这两字样不仅能做形容词也能做动词。你感觉烦恼,因为你的生机被抑郁;你想要快乐,须得使你的生机能舒畅、能宣泄。小孩子生机旺盛却不知愁苦,是因为他们时刻游戏,生机不至于被抑郁。相比之下,成年人、青年确实要更容易烦恼。所以先生总结道,解愁在一个“泄”字,把自己郁结的生机释放。求泄的方法则在于动。于是我邀请了楷子、邦国下午在小区打乒乓球,打了一个多小时,大家都累了。这过程中果然不觉得烦闷,沮丧也消散一空,又恢复了斗志昂扬的精气神,暗暗告诉自己一定能搞定。放下拍子准备上楼休息,却被旁边围观的阿姨叫住了(一头白发叫她奶奶似乎也能成立,出于礼貌称呼阿姨)。看她从挎包拿出拍子跃跃欲试,我敢不奉陪。阿姨果然是在小区众多大爷大妈中练过的,实力应该在我之上。这一个小时左右,看起来是我陪阿姨活动,更像是阿姨陪我练习抽球技巧。毕竟,除了我左右调球欺负阿姨跑不快之外,其他球她基本都能接住,还能巧劲化掉力度再喂到我手边(不知是不是最近江湖已经销声匿迹的接化发)。打完这下更精神了,我再次印证了先生出言不虚。

    此时我又想起读过的汪曾祺先生的《鉴赏家》。画家季陶民不喜欢听人谈画,却对他认为懂画的水果商人叶三另眼相看。有一次他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好在哪里。叶三说藤里有风,再问其祥,却说花是乱的。这“静态的画,表现出动态的物”中的动静结合,是这两位故事的主角能共同领略的趣味,促使两人相投。这般来看,动静结合的哲学,又仿佛不仅仅运用在于解忧和领略生活中更多的趣味了。以后当多运用动静结合的法子,为自己的生活创造更多的意外之乐吧。
                                      --李老白

                                      2021年1月3日夜​​​

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早在二十世纪,朱光潜先生便从海外寄回了这十二封写给青年朋友的信。信件包含十二个话题:谈读书、谈动、谈静、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谈十字街头、谈多元宇宙、谈升学与选课、谈作文、谈情与理、谈摆脱、谈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谈人生与我。就这些方面,先生劝我们青年人眼光要深沉,要从根本上做功夫,戒骄戒躁,勿随了世俗图近利。

谈读书

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特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要紧的是要养成读书的习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

我觉得这个习惯越早培养就越好,若错过了最佳时期,那么当下就是最早的时候,所以永远都不要轻易就放弃。

谈动

爱惜每一寸光阴,不虚度,在日后回想起来才不至于后悔。闲愁最苦!愁来愁去,人生还是那么样一个人生,世界也还是那么样一个世界。

有个成语叫“无事生非”,就是当我们无所事事的时候就总会胡思乱想,招惹是非。但是一旦忙起来,就不伤感了不八卦了,甚至还会觉得时间不够用。当我们天天忙于工作、忙于学习、忙于家务,闲暇时忙于好友聚会、健身、购物、培养兴趣爱好的时候,还会有时间去伤感去八卦去烦恼吗?估计那时的我们都忘记了还有这些“事”吧!

谈静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

最近很享受自己一个人待着的时光,不想回各种消息,大概是因为要与这段最安静的日子永远告别了,所以才更加珍惜更加不舍。也是因为静下来才能好好和另一个自己进行对话。但是有时也会感觉到自己的思想不够开阔,这时又会钻进书里面去寻找答案……

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

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这两句话是青年人最稳妥的座右铭。

梁启超先生也早在《中国少年说》里写道: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青年人朝气蓬勃,就像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于青年人身上!

谈十字街头

凡物既静,不加力不动,而所加的力必比静物的惰力大,才能使它动。打破习俗,你须以一二人之力,抵抗千万人之惰力,所以非有雷霆万钧的力量不可。

你只有和它冲突,要不然,就和它妥洽。在现时这种状况之下,冲突就是烦恼,妥洽就是堕落。无论走哪一条路,结果都是悲剧。

我们要能于叫嚣扰攘中:以冷静态度,灼见世弊;以深沉思考,规划方略;以坚强意志,征服障碍。总而言之,我们要自由伸张自我,不要汩没在十字街头的影响里去。

虽千万人,吾往矣。保持自己的个性,勇敢、诚实地面对自己的真实想法,活出自己的样子!

谈多元宇宙

恋爱是人格的交感共鸣,所以恋爱真纯的程度以人格高下为准。一般人误解恋爱,动于一时飘忽的性欲冲动而发生婚姻关系,境过则情迁,色衰则爱弛,这虽是冒名恋爱,实则只是纵欲。我为真正恋爱辩护,我却不愿为纵欲辩护;我愿青年应该懂得恋爱神圣,我却不愿青年在血气未定的时候,去盲目地假恋爱之名寻求泄欲。

谈升学与选课

资禀兴趣人各不同,不要为了社会需要而忘却自己。我时常想,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

表明读书要先广泛涉猎各方面的书,然后在有选择性地挑一些书来读。也就是说先各个领域都要涉及,然后有针对性的就某方面加强。

谈摆脱

“摆脱不开”便是人生悲剧的起源。畏首畏尾,徘徊歧路,心境既多苦痛,而事业也不能成就。许多人的生命都是这样模模糊糊地过去的。要免除这种人生悲剧,第一须要“摆脱得开”。消极说是“摆脱得开”,积极说便是“提得起”,便是“抓得住”。认定一个目标,便专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其余一切都置之度外,这是成功的秘诀,也是免除烦恼的秘诀。

为什么天天做明知其无聊的工作,说明知其无聊的话,和明知其无聊的朋友假意周旋?在我看来,这都由于“摆脱不开”。因为人人都“摆脱不开”,所以生命便成了一幕最大的悲剧。

这一点是我一直在追求的境界,总是会被各种事情缠绕上身,其实过后一想,有些事情我本可以完全不在乎,但奈何自己是心软、“受虐”体质,有些事情也不过是庸人自扰罢了!往后余生,愿自己心狠一点,清醒一点,洒脱一点!

谈在卢浮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

最高品估定价值的标准一定要着重人的成分,遇见一种工作不仅估量它的成功如何,还有问它是否由努力得来的,是否为高尚理想与伟大人格之表现。如果它是经过努力而能表现理想与人格的工作,虽然结果失败了,我们也得承认它是有价值的。

因为我所知道的学生们、学者们和革命家们都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太类似美国旅行家看《蒙娜·丽莎》了。

谈人生

我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芸芸众生,只不过沧海一粟。在自己的世界里孤芳自赏,在别人的世界里随遇而安。如此,便好。

《给青年的12封信》读后感

        在朱光潜的给青年的12封信中,其中有十二谈,分别为谈读书、谈动、谈静、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谈十字街头、谈多元宇宙、谈升学与选课、谈作文、谈情与理、谈摆脱、谈在卢浮宫所得的一个感想、谈人生与我。

      在谈读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别的事都可以学时髦,唯有读书做学问不能学时髦。”我认为这句话无论是放在从前还是现在,都是合适的。社会中有很多流行文化,但我们不能盲目跟风。我们应该多读有用之书,找寻读书的价值,人生的价值。

        动静结合,乃为平衡之理。谈动与谈静都有其特色。在谈动中,是围绕闲愁来讲。愁生于郁,郁由于静止,而求泄的方法在动。里面讲到,要想消除闲愁就应该多活动活动。在谈静中,谈到人生境界。作为青年,要学会静,要多在静中领略些趣味,这有利于求学处事。

        对于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当中有一句话“救国读书不可偏废。”这让我想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要注重实践,不可空谈,将学习与社会相结合。然后对于谈十字街头,我认为在面对各种各样的十字街头时,我们要保持冷静,从容抉择。

        谈多元宇宙,听上去像物理学那样深奥,其实实际上并非如此。简单来说,每个领域,每项专业,甚至个人,它们的宇宙都不是完全相同的。不能笼统地用某个词汇去衡量其价值标准。我很喜欢里面一句话“我为真正恋爱辩护,我却不愿为纵欲辩护。”

        接下来是谈升学与选课,作者认为是大学还远远不够,选校应该以有无诚恳、和爱的空气为准,而选课更应注重个人的享受。我是赞同这种观点的,因为在学习中开心快乐才最重要。在谈作文中,我了解到学文如学画,学画可临帖,又可写生。真正学作文,要特别注意写生,要写生,须勤做描写文和记叙文。

        理智不能控制情感,也离不开情感。只有理智的生活是索然无味的,只有情感的世界是过分冲动的。比如说孝不只是一种义务,更是出于情感。这便是我对谈情与理的理解。陶渊明做澎泽令,不愿束带见督邮向县吏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他摆脱禄位以行吾心所安。人人都想从某些东西中摆脱,但若人人都摆脱不开,生命便成了悲剧,这便是谈摆脱后的感想。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家兴。作为青年,任重道远。
本文标题: 朱关潜谈静读后感(读朱光潜《谈静》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41037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红色故事代代传读后感300字(一篇红色故事的读后感)读后感西游记800字大全(读《西游记》读后感8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