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叹一般读后感(千年一叹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5-02-19 15:16:2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7

千年一叹读后感,导语:千年一叹,一叹千年。历史,每每重拾,都会有一份挥之不去的沧桑感,多少个王朝,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一千年走一回,却有阵...

千年一叹一般读后感(千年一叹读后感)

千年一叹读后感

  导语:千年一叹,一叹千年。历史,每每重拾,都会有一份挥之不去的沧桑感,多少个王朝,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一千年走一回,却有阵阵叹息传来,轻轻的,缓缓的,从那遥远的爱琴海面传来,从法老的金字塔中传来,从被风化的古代遗址中传来,也从恒河畔边传来。以下是千年一叹读后感三篇,欢迎阅读。

  千年一叹读后感1

  余先生的散文,追索文化生成的奥秘,感受文化历史的兴衰,有对文化缔造者的由衷的礼赞,又有对文化人命运的深切关注。

  进入新世纪,余秋雨在考察审视中华文明之后,随着香港凤凰卫视的千禧之旅和欧洲之旅,把自己文化探寻和精神漫游拓展到中东和欧洲,完成对基督教文明等的深入探寻。

  《千年一叹》,正如歌词中所写:“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车轮滚滚尘飞扬,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昆仑的云,我是黄河的浪,我是涅盘的凤凰再飞翔。”饮着屈原的梦,李白的歌,探寻着中东古文明的辉煌,抚慰着西亚古文化的伤痛,感受着南亚历史的喜怒忧伤。轻轻地抚去时光遗留的尘埃,深情地抚摸历史的肌肤,细致地剥落包裹于往昔躯体上的坚韧外壳,把希腊神话故事,埃及金字塔,耶路撒冷的冲突,侯赛因的陵寝,汉谟拉比法典的价值和泰姬陵的圣洁娓娓动听的道出,引导着我们踏进那个往昔时空,去享受和品味其中的快乐,而同时也承受着这些辉煌的文明不同程度衰落的震撼,反思着我们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的风风雨雨而生生不息超常强韧的缘由。在这里,历史的回忆与追踪只是一种传达心灵感受的博大场所,而所谓的文化精神,传统气韵以及种种与人生,与命运,与人的存在景况相关的意蕴,也就经由这样的场所而获得自然而然的体现。

  废墟,大海,流浪,历史常常从这里出发;森林,山丘,古堡,历史常常在这里隐蔽;热闹,精致,张扬,历史常常在这里转折;苍凉,寂寞,执着,历史常常在这里凝冻。米开朗基罗,伽利略,莎士比亚,但丁,歌德,黑格尔,一个个历史上熠熠闪光的大师,在这里与你直面;庞贝古城,罗马的废墟,巴黎圣母院,希隆大教堂,一座座闻名的建筑,让你亲身感受—怀古之请,兴衰之叹!秉承《千年一叹》的风格,审视欧洲文明,反思中华文明——让人和自然更紧密地贴近,让个体在辽阔的田地中更愉悦地舒展,让更多的年轻人在遭遇人生坎坷前先把世界探询一遍,让更多的老年人能以无疆无界的巡游来与世界做一次壮阔的挥别,让不同的文化群落在脚步间交融,让历史的怨恨在互访间和解。

  纵横捭阖的宏观把握,情致深惋的微观体悟,它流溢着历史诗情的的沉郁柔丽,张扬着现代飞天的吟啸。它不动声色却有内里乾坤,波涛澎湃又不失骄矜,天马行空遨游于无限时空,回眸一顾却尽显生命本色。

  暮色四合,喧哗的一切复于平静。静静的夜里,最好莫过于读书了。一盏孤灯,一杯浓茶,细细品味秋雨散文。读罢掩卷沉思,顿觉韵味无穷。

  千年一叹读后感2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阅读了余秋雨《千年一叹》这本书,从此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的喜欢上了这本书,在也放不下了。这本书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开阔的视野,显示了一个千姿百态的世界,同时也带给了我们对历史和文明更深层次的思考,感触很多,时而警醒,时而心灵震撼。

  这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余秋雨在千年之交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车队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路途艰险,困难重重,但是他们却甘愿在毫无保护机制的险境中去面对这一切,愿意投入肢体历险和精神历险。恐惧被震惊所掩盖,被疑问所代替,他们更愿意脱去手套去抚摸人类文明,去苦思避免古代文明崩塌代价的答案。

  这本书以游记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了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伊拉克等国灿烂的古文明,我紧跟随余秋雨的步伐也开启了我的文明之旅,去探索闻名于世的文物古迹,感受千古魅力,同时也兴起了一阵对古文明的叹息,有对它们拥有久远历史的赞叹,有对它们不可思议创造力的惊叹,有对它们悄然无息走入历史的感叹,有对它们今不如昔的悲叹。它们经历了从辉煌到微弱再到衰败,而我们中华文明的运行轨迹,却为什么能避免整体性的崩塌,能一直保持历史发展的延续性。在中国,我们能书写已有几千年历史的文字,我们能用流传了几千年的语言交流,我们能去踏访几千年前古人留下的足迹,我们能不卑不亢的保有我们的文明。

  人类是文明的创造者也是毁灭者。高度发达的今天也不能免俗,厮杀还在持续。血腥的战争伴随着文明的毁灭,人类正在重蹈覆辙。和平是我们所需要的,战争是我们应该放弃的,人类啊,认识你自己吧!

  希腊,这个承载古代文明的早期摇篮,有太多的记忆。古代好战尚武、政治保守的斯巴达人拖垮了繁荣进步的雅典文明,以战争推动工艺文明,得不偿失,使一度强悍的迈锡尼显得那么局促和单调,成为了一个干涩无味的悲剧。现代崇尚闲散第一的希腊人,逐步走向了疲惫和慵懒,已跟不上现代世界步伐反被现代文明所遗落。奥林匹亚将健康理念纳入希腊文明并被全人类普遍接受,是我们永远仰望的地方,它们有关人的完整理想,是把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发挥到极致然后再聚集在一起,现在我们依然用它们的基础思想去思考,把它们的人体雕塑作为触不可及的标本,奥林匹克是永恒的世界坐标。

  千年一叹读后感3

  《千年一叹》这本书确切来说是一本日记。它记录了作者余秋雨在前年之交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

  余秋雨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他的豫园非常精炼,读起来流畅、优雅,但贴近生活,思维新颖。他能把新的想法用最简单的语句表达出来,而且总能被人接受。他曾说过“写书最大的困难不在立论之勇,不再跋涉之苦,也不再考证之烦,而在于要把深涩嶙峋的思考翠莲的平易可干吧玄奥席位的感触释放给更大的人群。这等于用手掌碾碎石块,用体温焐化坚冰。字字句句都要好为难言的艰辛”。难怪他的文字如此精妙,原来他早有这番感悟。我说,余秋雨也能算得上是个探险家,因为在这“千禧之旅”的路上,他们遇到许多惊心动魄的事,随时都威胁着他们的生命。许多短路荒草迷离,战壕密布,土匪出没,在中东的一些国家更是如此。掐一秒不知道后一秒会发生什么,他们只知道一连串真实的故事:宗教极端分子在疾风中内杀死了几十个卫国旅客,三十几个警察刚被贩毒集团杀害……

  “千禧之旅”的目的实际上是环游世界的`文明古国,领略人类文明的精华和感受异国的风土人情。所以他们选择了希腊为此次旅行的第一站。路径除中国外的三大文明古国,埃及、印度、古巴比伦。

  而到达希腊时他们所见到的只是狭小、陈旧、道路拥挤和人民闲散。只有从被风化的古代遗址中看到一点文明古国的影子。照我看莱希腊人闲散的升华方式有许多缺点,社会失去了精气神,一部分闲散变成了精神贫穷。可见衰落了的古代文明难以与现代结合,最后只能被现代文明遗落。可悲。

  说到埃及就不能不提恒河。但恒河清澈的河水,美丽的风景早已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是浑浊的河水河岸边“热闹”的景象。上游临死洗澡,下游刷牙喝水。印度人认为恒河的水是生水,喝一口,有病治病,没病养生,什么传染性皮肤病在水中泡一泡就好,所以的牛皮藓、荨麻症的人都用到恒河沐浴。还有的老人自己知道已经不行了,就叫家人把他们抬到恒河边上,铺一张席子,躺在地上等升天。他们说“就算死也要死在恒河边!”在那些人死后,会有专门的人堆好木堆,把尸体排好队,一批一批的火化,人就这样化为一缕轻烟了。

  接下来的同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巴比伦遗址。古巴不必四大文明古国中最神秘的,人民只有听着空中花园的故事想象城市、街道中繁荣的景象。因为留下的实物遗址已被无情的岁月和贪婪的“黑手”糟蹋得不堪入目,也失去了往日的风光。看着残破不堪的“墙壁”,不禁有一丝感伤。

  相信现在提到印度的化,大家的第一反应会使狭窄的街道中密密麻麻的人头和印度人对时间概念的缺乏。印度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无节制的生育和升华条天的不断改善是导致人口暴涨的原因。此外,在印度大多数人的手上是没有手表的,因为手表对他们来说没有太大用处。电话中说再十分钟道,转身就进了巷口的咖啡馆里喝咖啡调侃了,在连三个小时是不稀奇的,连政府官员也是如此。真是不可理喻呀!

  看完了各大文明古国,大家现在有何感想。对,他们的确辉煌过,不过是在过去,但是在“同伴”衰落的同时,我们中国却奇迹般的存活了下来,并且比较完整的保留了我们的文明。造成他们现状的原因是他们在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发生冲突时没有及时采取好的应对措施。而中国早几个世纪之后存活了下来,跟上了现代的节拍,很好地融入了国际。但仍有许多人看不起中国,而我要说的是:他们看不起是他们的事,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就凭着“当我们的同辈禁不起岁月的磨砺时,我们的祖先仍坚强的走到现在”,我就可以自豪说“中华民族是个非常了不起的民族”!谁说过去的文明古国不能成为今日的世界强国!

《千年一叹》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千年一叹》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千年一叹》读后感1

  对于我这个理工直男来说,文化基本是没什么认识的,对余秋雨先生的印象也都还停留在高中时做的那几篇晦涩难懂的阅读理解。但好巧不巧的我却翻开了这本《千年一叹》,去随着余秋雨先生的足迹走了一遍千年前的文明遗迹。

  读完后合上全书,仍有余音绕梁,于是忍不住想写下读后所感,若有偏颇之处,实在遗憾,毕竟考量文化对一个理工男来说,确实难度较大。

  都说今天的中国人是没有信仰的,如果有,那中国人信仰钱。略带极端的话语道出了目前中国的现状,焦虑、迷茫、无所事事是很多人的现状,甚至为了金钱丢弃了做人的底线。把人性的善良抛弃丢落在谷底,看不见,也听不见。于是,地狱空荡荡,魔鬼在人间。

  在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描写的是老师带领孩子们去参拜的场景,短短的四段话,描述的场景却不时的在我脑海浮现。

  这个教堂经过彻底重建,把古迹和现代溶于一体。现代拿出来的,反而是不加雕饰的原始形态,来烘托精致斑驳的古迹。在爱的领域,古今、文野、高低,没有界限。

  教堂门口出现了一对对前来参拜的小学生,穿着雪白的制服,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路唱着悦耳的圣诗。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老师是倒着身子步步后退的。他们用笑脸对着孩子,用背脊为孩子们开路,周围的人群也都为他们让出了一条道。

  中东地区,原本是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希伯来文明的发源地,现在却被极端主义的冲突闹的精疲力尽、遍地狼藉。甚至人民都已经遗忘了正常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但就在这哀鸿遍野的地方,也泛起了星星点点的文明之光。我不知道以脊背面对世界,笑容面对孩子在这里是多么的难,但这个老师做到了。不管这些孩子后来是否真的会参入民族纷争的苦难中。但在那个瞬间,他们的老师用脊背挡住了世界的苦难,用微笑感染者他们纯净的心灵。那一步步参拜之路,是充满力量的洗礼之路。这些文明之光,总是会聊起熊熊火焰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是么?甘地,就做了最好的解释。

  当人们终于懂的,笼罩荒原的不应该是战火而应该是暖棚,播撒沙漠的不应该是鲜血而应该是清泉,一切就都走上正路了。

  再回头来看看中国,没有别的文明的断层,毁灭,就这么妥妥当当、摇摇摆摆的传承了五千年。但这人折腾人,人摆布人,人报复人的本事却是各个文明都是类似的。人折腾人的本事,这一点,我们比发达国家发达了不少。但怎么都不该对孩子下手啊,难道那蒙了猪油的心,扎一下都不会痛吗?近期再次激起民怒的疫苗事件,也再次激起了国民对于医疗,对于国家监管的讨伐。

  从之前的毒奶粉事件,到现在的疫苗事件,说是说是经济日益增长,但这道德底线却一次次的沦丧。一层层的关系链,金钱链,你们真的敢一步步的面对孩子么?

  企业追求利润,原本是件好事情。但一旦为了利润开始作恶,那样的人祸简直不敢想象。不经意间想起来谷歌公司的信条“不做恶”,是的,读起来简单,但实现起来却很难。中国的知名企业,距离不做恶,好像很远。

  有时候,不禁扪心自问,我们的文化传承了五千年,都还没能在很多人的心中种下善的种子,那余秋雨先生笔下的这位老师是不是有点可笑了?还是说可笑可悲的是我们?

  多么希望我们能真正领会“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精神。真正领会“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含义。

  那位以脊背开路,一步步笑对孩子的中东老师不禁让我再次感叹,什么能让这个世界的人民精神更好一点:

  医学不能,新闻也不能,资本也不能,权贵也不能…我觉得教育可以试试看。

《千年一叹》读后感2

  《千年一叹》这本书确切来说是一本 日记 ,《千年一叹》读后感。它记录了作者余秋雨在前年之交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

  余秋雨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他的豫园非常精炼,读起来流畅、优雅,但贴近生活,思维新颖。他能把新的想法用最简单的语句表达出来,而且总能被人接受。他曾说过“写书最大的困难不在立论之勇,不再跋涉之苦,也不再考证之烦,而在于要把深涩嶙峋的思考翠莲的平易可干吧玄奥席位的感触释放给更大的人群。这等于用手掌碾碎石块,用体温焐化坚冰。字字句句都要好为难言的艰辛”。难怪他的文字如此精妙,原来他早有这番感悟。我说,余秋雨也能算得上是个探险家,因为在这“千禧之旅”的路上,他们遇到许多惊心动魄的事,随时都威胁着他们的生命。许多短路荒草迷离,战壕密布,土匪出没,在中东的一些国家更是如此。掐一秒不知道后一秒会发生什么,他们只知道一连串真实的故事:宗教极端分子在疾风中内杀死了几十个卫国旅客,三十几个警察刚被贩毒集团杀害……

  “千禧之旅”的目的实际上是环游世界的文明古国,领略人类文明的精华和感受异国的风土人情。所以他们选择了希腊为此次旅行的第一站。路径除中国外的三大文明古国,埃及、印度、古巴比伦。

  而到达希腊时他们所见到的只是狭小、陈旧、道路拥挤和人民闲散。只有从被风化的古代遗址中看到一点文明古国的'影子。照我看莱希腊人闲散的升华方式有许多缺点,社会失去了精气神,一部分闲散变成了精神贫穷。可见衰落了的古代文明难以与现代结合,最后只能被现代文明遗落。可悲。

  说到埃及就不能不提恒河。但恒河清澈的河水,美丽的风景早已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是浑浊的河水河岸边“热闹”的景象,读后感《《千年一叹》读后感》。上游临死洗澡,下游刷牙喝水。印度人认为恒河的水是生水,喝一口,有病治病,没病养生,什么传染性皮肤病在水中泡一泡就好,所以的牛皮藓、荨麻症的人都用到恒河沐浴。还有的老人自己知道已经不行了,就叫家人把他们抬到恒河边上,铺一张席子,躺在地上等升天。他们说“就算死也要死在恒河边!”在那些人死后,会有专门的人堆好木堆,把尸体排好队,一批一批的火化,人就这样化为一缕轻烟了。

  接下来的同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巴比伦遗址。古巴不必四大文明古国中最神秘的,人民只有听着空中花园的故事想象城市、街道中繁荣的景象。因为留下的实物遗址已被无情的岁月和贪婪的“黑手”糟蹋得不堪入目,也失去了往日的风光。看着残破不堪的“墙壁”,不禁有一丝感伤。

  相信现在提到印度的化,大家的第一反应会使狭窄的街道中密密麻麻的人头和印度人对时间概念的缺乏。印度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无节制的生育和升华条天的不断改善是导致人口暴涨的原因。此外,在印度大多数人的手上是没有手表的,因为手表对他们来说没有太大用处。电话中说再十分钟道,转身就进了巷口的咖啡馆里喝咖啡调侃了,在连三个小时是不稀奇的,连政府官员也是如此。真是不可理喻呀!

  看完了各大文明古国,大家现在有何感想。对,他们的确辉煌过,不过是在过去,但是在“同伴”衰落的同时,我们中国却奇迹般的存活了下来,并且比较完整的保留了我们的文明。造成他们现状的原因是他们在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发生冲突时没有及时采取好的应对措施。而中国早几个世纪之后存活了下来,跟上了现代的节拍,很好地融入了国际。但仍有许多人看不起中国,而我要说的是:他们看不起是他们的事,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就凭着“当我们的同辈禁不起岁月的磨砺时,我们的祖先仍坚强的走到现在”,我就可以自豪说“中华民族是个非常了不起的民族”!谁说过去的文明古国不能成为今日的世界强国!

《千年一叹》读后感3

  余秋雨先生的文章给人一种自然简朴、文底深厚之感。而《千年一叹》是比较特别的一本。它是一本旅游日记,记录了先生亲身越野经万里考察人类各文明遗迹的经历,是去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

  先生给我们讲述了曾经的希腊、埃及、约旦、印度等地有过辉煌的古文明,而现在仅存的只剩下遗迹!中国也是一个文明古国,她却绵延了上千年,何解?

  千年走一回,却有阵阵哀叹传来,书中第一页的插图“我走进了荷马史诗的大门”,我们看不到像中华文明一样的富丽堂皇,光彩亮丽。仅仅只有由许多大的石块堆砌而成的一张大门,经历了上千年的风吹雨淋,见证过多少王朝的兴衰更替,她依旧在那。

  可是让人很难想象的是,这曾经是文明的中心,精神的圣地。而她也的确是的。

  轻轻地,缓缓地,从那遥远爱琴海面传来的,从那雅典神殿传来的,从那埃及狮身人面像和金字塔里传来的,从那两河流域的土地中传来的,是当辉煌已成寂寞,文明遭到侵蚀后的阵阵叹息和无奈。

  在衰落的文明中,褪去的历史后,深深地一句叹息,人类又投身到新的历史中。历史,每每让人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沧桑感。多少个王朝更迭,多少次生死轮回。面对历史长河,我们手足无措。

  从对希腊的描写中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这个创造了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国家,在奥运百年之时,错过了举办权。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成为了每一个希腊人难以磨灭的记忆。我好像看到了希腊人当时的万念俱灰、内心无助的呐喊。

  另一个地方就是世界火药库--中东,伊拉克就在两河流域,祖先们曾经在此创造了古巴比伦文明;而现在因为战火,百姓苦不堪言,长期的极度贫困使人民无法选择。贫困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尊严的失落和文明的湮落。

  看了此书以后,一方面哀叹人类文明的衰落,另一方面很庆幸自己的国家没有在历史长河中被埋没。他们衰败的每一个原因,中华文明也都遭遇过,可让国人认真思考的是一种对历史的不重视致使中华文明渐渐衰退。

  前不久,北京梁林故居被无故拆除,并且美其名曰维修性拆除,我不得不钦佩拆除者智商之高,手段之强,和咬文嚼字功底之深。在残砖破瓦中,我们看不到文明的影子,如今的文明人竟干出这么野蛮的行为!我们看到的荷马史诗的大门仍然在风雨中伫立,雅典神殿依旧在坚强的守卫着雅典,狮身人面像虽然没有当年的栩栩如生,但仍然守护着沉睡千年的法老。可是倒下的梁林故居,却真正倒下了。在兵匪满地、行路艰难的旧中国,他们一次次从这里出发,到地僻人稀之处寻找中华建筑的瑰宝,发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敞肩桥--河北赵县的隋代赵州桥、世界上现存最高的木构建筑-山西应县的辽代佛宫寺木塔、中国现存最伟大的唐代建筑-山西五台的佛光寺……

  北总布胡同小小的24号院(旧门牌为3号),曾因梁思成夫妇的社会声誉而蓬荜生辉,多位中国知识界精英慕名而来,相聚沙龙,品茗坐论,纵横天下,也曾经令女作家冰心“心生醋意”,留下后人关于林徽因与冰心二人之间微妙关系的种种猜测。

  梁思成曾说过: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而如今自己的故居却遭此毒手。

  据2021年底国家文物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结果显示,全国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总量当中,新发现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总量为536001处,约4.4万处不可移动文物已消失,在经济利益的背后,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镌刻着一个民族文化记忆和精神灵魂的名人故居保护举步维艰。

  你们现在拆的是真古董,有一天,你们后悔了,想再盖,也只能盖个假古董了!

  请我们谨记: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现在。

《千年一叹》读后感4

  本书大概讲得是余秋雨等人探索除中国以外的几大古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过程。从希腊开始,途经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最后由尼泊尔回到中国。

  知道中华文明是古文明之一,却一直不知道中华文明是历经历史长河,却一直保留下来的唯一文明。这一刻,不同于余秋雨老先生的惊讶,我的感觉是震撼。究竟多么强悍的民族才能留下这一方净土呢?不得不说,我确实自豪。

  纵观中国历史,内战、饥荒、天灾、人祸,可以写成满满的血泪史。又忽然意识到,把这些载入史册的也恰恰是中华文明的文字——这种几千年来从不曾遗失的东西。忘记是谁说的了,说:"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消灭承载它的语言;要消灭这种语言,首先先从他们的学校里下手。"即使朝代更替,即使战乱灾祸,文字却是代代传承,从不间断。这样想,或许可以理解中华文明为什么在“盛极必衰”历史浪潮中屹立不倒了。

  行人从希腊开始走,到珠峰边下结束,途中“经过世界上最危险的地区”。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十分舒畅,没有厌烦的感觉,其一原因是我见识短浅,其二是因为我很喜欢去了解。而他也绕开了一般旅行的观赏模式,而是选择一些有历史文化沉淀的地方,希腊随路的导游也说“都是没人去的地方”,所以这其实是一次世界范围的“文明苦旅”,而且因为地区的特殊,这份“苦”也从沉郁的无奈变成了“一声千年的长叹”。

  让我印象最深的果然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不枉他多次强调来当卖点了。中东跟西亚,孕育了无数的文明,从千年前就开始争斗,“一个文明打败另一方,在地里撒上荆棘跟盐,让那里成为不毛之地”,文明又不断重建,不断革新,“一直向地下挖去,总能挖出属于不同时期的文明遗址”,就是这样一个悲哀的地方,现在仍是纷争不断的地区。这看起来像个“文明诅咒”,人们为了自己有幸得到的文明而忘我战斗,每一方都没有错,与之相对的是,每一方都错了。进入中东后,他们一行人每次跨过一个国家的边境线都显得十分惊险,小心地擦掉每一个阿拉伯文字,将全球通讯系统关闭,将写好的草稿用洗衣袋小心地保存,因为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当作间谍而被捕。这是邻国之间的关系。国境线在地图上是抽象的,在土地上则由人类驻守。最有代表性的要数“三八线”,朝鲜跟韩国同为一个民族,被同一种文明孕育,却被一条过于完美的直线一分为二,这是对战争活生生的讽刺。而中东的国境线则是有着“文明”这条更抽象却更让人为之执念的线。中东西亚因为这些线而变得混乱,耶路撒冷就是最好的例子。很多宗教的“圣地”,无数人为之哭泣,不断被占领、被淹没,却仍让人趋之若鹜,代价就是眼泪与鲜血。这些地区因为持久的争斗,文化并没有像“得益于珠峰的中华文化”传承的如此神奇,多数变得破败,他们的生活也开始“破败不堪”。虽然多数都有着令人乍舌的资源,却因为财团以及国际势力的介入,而没让多数人民获益,他们只能在无尽的风沙里成为焦点,经常在各国温暖的客厅被提及。

  印象比较深的一块是在印度,作为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浓厚的信仰,恒河就是代表,无数人希望在死后皈依,而死后飘入恒河就是一种有历史渊源的途径。看起来应该寄居神灵的圣河,一定是无比清澈,让人心如止水吧。可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印度的经济水平并不乐观,贫困的人特别多,而这些人经历了一生坎坷后到了老无所依的时候,最能安慰他们的选择就是飘入恒河,于是就有了这样一种景观,无数的老人像乞丐一样住在恒河边,等待着神灵的指引,整条河看起来也变得狰狞。这是一种无奈的状况,他们可能还有别的选择,但是这种选择对他们而言是最好的,我们并没有给他们温暖的可以留恋人间的生活,又如何去质疑他们的“信仰”呢。

  整个中东西亚之行,充满无奈与悲伤,此为“殇”,而这种压得人喘不过来气的“殇”并没有停止争斗,争斗还在继续,我们都是不称职的见证者。野花并不能告诉我们人们为何争斗,但是和平并不是妄想,交融并不是一定不行,所以我们能看见希望,祖先们跨越千年的叹息,也一定会传达到人们的心里。

千年一叹读后感800字

千年一叹读后感800字4篇

  《千年一叹》记录了余秋雨先生在2000年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伊斯兰文明遗迹的经历。你们看过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接下来我给你们带来千年一叹读后感800字,供大家参考,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千年一叹读后感800字一

  烦闷的夏日,实在是让人疲倦,只好坐在桌前,静静的看书,才能解此时乏困。翻到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我便立刻为他的文章所折服,看完后也是长舒一口气,完全忘却了夏日的疲惫。

  余秋雨一直是我很喜欢的作家,总能在文章中表现他所看到的世界,《千年一叹》中的千禧之旅便是如此,从长江到爱琴海,数千里风景,数千年历史尽在其中,让人流连于书中,这可能就是余秋雨这《千年一叹》的魔力吧。

  《千年一叹》无声无息的让我走进余秋雨的世界,走进他所描写的世界,古希腊的文明,古罗马的风情让我向往。读罢这本书已经是满腹的沧桑,随余秋雨游历了一边世界上那些正在被时间、战争所吞噬的文明遗迹。那是怎样的一种旅程?

  不怎么了解希腊的文化背景,也不知道希腊文化有过怎样的宏伟历史;初识希腊是从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欺骗宙斯开始的,还有就是希腊国家男子足球队曾拿过2004年的欧洲杯的冠军。希腊是一个神话般的国度。这是我对希腊仅有的了解。随着余秋雨先生的笔迹慢慢的游走,让我知道希腊竟然有如此浓厚的文化气息!遗憾的是这里的文化正在一步步走向衰亡、没落。谈到希腊衰落的原因,余秋雨有两点认为:一是雅典斯巴达人旷日持久的内耗;二是内忧外患,又不断远征,希腊始终没有成立一个统一的集权的国家。

  千年走一回,却有阵叹息传来。轻轻的,缓缓的,从那遥远的爱琴海面传来,从法老的金字塔中传来,从那两河流域茂密的芦苇丛中传来,也从那恒河畔边传来。是谁?是谁的悲叹?哲人,法老,佛祖?亦或是他们的民族与灵魂?当辉煌已成了寂寞,当神庙已经破残,当人们已经开始了遗忘,那阵叹息也只成了无奈。

  历史,究竟是何物?它究竟能影响多少?我一时间理不清头绪,也无法理清。的确,历史已经成了历史,它以文字,画卷的样子悄然流逝,已经过去了,而且永不回头。但是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历程。如果没有了历史,我们就像是哑巴,无从诉说;如果没有了历史,我们就像是一阵风,没有始无末,没有目的没有方向。历史是家,是广阔天地里的一座朴素坚硬的石头房。没有修饰,没有点缀,是我们远航时挂念的故都,是流浪天涯浪子的根。

  文明已经衰落了,历史也开始褪色,轻声一叹,人类又投身于新的历史。我们在总结,在回忆,在悲祭我们的祖先。随后毅然走上脚下的路,顺着他们的脚印一步步走下去。

  千年一叹读后感800字二

  斑驳的城墙,慌乱的废墟,杂草从生的山沟,脏乱的河岸,隐藏的土匪,沉重的心情。

  轻轻翻开书,沉重,惋惜,无奈,怀念交织在一起。

  《千年一叹》,叹的是惋息,叹的是敬重,叹的是哀思,为车队一行人的惊险探险吸引,又不忍了解其余三大文明古国的文明衰败

  在旅途中的那些文明古迹总让我感觉它们是在沙漠上默默坚守的一位巨人,一位孤独的巨人。他们曾经是文明的见证者。而今的它们好似昙花一现之后留下来沉睡。曾经建造了他们的后代子孙,现在因为文明的偏差,正在遭受着战争,饥饿,寒冷,失去情人的悲伤。余秋雨先生说过,看到作为一个曾经创造过辉煌文化的国家,他们的子孙连学都上不起,他感到痛心。我觉得这岂止是痛心!耶路撒冷的哭墙之下那夜夜不绝的哭声,诊所里需药物治疗的孩子,那种就差武装到牙齿的小心谨慎,令人心寒,又岂是一个痛字可说得清,道得明。不记得是在哪个国家,为了让外来旅客能够安全地参观国家的文化遗址,每个车队都必须派两辆车前后保护,余秋雨先生那时候的心情只剩下难过,他们只不过是想让外人了解一下他们的历史文化而已。

  他们路过印度,提到印度就必须要提一提恒河。但恒河在古代历史中的清澈,美丽已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是污浊的河水,河岸有惊人的景象,临死的人,在上游洗澡,希望洗净灵魂,下游壮汉们刷牙喝水。印度人认为恒河的水是灵水,喝一口,可以把身上的病痛治好,洗一洗,可以让自己长寿。还有的老人自己知道自己去命不久矣了,就让家人把他们抬到恒河边上,铺一张草席子,躺在地上等着飞到西天。他们说“就算死也要死在恒河边!”在那些人死后,会有政府的人堆好木堆,把尸体排好,一批一批的火化,人就这样化为一缕浓烟了。

  各大文明古国的确辉煌过,不过不是现在,但是在“同伴”衰落的同时,我们中国却奇迹般的存活了下来,并且比较完整的保留了我们的文明,我们中华的祖先,除了成吉思汗,几乎没有统帅进行过远征,最多只是内部矛盾,内部战争,正是这些使我们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完好的保存了下来。

  千年走一回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

  车轮滚滚尘飞扬,祖先托我来拜访。

  我是昆仑的云,我是黄河的浪,我是涅槃的凤凰再飞翔。

  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

  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

  我是废墟的泪,我是隔代的伤,恒河边的梵钟在何方?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

  东方有人长相忆,祖先托我来拜访。

  我是屈原的梦,我是李白的唱,我是涅槃的凤凰再飞翔!

  千年一叹读后感800字三

  通读整本书后才顿然醒悟秋雨先生为何要给他这本旅行日记起名为千年一叹了。不论是尼罗河文明,还是两河文明,抑或是恒河文明。不论他们是造就强大的波斯帝国,还是显赫的所罗门王朝,精美的巴比伦花园。终究埋没在历史的文字里,再也看不到它们明艳的色彩,只能从字里行间中去寻找昔日的辉煌。

  随着日记的推进,好像秋雨先生带着我穿越千年的时光,一起畅游了几乎整个亚欧大陆。

  希腊,想象中蓝色的海与天夹着白色建筑群。但眼前是陈旧狭小的道路,闲散的人们,只有从那些破落的古代遗址中看到曾经文明的影子。现在的希腊是闲散无争的。

  埃及,金色的沙漠与燥热的空气。法老们千年前留下陵墓群依旧保持着高高在上与神秘,但这种所谓的神秘切断了他们理想中的延续。如果说在希腊还能看到一丝古老文明的影子,那么埃及只能去看看法老们的墓穴了。

  古巴比伦,朝气蓬勃的空中花园与繁荣的街道。这些都是描述的动人画面,因为遗留的遗址告诉我们是如何被无情的岁月和人们的贪婪糟蹋的体无完肤、不堪入目的。在古巴比伦遗址,看到的只有伤感

  印度,密密麻麻的人群和糟糕的治安冲淡了泰姬陵那白色优雅的圆顶。书中写到“三成摆摊,一成乞讨,六成闲站”让人触目惊心。历史上描述的无数教徒们神圣的“恒河晨浴”,在现在依旧神圣,但不知恒河水里已经堆积了多少排泄物与尸体。

  同样作为大河文明发源的我们,依旧继续传承了先祖留下的文明,是否感到庆幸呢?纵使历史的记载在过于精美他们也只是记载,今天我们只能看着这些文明与文明对抗之后的残垣断壁。每一个大河民族都是智慧的,敏锐的,充满生机的,而唯有我们是幸运的:在地缘上有着喜马拉雅,帕米尔的天然屏障才使得我们有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基本保障;在意识形态上,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热爱和平,安分守己,很少有大规模的远征,这是我们的文明得以完整保存下来的重要原因之一。

  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宗教与政治的结合,不晓得到底是宗教问题引发政治问题还是政治问题影响宗教问题。在我看来宗教应该是给人以安定,寄托,截止,自律的精神工具,而不用来引发战争的因子。当然读过世界史,便不难发现多少战争的起因是打着宗教的旗号,智者们的思想被玷污。书中最有印象的是说恒河晨浴。之前的印象是虔诚的信徒们千里迢迢来到恒河岸边,只为清晨那第一缕阳光在河中沐浴,亲吻河水。可秋雨先生却说:我拒绝说它美丽。的确看完朴实的描述后,很难在去赞美她的美丽。

  秋雨先生行了十个国家,经历了六种文明,面对四种宗教意识形态,所感所叹,足够让我们品味久已。先生说走了这么多国家,最欢喜的是尼泊尔,的.确通过文字的描述可以感觉到,这个喜马拉雅山下小国的恬静,即使贫穷但是决不脏乱,动荡。同样是贫穷但是尼泊尔的贫穷是干净的,勤奋的。我想这和尼泊尔信仰佛教有关吧,温和的虔诚着。

  大师笔下的文明还要慢慢体悟。也许只能通过大师的笔,来遥望那些古老的文明。

  千年一叹读后感800字四

  家中有一本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的作品《千年一叹》,以前并未认真读过。今年寒假,我有了时间细细品读,被这本游记深深吸引。

  这本书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余秋雨在千年之交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一行人从西方文明的摇篮希腊出发,经埃及一路向东,经约旦,伊拉克,伊朗和巴基斯坦,印度,最后回到祖国。余先生在旅途劳顿中每日写一篇文章,讨论当地文化,思索文明奥秘。

  读过他作品的人不难看出,余秋雨的笔触一向优雅细腻,书卷气很浓。但是这本书是在远离静雅书斋的滚滚车尘中写作出来,没有任何后期的修饰和改动,也没有身边取之不尽的书籍资料,所以说,这本书的每一篇文章都很纯朴,带着一丝糙粝,但更多的是最新鲜的思想结晶。用余秋雨自己的话说:与笔端相比,我更看重脚步;与文章相比,我更关注生命;与精细相比,我更倾晴糙粝。这种做法有点像现代的行为艺术,一切只在行为过程中完成,不再在行为之外进行涂饰;也有点像中国书法,大笔一挥总有诸多遗憾,却不宜在收笔之后东修西描。根根攀攀、泥污水渍都留着,图个真切。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余先生在伊拉克的文章。伊拉克有着底格里斯及幼发拉底两条大河的滋润,是两河文明的摇篮,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孕育出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两河文明以商业与法律著称。而现在,在余先生的眼里、在镜头下,文化二字竟会是那样的苍白无力。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不在了,古老的巴比伦文明被践踏了!那时的伊拉克还是萨达姆统治的时期,伊拉克战争还未爆发,但在余先生的笔触下,我看到很多文明古迹被遗忘和毁灭,西方文明在这里被深刻排斥,宗教之间的纷争从未停歇.,百姓的生活难以得到保证.....我从余先生的文章中,读出了他对这篇土地未来的深刻担忧。不幸的是,余先生一语成谶,十几年后的今天,那片土地的现状甚至不如余先生涉足时的样子。

  在一篇篇文章为我勾勒出的精神世界中,我明白了,文明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美丽又脆弱。我感到幸运,因为与我们中华文明同期诞生的其他文明,到现在早已支离破碎,唯独我们的华夏文明绵延数千载,饱经风霜,却从未断绝。我们作为华夏文明的传承者,应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并积极去故纳新,开拓创新,让我们华夏文明在世界的东方继续熠熠生辉!

;

千年一叹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 导语】余秋雨的作品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沧桑感,一种浩然而衮毫不矫情的雍容与大气,一种俯仰天地古今的内在冲动与感悟,一种涌动着激情与灵性的智慧与思考。

  《千年一叹》记录了余秋雨在前年之交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千禧之旅”的目的实际上是环游世界的文明古国,领略人类文明的精华和感受异国的风土人情。所以他们选择了希腊为此次旅行的第一站。路径除中国外的三大文明古国,埃及、印度、古巴比伦。

  翻开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我沉浸在眼前落寞的苍凉,没有鲜明的色彩,没有繁华的景象,只有曾鼎盛一时如今却衰落得如此彻底的古文明。《千年一叹》让我的思绪跟随着它横贯了几乎整个亚欧大陆,跨越了几千年的时光。听着李白的歌,寻着屈原的梦,探寻着中东古文明的辉煌,抚慰着西亚顾问名的伤痛,感受着南亚历史的喜怒哀乐。

  《千年一叹》,正如歌词中所写:“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车轮滚滚尘飞扬,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昆仑的云,我是黄河的浪,我是涅槃的凤凰再飞翔。”饮着屈原的梦,李白的歌,探寻着中东古文明的辉煌,抚慰着西亚古文化的伤痛,感受着南亚历史的喜怒忧伤。

  而到达希腊时他们所见到的只是狭小、陈旧、道路拥挤和人民闲散。只有从被风化的古代遗址中看到一点文明古国的影子。照我看莱希腊人闲散的升华方式有许多缺点,社会失去了精气神,一部分闲散变成了精神贫穷。可见衰落了的古代文明难以与现代结合,最后只能被现代文明遗落。希腊给人的感觉是蓝色的,无论是美丽的爱琴海或是作为希腊象征的巴特农神殿。但这只是最初的感受,到于那些大思想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他们滞留在千百年前对人生的思考已无法用现代的词藻形容。余教授在《哀希腊》一文中提到在爱琴海边的石柱上找到了英国大诗人拜伦的刻字,令人吃惊的是:这些刻字在石柱的底部,而且是恭恭敬敬用小写字母刻上去的,较之后来那些张扬地用大写围绕在他四周的跟随者,拜伦的敬畏之心不更令人敬佩吗?希腊的文明的健康的、闲散的,当读到希腊人的快餐也要一小时后才能上桌时,我想这种文明衰落了,因为它过于闲散,过于与世无争。

  埃及的土地绝大多数是沙漠,所以它应该是金色的。埃及给人的感觉是神秘的,无论是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仿佛埃及法老们一生所做的便是固守在高高的位子上,让无数人膜拜,神秘而古老。事实上,他们的确做到了让后代保有这份神秘,但这种自负的神秘也切断了自己得以延续的可能,失去了外界的理解。如果说希腊的街道还有一丝古今相融的惬意的话,那埃及就完全没有让人闲逛的兴致,仿佛除了数千年前留下的几座建筑便什么都没有了。

  接下来的同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巴比伦遗址。古巴不必四大文明古国中最神秘的,人民只有听着空中花园的故事想象城市、街道中繁荣的景象。因为留下的实物遗址已被无情的岁月和贪婪的“黑手”糟蹋得不堪入目,也失去了往日的风光。看着残破不堪的“墙壁”,不禁有一丝感伤。

  相信现在提到印度的话,大家的第一反应会使狭窄的街道中密密麻麻的人头和印度人对时间概念的缺乏。印度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无节制的生育和升华条天的不断改善是导致人口暴涨的原因。此外,在印度大多数人的手上是没有手表的,因为手表对他们来说没有太大用处。电话中说再十分钟后,转身就进了巷口的咖啡馆里喝咖啡调侃了,在连三个小时是不稀奇的,连政府官员也是如此。真是不可理喻呀!印度给我的印象根本就是从天堂坠入了地狱。泰姬陵那白色的优雅的圆顶竟成了印度惟一美丽的风景。我们常说中国人多,但印度人口的增长速度更快!当读到“三成摆摊,一成乞讨,六成闲站着”这样的描述时,该做何感想?一个国家贫穷落后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她的民众一个个无所事事目光呆滞,每天所做的便是等日出等日落,最后等死!这种无序的生活状态怎么不令人不寒而栗呢?最触目惊心的是所谓的“恒河晨浴”,印象中那圣洁高尚富有诗意的画面竟被肮脏恶臭与愚昧代替。作为母亲河,恒河曾经哺育了多少两岸的子民,可如今,这些子民又是怎样对待她的呢?

  以绿色的尼泊尔结束征途显然是明智之举,自然的魅力原来是大于人类自身创造的。

  当我随着余教授望见那万仞银亮的喜马拉雅时,不禁也跟着他一同叹一声:回家,真好!

  “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我是废墟的泪,我是隔代的伤,恒河边的梵钟在何方?”它引导着我们踏进那个往昔的时空,去品位和享受其中的快乐,而同时也承受着这些辉煌文明不同程度的衰落的震撼。看完了各大文明古国,我有许多的感想。对,他们的确辉煌过,不过是在过去,但是在“同伴”衰落的同时,我们中国却奇迹般的存活了下来,并且比较完整的保留了我们的文明。造成他们现状的原因是他们在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发生冲突时没有及时采取好的应对措施。

  而中国早几个世纪之后存活了下来,跟上了现代的节拍,很好地融入了国际。思索着我们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的风风雨雨而生生不息的缘由,因为中国文化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正是这个本质,使它节省了很多靡费,保存了生命。这个以世界屋脊作门槛,以千年冰雪作门楣的泱泱大国,正以磅礴的气势矗立着,展示着它博大的精深的文化和悠悠五千年的历史。它深邃古老却又充满活力,在新的时代的浪潮中,它正以中华雄狮的英姿,震惊着全世界。

  合上书页,觉得身心一同接受了一次洗礼,好似涅槃后的重生。读一遍《千年一叹》,仿佛连我的“千年”也厚重与感慨起来。
本文标题: 千年一叹一般读后感(千年一叹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40980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谈红楼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通用5篇)母亲读后感的作文400字作文(读母亲有感的作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