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亡妇读后感,朱自清的散文无论是中华民国时期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都有几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其中《背影》、《绿》、《荷塘月色》和《给亡妇》现...
给亡妇读后感
首先,朱自清虽然考上北大预科,接受新式教育,但是他头脑里的封建思想并没有随着接受新式教育而自动消失。朱自清是在1916年,他考入北大预科后,在当年放寒假回老家期间就与武仲谦女士结婚。在1916年中国的女子可以上学了,如1911年冰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学习,1914年就读于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中;林徽因1916年就读于英国教会办的北京培华女中。可是朱自清却不鼓励年轻的妻子出去读书,而是把妻子一人留在家里照顾公婆,生儿育女,让她成为家庭妇女。婚后12年里朱自清不顾武仲谦羸弱的身体,让其为他生育儿女6个。朱自清作为一个现代学者,又曾留学英国,不会不知道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可是由于他深受封建生育文化的影响,重男轻女,传宗接代,多子多福。结果朱自清的妻子武氏为养育六个孩子,最终由于劳累过度,患肺病不治而去世。再婚后,又让第二个妻子生了三个孩子。我有时真能不明白,朱自清精力真旺盛,又要做学问,又要生孩子,到底是什么思想支配着他,非要生这么多孩子?如果朱自清是个没有文化的农民,因家里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或者平时找不到别的乐子,晚上只能在床上讨快乐,我也能理解;可是一个接受现代教育而且留学英国的大学教授,难道真不知道现代生育文化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少生,是低出生,低死亡、重质量。特别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一般生孩子数量都比较少,比如像林徽因和梁思成、冰心和吴文藻、杨绛和钱钟书,他们生孩子都比较少。他们生孩子少,并不是生育能力差,而是在他们的头脑里没有“多儿多女多福气”的封建思想。和朱自清同时代的学者如梁思成、吴文藻、钱钟书,他们为什么都没有像朱自清那样,让妻子生了一个又一个,因为像林徽因和梁思成、冰心和吴文藻、钱钟书和杨绛夫妻之间都是平等相待,钻研学问,没有那么的多精力生大量的孩子。其实朱自清作为大学教授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明白,之所以不顾前妻和后妻的身体和劳累,让她们大量地生孩子就是因为封建思想在他头脑里作怪。
其次,为什么说朱自清是一个自私的人?不知读者在读《给亡妇》时注意到没有,朱自清说他的第一个妻子武仲谦“身子本来坏”,既然妻子身体不好,为什么不把妻子接到身边多照顾一些,而是让她照顾公婆,而且妻子一回娘家,朱自清就不高兴,发脾气。明明知道妻子身体不好,为什么还让她生那么多孩子?如果朱自清真的爱妻子,就应该让她少生孩,少劳累,应该让她多活几年,作为丈夫也应该为体弱多病的妻子多分担些家务,可是朱自清对这个家管了多少?在和朱自清10多年的夫妻生活中,武氏整日为丈夫与儿女们操劳,又时常拖儿带女逃避战乱,积劳成疾,在1929年因患肺病不治而去世,年仅37岁。如果朱自清真的爱他的妻子,就会像梁思成爱林徽因、吴文藻爱冰心、钱钟书爱杨绛那样少生孩子,不让妻子劳累。但是朱自清却只在乎拥有,不在乎长久,只要求媳妇多生儿育女,不管媳妇病弱的身体。
再次,武仲谦也是一个深受“夫为妻纲”毒害的悲剧人物。我们知道封建社会所提倡的是“夫为妻纲”,即妻子一切要听令于丈夫,服从丈夫的管理与领导,没有政治自由,没有人生自由,没有生殖自由,且在一定程度上,要独自承担生育的后果。通读《给亡妇》全文,武仲谦短短的一生,都是为朱自清活着,甘愿成为朱自清的生育机器和老妈子。不知武仲谦有没有像林徽因、冰心、杨绛她们那样读大学、留学欧美的梦想,如果有,会不会被朱自清严厉斥责,使得她再也不敢有这些想法了,最后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用有限的生命,尽可能为朱家生大量的孩子,最后的结果是积劳成疾,年纪轻轻就离开人世。
最后,当代读者在读朱自清这篇《给亡妇》时,千万不要被表面文字所迷惑,因为朱自清在妻子逝世后,又娶了一名年轻女子,名叫陈竹隐。婚后朱自清还是怕他们朱家人丁不旺,又让陈竹隐为他生了三个孩子。朱自清先生在自己新婚三月之际所写的《给亡妇》一文,有人说这是是一曲朱自清先生与武仲谦的爱情颂歌,各位读者,如果我们用批判性思维读这篇文章,难道还会认为《给亡妇》真是爱情颂歌?难道还会被朱自清的虚情假意所迷惑吗?
(如果其他媒体或网站转载,要署作者之名“渔人鸣榔”或dongchunlaibd)
《朱家故事》读后感300字_300字读后感
看看《朱家故事》里描述的吧:朱先生和朱儿子十分懒惰,朱女士则十分勤快。有一天,朱女士突然“失踪”了,并留下了一张纸条:你们是猪!没办法,朱先生和儿子只好自己做饭,做了很久,难吃死了。过了很多天,朱女士还是没有回家,失去了妈妈,家里变得和猪圈一样,朱先生和儿子也成了名副其实的“猪”。直到朱女士回家,朱家才恢复原样。自此,他们仨每天一起做饭,整理床铺,活儿干得也很开心。
读完了这本绘本,我顿时想起以前的我。家务总是大人干,我也想帮他们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却不知道做什么,所以每天就闲着也闷闷不乐,直到我发现可以端饭菜。每天做家务时,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给总比拿愉快”。
只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成天游手好闲的同学们,赶快从点滴做起,培养自己的勤快吧!不要像朱先生和朱儿子们那样,不要等到失去的那天才学会珍惜!
绘本朱家故事教育意义
绘本朱家故事教育意义如下:
这个故事其实还是挺有教育意义的,一方面可以让孩子了解妈妈的一些辛苦,学会体谅妈妈;一方面也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
《朱家故事》最后的结局还是很完美的,每个人都变了,每个人都认识到了彼此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和需要承担的责任。
我想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家庭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我们是怎样处理的呢?唇枪舌战地宣泄自己的情绪?还是互相埋怨着推卸责任?
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需要家庭成员共同维护、共同承担责任,更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相互尊重、看得见对方的付出,彼此心存感激的。
这些道理说起来容易,实施起来却是非常难的。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的家庭里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之所以朱太太的暂时离开让父子三人发生了这样的变化,也是因为父子三人懂得反省,也真正地认识到自己之前对妈妈的忽视,他们的改变也是需要很大的毅力和决心的。
我想,《朱家故事》更多地是想向我们传达,在家庭关系里我们要时刻保持对自身问题的内省、对家庭成员的尊重和理解。
朱家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朱家故事告诉我们在家要帮忙干活,不能像猪一样懒。
1、朱先生家的生活条件是很富裕的,家里有房,有车,还有花园,但一家人的家务都让妻子朱莉娅来扛,他们每天都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妻子把所有的家务活都干完了,还要去上班。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了,朱太太太累了,于是她就离开了家,由于爸爸和儿子没做过饭,没干过家务。
2、但是朱太太不在家,也只好学起做饭来,做了好几个小时,但饭还是很难烂败吃,吃完了也不洗刷,很快,房子变得像猪圈一样,他们不希望家里变成这样,他们都希望朱太太早点回来,就在这时,朱太太回来了,他们求朱太太留下来,以后家务事他们也会帮着做的。
3、后来,朱太太留下来了,先生和儿子也学会了做饭、做家务,他们一家人都很快乐。这个故事知道了不能把所有的家务事都分给妈妈,妈妈每天太辛苦了。如果现在不学做家务,那一天妈妈不在家,家会是什么样呢?
作者简介:
1、1946年出生于英国谢菲尔德郡的安东尼布朗,用色明快,构图有超现实哪行风。艺术学校毕业后,他在偶然的机会下对医学插画产生兴趣,并在曼饥缓颤彻斯特的医院工作了两年。不知是否受医哪行学插画经验影响,不难发现,安东尼布朗喜欢精细描绘,例如常被饥缓颤他拿来当主角的大猩猩,身上毛发几乎每一根都清晰可辨。在创作绘本前,安东尼布朗也曾设计烂败过贺卡。
2、艺术学校毕业后,他在偶然的机会下对医学插画产生兴趣,并在曼彻斯特的医院工作了两年。不知是否受医学插画经验影响,读者不难发现,安东尼布朗喜欢精细描绘,例如常被他拿来当主角的大猩猩,身上毛发几乎每一根都清晰可辨。在创作绘本前,安东尼布朗也曾设计过贺卡。
读绘本《朱家故事》
这是一本为妈妈树碑立传的图画书。
朱妈妈整天为一家人的生活操心,朱爸爸和两个儿子在家什么事都不干。他们可谓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后来朱妈妈有一天突然消失。三个男人的生活变得一片狼藉。他们从以前非常舒适的猪的生活变成了真正的猪的生活。
整个绘本的图画用色很精准。故事分为三个部分,朱妈妈在家,朱妈妈离开,朱妈妈回来。从明丽到灰暗,又到明艳。对比非常的强烈。一开始朱妈妈只是给我们一个背影或者侧影,后面才给了我们正面,很阳光的一张脸。
整个绘本最大的特色就在于一个字——变。
从西装笔挺的正常人到生活邋遢的猪头人;从亲爱的和老太婆的称呼;从大声的吆喝使唤到低声的哀求。无论是图片,还是文字,都在告诉我们内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全书中猪头元素贯穿其中,猪头是一条明线。就连墙上的装饰物也都变成了猪的背景,全书密密麻麻的猪头,多达100多个。
我看了好几遍封面,确认是一个外国的作者所写。但是总感觉在读中国人的故事。
今晚我带月月看这本书。月儿向我提出了一个自己的疑问:“为什么爸爸会变成猪头,妈妈却不会变呢?”
我说,你们找找看后面有没有答案。
对于幼儿读绘本,更多的时候是在读图画,听故事。太深的东西不要告诉他。把问题留给时间。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