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兰 我的英格兰读后感(关于格列佛游记的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10-08 12:43:4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3

马克吐温写的新英格兰的天气的读后感,寒假里我读了许多书,每篇都含有深刻的道理,它们都印在我的脑海里。可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神秘的访问》这本书。故...

英格兰 我的英格兰读后感(关于格列佛游记的读后感)

马克吐温写的新英格兰的天气的读后感

  寒假里我读了许多书,每篇都含有深刻的道理,它们都印在我的脑海里。可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神秘的访问》这本书。故事的大致内容是这样的:一个男孩看到别人用信来传递信息。他看了后想:我也用这方法来骗一下军队的校长。于是他混进军队开始了“行动”。
白天他两手合十,竖在胸前,双腿交叉嘴里念叨着什么,活像一个和尚。我想,此时他是在静思策划吧!夜里他躲在房间里开着灯,取出一张白纸和一支铅笔写信。等第二天一早拿着信来到一个地方把信放在那里,第三天把信拿回来再放另外一封信。这时我为他捏了一把汗,他会被人发现么?会被校长开除么?等等之类的问题都一个个跳了出来。我真替他担心呀!久而久之这事引起了校长的注意,当校长问他时他撒谎溜了。但最后还是被捉住了,他不得不承认了。校长听后很生气,狠狠地训斥了他,他也差点被开除。  
我读了之后知道了,做一个人最起码的一点是诚实,文中的小男孩因为不诚实挨了批评,还差点被开除,真不应该!所以,我一定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否则就没有好下场。
读完这本书,我想起一句名言:人无信不立。因此,我们应该诚实,守信。只有守信,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使大家信任你,将来立足于社会。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做个守信的人吧!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读后感范文5篇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这本书是法国十九世纪著名的科幻作家凡尔纳写的。以下是我整理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读后感 范文 ,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读后感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在这首诗中,我们足以看出,毅力在生活中是多么重要。一开始,我只是模模糊糊懂得了它的意思,但自从读了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们》,我的理解更透彻了,更加懂得了只要坚持一下,就能离成功更近一步。

  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位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绅士和船长的一对儿女,漂洋过海,环绕地球一周,去寻找失踪的苏格兰航海家格兰特船长的 故事 。

  在这次营救中,同行的人性格截然不同:刚毅的孟格尔船长,热忱的水手们,沉稳的麦克那布斯少校,豪爽的海伦夫人,勇敢的小罗伯尔,见多识广的巴家内尔……其中,我最敬佩的,还是坚持不懈、怀着必胜信念的格里那凡爵士。每次遇到危险,他总是第一个安慰大家,并且坚毅地继续走下去。

  格里那凡爵士一行人沿着南纬三十七度绕地球走了一圈,可以说是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途中有过失望,有过退缩,但最终都咬紧牙关坚持下来了,他们凭着强大的毅力安全地回到了家。

  我也有类似的经历。一次暑假,妈妈没和我商量就让我去参加古筝比赛。我一开始十分抗拒,在妈妈鼓励下才坚持了下来,虽然几近崩溃,但还是咬牙坚持练习。当我自信地走上舞台弹奏时,紧张在所难免,但更多的是兴奋与激动。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进入了半决赛。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心情不亚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的心情。再看看格里那凡爵士他们,一路上,他们遭遇了无数险境:火山喷发、地震、暴雨、洪水、雷火、被狼群攻击、被土著部落绑架……这些可比比赛可怕多了。要是我参加了这次冒险,一定会半途而废。他们是那么坚持不懈,硬是没喊一句放弃。也不知道是不是他们的坚持感动了上天,他们的运气出奇的好,先是遇到了助人为乐的塔卡夫,又误打误撞到了新西兰,救出了格兰特船长。一句话,途中要是没有坚持的力量,格兰特船长不会被救出来!

  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挫折,轻言放弃是如此之简单,但如果你坚持一下,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读后感

  里面讲述了游轮“邓肯号”的船长格里那凡爵士,在一次航行时,偶然在鲨鱼的腹中发现了一个漂流瓶,里面分别装了英文、法文、德文由格兰特发出的三份求救信。于是格里那凡爵士就亲自带着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去找格兰特。一路上他们非常地坚强勇敢,战胜了重重重困难。他们穿越了南美洲大草原,环绕了地球一圈,从中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逆境,最后终于找到了他的父亲和另两名船员。

  书中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子和女儿,虽然他们还是小孩子,但当他们面对困难的时候的险境,表现出的那种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在恶劣的逆境面前,他们没有被打倒,而是勇敢的面对。看到了这,我就想到了自已,平时面对困难时,就轻易地放弃,不去争取。感觉是多么地惭愧啊!平时老师和爸爸妈妈也经常 教育 我们,一个人想战胜困难,不要看困难的大小和难易,而是看你面对困难时的那种态度,一定不可以被吓倒或低头,要坚定自已的信心,更要坚定自已的勇气。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废。不可以遇到一点点挫折就退缩,要勇敢的面对困难和挑战,相信自已一定会成功的。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读后感

  凡尔纳是个法国人,《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们》却写的是苏格兰人的故事。在小说里,凡尔纳不止一次流露出对“以英格兰为主导的大英帝国”的不满。

  在小说一开始就回顾苏格兰的革命历史,表达了“苏格兰”的独立倾向。格兰特船长的理想是寻找一片土地,建立一个“新苏格兰”,因此英格兰政府不愿去救他。所以,苏格兰贵族格里那凡爵士,才义无反顾地去救他。

  在澳大利亚大陆的历险中,遇到了一个在“地理课上获得一等奖”的澳洲土著小孩,他的地理老师是英格兰人。澳洲小土著人怎么会把地理学得那么好!地理学家“巴加内尔”很惊讶,于是就考了考小土著人!

  结果,小土著人的地理知识让人“捧腹大笑”,他认为澳洲属于英国,美洲属于英国,美国总统是英国派的总督,西班牙俄罗斯奥地利普鲁士法兰西都不是国家,只是英国的省。

  凡尔纳通过这个幽默,讽刺英格兰的狂妄自大。后来,还通过“巴加内尔”的嘴说出“大英帝国的殖民政策就是旨在灭绝弱小民族,在澳大利亚,这种情况尤为明显”。

  在殖民初期,被流放到澳洲来的流放犯和正当的移民,全都视黑人为野兽。他们驱走黑人,枪杀土著人,还口口声声地说,澳洲土著人冥顽不化,只有一杀了之。甚至在悉尼的报刊上,有人还建议大面积地投毒,把猎人湖地区的土著人悉数毒死。

  由此可见,在征服当地之初,英国人是采取屠杀土著人的 方法 来拓展其殖民事业的。其手段之残忍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印度,他们消灭了五百万印度人;在好望角,一百万胡图族人被灭掉了九十万。英国人在澳洲的残暴行径与在印度、好望角如出一辙。因此,大批的澳洲土著人在这灭绝人性的“文明”面前惨不忍睹地死去了。尽管有少数几位总督也曾下令,不许那些嗜杀成性的伐木者滥杀土著人,但一纸空文,并未使屠杀有所收敛。这些总督甚至还宣布:一个白人割掉了一个黑人的鼻子或耳朵,或者砍下黑人一只小拇指做烟扦,将受到鞭笞,但虐杀仍有增无减,以致整个整个的部落都给灭绝了。比如,在凡第门岛,十九世纪初,岛上有土著人五千,至一八六三年,就只剩下七个人了。最近,《水星报》还报道了一则消息:最后一个塔斯马尼亚人已经去了哈巴特了。——摘自第三部第十六章一群“怪猴”

  那时候的大英帝国努力消灭了“野蛮”,自己变得越来越“文明”了。

  如今,大美帝国也在努力消灭“邪恶”,自己也变得越来越“善良”了。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读后感

  格里那凡爵士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勇士,我在读《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时,被他的勇敢、智慧和无私奉献所敬佩。

  格里那凡爵士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在鲨鱼的腹中发现了一个漂流瓶,瓶中有格兰特船长留下的求救信,他于是组织大家展开了一场生命的大营救。

  在被一群流放犯攻击的时候,格里那凡爵士挺身而出,用自己单薄的身躯保卫着大家,而他自己却被枪打中了。当格里那凡爵士因疲惫没有准确判断,而使大家误钻进毛利人的帐篷成为毛利人的俘虏的时候,格里那凡爵士与毛利人首领展开了艰难的谈判。在谈判中,格里那凡爵士不顾个人安危,在最后关头用唯一的一把手枪打死了部落首领,救下了自己的妻子海伦夫人。格里那凡爵士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中我最敬佩的人,他用他的智慧和勇气带领一行人战胜了重重困难,最终解救了格兰特船长,使他们一家人终于团聚了。

  如果我们的班级中多一些像格里那凡爵士这样的人,我们的班级就会是最强大、最温馨的班级;如果我们的社会中多一些这样的人,我们生活的社会就是最美好的社会;如果我们国家中的每个人都像格里那凡爵士这样的人,我们的国家一定是最美的国家。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读后感

  在这个学期,我读了一本惊心动魄的书,那就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在这本书里有有血有肉的人物,起伏跌荡的情节,优美的风景,让人爱不释手,回味无穷。

  故事发生在苏格兰,一天,风和日丽,格雷那万爵士在汪洋大海上适用“邓肯”号,他们在船底部发现了一只鲨鱼,格雷那万爵士就叫水手把鲨鱼劈死,在鲨鱼肚子里发现了一个漂流瓶,在他们再三研究发现之后,知道了格兰特船长遇难的消息,于是想求助政府帮助一起救助格兰特船长,但是政府不答应帮助,在得不到政府的帮助的情况下,格雷那万爵士就自己发号施令,把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们一起召集过来,开始了大海上漫长的旅行,在船上格雷那万爵士认识了地理学家巴加内尔,于是巴加内尔和他们一起寻找格兰特船长的消息,他们一路上有许多人帮助他们,也有许多人伤害他们比如强盗琼斯等,一路上他们历经千辛万苦,由于漂流瓶里的线索已经被海水冲淡,他们走了许多弯路,但是尽管这样他们也没有气馁,没有放弃,还是克服重重困难,血战群狼,碰遇食人族,发大洪水,子弹不够用,粮食不够吃,水不够喝,等等,最后在一座荒岛上找到了格兰特船长,让他们骨肉相逢。最后“邓肯”

  号辉煌的回到了欧洲,朝野轰动,万人空巷,倘若这些苏格兰好儿女们当初就打了退堂鼓,那么现在格兰特船长一行人可能已经成为他乡之鬼了。

  你们看了这些故事,一定感动了吧,他们的执著让我们深深铭刻在心里,他们的勇敢让我们学习,他们的……总之,他们的点点 事迹 ,我们永远不会忘却。

相关 文章 :

1.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读后感范文5篇

2.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读后感600字5篇

3.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4. 关于《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读书笔记600字6篇

5. 关于《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读书笔记400字6篇

6.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读后感500字范文5篇

7. 关于《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读书笔记5篇

关于格列佛游记的读后感

关于格列佛游记的读后感5篇

读完一本格列佛游记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格列佛游记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格列佛游记的读后感(篇1)

一个人可以清贫、困顿、低微,但不可以没有梦想。只要梦想存在一天,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处境。

——题记

暑假里,我阅读了《格列佛游记》,认识了本书的主人公--格列佛。格列佛虽家境贫寒,却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航海的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他接受了船长的邀请,在船上工作。虽然在航海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他总能坚强地面对,毫不畏惧,在每次的航海中化险为夷。

格列佛具有极好的记忆力、极强的求知欲和丰富的知识积累。不论航海到那个国家,他都喜欢观察当地的风土人情,学习各种语言,再加上当外科医生的经历,就为以后的多次航海旅行做了铺垫,也对他后来在几个奇异国旅行中能一次次化险为夷,顺利返回家乡有很大的帮助。

格列佛机智勇敢,热爱航海事业。为了梦想一次次出海远行,不断地与各种艰险搏斗。他曾在一次航海中遭遇了海盗的威胁,可他能积极寻找对策,克服困难。他的机智勇敢让人由衷感到钦佩。从他身上,我获得了面对生活、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最让我佩服的还是格列佛的善良与正直。在小人国,他勇于帮助小人国抵抗外族入侵,却断然拒绝为小人国国王的侵略扩张政策效劳。在慧骃国,格列佛见到了野胡,野胡长得十分像人,却贪婪、野蛮、懒惰、好斗,格列佛对此十分厌恶,为有近似于这样的同类而感到羞耻,并下定决心不做这样的生物,义无反顾地离开了慧骃国。在他的身上我学到了正确运用自己的善良与正直。

格列佛为什么能在一次次的困境面前化险为夷?与他爱好航行事业的梦想是分不开的,为了梦想,他一次次地航行,不断地与困难搏斗。他有很多次面临风暴和海盗的威胁,但他勇敢地去搏斗,他的机智勇敢和临危不惧都让我敬佩。

关于格列佛游记的读后感(篇2)

《格列佛游记》是英国最杰出的政论家和讽刺小说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作品。

斯威夫特痛恨英国殖民足以,深刻同情爱尔兰人民争取自由独立的斗争,接连发表了学多战斗性极强的文论,使英国的殖民政策不得不有所收敛,斯威夫特深受爱尔兰人民热爱,在他因匿名作品被当局悬赏缉捕时,人们想尽办法保护他、帮助他,在他最后一次访英归来时,人们鸣钟举火,用仪仗队簇拥他返回寓所。然而斯威夫特晚景凄凉,亲人相继离去,他时常被头晕耳聋的病症折磨着,每逢清醒的时候他仍坚持执笔写作直至逝世。

《格列佛游记》是斯威夫特的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出版两个多世纪以来,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

第一次航行,他们的船只遇到了可怕的风浪,格列佛漂流到一个荒岛上。岛上居民身高都只有六英寸左右,原来这里是小人国。在小人国里,因为他不服从小人国国王让他侵略邻国的命令而受到迫害,不得不逃了出来。第二次航行,格列佛来到了大人国,那里的人都非常高大,在他们面前格列佛成了一个小不点,他被到到了王宫受到了国王和王后的宠爱,他在那儿住了两年,在依次偶然的机会里离开了大人国。

后来,格列佛来到飞碟王国,那个与世隔绝的世界,人们的观念封闭阻塞。在岛上盘桓数日后,他又出发到海上浏览,先后到过拉格奈格和日本两个国家,最后由日本回国。格列佛最后一次航行到了马人国,成了被马人圈养的牲畜在岛上生活了一阵子后,他回到了故乡。这部小说写得非常新颖、神奇,令人有一种羡慕的`心态,不可思议。

从格列佛身上我学到了要勇于探究,做事要有勇气决心,不要对理想灰心。从乔纳森·斯威夫特身上我学到了我们要有勇于跟恶势力做斗争。

关于格列佛游记的读后感(篇3)

格列佛,作为这本书的主人公,曾经出海四次,经历了四次离奇而又真实的冒险,既吸引了读者,又使人深思。

当他第一次出海,因为大风暴来到了小人国,而在两个小人国战争之时,立下了大功。一次皇宫起了大火,而附近没有水源,格列佛急中生智,撒尿扑灭了大火,而皇后因此而恨他。之后,大臣们看他很不顺眼,想要除了他,但是格列佛察觉到了,于是他逃走了。而这个小人国,乃是当时的英格兰的缩影,这个国家的秩序就是当时英格兰的秩序。比如说,他们国家决定职位是靠跳绳来决定的,谁跳的高,谁的职位就高,可见作者讽刺了英格兰的当时社会制度有着严重的问题。

随后,他一次又一次地出海,游玩了大人国、飞岛国和慧骃国。

在旅行的路程之中,发生了许多奇奇怪怪的事情,有趣到无法让人理解。慧骃国是由慧骃(马)来统治的世界,而人作为“耶胡”。然而飞岛国的科学家们,有人研究从黄瓜里提取出阳光来取暖,有人研究把粪便还原为食物,还有的人研究用猪来耕地……而在小人国,以他“庞大”的身躯却可以孤军奋战。还有好多,不过这些不但离奇古怪,而且非常吸引人,这也是我喜爱这本书的原因之一。

但是,在慧骃国,虽然人颠倒,但是这些慧骃还是有善良、美好、纯真的一面,而这里的人还是贪婪、嫉妒、罪恶的化身。可以看出当时英格兰是什么样的。而且作者也同意他们的观点,要和平相处,以仁慈来治理国家,呼吁和平,反对战争。所以,作为生活在当今和平社会的我们,必须要从小事做起,比如捡起地上的垃圾,保护好环境……这样,我们才能维护好社会安定。

关于格列佛游记的读后感(篇4)

《格列佛游记》是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讽刺小说,这本书讲述了格列佛在四个国家旅行的故事,它们分别是小人国、巨人国、拉格奈格、慧骃国。下面是格列佛游记读后感,供各位阅读和参考。

《格列佛游记》是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讽刺小说,这本书讲述了格列佛在四个国家旅行的故事,它们分别是小人国、巨人国、拉格奈格、慧骃国。

故事情节是这样的:

1699年,外科医生格列佛搭乘“羚羊号”向南太平洋出发,后来遇到危险,死里逃生,漂泊到了小人国。格列佛刚睁开眼睛,就被小人们绑住了。小人们用一辆巨大的木车把格列佛运到首都,送给小人国国王。

格列佛的外表吸引了很多人,他温顺的表演逐渐赢得了国王和人民的喜爱,他逐渐熟悉了小人国的风俗习惯。小人国分为两个国家,一个是利立浦国,一个是夫斯加帝国。有一次,夫斯加帝国想占领利立浦国,但是被格列佛打败了,而格列佛则立下了大功。

这部作品表面上是关于两国之间的斗争,但实际上它讽刺了英国托利党和辉格党之间的内部斗争。

后来格列佛来到了巨人王国,他与巨人国国王的对话不仅讽刺了英国当局,还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思想。格列佛向巨人国的国王讲述了英国的选举制度、议会制度以及各种政治和宗教措施,使巨人国的国王对英国的判断和怀疑产生了讽刺的效果。

格列佛接着来到慧骃国,一个人马地位颠倒的国家,一个真诚和透明的国家。在这个国家里,没有“谎言”和“欺骗”这样丑陋的字眼,没有内斗,没有战争,没有犯罪,所有的脏东西在这个国家都没有,这就是作者所向往的理想世界。

我希望有一天我们的世界能像慧骃国一样和谐美丽。

关于格列佛游记的读后感(篇5)

这个暑假,我读了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小说以辛辣的讽刺与幽默、离奇的想象与夸张,描述了酷爱航海冒险的格列佛,四度周游世界,经历了大大小小惊险而有趣的奇遇。

读完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我的思绪已经超越时空的束缚,与格列佛一起踏上种种神奇的旅程。

主人公格列佛在他一生的游历中,到过很多地方:团结友爱的小人国,崇尚发明、充满幻想的飞岛国,自然和谐的慧马国……虽然每到一处,似乎总是危机四伏,但他却总能绝处逢生,化险为夷。

是的,他是幸运的,但他的幸运来源于他的乐观与勇气,在他精彩的一生中,充满了挑战,尽管游历的游程艰辛坎坷,但风雨之后的彩虹却绽放得异常耀眼与美丽。

诚然,我们的生活不可能像格列佛那般惊险、刺激,但他面对困难时表现出的勇敢精神以及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却值得我们学习。上学期,我们在体育课上跑400米。大家唉声叹气,“预备,跑!”随着老师一声令下,同学们都跑了出去。在第一圈时,我还不要紧,但在第二圈时我体力不知了。我真想马上停下来,豆大的汗珠也从我的脸上流下来,腿上像罐了铅似的,一步比一步慢。不过,我心里一遍遍地告诉自己:“加油!加油!一定要跑完全程。”因为此时,我脑海中突然浮现出格列佛求生的情景,想到他在茫茫大海中生命绝望之际表现出的坚强与勇敢。我顿时浑身增添了力量,一口气跑完了全程。真的,我成功了!我不仅迈过了这道坎,更重要的是,我由此获得了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与信心。

生命如歌,我要勇敢地奏响生活主旋律,像格列佛那样直面困难,笑对生活。

麦克王读后感模板7篇

麦克王读后感篇1

一般公认的莎士比亚四大杯具是:《麦克白》,《奥赛罗》,《李尔王》和《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最杰出的乃至文艺复兴时期最突出的四部杯具,这一向被认为是杯具的圭臬。

在读莎士比亚时,我常会产生疑窦:在那样铺陈华丽的文体与句子下,我很难坚信我是在阅读杯具。也许是对于杯具的认识不一样,我认为的杯具,总是如索福克勒斯那样的具有崇高而严肃的特征的文体。莎士比亚华丽得近于煊赫的文体对于杯具本身的影响,我心中无数。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之因此对《麦克白》更为看重,也许是正因其更为“纯粹”的具有杯具性。

?麦克白》中杯具的产生,虽依靠于麦克白本人的野心与其妻子恶毒的怂恿,但更多却体现了天命的因素。这种杯具被确认为宿命的方式,带着更浓郁的古希腊杯具色彩。

古希腊的杯具,一般造成其原因是并非个人的主观错误或客观状况的干扰,而是天命的不公。如《俄狄浦斯王》,他完全受控于残酷的命运,无论如何挣扎,最终还是陷入了命运的泥淖。于是乎,主角的伟大与命运的残忍构成鲜明的比较。这种更广义的无奈与无力,是杯具拥有了直指命运的崇高性。而麦克白的野心,也来自于仙女的怂恿。而仙女们也仅此开了狡黠近于恶毒的玩笑,其实这也就是戏剧性的天命。

麦克白最终还是死去了。他的死亡具有着的社会好处,是传达了莎士比亚厌恶将军拥权杀王这样的犯上之举的思维。但这样的主题比于麦克白具有希腊精神的纯洁高尚杯具思想,显然比较浅薄。我重复读《麦克白》,为这个邪恶的主人公而悲哀,一如希腊杯具中那些纯粹的杯具主角。他们的毁灭,并非由于他们的不杰出,而仅仅是,那些将他们玩于股掌之上的命运。

麦克王读后感篇2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它讲述了将军麦克白因听信女巫谗言,认为自己可以当国王,便弑王篡位,将善良的邓肯杀害。又因为猜忌残忍杀害朋友、朝臣,成为一代暴君,最终被正义力量打败的故事。我觉得它的悲哀不言而喻:善良的.麦克白被女巫蛊惑,在野心的驱使下由勇敢变为了冷酷无情,并残忍杀害许多无辜生命,不思悔改。最后这个选择相信预言的人最终也死于预言中的结局。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应该正确认识“野心”这个看不见摸不着却可左右你一生的神秘力量。起初麦克白"希望做一个伟大的人物,有巨大野心"但"缺少和那种野心相随联属的奸恶",他"欲望很大,但又希望只用正当的手段"。在女巫的诱惑和妻子的怂恿下,麦克白痛下杀手,接连犯罪。虽然在他登上王位的那一刻,巨大的财富、权力满足了他的野心,但自己犯下的种种罪恶使得他在人生旅途中迷失了本真,变得猜疑、冷酷、坐卧不安,最终被邓肯之子和他请来的英格兰援军的围攻致死。野心其实是应该有的,但在于你如何实现它。

犯下滔天大罪或是脚踏实地坚持奋斗,在了解了这个故事后,你便会有正确坚定的选择。而野心这个神秘的力量同时需要你合理地操控它,因为它是你走向成功的动力,也可能是将你推入泥沼的巨大力量。当今那些贪污受贿的官员难道是不懂这个道理么?确实明知故犯罢了。或许这个道理太过于简单,我想只有细细品读麦克白的一生后,才会有深刻印象和理解。

麦克王读后感篇3

大二的假期把莎士比亚的悲剧喜剧都看了一遍,但现在大体的情节都忘光光了,真的惭愧啊,于是我拿起kindle下载了莎士比亚经典作品,现在再认真看看,看完写读后感,不然五年后我又忘记自己读过什么了。好在,莎翁的作品在kindle上是免费的。我还花了4.99块钱买了他的十四行诗,朱生豪先生把他们翻译得很美,我曾经抄录过一些,现在都不知道扔去哪里啦。

麦克白打了胜仗立了功,在归途中遇到三个女巫,这三个女巫语言他会当上国王,但是他只能当一代,而同行班柯的世代子孙都是国王。麦克白回来与夫人讲了这件事情,于是趁国王在麦克白家做客的时候,杀死了邓肯国王,从而取而代之。一步错,步步错,接下来,他畏惧女巫的预言,杀了班柯,杀了麦克特夫的妻儿。最后,麦克白夫人精神失常自杀了,麦克白毫无悲伤之情,最后自己也被麦克特夫杀了。

麦克白刚愎自用,有野心无计谋。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麦克白夫人。她是帮凶,她是弑君的间接凶手,是麦克白动手的最后一根稻草。这是一个有野心的女人,他的丈夫无法提供她渴望的东西,于是会做丈夫的军师,指挥丈夫的行动。钱老的《围城》中有一段很经典的话,方鸿渐说他不会娶苏小姐,一旦娶了她,他就成了达成苏小姐愿望的人,在这样的女人身边,根本停不下来。

那么麦克白夫人和下木夫人有什么不一样呢?他们的丈夫类型不一样,下木先生是城府很深的人,有勇有谋,并且下木夫妇内心强大,杀人坑人毫无惧色,这样的人能获得所谓的成功,并且非常可怕。

我们都是平凡的女子,好好工作,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就好。

麦克王读后感篇4

麦克白曾经是一个英勇的人,在战胜吼凯旋而归的途中,因巫师的预言使他改变了,他从一个忠实的臣子变成了一个弑君的逆贼,他不择手段让自己登上王位。当他当上国王后开始了的暴政,为不留后患先后杀害了他的好友、臣子及他们的家人,恐惧和猜疑使麦克白心里越来越有鬼,也越来越冷酷。麦克白夫人神经失常而自杀,对他也是一大刺激。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麦克白面对邓肯之子和他请来的英格兰援军的围攻,落得袅首的下场,最终使他走向灭亡。

名利对人类的腐蚀,常常让自己迷失,忘记本来的 目标与位置。

曾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请求部落首领给予他一块土地,首领告诉他在太阳落山之前走会原地,在着期间经过的地方全都属于他了。结果因为那个人的贪心而累死在路上。那个人不会回来了,名利为他选择了一条不归路。

在大千世界里我们难免遭到名利的洗礼,名利是否会为你选择一条不归路取决与心态。

众观中国历史,视名利如鸿毛的伟人不计其数。

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在那个年代也曾涉足仕途,但却不为五斗米而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名利如粪土,在田园过着令人魂牵梦绕的生活,不做名利的木偶任由它摆布。

还有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曾获得中国国家科学奖的等奖500万奖金,他这些名利并为阻断他的前进之路,他的新成果不断涌现。

可见名利不是人生的全部,面对名利不要崇拜,摆脱名利的枷锁,照样能潇洒快乐的生活。

非淡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大千的世界,看淡一些名利,生活会轻松快乐的。

麦克王读后感篇5

这些天,我读了《麦克白》这本书,她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该剧借一个弑君篡权的宫廷故事,揭露了英国腐朽的封建制度,同时也从深层次剖析了贪婪的人性。

苏格兰的邓肯国王治理国家井井有条,葛莱密斯爵士麦克白是他最欣赏的一个大臣,在一次平定叛乱回朝的途中,碰到了三个女巫,她们分别向他祝福,而也就是这些祝福使得他的人生发生了转变,一个说:“祝福你,葛莱密斯爵士!”一个说:“祝福你,考特爵士!”还有一个说:“祝福你,未来的君王!”她们预言他将当上考特爵士,以及君王,班柯的后代也将当上苏格兰的国王,没想到,第一个预言成功了,他当上了考特爵士,这件事后使他想入非非,回家后,将预言告诉了妻子,妻子也是野心很大的人,她簇拥麦克白杀害国王,可麦克白很矛盾,但在妻子百般唆使下杀害了国王,自己当上了国王,他还杀害了班柯父子,没想到,班柯的儿子逃到英国去了,之后,女巫为惩罚麦克白,布置了一些幻影,给了三个警告,最终麦克白被麦克得夫所杀,这就是野心造成的性格悲剧。

野心和欲望真的有错吗?其实只要正确对待野心和欲望就不会那么悲惨了,即使麦克白不杀害国王,说不定国王退位还立他为王呢!

强大的野心和强烈的欲望可以使人施展全部的力量;尽力而为即是自我超越,那比做的好还重要。当你有足够强烈的欲望去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候,所有的困难,挫折,阻挠都会为你让路,欲望有多大,就能克服多大的困难,就能战胜多大的阻挠。你完全可以挖掘生命中巨大的能量,激发成功的欲望,因为欲望有时就是力量。

巴拉昂正是因为野心和欲望从一个穷人变为富人的;富勒的母亲说的一句话,激起了他的野心和欲望,那就是“我们很穷,但不能怨天尤人,那是因为爸爸从未有过改变贫穷的欲望,家中每一个人都胸无大志”,此后,富勒收购了7家公司。

野心和欲望(指的是一种积极的状态下的野心和欲望)可以使一个人的力量发挥到极至,可以逼得一个人献出一切去排除所有障碍,它们能使人全速前进而无后顾之忧。所以,我们应该保持着一种野心和欲望,不要把它们丢掉。

麦克王读后感篇6

读了《麦克白》之后,我的心情沉重下来。

?麦克白》写的是一位叫麦克白的功名显赫的爵士,为了能登上王位,杀死了国王和好朋友,最后被人杀死的故事。

麦克白功名显赫,本来获得许多荣誉,本来能安度一声,只因为三个女巫的预言,便使得自己落得了凄惨的结局。真是因为他遇见了三个女巫吗?不,女巫的预言只是一根导火线,真正的原因是他内心的欲望。

女巫说他会成为未来的国王,他便不择手段地想要成为国王。内心的欲望之火,却被女巫一句话点燃了。于是,欲望之火愈烧愈烈,最终,玩火自焚,他被自己的欲望杀死了。

麦克白之死,告诉我们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欲望。自身的欲望能成为自己积极向上的动力,也能成为悬在头顶的一把刀。有的人想要升职,想要高官厚禄,便努力奋斗,最终达到自身的所想;有的人想要金钱,便铤而走险,去偷、去抢,最终走上一条不归路。欲望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通过正当的努力和奋斗来实现,也能通过罪恶的手段予以放任。谁都会有一丝贪婪,都会有一丝邪念。对于这种不好的欲望,我们必须立刻拔除,否则,养虎为患,终为虎害。

我又想起了一件事例:《三国》中关羽之死的一个关键因素便是少了刘备义子——刘封的支援。孟达劝刘封不去支援,因为关羽骂过他。刘封便按兵不动,结果还不是被刘备斩了?刘封何尝不知他不去支援的恶果?只是孟达一句话,心中的邪念便迅速成长,使他向邪恶妥协。孟达不正如女巫,刘封不正如麦克白吗?

不要让欲望占据你的心灵!它能为你提供动力,也能把你推入无底深渊!每个人都会有欲望,但不要让它占据你的心灵!不然,麦克白和刘封的旧辙,又将被人重蹈!

不要让欲望占据你的心灵!

麦克王读后感篇7

莎士比亚一生中创作了无数的辉煌,在16世纪并未获得殊荣,直至19世纪英国掀起浪漫主义狂澜时,他才被提升至天才的地步。而在莎士比亚传奇般的一生中,有几个作品是广为人知的,如:《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和《麦克白》。

?麦克白》与《李尔王》都是典型的政治悲剧,前者是自己使得自己丧心病狂;后者是使整个王国崩溃与个人的轻浮之中。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麦克白》的。

?麦克白》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用最美妙的外表把人们的耳目欺骗;奸诈的心必须罩上虚伪的笑容。”麦克白的一番话让我感到很诧异,前文还是征战沙场所向披靡的爵士,现在就成了奸诈的反贼,这么大的转变,不仅仅是因为一个因素的。

凡是都有不可预测的一面,当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出现在了面前,麦克白始终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欲望,在权力的驱使下一步步地将自己推向了深渊。

在文中,有一个不可预测的外因,即为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鬼魂和巫婆。后来叱咤风云的麦克白正是听取了他们的预言。且不说麦克白对预言的反应,巫婆与幽灵究竟居心何在?她们究竟是好心还是恶意?作者莎士比亚在这里并未直接点明。我个人认为,巫婆和幽灵可能并非怀揣着善意,因为,一个人在不清楚前途是明是暗的时候,往往会更勇敢地走下去,无知者无畏嘛,而真正知道了自己未来的命运,反倒会适得其反,或乐极生悲或心灰意冷,至于对他人的影响,就只能从听取者的内心的角度来决定了。这些巫婆即使能预知未来,即使能通晓命运,但也无法预知人心。

出现了巫婆这个外因,才促使了内因——麦克白夫人对她丈夫的怂恿。如果麦克白的妻子并没有出现在主人公麦克白的生活中,如果麦克白并没有听取妻子的谬论,我们的主人公可能在凯旋归来的时刻被晋封为考特爵士,然后顺理成章地继承帝业,最后安然地度晚年。

如此说来,我们的麦克白反倒成为了波涛汹涌的海上的一叶孤舟,若不能随波逐流,就只能被无情地掀翻。他的人生充满了跌宕起伏,但是命运始终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麦克白因为没有主见而失去了生命。

说来说去,都离不开“欲望”,麦克白因为欲望失去了理智,他的夫人因为对权力的渴求操纵着麦克白粉墨登场,历史上的慈禧太后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戴了一个冠冕堂皇的面具,为了自己的欲望而牺牲他人。

每个人生来就有七情六欲,欲望是一把利刃,既不能拔刀自伤也不能被借刀杀人。——后记

《约翰生传 [英国]鲍斯威尔》读后感

【作品提要】

塞缪尔·约翰生(Samuel Johnson,1709—1784)出身于立切菲尔德的一位书商家庭。年幼时期,他就显示出非同寻常的记忆力,并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博览群书。后来,他进入牛津大学彭布罗克学院就读,但由于家道中落,中途辍学。1735年,约翰生和比他年长23岁的寡妇伊丽莎白·波特夫人结婚,从妻子那里获得800镑的陪嫁,暂时摆脱了贫困。婚后,他在家乡附近办了一所私人学校,但很不成功。他被迫离开家乡,前往伦敦谋生。数月之后,他受雇于爱德华·凯弗经营的《绅士杂志》,开始了职业作家生涯。他是历史上第一部英语词典的编纂者,编注过莎士比亚作品集,创办过《漫游者》和《闲散者》杂志并发表大量的散文作品。他还有不少诗作,也出版过剧作《艾琳》和七天之内写就的小说《拉塞雷斯》,撰写过五十二位英国诗人的传记。凭借多方面的才能,他成为18世纪后半叶英国文坛的领袖。

【作品选录】

鲍斯威尔登场了

1763年,对我而言,是最值得回忆的一年,因为我认识了那个我正在替他写传记的伟人;这是我一生之中最幸运的奇遇,那时,我仅22岁,但是已经沉迷于他的书本和教诲中达数年之久,我极为敬重那些书籍的作者,在我心目中,他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高高乎在不可理解的伦敦生活着。原籍爱尔兰,但是多年来在苏格兰从事演员生涯,并且教授英语的金特曼先生,是个正直而有才华的人,可是时运不济,一直郁郁不得志,他向我勾描出被大家称为“字典约翰逊”的轮廓。1760年,我首次到伦敦做为期三个月的游历,金特曼的朋友兼同乡诗人底雷克自告奋勇,愿意引荐我去拜访约翰逊——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野心。但是他一直没有机会。后来,我简直怀疑底雷克究竟有没有这个能力;直到几年后,约翰逊告诉我:“底雷克应该引你来见我,我一直很喜欢他,他死了我很难过。”

一直想结识他

1761年,汤玛斯·希来登先生在爱丁堡,讲授英语语言及公开演讲等课程,吸引了许多听众。我经常与他交往,也经常听他详述约翰逊非凡的学识、才华、德操,听他重复引用约翰逊的名句,描绘约翰逊的特征,并且夸耀约翰逊常到他家作客,一聊就到深夜两三点钟。我盼望能在他家中见到我心中的圣人,而希来登先生也向我保证,决不令我失望。

我在1762年年尾,重游伦敦时,才很惊讶并遗憾地发现,约翰逊与希来登之间已因意见不合而决裂了。原因是希来登和他一样,也得到每年200英镑的恩俸。如我以前说过的,约翰逊对希来登的艺事一直非常鄙夷,听到希来登被赐恩俸时,叫道:“什么! 他们也给‘他’恩俸吗? 我应该退回‘我的’了!”以上这段话,也许由于约翰逊认为,一个演员,被提高到和他同等地位,对他而言是一种冒犯,因而伤了自尊心,有感而发,或者是突发性的乖张脾气,使他口不择言,现在已经无法断定了。

名震古今的相会

汤玛斯·戴维斯先生虽然是个演员,却在哥芬园·罗素街家前面开了一家书店。他告诉我,他和约翰逊是相当熟的朋友,约翰逊并且常到他家作客。戴维斯不止一次邀请我到他家去玩,也许可以遇见约翰逊。我去了,不巧的是,约翰逊一直都没有露面。

最后,直到5月16日,星期一,我坐在戴维斯先生后厅饮完茶,约翰逊出其不意来到戴维斯书店;戴维斯透过我们坐着的客厅玻璃门,看见约翰逊向我们走过来。戴维斯站起来,用洪亮可怕的声音向我宣布,一如何瑞西向哈姆雷特王子宣布他父亲的鬼魂出现时一样:“看呀! 大人,‘它’来了!”我看过《字典》出版后不久,雷诺兹替约翰逊画的一幅像,因此对约翰逊的外貌,已有很明晰的观念。戴维斯说出我的名字,并且恭谨地把我正式介绍给他。我情绪翻腾,突然忆及经常听人说过,他对苏格兰人的偏见,因此对戴维斯说:“不要说我是——”“苏格兰人!”戴维斯已经恶作剧地大叫。“约翰逊先生,”我只好说:“我的确是苏格兰人,这实在身不由己啊!”我希望借由这种轻松的语气来讨好他,平息他并且与他修好,可是又不至于太侮辱我自己的故乡。不管我的用意如何,反正我的话一点都不讨好;他抓住“我是苏格兰人”反击:“我发现,先生,贵地的人大多是身不由己的。”这一棒子敲得我头昏眼花,不知所措。可是大家坐下来后,我已经不感到难堪了,并且对将要发生的事,心中已有充分准备。他对戴维斯说:“你认为加雷克如何?他拒绝送我一张威廉姆斯小姐演出的戏票,因为他晓得那轴戏会客满,他送我票就得损失三先令。”我太急于要和他谈话了,因此口不择言说:“啊,先生,我简直不能相信加雷克先生会吝惜为您办这样一件小事。”他面若寒霜,严厉地对我说:“我认识大卫·加雷克比你深太多了,你根本没有资格和我谈这一件事。”也许我活该受到指责;我是一个全然陌生的人,要去怀疑批评他的老朋友老门生,实在太唐突而不自量力了。我感到羞急难当,心中想到,我一直盼望与他结交的希望,也许都成为泡影了。事实上,如果我对他的倾慕不是如此强烈,我对他的痴情不是如此恒久,这样不愉快的开始,早就阻挡我奋勇向前的努力了。幸运的是,我还不至于一败涂地;不久后,他开始谈话,我扼要简单地记了下来,但是略去引起他发表谈论的问题本身。

他谈到:“人们总以为,一个作家,在私生活上总比一般人来得伟大,不平凡的人需要不平凡的机会,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鲍斯威尔留在舞台上

在野蛮的社会里,优越分子是极重要的。个人具有大力量或大智慧,就具有大价值。在较为文明的社会里,每一个人做每一件事都牵涉到金钱;而优越感也来自其他各处,譬如出生、家世、财富、地位,这些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使人忽略对个人非凡智力的尊敬。天主仍然是公平的,它在各方面使人类生而平等。

英国人对自由的概念是非常有趣的,“它使得大家远离‘繁琐的生活’,如果一个屠夫告诉你,‘他的心为国家流血’,事实上,他讲这句话,根本不应该感到难为情。”

他咄咄逼人的言论,令我心神皆醉,可惜我有另外一个非到不可的约会。那晚,我有幸和他单独相处,并且大胆地观察他,他一点也不以为忤,因此,我感到十分高兴,因为他的态度虽然粗鲁,内心却没有任何恶意。戴维斯送我出门,当我向他抱怨,那伟人结结实实教训了我几次,令我十分羞愧时,戴维斯安慰我说:“不要难过,我看得出来他非常喜欢你!”

鲍斯威尔的外交计谋

我现在记录一件有关约翰逊的趣事,这是由我自己一手造成的。我极喜欢与名人结识,这种欲望驱使我,几乎在同时,认识了约翰逊和约翰·威尔克斯。他们两人相异之大,我看在全人类里面也难得选出来第二对。他们甚至在作品中也互相攻击,然而我和他们两人都有深厚的友情。如果可能,将约翰逊博士与威尔克斯先生撮合在一起,对我而言,真是一桩无法抗拒的欲望。如何进行,却是一件难于登天的工作。

家禽街的书商第莱兄弟,是我的好朋友。在他们菜肴精美、接待殷勤的餐桌上,我所见过的文艺界人士之多,仅次于在雷诺兹爵士家中。第莱兄弟约我在5月15日,星期三,与威尔克斯等人聚餐。“拜托!”我说:“我们去把约翰逊约来。”“什么? 约他和威尔克斯碰头?说什么我也不干。”爱德华·第莱说:“约翰逊博士说什么也不会饶我。”我说:“不要这样!如果你一切交给我办,我一定给你一个圆满的答复。”

第莱:“啊,如果你愿意负全责,我当然巴不得他们能彼此见见面。”

以我多年来对约翰逊的尊敬与了解,我知道他遇到某些他不赞同的事物,很容易就激动起来。因此,我渴望能把握这点,伺机行事。我想,如果我直接向他提议:“先生,你愿和杰克·威尔克斯一起便饭吗?”他一定勃然大怒叫道:“和杰克·威尔克斯一起便饭,先生,过不多久,我还会和杰克·山大王一起便饭哩!”因此,有一天晚上,我们安静地单独在他家时,我趁机说话了:“先生,第莱先生请我代他向你请安,不知道他有没有这个面子,请你下星期三和我一起到他家便餐,你知道,我不久就要回苏格兰了。”

约翰逊:“先生,我应该谢谢他,并且很高兴从命——”

鲍斯威尔:“先生,我想,万一他的朋友不对你的口味怎么办?”

约翰逊:“你这是什么意思? 先生! 你把我当做什么人了? 一个那么温文有礼的主人,他所请的客人,难道我一点也估量不到吗?”

鲍斯威尔:“请你原谅我,先生,我只是害怕你会遇到一些你不喜欢的客人。也许他会请一些所谓的爱国分子。”

约翰逊:“先生,那又怎么呢? 我和他的那些爱国分子有什么关系? 呸!”

鲍斯威尔:“如果杰克·威尔克斯在座怎么办?”

约翰逊:“如果杰克·威尔克斯‘在座’,和我有什么关系,先生? 亲爱的朋友,我们不要再谈了,对不起我不该生你的气;不过,你的语气好像我无法与人相处似的。”

鲍斯威尔:“请原谅我,先生,我完全是好意啊。为了我,那一天,无论你见到谁,都不要生气啊!”我用这方法把他套得牢牢的,并且告诉第莱,那一天,约翰逊会高高兴兴去做他的客人。   

威廉姆斯夫人救我一命

久久盼望的星期三终于来了,我提早半小时到他家去。每一次我们约好外出吃饭,我都会早到他家,一方面看他有没有准备好,另一方面也为了陪他外出。我看见他正像上次一样在整理书籍,满身灰尘,一点外出的准备都没有。“怎么搞的? 先生,”我说:“你怎么忘了我们要去第莱先生家吃饭呢?”

约翰逊:“先生,我没想到要去第莱家,我完全忘记了。我已经约好威廉姆斯夫人在家里吃饭。”

鲍斯威尔:“可是,亲爱的先生,你明明知道我们和第莱先生有约,我早就告诉他你会去,如果你失约,他会失望的。”

约翰逊:“你最好去和威廉姆斯夫人商量一下。”

情况真是尴尬。我对于这件原本笃定的事,已失去了信心。他对于威廉姆斯夫人所表现的关注与顺从已成为习惯,而且随时都牵制着他的行动;我知道如果她要是反对的话,约翰逊绝对不愿背逆她的。我急急跑到楼下那位瞎女士的房间,告诉她我遭到极大的困难,因为约翰逊早已答应和我一起去第莱家吃饭,但是他忘记了,所以又吩咐家里准备晚餐。“不错,先生。”她怒气冲冲地说:“约翰逊博士要留在家里面吃饭。”“夫人,”我说:“他实在太尊重你了,所以我很明白,除非你完全同意他去,他是不会去的。你和他作伴的日子非常多,我希望你能委屈一天。第莱先生是一位君子,他为了请约翰逊,约好一大桌陪客,如果约翰逊今天失约不到的话,他一定会大为生气;请替我想想吧,夫人,他委托我专程来请约翰逊,而我回答他说约翰逊一定到;毫无疑问的,他的客人现在已经到齐了,菜肴也准备好了,他正在为能请到约翰逊的大驾,在客人面前炫耀。如果约翰逊不到,我的信誉,真是一扫而光,再也不敢面对他们了。”我不断哀求她,她渐渐心软了,最后很大方地命我去对约翰逊说:“现在没事了,她想你还是不该失约。”我飞奔回去,看见他仍在工作,一副无所谓去不去的样子。我急急把威廉姆斯夫人同意他去的话,向他报告,他马上大吼道:“法兰西斯!给我拿一件干净衬衫来!”他很快穿着整齐。等我们安坐在急驰的马车上时,我已经筋疲力尽,动弹不得了。

许多陌生的面孔

我们跳进第莱先生客厅时,他才发觉四周有许多陌生的面孔。我噤若寒蝉,默默看他采取什么行动。我看见他在第莱耳边低语: 那边的先生是谁?——

“亚瑟·李,先生!”

约翰逊:“哒,哒,哒……”(他发出一阵鼻音)这是他喃喃自语的习惯。对他而言,亚瑟·李一定是面目可憎的,因为他不仅是一个“爱国分子”,而且还是一个“美国人”。

“那个穿花边衬衫的男士是谁?”——

“威尔克斯先生!”

这回答令他更为不快。他尽量压抑着自己的脾气,拿起一本书,走到靠窗的位子,阅读起来;至少是把眼睛盯在书本上,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镇定下来。我敢说,他的感觉一定是非常尴尬的。但是,他无疑已记起我对他的警告,因此尽量装得心平气和,好像他是世界上脾气最好的人,无论和谁相处,都能做到温文有礼似的。

当主人愉快的声音叫出:“晚饭已经准备好了!”他才从冥想中醒了过来。我们“大家”鱼贯坐下,气氛看不出任何不愉快之处。除了威尔克斯、亚瑟·李之外,还有我的老友在爱丁堡学医的米勒先生、勒森医生、药剂师史劳特。威尔克斯自愿坐在约翰逊旁边,他对约翰逊百般殷勤多礼,但是得到的反应却很冷淡。没有人比约翰逊更专心于吃东西了,也没有人比他更会欣赏美味精致的食物。威尔克斯百折不回,帮他挑选红烧嫩牛肉。“请把剩下的给我吧,先生——这边的比较好——这块烧得太焦一点——太肥了,先生——要不要一点馅子——浇点卤汁好吗——要不要给你加点牛油——我想,挤一点橙汁或柠檬汁味道更好。”——“先生,先生,我实在太受宠若惊了,先生。”约翰逊叫起来,转向威尔克斯一鞠躬,一副啼笑皆非的样子。过了一会,他就踌躇自满,心花怒放了。

福帝脱身的本领

大家提到福帝,约翰逊说:“有一种被他用得出神入化的智巧,就是他脱身的本领。你用双手把他赶到角落,他已经不见了,先生,你认为这下可把他逮住了,谁知他像野兽一样,会从你头上跳过去溜掉。他实在太聪明了,从来不允许真理站在他和一则笑话之间。有时候,他是相当粗鲁的。在许多连加雷克都会受困的情况,福帝还能照样脱身而去。”

威尔克斯:“加雷克的聪明才智和齐斯特菲伯爵颇为相像。加雷克已经打算脱离舞台生涯了;不过,终其一生,他都在扮演‘清洁工’的角色吧。”我深知约翰逊不容许除了他本人外,任何对加雷克的挖苦批评。我曾听约翰逊称赞过加雷克的豪爽大方,因此,为了让约翰逊能够有机会,对他那位名满天下的学生,美言两句,我用很大的声音叫道:“我听说加雷克非常豪爽大方。”

约翰逊:“是的,先生,加雷克施舍出去的金钱,比我认识的任何人都多。而且他还并不是只做给别人看看而已的。加雷克年幼时非常贫困,所以发迹之后,可能不懂得如何花钱,而把不该节省的费用节省下来。但是,加雷克在他有能力时,马上变得豪爽大方极了;我觉得惟利是图的名声对他而言是好的,因为如此可以避免树敌。我们对于惟利是图的人只是轻视,而不会怀恨在心。加雷克最容易受到攻击之处,就是以做演员而论,他生活得太奢侈豪华了;如果从这方面去打击他的话,绝对可以把他攻得体无完肤。然而人们却嘈嘈闹闹,指责他惟利是图,这样反而使他躲过不少毁谤与妒恨。”

威尔克斯:“在莎士比亚狂野奔放的想象中,最狂野的莫过于在马克白一剧中,使勃南的森林行进到邓西安去这段了;在一棵小树都没有的地方长出一片森林来! 在苏格兰居然长出森林来! 哈! 哈! 哈!”

臭味相投

亚瑟·李先生提起,有些苏格兰人到美国去购买大片瘠地,他对这些苏格兰人的选择大惑不解。

约翰逊:“啊,先生,所有瘠地都有程度上的差别,‘苏格兰人’怎么会知道那是贫瘠的土地啊!”

鲍斯威尔:“算了,算了,亚瑟·李只不过在讨好你们英格兰人而已。你现在总算去过苏格兰了,难道你敢说苏格兰人缺少吃的和喝的吗?”

约翰逊:“啊! 当然不缺少,先生,因为当地的居民要吃饱了,喝足了,才有足够的力气赶快跑离他们的家乡呀!”

他说这些挖苦调侃的话时,又快乐又流利,嬉笑颜开,表示他只不过在开玩笑而已。在这题目上,约翰逊和威尔克斯真可说是臭味相投了;他们两人天生下来就有许多共同之处,他们都曾亲自去过苏格兰,对那些一直把苏格兰想象成饥馑遍野,不毛之地的人,和他们褊狭无知的浅见,心中有数,只不过他喜欢把这些古老的笑话,重新翻出来,逗大家粲然一笑而已。我提到在苏格兰,至少有一点比英格兰强多了,就是没有人会因为另一个人控告他欠钱而立刻被捕;对这类案件,首先要开一调查庭,审理控诉的真实性;只有债权人发誓说负债人准备逃往国外时,才可以在开调查庭之前逮捕负债人。

挖苦苏格兰

威尔克斯:“我想,先生,整个苏格兰民族,都充满了发誓的声音吧!”

约翰逊(对着威尔克斯)说:“先生,你知道,最近,我带我的朋友鲍斯威尔,去看一个英国小城中真正文明的生活。我把他放在我故乡利其非镇,让他自由体会什么是真正的文明;因为,你知道,他一直生活在苏格兰野蛮人和伦敦浪荡子之间的。”

威尔克斯:“他偶尔也和如你我之辈的文雅、高尚、清醒的人物来往。”

约翰逊(微笑):“我们却以他为耻啊!”

他们相处得非常坦然轻松。约翰逊告诉他,为了证明人是否生而平等这问题的可笑与荒唐,他曾经要求玛珂莱夫人,允许她的仆人和大伙同席吃饭的故事;后来约翰逊点着头,满意地对我说:“你看威尔克斯先生也赞同我的看法吧。”威尔克斯发挥他最大的想象力,打趣首席检察官这名衔,他说:“我有资格批评那官僚,因为我曾因毁谤罪被起诉。”许多人都认为约翰逊听了这类轻薄言辞,一定大怒。然而,他却一句话也没有说。现在,他“的的确确”成为一个“大好佬”了。

饭后,教友派以多才多艺出名的诺劳斯夫人和阿德曼·李先生加入我们。正当大家以爱国为题,争辩得如火如荼时,有位先生(我想是阿德曼)说:“可怜老大的英格兰已经迷失了。”

约翰逊:“先生,苏格兰被发现,比英格兰的迷失,更令人哀悼啊!”

威尔克斯是权威性鉴赏家

威尔克斯擎着一根蜡烛,给我们看一幅挂在墙上的女士像,以权威性鉴赏家的手指头,指出她胸部优雅的轮廓。后来,威尔克斯在一次聚会时,恶作剧地坚持,约翰逊从头到尾,目不转睛盯着那女人像看,对她撩人的妩媚,入迷神往。

这项记录,虽然不如我预期一般完整,却能给这次有趣的会谈,描摹出一个概念。这次聚会的意义,并不仅于当时的握手言欢,而是将仇恨化解为祥和亲善,将酸楚化解为甜蜜和谐。在纷乱嚷扰的政治竞争中,有两个人,虽然他们的立场极端殊异,然而却有更多相似之处——对古典知识的修养,对现代文学的成就。他们的机智、幽默感、巧答善辩的灵捷——如果他们两人永远冷漠疏远,将是多么遗憾啊!

(罗珞珈、莫洛夫译)

【赏析】

鲍斯威尔的《约翰生传》有着鲜明的戏剧性特征,这是现代批评家经过细致研究后达成的共识。

鲍斯威尔的《约翰生传》包含了大量的人物对话,他将这些对话处理得如同风俗喜剧中幽默、风趣的对白,在人物的姓名后面直接写出对话的内容,有时甚至连写在括号内的舞台指导都写了出来,以此来表现冲突。

《约翰生传》中的人物设置也深受风俗喜剧的影响。约翰生始终占据着舞台的中心,在他的周围,或远或近,总有另一个次要人物——这就是鲍斯威尔自己。在风俗喜剧中,常有一主一次两个角色,如父与子、兄与弟、主与仆等,而这两个人物的性格也形成对比: 一个聪明伶俐另一个愚蠢笨拙,一个视金如命另一个挥霍无度,一个秉性刚直另一个放荡无羁。这样的人物设置便于引发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人物性格。约翰生与鲍斯威尔的关系与此有某种类似。鲍斯威尔把约翰生更多地限定在谈话的语境中。约翰生和加里克、哥德斯密、兰顿等的各种各样话题的针锋相对的交流,和威尔克斯的和解等,表现了约翰生复杂多样的情绪,同时也展现了他的智慧、博学、同情心以及对真理的追求。但约翰生最主要的对话者,当然是鲍斯威尔自己。他在传记中是提问者、操作者和策划人,同时也是叙述者、判断者。他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或是同他争辩、讨论,引出约翰生充满睿智的见解;有时故意说蠢话、做傻事,引得约翰生的嘲讽和挖苦,造成无数笑料。鲍斯威尔天真而自谦,衬托出约翰生的渊博和自信。

鲍斯威尔在传中还通过冲突来展示约翰生生动丰满的人格。约翰生和威尔克斯有着激烈的矛盾和冲突,鲍斯威尔却与他们两者都保持着深厚的友谊。也正是在鲍斯威尔的周旋与撮合之下,他们之间的冲突得到了和解。这也是传中极具戏剧性的场面之一,其中,鲍斯威尔的冲突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

鲍斯威尔认为,在整个人类中都难以找到像约翰生和威尔克斯两者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他们不仅分属英国两大政治派别,有着截然相反的政治观,其中,约翰生属于托利党,威尔克斯属于辉格党;而且他们在各自的文章中以粗鲁刻薄的语言互相攻击,在平时的谈话中互相诋毁和贬抑。所以当迪利先生宴请威尔克斯等朋友的时候,鲍斯威尔建议迪利先生也一同邀请约翰生,迪利先生的第一反应就是:“什么,和威尔克斯先生?不是开玩笑吧,约翰生博士决不会原谅我的。”鲍斯威尔爱好结交社会知名人士,1765年在巴黎、那不勒斯以及后来在伦敦就已经与威尔克斯有交往,至1776年,他和约翰生的友谊已有13年之久。他不仅感到约翰生和威尔克斯代表着自己的不同方面,非常相信自己不仅能够完全品味他们各自的优点,而且还能够把同一个人的优秀品质从缺陷中分离出来。但两者意识形态的敌对似乎排除了他们友好见面的可能性。这就点出了鲍斯威尔要把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形成矛盾,如同戏剧的开场,给读者作了心理准备。

设计这一会面,对鲍斯威尔来说,无疑是一场不可抵抗的挑战。他清楚地知道,普通的邀请是不可能促使约翰生与威尔克斯见面的,必须采取策略才能使约翰生出席迪利先生的宴会。他熟悉约翰生嗜好“对抗”的习性,就使用了“激将法”,层层进逼,步步为营,最终“获得”了约翰生。首先,鲍斯威尔瞅准机会,发出邀请。他选取约翰生的家庭来实施他的计划,便于他们的情感交流。约翰生对此邀请欣然应允。但鲍斯威尔接着就给约翰生打了一剂预防针,希望迪利先生邀请的客人能够令他满意。这使得约翰生感到很不自然。鲍斯威尔一边忙着道歉,一边又进一步点明迪利先生可能会邀请一些他的爱国的朋友。最后,鲍斯威尔指出了威尔克斯可能会出现在那里。鲍斯威尔通过非常个性化的语言,展示了约翰生的情感波动,从怀疑到轻视、敏感但又很镇静的过程,完成了冲突和解的第一步,鲍斯威尔请到了约翰生。

在经历一次小小的意外后,约翰生和威尔克斯终于见面了,他们之间的冲突也随之进入了 *** 。当迪利先生告诉他“那位佩戴着饰带的先生是威尔克斯”这一信息时,约翰生极为狼狈,不知所措,索性拿起一本书,坐在窗户旁读起来。威尔克斯在约翰生的旁边坐下,对他彬彬有礼,开始约翰生无动于衷,但渐渐地:“没有人吃东西比约翰生的胃口更好,没有人比他更喜爱美味佳肴,威尔克斯极其殷勤地给他送上一块很好的小牛肉……”通过短短几句极具喜剧效果的对话,鲍斯威尔不仅成功刻画了威尔克斯殷勤世故的性格特征,而且令人信服地完成了约翰生对威尔克斯敌对态度的转变。但真正的和解开始于餐桌上的谈话。当亚瑟·李先生提出苏格兰的话题时,对话者们竭尽所能发挥他们的智慧来批评苏格兰人。鲍斯威尔感到,“这一话题,能够使约翰生和威尔克斯完美地同化,成为他们之间走向联合的纽带。”因为他意识到他们两人都曾到过卡来多尼亚,两者都完全相信一些人奇怪、狭隘和无知的想象,认为那是一片荒芜土地。就这样,在鲍斯威尔的设计下,约翰生和威尔克斯之间的冲突得到了和解,成为朋友。在以后的日子里,鲍斯威尔在传中还记录了他们之间更深的交往。

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约翰生并非像有人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位追求“自由”“进步”观念的激进主义者,而是一位沉湎于过去的保守主义者。但是在约翰生时代,“激进主义”更多地包含着贬义,等同于“动乱”。激进主义者给社会带来的是暴乱、屠杀、战争和侵略等。而约翰生作为一位有着时代良知的人文知识分子,他的政治理想独立于世俗权力,并不依附于直接的政治行为。他坚守的是关于人的思索、人的探讨和人的精神追求。对他来说,政治就是基于逻辑的辩论,人的本质是理性的,暴力和强权都不会导致合理的政治。这显然与政治家们的观点格格不入。鲍斯威尔通过对约翰生同威尔克斯之间冲突的描述,表明了传主对人类命运的关注以及对和平、稳定社会生活的向往。

从写作方面看,鲍斯威尔的叙述简洁、紧凑,充满悬念,引人入胜,富有戏剧效果。由于鲍斯威尔在《约翰生传》中对戏剧艺术的注重,使得全书妙趣横生,令读者回味无穷。

(孙勇彬)

本文标题: 英格兰 我的英格兰读后感(关于格列佛游记的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9288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3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330字)铜镜子读后感(读《镜子小史》有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