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歌七百字读后感(《天行九歌》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9-24 11:01:3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1

《天行九歌》读后感《天行九歌》《天行九歌》完结了,感触挺深的,之前看的《秦时明月》系列都是按照历史的故事发展来的,而这次的《天行九歌》是属于故事...

九歌七百字读后感(《天行九歌》读后感)

《天行九歌》读后感

《天行九歌》
《天行九歌》完结了,感触挺深的,之前看的《秦时明月》系列都是按照历史的故事发展来的,而这次的《天行九歌》是属于故事线的最初始状态,讲述了众多英雄人物年少时候的经历,主角是以前在各位人物回忆里的韩非。
故事背景是韩国,当时动荡不安的朝政,被各方势力虎视眈眈,韩非一心为国,开始了与各方势力斗智斗勇,与卫庄和张良等人建立了“流沙”。 我也是通过《天行九歌》才知道,难怪看《秦时明月》的时候,感觉卫庄和张良之间有羁绊,原来他们在年少的时候命运就有交叉点。
韩非和张良,都能让我想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似乎对手的计谋都能被这二人轻松化解,转危为安,韩非后来的命运我是在书上看到的,记载被李斯毒死在狱中,不过韩非的创立的法家学说,深深影响着后人。
《天行九歌》的张良和 《秦时明月》的三师公比起来,多了一份纯真,少了一份成熟,让人感慨,乱世之中,张子房这样的翩翩公子,却不得不卷入战争的漩涡中,他忠于韩国,后来韩国灭亡以后,进去儒家,成为儒家的“齐鲁三杰”,和韩信,萧何并称“汉初三杰”。张良这样的人物,也算是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吧!
卫庄,史书上并没有记载过这个人,以前看《秦时明月》我讨厌卫庄,但是看了《天行九歌》以后,我很喜欢卫庄,他讲义气,心里也有一份柔软,只不过把自己的柔软一面掩藏了。他属于流沙创建者之一,但是后来,韩非死,张良入儒家,卫庄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最终让“流沙”在江湖上创下了响当当的名号。

最让我心疼的,就是红莲公主,也是后来的流沙赤练,她究竟经历了多少,从刁蛮天真的公主,变成了冷酷无情的杀手,她钟情于卫庄,一个眼睛只会看着天空的人,赤练在《韩梦寒梦》里是这样形容卫庄的。至于是不是真的如此,也只有卫庄能给出答案了吧!
时钟在转,历史在演,不平凡的人都能在若干年后成为历史,怎么甘心于做个路人甲!

九歌是一部怎样的书?

九歌名词解释
《九歌》是《楚辞》的篇名,原为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战国楚人屈原在楚地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改作加工而成,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九歌》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多数篇章皆描写神灵间的眷恋,表现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伤感;《国殇》一篇,则是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将士。王逸认为是屈原放逐江南时所作,当时屈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所以通过制作祭神乐歌,以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但现代研究者多认为作于放逐之前,仅供祭祀之用。
《九歌》是组诗,共有11篇:
《东皇太一》:天神
《云中君》:云神
《湘君》、《湘夫人》:湘水之神
《大司命》:主管寿夭之神
《少司命》:主管子嗣之神
《东君》:太阳神
《河伯》:黄河之神
《山鬼》:山神
《国殇》:祭祀为国捐躯的将士
《礼魂》:是送神曲
《九歌》包括11章,前人为了使它们符合"九"的成数,曾作过种种凑合。
如清代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主张《湘君》、《湘夫人》并为一章,《大司命》、《少司命》并为一章。
闻一多《什么是九歌》主张以《东皇太一》为迎神曲,《礼魂》为送神曲,中间九章为"九歌"正文。
但多数人的意见,以"九"为虚数,同意汪瑗《楚辞集解》、王夫之《楚辞通释》之说,认为前十章是祭十种神灵,所祭的十种神灵,从古代人类宗教思想的渊源来考察,都跟生产斗争与生存竞争有密切关系。
十种神灵又可分为三种类型:①天神──东皇太一(天神之贵者)、云中君(云神)、大司命(主寿命的神)、少司命(主子嗣的神)、东君(太阳神);②地神──湘君与湘夫人(湘水之神)、河伯(河神)、山鬼(山神);③人鬼──国殇(阵亡将士之魂)。
有人认为,在上述十种神灵里面,篇首"东皇太一"为至尊,篇末"国殇"为烈士,都是男性;其余则是阴阳二性相偶,即东君(男)与云中君(女),大司命(男)与少司命(女),湘君(男)与湘夫人(女),河伯(男)与山鬼(女)。《九歌》原来的篇次,也基本上是按照上述的关系排列的,今本《东君》误倒(闻一多《楚辞校补》)。
作者简介:
屈原(约前340一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曾任左徒、三闾太夫。《楚辞》收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和汉代贾谊等人的诗赋,西汉刘向辑,东汉王逸作章句(对古书的分析解释)。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后世因此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楚辞读后感2000字

楚辞读后感2000字(精选5篇)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下面是我推荐给大家的楚辞读后感2000字,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楚辞读后感2000字 篇1

  以前陆陆续续读过一些楚辞,但是总没有读过相对完善的全集,最近因为写论文要拓展阅读一些资料,便把楚辞放在了阅读计划中。

  这本书注释有的相对繁杂,有的又失之简略,不算是最好的初级读物,作为研究级的初等读物倒是可以。在阅读古代文学的时候,我不太喜欢学术式的读法,但又不能过分感性蜻蜓点水,总的来说介于感性与理性之间。比如读《论语》,读杨伯峻先生的注译,感觉非常好,也有学术上的启示,也会刻意挑出一两个问题拓展研究一下,但不会针对大量问题找几十种资料来参考。

  我也做过少量的专题学术研究,学习使用严谨的方法讨论问题,得出看似正确的结论,但这并不是我追求的方向。还是希望自己能感性地与作品接近,但在叙述中不要出现知识性的硬伤。

  文学研究可以大致划分为考证与解读,考证务求详实,解读则多自由,我什么时候才能成为一个有趣的解读者呢?且从平凡的阅读者开始吧。

  《楚辞》在诗歌发展历程中是一种极其特别的文体,可以说“空前绝后”,集中取得了成绩(尤其集中在屈原身上),后代很难有大范围的发扬。这种文体就像一个绝顶高手,发了一阵大招以后就成为了传说。

  学习汉语的人从古到今当然都无法绕过楚辞,通行的语文教材也不可能忽略,但是一般的阅读者总与之隔阂较深。以现行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为例,节选的《离骚》虽然是高考必考内容,学生却背诵困难理解更困难。不仅楚辞,《诗经》也差不多。真正喜爱《诗经》的读者如今并不普遍。

  这种情形首先跟《诗经》与楚辞距离我们的时代过于遥远有关,尤其是现代文成为主要表达工具以后,许多词语都被束之高阁,成为了语言上的“文物”,缺少使用,自然不能普及。

  然而,了解过去又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冲动,我们总会一再回望过去,接近那些优美的辞章,并且总会有人从中获取幸福。

  谈论《离骚》当然不是件容易的事,它足够长,足够丰富,足够荡气回肠,说实在的,我这样的平庸读者配不上这样的作品——很难平视,不免仰视。

  大学的时候在湖边背《离骚》,重庆的空气很少流动,因此全身呼吸不是特别顺畅,湖水也不是活水,现在想来都有些气闷。勉强把这第一长诗背完,算是证明了自己确乎是个文学院的学生。

  后来就渐渐忘掉,只留下一些印象。阅读就是如此,你与许多作品作美好的相遇,却难以一一长相厮守。此次重逢,可以仔细聊聊,分别之后,不知道又要何时才能有机会聚首。作品是最无私的,你在红尘载浮载沉,它们一直在那里静静守候,等着你抛掉多余的顾虑,来作安静的交流。

  屈原这样的做过大官,心系家园,最终殉国的大诗人,也许“向死而生”四字可以较为简洁地说明他的生命。一千多年后,同样是爱国诗人的文天祥写过这样的诗句:“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这两句诗如果屈原读到,也会“于我心有戚戚焉”。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到这里,屈原介绍了自己值得骄傲的出生以及自己对高洁人格的执着追求,使用的笔法可以说十分雅正。

  生来即是贵族,并且极其在乎自己的身份,竭力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这种勇于自我担当的贵族如果多一些,则国家幸甚。而楚国的现实恰好相反,许多王朝的实际情形也是,贵族着力于维护并扩大自己的利益,推着国家进入灭亡的深渊。人性本来就是自私的,历史的反复一再证明了这一点。好的时代制约人性之恶,发扬人性之善。坏的时代释放人性之恶,遮蔽人性之善。

  对现世生命有高尚追求的人总会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希望在有限的生命中做更多的事情,遗憾的是屈原生命的许多时间还是被迫浪费掉。另一个没有浪费掉的例子是诸葛亮,还是留下了很多遗憾。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茞!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荃不查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我这样断第二节,可能与一般的断法有区别。这样断的理由是本节主要表达对君主和党人的不满。通篇里,对党人一般都是极尽斥骂之能事,对于君主则主要是怨刺。作为臣子,在古代大概也就只能是这样的态度了。从今天的社会契约立场出发去抨击屈原的所谓愚忠,倒也可以启示今人,但也无损于屈原的伟大。在古人那里,美政理想总是与君主联系在一起的,君主即是国家,国家即是君主,摊上一个昏君,做不成大事,就只能被迫成为一代诗人。幸耶?不幸耶?屈原自己恐怕并不喜欢这样的命运。

  本节前四句突然从讲自己转到谈政治,从笔法上来说不够圆转,算是一处瑕疵。

  楚辞读后感2000字 篇2

  离骚,犹离忧也。我看离骚,通篇“寻求”二字。屈原实已看破,但不罢休,看破之后,还要寻求,上天入地,求不得,死。屈原是中国的浮士德。浮士德临死之前,说:美!得其善终了。离骚末段,屈原写“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居”。屈原到底看破之后,没有看破这个看破。这是老子的境界。唯有如此,天地之间,才能相安无事。

  屈原是很有姿态的,他哭,不是胡乱大哭,要拿柔软蕙草,才掩面大哭。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他手持兰草,菱叶为衣,莲花为裙,帽子高耸,佩剑奇诡,行走在幽昧竹篁之中,极其讲究,做足悲哀的姿态,有趣,如同电影画面。屈原创造了中国第一个诗人形象。中国第一个诗人就是如此器宇不凡。“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制支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人生各有各的乐事啊,我偏好美洁已成自然。)中国最早的唯美主义宣言。

  骚体,浓醉之体。屈原说“众人皆醉我独醒”,实为不然,屈原是浓醉之后说醉话,酣畅淋漓,反反复复,老子是酒后吐真言,说一是一,不肯多说。

  愈是古代的人,与神的关系愈近。抛去“生产力不先进”不说,我认为彼时的人,更有神性。现在的人,只剩下了被教化了的“人性”。 屈原笔下天地、日月、山川、鬼神,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诗经是穿着粗葛布,风中沁着汗水味的,最常见的植物是篙和艾草、葛叶,间或提到桃花、杨梅。离骚,九歌,熙熙攘攘地涨满蕙草、灵芝、椒树、莲花、荷花、兰草、木兰、秋菊、辟芷、江离的香气。“芳芳菲兮袭予”“芳芳菲兮其弥章”。时人著有一本《夏木簌石的百合》,也可写一本《屈原笔下的植物》。

  “余处幽篁兮不见天,路险难兮后来。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兮神灵雨。” 54字,幽篁道险山巅云朵黑夜东风。 汉语的浓度。屈原是造境的大师。屈原幽昧之境,后世李长吉得其真味。

  屈原字灵均,灵,神也,均,调也。“灵”与“天”结合,“均”与“地”对照。上可安天,下可安地。忠君为地,忠君不得,飞天。

  宋玉的悲哀是天高气清的悲哀。木心说屈原是瓦格纳交响曲。那么宋玉就是肖邦小夜曲。

  宋玉的写法有现代因子。他写:凄凉,若人在远行,又像登山临水送人踏上归程。“憭溧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读楚辞,陌生化的观感,经验之外的诗性。古文,陌生的兴奋。

  读书是自我流放的教育。

  现代人,比以前可怜的,要被迫接受更多的试探。

  越思索,越茫然,于是,便把茫然写下来,这就有了文学。看书,和看画一样,看不出真理,而是一团茫然,一片美感,是一阵钟声,消失在云里。

  楚辞读后感2000字 篇3

  在这个世界,有多少人,能心无杂念,宁静超然,不滞于物?

  有多少人,在平静的外表下,有太多的纠结与挣扎在内心深处暗流涌动?

  又有多少人,能把这些纠结与挣扎赤裸裸的展示在世人面前?

  没有赤子的情怀,没有博大的胸襟,如何能够?

  在《楚辞》诸文中,出现了许多许多人物,如女媭、灵氛、厉神、太卜郑詹尹、渔父和巫阳等。而这些人,或者曾经存在,或者其实根本就不存在。其实这些人的角色、话语、观点就是屈原内心深处复杂矛盾心情的展露,纠结挣扎内心的呈现,但到最后,他都做了明确的抉择。

  一、欲立功业与弃世离寰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老冉冉其将至,恐脩名之不立”。在此,屈原明确表达了作为一个已达知天明之年的有志之士的政治抱负与时不待我的紧迫感。可是却一再从罢官到流放“九年而不复”,乃至再流放。国君也从寄予重任到“不余听”到怒而迁之……一个具有高度自我认同感又有很强的政治预见性与参政能力的人来说,这种境遇是多么的郁闷啊,内心将是多么的纠结。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却一再吟咏“望三五以为像兮,指彭咸以为仪”、“独茕茕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凌大波而流风兮,托彭咸之所居”。欲立功业而不立,“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竟至“呼号莫吾闻”,最后只能以自沉作为自己最后的一声呐喊!

  二、思君与怨君

  屈原对怀王是有着深深的眷恋与感激的,“惜往昔着曾信兮,受命诏以朝诗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秘密事之载于心兮,虽过失犹弗治”。可是后来,却被党人蒙蔽,“中途而改道”,“含怒而待”,最后还签下“黄棘之盟”,这与屈原提出的“联齐抗秦”的主张南辕北辙,且最后也使得自己命丧异国。对于这样一位君主,屈原既有出于怀王最自己态度的幽怨,自然也有对楚王离贤君太远的无奈。于是他又吟咏“闻百里之为虏兮,伊尹烹于庖厨。吕望屠于朝歌兮,宁戚歌而饭牛。不逢汤武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吴信谗而弗味兮,子胥死而后忧。介子忠而里枯兮,有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悠悠”。

  在这段文字中即提到明君,又提到昏君,还提到先寐后寤,可是悔之已晚的晋文公。这是多么的委婉曲折而有愁肠百结啊。在诸文中,直接出现怨句“君无度而弗查”、“惜壅君之不识”、“与余言而不信兮”、“施黄棘之枉策”。甚至想到要选择一个明君来施展自己的抱负。也有如慈父般的眷眷之情:“恐皇舆之败绩”“哀见君而不再得。望长楸而太息”、“何不改乎此度”。如此的拳拳,如此的百转千折,最后选择依然是为国沉躯。

  三、去与留

  “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借灵氛之口,屈原展现了自己内心的一种呼唤,即离开楚地,另奔汤、禹、武丁、齐桓之类的明君,乘“方壮”之年,“远逝而自疏”,周游上下,立一番功业。可是,就在“忽乎吾将行”之时,用仆悲马怀,顾而不前来来表达自己最终的抉择。即使是在流放且毫无起用征兆时,“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返”、“惟郢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最后“鸟飞返乡,狐死首丘”。在《招魂》一文中,也借用巫阳之口,一再重申此种抉择。

  四、坚守自志与随波逐流

  借助女媭责备的口吻和厉神占卜的梦境,屈原向我们展示了发自内心的另一种声音——“何不变此志也?”,并用了鲧“直以亡身”的实例,这其实也是一种现世的深切关怀,即可以荣享富贵,又可以朋友相交,至少可以温饱终日。可是同时,内心的另一种声音发出嘹亮的呐喊:“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离愍而不迁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宁逝死而流亡兮,不忍为此常态”。最终在《渔父》一文中明确抉择:“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安能以皎皎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五、执着与逍遥

  在《九章。悲回风》中,屈原为我们展示了内心的另一种声音:“寤从容以周流兮,聊逍遥以自恃”。在《渔父》一文中,更是通过渔父这一艺术形象给我们明确展示了“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的游戏立场。在给予明确回应,之后,还留给我们莞尔一笑的神情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余音。足可饶梁三日。

  可是,同样最终是皎皎于世,最终,屈原无法只忘情于个人的逍遥,不能放任对楚国的责任感,最终离去!

  纠结、挣扎、抉择、自沉、殉国,由这些组成的的内心,经历后的抉择,你能不感动吗?

  楚辞读后感2000字 篇4

  楚地,一个文化的烙印,其倜傥神秘,犹如含情脉脉的眸,时时抓住我的灵魂。

  屈原,一个落魄的楚人,其美德修辞,犹如无处无形的风,时时拂过我的心尖。

  那种忧郁,那种愤懑,那种千转百折解不开理还乱的惆怅,归根结底,都缘于那些溶入灵魂的深沉的爱。

  一、对楚地的爱

  “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就是这个句子让唤醒了久违的泪水,如此的不加设计,不加酝酿的流泪!能够想象,当屈原在吟到此处时,该是如何的百转千折,如何的泪雨滂沱!

  其实,凭着屈原的才能和见识,要在别的诸侯国谋一个可以展示才华的职位并不会是什么难事。况且在东周时代分邦建国的体制下,离故土远赴他国并不是什么“叛国行径”,也不会有来自道德的谴责。士的横行各国,诸侯、卿大夫的养士之风也非常的盛行。

  在《离骚》一文中,借助灵氛口劝屈原离开楚地,远走他国:“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又有巫咸更为明确的指向 ——臣择君并用了一系列的史例:“汤、禹严而求合兮,挚、咎繇而能调......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在此屈原也表现出一种内心的极端矛盾之情,也考虑,甚至真的要“历吉日乎吾将行”。可是就在那一刻,他还是以仆悲马怀的委婉表达来展示自己的选择。真的,什么才能让一个极具才能的人人在即将远离故土时体会到仆悲马怀而不是壮志满怀,最终还是以自沉作为挽救楚地的悲壮的讽谏?而如果《招魂》确系屈原所作,则更借巫阳口吻明确“魂兮归来”的抉择。而在《橘颂》中则借颂橘再申自己“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志向。不同的口吻,不同的表达,最后都归结于对楚地深深的眷爱。

  二、对楚君的爱

  对于怀王,屈原是怀着深深的知遇之情的。虽然在血统上屈原也算是一个贵族,但要被重用,官至左徒,对与一个知识分子来说也已经是相当的不容易了。在《九章.惜往日》中,屈原明确提到怀王对他的信任已经到了“秘密事之载心兮,虽过失犹弗治”的程度。所谓“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如此的待遇让屈原如何能不感激涕零?可是后来的怀王,却是“羌中道而回畔兮”、“与余言而不信兮”。最后,屈原被罢官甚至流放。而流放的原因居然是屈原对“黄棘之盟”的强烈反对!而他的反对、抗争的所带来的反应却是:“荪佯聋不闻”,乃至流放,“九年而不复”!美人迟暮,人生几何啊?

  历史证明了屈原预见的准确性,盟约只是让秦国可以更好的实施远交近攻的战略,而其的`虎狼之心更甚。怀王果然被扣,最后客死他乡。可以想象,当时的屈原应该是多么的无奈伤悲加愤懑。可是即使这样,他也只是强调楚王是聪明但被党人遮蔽、欺骗。当我们一篇篇看下去:《哀郢》、《抽思》、《思美人》、《悲回风》........我们怎能不被感动?

  在怀王被扣后,主张积极营救,可是对于顷襄王而言,难道不是乐观其势?为了王位,兄弟父子自相残杀都常见,更何况是借他人之手曲行己意!

  可怜的屈原,爱的如此的坚贞,如此的不识时务。可是因时务而流变的所谓的爱,是真的吗?

  三、对修德的爱

  在《楚辞》诸章中,无时无处,都洋溢着屈原爱德胜过爱身的情怀。用大量的丽花香草来借喻自己高洁的品德,江蓠、芷、秋兰、木兰、宿莽、留夷、揭车、杜衡、菌桂、薜荔、芰荷、芙蓉等等。不仅自己,对于自己担任三闾大夫时培养出来的楚地人才,也是一样的期望。“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也就是宁可看到他们因故萎绝而不愿看见他们被污秽直道德败坏。因直谏而遭到如此待遇,却不随流俗而改志。在《离骚》一文中,借女媭之言责备曰:“鲧婞直以亡身兮......夫何茕茕独而不予听”。又借厉神之口劝之曰:“君可思而不可恃兮......何不变此志也?”。可是在诸多文章中,他一而再再而三的申明: “亦余心之所善牺,虽九死其尤未悔!”、“宁溘死已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罚!”......

  他放弃苟且钻营,随俗流变,坚持己志,最后以自己的躯体的陨落为修德作最后的殉葬,为他的一生画上史诗般的悲剧结尾。这样沉重的爱有多少人能够拥有?

  有多少人在历史的流沙中来了又走了,连淡淡印痕都未曾留下。

  有多少事在历史的舞台上上演了又谢幕,连隐隐的歌声都未留下。

  有多少爱在历史的舞台上如流星般划过,又被夜幕淹没。

  可是屈原带给我们的爱却是如此的厚重,如此的感人。这就是他的痕迹,他的歌声,他的那道永恒的光。

  楚辞读后感2000字 篇5

  我们缅怀每一位先贤的方式似乎只剩下了仰望,正如我们阅读他们遗留下来的作品时永远怀着和其他读者同样的情感——敬佩一样,我们似乎忘记了,我们的先贤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感情的人,而他们的作品也只是对自己生活的反省和回忆。

  适合我们缅怀先贤的方式大概只能是仰视了吧,不要觉得这个姿势难受,我们可以找一堆蹩脚的理由让我们舒服一点,比如我们的时代太过和平了,我们的时代不提倡个人英雄主义,我们的时代大家都在为生存忙碌,我们的时代大家都各自安好??好像,我们的时代不需要英雄,我们是一个务实的时代。

  爱国的故事在时间的河流里打起太多的浪花,同样的情节,同样的情感,唯一不同的也只是登台的人。这些“量产”的人事虽然繁多,但从不会觉得枯燥,因为后来者看向他们的目光里只有敬意。是他们,让这个遵循规则的历史的车轮在轮转时发出巨大的声响,是他们,让被生活所支配的活着的人类感受到人性的伟大。那些在岁月侵蚀下的身影,依旧同样挺拔。然而,公元前278年,汨罗江畔的他此时却风骨傲然的从我的脑海路过。那个身影的名字,叫作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有着高贵的血统且出生在寅年寅月寅日的他,似乎从降生的起就注定了不平凡。他生活的氏族是和楚国皇室有着血脉关系的楚国三大王族屈、景、昭中的屈,贵族的身份和教育为他增添了“内美”和才华,“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的他得到了楚怀王的信任,被提拔为左徒、三闾大夫,入则与怀王商议国事,出则迎接宾客、应对诸侯,这是一个不错的开始,但坏消息来的更快。在他忙于为他的大王修改宪令时,志向远大而能力有限的楚怀王轻信了小人的挑拨,在没有实际证据的情况下将屈原贬谪,在扼杀屈原的同时,也为楚国敲响了丧钟。人的遭遇就是这样,得到一些东西,就必然要付出一些代价,而且有时候,做选择的并不是你自己。屈原的第一次流放是在公元前313年,拒绝了他建议的怀王为了秦国的六百里土地,与齐国断交,且贬谪屈原,结果楚国丢掉了汉中的土地。陆陆续续的勾心斗角,最后楚怀王把自己“送到了秦国”,结束了尴尬的一生。屈原的第二次流放是在公元前293年,楚顷襄王在秦国的威胁下“不忘欲反”的时候,屈原向他指明了怀王的下场是因为“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然而直言的他再次的被令尹子兰所害,被贬出朝,从郢都到夏首,再从夏浦到陵阳。屈原在走完自己贬谪路线的同时,也悄悄地走到了自己的生命的终点。公元前278年,楚亡。公元前278年,汨罗江畔,屈原投水。

  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只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在一个悄静无人的时候沉入江底,却不想掀起了滔天的巨浪,以至于后来者看他的角度,从来都是仰视。而能让我们平视的,幸好还有他的文作。也幸好,他除了是英雄,还是诗人,所以我们不用承受与这个时代不符的金戈铁马的沉重。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喜欢申椒、菌桂的人,那里会比得上佩戴蕙茝的君子呢,但是近申椒、菌桂之人高张,纫蕙茝者无名,这该怎么解释?“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看到愁苦而终穷”,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你不能转换角色,自然只能贫困潦倒,精神上的清醒,是最大的独活的悲哀。然而我们所的,恰恰是你所忽略的。你用千年前的笔墨,执着的告诉后世的我们你的坚持:“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似乎你忘了自己被贬的遭遇,“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不是只要是符合你的价值观的事物,你都会为他付出自己的生命呢?你说你要为楚王开辟一条强国之路,但是草木凋零,你所比喻的“美人”早已迟暮,时局易变,你不想就在这个流放之地无所作为,你想“指九天以为正”,来表明你对君王的忠诚,然而并没有什么用处,“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举世皆浊,而你独醒,那又能怎样?一支笔,

  如何撑得住大厦将倾,如何挽狂澜于既倒?我是不是该觉得,你才是没有醒着的人?“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你也知时光老去,却偏偏还惦记着为国效力;“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你愿做他成功的奠基石,但他愿意选择你的道路吗?也许,当年也有人像我这样的自私的嘲弄你,你给千年的提问者、傲慢者、自私者的答案却始终如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你说的也对,成功的路途漫漫,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一帆风顺的走到终点,也不是经历险阻之后就会品尝到成功的果实。你比我们豁达,我比你小气。你知道吗?他们说你愚忠?其实,我懂,你忠诚的不是楚王,而是楚民,是楚国,是家族。但,我能看到的全是你的悲壮。

;

屈原国殇读后感

《国殇》是屈原为祭祀神鬼所作的一组乐歌——《九歌》中的一首,内容是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
  乐歌分为两节,先是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继而颂悼他们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由第一节“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可知,这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殊死战斗。当敌人来势汹汹,冲乱楚军的战阵,欲长驱直入时,楚军将士仍个个奋勇争先。但见战阵中有一辆主战车冲出,这辆原有四匹马拉的大车,虽左外侧的骖马已中箭倒毙,右外侧的骖马也被砍伤,但他的主人,楚军统帅仍毫无惧色,他将战车的两个轮子埋进土里,笼住马缰,反而举槌擂响了进军的战鼓。一时战气萧杀,引得苍天也跟着威怒起来。待杀气散尽,战场上只留下一具具尸体,静卧荒野。
  作者描写场面、渲染气氛的本领是十分高强的。不过十句,已将一场殊死恶战,状写得栩栩如生,极富感染力。底下,则以饱含情感的笔触,讴歌死难将士。有感于他们自披上战甲一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一刻他们紧握兵器,安详地,心无怨悔地躺在那里,他简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绪奔进。他对这些将士满怀敬爱,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样,在本篇中,他也同样用一切美好的事物,来修饰笔下的人物。这批神勇的将士,操的是吴地出产的以锋利闻名的戈、秦地出产的以强劲闻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饰的鼓槌,他们生是人杰,死为鬼雄,气贯长虹。英名永存。
  依现存史料,我们尚不能指实这次战争发生的具体时地,敌对一方为谁。但当日楚国始终面临七国中实力最强的秦国的威胁,自怀王当政以来,楚国与强秦有过数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并且大多数是楚国抵御秦军入侵的卫国战争。从这一基本史实出发,说本篇是写楚军抗击强秦入侵,大概没有问题。而在这种抒写中,作者那热爱家国的炽烈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楚国灭亡后,楚地流传过这样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屈原此作在颂悼阵亡将士的同时,也隐隐表达了对洗雪国耻的渴望,对正义事业必胜的信念,从此意义上说,他的思想是与楚国广大人民息息相通的。作为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第一位伟大诗人,他所写的决不仅仅是个人的些许悲欢,那受诬陷被排挤,乃至流亡沅湘的坎壈遭际;他奉献给人的是那颗热烈得近乎偏执的爱国之心。他是楚国人民的喉管,他所写的《国殇》,包括其他一系列作品,道出了楚国人民热爱家国的心声。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与作者其他作品有些区别,乃至与《九歌》中其他乐歌也不尽一致。它不是一篇想象奇特、辞采瑰丽的华章,然其“通篇直赋其事”(戴震《屈原赋注》),挟深挚炽烈的情感,以促迫的节奏、开张扬厉的抒写,传达出了与所反映的人事相一致的凛然亢直之美,一种阳刚之美,在楚辞体作品中独树一帜,读罢实在让人有气壮神旺之感。
本文标题: 九歌七百字读后感(《天行九歌》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9165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哈尔的移动城堡小说读后感英文(《哈尔的移动城堡》观后感)七班回忆录读后感(朝花夕拾初中生读后感6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