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尝谓中书令读后感(夫人性相近 情则迁移 必须以学伤情 以成其性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 2024-08-22 14:26:0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7

太宗尝谓中书令文言文翻译太宗尝谓中书令文言文翻译如下:译文:唐太宗刚刚登基,就在正殿左侧设置了弘文馆,精心挑选讲求礼乐教化的儒士,让他们保留现任...

太宗尝谓中书令读后感(夫人性相近 情则迁移 必须以学伤情 以成其性什么意思)

太宗尝谓中书令文言文翻译

太宗尝谓中书令文言文翻译如下:

译文:

唐太宗刚刚登基,就在正殿左侧设置了弘文馆,精心挑选讲求礼乐教化的儒士,让他们保留现任的官职并兼任弘文馆学士,供给他们五品官员才能享用的精美的膳食。

按日轮换着在皇宫里值班,太宗在上朝听政的间隙时间,就把他们引进内殿,和他们讨论古代典籍,商议谋划政事,有时到半夜才停歇。

贞观二年,唐太宗下令停止尊崇周公为先圣,在国立学校里建立孔子庙堂,取法过去的规定,尊崇孔子为先圣,颜子为先师,(庙堂供台)祭祀用的笾豆、干戚等礼具和乐舞之具,在当时也开始齐备了。

这一年唐太宗还广泛招纳天下儒士,赏赐给他们布帛,供给驿传车马,下令他们都集聚到京师,破格提拔他们,他们中在朝廷上任官的很多。学生精通大经中的一种以上的,都得到了官职。

(在这之后)国立学校增设学舍四百多间,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广文馆也增加了学员。吐蕃和高昌、高丽、新罗等外族首领,也派子弟到长安求学。于是国立学校之内,负箧求学和登筵讲学的人几乎达到万人,儒学兴盛,在古代还不曾有过。

贞观四年,唐太宗认为经书距离古代圣人超然客公众号的时代已经很远了,出现了很多文字讹误,就下令前中书侍郎颜师古在秘书省考订“五经”。等到考订完毕之后,又下令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召集许多儒生再次详细讨论。

当时儒生们学习并接受师传旧说,而这些旧说错乱讹误相传已久,他们都不同意颜师古的考订,一时之间各种异说蜂拥而起。于是颜师古引用晋、宋以来古本,针对他们提出的疑义给予明白清晰的回答,引经据典,详细而明确,都出乎他们意料,这些儒生无不叹服。

唐太宗对颜师古也称赞了好久,并将他考订的经书颁行天下,让读书人都来学习。(后来)唐太宗又因为经术师承不同,解释各异,且章句繁杂,下令颜师古和国子祭酒孔颖达等大儒,撰写“五经”的疏义,名为《五经正义》,交付国子监作教材使用。

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又下诏说:“左丘明、卜子夏……二十一人,从现在起太学里凡举行祭祀之典时,可使他们配享孔子庙堂。”太宗就是像这样尊儒重道。

唐太宗曾对中书令岑文本说:“人虽然秉有天性,但必须博学才能有所成就,就好比蜃的本性含有水,要见到月光才能吐水;木的本性含有火,但要燧石敲打才能发火;人的本性含有灵气,可是要通过学习才能美好完善。

所以历史上有苏秦刺股读书,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的美谈。不勤奋于道艺,功名是不会树立的。”岑文本回答说:“人的本性都很相近,情趣却有所差别,必须用学习来修养情趣,使本性完善。

《礼记》说:‘玉石不经雕琢就不会成为器具,人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所以古人勤于学习,被称为是一种美好品德。”

贞观政要文言文翻译太宗尝谓中书

1. 贞观政要 贪鄙原文及翻译

贞观初,太宗对侍臣说:“人有明珠,没有不视之宝贵的,如果用来弹击麻雀,这不是很可惜吗?况且人的性命比明珠还珍贵,见了金钱财帛连法网也不怕了,就敢直接接受贿赂,这是不珍惜性命。

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且不可用来弹击麻雀,何况人的性命如此宝贵,哪能用来换取财物呢?你们如果能都努力忠诚正直,益国利人,这样官爵就会马上来到。如果不能以这种方法来追求荣华,竟然敢接受财物,等到贪赃纳贿的事败露的时候,其性命也要灭亡了,实在是可笑的事。

帝王也是这样,如果纵情放纵逸乐,劳役无度,信任重用小人,疏远忠诚正直的人,有此一样,哪能不灭亡?隋炀帝奢侈反而自认为圣贤,结果死于匹夫之手,也是可笑的。” 贞观二年,太宗对侍臣说:“朕曾说过贪财的人却并不懂得爱财。

比如朝廷和地方五品以上的官员,俸禄优厚,一年所得的数目很多。如果接受别人的财物贿赂,也不过数万,一旦事情败露,官职俸禄都被削夺,这岂是懂得爱财?这是因小而失大。

以前的公仪休生性喜爱吃鱼,但他从不接受别人送的鱼,所以他能长久的吃到鱼。并且做君主的贪,必丧其国;为臣的贪,必亡其身。

《诗经》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大风刮得很猛,贪人败坏族类。

是说一人贪会贻害很多人。)’这确实不是妄言。

以前的秦惠王要讨伐蜀国,但不知道道路,于是刻了五头石牛,把金子放在石牛后面。蜀人看见后,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便派五个大力士把石牛拖入了蜀国,道路出现了,秦军跟随其后而攻打了蜀国,蜀国于是就灭亡了。

汉朝的大司农田延年贪赃纳贿三千万,事发后自刎而死。类似这样的事,怎能数得过来!朕今天以蜀王作为借鉴,你们需要以田延年作为前车之鉴。

贞观四年,太宗对公卿说:“朕整天都不敢懈怠,不但忧念爱惜百姓,也想让你们能够长守富贵。天非不高,地非不厚,朕长久以来小心谨慎以敬畏天地。

你们如果能小心遵守法令,总是像朕敬畏天地那样,这样不但百姓安宁,自己也可常得快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

’这话可以深以为戒。如果徇私贪污,不但是破坏国法,伤害百姓,即使事情没有败露,心中怎能不常怀恐惧呢?恐惧多了也有因此而导致死亡的。

大丈夫岂能为了贪求财物,而害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使子孙总是蒙受羞耻呢?你们应当深刻地思考这些话。”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侍臣说:“古人说:‘飞鸟栖息于树林,唯恐树木不高,所以筑巢于树木的顶端;鱼藏于水中,唯恐水不深,所以穴居于水底洞穴中。

然而能被人们所捕获的,都是因为贪饵的原故。’现在大臣受任命,居高位,食厚禄,应当要履行忠诚正直,遵循清廉无私,这样才能没有灾祸,长守富贵啊!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那些以身犯法的,都是因为贪图财利,这与那些鱼鸟有甚么不同呢?。

2. 贞观政要 贪鄙原文及翻译

《贞观政要.贪鄙》吴兢原文: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363376436人有明珠,莫不贵重。

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

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③既露,其身亦殒,实可为笑。帝王亦然,恣情放逸,劳役无度,信任群小,疏远忠正,有一于此,岂不灭亡?隋炀帝奢侈自贤,身死匹夫之手,亦为可笑。”

译文:贞观初年,太宗皇帝对侍臣们说:“人们手中有一颗明珠,没有不视之为宝贵的,如果拿去弹射鸟雀,这难道不是很可惜吗?何况人的性命比明珠珍贵,见到金银钱帛不惧怕法律的惩罚,立即直接收受,这就是不爱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且不能拿去弹射鸟雀,何况更加珍贵的性命,怎么能用它来换取财物呢?群臣如果能够全力竭尽忠诚正直,有益于国家,利于百姓,那么官职爵位立即就可以得到。

一律不能用这种受贿的手段求取荣华富贵,随便就收受财物。赃物贿赂暴露以后,自身也将受到损害,确实是可笑的。

帝王也是这样,任性放纵,无限度地征用劳役,信任小人,疏远忠诚正直的人,犯有其中一件事,岂能不灭亡?隋炀帝奢侈而自认为贤能,自身死在一介匹夫手里,也是很可笑的。”原文: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尝谓贪人不解爱财也。

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

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

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

’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

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

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朕今以蜀王为元龟,卿等亦须以延年为覆辙也。”

译文: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我曾经说过,贪婪的人不知道如何爱惜财物。像五品以上的官员,他们高官厚禄,一年所得的财物,数目非常大。

如果接受别人的贿赂,数目不过几万。然而,一旦丑行暴露,就会被革去官职和俸禄,这样做,哪里是爱惜钱财呢?他们是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过去,鲁国的丞相公仪休很喜欢吃鱼,但从不接受别人进献的鱼,因此他得以长期享受鱼的美味。国君贪婪,必定亡国,臣子贪婪,必定丧命。

《诗经》上写道:‘大风刮得迅猛,贪心的人败坏家族。’所言不虚啊!过去,秦惠王要攻打蜀国,但不熟悉蜀国的道路,于是,他叫人刻了五斗石牛,并把金子放在石头身后。

蜀国人看见了,以为石牛可以屙金子。蜀王便叫五个大力士把石牛拖到蜀国去,由秦入蜀的道路就这样开辟出来了。

于是,秦国大军尾随而至,灭掉了蜀国。汉代,大司农田延年接受贿赂三千万,事发他自杀身亡。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现在以蜀王为警戒,你们也要把田延年当做前车之鉴。”

原文:贞观四年,太宗谓公卿曰:“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天非不高,地非不厚,朕常兢兢业业,以畏天地。

卿等若能小心奉法,常如朕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

’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

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卿等宜深思此言。”译文:贞观四年,太宗对公卿说:“朕整天都不敢懈怠,不但忧念爱惜百姓,也想让你们能够长守富贵。

天非不高,地非不厚,朕长久以来小心谨慎以敬畏天地。你们如果能小心遵守法令,总是像朕敬畏天地那样,这样不但百姓安宁,自己也可常得快乐。

古人说:‘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这话可以深以为戒。

如果徇私贪污,不但是破坏国法,伤害百姓,即使事情没有败露,心中怎能不常怀恐惧呢?恐惧多了也有因此而导致死亡的。大丈夫岂能为了贪求财物,而害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使子孙总是蒙受羞耻呢?你们应当深刻地思考这些话。”

原文:贞观六年,右卫将军陈万福自九成宫赴京,违法取驿家麸数石。太宗赐其麸,今自负出以耻之。

译文:贞观六年,右卫将军陈万福从九成宫去京城,他在驿站人家处违法取得几担麦麸。唐太宗知道后,就把这些麦麸赐给他,让他自己背出宫,以此来羞辱他。

原文:贞观十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言:“宣、饶二州诸山大有银坑,采之极是利益,每岁可得钱数百万贯。”太宗曰:“朕贵为天子,是事无所少之。

惟须纳嘉言,进善事,有益于百姓者。且国家剩得数百万贯钱,何如得一有才行人?不见卿推贤进善之事,又不能按举不法,震肃权豪,惟道税鬻银坑以为利益。

昔尧、舜抵璧于山林,投珠子渊谷,由是崇名美号,见称千载。后汉桓、灵二帝好利贱义,为近代庸暗之主。

卿遂欲将我比桓、灵耶?”是日敕放令万纪还第。译文:贞观十年,治书侍御史。

3. 贞观政要翻译贞观四年,太宗谓公卿曰: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

贞观四年,唐太宗对公卿说:“我天天勤勤肯肯,不仅仅是担忧百姓,也是想让你们能长守富贵。

天不是不高,地不是不厚,我每天兢兢业业地理政以表达对天地的敬畏之心。你们如能小心谨慎奉守法规,常象我一样敬畏天地,不但百姓安居乐业,自已也能长乐。

古人说:‘贤德之人多财会有损他的心志,愚昧的人多财会增 的过失。’此句话可以说是一个告诫。

如果徇私贪赃,不但只是违背法规,有损百姓利益,即使事情没有揭发出来,自己心里难道不是常常担心吗?担心多了,也有因此而死的。大丈夫哪能因为贪财而累及性命,使子孙每每在祭祖时心怀羞愧的呢?”你们应该好好地思考这番话。

4. 《贞观政要》——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

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

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

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於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

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於人,必须极言规谏。”

(中间还有四段。)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

者十有馀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

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

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

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

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5. 贞观政要 翻译全文

原文: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译文: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骏马,平常放在宫中饲养。一天,这匹骏马无缘无故突然死了。唐太宗大怒,要杀那养马的宫人。皇后劝谏说:“从前齐景公因为马死而杀人,晏子当着齐景公的面列出养马人的罪状,说:‘你把马养死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养死了马而使国君杀人,老百姓知道后,一定恨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其他诸侯知道后,一定看不起我国,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齐景公听后便免了养马人的罪。陛下您读书曾经读到过这个故事的,难道忘了吗?”唐太宗听了皇后这番话怒气就消了,他对大臣房玄龄说:“皇后用平常的故事来启发影响我,确是很有益的。”

6. 文言文《贞观政要》翻译,还有原文

贞观十五年,太宗问魏征曰:“比来朝臣都不论事,何也?”征对曰:“陛下虚心采纳,诚宜有言者。然古人云:‘未信而谏,则以为谤己;信而不谏,则谓之尸禄。’但人之才器各有不同,懦弱之人,怀忠直而不能言;疏远之人,恐不信而不得言;怀禄之人,虑不便身而不敢言。所以相与缄默,俯仰过日。”太宗曰:“诚如卿言。朕每思之,人臣欲谏,辄惧死亡之祸,与夫赴鼎镬、冒白刃,亦何异哉?故忠贞之臣,非不欲竭诚。竭诚者,乃是极难。所以禹拜昌言,岂不为此也!朕今开怀抱,纳谏诤。卿等无劳怖惧,遂不极言。”

贞观十五年,唐太宗问魏征:“近来朝臣都不议论政事,这是为什么?”魏征回答说:“陛下虚心纳谏,本来应当有话说。然而古人说过:‘不被信任的人劝谏,会被认为是毁谤自己;已被信任而不劝谏,就叫做尸禄。’但是人的才能气度,各有不同:胆小怕事的人,心存忠直而不能进谏;被疏远的人,怕不信任而无法进谏;贪恋禄位的人,怕不利于自身而不敢进谏。所以大家沉默不言,应付着混日子。”太宗说:“这些现象确实像你所说。我常想,人臣要劝谏,动辄害怕有死亡之祸,这和赴鼎镬被烹杀、冒刀剑被斩杀又有什么两样?因此忠贞的臣子,并非不想竭尽忠诚,竭尽忠诚实在太难了。所以夏禹听了好的意见要拜谢,岂不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我如今敞开胸怀,接受谏诤,你们无须因为害怕而不敢把想说的话说出口。”

7. 贞观政要 李绩翻译

李绩,曹州离狐人也。本姓徐,初仕李密,为左武侯大将军。密后为王世充所破,拥众归国…………………………黎阳山。礼成,释服而散,朝野义之。寻为窦建德所攻,陷于建德,又自拔归京师。从太宗征王世充、窦建德,平之。贞观元年,拜并州都督,令行禁止,号为称职,突厥甚加畏惮。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不解精选贤良,镇抚边境,惟远筑长城,广屯将士,以备突厥,而情识之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绩于并州,遂得突厥畏威远遁,塞垣安静,岂不胜数千里长城耶?”其后并州改置大都督府,又以绩为长史,累封英国公。在并州凡十六年,召拜兵部尚书,兼知政事。绩时遇暴疾,验方云须灰可以疗之,太宗自剪须为其和药。绩顿首见血,泣以陈谢。太宗曰:“吾为社稷计耳,不烦深谢。”十七年,高宗居春宫,转太子詹事,加特进,仍知政事。太宗又尝宴,顾绩曰:“朕将属以孤幼,思之无越卿者。公往不遗于李密,今岂负于朕哉!”绩雪涕致辞,因噬指流血。俄沉醉,御服覆之,其见委信如此。绩每行军,用师筹算,临敌应变,动合事机。自贞观以来,讨击突厥、颉利及薛延陀、高丽等,并大破之。太宗尝曰:“李靖、李绩二人,古之韩、白、卫、霍岂能及也!”

译文:

李绩,曹州离狐人士。原本是徐的,最开始跟随李密,做到了左武侯大将军的职位。李密后来被王世充击败,李绩便跟随大众回到了家乡——黎阳山。礼拜之后,随从大多四散,只剩下义气之士跟随。后来被窦建德攻打,被困于建德,于是他自己回到了首都京师。后跟随唐太宗征讨王世充、窦建德,并成功击败二者。贞观元年的时候,李密被升官为并州都督,法令严正,执行认真,十分称职,突厥人非常畏惧并害怕他。唐太宗对侍者大臣说:“隋炀帝不屑于选择精英良将,镇守边境,而只是远远的修筑长城,大量的囤积军队,以此来防备突厥人,然而情理不明了,以至到现在这个样子。我今天在并州任命了李绩,突厥人便害怕他的威名而远远的逃跑了,城池都得到了安宁,功效岂不胜过千里长城?”这之后,并州改设了大都督府,还是让李绩当长史,一直到被封为英国公。在并州长达十六年,官拜兵部尚书,兼管政治等事情。李绩突然遇到了疾病,经过检验,需要石灰才可以治疗,唐太宗亲自剪掉胡须为他做药。李绩把头都磕破了,哭着感谢唐太宗。唐太宗说:“我这么做是为了国家,不用这样感谢我。”十七年,唐高宗居住在春宫,执行太子的义务,掌管政治等事宜。唐太宗在品尝宴席时,对李绩说:“我将把年幼的儿子托付给你,你帮助他思考。昔日的时候,你对李密效忠,今天可不能辜负了我!”李绩哭着流泪答应,把手指都咬破流血了。一会便喝醉了,皇帝把自己穿的衣服盖在了他的身上,可见皇帝对李绩的器重与信任。李绩每次行军,都用智谋规划和计算,遇到敌人善于灵机应变。自从贞观以来,讨伐突厥人、颉利人和薛延陀人、高丽人等等,都获得了大胜。唐太宗经常说:“李靖和李绩二人,古代的四大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又怎能比的了啊!!”

8. 贞观政要翻译

译文: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骏马,平常放在宫中饲养。一天,这匹骏马无缘无故突然死了。唐太宗大怒,要杀那养马的宫人。皇后劝谏说:“从前齐景公因为马死而杀人,晏子当着齐景公的面列出养马人的罪状,说:‘你把马养死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养死了马而使国君杀人,老百姓知道后,一定恨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其他诸侯知道后,一定看不起我国,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齐景公听后便免了养马人的罪。陛下您读书曾经读到过这个故事的,难道忘了吗?”唐太宗听了皇后这番话怒气就消了,他对大臣房玄龄说:“皇后用平常的故事来启发影响我,确是很有益的。”

9. 贞观政要 任贤 魏征传 ( 自 魏征巨鹿人也 至 谥曰文贞) 全文翻译 加赏

古文:魏征,巨鹿人也。

近徙家相州之内黄。武德末,为太子洗马。

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 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 众皆为之危惧。

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 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

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 直,无所屈挠。

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我任卿逾于管仲,近 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宫,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 珪、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者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 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

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

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 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七年,代王珪为侍中,累封郑国公。

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 非,未尝不谏。

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 于金,以卿为良工。

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后复固辞,听解侍中,授以特进,仍知门下省事。

十二年,太宗以诞皇孙,诏宴公卿。帝极欢,谓侍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

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 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 也。”

于是亲解佩刀以赐二人。庶人承乾在春宫,不修德业;魏王泰宠爱日隆,内外庶 寮,咸有疑议。

太宗闻而恶之,谓侍臣曰:“当今朝臣,忠謇无如魏征,我遣傅皇太子,用绝天下之望。”十七年,遂授太子太师,知门下事如故。

征自陈有疾,太宗谓曰:“太子宗社之本,须有师傅,故选中正,以为辅弼。知公疹病,可卧护之。”

征乃就职。寻遇疾。

征宅内先无正堂,太宗时欲营小殿,乃辍其材为造,五日而就。遣中使赐以布 被素褥,遂其所尚。

后数日,薨。太宗亲临恸哭,赠司空,谥曰文贞。

太宗亲为制碑文,复自书于石。特赐其家食实封九百户。

太宗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 逝,遂亡一镜矣!”因泣下久之。乃诏曰:“昔惟魏征,每显予过。

自其逝也,虽过莫 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

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 非,直言无隐。”

翻译:魏征,巨鹿人,后来搬家到相州内黄。武德末年,担任太子洗马。

见太宗和太子李建成暗中争夺帝位,多次劝李建成早作计划,除去太宗。李建成被诛杀后,太宗召见魏征,斥责他说:“你挑拨离间我们兄弟的关系,为的是什么?”大家都替魏征担心,魏征却神情自若,从容地回答:“皇太子如果听我的话,一定不会有今天这样的下场!”太宗一听这话,马上改变态度,对魏征以礼相待,异常敬重,提任他为谏议大夫,曾多次召他入寝宫,请教治理国家的道理。

魏征怀有治理国家的才干,性情刚直不阿,不屈不挠。太宗每次和他谈话,没有哪次不满心欢喜。

魏征也庆幸遇到了解自己的国君,竭尽全力为太宗效忠。太宗抚慰魏征说:“你所劝谏我的,前后共有二百多件事,都很符合我的心意。

如果不是你忠诚为国,怎能这样?” 贞观三年(629),经过多次升迁,魏征担任秘书监,参与管理朝政。魏征深谋远虑,对治理国家有很多重大的贡献。

太宗曾对他说:“你曾有比射中齐桓公带钩更大的罪错,我信任你胜过齐桓公信任管仲,近代君臣之间互相信任,有像我和你这样的吗?” 贞观六年(632),太宗驾临九成宫,宴请亲近的大臣,长孙无忌说:“王珪、魏征以前事奉过李建成,我看见他们就像见到仇人一样,想不到今天会与他们出席同一个宴会。”太宗说:“魏征以前确实是我的仇敌,但他尽心事奉他的主人,有值得赞扬的地方。

我能提拔重用他,和古代圣贤相比,也不觉得惭愧。魏征每次都能犯颜直谏,不许我做错事,这是我器重他的原因。”

魏征向太宗拜了两拜,说:“陛下引导我进谏言,所以我才敢直言进谏,如果陛下不接受我的规谏,我还怎么敢违逆陛下,触犯忌讳呢?”太宗听了非常高兴,赐给魏征和长孙无忌各十五万钱。 贞观七年(633),魏征取代王珪担任侍中,官爵多次加封,最后封为郑国公。

不久,他以生病为理由,上表请求辞职,请求改任有官职而无实权的散官。太宗说:“我把你从仇敌中提拔起来,委任你担当朝廷要职。

你每次见到我有不对的地方,没有不加以劝谏的。你没有见过矿石中未曾提炼的金子吗?它有什么可宝贵的呢?只有经过冶炼,锻造成金器,它才被人珍视。

我就好比是矿石中的金子,你就是从矿石。

10. 贞观政要 节选译文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骏马,平常放在宫中饲养。一天,这匹骏马无缘无故突然死了。唐太宗大怒,要杀那养马的宫人。皇后劝谏说:“从前齐景公因为马死而杀人,晏子当着齐景公的面列出养马人的罪状,说:‘你把马养死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养死了马而使国君杀人,老百姓知道后,一定恨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其他诸侯知道后,一定看不起我国,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齐景公听后便免了养马人的罪。陛下您读书曾经读到过这个故事的,难道忘了吗?”唐太宗听了皇后这番话怒气就消了,他对大臣房玄龄说:“皇后用平常的故事来启发影响我,确是很有益的。”

唐代和宋初的宰相在权责上有什么分别,试举例分析

一、(新唐书·百官志)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徵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贞观八年,仆射李靖以疾辞位,诏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而“平章事”之名盖起于此。其后,李勣以太子詹事同中书门下三品,谓同侍中、中书令也,而“同三品”之名盖起于此。然二名不专用,而佗官居职者犹假佗名如故。自高宗已后,为宰相者必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虽品高者亦然;惟三公、三师、中书令则否。其后改易官名,而张文瓘以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同三品”入衔,自文瓘始。永淳元年,以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事”入衔,自待举等始。自是以后,终唐之世不能改。
二、(宋史·职官志)
宰相之职 佐天子,总百官,平庶政,事无不统。宋承唐制,以同平章事为真相之任,无常员;有二人,则分日知印。以丞、郎以上至三师为之。其上相为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其次为集贤殿大学士。或置三相,则昭文、集贤二学士并监修国史,各除。唐以来,三大馆皆宰臣兼,故仍其制。国初,范质昭文学士,王溥监修国史,魏仁浦集贤学士,此为三相例也。神宗新官制,于三省置侍中、中书令、尚书令,以官高不除人,而以尚书令之贰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以行侍中之职;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以行中书令之职。政和中,改左、右仆射为太宰、少宰,仍兼两省侍郎。靖康中,复改为左、右仆射。
  建炎三年,吕颐浩请参酌三省之制,左、右仆射并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门下、中书二侍郎并改为参知政事,废尚书左、右丞。从之。乾道八年,诏尚书左、右仆射可依汉制改为左、右丞相。详定敕令所言:“近承诏旨,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令删去侍中、中书、尚书令,以左、右丞相充。缘旧左、右仆射非三省长官,故为从一品。今左、右丞相系充侍中、中书、尚书令之位,即合为正一品。”从之。丞相官以太中大夫以上充。
  平章军国重事 元祐中置,以文彦博太师、吕公著守司空相继为之,序宰臣上。所以处老臣硕德,特命以宠之也。故或称“平章军国重事”,或称“同平章军国事”。五日或两日一朝,非朝日不至都堂。其后,蔡京、王黼以太师总三省事,三日一朝,赴都堂治事。开禧元年,韩侂胄拜平章,讨论典礼,乃以“平章军国事”为名。盖省“重”字则所预者广,去“同”字则所任者专。边事起,乃命一日一朝,省印亦归其第,宰相不复知印。其后,贾似道专权,窃位日久,尊宠日隆,位皆在丞相上。
  使相 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兼侍中、中书令、同平章事者,皆谓之使相。不预政事,不书敕,惟宣敕除授者,敕尾存其衔而已。乾德二年,范质等三相皆罢,以赵普同平章事,李崇矩枢密使。命下,无宰相书敕,使问翰林陶谷。谷谓:“自昔辅相未尝虚位。惟唐大和中甘露事,数日无宰相,时左仆射令狐楚等奉行制书。今尚书亦南省长官,可以书敕。”窦仪曰:“谷之所陈,非承平令典。今皇弟开封尹、同平章事,即宰相之任也,可书敕。”从之。
  参知政事 掌副宰相,毗大政,参庶务。乾德二年置,以枢密直学士薛居正、兵部侍郎吕馀庆并本官参知政事。先是,已命赵普为相,欲置之副,而难其名称。以问翰林学士陶谷曰:“下宰相一等有何官?”对曰:“唐有参知机务、参知政事。”故以命之。仍令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殿廷别设砖位,敕尾著衔降宰相,月奉杂给半之,未欲与普齐也。开宝六年,始诏居正、馀庆于都堂与宰相同议政事。至道元年,诏宰相与参政轮班知印,同升政事堂。押敕齐衔,行则并马,自寇准始,以后不易。
  元丰新官制,废参知政事,置门下、中书二侍郎,尚书左、右丞以代其任。建炎三年,复以门下、中书侍郎为参知政事,而省左、右丞。乾道八年,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其参知政事如故,以中大夫以上充,常除二员或一员。嘉泰三年,始除三员。故事,丞相谒告,参预不得进拟。惟丞相未除,则轮日当笔,然多不逾年,少仅旬月。淳熙初,叶衡罢相,龚茂良行相事近三年,亦创见也。
  门下省 受天下之成事,审命令,驳正违失,受发通进奏状,进请宝印。凡中书省画黄、录黄,枢密院录白、画旨,则留为底。及尚书省六部所上有法式事,皆奏覆审驳之。给事中读,侍郎省,侍中审,进入被旨画闻,则授之尚书省、枢密院。即有舛误应举驳者,大则论列,不则改正。凡文书自内降者,著之籍。章奏至,则受而通进,俟颁降,分送所隶官司。凡吏部拟六品以下职事官,则给事中校其仕历、功状,侍郎。侍中引验审察,非其人则论奏。凡迁改爵秩、加叙勋封、四选拟注奏钞之事,有舛误,退送尚书省。覆刑部大理寺所断狱,审其轻重枉直,不当罪,则以法驳正之。
  国初循旧制,以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之职,复用两制官一员判门下省事。官制行,始厘正焉。凡官十有一:侍中、侍郎、左散骑常侍各一人,给事中四人,左谏议大夫、起居郎、左司谏、左正言各一人。先是,中书人吏分掌五房:曰孔目房、吏房、户房、兵礼房、刑房;又有主事、勾销二房。至是,厘中书为三省,分兵与礼为六房,各因其省之事而增益之。门下凡分房十:曰吏房,曰户房,曰礼房,曰兵房,曰刑房,曰工房,皆视其房之名,而主行尚书省六曹二十四司所上之事;曰开拆房,曰章奏房,曰制敕库房,亦皆视其名,而受遣文书、表状,与供阅敕令格式、拟官爵封勋之类,惟班簿、本省杂务则归吏房。吏四十有九:录事、主事各三人,令史六人,书令史十有八人,守当官十有九人。而外省吏十有九人:令史一人,书令史二人,守当官六人,守阙守当官十人。元丰八年,以门下、中书外省为后省,门下外省复置催驱房。元祐三年,诏吏部注通判,赴门下引验;应省、台、寺、监诸司人吏四分减一。复置点检房。四年,又别立吏额。绍圣二年,守阙守当官,门下、中书省各以百人,尚书省百五十人为额。四年,三省吏员并依元丰七年额。
  侍中 掌佐天子议大政,审中外出纳之事。大祭祀则版奏中严外办,导舆辂,诏升降之节;皇帝斋则请就斋室。大朝会则承旨宣制、告成礼,祭祀亦如之。册后则奉宝以授司徒。国朝以秩高罕除。知建隆至熙宁,真拜侍中才五人,虽有用他官兼领,而实不任其事。官制行,以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行侍中职,别置侍郎以佐之。南渡后,置左、右丞相,省侍中不置。
本文标题: 太宗尝谓中书令读后感(夫人性相近 情则迁移 必须以学伤情 以成其性什么意思)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8989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寒假作业的读后感300字(寒假作业读后感)读活法第二章读后感(读《活法》有感 第二章 从原理原则出发考虑问题)
    Top